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环境问题的双重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旦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
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课程名称:全球化时代的环境问题课程代码: ENVI119005.01 开课院系:复旦学院考试形式:课程论文
学生姓名:敖传龙学号: 10300680087 专业:经济学类
一、下列题目任选一题撰写一篇论文
1. 论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环境问题的双重影响;
2. 如何看待绿色壁垒;(请从中国入世十年的环境与贸易变化来思考论证两者的关系)
二、具体要求
1.正文字数在3000字以上(不包括注释和参考书目等)。
2.严格遵循论文写作规范(引文必须注明出处)。
3.必须提交A4纸打印的论文稿,并以此试卷作为论文封面,于左上方边角处装订。
4.字体:凡是正文一律用宋体/五号字,注释用小五号字,大标题用宋体/三号字/加粗,小标题用宋体/五号字/加粗。段落:一律采用标准间距、1.5倍行距。5.论文写作格式:
5.1 包括答卷页眉、论文题目、正文、注脚、引用及参考书目(或“参考文献”)5.2 答卷页眉包括学号、姓名、选课代码、选课名称,右对齐
5.3 一律使用脚注。需包括作者、篇名/书名/期刊名、页码、出版社和版次/
期刊号。
5.4 文末须列“引用及参考书目”,需包括书名/期刊名、作者、出版社和版次
/期刊号。
6.如果所提交论文不合规范者,必须改写。如果两次改写后,仍不合规范者不予以评分。
7.严禁抄袭,一旦发现按零分处理。
8.6 月22 日前提交。个别需改写的可顺延三天,最迟于月日之前全部交毕。逾期按零分处理。
论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环境问题的双重影响
对于这样的课题,首先不得不对经济全球化作出一定的叙述和判断。然而众所周知,全球化是当代世界发展的一大潮流和趋势之一,而全球化在经济方面更加凸显——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资本全球化、技术全球化等等,这些都是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比较突出的几个方面。
经济全球化【1】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指商品和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所导致的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日益提高和国际经济协调机制不断强化的过程。
事实和实践证明,在当今世界,闭关自守的去发展国家实力是行不通的,这一点不光光是在经济领域,在政治、文化等软实力方面同样如此,尽管经济全球化在某些方面有不少令人忧虑之处——风险全球化、污染转移、生物多样性丧失等等,但是,毕竟这些问题也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也就是说,我们在积极的参与这样的潮流中是有所发展的,不论在政治、文化还是经济方面,问题是随后产生的,如果说我们没有取得进步,相反却自找来了很多很多的社会问题,那么的确可以说全球化一无是处,但事实并非如此。拿我国来说,中国改革开放已历经25年,弹指一挥间。人们骄傲的看到,经过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中国人么在融入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实现了大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79-1994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超过9%,比20世纪80年代世界经济年均增长速度2.8%快两倍以上。特别是1991-1994年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更高达11.7%。而世界同期年均增长为1.9%。以后年份增长虽有所降低,担任保持在7%-8%之间,国内生产总值1978年的3624亿元增加到2001年的9593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率为9.4%,超出世界同期年均增长率6.1个百分点。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2】显然可见,改革开放之前,我国政治经济环境,乃至文化环境曾一度相当恶劣,而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之后,与外交流更加频繁,层次也更加深入。诚然,我们同时也不得不承认在迅猛发展的过程中,在中国社会朝着现代化、工业化大步向前的过程中,社会问题越来越多,有些原本存在问题可能更加严重,也会出现更多更复杂的新问题。但是,我相信很多人都是会对我国的改革开放以及加入WTO 更多的给予肯定的评价,而至于消极影响我们当然是要去面对的。
我国的实例很显然的可以说明——对外开放前与对方开放后的对比鲜明,这样的全球化潮流是不可阻挡的。正如上述内容所分析的,经济全球化作为全球化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它对在这样大潮中的各个国家都有双面影响(当然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所面对的情况是不一样的)。而这样的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环境问题所产生的影响当然也是双面性的。
另外,还有一点我想说的是——我国自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逐渐融入国际社会,国际环境问题也会渐渐的成为影响我国环境问题的重要因素,而同时,我国作为一个地域广、人口多的国家,我国的环境问题也应该是会逐渐以及更加深刻的影响着全世界的环境。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环境问题的影响,应该更多的是通过国际贸易(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的方式来产生作用的。我们知道,很多的生产要素的流动是与环境有着直接或间接的紧密关联的。比方说,在国际贸易中,会有直接的自然资源的贸易,而自然资源的开采、使用等都是和环境有着相当的联系。也就是说,当前中国很多的环境问题部分是在全球化过程中由世界带来的,同时全球化也使中国环境问题变成了世界的环境问题【3】。因此,在下面的探讨中,我想我会在两者的互动中来看待和分析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环境问题的双重影响,也就是说,对我国环境问题带来一定影响的因素也有部分是通过自己本身已存在的问题放大成或影响到全球
环境问题,之后又通过经济全球化,或者狭义说通过与外贸易而又影响到我国自身。我可以简单想到的因素之一便就是我国庞大的人口——我国人口基数大,占世界总人口五分之一,这样的人口因素是可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世界某些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之后通过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将其反馈给了我国,从而作用于我国的环境及其问题。毕竟经济全
球化本身就是有将各个国家“吸入”浪潮中的力量。
然而提及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环境的双重影响,那么我想,这种关联又是和生态经济学所研究的内容有相当大的联系。
当代世界的发展,越来越能看到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彼此深刻的影响。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生态经济系统【4】。我们知道从福利经济学角度来看,全球化是能够提高经济效率的,但是生态经济学研究者之间关于全球化的社会成本或全球化对社会的益处上存在着不一致的观点,这些分歧主要是由于从系统角度来分析全球化对环境的影响时,是可以分为规模、结构、技术和产品四种效应,而各效应的效果有正负之分,更甚至会因为情况的不同而带来某种效应本身也有正负相关的区别和差异。所以说,从生态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待经济全球化(这里我们将经济全球化范畴缩小至国际贸易方面,以此来分析它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首先,从(微观)经济学角度来看,大多数情况下,在大部分企业中是有规模经济的效应的——在企业、厂商生产规模扩张初期,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产量的提高,企业、厂商的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是有一定小幅度的下降的。而在这样的经济利益的诱导下,多数企业是愿意这样做的。但是问题在于初期的生产,企业或厂商的控污、治污的能力是相当低的,国际贸易导致的经济活动的扩张是会增加污染物的生成与排放;然而当社会发展与经济增长到一定的程度后,人们及国家对环境的要求提高,此后的经济发展是可以保证环境的良好程度的。再者,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各国在经济全球化中的贸易是有着自己某个或某些方面的比较优势,而这样的话,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在全球的大背景下是乐意生产自己“强势”产品的。因此,贸易提高了分配的效率和国家间的地理专门化,贸易自由化会在根据不同国家的环境条件分配经济活动时产生正面结构效应【5】。但是倘若某国在出口产品时没有将环境成本内在化于产品之中,自由贸易将不利于该国经济结构转型以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环境资源没有被正确的定价,价值没有能在市场中得到体现——环境成本内在化问题。之后,技术效应也是国际贸易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中需要考虑的,全球化的技术效应是全球范围的创新和新技术体制的传播。新技术的引进有利于扩大生产和经济增长,特别是信息和通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和与能源相关的技术提供了新的技术机会。这些关键的或基础的技术导致了创新和许多新产品的采用,影响了生产过程,应用于经济中的许多部门。贸易的自由化会鼓励更先进技术的快速传播和采纳,但是这样的技术扩散是有它的局限的。还有一个同样重要的就是产品效应,在国际贸易中,产品的消费过程和产品消费的终端(废弃物或其他形态)都很有可能对环境带来一些不利的破坏。更为恶劣的是某些发达国家甚至会以“洋垃圾”的形式出口各式各样的废弃物至发展中国家。
以上用了大篇幅来概述了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和它的双面性,以及从生态经济学角度,在理论上简单说明一下由经济全球化直接带来的国际贸易对生态环境怎样产生影响。那么以下我想在上述大背景和一定理论基础上展开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环境问题双重影响的具体分析。
至于它对于我国环境问题的积极影响,当然是多方面的。
首先,经济全球化必然是会伴随着文化观念的全球化,促进了国际社会环境意识的提高,而其中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中国公众环境意识也同样会“水涨船高”,在国际解决环境问题水平提高的同时,这样的积极因素是可以在中国有作用的(全球化所带来的)。全球化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及资源生态环境危机的意识传播到全世界并取得了广泛的认同,西方发达国家由于较早遇到了生态环境问题,一些有社会责任感的科学家很早就开始思考环境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新型价值观的一些核心理念不断形成:“增长不等于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我们的未来是共同的”等等,这些产生于发达国家的科学理念,通过全球化的传播如今已经成为共识,促进了公众环境意识的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