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地震波的速度

合集下载

断层解释

断层解释

第二节 断层解释
此外,由于断面两侧岩石的波阻抗差异较大,故断 层面通常是良好的反射界面,当地震波入射到断面上 时,一部分能量将被反射回去,使断层面以下的界面 反射能量大大削弱。正是断层面对能量的这种屏蔽作 用,常常导致断层面下方出现空白区。
断层面的能量屏蔽作用主要与断层面两侧波阻抗差 有关,波阻抗差越大,能量屏蔽作用越大。
1、正断层-沿倾斜断面上盘向下滑动,下盘向上滑动 的断层称为正断层(见下图)。正断层主要是在盆地伸 展和重力作用下形成的,正断层在剖面上有多种组合类 型,如相向而掉的地堑,相反而掉的地垒,同向而掉的 断阶,相交型的“y” 字断层等。正断层的平面组合类 型有:“多” 字型斜列组合、帚状组合、沿主断裂形 成的羽状组合等。
第二节 断层解释
(3)断面倾角的确定:当测线与断层走向垂直时,地 震剖面上断层的倾角为真倾角 ,当测线与断层面 斜交时,可得断层面的视倾角 。视倾角的大小可 以从地震剖面上直接量取,再利用视倾角、真倾角 和测线方位角α之间的关系,即 sin sin 来估计 断层的真倾角。 cos
地球物理勘探
地球物理系 王永刚 E-mail:wangyg@
课程内容
• • • • • •
第1章 绪论 第2章 地震波运动学理论 第3章 地震资料采集方法与技术 第4章 地震波速度 第5章 地震资料解释的理论基础 第6章 地震资料构造解释
第6章 地震资料构造解释
• 第一节 地震资料构造解释的
背冲式逆断层
双冲式逆断层
第二节 断层解释
铲式逆冲断层(listric thrust),即断层面在剖面上 呈上陡下缓的产状,向深部逐渐变为近水平的拆离或 滑脱逆冲断层。 3、走滑断层-这是指两盘断块体以相对走滑位移为主 要运动特征的断层,走滑断层位移过程中也会进一步 引起两盘断块或走滑断层上覆地层的变形。通常把与 这些变形和位移矢量近水平的剪切作用有关的构造变 形统称为走滑构造。

陈效逑 - 自然地理学原理 - 第6章-1

陈效逑 - 自然地理学原理 - 第6章-1

(3)硅镁层:成分为氧、硅、铁和镁,基性
岩(如玄武岩),构成大陆和大洋地壳。
(二)地幔 1. 范围:莫霍面~古登堡面 2. 分层 (1)上地幔:从莫霍面至670km处,主要成
分为MgO、FeO和SiO2,超基性岩如橄榄岩。
(2)下地幔:670~2900 km深度范围内,主
要成分同上地幔,铁的含量略有增加。
熔岩 火山灰
喷出口
火山通道
死火山
活火山
休眠 火山
(2)裂隙式:喷发的熔浆沿地壳的断裂带溢出 地表,多呈平缓的、大面积分布,形成熔岩被。
四、变质作用
在地下,固态的岩石发生结构、构造或物 质成分变化并形成新岩石的地质作用。 1.接触变质:在岩浆与围岩的接触部位上,由 岩浆散发的热量和流体引起的变质作用,形成
直,在液体中不能传播,速度较慢。
4.地震波速的变化
(1)不连续面:地震波速
度变化明显的分界面。
(2)莫霍面:波速急剧加 快,使下层纵波传播速度大 于上层纵波传播速度。 (3)古登堡面:纵波速度
的显著回落和横波的消失。
二、地球内圈的分层特征
(一)地壳 1. 范围:莫霍面以上,平均厚度16 km。 2. 分层 (1)沉积层:受外力地质作用而形成。 (2)硅铝层:成分为氧、硅、铝等,酸性岩 (如花岗岩、片麻岩),构成大陆地壳。
则趋于回复上升。
第3节 内力地质作用
引言:地质作用概说 一、构造运动
二、地震作用
三、岩浆作用 四、变质作用 五、构造地貌
引言:地质作用概说 1.定义:由自然动力引起地壳和岩石圈的物质 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 2.分类 (1)内力地质作用:在地球内部能量驱动下,
引起的岩石圈物质成分、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

地震勘探第6章_速度分析

地震勘探第6章_速度分析
扫描时间和动校正扫描速度应该包括所有反射时间和可能的均方根速t度0 ,
以等间隔为例(图6-4),利用(6-11)式计算图6-4每个网格点
(t0 , v上j )
的平均振幅 A(t0, vj,) 将平均振幅 A(t0, vj以) 某种便于速度分析的形
式显示出来(显示方式将在下面介绍),就得到了用于速度分析的速度谱。
速度扫描范围应该包括所有的一次反射波速度,速度采样过稀会降 低速度分辨率,影响速度分析的精度。
用于地震道相关分析的时窗对速度谱的质量也有一定的影响,时窗 太大,速度谱的分辨率降低;时窗太小,容易将一个完整的地震反射分 裂开来。因此,时窗长度应等于或大于反射信号的延续长度,因为反射 信号的延续长度是时变的,时窗也据此而定。
6.判别准则的比较
相关类准则较叠加类准则具有更高的灵敏度,采用相关准则求 速度谱,谱峰值明显,但抗干扰能力差些,大幅值干扰会使速度谱 上出现假峰值。非归一化互相关在速度谱上起到突出强反射的作用, 归一化互相关则加强速度谱的弱反射。
§6.2速度谱
固定 t0 值,沿不同速度定义的双曲线轨迹对共中心点道集进行叠
设共中心点道集中有N道地震记录,地震记录中只包含一个双 曲线反射同相轴,每道信号的形状和振幅相同,只是到达时不同, 信号用s(t)表示,延续时间为T。另外地震记录中存在随机噪声n(t), 即地震道包含信号和噪声两部分,表示为
fi (t) s(t ti ) ni (t)
(6-3)
式中,i=1 ,2,...,N是地震道号,ti 延迟时间
ti
t 2 xi 2
0
v2 rms
设地震记录的采样率为 t ,则(6-3)式改写为
ft,k s(k ri ) ni,k

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 高中地理必修课件ppt 人教版

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 高中地理必修课件ppt 人教版
高一 -- 必修一 -- 第一章 第四节
课题: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 质组成的关系
难点名称: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 质组成的关系
1
目录
CONTENTS
导入
知识讲解
课堂练习
小节
2
导入
活动一:
1.地震波的 分类
纵波(P波)传播速度 快 ,通
过 固体 、 液体 、气体传播。
横波
较慢 较快固Biblioteka 液、气莫霍界面完全消失
明显增加 下降
说明物质状态可能发生了变化
活动三:
1.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 地震波波速突然发生了变化, 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2.据此推测地幔和地核的物质 可能是什么状态?
地幔: 横、纵波都能通过, 物质状态可能是固态。 地核: 横波消失,物质状 态可能是液态
不连续 深度

(km)
特征
大陆地壳 地
1.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 平均17 2.厚度不均,大陆部分厚
壳 大洋地壳 莫霍界面 33
(平均33 km ),大洋部分 薄(平均6 km )。
上地幔 软流层

幔 下地幔
地 外核 核
古登堡界面 2900
内核
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 层,这里可能为岩浆的主 要源地
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很 大,可能是地球磁场产生的 主要原因。
课堂练习
了解: 地壳厚度不均,陆地地
壳厚,海洋地壳薄。在陆 地上,高原、山地地壳厚, 平原、盆地地壳薄。
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C以上为__地__壳____,C、D之间为___地__幔___,
D以内为___地__核___ (由E__外__核____和F___内__核____组 成)。

矿井物探-6(矿井地震勘探)

矿井物探-6(矿井地震勘探)

§6.2 井下反射波法
6.2.3 资料处理
1. CDP选排
实际观测时,一次放炮得到12道或24道记录。为处理方便,将全部记录 按CDP集合(共深度点反射波记录,重新编排,这一重新编排叫做CDP选排。
2. 振幅平衡AGC
野外获得的地震记录, 一般都是折射波,面波的振 幅大,反射波的振幅小。为 便于处理分析,通常要将这 样一些振幅小的反射波放大 到与初至波的振幅相近,称 这一处理为AGC。。
大型机场、高速公路、港口 等工程建设中的基岩埋深及
起伏,覆盖层的厚度及基岩
的岩性变化等,探测潜水面 深度,也用于考古、文物发
掘及保护工作。
煤矿中常用来探测底板 剩余煤层厚度。
实测波形记录
矿井地球物理勘探
§6.2 井下反射波法
6.2.1 方法原理
水平界面的反射波时距曲线
倾斜界面的反射波时距曲线
t x 2 1 2 t 0 4h
1. 单点反射法应用
单点自激自收法较为简单,在获得高频地震波情况下可以探测多 种地质条件,其中在顶煤厚度探测、锚杆质量检测及巷道超前探测等 方面较为突出。
(1)顶煤厚度探测
右图为淮南国投新集一矿1301A工作面风巷H4号 测点13煤剩余厚度探测结果,其中(a)为该点 测试波形图,图中煤层反射波组特征明显,可进 行对比与解析。图(b)为具体解析结果,其中 地震波在煤层中的平均速度取1.0m/ms。解释的 剩余煤层结构为4.5 (0.6) 1.1,用钻探实测的 巷道上方煤层结构为4.8(0.8)1.0,可以看出单 点自激自收探测煤厚的结果完全能够满足生产的 需要。
矿井地球物理勘探 6.2.4 实际应用
§6.2 井下反射波法 (3)巷道超前探测
山东东滩矿1302工作面运顺巷道掘进中某断面超前探测波形图,依据3煤 速度2.8m/ms,分析在前方12.88m为一反射界面,实际揭露该断层为13m。

什么是地震波

什么是地震波

什么是地震波地震波(seismic wave)是由地震震源向四处传播的振动,指从震源产生向四周辐射的弹性波。

按传播方式可分为纵波(P波)、横波(S波)(纵波和横波均属于体波)和面波(L波)三种类型。

地震发生时,震源区的介质发生急速的破裂和运动,这种扰动构成一个波源。

由于地球介质的连续性,这种波动就向地球内部及表层各处传播开去,形成了连续介质中的弹性波。

简介地震波按传播方式分为三种类型:纵波、横波和面波。

纵波是推进波,地壳中传播速度为5.5~7千米/秒,最先到达震中,又称P波,它使地面发生上下振动,破坏性较弱。

横波是剪切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为3.2~4.0千米/秒,第二个到达震中,又称S波,它使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抖动,破坏性较强。

面波又称L波,是由纵波与横波在地表相遇后激发产生的混合波。

其波长大、振幅强,只能沿地表面传播,是造成建筑物强烈破坏的主要因素。

不同地震波的波长变化很大,长至数千米,短至几十米,这样地震波很可能发生频散。

一典型面波从地面到较深处岩石质点运动随深度的变化。

既然为面波,绝大部分波的能量被捕获在近地表处,到一定深度后岩石实际已不受面波传过的影响,这一深度取决于波长,波长越长,波动穿入地球越深。

一般地讲,地球中的岩石越深,穿行其中的地震波速越快,所以长周期(长波长)面波一般比短周期(短波长)的传播快些。

这种波速度的差异,使面波发生频散,拉开成长长的波列。

但与水波相反,较长的面波是首先到达的。

传播方式水波当向池塘里扔一块石头时水面被扰乱,以石头入水处为中心有波纹向外扩展。

这个波列是水波附近的水的颗粒运动造成的。

然而水并没有朝着水波传播的方向流;如果水面浮着一个软木塞,它将上下跳动,但并不会从原来位置移走。

这个扰动由水粒的简单前后运动连续地传下去,从一个颗粒把运动传给更前面的颗粒。

这样,水波携带石击打破的水面的能量向池边运移并在岸边激起浪花。

地震运动与此相当类似。

我们感受到的摇动就是由地震波的能量产生的弹性岩石的震动。

石油工业出版社季教材推介

石油工业出版社季教材推介
估计出版时间:2023.1
高等学校教材
钻井装备与工具
已出
金业权 刘 刚 编
内容简介 本书全方面简介了石油钻井主要装 备和常用工具旳构成、原理、技术 参数和部分设备和工具旳使用措施。 读者对象 石油工程及有关专业旳本科学生
出版时间:2023.6 定价:28.00元 书号:ISBN 978-7-5021-9023-1
读者对象
石油地质、地球物理及有关专业旳本科生
估计出版时间:2023.2
目录
第一篇 晶体光学 第一章 晶体光学基础 第二章 偏光显微镜 第三章 单偏光系统下晶体旳光学性质 第四章 正交偏光系统下晶体旳光学性质 第五章 聚敛偏光系统下晶体旳光学性质 附录A 试验课 第二篇 光性矿物各论 第一章 均质矿物 第二章 一轴晶矿物 第三章 二轴晶矿物 附录B 矿物英文索引
读者对象
勘查技术与工程、资源勘查工程等专业本科 师生,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矿产普查与勘 探及地址工程专业硕士硕士教学使用。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测井资料预处理 第三章 碎屑岩储层评价 第四章 碳酸盐岩储层评价 第五章 火山岩储层测井评价 第六章 水淹层和剩余油测井评价 第七章 油藏描述技术简介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地震资料采集仪器概论 第二章 地震资料采集技术 第三章 地震资料采集旳施工措施 第四章 多变量分类分析 第五章 地震勘探生产实习报告旳编写
高等学校教材
已出
测井资料处理与解释
赵军龙 主编
内容简介
本书遵照地质约束测井、测井服务于地质及 开发旳原则而编写,主要内容涉及绪论、测 井资料预处理、碎屑岩储层评价、碳酸盐岩 储层评价、火山岩储层测井评价、剩余油和 水淹层测井评价、油藏描述技术简介等七大 部分。

《地震勘探原理》地震波的速度

《地震勘探原理》地震波的速度

第四章地震波的速度
第1节地震波在岩层中的速度及与各种因素的关系
第2节几种速度的概念
第3节各种速度之间的关系
第4节平均速度的测定
第5节叠加速度谱的制作与解释
主讲教师:刘洋
第1节地震波在岩层中的速度及与
各种因素的关系
)速度比值(或泊松比)
112111212222−−=−⎟⎟⎠⎞⎜⎜⎝⎛−⎟⎟⎠⎞⎜⎜⎝⎛r r V V V V S P S P
对数-对数坐标0.25
0.31V ρ=)
、温度、压力
)随着温度的升高,速度降低
)随着压力的升高,速度增加
第2节几种速度的概念。

需总时间之比是平均速度。

第3节各种速度之间的关系
第4节平均速度的测定
第5节叠加速度谱的制作与解释
道集动校正速度:
3500m/s 动校正速度:
4400m/s 动校正速度:4150m/s
CMP。

《海洋科学导论》---第六章--波动现象

《海洋科学导论》---第六章--波动现象

第六章 海洋中的波动现象海洋中的波动是海水的重要运动形式之一。

从海面到海洋内部处处都可能出现波动。

波 动的基本特点是, 在外力的作用下, 水质点离开其平衡位置作周期性或准周期性的运动。

由于流体的连续性, 必然带动其邻近质点, 导致其运动状态在空间的传播, 因此运动随时间与 空间的周期性变化为波动的主要特征。

实际海洋中的波动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现象, 严格说, 是,作为最低近似可以把实际的海洋波动看作是简单波动研究简单波动入手来研究海洋中的波动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接应用于解释海洋波动的性质[1 3]§ 6.1 概述6.1.1 波浪要素一个简单波动的剖面可用一条正弦曲线加以描述。

如图 6-1 所示, 曲线的最高点称为波峰,曲线的最低点称为波谷,相邻两波峰(或波谷)之间的水平距离称为波长( )相邻两波峰 (或者波谷) 通过某固定点所经历的时间称为周期 ( T ) 。

显然, 波形传播的速度 c /T 。

从波峰到波谷之间的铅直距离潮位波高 ( H ) , 波高的一半 a= H/ 2称为振幅, 是指水质点 离开其平衡位置的向上 (或向下) 的最大铅直距离。

波高与波长之比称为波陡, 以 (H / )表示。

在直角坐标系中取海面为 x y 平面,设波动沿 x 方向传播,波峰在 y 方向将形成一条线,该线称为波峰线,与波峰线垂直指向波浪传播方向的线称为波向线。

图 6-1 波浪要素它们都不是真正的周期性变化。

但海海6.1.2 海洋中的波浪海洋中的波浪有很多种类,引起的原因也各不相同。

例如海面上的风应力,海底及海岸附近的火山、地震,大气压力的变化,日、月引潮力等。

被激发的各种波动的周期可从零点几秒到数小时以上,波高从几毫米到几十米,波长可以从几毫米到几千千米。

海洋中波动的周期和相对能量的关系如图6-2 所示。

由风引起的周期从1~30s 的波浪所占能量最大;周期从30s 至5min ,为长周期重力波,多以长涌或先行涌的形式存在;一般是由风暴系统引起的。

《地震勘探原理》复习总结——石油大学

《地震勘探原理》复习总结——石油大学

第一章绪论1.地球物理勘探的概念及分类概念:利用物理学原理和相关技术获取某些地质参数、特征及变化规律, 从而对地质问题经行切实合理的分析和解释的油气勘探手段。

分类: 地震勘探、电法勘探、重力勘探、磁法勘探2.地震勘探的概念利用人工激发的地震波来定位矿藏, 确定考古位置, 获取工程地质信息的勘探方法, 它是地球物理勘探中最重要、解决油气勘探问题最有效的一种方法。

3.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人工激发的弹性波在岩石中传播时, 遇到岩层的分界面便产生反射波或折射波, 在它们返回地面时用高灵敏度的仪器记录, 根据波的传播路程和旅行时间, 确定发生弹性波反射或折射的岩层界面的埋藏深度和形状, 从而认识地下地质构造, 寻找油气圈闭。

4.地震勘探的三个环节野外资料采集、室内资料处理、地震资料解释第二章地震波运动学理论1.基本概念●各种介质的概念(1)均匀介质与非均匀介质均匀介质: 介质内每一点的物理特性参数均相同非均匀介质: 介质内的物理特性参数随空间位置的变化而变化(2)弹性介质与非弹性介质弹性介质: 介质卸载后能够完全恢复到加载前状态非弹性介质: 卸载后不能够完全恢复到加载前状态(3)各向同性介质与各向异性介质各向同性介质: 介质参数与方向无关各向异性介质: 介质参数随方向变化而变化(4)单相与双相、多相单相: 固体、流体(油、气、水)双相: 固体骨架以及孔隙内的流体实际地下介质的特征: 非均匀、非弹性、各向异性、多相●波动、弹性波、地震波、波前、波后、波面、振动曲线(地震记录)、波形曲线(波剖面、波场快照)波动: 振动在介质中传播形成波动;弹性波: 振动在弹性介质中传播形成弹性波;地震波: 地层中传播的弹性波;波前: 在某一时刻, 介质中刚刚开始振动的点连接起来形成的面;波后:在某一时刻, 介质中刚刚停止振动的点连接起来形成的面;波面: 介质中同一时刻开始振动的点连接起来形成的曲面;振动曲线: 即地震记录, 在某一点处质点位移和时间的关系(同一点不同时刻的位移形成的曲线);波形曲线:又叫波剖面、波长快照, 某一时刻各点的位移(同一时刻各点的位移形成的曲线);●波长、视波长、速度、视速度、周期、频率波长: 波在一个振动周期内传播的距离;视波长: 不是沿波的传播方向确定的波长;速度:在沿波的传播方向上, 波在单位时间前进的距离;视速度: 不是沿波的传播方向确定的速度;周期: 波传播一个波长的距离所需要的时间;频率: 周期的倒数;●体波、面波、纵波、横波体波: 振动能够在整个介质区域内传播形成的波。

第6章自然灾害第2节地质灾害-2024-2025学年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人教版)配套课件

第6章自然灾害第2节地质灾害-2024-2025学年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人教版)配套课件

素养•目标定位 课前•基础认知 课堂•重难突破 随堂训练
二 滑坡和泥石流
重难归纳 滑坡和泥石流的异同
灾害类型
滑坡
泥石流
发生部位 不 同 运动物质
的体积 点
水的参与
山地斜坡上 较大 可以无水的参与
山地沟谷中 较小 必须有水的参与
素养•目标定位 课前•基础认知 课堂•重难突破 随堂训练
灾害类型 滑坡
素养•目标定位 课前•基础认知 课堂•重难突破 随堂训练
5.分布 (1)易发区: 板块与板块交界处 地壳极不稳定,是地震易 发区。 (2)世界分布区: 地震集中分布在 环太平洋 和 地中海—喜马拉雅 地 带。 (3)我国分布区:我国地震灾害发生范围广、频度高、 强度大 ,发生频繁的地区有台湾、西藏、新疆、青海、 云南、四川等。
2.震级和烈度 (1)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能有多个烈度。震级越大, 烈度越大。震级和烈度的区别如下表所示。
区别 定义 单位 影响 因素
分类 依据
素养•目标定位 课前•基础认知 课堂•重难突破 随堂训练
震级
烈度
表示地震释放能量 多少的等级
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


大小与地震释放的 能量多少有关
下图示意三峡库区滑坡频率(月滑坡次数占全年滑坡次数的 百分比)与月均降水量关系。读图,回答3~4题。
素养•目标定位 课前•基础认知 课堂•重难突破 随堂训练
3.上图表明该库区滑坡多发的诱因是( )
A.年降水量少 B.夏季降水多
C.冬季降水少 D.降水季节分配均匀
项目 形成 条件
危害
滑坡
泥石流
岩体比较 破碎 、地势起 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
伏较大的山地丘陵区以及 松散物质 以及短时间

地震勘探原理06第五章多次覆盖法

地震勘探原理06第五章多次覆盖法
5.1.4 共反射点时距曲线方程
野外:一次激发,多道接收
第五章 多次覆盖方法
5.1 多次覆盖的一些基本概念
5.1.4 共反射点时距曲线方程
M:共中心点
R:共发射点
共反射点道集---D1,D2,D3,…道
一点O1激发,多道接收----可找到D1
第五章 多次覆盖方法
5.1 多次覆盖的一些基本概念
td
x2
v
2 d
t
2 0d
t0d
1
x2
2
t
2 0d
v
2 d
vd 多次波速度
第五章 多次覆盖方法
5.2 多次覆盖压制多次波的原理
1 多次波的剩余时差
把一个共反射点道集用一次波正常时差作动校正时,对一次波:
t
- t
t
-
x2
2
t
2 0
v
2
t0
对多次波:
td
- t
t0
x2 2t0
1
v
时间),这样才可达到同相叠
加,否则,叠加后能量将变
弱(非同相叠加)。
第五章 多次覆盖方法
5.2 多次覆盖压制多次波的原理
1 多次波的剩余时差
动校正时将产生两种情况(结果):Two Results
(1)正常时差正好被校正掉,双曲线变成直线(t=t0直线), 不存在相位差(剩余时差),叠加为同相叠加,结果振幅增强 (一次反射波)。 (2)正常时差校正不完全,双曲线变成曲线(不是直线),各 道 间 仍 有 相 位 差 ( 存 在 剩 余 时 差 Exist in Residual Moveout),叠加为不同相叠加,结果振幅变小(多次波,随 机干扰)。

地震波的速度

地震波的速度
32
8、与温度的关系
当温度升高时,气饱或水饱和岩石的地震速度仅稍有 减少(Timur,1977;Wang和Nur,1990b)。如温度增 100°C速度会减少5-6%。 当岩石为原油饱和时,地震特性可以随着温度的增加 而大幅度地降低,尤其是在含重油的未固结砂层中。 在重油砂层纵波速度引人注目的降低。当温度从25°
沉积岩中岩石是含有孔隙的,孔隙度的变化从百分之 几到40%。所以直接影响着速度(弹性模量)。 大多数沉积岩中,岩层的实际波速是由岩石基质的速 度、孔隙率,充满空隙的液体的速度以及颗粒之间的 胶结物的成分等因素来决定的。 在地震勘探中比较常用的,关于液体速度,颗粒速度 与孔隙率之间一个很简单的关系式,叫做时间平均方 程 (Wyllie方程)
3
一、岩石结构模型
1、岩石速度与弹性常数的关系
在第二章地震波的基本概念中简单地给出了地震纵波 和横波与介质的弹性常数之间的定量关系:
vP =
λ + 2μ = ρ
E(1 − σ ) ρ(1 + σ )(1 − 2σ )
vS =
μ= ρ
E
2ρ(1 + σ )
其中λ、μ是介质的弹性常数(弹性模量),ρ是介质 的密度 ,σ是泊松比。一的Vp-ρ关系了。20
m/s
层 速 度
21
Wang(2000b)基于岩性将 沉积岩石划分为若干小组,
给出了一组Vp 和 Vs与体积
密度之间的关系式。这些关 系式基于大批量的实验室数 据(超过500个数据点), 适用于各种岩性和饱和度。 这些经验公式具体地反映了 速度与密度之间的关系。为 参数之间的换算提供了方便。 注意蒸发岩(硬石膏和岩盐) 和碳质岩(煤、泥碳)不满足。
24
地震P波和S波的速度和波阻抗随上覆岩层净压力的增

地震勘探原理各章节的复习要点(重点)

地震勘探原理各章节的复习要点(重点)

《地震勘探原理与解释》复习要点第一章绪论(不作为考试内容)第二章地震波运动学理论§2.1 几何地震学基本概念1、掌握基本概念,如地震子波、波面、射线、振动图、波剖面、视速度、视波长、全反射、雷克子波。

2、掌握基本原理,如反射定律、透射定律、Snell定律、惠更斯原理、费马原理等。

3、地震波的分类。

§2.2 常速单界面的反射波特征及时距关系1、基本概念:时距曲线、时距曲面、时间场、自激自收、共激发点、偏移距、初至时间、纵测线、同相轴、正常时差、倾角时差、动校正等。

2、基本原理:虚震源原理、讨论时距曲线的实际意义、直达波时距曲线及方程、反射波时距曲线及方程、反射波时距曲线的主要特点。

§2.3 变速多界面的反射波特征及时距关系1、基本概念:均匀介质、层状介质、连续介质、参数方程、平均速度、射线方程、等时线方程、回折波、最大穿透深度等。

2、基本原理:水平层状介质和连续介质情况下讨论反射波时距曲线的基本思路;水平层状介质和连续介质情况下反射波时距曲线的主要特点。

§2.4 地震折射波运动学1、基本概念:折射波盲区、初至波、续至波、交叉时、信噪比等。

2、基本原理:产生折射波的条件;利用折射波法研究地下地层起伏的基本依据;折射波与反射波的主要差异。

3、分析理解:单界面(水平和倾斜)直达波、反射波与折射波时距曲线之间的关系;三层介质情况下折射波的时距曲线及其特点;折射波法在地震勘探中的应用。

§2.5 地震波动力学理论及应用本节不作为考试内容。

第三章地震资料采集方法与技术§3.1 野外工作概述1、掌握基本概念:低(降)速带、频散、群速度、相速度、多次波、虚反射、鸣震、交混回响。

2、掌握基本内容:试验工作内容、生产工作过程、激发条件、接收条件、调查干扰波的方法、干扰波的类型、各种干扰波的主要特点、面波特点、压制面波的方法、海上地震勘探的特点与特殊性、海上特殊干扰波、海上震源等。

工程地质 第6章 不良地质作用及防治6.1地震

工程地质 第6章 不良地质作用及防治6.1地震
/ meol/jpk/course/conte nt/record/record_list.js p?columnId=6560&cou rseId=1475
6.1.1.5 地震的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
(二) 地震的空间分布规律 地震震中分布集中的地带,称为地震带。从世界范围看,有
些地区没有或很少有地震,有些地区则地震频繁而强烈。地 震带往往与活动性很强的地质构造带一致。
6.1.1.5 地震的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
中国地震分布
6.1.2 地震破坏方式
共振破坏:在共振频率下,很小的周期振动便可产生很大的振
质条件)
6.1.1.4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对震害的影响
(1)岩土类型及性质
软土埋藏越浅,厚度越大,震害越大。
(2)地质构造
离发震断层越近,震害越大。上盘尤其震害大。
(3)地形地貌
突出、孤立的地形,较低洼、沟谷平坦地区震害大。
(4)水文地质条件
地下水埋深越小,震害越大。
6.1.1.5 地震的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
地震对具体地点的实际影响和破坏的强烈程度 (我国 划分为12度):
Ⅰ度:无感-仅仪器能记录到; Ⅱ度:微有感-个别敏感的人在完全静止中有感; Ⅲ度:少有感-室内少数人在静止中有感,悬挂物轻微摆动; Ⅳ度:多有感-室内大多数人,室外少数人有感,悬挂物摆
动,不稳器皿作响; Ⅴ度:惊醒-室外大多数人有感,家畜不宁,门窗作响,墙
6.1.5 实例
小南海-国家级地震遗址保护区
据记载: 地震发生 在清咸丰 六年(也 就是公元 1856年农 历5月初8, 阳历6月 10日)
(距黔江城28公里)
实例:5.12汶川大地震
实例:5.12汶川大地震

第六章海洋中的波动现象

第六章海洋中的波动现象

第六章:海洋中的波动现象一、波浪的分类:1、按相对水深(水深与波长之比,即h/入):深水波(短波)、浅水波(长波)2、按波形的传播与否:前进波、驻波3、按波动发生的位置:表面波、内波(边缘波)4、按成因:风浪、涌浪、地震波二、小振幅重力波小振幅重力波,亦称正弦波,是一种简单波动。

波动振幅相对波长为无限小,重力是其唯一外力的简单海面波动。

(一)波形传播与水质点的运动波形向前传播完全是由水质点的运动产生的,但二者不是一回事,只是波形向前传播,水质点并不随着波形前进。

1、若水深大于波长的一半时(h/X > 0.5)----深水波、短波对于短波,水质点的运动轨迹是一个圆,半径为-,轨迹半径随深度的增加迅速减小,在表面,其半径为a;水质点在波峰处具有正的最大水平速度,在波谷处具有负的最大水平速度,在水面上水平速度为0;水面以上水平速度为正,水面以下水平速度为负。

波峰波谷处铅直速度为0,水面上铅直速度最大;而且波峰前部为正(向上),波峰后部为负(向下)。

2、水深h相对于波长X很小时(h< X /20)的波动称为浅水波或长波长波中水质点的运动轨迹为椭圆;水质点的运动半径(振幅)a随深度而减小。

无论长波还是短波,尽管它们的水质点运动轨迹不同,但是随深度(-z )的增大,它们的波长X是不变的,即在自由水面的波长多大,随深度增大直至波动消失处的波长仍然不变。

(二)波动公式与波动能量1、波速与波长的关系:£= J 密tan h(kh)小振幅重力波的一般关系式对于深水波而言,h/入>1/2可见波速与水深无关,只与波长有关对于浅水波而言可见波速与波长无关,只与水深有关2、波动能量在一个波长内,总能量为, E = Ep + E厂弄H珥其中,动能与势能相等(三)弦波的叠加1、驻波:两列振幅、波长、周期相等,但传播方向相反的正弦波。

」2n + 1.x = 士------ --- A n= 0,1随着时间的变化,在时,波面具有最大的铅直升降,其值为2a,即合成前振幅的2倍,这些点称为波腹。

地震勘探原理

地震勘探原理
5、每一种物探方法都要经历资料的观测或采集、数据的整理或处理、资料的分析与解释这三大环节。地球物理资料的观测必须使用相应的观测仪器和观测方式,观测数据的处理和解释必须使用相应的设备和专用软件。
第1章 绪论
三、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的特点
特点之五:方法都要经历三个环节, 设备和软件专业化强。
6、地球物理观测资料中既包含丰富多彩的 地质信息,但又可能受各种干扰因素的影响 或存在人为的观测误差。
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地球化学和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已成为固体地球科学的 三大支柱。
3、物探法(Geophysical Prospecting):
根据地下岩石或矿体的物理性质差异所引起的某些物理异常现象的变化去判断地质构造、沉积、等地质现象发现矿体的一种方法,包括地震、重力、磁力、电法及地下 地球物理测量等, 具覆盖区、连续测 量、间接勘探的特 点
地震勘探物理勘探方法 三、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的特点 四、地震勘探方法 五、反射波法地震勘探 六、地震勘探发展史 七、世界石油产量预浏
第1章 绪论
第1章 绪论
1、地质法(Geological): 在矿产调查中,通过露头、岩石、 岩心观察,来研究成矿的地质条件 、地质环境和地质作用,实现找矿 的一种方法。
5 H.贝尼奥夫通过地震在这个带上作了较详细的研究,发现向大陆方向震源由浅变深构成一个倾斜带,证明这个倾斜带就是大洋壳的俯冲带,即贝尼奥夫带(全世界的中、深源地震主要发生地之一 ),带来了地学革命。 板块构造理论在很大的程度上依赖于地球物理勘探逐步地完善。如大洋中脊、海沟、转换断层、地缝合线、大陆裂谷、大洋裂谷等概念的建立和完善。同时,依赖于板块构造理论的盆地分析,也给油气勘探等矿产的发现带来了显著指导性作用。(见朱夏、郭令智、李德生、田在艺、贾承造、摩根J.Morgan、麦肯齐D.P.Mekenzie、X.LePichon 、威尔逊J.T.Wilson等文献)

地震波的基本概念

地震波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 几何地震学基本概念
振动总有一定的能量,既然波动是振动在介质中的 传播过程,那么伴随着振动的传播,当然也就有能量 的传播。波动是能量传播的重要方式之一,其特点是: 当能量在介质中通过波动从一个位置传到另一个位置 时,介质本身并不传播。 弹性理论的研究表明,每种物体在外力作用下,整 体表现为弹性还是塑性主要取决于具体的条件,例如 物体本身的物理性质,作用力的大小和特点(延续时 间的长短、变化的快慢等),以及所处的外界环境 (温度、压力等)。在压力很大、作用时间很长的条 件下,大部分物体都表现为塑性性质。反之,在外力 很小、作用时间很短的情况下,大部分物体都具有弹 性性质。
由实验总结得出的反射定 律如下:反射线位于入射平 面内,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即 ' 。
1 1
o
N
R
1
D
1'
P

' 1
射线平面与界面的关系 分以下两种情况加以讨 论:
2
N'
o
第一节 几何地震学基本概念
水平界面的射线平面 既垂直界面也垂直地面
测线垂直界面走向的倾斜界面, 射线平面既垂直界面也垂直地面
图2-1-1 爆炸产生 的三个带
第一节 几何地震学基本概念
2、波前、波后和波面 波前——介质中的各点刚刚开始振动,这一曲面S2称 作波在t1时刻的波前或波阵面。 波后——在V0和V1的分界面S1上,介质中各点刚刚停 止了振动,这一曲面S1叫做波在t1时刻的波后或波尾。 不指明哪一个时刻的波前和波后是没有意义的。
S2
S1 t1 t2
第一节 几何地震学基本概念
按照波面的形状,可以对波进行分类。如果所有的波 面都是球面则为球面波;如果都是柱面则为柱面波; 如果都是互相平行的平面就叫做平面波。波面的形状 取决于波源的形状和介质的性质。 3、射线 在几何地震学中,通常认为波及其能量是沿着一条 “路径”从波源传到所考虑的一点P,然后又沿着那条 “路径”从P点传向别处。这样的假想路径就叫做通过 P点的波线或射线。在波动所及的介质中,通过每一点 都可以设想有这么一条波线。在各向同性介质中,波 线和所过各点处的波面相垂直。例如,在均匀介质中 的球面波,波线就是从波源向外的半径,这就是“射 线”一词的由来。

地震勘探原理第6章地震波的速度

地震勘探原理第6章地震波的速度
2 d 2 H hc) ( OS Vav tc tc `
2013-7-5 49
2、工作方法 炮点位置的确定: 1)、一般设远近 两个炮点,近炮点 距深井50—100米, 炮井按扇形排列, 远炮点距深井 300—500米,炮点 按矩形排列,井距 10米左右(见图63-2)
2013-7-5 50

2(1 ) 1 2
泊松比v为0.25左右, 所以
Vp Vs 1.73
(含气时泊松比变小)
2013-7-5 10
二、地震波速度与岩性的关系
岩 石 类 型 沉积岩 玄武岩 速 度 (米/秒) 1500——6000 4500——8000
变质岩
花岗岩
表6-1-1
2013-7-5
3500——6500
2013-7-5 47
一、地震测井
1、工作原理 地震测井的情况及有关 参数,可以用图6-3-4表 示。激发点在地面的位 置是O,但真正位置是井 底O*;爆炸井深 hc , 爆炸井同深井的水平距 离是d. 原理: S Vav t
2013-7-5 48
近炮点距离:波沿AS传播 SH 远炮点距离:波沿O`S传播 ` 2 2 S O S d H hc) ( 近炮点平均速度: H Vv t 远炮点:射线平均速度
0.31V
1 4
2013-7-5
17
2013-7-5
18
四、速度与构造历史和沉积年代的关系
一般来说,地层越深, 地震波速度越大
2013-7-5
19
一般来说,沉积年代越 久,地震波速度越大
2013-7-5
20
地震波速度与沉积地质年代、地质构造 历史有关,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表现,主 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地质年代越长、构造历史越久,地 震波速度越高;地质年代越短、构造历 史越短,地震波速度越低。 2)、在强烈褶皱地区,经常观测到的地 震波速度大;而在隆起的构造顶部,则 发现速度减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 v
i 1 n
n
i i
t
i 1
i
引入平均速度的思想——地震波传播遵循的是
“沿最小时间路程传播”,在非均匀介质(如层状 介质)中,最小时间路程将是折线而不是直线,引 入平均速度时所作的“地震波沿最短路程直线传 播”假设就是对一种实际介质结构的近似简化。
引入平均速度的目的——把沿最短时间路径传播
根据地层的埋藏深度和电阻率 R计算地层波速的 经验公式:
V 2 10 ( z R)
3
1/ 6
式中:V—速度(m/s),z—深度(m),R—电阻率(Ω· m)
此经验公式在没有地震测井资料的地区,可用 来换算速度资料。
第一节 地震波速度及影响速度的因素 5、与构造历史和地质年代的关系
①同样深度、成分相似的岩石,当地质年代不 同时,波速也不同,年老的岩石比年青的岩石 具有较高的速度。 ②速度与构造运动的关系,在不同地区有不同 的表现。 在强烈褶皱地区,经常观测到速度的增大;
t 2
i 1
cos iVi
相应的炮检距:
x 2 hi tan i
i 1 n
这两个方程不能写成简单的 t = f(x)显函数形式。
第二节 几种速度概念
t t0
2 2
x2 VR
2
VR
t V / t
2 i 1 i i i 1
n
n
i
VR——相当于均匀介质情况下的波速,称为n
第一节 地震波速度及影响速度的因素 9、与温度的关系
当温度升高时,气饱或水饱和岩石的地震速度 仅稍有减少(Timur,1977;Wang和Nur,1990)。
如温度从22°C到122°C时速度会减少5-7%。
当岩石为原油饱和时,纵波速度随着温度的增 加而大幅度地降低。
在重油砂层,当温度从25°C增至125°C时,Vp 几乎下降了35%至90%!这样巨大的降低部分地 是由于原油的可压缩率增加所造成。
• 如断层、地层中的不整合及地层尖灭。
第二节 几种速度概念 一、层速度Vi (interval velocity)
定义:在地震勘探中,把某一相对稳定或岩
性基本一致的沉积地层所对应的速度称为该地 层的层速度。 层速度是一种对地震资料进行地质解释很有 用的资料。
声波测井资料、地震测井或零井源距VSP资 料可以得到比较细致、精确的层速度资料。
层水平层状介质的均方根速度。
均方根速度的定义:
把水平层状介质情况下的反射波时距曲线近似 地当作双曲线时,求出的波速就是这一水平层 状介质的均方根速度。
均方根速度的意义:
把各层的 速度值的 “ 平方 ” 按时间取 其 加权 “平均”值,而后取“平方根”值,要注意其 中速度较高的层所占比重要大,表明这种近似 在一定程度上考虑了射线的偏折。
建立波动方程时将导出地震纵波和横波在介质中的 传播速度与介质的弹性常数之间的定量关系:
VP
VS
2 E (1 ) (1 )(1 2 ) E 2 (1 )
4 ( ) 3

其中,λ、µ 是拉梅系数(Lame),ρ是介质的密度,E是杨氏 模量;σ是泊松比(Poisson’s ratio) ;K是体变模量;它 们都是介质的弹性性质的参数(弹性模量)。
转化为沿最短距离路径传播,不符合“费马”原 理,但具有一定的用途,如时深转换。
第二节 几种速度概念
1、问题的提出
三、均方根速度VR (root mean square velocity)
水平层状介质的反射波时距曲线是否还是双曲线? 如果不是的话,能否近似地把它看成双曲线?
n层水平层状介质,O点激 发,S点接收,反射波的传 n hi 播时间:
第一节 地震波速度及影响速度的因素 孔隙流体
未固结砂岩中流体饱和度对P波速度的影响
⑴油水两相
当含水饱和度从 0 变化到 1 ,也就是从完全含油 到完全含水,砂岩的波速是单调增大的。
⑵气水两相
当含水饱和度从 0 变化到 0.8 时,波速是随之缓 缓减小的,然后随着含水饱和度的增大而增大, 在含水饱和度为0.95时急剧增大。
——Wyllie方程
第一节 地震波速度及影响速度的因素
1 1 V Vf Vs
①孔隙度越高,岩层速度越低; ②流体速度越高,岩层速度越高; ③岩石骨架速度越高,岩层速度
越高;
④岩石孔隙的不均匀性或孔隙形
状的变化,都会导致岩层速度的 变化。
第一节 地震波速度及影响速度的因素
当速度还受孔隙流体压力的影响,流体压力降 低,流体压力这项的百分比影响就变小,当流 体压力接近大气压时,其影响变得最小。 在实际条件下,时间平均方程必须用一个压差 调节系数c加以修正。
1)在沉积岩中速度的空间分布规律决定于地层 的沉积顺序及岩性特点。
沉积岩的基本特点之一是成层分布。 根据形成沉积的各种条件(如岩性、孔隙率等), 可以将整个地质剖面划分为许多地层,在各层 中波传播的速度是不同的。 速度在剖面上的成层分布就成为沉积岩的基本 特点.
第一节 地震波速度及影响速度的因素 2)速度与深度和地质年代有关,这个关 系基本上是平滑变化。
第一节 地震波速度及影响速度的因素
1.上覆压力增加,而孔隙压力不变,那么岩石 基质将被挤压得越紧密,岩石弹性模量将增加 而密度变化不大,地层速度增加。 2.孔隙压力增加,而上覆压力不变,那么孔隙 流体承受的上覆压力部分将增加,岩石就显得 较松,体积模量减小,泊松比增大,地层速度 降低。
第一节 地震波速度及影响速度的因素 8、与岩石结构的影响
第二节 几种速度概念 二、平均速度Vav (average velocity)
定义A ——一组水平层状介质中某一界面以上 介质的平均速度就是地震波垂直穿过该界面 以上各层的总厚度与总的传播时间之比。 n层水平层状介质的平均速度:
第二节 几种速度概念
同样得到:
Vav
h
i 1 n
n
i
注意:
hi i 1 v i
纵波与横波速度之比取决于泊松比。泊松比σ 的值在大多数情况下约等于0.25,所以, 纵波与横波的速度比位VP/VS一般为1.73。 只有在最为疏松的岩石中σ≈0.5。
第一节 地震波速度及影响速度的因素 2、速度与岩性的关系
岩性可能是影响速度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
岩性--主要指岩石的矿物性质,包括矿物 成分、结构、颗粒等。有火成岩、变质岩和 沉积岩等。 1)火成岩的地震波速度的变化范围比变质 岩和沉积岩小,速度的平均值比其他类型岩 石要高。因为火成岩只有很少或没有孔隙。 2)大多数变质岩的地震波速度变化范围比 较大,主要是成岩环璄的影响。
第一节 地震波速度及影响速度的因素 10、与频率的关系 一般认为,在很宽的频率范围内,纵 波与横波的速度与频率无关,这说明 纵波和横波不存在频散现象。 实际资料中或实验室测试发现,在液 体饱和的岩石中存在着速度频散现象。 实验研究认为,频散是液体在孔隙空 间中流动造成的;
第一节 地震波速度及影响速度的因素 11、沉积岩中速度的一般分布规律
第一节 地震波速度及影响速度的因素
②地震纵波速度与岩石密度(完全充水饱和体积密 度)之间,存在着良好的定量关系,可用加德纳 (Gardner)公式表示如下:
0.31 V 1 / 4
式中,V—速度(km/s);ρ—密度(g/cm3)
Gardner的关系式仅考虑从水饱和沉积岩石的体积密 度来估算纵波速度。虽然Gardner等根据上式处理了 所有沉积岩石(作为单独一组),确实给出了不同 岩性的独立曲线,但这样一来对所有沉积岩石就只 存在单一的Vp-ρ关系了。
第六章 地震波的速度 速度信息的应用
野外观测系统设计时需要速度来确定具体的采集 参数; 地震资料处理动校正、水平叠加需要叠加速度; 偏移归位需要偏移速度;深度偏移需要速度模型或 速度场; 在地震资料的解释过程中,平均速度主要用于时 深转换,以便于制作合成地震记录和绘制深度构造 图; 层速度信息主要用于地层、岩性解释,也可用于 储层参数、含油性预测。
第一节 地震波速度及影响速度的因素
7、速度与压力的关系
压力对致密岩石和多孔岩石波速的影响是不同的。
⑴致密岩石
压力的影响很小,一般可忽略。
⑵孔隙介质
在储层中总是存在两种不同的压力: 上覆岩层压力(Po)是整个上覆岩石地层 所施加的压力,也称为围岩压力; 储层压力(Pp)是流体质量所施加的力, 也称为流体压力或孔隙压力。
第一节 地震波速度及影响速度的因素 纵波和横波速度比与泊松比
同一介质中纵波和横波速度比的关系如下
VP VS 2(1 ) 1 2
VP
2
VS
E (1 ) (1 )(1 2 )
4 ( ) 3

E 2 (1 )
1)沉积岩中,地震波速度与岩石密度的有密 切关系,大多数随密度增加而增大。
也有例外,如,与白云岩相比硬石膏具有更高的体 积表示成一种 近似的线性关系。
①对石灰岩和砂页岩来说,这种关系可表示成方程 式
V 6 11
式中,V—速度(km/s);ρ—密度(g/cm3 )。
式中,Vf是孔隙流体中的速度; Vs是岩石基质的速度;Φ是岩石的孔隙率。
第一节 地震波速度及影响速度的因素
地层速度: V 传播距离
总传播时间 1 1 1 ts t f Vf Vs
在地震勘探中比较常用的,关 于颗粒速度与流体速度、孔隙 率之间一个很简单的关系式, 叫做时间平均方程 (Wyllie方 程) 1 1 V Vf Vs

第一节 地震波速度及影响速度的因素 4、与埋藏深度的关系
在岩石性质和地质年代相同的条件下,地震波 的速度随岩石埋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其原因主要是埋藏深的岩石所受的地层压力 大的原故。 不同地区,速度随深度变化的垂直梯度可能相 差很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