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艺术欣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艺术欣赏三例

故宫---汉宫建筑之精华,无与伦比的建筑杰作北京不仅是当代中国政治,文化中心,在古代作为元明清都城更是整个中国的中心。自元朝起,开始成为全中国的首都。此后明朝在大部分时间内和清朝的都城均建立于此。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赋予北

京城无限的魅力,让人沉浸于它曾经的盛世辉煌中。三个朝代历经700多年,历史早已逝去,只留下气势恢宏的建筑。都说,一个建筑如果不能融入当地的历史文化底蕴中,它再美也是失败的。紫禁城作为明清两朝皇宫,举全国之人力物力修建而成,用料之考究,设计之精湛,装饰之华美,代表了古代中国最高建筑艺术成就,是无可争议的集美之大成者。

故宫在保证建筑的正常使用状态下,表现思想、情感及满足帝王的心理需求,处处体现出古代帝王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意志。

它不仅仅是帝王的住所,更是皇权的象征。其严格地按《周礼·考工记》中“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帝都营建原则建造。故宫宏伟壮丽,庭院明朗开阔,象征封建政权至高无上,太和殿坐落在紫禁城对角线的中心,故宫的设计者认为这样以显示皇帝的威严,震慑天下。

整个故宫,在建筑布置上,用形

体变化、高低起伏的手法,组合

成一个整体。在功能上符合封建

社会的等级制度。同时达到左右

均衡和形体变化的艺术效果。

故宫的建筑艺术主要是群体组合的艺术,群体间的联系、过渡、转换,构成了丰富的铺陈展开的空间序列。故宫作为一个完整的建筑群,在构图上的均衡对称常常给人一种严肃庄重的感觉,增加崇高的美感非常均衡对称,其中每座建筑物都是在一条由南到北的中轴线上展开,整个建筑群的中心是高大的太和殿,以此为中心由南向北伸展。宫殿是沿着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列,三大殿、后三宫、御花园都位于这条中轴线上。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这条中轴线不仅贯穿在紫禁城内,而且南达永定门,北到鼓楼、钟楼,贯穿了整个城市,气魄宏伟,规划严整,极为壮观。

故宫整体建筑的比例和谐令人赞叹,巧妙处理建筑物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使其精美。以

中国古代建筑外观上最显著的特征——屋顶形式为例,外朝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与保和殿)的屋顶就各不相同。太和殿则是重檐庑殿顶,中和殿为四角攒尖顶,保和殿则是重檐歇山顶。不同屋顶形式的运用,除了封建等级观念的影响外,也使这三座紧密相连的宫殿,在建筑形象上通过明显的对比而显得更加鲜明。尤其故宫的四座解楼,其屋顶结构更为复杂、奇巧,各部分比例谐调,檐角秀丽,造型玲珑别致,从而成为北京故宫的象

征。

北京故宫主要建筑的黄色琉璃瓦顶金碧辉煌、朱红色的柱子与门窗、檐下处于阴影部位的青绿色略点金的建筑彩画,在白色台基的衬托下,使建筑物各部分轮廓更加鲜明,色彩别具一格,从而使建筑物更加富丽堂皇。在建筑上使用这些强烈的色彩而又能得到如此完美的艺术效果,这在世界建筑史上也不多见。

故宫是几百年前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在当时社会生产条件下,能建造这样宏伟高大的建筑群,充分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能和创造才能。同时,为了修建故宫,如所需的木材,在明代时,大多采自西南边省等地,无数劳动人民被迫在崇山峻岭中的原始森林里,伐运木材。所用石料多采京郊山区。每块石料往往重达几吨甚至几十、几百吨,如保和殿后檐的台阶,有一块云龙雕石重约250吨。皇帝为了一己私欲而役使百万人民,可见封建社会的残酷。

天坛---帝王祭天祈谷之神坛在中国漫长的帝制社会里,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专制统治的象征与代表。皇帝一手掌握国家的立法、行政、司法等全部大权,独断乾坤,决定着国家的命运与臣民的生死荣辱。可谓是普天之下无人能与之并论,但对于天,即使贵为皇帝也要虔诚的跪天以求上天的庇护保佑。而天坛就是皇帝与天交流,祈求赐福人间、祈祷平安之地。

天坛坐落于北京城正阳门东南,从空中俯瞰,在北园南方的区域内,一条石墁大道纵贯南北,大道南端有洁白如玉的祭天台,北端有蓝瓦金顶的圆形大殿,大殿西侧是精巧别致的方形殿宇。在万千松柏的掩映中,白色雕栏、蓝色玻璃、金色宝顶,以及圆形、方形、矩形各式建筑构成一幅美妙的图画。人置身其中,仿佛被包容、被感召、被融化,变得渺小而微不足道,因而渴望升华。天圆地方、天高低地、天玄地黄等中国古代天文观念在这里无不一一得到体现,真实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宇宙观。其中圜丘是扁平的圆台,大享殿则采用高耸的尖

顶,这一平一尖,使两个平面相同的建筑物在空间构图上取得了统一中的对比,既和谐,又有变化。尤其巧妙的是联结二者的宽阔甬道由南向北逐渐提升,使大享殿院内地面高出周围数米,登殿四望只见柏海苍茫,如临半空,增加了祭天时所需的神圣气氛。圜丘重台高筑,周围用墙包络,也能收到同样的效果。

主体建筑四周墙体低矮,空间开阔,祈年殿和圜丘的整个外轮廓直接与天空连接,祭坛仿佛高入云霄,人站在祭坛也好像升上青天。天坛的崇高感蕴含着“敬天”的思想。天坛建筑群一个突出的特征是

圆的造型。从天坛南门中轴

线上的主体建筑看:圜丘、

皇穹宇、祈年殿都是圆形,

每一个建筑又形成很多同心

圆。如祈年殿以圆形宝顶为圆心,扩展为三层形玻璃檐,再扩大为三层圆形祭坛。圜丘则以太极石为中心,扩展为三层圆形互谅互让檐,再扩大为三层圆形祭坛。每层祭坛坛面铺设的石板也都形成同心圆,使建筑中圆的扩展与穹隆形的天空成为一个圆融整体。圜丘坛的栏板望柱和台阶数等,处处是9或者9的倍数。顶层圆形石板的外层是扇面形石块,共有9层。最内一层有9块石块,而每往外一层就递增9块,中下层亦是如此。三层栏板的数量分别是上屋栏板72块,中层108块,下层180块,合360周天度数。三层坛面的直径总和为45丈,除了是9的倍数外,还暗含“九五之尊”的寓意。

嘉靖年间北京南外城扩建,原来位于南郊的天坛被扩在了南城墙内。天坛位于北京中轴线南段以东,轴线以西建有先农坛。为壮观瞻,使俩坛坛墙更加完善同时也与整个北京城规划相协调,天坛增筑外坛墙,形成天坛、先农坛两坛夹天街对峙格局,蔚为壮观。天坛外墙建成后,仅西向设门,紫禁城以南门为正门,天坛则以西门为正门,这是受到佛教的影响。佛教认为,佛祖在西方极乐世界,天门乃是西门。从西门进入天坛,映入眼帘的是铺天盖地的柏树林。但连接南北两坛的轴线不居中,而位于坛域偏东位置,打破了中国传统的主要建筑位于中轴线上的做法。这与北京城西城略大,东城略小的特点相一致。轴线偏东也使由西向东进入天坛的人更觉得天坛域深远广阔。

乾隆年间扩建圜丘,改建皇穹宇,改大享殿为祈年殿,并将大享

殿三色瓦统一为青色,使得天坛建

筑更加圣洁崇高,色彩愈加鲜明浓

烈,象征寓意更加丰富。这和蔚蓝

的天空很协调,由于深蓝的琉璃和浅蓝的天空形成色彩上深浅的对比,更显示出天的澄清、明朗。反过来天的澄清、明朗,又使得祈年殿的外轮廓虚实相生,妙处在“虚”,最能唤起观赏者的想象

当年,皇帝从紫禁城出发,走正阳门大街向南,穿过繁华的闹事街区,过天桥,向东便进入幽静深远的神坛圣地,开始他的祭天仪程。岁月流逝,时光带走了帝王的辉煌与荣耀,却留下了一座世界瞩目的美好园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