五代控鹤军源流小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代控鹤军源流小考
摘要:控鹤军是五代十国割据时代多个政权中设置较为普遍且存在时间较长的一支中央禁卫军。
其出现并非单纯源于唐初武则天时期一度改置的“左右控鹤禁率府”或短暂存在的“控鹤府”,而是与唐末黄巢起义军攻破长安后所设置的一支禁卫军多有联系。
此后,唐昭宗时所设“控鹤排马官”则为五代时期这支禁卫军正式以“控鹤”为名提供了平台。
关键词:五代;控鹤军;源流
历代以来,中央禁卫军由于担负着护卫皇城的重任,是中国古代皇权政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它既是保证政权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力量,也是帝王宫城的最后一道屏障。
故而在任何时代,禁卫军的力量强弱、组成建制往往成为关乎政权存亡的重大问题。
具体到动荡分裂的五代十国,中央禁卫军在政权更替和力量对比中所扮演的角色尤其引人注目。
然而,在这一时期名目繁多,更置频仍的禁卫军中,控鹤军上承晚唐,下达宋辽,是存在时间最久,也是地位较为特殊的一支。
一、学界关于五代军事制度以及禁军问题的研究概况
关于五代禁军制度,历来多有研究。
郑学檬的《五代十国史》在第二章“五代十国政治制度研究”的“军事制度”一节里对五代的军事建制以及亲卫兵制度都做了初步的考量。
其后,张其凡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所著的《五代禁军初探》,是一部专门针对五代禁军建制及发展情况的著作。
尽管其中所提出的一些观点后来陆续遭到质疑,但它对了解五代禁军仍旧十分重要。
另有杜文玉《五代十国制度研究》一书对梁唐晋汉周五代的禁军制度和各国兵制都做了十分详细的分析,对很多问题都有所解答,是研究五代十国兵制尤其是禁军制度的重要书目之一。
专著之外,又有大量相关论文对这一时期的中央禁卫军问题进行了研究。
如来可泓《五代十国牙兵制度初探》(《学术月刊》1995年第11期)、杜文玉《前后蜀兵制初探》(《江汉论坛》2004年11月)、张其凡《五代后梁禁军探微》(《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3期)和《五代后周禁军考述》(《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3期)、齐勇峰《五代禁军初探》等。
至于其他军事制度史研究著作中所提及之五代十国禁军制度研究成果,则不胜枚举,兹不赘述。
具体到本文所要探讨的控鹤军,虽在诸文之中均有所提及,但研究并不深刻和全面。
只大略推知控鹤军是五代中历经时间较长的中央禁卫军之一,主要职责是护卫皇宫,带有五代帝王私人军队的性质。
比较专门且全面地论述控鹤军建制、职能以及发展情况的,是穆静的《五代控鹤军考》一文。
此文不仅追溯了五代控鹤军的由来,且对历朝控鹤军的设置情况,
编制以及职能地位等做了十分详细且到位的考察,是了解五代控鹤军发展情况的重要文章。
然而,仔细品读此文,其关于控鹤军由来的论述,却是十分值得考量的。
诚然,“控鹤军”这一名号,古无有之。
“控鹤”作为政府机构名称,最早也只能追溯到唐武则天垂拱元年(685年)二月以“左右内率府为左右奉裕率府,千牛为左右奉裕,左右监门率府为左右控鹤禁率府,诸卫铠曹改为胄曹,司膳寺肴藏署改为珍羞署。
”①同时,又有武则天圣历二年(699年)二月“初为宠臣张易之及其弟昌宗置控鹤府官员,寻改为奉宸府,班在御史大夫下。
”②该文根据这二条史料,认为控鹤军最早源于此。
并指出,“至唐昭宗时,皇帝宿卫兵复称‘控鹤’。
”③而其依据,则是唐昭宗乾宁四年(897年),“韩建畏诸王有兵,请皆归十六宅,留殿后兵三十人,为控鹤排马官,隶飞龙坊,余悉散之。
”④穆静认为,此时昭宗所用的“控鹤排马官”三十人虽然人数不多,其建制却成为乱军所效仿。
就连短暂攻陷长安的起义军黄巢也是如此。
故而“及至五代,诸朝皆置控鹤军。
”⑤
除《五代控鹤军考》外,诸文对控鹤军的来源问题皆语焉不详,或干脆弃置不顾。
然而,考诸史料,笔者对该文所述控鹤军之源流,却产生了些许疑问。
姑且尝试以手中所掌史料,详加考之。
二、后梁中央禁卫军的设置与控鹤军的正式形成
五代以朱温所建立的后梁为开端。
后梁承袭唐祚,真正起家却是藩镇宣武军。
也正因如此,后梁军制恰如欧阳修所说“自梁以宣武军建国,因其旧制”⑥,与唐代可谓大相径庭。
粗略观之,后梁兵制可分中央禁卫军、藩镇军与地方乡兵三大类,其中又以中央禁卫军相较于前朝变化为大。
⑦
后梁禁军以唐为蓝本,承袭前代“左右羽林、左右龙武、左右神武”六军的名号,将其冠于所领左右内卫、左右长直和左右坚锐、夹马、突将之上,并将李唐王朝为了避祖李虎名讳而修改的“龙武军”恢复为“龙虎军”⑧;在此基础上又增左右天武、左右英武、左右天威六军,成为十二军。
此十二军以六军命名再分左右,故仍称六军。
六军之外,新设“天兴、广胜、龙骧、神捷”四军⑨。
及其后所建立之唐、晋、汉、周,禁卫军制度均在此基础上加以损益。
⑩
由此可见,后梁建立之初并无控鹤军一说。
“控鹤”作为军事建制名目,最早见《旧五代史》载后梁太祖朱温乾化元年(911年),“八月庚申,幸保宁殿,阅天兴控鹤兵事,军使
①(后晋)刘昫:《旧唐书》,卷四二,志第二二,职官一,中华书局1975年5月第1版,1789页。
②(后晋)刘昫:《旧唐书》,卷六,本纪第六,则天皇后,中华书局1975年5月第1版,128页。
③穆静:《五代控鹤军考》,史学集刊,2008年11月第6期。
④(宋)欧阳修:《新唐书》卷五十,志第四十,兵制,中华书局2011年版,1336页。
⑤穆静:《五代控鹤军考》,史学集刊,2008年11月第6期。
⑥(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卷二七,康义诚传,中华书局2011年版。
⑦参看杜文玉:《五代十国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372页。
⑧参看张其凡:《五代后梁禁军探微》,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3期。
⑨参看(宋)王浦:《五代会要》卷十二,京城诸军,中华书局1998年11月第1版,156页。
⑩参看齐勇峰《五代禁军初探》,唐史论丛,1987年第2期。
将校各有赐。
”①又“十月辛亥朔,……制以郢王友珪充控鹤军指挥使”②;至次年(912年),朱友珪任左右控鹤军都指挥使③。
由此二条至少可以得出二方面的信息:其一,至晚于乾化元年,控鹤军雏形已经存在。
但因其尚且隶属于天兴军下,故而只称“控鹤兵”。
《五代会要》载:梁开平元年(907年)九月,“置左右天兴军、左右广胜军,仍以亲王为军使。
”至于六军,其注云:“前朝置龙虎六军,谓之卫士。
至是以天武、天威、武英等六军,易其军号,而任勋旧焉。
”④是时政权初定,出征作战的重要性已经有所降低,犒赏勋旧遂成必须。
梁太祖以六军处之,另一方面即有意扶植四军,其中又以天兴军为最重,故而“太祖初置天兴军,最为亲卫”⑤。
也正因如此,《旧五代史·末帝纪上》才载:“太祖受禅,(末帝)封均王。
……以帝为左天兴军使。
开平四年(910年)夏,进位检校司空,依前天兴军使,充东京马步军都指挥使。
”⑥后梁以洛阳为西都,大梁(今开封)为东都,二京均为国柄重地,而东都尤重。
天兴军有拱卫京城之任,而东京马步军则又更上一级。
均王朱友贞以曾任天兴军使而得以充任东京马步军都指挥使,可见梁太祖对天兴军属意之重。
此时的控鹤兵虽隶属于天兴军,却能得到梁太祖朱温的专门检阅和赏赐,说明梁太祖此时对这支队伍已经有所注意。
但控鹤兵是如何出现的,则仍旧不得而知。
故只能肯定,至晚到太祖乾化元年,控鹤兵作为控鹤军的雏形已然存在,并非横空出世。
至于其如何产生,则是本文将要重点讨论的问题。
其二,郢王朱友珪任控鹤军指挥使,是控鹤军自天兴军独立,正式形成的标志。
乾化元年(911年)八月,梁太祖检阅天兴军中之控鹤兵,两月后即以朱友珪为控鹤军指挥使,次年又以其为左右控鹤军都指挥使。
关于禁军都指挥使一职,据学者考证,始于唐代之神策军。
“左右神策十军各以都指挥使领之,诸都则以指挥使领之。
”⑦故从名号可以看出,自乾化元年十月以后,“控鹤兵”改为“控鹤军”,不仅有左右两厢,各有统帅,还设立专门的都指挥使,与禁卫军无异。
且指挥使和左右都指挥使的设置还反映出一个信息,即控鹤军不再从属于其他军队,而是自成一体的独立力量。
故而可以推知,乾化元年,“控鹤军”作为独立军队正式出现。
控鹤军的出现,是伴随着中央禁卫军六军建制和四支侍卫亲军的形成而发生的。
相较于十军的巨大变动,控鹤军的出现似乎影响较小,却仍波及侍卫亲军组织,尤其是天兴军。
关于天兴军与控鹤军的关系以及控鹤军出现后天兴军的地位问题,有学者认为控鹤军始终隶属于后者,且是其主体。
只不过由于后来控鹤军名号逐渐彰显,天兴军反而日益不为人所知。
①(宋)薛居正:《旧五代史》卷六,梁书六,太祖本纪第六,中华书局2011年版。
②同上
③(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八,后梁纪三,太祖乾化二年(912年),25条,中华书局2012年版,8878页。
④(宋)王浦:《五代会要》卷十二,京城诸军,中华书局1998年11月第1版,156页。
⑤(宋)薛居正:《旧五代史》卷八,梁书八,太祖本纪第八,中华书局2011年版。
⑥同上
⑦杜文玉:《晚唐五代都指挥使考》,学术界,1995年第1期,总第50期。
同时,控鹤军都指挥使亦是居于天兴军之下。
①
然考新旧《五代史》及《五代史记注》,在整个五代十国时期,关于天兴军的记载仅见梁末帝朱友贞曾任天兴军使以及孔知濬曾仕梁为天兴军使②,并未见其有何作为。
故笔者认为,控鹤军独立后,天兴军便逐渐衰落。
控鹤军并非隶属于天兴军,而是一支独立的,与另外三支并列的军队。
至于天兴军此后是否还存在,由于史料的缺乏,则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
三、五代控鹤军源流考证
由上文已经得知,控鹤军作为一支独立的军队出现于后梁乾化元年。
关于其身份、职能及特点,胡三省在《资治通鉴》注文里有十分精确的表述,“控鹤,梁之侍卫亲军”,且“积骄而惮远戍”。
③控鹤军作为后梁侍卫亲军之一,负有护卫皇宫,保障帝王安危的职责。
但也正因其身份使然,往往待遇优厚。
故而多骄恣怠惰,战斗力难以保证。
如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3年)冬十月,唐军兵临大梁城下,“时城中尚有控鹤军数千,朱珪请帅之出战;梁主不从,命开封府尹王瓒驱市人为备。
”④末帝不许以控鹤军出城迎战,学者多认为其原因在于末帝以控鹤军为护卫自身之最后一道屏障而不愿其遭受损失。
⑤最终,大梁城不守,后梁国祚终结。
城破之际,梁末帝授命时控鹤都指挥使皇甫麟杀自己。
皇甫麟奉命行事,后亦自杀。
纵然已到如此危急时刻,末帝仍未曾出动控鹤军。
由此观之,前面所给出的解释就显得十分勉强了。
后梁灭亡之路上,控鹤军基本上没有发挥护卫皇权的作用。
这支保留下来的军队,长期屯驻汴州(即前朝东都大梁),以至于酿成明宗天成元年(926年)五月由控鹤指挥使张谏领导的兵乱。
此时控鹤军为数三千,却乱局虽开,旋即得以平定,由此也不难看出这支军队的战斗力之弱。
除战斗力有限外,控鹤军作为皇帝侍卫亲军,在履行职责方面也十分值得推敲。
后梁太祖乾化二年(912)六月,郢王朱友珪联合龙虎军统军韩勍,以牙兵五百人和控鹤军士入于禁中,杀太祖朱温。
⑥此时朱友珪身为左右控鹤军都指挥使不足一月,按职责应率领控鹤军护卫病入膏肓的梁太祖;龙虎军亦是禁军六军之一,负有拱卫京师的重任。
然而,正是此二人,以手中所掌握之中央禁军,一夕弑杀帝王。
又有后唐应顺元年(934年)三月戊辰,末帝李从珂兵败,“是夜,帝以百骑出玄武门,谓控鹤指挥史慕容迁曰:‘尔诚有马,控鹤从予。
’及驾出,即阖门不行。
迁乃帝素亲信者也,临危如是,人皆恶之。
”⑦控鹤军为皇帝亲卫军,本应受皇帝节制,却违背帝命,不仅叛逃,甚至谋杀皇帝。
如此种种,都可以看出,
①张其凡:《五代后梁禁军探微》,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3期。
②(宋)薛居正:《旧五代史》卷一百二十五,周书十六,孔知濬传,中华书局2011年版。
③(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五,后唐纪四,明宗天成元年(926年)第28条,中华书局2012年版,9111页。
④(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二,后唐纪一,中华书局2012年版,9020页。
⑤穆静:《五代控鹤军考》,史学集刊,2008年11月第6期。
⑥事见《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八,后梁纪三,太祖乾化二年(912年),中华书局2012年版,8879页。
⑦(宋)薛居正:《旧五代史》卷四五,唐书二一,闵帝本纪,中华书局2011年版,621页。
虽然身为中央禁卫军,控鹤军并未曾完全效忠于帝王。
自中唐以来,在募兵制基础上形成的将帅直接隶属关系仍旧对军队将士的向背产生重要影响。
这一点,不独控鹤军如此,如龙虎军等六军亦如是。
总结上文可知,控鹤军是一支战斗力并不强,甚至还带有明显武将专权色彩的中央禁卫军。
这样一支军队,却能一直存续至后周,乃至北宋,其原因不可不深思。
又或许,我们可以从其源头上有所思量。
控鹤军以其名目之故,很难令人不联想到唐武则天垂拱年间所进行的那次官号改革,更容易与名噪一时的“控鹤府”联系起来。
然,考订源流,控鹤军与唐代“左右控鹤禁率府”以及“控鹤府”都没有直接的继承关系,其由来有着更为复杂的内容。
首先,“左右控鹤禁率府”与“控鹤府”皆为短暂存在之名目或机构,与控鹤军不存在直接继承关系。
“左右控鹤禁率府”前身为“左右监门率府”,武则天垂拱元年(685年)二月改置。
考“左右监门率府”,往往容易将其误认为左右监门卫,并据此认为其职能为“掌诸门禁卫”①。
然事实上,“左右监门率府”乃东宫武官“太子左右监门率府”而非其它。
“左监门卫率掌东宫禁卫之法,应以籍入宫殿门者,二率司其出入,如上台之法。
”②其职责与左右监门卫有相仿之处,却是另一套系统下之机构。
此外,《唐六典》注文亦载:“隋文帝置左、右监门率各一人、副率各二人,掌诸门禁,职拟左、右监门将军,各有直长十人。
炀帝改为左、右宫门将,降为正五品。
皇朝复改为监门率。
龙朔二年改为左、右崇掖卫,咸亨复旧。
垂拱中改为鹤禁卫,神龙初复旧。
”③注文中的“鹤禁卫”,或许即是“左右控鹤禁率”。
从垂拱元年至神龙初年,这一次更改名目只维持了不到二十年的时间。
至于“控鹤府”,《新唐书》张易之、张昌宗列传载:“圣历二年(699年),始置控鹤府,拜易之为监。
久之,更号奉宸府,以易之为令。
乃引知名士阎朝隐、薛稷、员半千为供奉。
”④《资治通鉴》则载:“则天后圣历二年(699年)正月甲子,置控鹤监丞、主簿等官,率皆嬖宠之人,颇用才能文学之士以参之。
”对此,胡三省注云:“先已置控鹤监,今方备官。
”⑤现存史料中多云圣历二年始置控鹤府官,胡三省之说不无道理。
次年,即则天后久视元年(700年)六月,“改控鹤监为奉宸府,以张易之为奉宸令。
”⑥控鹤府在官员齐备的第二年即已经改名,“控鹤”一名自此可谓已然消失。
到中宗神龙元年(704)三月戊戌,“罢奉宸府官员”⑦,就连机构亦完全清除。
控鹤府存在的时间如此之短,又为武则天男宠所把持,基本不具备真正的国家机构所应有的职能。
且其“班在御史大夫下”,应属于文官系统,后来的禁军武职实难比附。
考杜佑《通典》,可知控鹤府官有品有级,长官
①穆静:《五代控鹤军考》,史学集刊,2008年11月第6期。
唐李林甫所撰《唐六典》中,对左右监门卫的职能有十分明确的表述,详见陈仲夫点校本《唐六典》,中华书局1992年版,719页。
②(后晋)刘昫:《旧唐书》卷四十四,志第二十四,职官三,中华书局1975年7月第1版,1913页。
③(唐)李林甫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卷第二十八,中华书局1992年版,719页。
④(宋)欧阳修:《新唐书》卷一○四,列传第二九,中华书局2011年版,4014页。
⑤(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六,唐纪二十二,中华书局2012年版,6654页。
⑥同上,6663页。
⑦(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七,本纪第七,中宗,中华书局1975年7月第1版,138页。
为控鹤监,下有丞、主簿和控鹤。
且“以控鹤监张易之统左控鹤,出入供奉;以麟台监张昌宗统右控鹤,内供奉。
……控鹤、奉宸之名,历代不设。
既以车马名职,遂附此篇。
”①由此可见,控鹤府不惟存在时间短暂,且职能模糊,很难对后来的控鹤军产生影响。
以此二点,可知唐初之“左右控鹤禁率府”和“控鹤府”皆非后来控鹤军的直接源头。
其次,控鹤军之设置,或与黄巢起义军有关。
杜佑以“控鹤”为车马之名,再联系“左右监门率府”的职责以及控鹤府左控鹤之“出入供奉”,或许可以看出,不论是“左右控鹤禁率府”,还是“控鹤府”,或多或少都与统治者出行有关。
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黄巢军队攻破长安,建国号大齐,时“贼搜访旧宰相不获,以前浙东观察使崔璆、杨希古、尚让、赵章为四相,孟楷、盖洪为左右军中尉,费传古为枢密使,王璠为京兆尹,许建、朱实、刘塘为军库使,朱温、张言、彭攒、季逵为诸卫大将军、四面游奕使。
又选骁勇形体魁梧者五百人,曰功臣。
令其甥林言为军使,比之控鹤。
”②大齐政权初定,禁卫军系统的完善被黄巢视为重中之重。
林言所统帅的这支五百人的队伍,骁勇善战、形体魁梧,应是黄巢建功过程中的重要成员。
是时,唐中央禁军、藩镇亲军甚或黄巢起义军中均无“控鹤军”这一名号。
所谓“比之控鹤”,或应指其为黄巢亲随,时刻护卫左右,有如“控鹤”。
大齐政权很快归于失败,这支由五百人组成的军队成为考证控鹤军源流的重要线索。
对此,有《旧唐书·时溥传》载:“黄巢之败也,其将尚让以数千人降溥,后林言又斩黄巢首归徐州。
”③林言杀黄巢,投降徐州时溥帐下。
其后,朱温与时溥因争功而关系恶化,汴州宣武军遂开始吞并徐州。
景福二年(893年)四月,时溥兵败自焚而死,徐州为汴军所据。
④
林言杀黄巢投降时溥,他所率领的这支军队理应一并归入了时溥帐下。
而后时溥兵败,徐州又被纳入朱温手中,则军队进入宣武军集团是完全可能的事。
如此,后梁乾化二年朱温所检阅的控鹤兵,很有可能就是由林言所统帅的这支军队发展而来。
由于这支军队并非起家于宣武军,乃徐州军归顺所得,其前身更是叛军亲卫,故而隶属于天兴军也说得过去。
再次,唐昭宗所设“控鹤排马官”或许为控鹤军的正式立名提供了平台。
唐朝经历一系列变乱,及至昭宗之时,已是名存实亡。
昭宗一度希图振兴的中央禁卫军被彻底遣散,只留下三十人的殿后兵,名为“控鹤排马官”。
尽管如此,昭宗仍被“列甲围行宫”⑤,完全受制于人。
联系“控鹤”之意,“控鹤排马官”的职能已大致可以推知,即作为昭宗扈从随侍左右。
这支三十人的小队根本谈不上保护皇帝,但皇权榻侧“护卫亲随”的象征意义,在禁军完全
①(唐)杜佑:《通典》卷二十五,职官七,中华书局1988年12月版。
②(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二百下,列传第一百五十下,黄巢传,中华书局1975年7月第1版,5393页。
③(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二,列传第一百三十二,时浦传,中华书局1975年7月第1版,4717页。
④同上
⑤(宋)欧阳修:《新唐书》卷五十,志第四十,兵制,中华书局2011年版,1336页。
崩溃的局面下还是得以彰显。
故而待朱温篡唐后,假借“控鹤”之名组建侍卫亲军,一逞天子声威,是完全可能的,遑论帐下又有一支现成的“比之控鹤”的队伍。
将此种种联系起来,乾化元年那次阅兵及侍卫亲军改组,都可以得到解释。
但新独立的控鹤军,究其职能,除随侍皇帝出入,保卫皇帝安全外,据《旧五代史》载后梁开平三年(909年)七月敕,还有守卫宫门之责。
“大内皇墙使诸门,素来未得严谨,将令整肃,须示条章。
宜令控鹤指挥,应于诸门各添差控鹤官两人,守帖把门。
”①此时控鹤兵尚且隶属于天兴军,故有指挥而无指挥使。
其控鹤官“守帖把门”,与前文所述唐代皇宫左右监门卫以及东宫左右监门率府都有相似之处。
如此一点,则是后梁控鹤军与唐代禁军仅有的联系所在。
但其与武则天时期所设之“控鹤府”,实是相去甚远。
五代时期存续六十余年的中央禁卫控鹤军,自后梁乾化二年正式成为一支独立的军队。
这支军队在职能上间接承袭了前朝禁卫军的部分职责,但其载体则很有可能来源于唐末黄巢大齐政权所建立之侍卫亲随部队;至于“控鹤”一名的由来,则是朱温欲篡唐称帝,彰显天子威仪而假借的结果。
如此看来,则“控鹤军”作为中央禁卫军,其象征意义更重于实际意义。
这或许可以解释,在五代纷繁动荡的政局中,控鹤军不仅战斗力较弱,且多有渎职之举,却能长久存续的原因。
参考文献:
【1】(后晋)刘昫:《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2】(宋)欧阳修:《新唐书》,中华书局2011年版。
【3】(宋)薛居正:《旧五代史》,中华书局2011年版。
【4】(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中华书局2011年版。
【5】(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2012年版。
【6】(唐)李林甫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中华书局1992年版。
【7】(唐)杜佑:《通典》,中华书局1988年版。
【8】(宋)王浦:《五代会要》,中华书局1998年版。
【9】杜文玉:《五代十国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0】张其凡:《五代后梁禁军探微》,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3期。
【11】齐勇峰《五代禁军初探》,唐史论丛,1987年第2期。
【12】杜文玉:《晚唐五代都指挥使考》,学术界,1995年第1期,总第50期。
【13】穆静:《五代控鹤军考》,史学集刊,2008年11月第6期。
①(宋)薛居正:《旧五代史》卷四,梁书四,太祖本纪第四,中华书局20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