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棋王》

---寻找中国文化之根

摘要:在这个日益浮躁的社会,人们变得越来越相似,我们的文学难以进入世界先进文学的行列,主流文学被欧美化,于是“在你我身上已经没有很多中国的气味、中国的素质。我们的民族个性在一天天的削弱,民族意识是愈来愈淡薄了①”。根本原因在于今天的国人们已经在欧美化的浪潮中失去了对本土文化的坚守,而80年代的探知精神、反思精神和创新精神已经被遗忘,当今社会,我们急需一种东西让我们清醒的认识我们的不足,知道我们到底缺少了什么。本文将以寻根的角度去解读阿城的棋王,回顾80年代的那些人们的文学坚守与反思,再次强调“民族意识的强化”和“文化意识的觉醒”。

关键词:寻根文学、流派、棋王、阿城

本文想用阿城《棋王》的中国古典作风和道家文化的颂扬去惊醒那些认为欧美文学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之根的盲从现代派的青年读者,即以通过文中人物形象表现本土的文化魅力去完成对一种人格境界的美感塑造——这恰恰是寻根文学的意义所在。寻根“不是出于一种廉价的恋旧情绪和地方观念,而是一种对民族的重新认识,一种审美意识中潜在历史因素的苏醒,一种追求和把握人生无限感和永恒感的对

象化表现”;“希望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指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迷②”。

阿城的《棋王》被誉为“寻根文学”的扛鼎之作,其经典性被诠释为“以对传统文化的自觉认同而呈现出一种文化的人格魅力”。《棋王》是阿城的处女作,1984年发表在《上海文学》第7期,大兴“寻根文学”之风是在1985年之后,而后《棋王》就被誉为开创“寻根文学”之先河。

《棋王》通过写“棋呆子”王一生对物质和精神的追求,表现了人从生存本能到精神需求的两种需要:“吃”是生存本能,是物质需求的代表,而“棋”则是精神追求。在汪曾祺看来,阿城的贡献在于他写出了知青在经历那段特殊历史后,“老老实实地面对人生,在中国诚实地生活”的共同心态,比起老一代,“他们是清醒的现实主义者”、“较少教条主义”、“这一代没有被生活打倒”、“是一些悲观的乐观主义者”,汪曾祺说,正因为《棋王》为我们传达了这样一个可喜的消息,它才赢得了广大读者,在青年的心灵中产生共鸣,但他竭力从另类知青王一生身上发掘出了一种在“吃”中乐天知命,又能在“棋”中倾力一搏的精神气质。③中国文学的西化是从五四运动兴起的。阿城说,由于“五四”以来“较全面地对民族文化的虚无主义态度,加上中国社会一直动荡不安,使民族文化的断裂,延续至今。④”郑义也认为:“‘五四’运动,曾给我们民族带来生机,这是事

实。但同时否定得多,肯定得少,有隔离民族文化之嫌,恐怕也是事实⑤”。李杭育更是把传统文化的“断裂”推溯到晚晴,归咎于“中国整个现代文化都是从西方‘拿来’”。后来,以韩少功、阿城、郑义、郑万隆、李杭育等作家为主的寻根文学便兴起了。

阿城的描写,“既不像孔捷生那样,先写‘伤痕’,再写‘追求’,从《在小河那边》走到《南方的岸》;也不像叶辛那样,重在展示当代青年从浩劫之初的狂热到‘九一三’⑥事件前的消沉、从消沉到现实的启迪下学会思考、从思考到投身于‘振兴中华’的时代洪流;更不像王安忆那样,用《本次列车终点》把笔触延伸到知识青年回城后的就业生活,深沉地喊出找寻人生‘终点’的课题。”他就是他,“《棋王》中的王一生,是传统民族精神的造型”,“他几乎没有个人意义上的历史,而是完全担负着民族的历史”。随着主语的消失,“吃”或“下棋”的行为也摆脱了知青集体记忆的共时性⑦束缚,反而以“文化寻根”为理论预设关于“五四”与“文革”的历时性表述中获得了超现实的象征意义。阿城对王一生令人心酸的吃相的描写,不仅是以饮食之道讽刺“十年内乱又提倡苦行僧式的生活、又压抑人们的文化情感的畸形政治”,更呈现出“作者对人类物质生活与精神世界内在扭结的深刻洞察与理解”⑧;阿城写《棋道》之兴衰,暗示了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强调“天人合一”、“儒释

道内在一统”的传统精神在西方文化冲击下的衰弱,而王一生受捡破纸老头启蒙自觉承担起弘扬中华棋道的责任,恰恰接续起了失落于民间的文化血脉⑨。

寻根《棋王》,竭力在“王一生”身上发掘一种文化传统。一种“道可道,非常道”的传统精神境界。同时,也体现出了传统文化中的“民以食为天”的传统文化。

列车就要启动了,“车厢里靠站台一面的窗子已经挤满各校的知青,都探出身去说笑哭泣”,而“我”却平静自如;别人都把这一离别当成“风萧萧兮易水寒”,而“我”却认为“此去的地方按月有二十几元工资,我便很向往”,甚至担心“每月二十几元,一个人如何用完?”王一生比“我”还要超然物外,他满有兴致地找“我”下棋,对眼前的情境视而不见。在这种情调和人物性格的描写中,体现出阿城对世态人生的理解。⑩

阿城偏重于传统文化精神的寻找,我们可以在他的《棋王》中看出,王一生虽然非常注重于吃,对于吃他有着近乎变态的苛刻。“拿到饭后,马上就开始吃,吃得很快,喉节一缩一缩的,脸上绷满了筋。常常突然停下来,很小心地将嘴边或下巴上的饭粒儿和汤水油花儿用整个儿食指抹进嘴里。若饭粒儿落在衣服上,就马上一按,拈进嘴里。若一个没按住,饭粒儿由衣服上掉下地,他也立刻双脚不再移动,转了上身找。这时候他若碰上我的目光,就放慢速度。吃完

以后,他把两只筷子吮净,拿水把饭盒冲满,先将上面一层油花吸净,然后就带着安全到达彼岸的神色小口小口的呷。有一次,他在下棋,左手轻轻地叩茶几。一粒干缩了的饭粒儿也轻轻地小声跳着。他一下注意到了,就迅速将那个饭粒儿放进嘴里,腮上立刻显出筋络。我知道这种干饭粒儿很容易嵌到槽牙里,巴在那儿,舌头是赶它不出的。果然,呆了一会儿,他就伸手到嘴里去抠。终于嚼完,和着一大股口水,‘咕’地一声儿咽下去,喉节慢慢地移下来,眼睛里有了泪花。他对吃是虔诚的,而且很精细。有时你会可怜那些饭被他吃得一个渣儿都不剩,真有点儿惨无人道。”而在结尾的时候,王一生可以说是为了“棋”他的精神世界而放弃了吃。“他把碗递过来,眼睛望望我,有一种说不出的东西在里面游动,嘴角儿缓缓流下一滴水,把下巴和脖子上的土冲开一道沟儿。我又把碗递过去,他竖起手掌止住我,回到他的世界里去了。”从中午一直下到了夜晚。

我们都知道,在如今如此浮躁的社会中,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得不到很好的体现,而阿城在《棋王》中表现出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如道家文化精神等,才是当今文学所需要的“根”,也是这个时代真正所需要提倡的文化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