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进程中如何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民族地区的交往、交流与交融路径分析
新 的时代条件下 ,在 民族交流领域 ,经济交流是最有效 的办法。经 济是人类赖 以生存 和发展 的基础 ,族类 群体 和个体都离 不开经济 生活 。 为实现各民族共 同发展 ,共 同繁荣 的目标 ,需要进一步加强在 各领域特 别是 经济领 域合作深度和广度 。针对少数 民族地 区资源 丰富、潜力巨大 但是资金 、技 术 、人 才匮乏 的特点 ,选择常规发展道路显然不 能在短时 间内缩小这种差距 ,只有探 索 “ 跨 越式 发展 ” 的路径 。例如 贵州 省贵 阳市 2 0 1 4年建立我 国第一个 国家级 大数据研究 、应用 中心。大数 据产 业对生态环境要求高 , 对产业基础依赖小 ,对环境 的负 面影响小 ,贵州 把握机遇 大力 培育 这 一新 兴 产业 ,一跃 成 为大 数 据产 业 发 展 “ 排 头 兵” [ 1 ] 。在立足 当地地域优势的基础上 ,以满足全 国总体发展 需要为方 向 ,充分利用中央政府的各种政 策优势 ,借助政府 、市场 以及个人等多 方力量 ,实现与全国统一 、协调 、同步发展。经济发展将极 大的调动各 族 人 民的 积 极 性 ,促 进 各 族 人 民 之 间 的交 流 。 在 民族社会交往中 ,强化正面刺激 ,避免 负面刺激 。对于促进 民族 交流 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要积极肯定 ,这种鼓励 可以是 多种形式 ,例如授 予各种荣誉称号 ,各种形式的奖励和鼓励等 ,提高他 们的积极性 ,营造 正 向的社会氛围 。特别要重视 近年来新 兴的信息传 播形式 和信息平 台。 例 如 中央 电视 台等 推 出 的 感 动 中 国 年 度 系 列 人 物 ,各 种 综 艺 节 目如 星光 大道 、中国好声音等栏 目,都可以作为传播民族共同发展 、共 同繁 荣的 重要平 台。在全社会范 围内建立正向刺激机制 ,在地区范围 内建立 具有 地方特色 的正 向刺激机制 ,将有助于促进各族群众的社会化交 流。对于 引发社会负面刺激 的新 闻、事 件要根据 实际情况 进行不 同程度 的干预 。 对 于影 响较 大的负 面事件要积极消除不 良后果 ,特别是所引发 的各 种社 会 负 面影 响 。 繁荣和发展各 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植根于 民族的政治结 构、经济结
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 经验做法
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是一种促进不同民族之间交流、融合和共同发展的模式。
以下是一些经验做法:1.构建互嵌式社区:在居住空间上促进各民族群众的融合,通过政策引导和社区建设,使不同民族
的居民能够相互接触、交流和了解。
可以在社区内设立多民族文化展示区、民族交流活动等,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和认同。
2.推动经济互嵌式发展:通过创新“社区+商圈”模式,推进“五进商圈”(党群建设、经济服务、民生
保障、城市管理、综合治理),完善系统化自建,为各族群众提供多元化的服务与支持。
同时,开展各类技能培训、组织就业招聘、发布就业信息、加强政策咨询和职业指导等基本就业服务,提高社区劳动力人口的就业能力。
3.促进文化互嵌式发展: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节日庆典等,让不同民族的群众能够共同参与、
分享和体验各自的文化特色,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和尊重。
同时,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创新。
4.加强社会互嵌式发展: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等,为各族群众提供平等的社
会福利待遇,消除民族隔阂和歧视。
同时,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推动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处和共同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和居民共同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同时,还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和民族特点,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和措施,确保互嵌式发展的顺利推进。
城镇化进程中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问题研究——以辽宁省为例
一、引 言
“城市并非现代现象,人类最早的城市比任何 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更为久远”[1]。伴随城市的形成 与发展,人们的生存世界有了极大改观。一方面, 基于城市文明,人类以新的生产方式创造自身财富, 人类得以更好的生存。另一方面,伴随城市的发展, 人类原有的生存秩序遭到挑战,失业、贫困、犯罪 等诸多社会问题也随之形成,亟待人类运用自身智 慧予以解决。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一向备受国内外学 者关注,美国城市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断言,“21 世纪美国高科技产业和中国城市化是两个影响世界 最大的事件”[2]。所谓城市化,又称都市化,是指“社 会经济关系、人口、生活方式等由农村型向都市型 转化的过程”[3]。由于中国城市化路径的特殊性, 中国最早将城市化称之为城镇化。目前,主流的观 点认为二者的内涵已经无本质差异。
本文以辽宁省少数民族人口为例,一方面,辽 宁省是多民族聚居大省,依据 2010 年全国人口普查 显示,辽宁省少数民族人口为 6643149 人,占总人 口数的 15.2%,共有 55 个少数民族;另一方面,辽 宁省的少数民族人口城镇化水平总体上处于中国东 部以及东北地区的前列。依据 2010 年全国人口普查 数据,“辽宁省少数民族城镇人口 292 万,少数民 族城镇化率为 44.01%,同 2000 年人口普查数据统
第 39 卷 第 2 期 2018 年 04 月
大连大学学报
JOURNAL OF DALIAN UNIVERSITY
Vol.39 No.2 Apr. 2018
城镇化进程中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问题研究
——以辽宁省为例
徐祥运 1, 朱子健 1 , 蔡振东 2, 刘洪佐 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819)
城 镇 化 是 一 个 长 期 性 结 构 调 整 的 过 程, 并 对 社会结构的方方面面产生了影响。“城镇化对民族 融合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推进了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方
西南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城镇化进程中交往交流交融研究
西南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城镇化进程中交往交流交融研究梁娟美(中山大学 中文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广东 广州 510275;广西师范大学 国际文化教育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摘 要:西南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是构成西南民族地区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重要因素。
城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途径,也是必经的历史进程。
西南民族地区城镇化的发展在国家新型城镇化以及“一带一路”倡议中有重要意义。
该研究在城镇化进程的背景下,对西南民族地区少数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进行研究,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为建设和谐的城乡民族社会提供动态的政策性参考,对促进多民族共同体的发展亦有所裨益。
关键词:西南民族地区;城镇化;少数民族关系;交往交流交融;对策中图分类号:C9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891(2021)03-0001-05一、研究背景少数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主要以民族关系的形式来呈现。
国外研究族群关系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族际、族群关系演变的宏观理论,如戈登(Milton M. Gordon)提出同化模式与七大衡量变量的理论。
[1]1-55二是族群分层及其演变的宏观分析。
三是族群认同及其演变的微观分析,如安东尼从身份认同出发,细致考察民族现象,对民族和民族主义的历史演变和文化基因进行深入剖析,对“公民的”和“族裔的”两种民族模型进行比较,总结出民族与民族主义的优劣,对认识和思考当今世界的民族问题具有参考和启示作用。
[2]5-214郝瑞(Stevan Harrel)在对西南地区彝族社区的长期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梳理分析了彝族社区与汉族(汉文化)以及其他民族(文化)接触、交往的历史与现实,展示了中国西南民族关系的复杂性和民族认同的多样性,丰富和发展了人类学关于民族关系与民族认同的学说与理论。
[3]1-283四是族群关系专题或个案的实证研究,如马戎主编的西方种族—族群关系研究的汇编,有的对族群关系发展理论进行分析,也有的应用实证方法衡量族群关系演变。
新型城镇化如何促进城乡文化交流与融合
新型城镇化如何促进城乡文化交流与融合在当今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新型城镇化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趋势和课题。
它不仅带来了城乡空间布局和经济结构的变革,更在深层次上推动了城乡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这种交流与融合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新型城镇化的推进,首先体现在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建设上。
过去,农村地区在交通、通信等方面相对滞后,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城乡之间的人员往来和信息流通。
而随着城镇化的发展,道路变得更加宽阔平坦,公交线路延伸到了乡村,网络覆盖也日益广泛。
这使得城乡之间的物理距离被大大缩短,为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
城市的文化活动、演出、展览等能够更便捷地走进农村,农村的特色文化也能够更顺畅地传播到城市。
在教育领域,新型城镇化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越来越多的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农村学校的硬件设施得到改善,师资力量不断加强。
这使得农村孩子能够接受到更好的教育,接触到更多元的文化知识。
同时,城市学生也有更多机会走进农村,参与社会实践和研学活动,了解农村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
这种双向的交流有助于打破城乡之间的文化隔阂,培养学生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经济的发展也是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重要因素。
城镇化带来了产业的升级和转移,农村地区的特色产业得以发展壮大。
例如,一些农村通过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吸引了城市的投资和游客。
在这个过程中,城市的商业文化和管理理念与农村的乡土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
农村的农民在与城市投资者和游客的交流中,开阔了视野,接受了新的观念;城市的人们则在农村感受到了纯朴的民风和独特的文化魅力。
文化活动的举办是促进城乡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直接方式。
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各种文化节、民俗展览等活动在城乡之间频繁开展。
城市的文化团队深入农村,为农民带来精彩的文艺表演;农村的民间艺人也登上城市的舞台,展示传统技艺。
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更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情感认同和文化认同。
社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活动方案
社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活动方案一、活动背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流动日益频繁,各民族群众在居住、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加深。
为了进一步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与交融,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提升社区民族团结,我们计划开展一系列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主题的活动。
二、活动目标1. 增强各民族群众对我国民族政策的了解和认同,提高民族团结意识。
2. 促进各民族群众在社区生活中的交往、交流与合作,形成相互尊重、相互帮助的良好氛围。
3. 提高各民族群众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增强就业能力。
4. 丰富社区文化生活,提升社区凝聚力。
三、活动内容1. 民族团结知识讲座:邀请专家或学者为社区居民讲解我国民族政策、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以及各民族的风俗习惯等,提高社区居民对民族团结的认识。
2. 民族文化展示:组织各民族群众展示本民族的传统服饰、美食、舞蹈、音乐等,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和尊重。
3. 民族风情体验活动:举办民族风情体验活动,如民族美食节、民族手工艺品制作等,让社区居民亲身体验各民族的文化魅力。
4. 民族体育比赛:组织各民族群众参加民族体育比赛,如摔跤、射箭、蹴鞠等,增进各民族之间的友谊和交流。
5. 民族文化交流小组:成立民族文化交流小组,定期组织各民族群众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如学习民族语言、民族舞蹈等,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6. 民族就业技能培训:针对各民族群众的需求,开展民族就业技能培训,如计算机操作、美容美发、手工艺品制作等,提高各民族群众的就业能力。
7. 民族志愿者服务队:成立民族志愿者服务队,组织各民族群众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如环保、敬老、扶贫等,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互助与团结。
四、活动时间活动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民族团结知识讲座、民族文化展示、民族风情体验活动、民族体育比赛,时间为2022年5月至7月。
第二阶段:民族文化交流小组、民族就业技能培训、民族志愿者服务队,时间为2022年8月至10月。
我国促进民族交融的措施
我国促进民族交融的措施我觉得咱国家促进民族交融的措施那可老多了。
就说这教育吧,我走在一些地方,看到那些学校啊,不管是在繁华的城市,还是在偏远的山区,各民族的孩子都坐在同一个教室里。
那教室里,孩子们的小脸蛋儿啊,有白的、黑的、黄的,眼睛也是大大的、小小的、圆圆的,各式各样。
孩子们在一起学习知识,就像一家人似的。
我有一次碰见一个维吾尔族的小姑娘,那辫子长长的,眼睛亮晶晶的。
她跟我说:“叔叔,我可喜欢我的汉族同桌啦,他数学可好了,老给我讲题呢。
”你看,这多好。
汉族的孩子能教维吾尔族孩子数学,维吾尔族的孩子呢,能给汉族孩子讲他们民族的故事。
这种交融就在这日常的小事里体现得明明白白。
还有这文化交流方面。
我走到那些热闹的集市上,看到各个民族的特色东西都摆在一起。
那藏族的唐卡旁边可能就摆着汉族的剪纸,苗族的银饰挨着蒙古族的马头琴。
人们在这儿来来往往的,这个摸摸,那个看看。
我就看到一个大妈,穿着那种很传统的彝族服饰,正拿着一个满族的荷包看呢,她还跟旁边的满族大哥说:“你们这小荷包绣得可真精致,我们彝族的刺绣也老好看了,有空我给你看看。
”那满族大哥就笑着说:“好啊,咱们可以互相学学。
”再说这经济上的互相帮扶。
我到过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贫困地区,以前那地方可穷了,房子破破烂烂的,路也不好走。
现在可不一样了,国家搞了好多政策来扶持。
我看到汉族的企业家跑到少数民族地区去投资建厂,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少数民族的同胞们可热情了,把自己的土地、劳动力都投入进去。
那些少数民族的年轻人啊,穿着自己民族特色的衣服,在现代化的工厂里上班,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他们学会了新的技能,也把自己民族的文化带给了企业里的其他人。
这语言方面也是促进民族交融的重要部分呢。
我认识一个哈萨克族的小伙子,普通话说得可溜了。
他说:“我要是不会说普通话,怎么跟全国各地的朋友交流啊?现在好了,我能出去打工,能认识好多朋友。
而且我也教我的汉族朋友说哈萨克语,他们觉得可有趣了。
城市社区民族工作研究
对城市社区民族工作的建议
深入研究城市社区民族工作的规律和特点
加强实证研究
关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社区民族工作FOR
感谢您的观看
WATCHING
挑战与问题
CHAPTER
03
城市社区民族工作的实践案例
案例一:某城市的社区民族工作实践
背景介绍
某城市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为了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该城市开展了社区民族工作。
实践内容
该城市通过开展文化交流、语言培训、体育活动等形式,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和友谊。此外,还为少数民族居民提供法律援助、就业指导等实际帮助。
城市社区民族问题往往比农村地区更为复杂,涉及到经济、社会、历史等多方面因素,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资源不足
城市社区民族工作往往缺乏足够的资金、人力和物力支持,导致难以开展有效的工作。
政府应加大对城市社区民族工作的投入,制定更加具体的政策和规划,以确保工作的有效开展。
加强政策支持
建立专业的城市社区民族工作团队,加强跨文化沟通技巧和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总结评价
该社区的多元文化节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不仅增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了解和友谊,还有助于培养居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背景介绍
实践内容
总结评价
案例三:某街道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
CHAPTER
04
城市社区民族工作的经验与反思
成功经验与有效策略
建立多元文化交流平台
通过举办文化节、艺术展览等活动,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推动社会进步
城市社区民族工作有助于提升各族群众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发展。
城市社区民族工作的意义
CHAPTER
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路径.pptx
方力量,绵绵用力,久 久为功。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深入挖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将这些内容充分融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中。探索运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手段,丰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形式,把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 形象与数字技术相结合,利用网络平台宣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 史观,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有序推进各族群众跨区域双向流动。深入实施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项计划:建立省际劳务协作机制,培育 打造试点项目,强化示范带动。促进民族地区各类学校与中东部地区学校建立协作和定点帮扶机制。推动各族群众 跨区域双向流动政策落实落细,不断丰富工作载体、平台、抓手,加强统筹协调、对接协作,整合社会资源,动员 凝聚各方力量广泛参与。
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着力深化内涵、丰富形式、 创新方法,不断拓展创建工作领域。建立健全示范区示范单位常态化监督检查机制,强化示范引领,不仅要促进行 业间相互交流学习,还要深入开展跨行业联创共建活动。针对不同对象和受众特点,注重运用“滴灌式”“精准化”方式 开展宣传教育,让各族群众在潜移默化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强化党对创建工作的领导,把创建工作纳入经 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创建示范带、示范圈、示范区,推动创建工作高质量发展。
做好各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建立省级流动人口服务中心,在市(区、县)建立相应的服务点,完善流 动人口流出地流入地对接工作机制,扩大各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协调合作的覆盖面,完善协调合作机制,更好保 障各民族流动人口合法权益。提高各地服务管理工作水平,加强宣传教育、权益保障、素质提升、社区服务等,更 好地支持各民族流动人口就业创业,帮助各民族流动人口顺利融入城市生活,增强归属感。
如何推动民族地区的城乡融合
如何推动民族地区的城乡融合民族地区的城乡融合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重要任务。
然而,由于地理、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民族地区在推进城乡融合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
要实现民族地区的城乡融合,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采取综合性的措施。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城乡融合的重要支撑。
在民族地区,道路交通、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制约了城乡之间的交流与发展。
因此,要加大对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交通条件,修建高速公路、铁路和农村公路,提高交通运输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同时,加强水电供应、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确保城乡居民能够享受到稳定的水电和便捷的通信服务。
例如,在一些偏远的民族聚居地,由于道路不通畅,农产品难以运出,外面的物资也难以运入,严重影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通过修建宽敞平坦的公路,不仅解决了物资运输的难题,还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为当地居民带来了更多的收入。
二、发展特色产业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民族文化,这为发展特色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可以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民族手工业、生态旅游业等产业,推动城乡产业融合。
在特色农业方面,根据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种植特色农产品,如中药材、水果、蔬菜等,并通过引进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同时,加强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民族手工业也是民族地区的一大特色。
如苗族的银饰、藏族的唐卡、维吾尔族的地毯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市场需求。
可以通过扶持手工作坊和企业,加强技术培训和创新设计,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拓展市场渠道,将民族手工业做大做强。
生态旅游业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产业。
民族地区往往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族风情,如云南的丽江古城、广西的龙脊梯田、贵州的千户苗寨等。
可以通过合理规划和开发旅游资源,完善旅游设施和服务,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品牌,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民族团结如何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民族团结如何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在当今社会,城乡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了实现全面现代化的重要战略任务。
而民族团结作为一种强大的力量,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民族团结能够促进城乡之间的资源流通与共享。
不同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资源优势。
例如,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矿产、森林、水能等;而城市则在技术、人才、资金等方面具有优势。
当各民族紧密团结在一起时,能够打破地域和民族的界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比如,通过合作开发项目,将城市的技术和资金引入农村,开发农村的自然资源,促进农村产业的发展;同时,农村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也能够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支持。
民族团结有助于形成统一的市场。
在一个多民族和谐共处的社会环境中,人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更加频繁,市场的范围也会不断扩大。
各民族的特色产品和服务能够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流通,从而激发市场的活力。
比如,少数民族的手工艺品、特色食品等能够通过城市的市场渠道走向全国乃至世界,为农村地区带来经济收入;城市的工业产品和现代服务也能够更好地满足农村居民的需求,提高农村的生活质量。
民族团结能够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这些文化元素是民族的瑰宝。
当各民族团结在一起时,不同的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借鉴,能够产生新的创意和灵感。
这种文化的融合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还能够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比如,将少数民族的文化元素融入到城市的旅游、文化产业中,打造具有特色的文化品牌,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消费者;同时,城市的现代文化也能够为农村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促进农村文化事业的繁荣。
在教育方面,民族团结能够推动城乡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对于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各民族团结一心,能够共同关注教育问题,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
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可以通过支教、远程教育等方式向农村地区辐射,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教育经验也可以在城市学校中得到推广和应用,丰富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关键是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关键在于凝聚人心、汇聚共识。
要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全面深入持久开展起来,创新方式载体,推动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镇、进学校、进连队、进宗教活动场所等。
进一步找准创建与社会心理的契合点、与民族情感的共鸣点、与群众切身利益的结合点,不断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培育人人争做民族团结维护者、促进者、模范者的社会风尚。
民族交融的历史意义是:
一、是经济的交流发展。
驴、骡,小麦都是由少数民族经西亚传入中原的,玉米、高梁(也是由少数民族传入内地的,而游牧民族生活必需品则全部来自中原地区。
中原的粮、丝、茶与游牧民族、渔猎民族的肉类、奶类、油类等产品,构成整个中华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产品。
这种经济上相互补充,互相依存的兼容性,必然形成经济上的民族亲合力,由此而产生政治上的凝聚力。
二、是科学文化的进步。
普通话的形成和发展历经了辽南语、燕京语与通古斯语等语系的相互冲击、吸收和锤炼。
汉字也吸收了不同民族文字和宗教文化的内容。
各民族通过文化及科学上的相互交流和促进,共同推动了中华文化和科学的发展。
三、是各族群众生活水平的提升。
各民族的衣、食、住、行也都程度不同地相互吸收、相互促进。
汉族的菜肴制作方法和以谷物为主的饮食结构,逐步被其他民族所接受。
促进各名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探索与实践
促进各名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探索与实践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各个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变得越来越重要。
这不仅是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任务。
因此,如何促进各名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加强教育宣传,推行多元文化教育,提高民族认同感和认同度。
在各级学校加强多元文化教育,引导学生了解和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认同度。
同时,加强多语种教学和普及,使不同民族的人们能够更好地沟通和交流。
其次,我们需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动,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
这些活动可以包括艺术展览、音乐会、民俗节庆等,让不同民族的文化在交流中融合、互相借鉴。
此外,各地还可以开展民族文化旅游活动,让民族文化更加广泛地传播和交流。
最后,我们需要加强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为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提供有力保障。
政府可以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投入,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改善民生状况。
同时,要加强民族团结和宗教事务的管理,保护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促进各民族的和睦相处。
总之,促进各名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是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任务,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我们要加强教育宣传,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动,加强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让各民族在
交流中互相学习借鉴、相互促进,共同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