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规划)枣庄科技职业学院专业建设规划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职业规划)枣庄科技职业学院专业建设规划
枣庄科技职业学院专业建设规划
(2008—2011)
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建设和发展的核心,是人才培养工作积极主动适应社会需要的关键环节。

为更好地服务于枣庄、滕州及周边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壹个五年规划纲要》、《枣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壹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枣庄科技职业学院“十壹五”发展规划》(修订版),特制定本规划。

壹、专业建设的现状及分析
(壹)基本情况
学院始终重视加强专业建设,注重专业设置的针对性,为枣庄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目前学院的专业设置,基本是和枣庄及周边地区经济发展情况相适应的。

机械设计和制造、数控技术、电机和电器、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壹体化技术等专业适应了枣庄尤其是学院驻地滕州市比较发达的机床制造业。

滕州是山东省中小机床制造基地,享有“钻铣床之乡”的美誉,目前拥有中小机床制造企业338家,从业人员3.8万人,2008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3亿元,产品涉
及车床、钻床、铣床、锻压机床等整机以及齿轮、钣金、刀库、主轴等配件8个大类、600多个品种,且具备了生产重型、高速、精密数控机床的能力,形成了龙头企业做品牌、中小企业做配套的特色产业格局。

中小机床产业集群跻身“中国产业集群品牌50强”,且成为《山东省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规划》中重点培育的4个特色产业集群之壹。

学院的制造大类的5个专业可为此培养大批技能型人才。

滕州又是山东建筑业10强县之壹,现有建筑企业96家,从业人员11万多人。

2007年全社会建筑业实现总产值61.8亿元,实现增加值21.63亿,利税2.97亿元。

学院的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供热通风和空调工程技术等专业就对应了这壹经济发展特点。

学院的矿山机电、矿井通风和安全、工程测量和监理专业适应了枣庄、济宁等鲁南地区煤炭资源丰富的特点。

医药大类的护理等6个专业适应了鲁南地区的社会需求,滕州市是山东第壹人口大县,有165万人口,滕州市人民医院是三级综合医院,开放床位1300张,影响辐射周边县市。

医药大类6个专业和滕州市人民医院合作办学的历史悠久,壹年的转科换岗、顶岗实习是院校双方共同的依托。

学院的具体专业设置如下表所列:
从表中的专业设置情况见,枣庄科技职业学院2008年开设的专业共23个,分布于19个大类中的7个大类,覆盖率为36.84%。

其中,制造类和医药卫生类专业最多,分别为7个和6个;资源开发和测绘专业3个;土建3个;电子
信息2个;财经类1个;艺术设计和传媒类1个。

第二产业的专业13个,第三产业的专业10个,分别占学院开设23个专业总数的56.52%和43.48%。

(二)存于的问题
学院是新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工作起点低,尽管做了大量的工作,可是受到师资、教学设备等诸多客观原因的限制,专业设置和建设过程中仍存于明显的不足。

1.专业结构不够合理,和枣庄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的吻合度仍有待进壹步提高。

枣庄市矿山资源逐渐减少,加快经济转型已成为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帮助资源枯竭地区实现经济转型”,国务院也出台了壹系列优惠政策;面对这壹形势,刚刚通过的《枣庄市政府工作方案》中提出了推动产业升级,坚持走符合枣庄实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培植壮大八大工业集群、加快发展四大特色服务业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区域经济发展思路。

其中八大工业集群具体为:煤化工;精细化工;机床;水泥;新型建材;纺织服装;农副产品加工;电子信息。

而四大特色服务业为:文化旅游业;物流业;专业市场群;生产性服务业。

积极发展金融、保险、法律、会计、运输、通信、广告等服务业,增强为生产服务的能力。

目前枣庄科技职业学院所开设的专业,除了制造类的6个专业贴近机床业工业集群,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子信息工
程技术贴近电子信息业外,其他6大工业集群基本没有对应的专业。

和枣庄市的经济发展战略有壹定距离。

不能完全满足枣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学院专业结构中和第三产业相对应的专业比例虽不算太低,但主要集中于医药卫生类。

针对四大特色服务业的专业设置,现只有会计电算化比较贴近,但也属于缺少特色的传统专业。

2.专业的职业属性不强。

专业建设中学科分类的痕迹仍比较明显,尚未完全摆脱“压缩本科”的弊端。

3.专业群建设力度不够,没有形成以重点专业为龙头,关联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

4.专业建设水平较低。

除机械制造和设计、护理专业、电气自动化、计算机技术应用实力较强外,其他专业的底子较薄、基础不扎实,总体发展水平不高,专业教学设备缺口较大。

尤其各专业实验实训设备比较陈旧或数量严重不足,不能满足人才培养工作的需要。

目前仍没有专业达到省级特色专业和品牌专业的条件。

5.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专业教师数量仍不能满足当前学院快速发展的需要,专业教师队伍中高职称、高学历、高技能教师比例不高,教师梯队结构过于年轻化,大部分专业教师缺乏行业企业壹线工作经历。

兼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均不能完全满足专业需要。

部分新开设的专业教
师短缺,专业带头人的学术水平和社会影响仍有待进壹步提高。

二、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壹)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主动适应枣庄市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需求、人才市场需求和提高城市竞争能力的需要。

根据学院的办学条件,按照枣庄及周边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

坚决打破重视学科分类的学术性、把专业等同于学科门类的传统专业建设观念,树立基于职业属性的专业观,发挥行业企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制订基于职业属性的规范的专业建设方案,加强校企合作,推行工学结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确保专业建设切实贴近壹线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实际。

选择基础条件好、特色鲜明、办学水平和就业率高的专业进行重点建设,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关联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辐射服务面向的区域、行业、企业和农村,增强学生就业能力。

(二)基本原则
1.区域性和开放性统壹原则
原则上要充分发挥枣庄及鲁南地区的自然资源优势,按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设置专业。

可是,高职教育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不是指高职院校所设的专业、所
培养的人才均仅局限于当地所需,为当地所用。

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是于经济全球化、市场壹体化的大背景下,个人和学校发展的空间已打破了地域界限,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和内涵也随之扩展到了更大的范围。

因此于专业设置和建设时,必须突破传统思维模式,打破地域局限性,应当充分考虑开放性原则,于立足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基础上,根据全国经济发达地区对人才的需求,面向经济发达地区甚至海外设置和建设专业,向经济发达地区及海外进行劳务输出。

2.适应性和前瞻性统壹原则
教育要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相适应,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高职教育作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它和社会经济天然的密切关系决定了它的适应性特征更为突出。

因此,不管是过去、当下和未来,适应性均是学院专业设置调整和建设过程中的壹个重要原则。

于遵循适应性原则的同时,要根据社会发展趋势,及时更新补充新知识、新技术,把相近专业进行规范归类,拓宽学生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的能力,以便毕业后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选择。

同时,壹定要有强烈的超前意识和市场意识,要通过有效的积极的措施,积极主动而不是被动地适应乃至于促进鲁南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要以明天的技术培养今天的学生,为未来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3.稳定性和灵活性统壹原则
保持相对稳定性对学院专业设置和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工作良好秩序的保证。

专业设置和建设必须考虑教育的连续性、周期性和专业的相对稳定性。

可是,过分强调稳定很可能带来专业设置和建设的滞后,适应不了和社会联系更为紧密的行业和企业的要求,从而产生断裂。

因此,要坚持稳定性和灵活性统壹的原则。

灵活性就是主动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市场接轨,及时调整。

由于市场的千变万化,专业需求情况可能和预想不壹致,必须建立灵活的反应机制,增强专业的灵活性,能够于主干专业、长线专业的基础上,增设短线专业、热门专业、新兴专业,及时调整专业方向,使专业设置和建设积极适应社会需要。

如果壹味追求长期稳定,培养的学生专业技能单壹,就不能适应市场变化对人才的需求。

4.必要性和可行性统壹原则
根据前述我院专业设置方面存于的种种问题,现行的专业设置和调整改革势于必行。

从专业设置自身发展完善的角度见,主动面向市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灵活设置专业,也是高职教育进行专业设置和调整的壹个首要前提。

这壹前提意味着学院必须紧随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动态设置专业,根据需求适时地进行调整优化组合,实现效益最大化。

可是具体到专业设置和调整过程中,壹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从学院的客观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院现有的教学设备条件和师资力量情况,考虑原有的专业平台基础,考虑课程建设的能力。

所有专业的设置和建设均必须进行可行性论证,防止脱离办学实际导致人才培养质量的下降。

三、专业建设的目标
(壹)总体建设目标
专业建设坚持学院“名、特、活、优”的办学理念和“立足鲁南、辐射全国、立德树人、服务社会、质量立校、特色兴校”的办学指导思想,体现学院提出的“培养目标贴近市场、教学计划贴近服务、课堂教学贴近实践、教学质量贴近学生”的办学要求,专业结构、数量和学院规模相适应,专业发展稳定,重点专业带动性强,特色专业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示范性强。

2008-2011年具体目标:
每年新增专业2--3个,使我院专业总数达到30个左右;
调整不适应专业2--3个;
达到省级特色专业建设标准2个;
达到院级特色专业建设标准3个;
达到院级重点专业建设标准10个。

(二)2008-2011年专业建设规划壹览表
(三)传统专业建设目标
为使传统专业建设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从改革课程体系和设置专业群俩方面,对老专业进行调整改造。

传统专业要做精、上层次,充分体现先进的技能水平和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

(四)重点专业建设目标
至2011年,力争建设好10个院级标准重点专业,且建立关联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

(五)特色专业建设目标
加强和重点专业相匹配的特色建设,结合学院自身特点,建设3个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服务于鲁南经济发展的具有我院鲜明特色的专业,力争立项建设1个省级特色专业。

特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于知识、能力、素质、就业能力等方面要于省内处于壹流水平。

四、专业建设任务
1.特色创建
培养目标定位准确,质量标准明确具体,形成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建设理念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机制,能主动服务鲁南经济和社会发展,且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教学方案,创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职业能力培养和就业质量
建立和专业培养目标相匹配的职业资格和技能考核鉴定制度,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且将职业资格考试和部分课程的考试相统壹。

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率达80%之上;近三年毕业生当年年底平均就业率≥80%,近三年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评价称职率≥80%。

3.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核心内容。

要增强课程开发的职业适应性,根据学院专业布局,积极和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关联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建立突出职
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课程改革要积极推行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行动体系课程。

4.课件建设
加强组织领导,实施精品战略,抓好重点规划,注重专业配套,积极和行业企业合作开发工学结合的校本课件、编撰实训课件;优先选用省部级之上获奖的高职高专国家规划课件和能够反映先进技术发展水平、特色鲜明、能够满足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要求的课件。

5.实践教学
各系部建立校企双方共同参和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探寻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的多种实现形式,构建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能力化体系、专业课程行动化体系、实践教学标准化体系、硬件建设情境化体系及质量评价多元化体系等“五化”体系。

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企共建新模式,改善实训条件。

重点专业及专业群要具备较为完善的校内实训设施,其他专业要满足基本办学条件。

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每个专业均要有重点地建设2-3处校外实习基地。

加大校外顶岗实习力度,杜绝放任自流现象,且尽可能按照专业岗位群的技术能力要求进行交叉换岗、轮流顶岗。

各系根据专业特点,制订顶岗实习工作规划,为每个学生落实好实习岗位。

建立健全顶岗实习工作管理制度,加强顶岗
实习过程的指导、管理和考核。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技能大赛,各专业均要落实参和教育、劳动、行业、产业等各部门组织的技能竞赛项目,以促进学生技能水平的提高。

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为重点,努力创建仿真、模拟、开放式的实践教学基地和技术教育环境,加强产学合作教育,实现教学手段和形式的现代化,增强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实践性。

6.模式创新
积极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进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改革,形成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融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考证壹体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壹体化、课堂和车间壹体化、校内学习和实际工作壹体化的教育教学运行机制。

五、专业建设规划的保障措施
(壹)加强组织领导,确保专业建设规划顺利落实
充分认识专业建设上水平是学院发展的生命线,学院党政要坚持把专业建设作为中心工作来抓,以观念创新、管理创新、体制创新为主线,各项工作围绕专业建设上水平来开展,脚踏实地,务求实效。

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要履行职责,认真指导且定期检查专业建设的进展情况,将学院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实行资源共享,加
强过程管理,重视目标管理,将专业建设落实到位。

各系要把专业建设列为本系的“壹把手”工程。

系主任将主要精力放于研究、规划专业建设,组织实施师资、实践教学基地和产学壹体化建设上来。

(二)构建校企合作管理平台,突破办学资源不足制约发展的瓶颈
专业改革和建设要坚持就业导向,强调和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

实践证明,仅仅依靠学校、课堂和实验室,依靠书本知识学习,是难以培养学生的实用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的。

要实现我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实行开放式办学,积极开展校企合作,采取有力措施于专业教学中大力聘请企业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使行业企业直接参和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之中,以工学结合的途径造就壹大批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要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制度建设,建设以“教学合作、管理参和、文化融入、就业订单”为主要内涵的“融入式”校企合作办学管理平台,通过“校企共定教学方案,校企共选订单学生,校企共享教学资源和生产设备,校企共管教学过程,校企共监教学质量”,保证企业全程参和人才培养,且将学生当做准员工培养。

(三)加大课程建设和改革力度,增强学生职业能力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要素。

我院课程建设要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以市场需
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根本,按照“稳定、发展、探索”的思路,分阶段、有重点、分层次地推进课程建设。

要有相当部分课程达到精品课程水准,形成壹批于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课件建设、教学管理等方面具有较高水平的院、省级精品课程;形成壹批高职教育特色鲜明、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新型课程。

要不断丰富课程资源,加强网络课程建设工作。

课程规范和管理要做到基本信息完善、规范,加强课程库建设和课程设置管理,提高课程管理信息化水平。

(四)加强“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培养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
师资队伍建设要将“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作为重点。

随着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深入,传统的教师队伍及能力结构均明显不能适应新的要求,成为制约我院教育持续发展的最根本的障碍。

只有于密切产学合作的基础上建立稳健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使我院专任教师和来自行业企业第壹线兼职教师相结合,形成新的师资队伍组织模式,才能实现人才培养的质的突破。

要根据专业(群)人才培养需要,专任教师和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发挥各自优势,逐步实现分工协作、术有专攻、各司其职,形成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程主要由专任教师完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

同时,要创建有效的人
事管理制度,特别是兼职教师的选聘培养制度;要规范考核制度,建立激励机制,保证教师队伍不断充实力量、完善结构、提高水平,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要重视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和继续教育,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建立“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双师型”教师比例要达到50%之上。

要加快专业带头人选拔进程,制定专业带头人的任职条件、岗位职责、考核办法,每个专业(群)必须配备1名专业带头人,每个专业至少培养2名之上的中青年骨干教师,每个重点专业要有3至5名骨干教师,且对骨干教师实行动态管理。

积极打造壹批优秀教学团队,且争取于2011年之前评上1支省级教学团队。

依托团队人力资源和技术优势,开展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等社会服务,专业教师参加应用科技研究或生产技术服务人数的比例要达到90%之上。

(五)加大经费投入,保证专业建设规划的顺利实施
2008~2011年期间,拟投入教学仪器设备经费2,400万元。

原则上使各个重点专业及相应专业群均拥有壹个设备齐全、技术先进、综合性强、能满足专业主要技能训练、满足上岗训练要求的校内实训基地。

同时学院每年将拨出教研、科研专项经费20万元,主要用于支持和专业建设有关的教研科研立项、著作、课件出版、优秀成果奖励等。

于学院加大经费投入的同时,鼓励各专业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依托企
业的财力,和企事业单位开展横向教学科研合作,开展咨询服务,为社会多做贡献,提高专业自身的办学效益。

2008~2011年平均每年投入专业建设经费壹览表
(六)推进相互融通的“双证书”制度,提高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评价的权重
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专业教学统筹学历知识和用人单位的职业能力标准,充分重视社会评价尤其是用人单位的评价,而不仅仅是办学者或教学者自己的评判。

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是高职教育满足企业用人要求的制度性保障,是有效提高专业建设质量的重要途径。

我院于专业建设过程中要统筹兼顾学历和职业要求,专业核心课程和教学内容应覆盖相应职业资格要求,通过学中做、做中学,突出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把关联专业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学生毕业的壹个必要条件,充分利用学校的实习实训基地、校内职业技能鉴定站(所)、考务管理等基础条件,于颁发专业学历证书前,使符合条件的毕业生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开展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直通车”试点工作,努力于专业建设中实现四个统筹兼顾:统筹专业教学计划,兼顾专业教学覆盖职业标准和专业标准,于完成学历教育的同时,达到职业资格标准;统筹专业课程体系,按照“就业导向、能力本位、需求目标”构建课程体系,兼顾专科学历教育知识和职业资格能力;统筹“壹体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兼顾课堂教学和现场教学“壹体”、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壹体”;统筹考核评价,兼顾学历标准和行业企业要求,完善质量保证体系,使毕业生真正成为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壹线的高技能人才。

二○○八年二月二十五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