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大都市圈产业布局经验对珠三角的启示
珠江三角洲区域交通一体化的分析与思考

珠江三角洲区域交通一体化的分析与思考兼论东莞在一体化进程中的定位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下游,地处我国南大门,毗邻港澳地区,是我国通往世界各地的主要门户之一。
土地面积 4.16 万平方公里,占广东全省的23.4%,人口总数达4280 万人,占全省的49%。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抓住机遇,发挥优势,加快经济发展,成为广东省乃至全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和最有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化水平达到49.2%,城市群发展初具规模,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已形成广佛、深港、珠澳三大都市区和沿珠江口东岸、西岸两条经济走廊。
珠三角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决定了其对区域交通一体化和综合交通体系需求的紧迫性和有别于一般城市的需求特点,集中体现在对快速、便捷、安全、经济以及兼顾城市交通的要求上。
按照省政府《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珠三角将建设成为世界级城镇群和世界制造业基地,构筑发达的区域基础设施体系和社会公共服务系统,全方位拓展与“大珠三角”、“泛珠三角”以及东南亚地区的交流合作。
成为我国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排头兵” ,到2020年,珠三角人口规模将达到6500 万人。
交通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也是服务性行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依据珠三角城镇群协调发展目标和总体战略,配合产业和空间布局,构筑与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相适应的高效率、低能耗、多层次、一体化的区域综合交通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所称珠三角区域交通一体化指由高速公路、铁路、城际轨道交通和公共交通、航道和机场、海港、内河航运港等交通通道和交通枢纽共同组成的水陆空并举,干支相连,集疏成网的综合交通体系。
在这个体系内,交通方式一体化运作,多层次交通枢纽紧密联系,多方位交通通道网络分布,构筑联络省内其他地区、港澳地区及“泛珠三角” 经济腹地和国内其他经济区的多方式、多层次的交通网络,实现对外强化区域辐射、对内促进区域协调的交通运输功能。
探访世界六大都市经济圈

探访世界六⼤都市经济圈2019-06-10纽约都市圈:⾸屈⼀指的全球⾦融中⼼纽约都市圈是世界五⼤都市圈之⾸,北起缅因州,南⾄弗吉尼亚州,跨越了10个州,其中包括波⼠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和华盛顿5个⼤城市,以及40个10万⼈以上的中⼩城市。
在这个区域中,⼈⼝达到6500万,占美国总⼈⼝的20%,城市化⽔平达到90%以上。
纽约都市圈的制造业产值占全美的30%以上,被视为美国经济的中⼼。
位于波⼠顿郊区的128号公路两侧聚集了数以千计的研究机构和⾼科技企业,因此这⾥也享有“美国东海岸硅⾕”的美誉。
其周边的⿇省理⼯学院、哈佛⼤学和波⼠顿⼤学等著名学府扮演了极其重要的⾓⾊。
其中由⿇省理⼯学院毕业⽣们创办的公司就占到了70%。
此外,纽约华尔街全⽅位的⾦融服务,也使这些企业的发展如虎添翼。
纽约在整个城市圈中处于地理和地位的双重核⼼位置,⽽它对整个城市圈的影响⼒,很⼤程度上来⾃于这条全长仅有500多⽶的华尔街。
这⾥云集了包括纽约证交所、美联储、⾼盛、美林、摩根斯坦利等响当当的⾦融机构,正是这些知名机构,使华尔街成为国际⾦融界的“神经中枢”。
⾼质量的服务,⾃然离不开⾼素质的⼈才。
纽约上班族当中,35%的⼈集中在⾦融⾏业。
⼈才和资本的不断集聚使得纽约从300多年前北美殖民地⼀个⼩⼩的贸易前站起步,成为⾸屈⼀指的全球⾦融中⼼。
俗话说,罗马不是⼀天建成的,纽约都市圈完善的产业布局也并⾮⼀天铸就。
历史上,纽约都市经济圈经历过三次重⼤调整。
1921年第⼀次调整主要是向郊区扩散,带来的却是城市规划铺张、⼟地资源利⽤率低下等问题;1968年第⼆次规划,重点是建⽴多个城市中⼼,但结果还是因为⼟地利⽤效率降低,城市空洞化现象严重等问题⽽以失败告终。
1996年,美国东北部⼤西洋沿岸城市带的规划,确⽴了拯救纽约都市圈的全新理念。
在纽约都市圈中,不得不提的还有⼀个特殊的⾓⾊,那就是美国⾸都华盛顿,它的存在为整个都市圈抹上了浓重的政治⾊彩。
世界第六大城市群——“长三角”发展的阻滞与优势

二、 长三角发展 的优势
( ) 一 上海 “ 头” 用 龙 作
.
综观世界公认的几大城市群 , 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经济活动的辐射带动作用 , 及其综合
服务功能和资源集聚效应 , 是其强大生命力所在。只有 中心城市的影 响力和综合竞争力达 到一定 的能级 , 这个城市群才能在世界城市体系中取得发言权 , 才能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举
市长都 出面为松江争取 , 终于把广达 电脑拉 了过去。 目 前政府干预不可能取消, 我们所希望 的就是政府如何 能最大化地发挥正面效应 , 防止 目前考核体制下 的政府短期行政行为。城
市之间不是不能竞争 , 但应 当是 一种 比较公平环境下促进效率 的竞争, 而不 是受到政府干
预, 市场信号扭 曲的竞争。不必担心企业之间会有过多的竞争 , 而应避免地方政府干预造成
维普资讯
世 界 第 六大 城 市 群—— “ 三 角 " 长 发展 的 阻滞 与优 势
其 烀 黄 婷
一
、
长三角发展 的阻滞
( 体制矛盾 一) 以行政 区分割为特征 的体制矛盾 , 是实现长三角地区可持续发展 , 率先实现现代化的最
重要 、 也是最根本的障碍, 正因如此 , 长三角城市问大量低层次产业同构现象严重、 恶性竞争
越发突出 , 急需置于更大的空间范围内进行筹划 , 通过与周边地 区的分工合作 , 以实现生态 环境 的保护 , 产业布局的调整优化 , 保障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就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区域 内部合作 的进程看 , 京津冀都市圈明显较长三角弱 , 由于首都效应 , 但 在政策 、 资源配置等方
面却具有长三角无法比拟 的优势 , 这对长三角触动不小 , 压力不小。
都市圈 , 包括北京 、 天津 以及河北 8 ( 皇岛、 市 秦 唐山 、 廊坊 、 保定 、 家庄 、 石 沧州、 张家 口、 承
全球大都市圈的优化治理

案例1:运用城市弹性分析复旦大学的空间拓展
A、北上受挫 B、南下攻坚 C、西进遇阻 D、东突有限 E、外围开花
城市动力学四法则
A、有弹性才有发展;弹性越足,发展越快 B、分散治理割裂了都市地区 C、城市与郊区相互依赖才能成功 D、衰败的贫民区会变成更大的贫民区
大都市政府组织结构的演变
大都市带(长 三角15市)
半径、 10—15 面积、 620 人口、 915万 密度 15250
50 6340 1640万 2588
100 26734 2500万 935
300 98591 7000万 768
中心城区人口密度及其比较
黄埔 静安 卢湾
46296 40069 40589
上海
Megalopolis(City Region)
30—50
1500— 2000
10000— 20000
5000—10000
100左右
1000-2500
200以上
30000以上 300—1000
全球典型的大都市带
中心城市
纽约 曼哈顿等5个区 (780,738, 9225) 内伦敦(341, 250,7325) 23市区(598, 816,13800)
大都市区
大都市圈
大都县 波士顿、纽约、华盛 1797,1761) (33483,1934,顿(140000,6500, 644) 464) 大伦敦29城镇 (1580,738, 4716) (11427,1253,伦敦、伯明翰 1110) (27224,3650, 1340)
伦敦
东京
郊区27县 东京都(13508, 东京、川琦、横滨 (2162,1186, 3156,2338) (36834,3916, 6275) 1050)
鲁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区域发展 第三单元 第一节 大都市辐射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上海市为例

3.利用中心地理论解释城市等级体系 中心地理论系统地阐明了区域内中心地(如城市和 城市内服务中心)的数量、规模、等级之间的关系, 其具体内容可结合图示解读: (1)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呈正六边形分布 在这个正六边形区域的中间是中心地,这个正六边形 内所有的居民到这个中心地寻求服务是符合距离最 近原则的。
方法突破
1.明确长三角和上海市的地位 (1)长三角是我国目前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已形成由超大城 市、特大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等组成的城市体系。 (2)上海市是长三角城市体系中唯一的超大城市,是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 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是区域发展的龙头和区域协作的纽带。 2.图解大都市辐射的过程
上海城市等级较高,因此职能种类较多。
5. 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推进,对杭州、南京的主要影响有( D )
①增加运输成本 ②降低城市等级 ③增加服务功能 ④优化产业结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第5题,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推进,会使城市之间的交通更加便利,交通便捷
程度提高,运输成本可能会降低;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推进,使得杭州、南京的影响
资源条 位于资源丰富地区的城市,能够获得支撑城 为城市发展提供物质、劳动力
件 市进一步发展的资源条件
和城市用地等
交通条 位于交通枢纽的城市,通过便利的交通为更 铁路枢纽城市、公路枢纽城
件 远的居民提供服务,使其服务范围扩大
市、港口城市等
影响因 素
影响
人口条 城市为服务区的居民提供货物和服务,服务 件 范围大小和人口多少有关
距离上海较近,受上海的产业转移和辐射带动明显,A项正确。随着交通的快速发展,
城市的产业分工越来越细,形成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B、D两项错误;上海是我国最
中国五大都市圈

中国五大都市圈一、珠三角都市圈珠三角城市群,是指位于中国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区域的9个地级市组成的经济圈,这9个地级市是指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肇庆市、江门市、中山市和东莞市。
它是三个特大城市群之一,是我国乃至亚太地区最具活力的经济区之一,珠三角城市群已超伦敦都市圈居世界第三。
珠三角9个城市分为三个组团:广佛肇,深莞惠,江中珠。
在三个经济圈中,“广佛肇”组团经济总量最大,产业互补性最突出,优势也最明显。
实际上珠江东岸并不只是“深莞惠”三城,而是港、深、莞、惠四城,东岸一体化也将香港这个区域内唯一的国际化大都市纳入进来。
珠三角通过粤港澳的经济融合和经济一体化发展,共同构建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南方地区对外开放的门户,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区域,全国科技创新与技术研发基地,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辐射带动华南、中南和西南地区发展的龙头,我国人口集聚最多、创新能力最强、综合实力最强的三大区域之一。
二、京津冀都市圈京津冀都市是指以北京、天津两座直辖市以及河北省的保定、廊坊、唐山、邯郸、邢台、秦皇岛、沧州、衡水、承德、张家口和石家庄为中心的区域。
该区域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中国北方经济的重要核心区。
无论是从产业部门还是工业行业的区位上分析,京津冀都市圈具有优势的部门与行业的覆盖面与涉及的领域都是非常全面的。
其体系完整的程度是其他区域无法相比的。
国家即将出台的《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的有关报告对北京、天津和河北8市的产业结构和布局进行了规划。
区域发展规划按照“8+2”的模式制订:包括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和河北省的石家庄、秦皇岛、唐山、廊坊、保定、沧州、张家口、承德8地市。
北京重点发展领域是,以微电子、计算机、通信、汽车制造、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生物工程等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以科研、文化、教育为主的创意文化产业,以及以金融、保险、商贸、物流、会展、旅游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
心得体会: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心得体会: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指出要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这对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长三角地区的区域合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长三角区域合作已经走过了区域的布局合作和要素合作阶段,深化至体制机制的创新,长三角一体化进入了深层次阶段。
在长三角一体化向纵深推进的同时,仍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如城市功能定位与分工不明晰,同质竞争仍较普遍,跨区域合作的过程中还存在一系列现实与隐形的壁垒,城际交通互联互通和一体化管理仍有较大差距,区域环境保护与治理的长效联动机制尚未建立等。
未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要通过设立更高层级的协调发展机构,建立多领域、多层次的协调发展机制。
通过开展长三角城市功能协同发展研究,形成有序的城市职能分工体系。
通过完善快速交通和同城化网络,构筑区域综合交通网络体系。
通过设立环境监管治理制度和生态建设专项基金,构建长三角生态协同治理机制。
同时,要加强区域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联动实施推进创新体系建设等重大战略,协同推进上海“四个中心”、全球科创中心、自由贸易区等重要功能区建设。
在此过程中,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重要一员,需紧紧围绕顶层规划体系、产业分工协作、创新要素培育、区域交通一体、生态协同治理和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积极主动对接和支持上海长三角龙头作用的发挥,加速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共同推动长三角地区的高质量发展。
积极融入长三角顶层规划体系首先,瞄准长三角区域顶层规划设计。
注重立足需求,统筹全局,突出重点,有序实施,积极深化实施《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呼应《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分工协作,促进空间体系一体化发展。
其次,加强与周边区域的无缝衔接。
在涉及重大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生态维护时,要重视与上海及长三角其它地区的无缝衔接,为融合发展提供具有前瞻性、统一性、可操作性的发展蓝图。
太原都市圈核心区产业布局现状分析及研究

太原都市圈核心区产业布局现状分析及研究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起来,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纷纷涌现出来,2004年3月,温家宝同志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六个相邻省份。
在中部六省中山西gdp总量居中部第五位,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与发达地区差距较大,在中部地区居中下水平。
进入21世纪,加快太原都市圈发展的要求日益迫切,发展的条件己经成熟。
文章就是在此背景下,对太原都市圈的产业布局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并试图提出建设性建议。
关键词:太原都市圈产业布局山西高教园区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3-231-03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形成了一系列比较成熟的大都市圈,主要有长江三角洲都市圈、珠江三角洲都市圈等。
20世纪80年代后期,沿海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成就了长江三角洲都市圈和珠江三角洲都市圈,推动了上述两个区域的经济繁荣,使我国经济的繁荣在这两个区域得以集中体现。
这两大都市圈以其迅猛的发展速度,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对中国向世界大国的目标迈进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2009年6月,长沙、湘潭、株洲三市实现通信一体化,区号统一为0731,而且手机通信时也不用在号码前加拨“0”,这一改变成为长株潭城市群成型一大特征,也被认为是城市群建设的标本事件。
由国家发改委编制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中,在“培育城市群增长极”部分再次明确了六大城市群(圈)发展方向,以太(原)榆(次)为中心的太原城市圈同样位列其中。
然而,与另外五大城市群(圈)相比,目前,太原城市圈的发展仍较为滞后,城市群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太原城市圈的发展要明显滞后于城市群的概念。
一般来讲,城市圈内除了具有龙头产业外,其他产业也应该形成互补,最好的结果是,城市圈将会形成一个巨大的产业链。
打造粤港澳世界级大湾区城市群的思考

打造粤港澳世界级大湾区城市群的思考发表时间:2017-11-03T11:01:41.057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20期作者:黄文灏[导读] 摘要: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在2017年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之中,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迎来了珠三角地区的发展新机遇。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广东广州 510060摘要: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在2017年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之中,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迎来了珠三角地区的发展新机遇。
本文总结美国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以及日本东京湾区三大世界级湾区的发展特征及策略,从区域跨界合作、现代产业体系打造、科研创新能力提升、交通基础设施系统建设、差异化空间发展以及协调管理机制构建等六个方面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建设建议,更好地打造世界级城市群,参与全球竞争,推进“一带一路”战略。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湾区城市群;《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动内地与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发挥港澳独特优势,提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与功能。
由此,珠江三角洲的发展规划进入到了打造中国的“世界级大湾区”阶段,打造粤港澳世界级大湾区也从地方战略上升到国家层面。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江门、惠州、肇庆九市以及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是继美国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以及日本东京湾区之后的世界第四大湾区。
湾区指的是由一个海湾或相连的若干个港湾以及邻近岛屿共同组成的区域。
湾区城市群主要由围绕沿海口岸分布的众多海港城市所构成,湾区濒临海洋,具有联系海外的优越区位,是连接国内外的纽带,是参与国际合作的关键地区,其衍生的经济效应则被称为“湾区经济”。
1、世界级湾区城市群的特征目前世界上公认已有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等三个世界级湾区城市群,它们分别以金融、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为主要职能。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心得2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心得2月18日,筹备多时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公布,从粤港澳大湾区2017年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到粤、港、澳三地政府签署《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再到《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的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前景可期。
而随着纲要的公布,一个国际一流的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正逐渐显现。
关于大湾区的两个发展规划,近期至2022年,远期展望到2035年。
到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粤港澳合作更加深入广泛,区域内生发展动力进一步提升,发展活力充沛、创新能力突出、产业结构优化、要素流动顺畅、生态环境优美的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
到2035年,大湾区形成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大幅跃升,国际竞争力、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湾区全面建成。
构建极点带动、轴带支撑网络化空间格局,发挥城市强强联合的引领带动作用;更好发挥港珠澳大桥作用,加快建设深(圳)中(山)通道、深(圳)茂(名)铁路等重要交通设施。
完善城市群和城镇发展体系,增强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对周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香港:巩固和提升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地位,强化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地位、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及风险管理中心功能,推动金融、商贸、物流、专业服务等向高端高增值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创新及科技事业,培育新兴产业,建设亚太区国际法律及争议解决服务中心,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国际大都会。
澳门: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促进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打造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
广州: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引领作用,全面增强国际商贸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培育提升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着力建设国际大都市。
深圳:发挥作为经济特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引领作用,加快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努力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意之都。
伦敦都市圈发展战略对建设武汉城市圈的启示-最新资料

伦敦都市圈发展战略对建设武汉城市圈的启示武汉城市圈建设不仅是武汉及周边城市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契机,也是关系到中部崛起的历史机遇。
目前国内外研究,从静态层面对城市圈的概念、特性、结构、功能等方面已经十分成熟和体系化,本文拟从个案研究着手,侧重分析伦敦都市圈处于与武汉城市圈同期发展阶段的基本状况以及所做出的发展策略,结合武汉城市圈现状进行比较研究,为其进一步发展探索对策。
、伦敦都市圈发展战略分析伦敦都市圈是产业革命后英国主要的生产基地和经济核心区,由伦敦城和其他32 个行政区共同组成的大伦敦是这个都市圈的核心。
作为城市集群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空间组织模式,伦敦都市圈是世界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同时也是高新科技中心、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和国际信息传播中心,可谓是现代西方文明的代表。
1.基本概况伦敦都市圈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以伦敦一利物浦为轴线,包括了伦敦、伯明翰、谢菲尔德、曼彻斯特、利物浦等大城市和众多中小城镇,占地面积约4.5 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8.4%,人口3 650 万,经济总量占英国全国的80%左右。
伦敦都市圈在空间结构上依然可以按照四个圈层来划分:中心区域称做内伦敦,包括伦敦金融城及内城区的12 个区,占地面积310 平方公里;第二个层次为伦敦市,也称做大伦敦地区,包括内伦敦和外伦敦的20个市辖区,总面积1 580 平方公里;第三圈层为伦敦大都市区,包括伦敦市及附近区的11 个郡,属于伦敦都市圈的内圈,总面积11 427 平方里;最终的区域划分为伦敦都市圈,即包括上述相邻大都市在内的大都市圈,属于伦敦都市圈的外圈[1] 。
2.发展阶段与其他世界同级别的大都市圈一样,伦敦都市圈在经济结构上高度服务化,其中伦敦市2009 年服务业产出占总产值的88%,就业人数占就业总量的90.2%,其中金融业和商务服务业占据主导地位,二者产值合计占总产值的40%以上;作为次级中心城市的伯明翰、谢菲尔德、曼彻斯特、利物浦等是以服务行业为主的经济结构。
城市群建设的启示美国波士华城市群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美国波士华城市群发展对中国的启示经济1401 3 陈煜阳摘要:美国波士顿-纽约-华盛顿城市群,简称波士华(Boswah),是世界上首个被认可,也是目前实力最强的城市群,是美国经济发展中心。
本文从波士华城市群形成发展的基本状况入手,着重讨论它的发展的特征和经验,并由此提出一些对我国城市群发展的建议关键字:城市群发展经验启示一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加速发展,城市竞争不再是区域范围内城市之间的竞争而是作为一个更大的城市群经济实体在更广阔的开放式空间范围内参与全球竞争。
城市群是指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信息工具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且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城市群是区域实现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和区域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点,城市群的发展与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密切相关。
进入20世纪后,世界经济增长中心从西欧转移至北美。
在美国东北部和中部地区形成了波士顿-纽约-华盛顿城市群以及五大湖沿岸城市群。
本文从解析波士华城市群发展的基本状况入手,着重分析了世界典型城市群发展的基本经验。
以期为我国城市群的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城市群的健康持续发展,将有效推动我国总体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1.形成与演化城市群发展经历过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870年以前的各城市孤立分散阶段,这一阶段人口和经济活动不断向城市集中,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但各城市均独立发展,城市之间联系相对薄弱,众多小城市呈松散分布状态,地域空间结构十分松散。
第二阶段是1870-1920年的区域性城市体系形成阶段,这一阶段随着美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城市规模急剧扩大,数量显着增加,以纽约、费城两个特大城市为核心的区域城市发展轴线形成,区域城市化水平提高。
第三阶段是1920-1950年的大都市带雏形阶段,这一阶段美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后期,城市建成区基本成型,中心城市规模继续扩大,在单个城市中的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心集聚达到顶点的同时,城市发展超越了建成区的地域界线,向周边郊区扩展,逐渐形成大都市区。
三大经济圈珠三角

三大经济圈概念中国三大经济圈就是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都市圈各有规模,三大经济圈定位也不相同。
珠三角经济圈珠三角面临南中国海,为西江、北江、东江的汇合处,也即珠江的出口处,水陆交通发达、海外联系便捷,是内地沿海南部通向世界的重要门户地区。
珠三角素有“珠三角”、“大珠三角”之分。
近年来又提出了“泛珠三角”的概念,其包括广东、福建、江西、湖南、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九个省区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
这说明了珠三角的迅速崛起以及有着巨大的拓展空间,并且有望成为世界瞩目的特大经济区。
珠三角发展特色主要表现在:实现了富饶地区的快速城市化;形成了“外向导入式”为主的发展模式;呈现出以农村城镇化为主导的“爆发式”城市化;表现出多中心、高强度、聚集式的城市群发展形态;勾勒出内、中、外三个圈层的“圈层式”经济与城市发展特点;在城市与乡村的连接地区出现了一种“既非城市又非农村”的特殊空间结构形式。
长三角经济圈长三角紧临东海,为我国最大的内河长江的出口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国城市化程度最高、城镇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
长三角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八个城市和浙江省六个城市,共计十五个城市,以后又有浙江台州市加入了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即所谓的“15+1”。
它以上海为中心,南京、杭州为副中心,包括江苏的扬州、泰州、南通、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浙江的嘉兴、湖州、绍兴、宁波、舟山,共15个城市及其所辖的74个县市,以沪杭、沪宁高速公路以及多条铁路为纽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长江的黄金通道流经29个主要城市,把长三角引向内陆腹地,是世界与中国大陆连结的重要门户地区。
长三角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成为全国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
长三角的发展特色主要表现在:形成综合性产业基地;城市化呈现结构性大发展;城市综合实力全国领先,圈层特征明显;城市与城镇工业化水平较高;城市大物流条件初步形成;城市教育科技实力雄厚,高层次人才密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比较富裕,全国领先。
构建“大珠三角”体育圈的分析和探索

大珠 三角 是 由广州 、佛 山 、深 圳 、珠 往 世 界 各 地 的主 要 “ 口” 目前广 东 省 窗 。
海 、东 莞 、中 山、江 门、惠州 、肇 庆 9市 发 改委 已提 出 了新 的珠三 角城 际轨 道交 通 费额超 过 千元 ,远远 大于 全 国不足 百元 的 基础 上加 卜 香港 和澳 门行 政特 区 。 目前珠 同城 化规 划构 想 。根 据规 划方 案 ,在 珠三 平均 体育 消费 水平 。在珠 三 角无 论竞技 体 三 角 户 籍 人 u约 05 ,常 驻 人 【约 0 角地 区现 有的 交通 网络基 础上 , 形成“ .亿 _ l . 8 将 三 育还 足健 身休 闲体 育都 有着 深厚 的群众 基
层结 构 。从地 域 来讲 它是城 市群 或 行政 《 江 三角 洲地 区发 展规 划 纲要 ( 0 8 珠 2 0 — 通过 粤港 澳大 桥把 大珠三 角 地区 分散 的城
区群 组成 的 范 围 。 目前对 构 建珠 三 角及 2 2 ) ’ 0 0 ) 望 把 大 珠三 角 都 市 圈将 纳 入 国 )有 大珠三 角 体育 圈的相 关研 究还 是 空 白。本
质 的飞跃 ,不 仅大 大节 省各 城市 居 民的出
城 ”概念 。
以至 全世 界具 有最 强经 济实 力和 核心 竞争 行成 本 , 心理 上也很 容 易就会 形成 一种“ 同
. . 1 构 建 大 珠 三 角 体 育 圈 的基 12 构 建大 珠 三 角体 育 圈 的基 础 13 大珠三角体育产业现状 随 整 体 经 济 的 快 速 发 展 , 体 育 产 业 条件——交通 圈和生活 圈 本 现 状 及 可 行 性 分 析
可 以确保 市场 可持 续发 展 。
关键 词 :构建 ;大 珠三 角 ;体育
国际中心城市发展的经验与启示_郭佳

2012年第6期(总第398期)上CHINESE &FOREIGN ENTREPRENEURS【区域经济】Regional Economics 一、纽约(一)发展历程16—17世纪,纽约并不是美国经济的中心,其经济地位并不能和费城与波士顿相比。
纽约真正发展于独立战争后,南北战争前。
独立战争后,美国虽然从大英帝国手中赢得了国家的独立和自由,但也因此丧失了对外贸易的权利,美国商船被禁止同西印度洋群岛进行贸易。
美国商人竭力恢复贸易、开辟新贸易途径,特别是开拓了与中国的贸易航线,获得了宝贵的经济发展机遇。
1814年起,纽约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服务的改进、制度的创新,获得了全美绝大部分的贸易市场份额,开始成为贸易中心。
无论是欧洲、亚洲、拉丁美洲和美国本土,纽约都占据了市场的主要份额。
特别是在纺织品贸易中,纽约占据了主要的市场。
由于纺织品是欧美贸易的大份额,纽约逐渐成为了贸易中心。
随着时间的积累,在贸易带动下,纽约逐渐成为服装、印刷、制糖、皮革、船舶、手工业的中心。
同时,由于资本的积累,纽约也成为金融中心。
银行、证券、保险业等纷纷进入纽约,也促使纽约城市的完善。
由于纽约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逐渐成为美国的经济中心。
(二)转型与经济结构调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纽约出现了经济衰退。
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美国经济结构调整。
二战后,新兴科技产业得到全面的发展,高科技产业在经济中占有的比重逐渐增长。
计算机、电子设备、通讯器材、医疗设备、飞机制造、导弹制造等行业逐渐兴起。
相比传统行业,新兴产业不依赖钢铁、煤炭、交通,更依赖于人才与智力。
因此,美国西部加利福利亚逐渐成为经济新兴地。
特别是美国政府投入的巨额军事开支成就了加利福尼亚的经济。
第二,大公司总部外迁。
二战后,由于经济的繁荣、人口的增长,美国进入都市化时代,大量人口迁往都市,继纽约后,美国在各地相继形成了大都市。
60年代末,经济危机的爆发促使许多大公司总部从纽约外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大都市圈产业布局经验对珠三角的启示邵帅(暨南大学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广东广州510632)【摘要】世界五大都市圈产业结构与空间布局调整已经历了上百年的历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珠三角都市圈目前正在走向一体化进程,如何实现产业布局优化和都市圈协调发展成为珠三角面临的现实问题,文章在总结世界大都市圈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对珠三角一体化进程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都市圈;产业布局;珠三角【中图分类号】F062.9;F127.6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768(2011)01-0154-02【收稿日期】2009-12-15【作者简介】邵帅(1984-),男,河南渑池人,暨南大学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目前,世界上已形成了美国东北部以纽约为中心的大都市圈;北美五大湖都市圈;英国以伦敦为核心的都市圈;欧洲西北部以巴黎为核心的都市圈;日本太平洋沿岸以东京为核心的五大都市圈。
这些都市圈作为国际经济、金融和商贸中心,产业结构与空间布局调整已经历了上百年的历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值得珠三角都市圈认真学习和借鉴。
一、世界大都市圈产业布局规律(一)发达的交通基础设施为产业布局提供有力支撑交通网络的发展对都市圈产业空间演化具有重大的影响,世界大都市圈产业空间布局普遍具有沿交通轴线集聚与扩散的规律。
发达的交通基础设施改变了都市圈的区位条件,进而改变原有的产业空间布局。
从纽约、东京、伦敦、巴黎都市圈形成与发展的历程来看,发达的基础设施与快捷的交通运输为其产业布局创造了基本的框架,世界五大都市圈均建成了四通八达的海、陆、空综合交通系统和城际轨道交通网络,都市圈内部基本都是以一个大型城市为中心,辐射周边城市,形成功能互补、协调发展的产业布局。
交通运输的不断完善促使都市圈产业空间不断拓展,在城市间的空间距离不变的前提下降低了运输成本,使都市圈内部资源得到有效配置,产业布局得以优化,从整体上提升了区域经济竞争力。
(二)都市圈内具有完善的产业分工格局纵观世界五大都市圈,其产业布局均遵循分工协作原则,坚持多样化发展道路,形成了完善的产业分工格局。
像纽约都市圈,各城市借助纽约的资本优势,形成各自的产业亮点———费城的重工业,波士顿的高科技产业,巴尔的摩的冶炼工业等。
五大都市圈的经济能量均高度集聚于中心城市,中心城市产业结构呈现出以服务业,特别是知识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布局。
例如纽约的产业结构以生产性服务业和知识性服务业为主,其中金融业和商业服务业最为发达,并为圈内其他城市提供高效的服务;巴黎产业结构已形成以第三产业为主的态势。
都市圈内其他城市职能分工明确,中心城市与周边区域形成产业层次明晰的分工体系,从而使得整个都市圈的综合功能远远大于单个城市功能的简单叠加。
(三)产业布局具有明显阶段性功能特征世界五大都市圈都是伴随着城市化的演进而形成的,虽然各具特色,但大都经历了“核心城市发展壮大”、“单核心都市圈建成”、“多核心都市圈共同发展”、“大都市圈协调发展”四个阶段,显示了由小到大,由中心到外围的阶段性特征,这种发展的阶段性使得都市圈产业布局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发挥着不同的功能,首先是主导产业在中心城市产生聚集效应,然后向外围区域扩散,扩散产业在外围形成新的集聚,继续向更广阔的腹地辐射,而中心城市产业结构则不断提升,为都市圈内其他产业提供服务。
通过产业布局的不断调整,拓展了都市圈的经济腹地,通过产业链的有效衔接,使得都市圈内各城市产业布局构成了有机的整体。
1资料来源:根据相关资料整理得到二、世界大都市圈产业布局经验世界大都市圈产业布局经验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空间布局、主导产业、创新功能四个方面。
(一)产业空间布局逆序圈层化根据世界大都市圈的发展经验,相对于一、二、三次产业的结构次序,世界先进都市圈产业在城市群中呈现出圈层化的逆序分布形态。
具体表现为都市圈内核心城市主要布局第三产业,中间环状地带主要布局第二产业,外圈层则主要布局第一产业。
一个成熟大都市圈的中心城市一般都实现了由工业中心向服务中心的功能转变,生产功能逐步弱化,而以知识服务为核心的服务功能则不断强化,并依循都市圈集聚———扩散的规律逐渐带动整个大都市圈的产业布局在空间上的调整和结构上的升级。
骳髊髗(二)以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高级化发展迄今为止,国际大都圈都经历了制造业蓬勃发展的阶段,城市的基本框架都是在工业化阶段形成的,虽然核心城市制造业比重下降,但作为大都市圈的整体制造业水平却得到了加强。
即使是纽约、伦敦、巴黎这样的大都市,制造业依然是这些城市的重要产业,特别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以及食品、服装、印刷等都市制造业。
世界先进都市圈在推动制造业高级化发展的过程中大都根据各自情况,制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战略,对其进行空间上的规划,重视中央商务区的建设,吸引跨国公司的总部和地区总部落户。
通过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为制造业提供发达的金融和完善服务,从而促进制造业向高端化方向发展。
(三)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创新功能,提升都市圈竞争力世界先进大都市圈都制定了相应的城市创新发展战略。
例如纽约的金融创新和服务创新最为活跃,为此提出了建设“数字化纽约”的目标;伦敦提出要把创意产业作为创新载体来发展,同时发展生物技术产业,提出了构建创新型城市的口号。
国际先进都市圈的实践表明,在中心城市设立创新园区是实现创新战略的一条有效途径,例如美国硅谷的斯坦福科学园、东京的筑波科学园、巴黎的索菲亚科学园等创新园区对提升城市的创新能力都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各大都市圈对中心城市的创新活动还制定了包括税收、融资、土地等各个方面的一系列特别的激励性政策。
例如东京从2000年起就根据《促进基础技术开发税制》对高新技术企业采取多种减免税收政策,以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从而保持都市圈新老产业不断更替,促进都市圈可持续发展。
(四)发挥政府统筹规划作用,推动都市圈有序发展世界主要都市圈都有一个权威的规划机构,根据经济发展阶段对都市圈进行统筹规划,并得到持续的贯彻实施。
英国议会在20世纪40年代就制定了“绿带法”,并在伦敦城外围规划布置了9座新城,促进了城市人口的向外扩散,从而促进了伦敦大都市圈的形成。
巴黎地区于1994年制定了大巴黎区总体规划,将区域划分为建成空间、农业空间和自然空间三种空间,提出三种空间应彼此兼顾,相互协调,共同发展。
东京大都市圈在1959年第一次首都圈规划就参照伦敦模式在建成区周围设置宽度为5公里~10公里的绿带,并在其外围布置卫星城。
1976年又提出分散东京中枢管理职能,建立区域多中心城市复合体的设想。
三、世界大都市圈产业布局启示世界先进都市圈的产业布局规律和经验对加快珠三角都市圈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结合珠三角都市圈的实际情况,借鉴世界都市圈发展的经验,我们从中得到四点启示:(一)产业空间布局政府调控作用明显政府实施有力的宏观调控,尊重客观规律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是都市圈建设的共同经验。
世界五大都市圈的形成,都是通过制定缜密的城市规划得以实现。
世界大都市圈在发展初期,规划都以完善基础设施为主要内容,以提高核心城市综合实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为出发点,待都市圈初步建立以后,规划将进一步以完善发展都市圈产业布局做为主要目标,强调圈内职能分工和一体化发展,等都市圈成熟后,则从经济、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进行长远规划,更加关注都市圈可持续发展。
我们发展珠三角城市群,构建珠三角都市圈也应事先做好各项规划,依靠缜密、科学、权威的规划稳步推进。
要建立由各地方政府参加的制度化的区域协调和监督机构,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政策和规划等多种调控手段,平衡各方利益,协调解决对区域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问题。
(二)重视交通网络建设,促进都市圈产业合作都市圈的辐射半径和产业优化程度都依赖于交通运输网络的不断完善,从世界大都市圈的经验来看,都是通过发达的交通系统促进商品、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投资便利化,实现区内统一市场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从而达到资源共享、产业合作的目标。
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需进一步加快交通运输一体化的进程,构建畅通、便捷、安全的立体化区域交通系统,完善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建立互通、互联、共享的交通信息网络体系,为实现区域内产业合理布局和资源优化配置提供坚实的基础。
(三)整合区域内的各种资源,实现产业优化布局世界大都市圈的实践证明,建立大都市圈应该从都市圈的整体出发,在更大范围内配置和整合各种资源,培育一体化的资本、技术、商品和劳动力市场,打破地区垄断和封锁,以产业链相连实现产业布局优化,这也是都市圈形成的必要条件。
珠三角目前正处于由工业化中期向高级阶段迈进的关键时期,优化产业布局是未来产业空间调整的重点工作,珠三角的核心区重点要构筑具有国际水平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限制一般加工工业的布局和扩张,通过把一些简单加工制造业转移出去,为现代产业体系构建腾出空间,将珠三角优化提升区域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全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引领区。
(四)通过打造产业链与高新区促进都市圈创新发展国际先进都市圈的发展历程表明,有创新能力的城市才有强大的竞争力。
珠三角都市圈应通过产业链来优化分工与合作,降低企业间的协调成本,通过打造高新区作为技术创新的载体,促进都市圈产业升级。
圈内各城市应按照产业链不同环节进行专业化分工,在分工协作基础上加快城市群产业一体化进程。
在高新区内培育官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创新模式,保持产业持续优化升级。
最终通过都市圈、产业链和高新区三者协同创新推动珠三角都市圈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1]施用海,高耀松,章昌裕.世界都市圈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M].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6.[2]粟宁.漫谈世界五大都市圈[J].地理教育,2009(2).[3]沈山.美国的都市区管制模式及其对长三角区域管制的借鉴[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5(5).[4]黄勇.美国大都市区的协调与管理[J].城市规划,2003(3).[5]徐琴.从世界都市圈的发展经验谈中国的都市圈建设[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2(3).(责任编辑:L校对:Q)骳髊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