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与能量知识点总结

运动与能量知识点总结
运动与能量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运动与能量

一、运动的描述

1.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

2.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3.机械运动

(1)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3)机械运动:(三种运动:分子运动、机械运动、天体运动)

(4)分类:(根据运动路线)①曲线运动②直线运动

4.参照物

(1)定义: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和如何运动,要选择另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2)参照物选取的原则:

①假定性:参照物是假定不动的

② 任意性: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

③ 不唯一性:可以选择不同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④排己性:一般不取自身为参照物

⑤ 方便性:生活中大部分时候都选择地面为参照物

5.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总结:同一个物体选取的参照物不同,运动状态不同。

(2)例如:坐在行驶汽车中的乘客,以司机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以地面为参照物,乘客是运动的。

(3)练习

①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

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船和山。

②坐在向东行使的甲汽车里的乘客,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去,同时又看到乙汽车也

从甲汽车旁向后退去,试说明乙汽车的运动情况。

分三种情况:①乙汽车没动②乙汽车向东运动,但速度没甲快③乙汽车向西运动。

③解释毛泽东《送瘟神》中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第一句:以地心为参照物,地面绕地心转八万里。

第二句:以月亮或其他天体为参照物在那可看到地球上许多河流。

二、运动的速度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I.观众法:相同时间比路程,路程越长,运动越快。(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快慢)

II.裁判方法:相同路程比时间,时间越短,运动越快(百米运动员快慢)

III.综合法:时间、路程都不同,比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百米赛跑运动员同万米运动员比较快慢)

2.匀速直线运动:

(1)定义: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始终相等的直线运动。

(2)特征:①运动路径是直线;② 运动快慢保持不变。

(3)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

① 定义: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② 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即:物体运动越快,速度越大;物体运动越慢,速度越小。

③ 计算公式: 变形 ,

B 、速度 单位:国际单位制中 m/s 运输中单位km/h 两单位中m/s 单位大。

换算:1m/s=3.6km/h 1.1m/s 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1秒中运动1.1m

速度图象:

Ⅱ 变速运动:

A 、 定义: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B 、 平均速度:= 总路程总时间 (求某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必须找出该路

程及对应的时间)

C 、 物理意义: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

D 、 平均速度的测量:原理 方法:用刻度尺测路程,用停表测时间。从斜面上加速滑下的小车。设上半段,下半段,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 1、v 2、v 则 v 2>v>v 1

E 、常识:人步行速度1.1m/s ,自行车速度5m/s ,大型喷气客机速度900km/h 客运

火车速度140 km/h 高速小汽车速度108km/h 光速和无线电波 3×108m/s

注意:

1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2 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这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3. 速度:用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4. 变速运动:物体运动速度是变化的运动。

5. 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可得物体在这段路程中的快慢程度, 这就是平均速度。用公式:日常所说的速度多数情况下是指平均速度。

6、能量形式:太阳能、化学能、机械能、内能、电能、光能等。(注意能量之间的转化) 7 人类发明的计时工具有:日晷→沙漏→摆钟→石英钟→原子钟。

二、练习题

选择题

从图象中可以看出匀速运动的

物体速度 v 是个恒量与路程S ,

时间t 没关系 t s v

= v t s = v s t =

1、诗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中,描写轻舟运动时所选的参照物是()

A、轻舟 B 、山 C 、河中的水 D 、轻舟上的人

2、已知,炮弹飞行的速度为900m/s,发射宇宙飞船的最小速度为7.9km/s,列车运动的速

度为180km/h,则()

A、炮弹飞行的速度最大

B、宇宙飞船的速度最大

C、列车运动的速度最大

D、无法确定

3、小华同学从家中到学校通常步行10min,小华家到学校的距离最接近于()

A、5000m

B、500m

C、50m

D、5m

4、某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前进了500m,已知前4s的路程为40m,那么在第8s时

的速度是()

A、5m/s

B、10m/s

C、12.5m/s

D、62.5m/s

5.甲乙两人分别坐在并列的两个升降机中,甲看到乙在上升,楼房也在上升,乙看到楼房在上升,甲在下降,若以地面为参照物,则()

A.甲在上升,乙在下降 B.甲、乙都在下降,但乙比甲下降的快。

C.甲、乙都在下降,但乙比甲降得慢。 D.以上三种分析都不对。

6.关于微观粒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结构与西瓜很相似,西瓜籽就如同分布在原子中的电子

B.原子结构与太阳系很相似,质子、中子和电子就象行星绕太阳运动一样在绕核运动 C.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和中子则由更小的粒子组成

D.只要视力足够好,人们凭肉眼就能看到电子

7、P、Q是同一直线上相距10m的两点,甲、乙两小车从P点出发向Q运动,它们运动的 s-t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

A.甲车速度小于乙车速度

B.经过6s,乙车离P点10m

C.甲车比乙车早3s通过Q点

D.经过3s,甲、乙两车相距6m

8、甲、乙两小车运动的s-t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 ( )

A、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甲的速度为10米/秒,乙的速度为2米/秒。

C、经过6秒,甲、乙两车相距2米。

D、经过5秒,甲、乙两车通过的路程均为10米。

9、某物体用V 1的速度运行了t 秒钟,接下来又用V 2的速度运动了t 秒钟。那么该物体在 这两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是( )

A .

B .21212v v v v +

C .21212v v v v +

D .2

121v v v v + 10、某小车从甲地到乙地,前半段路程的速度为V 1,后半段路程的速度为V 2。那么该小 车在整过路程内的平均速度是( )

A .v v 122+

B .21212v v v v +

C .21212v v v v +

D .2

121v v v v + 11、如图所示,汽车上的速度计,一辆汽车以此速度通过一座长1600m 的大桥,则( )

A. 该汽车的行驶速度是80m/s

C. 该汽车通过大桥的时间为20s

B. 该汽车通过大桥的时间为2min

D. 该汽车通过大桥的时间为72s

12.右图是表示丁、乙、丙三个物体运动情况的图象,其中速度最快的是( )

A .丁 B.乙 C.丙 D.不能确定。

13.利用焚烧垃圾来发电,此过程中的能量如何转化( )

A .化学能→内能→电能

B .太阳能→内能→电能

C .核能→内能→电能

D .电能→太阳能→内能

14、下列关于运动和静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嫦娥一号”从地球奔向月球,以地面为参照物,“嫦娥一号”是静止的

B .飞机在空中加油,以受油机为参照物,加油机是静止的

C .汽车在马路上行驶,以路灯为参照物,汽车是静止的

D .小船顺流而下,以河岸为参照物,小船是静止的

15.下列现象中是由于分子热运动引起的是( )

A .春天,柳絮飞物

B .夏天,槐花飘香

C .秋天,黄沙扑面

D .冬天,雪花飘飘

16、在南北方向的平直公路上,有a 、b 、c 三辆汽车,a 车上的人看到b 车匀速向南,c 车

上的人看到a 车匀速向北,b 车上的人看到路旁的建筑物匀速向南,这三辆车中相对于

地面可能静止的是()

A. 只有a车

B. 只有b

C. 只有c

D. a车和c车

17. 物体沿直线运动,每分钟通过的路程是15m,则物体()

A. 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

B. 一定是变速直线运动

C. 每分钟的平均速度一定是0.25m/s

D. 每秒钟的平均速度一定是0.25m/s

18、.以下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A.汽车经过一座桥,汽车是运动的而桥是决对不动的;

B.宇宙是由运动着的物体组成的,绝对不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C.地球和行星都绕太阳运动,太阳在宇宙中是绝对不动的;

D.一座房屋造好后,它就固定在原来的位置上不会移动,所以固定在地球上的物体是绝

对不动的。

19.、甲乙两物体通过的路程之比为是4:3,速度之比为3:2,则两行驶时间之比为:()

A、9:8

B、8:9

C、2:1

D、1:2

20..《龟兔赛跑》的寓言故事,说的是兔子瞧不起乌龟.它们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后,途中

兔子睡了一觉,醒来时发现乌龟已到了终点.整个赛程中( )

A.兔子始终比乌龟跑得慢 B.乌龟始终比兔子跑得慢

C.比赛采用相同时间比路程的方法 D.比赛采用相同路程比时间的方法

填空题

1、小琳利用图5的方法测量细铜丝的直径,图中线圈的圈数是__________,线圈的长度是 _______,细铜丝的直径是__________。

图5

2、如图所示用一把刻度尺和两块三角板测一枚硬币直径的示意图,由图示可得

硬币的直径是 cm。

3、乘电梯上升的乘客,选择地面为参照物时,乘客是的;选择其所在电梯厢为参

照物时,乘客是的。如图1所示的是一辆桑塔纳小车的速度表,从表中可以知

该汽车此时的速度为km/h,按照这个速度走完255km的路程需要h。

4、如图所示为小明描绘甲、乙两个物体运动的速度图象。观察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记时开始时,即t=0 时,甲的速度是m/s。

(2)从记时开始,经过s,乙的速度是15m/s。

(3)在前3s内,物体运动的路程较长。

5、、五一假期,小明与父母乘长途汽车外出旅游,小明看见前面的小车与他的距离保持不

变,后面的卡车离他越来越远.如果以长途汽车为参照物,小车是________ 的(选填“静止”或“运动”),卡车是_____ _的(选填“静止”或“运动”).小明爸爸说小

明没有动,他所选的参照物是______ .

6、一列火车以54千米/时的速度完全通过一个山洞,耗时40秒,已知这列火车长100米,

则山洞的长为米。

7、一辆汽车在公路上先以10m/s的速度匀速行驶了100m,接着以20m/s的速度

行驶了15s钟,则汽车在全程中运动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____ m/s.

8、如图,是一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F点的频闪照片,若频闪照相机每隔0.2s闪拍一次.

分析照片可知:小球从A点到F点共运动了__________cm的路程,小球从B点到E

点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___m/s.

9、甲乙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若运动的路程之比为3:2,所用时间之比为4:3,则它们

的速度之比为__________;若所用时间之比为2:5,则通过的路程之比为________。

10、在青岛设立的2008年奥运会帆船比赛场地,采用的是风力发电机给路灯供电。风力发

120

km/h

60

80

20 100

40

电是将______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____能。

11、如右图所示的六架战机以相同的速度列队飞行。若以战机下面的白云为参照物,战机上

的飞行员是的;若以其中任意一架战机为参照物,其他战机是的。

12.两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甲的速度是3m/s,乙的速度是5m/s,它们走过相等的路程所用的时间之比为,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之比为。

13、甲、乙、丙三人参加100m赛跑,假定他们都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果甲到达终点时乙距

终点10m,乙到达终点时丙距终点10m.则:甲到终点时丙距终点还有 m

14、商场里向上运动的自动扶梯长12m,24s可以把人送上楼,如果某人用1m/s的速度沿这个扶梯走上楼,需要的时间是;如果用同样的速度沿这个扶梯走下楼,需要的时间是。

15、一列长为s的队伍以速度V0沿笔直的公路匀速前进,一个传令兵以较快的速度V从队

尾向队首传递文件,又立即以同样速度返回队尾,如果不计递交文件的时间,那么这传令兵往返一次所需时间是

16 、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从图中的两个交通标志牌的地方到达西大桥,匀速行驶的

汽车最快要分钟。

17、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有:①比较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②比较通过相同路程所

用的时间。我们在观看长跑比赛时,认为跑在前面的运动员快些,这是采用上述第种方法;而裁判员认定,到达终点用时间少的运动员跑得快些,这是采用上述第种方法。(填写序号)

18 某运动员在一次100m比赛中,前5s钟跑了40m,之后又以12m/s的速度跑到终点,则

这个运动员在前5s内的平均速度为 m/ s,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m/ s。

计算题

1、我国研制成功的超音速反舰导弹“飞龙7型”可以从飞机上发射,能以超过声音速度飞

行,其速度可达500m/s,射程为32km,因为它接近敌舰的速度极大,故很难拦截。若用它打击15km处的敌舰,则敌舰最多只有多少防御时间?

的地时的车费发票.求:(1)出租车行驶的时间; (2)

3、某一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已知它在前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为v1,后一半路程的平均速

度为v2,那么它在整个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4、一辆汽车以18km/h的速度行驶,前方某处有山崖,驾驶员按了一次喇叭后,经4s听到

从山崖反射回来的声音,声速为340m/s。问按喇叭时汽车距山崖有多远?

5、甲、乙两列火车在平行轨道上匀速行驶,如果它们同向行驶时错车时间比反向行驶时错

车时间多60秒,已知甲车长150米,行驶速度为54km/h,乙车速度为72km/h。求乙车的长度?

6、小刚上午9点出发骑车前往相距12千米的外婆家,动身前他打电话告诉外婆他到达的

时间,他先以15千米/时的正常速度骑了12分钟,因在路边书摊买书用了6分钟,为了不迟到,他随后以18千米/时的速度骑行,最终按时到达外婆家。求:(1)小刚在全程的平均速度;(2)小刚在电话里约定的到达时间。

7 、在一次爆破中,用一条长96cm的引火线引爆,引火线燃烧的速度为0.8cm/s,点火者

点燃引火线后,以5m/s的速度向安全区跑去,问他能否在爆破前跑到离爆炸点500m远的安全区?(用两种方法)

8.如图8所示,轿车从某地往南宁方向匀速行驶.当到达A地时,车内的钟表显示为10时15分;到达B地时,钟表显示为10时45分.

求:(1)轿车从A地到B地用多少小时?

(2)轿车从A地到B地的速度;

(图8)

(3)若轿车仍以该速度继续匀速行驶,从B地到达南宁需要多长时间.

9、. 一辆汽车在与铁路平行的公路上行驶,追赶一列长320m的列车。已知汽车的速度是 54km/h,火车的速度是36 km/h,问汽车从列车尾部到全部超越列车需多少时间?

10、一辆匀速行驶的列车长240米,2分钟内通过了3600米的路程,这辆列车按此速度匀

速通过一座长660米的大桥需要多少时间?

友情提示:本资料代表个人观点,如有帮助请下载,谢谢您的浏览!

运动与能量知识点总结

运动与能量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运动与能量 一、运动的描述 1.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 2.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3.机械运动 (1)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3)机械运动:(三种运动:分子运动、机械运动、天体运动) (4)分类:(根据运动路线)①曲线运动②直线运动 4.参照物 (1)定义: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和如何运动,要选择另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2)参照物选取的原则: ①假定性:参照物是假定不动的 ② 任意性: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 ③ 不唯一性:可以选择不同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④排己性:一般不取自身为参照物 ⑤ 方便性:生活中大部分时候都选择地面为参照物 5.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总结:同一个物体选取的参照物不同,运动状态不同。 (2)例如:坐在行驶汽车中的乘客,以司机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以地面为参 照物,乘客是运动的。 (3)练习 ①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 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船和山。 ②坐在向东行使的甲汽车里的乘客,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去,同时又看到乙汽车也 从甲汽车旁向后退去,试说明乙汽车的运动情况。 分三种情况:①乙汽车没动②乙汽车向东运动,但速度没甲快③乙汽车向西运动。 ③解释毛泽东《送瘟神》中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第一句:以地心为参照物,地面绕地心转八万里。 第二句:以月亮或其他天体为参照物在那可看到地球上许多河流。 二、运动的速度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I.观众法:相同时间比路程,路程越长,运动越快。(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快慢)II.裁判方法:相同路程比时间,时间越短,运动越快(百米运动员快慢) III.综合法:时间、路程都不同,比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百米赛跑运动员同万米运动员比较快慢) 2.匀速直线运动: (1)定义: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始终相等的直线运动。 (2)特征:①运动路径是直线;② 运动快慢保持不变。 (3)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 ①定义: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② 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运动和力知识点总结

一式三份运动和力 一、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2、参照物: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是以哪个物体作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 体叫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研究物体时,如果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对其运动的描述不一定相同,可见物 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二、运动的快慢 1、定义:运动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的多少。 2、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3、公式:v=s/t 4、单位:国际单位是m/s,常用单位是km/h. 换算关系:1m/s=3.6km/h 5、运动的分类 (1)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一个定值,与路程无关,与时间无关。 (2)变速运动:变速运动的速度只做粗略研究,通过公式计算出的速度叫平均速度。说一个物体的平均速度必须指明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的平均速度,否则毫无意义;s和t有严格的对应关系,必须对应同一运动过程 三、长度、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 (1)单位:米 (2)测量工具:刻度尺 正确使用刻度尺:刻度尺的使用要做到会观察、会放置、会读数、会计录。 会观察——刻度尺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度是否磨损。 会放置——刻度尺要沿着被测物体的长度,刻度线要紧靠被测物体,找准零刻度线或选取一个整刻度线和被测物体一端对齐。 会读数——视线要和尺面垂直,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会记录——测量结果应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2、时间测量

(1)单位:秒 (2)测量工具:表 3、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四、力 1、力的概念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在力的作用中必定存在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就是我们分析物体受力情况的研究对象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因此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是相互对的,施力物体同是也是受力物体。 两者同时出现同时消失。 2、力的作用效果 (1)力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是用物体运动速度和方向和速度的大小来描述的,只要其中之一发生了变化,我们就说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2)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即能使物体的形状或体积发生改变。 3、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它们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4、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用符号N表示。 5、力的示意图:在物理学中,通常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形象地表示力;在受力物体上,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用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箭头的旁边标出力的符号和大小,这种表示力的方法叫力的示意图。 五、弹力 1、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原状的性质叫弹性 2、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弹力。如绳子的拉力、物体对桌面的压力、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弹簧的弹力都属于弹力 3、测量力的工具:弹簧沿力计 制作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量就越长。 六、重力 1、重力:地面附近的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力的。用符号G表示,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的三要素 (1)大小: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表达式:G=mg 其中,g为常数,大小为9.8N/kg,它表示质量是1kg的物体所受的重力是9.8N。

北师大版生物第10章 《人体的能量供应》知识点总结

第10章《人体的能量供应》知识点总结 第1节食物中能量的释放 1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和能量都来源于食物。 2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主要来自糖类,其次是脂肪,它还是储备的能源物质。 3呼吸作用:生物体细胞内葡萄糖等有机物氧化分解并释放能量的过程,就是呼吸作用。 4细胞通过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一部分用于维持体温的恒定,另一部分用于推动各种生命活动。 因此说,它的重要意义在于为生命活动提供动力。 第2节人体细胞获得氧气的过程 5人体吸入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是通过呼吸系统完成的。 6人体的呼吸系统是由呼吸道和肺组成的。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气管和支气管, 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肺是人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 鼻是呼吸道的起点,鼻孔与外界相通,内有鼻腔,鼻腔内表面有鼻黏膜。鼻黏膜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黏液腺,黏液腺可以分泌黏液,这些结构能使吸入鼻腔的空气变得温暖、湿润,减少对肺的刺激。鼻腔上部黏膜内还有接受气味刺激的嗅觉细胞。 8咽位于鼻腔的后方,是气体的通道,也是食物的通道。 喉位于咽的后下方,由软骨和声带组成,气体通过时可以引起声带振动而发声。 吞咽时,会厌软骨会盖住喉的入口处,以防止食物入喉,进入气管。 气管先分为左右两支,再分为如树枝状较小的支气管、细支气管等。气管壁由C形软骨支撑,管壁上有黏液腺,分泌的黏液能粘住灰尘;管壁内表面有纤毛,摆动将黏液推向喉的方向,通过咳嗽排出体外,这就是痰。 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完成气体交换的场所。位于胸腔,左、右各一个,分别与左右气管相通。新鲜的肺是粉红色的,由细支气管的树状分支和肺泡组成。 11肺泡适于气体交换的特点是什么? 12 答:肺泡的数量众多,扩大了气体交换的面积;肺泡壁很薄,由单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气体交换;肺泡壁上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有利于肺泡内的气体与血液中的气体进行交换;肺泡壁上有丰富的弹性纤维,有利于气体进出肺泡。这些结构特点有助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 13 肺通气:外界与肺泡之间的气体交换,就是通常所说的呼吸,也叫肺通气。 14 肺通气是怎样完成的呢? 答:肺通气是由胸廓和膈的运动引起的。吸气时胸廓扩大,呼气时胸廓缩小。

运动与力知识点总结初中物理

运动与力知识点总结初 中物理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运动与力 一、力 (一)、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和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1、力的性质:相互作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必定同时存在) 2、力产生的条件:至少有两个物体存在。 3、力作用的方式:接触或不接触。 (二)、力的单位 1、力的单位是牛顿N 2、力的感性认识:拿起两个鸡蛋的力大约1牛。 (三)、力的作用效果 1、使物体发生形变 2、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 (四)、力的三要素和表示方法 1、力的三要素(决定力的作用效果):大小、方向、作用点 2、力的表示方法:带箭头的有向线段(矢量) (五)、三种力 1、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2、重力:万有引力(由于地球吸引使物体受力);方向竖直向下(指向地心);重力作用点使重心(物体几何中心) 3、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 二、运动和力

(一)、机械运动的概念: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或者一个物体的某些部分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随着时间而变化的过程叫做机械运动。 涉及的公式:v=s/t (二)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不受力时,总保持静止状态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注意: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非维持运动的原因。(三)、惯性: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能量守恒,前后联系) 惯性大小只与物体本身的质量有关,惯性是物体的性质,永远存在。(四)、二力平衡 等大、反向、共线 注意:与作用力反作用力定律的区别 (五)、力的合成(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 某个力的作用效果=另外两个力的作用效果 这个力叫做另外两个力的合力 求合力的过程叫做二力合成 (五)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

运动与能量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运动与能量 一、运动的描述 1.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 2.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 子组成。 3.机械运动 (1)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3)机械运动:(三种运动:分子运动、机械运动、天体运动) (4)分类:(根据运动路线)①曲线运动②直线运动 4.参照物 (1)定义: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和如何运动,要选择另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2)参照物选取的原则: ①假定性:参照物是假定不动的 ② 任意性: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 ③ 不唯一性:可以选择不同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④排己性:一般不取自身为参照物 ⑤ 方便性:生活中大部分时候都选择地面为参照物 5.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总结:同一个物体选取的参照物不同,运动状态不同。 (2)例如:坐在行驶汽车中的乘客,以司机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以地面为参照物,乘客是运动的。 (3)练习 ①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 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船和山。 ②坐在向东行使的甲汽车里的乘客,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去,同时又看到乙汽车也 从甲汽车旁向后退去,试说明乙汽车的运动情况。 分三种情况:①乙汽车没动②乙汽车向东运动,但速度没甲快③乙汽车向西运动。 ③解释毛泽东《送瘟神》中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第一句:以地心为参照物,地面绕地心转八万里。 第二句:以月亮或其他天体为参照物在那可看到地球上许多河流。 二、运动的速度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I.观众法:相同时间比路程,路程越长,运动越快。(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快慢) II.裁判方法:相同路程比时间,时间越短,运动越快(百米运动员快慢) III.综合法:时间、路程都不同,比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百米赛跑运动员同万米运动员比较快慢) 2.匀速直线运动: (1)定义: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始终相等的直线运动。 (2)特征:①运动路径是直线;② 运动快慢保持不变。 (3)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 ①定义: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初中物理力与运动知识点总结

第八章力与运动 1、合力的概念 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两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两个力的合力。或者说,如果一个物体同时受到两个力,产生的效果可以用一个力来代替,那么,能够代替那两个力作用效果的力,就叫做那两个力的合力。求两个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 2、在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合力的方向跟两个力的方向相同;方向相反的两个力,合力的大小等于两力大小之差,合力的方向跟较大的那个力方向相同。 3、伽利略斜面实验: ⑴三次实验小车都从斜面顶端滑下的目的是:保证小车开始沿着平面运动的速度相同。 ⑵实验得出得结论:在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地越远。 ⑶伽利略的推论是: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⑷伽科略斜面实验的卓越之处不是实验本身,而是实验所使用的独特方法——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想化推理。(也称作理想化实验)它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4、牛顿第一定律: ⑴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笛卡儿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⑵说明: 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但是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物体不受力,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物体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C、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 5、惯性:

(完整版)高中物理运动学和力学知识点汇总

力的种类:(13个性质力) 1重力: G = mg (g 随高度、纬度、不同星球上不同) 2弹力:F= Kx 3滑动摩擦力:F 滑= μN 4静摩擦力: O ≤ f 静≤ f m (由运动趋势和平衡方程去判 断) 5浮力: F 浮= ρgV 排 6压力: F= PS = ρghs 7万有引力: F 引 =G 2 21r m m 8库仑力: F=K 2 2 1r q q (真空中、点电荷) 9电场力: F 电=q E =q d u 10安培力: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 F= BIL (B ⊥I) 方向:左手定则 11洛仑兹力: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 f=BqV (B ⊥V) 方向:左手定则 12分子力: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都随距离的 增大而减小,随距离的减小而增大,但斥力变化得快. 。 13核力:只有相邻的核子之间才有核力.是一种短程强力。 5种基本运动模型 1静止或作匀速直线运动(平衡态问题); 2匀变速直、曲线运动(以下均为非平衡态问题); 3类平抛运动; 4匀速圆周运动; 5振动。 受力分析入手(即力的大小、方向、力的性质与特征.力的变化及做功情况等)。 再分析运动过程(即运动状态及形式.动量变化及能量变化等)。 最后分析做功过程及能量的转化过程; 然后选择适当的力学基本规律进行定性或定量的讨论。 强调:用能量的观点、整体的方法(对象整体.过程整体)、等效的方法(如等效重力)等解决 Ⅱ运动分类:(各种运动产生的力学和运动学条件及运动规律............. )是高中物理的重点、难点 高考中常出现多种运动形式的组合 追及(直线和圆)和碰撞、平抛、竖直上抛、匀速圆周运动等 ①匀速直线运动 F 合=0 a=0 V 0≠0 ②匀变速直线运动:初速为零或初速不为零. ③匀变速直、曲线运动(决于F 合与V 0的方向关系) 但 F 合= 恒力 ④只受重力作用下的几种运动:自由落体.竖直下抛.竖直上抛.平抛.斜抛等 ⑤圆周运动: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最低点和最高点);匀速圆周运动(关键搞清楚是什么力提供作向心力) ⑥简谐运动;单摆运动; A B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知识点及同步练习 第二章 运动与能量

第二章运动与能量 一.教学内容: 1. 认识运动 2. 运动的描述 二. 重点、难点: 1. 认识物质世界是个运动的世界,自然界一切物体都在运动。 2. 认识物理学中的最基本的运动是机械运动。 3. 认识微观世界的运动。 4. 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以及他的运动情况如何,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三. 知识点分析 (一)认识运动 1. 宏观物体的运动: 机械运动:物理学中,把物体的位置变化叫机械运动。 (1)直线运动: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直线运动。 (2)曲线运动:经过的路线是曲线的运动叫做曲线运动。 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和如何运动,首先要选一个标准物,这个标准物叫做参照物。 对参照物的理解: ①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 ②不能选取所研究的物体本身做参照物。 ③同一个物体是在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④如果两个物体的运动快慢和运动方向相同,它们彼此相对静止。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以及他的运动情况如何,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 微观世界的运动: (1)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由原子组成的。 (2)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3)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典型例题】 例1. “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歌词中“竹排江中游”是以为参照物,“青山两岸走”是以为参照物. 解析:在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时,一般先确定被研究的物体,其次是选定参照物,最后根据研究物体相对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来确定.但此题是一个由已知运动情况来判定参照物的问题,已知竹排在“游”,青山在“走”,请你判定是以哪个物体作为参照物,这就要看竹排相对于“谁”的位置在“游”?在发生位置变化?青山相对于“谁”的位置在“走”?在发生位置变化? 竹排在江中移动,显然是相对于江岸即地球而言;青山在走,是由于竹排在运动时,竹排上的人感觉到的,是以自己即竹排为参照物的。 注意:①参照物一旦被选定,我们就假定该物体是静止的。 ②参照物的选定可以是任意的,但不能将研究的物体本身作参照物,因自己以自己为

运动和力知识点及练习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运动与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受到力的作用,运动状态一定发生改变 B.运动的物体一定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 C.若没有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将逐渐停下来 D.物体受到不为零的合力,但其运动方向可能保持不变 2.一个竖直固定在水平地面上的管道如图甲所示,利用拉力F将一木块从管道的左端竖直拉进,右端竖直拉出。已知管道中的竖直管口对木块的挤压作用相同,并测得拉动全过程中拉力和木块移动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木块受到的重力为2N B.4~6秒,木块受到的摩擦力为8N C.0~2秒,木块受到的合力为7N D.2~4秒,木块受到的摩擦力最大 3.如图甲所示,小球从某高度处由静止下落到竖直放置的轻弹簧上并压缩弹簧.从小球刚接触弹簧到将弹簧压缩到最短的过程中,得到小球的速度和弹簧被压缩的长度△L之间的关系图像,如图乙所示,其中b为曲线最高点.不计空气阻力,弹簧在整个过程中始终发生弹性形变,则小球() A.在a处弹簧的弹力最大 B.在b处弹簧的弹性势能最大 C.从a到c过程中,小球的速度逐渐减小 D.在b处小球受到的弹力与它所受的重力满足二力平衡的条件 4.如图所示,将轻质弹簧的一端固定在水平桌面上,在弹簧正上方O点释放一个重为G 的金属小球,下落到A点时与弹簧接触并压缩弹簧至最低点B点,随即被弹簧竖直弹出(整个过程弹簧在弹性范围内)。

A.小球在A点时速度最大 B.小球在B点时受平衡力 C.小球从A点到B位置先做加速运动再做减速运动 D.小球从A点到B位置做减速运动 5.下列体育项目中的一些现象,不能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来解释的是 A.跳水运动员踩踏跳板,身体向上跳起 B.滑冰运动员用力推墙,身体离墙而去 C.铅球运动员投出铅球后,铅球在空中会下落 D.游泳运动员向后划水,身体前进 6.弹跳杆运动是一项广受欢迎的运动.其结构如图甲所示.图乙是小希玩弹跳杆时由最低位置上升到最高位置的过程,针对此过裎(处在最低位置时高度为零).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在a状态时弹簧的弹性势能最大,小希的动能为零 B.a→b的过程中,弹簧的弹力越来越大,在b状态时弹力最大 C.b→c的过程中,弹簧的弹性势能转化为小希的重力势能 D.a→c的过程中,小希先加速后减速,在b状态时速度最大 7.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的矿泉水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瓶对桌面的压力与水瓶所受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B.水瓶对桌面的压力与桌面对水瓶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C.水瓶所受的重力与桌面对水瓶的支持力是相互作用力 D.水瓶所受的重力与桌面对水瓶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初二物理运动和力知识点总结及解析

一、选择题 1.一只木箱,静止放在水平地面上,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木箱所受的重力和木箱对地面的压力为一对平衡力 B.木箱所受的重力和地面对木箱的支持力为一对平衡力 C.木箱对地面的压力和地面对木箱的支持力为一对平衡力 D.木箱所受的重力和木箱对地球的吸引力为一对平衡力 2.关于力和运动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不受力作用时处于静止状态 B.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一定不受力的作用 C.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时,一定受到力的作用 D.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运动状态一定改变 3.如图甲所示,质量不计的弹簧竖直固定在水平面上,t=0时刻,将一重为G=50N的金属小球从弹簧正上方某一高度处由静止释放,小球落到弹簧上压缩弹簧到最低点,然后又被弹起离开弹簧,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再下落,如此反复,通过安装在弹簧下端的压力传感器,测出这一过程弹簧弹力F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则() A.0~t1时间内小球处于平衡状态 B.t1~t2时间内小球的速度越来越大 C.t2时刻小球处于静止状态 D.t3时刻小球处于非平衡状态 4.关于力和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B.没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就慢慢停下 C.只要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就一定运动 D.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时,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 5.如图,轻质弹簧竖直放置,下端固定于地面,上端位于O点时弹簧恰好不发生形变.现将一小球放在弹簧上端,再用力向下把小球压至图中A位置后由静止释放,小球将竖直向上运动并脱离弹簧,不计空气阻力,则小球()

A.运动至最高点时,受平衡力作用 B.被释放瞬间,所受重力大于弹簧弹力 C.从A点向上运动过程中,速度先增大后减小 D.从O点向上运动过程中,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6.甲、乙两同学进行拔河比赛,若甲对绳的拉力为F甲,乙对绳的拉力为F乙, F甲与F乙均沿绳子方向,比赛中绳子做匀速直线运动,最后甲取胜.绳重不计,则绳子受到的拉力F甲、F乙以及这两个力的合力F的关系是 A.F甲>F乙,F=F甲+F乙B.F甲<F乙,F=F甲-F乙 C.F甲=F乙,F=0 D.F甲=F乙,F=F甲+F乙 7.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有直接接触的物体间才有力的作用 B.大小相同的两个力作用效果不一定相同 C.弹力是物体受到地球吸引而产生的力 D.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重力的大小有关 8.如图所示,一盏台灯静止在水平桌面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台灯受到的重力与台灯对桌面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 B.台灯受到的重力与桌面对台灯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C.台灯受到的重力与台灯对桌面的压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D.台灯受到的重力与桌面对台灯的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9.下列实例中,属于防止惯性带来危害的是() A.跳远运动员跳远时助跑 B.把锤柄在地上撞击几下,使松的锤头紧套在锤柄上 C.拍打衣服时,灰尘脱离衣服 D.汽车驾驶员驾车时必须系安全带 10.小明得到一个玩具吹镖(由一个细长筒和金属镖头组成),想试着用它去射地上的目标.他把重为G的小镖头以一定速度正对着目标A点吹出,如图.忽略镖头运动时所受的空气阻力,下列关于镖头能否射中A点的预测中,正确的是()

第八章 运动和力知识点总结及解析

第八章运动和力知识点总结及解析 一、选择题 1.一只木箱,静止放在水平地面上,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木箱所受的重力和木箱对地面的压力为一对平衡力 B.木箱所受的重力和地面对木箱的支持力为一对平衡力 C.木箱对地面的压力和地面对木箱的支持力为一对平衡力 D.木箱所受的重力和木箱对地球的吸引力为一对平衡力 2.如图所示,一轻弹簧上端固定在天花板上,下端连接一小球。开始时小球静止在O 点,将小球向下拉到B点,释放小球,已知AO=OB,研究小球在竖直方向上的受力和运动情况,则() A.小球运动到O点时将停止运动并保持静止 B.小球运动到A点时将停止运动并保持静止 C.小球从B运动到O的过程中弹力大于重力、速度不断增大 D.小球从O运动到A的过程中弹力大于重力、速度不断减小 3.茶杯放在水平桌面上处于静止状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桌面受到杯子的压力就是杯子的重力 B.杯子受到的重力和桌面对杯子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C.桌子受到的重力与地面对桌子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D.杯子受到的重力和桌面对杯子的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4.在粗糙程度相同的水平面上,重为10N的物体在F=5N的水平拉力作用下,沿水平面由A点匀速运动到B点,此时撤去拉力,物体继续向前运动到C点停下来,此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在AB段摩擦力等于10N B.物体在AB段摩擦力小于5N C.物体在BC段摩擦力等于5N D.物体在AB段摩擦力大于BC段摩擦力5.把一个重为G的物体竖直向上抛出,如果物体在空中运动时所受的空气阻力大小恒定为f,则该物体在上升过程与下降过程中所受重力和阻力的合力分别为F上、F下,则()A.F上 = G B.F上>G C.F下 = G D.F下>G 6.值日时,小东提着一桶水走进教室.下列情况中,属于彼此平衡的两个力的是: () A.水桶对人的拉力和人对水桶的拉力 B.水桶受到的重力和水桶对人的拉力 C.水桶受到的重力和人对水桶的拉力 D.水桶受到的重力和水桶对地球的引力

初中物理《力与运动》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力与运动》知识点总结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力与运动 一、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 (2)牛顿第一定律不可能简单从实验中得出,它是通过实验为基础、通过分析和科学推理得到的。 (3)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运动的原因。 (4)探究牛顿第一定律中,每次都要让小车从斜面上同一高度滑下,其目的是使小车滑至水平面上的初速度相等。 (5)牛顿第一定律的意义:①揭示运动和力的关系。②证实了力的作用效果: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③认识到惯性也是物体的一种特性。

2.惯性 (1)惯性:一切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 (2)对“惯性”的理解需注意的地方: ①“一切物体”包括受力或不受力、运动或静止的所有固体、液体气体。 ②惯性是物体本身所固有的一种属性,不是一种力,所以说“物体受到惯性”或“物体受到惯性力”等,都是错误的。 ③要把“牛顿第一定律”和物体的“惯性”区别开来,前者揭示了物体不受外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后者表明的是物体的属性。 ④惯性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我们有时要利用惯性,有时要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但并不是“产生”惯性或“消灭”惯性。 ⑤同一个物体不论是静止还是运动、运动快还是运动慢,不论受力还是不受力,都具有惯性,而且惯性大小是不变的。惯性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而与物体的运动状

态无关。 (3)在解释一些常见的惯性现象时,可以按以下来分析作答: ①确定研究对象。 ②弄清研究对象原来处于什么样的运动状态。 ③发生了什么样的情况变化。 ④由于惯性研究对象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于是出现了什么现象。 二、力的合成 1.合力、分力 用一个力F来等效代替几个力时,被代替的几个力叫F的分力,用来代替的F叫这几个分力的合力。 2.共点力 共点力:如果几个力都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者它们的作用线相交于同一点,这几个力叫做共点力。 3.力的合成 求几个已知分力的合力叫力的合成。 4.二力合成:

1.2地球的运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6)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规律。 2.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地理意义。 3.初步了解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知识。 4.知道地球公转引起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变化。 5.知道五带的界线及各自的特点。 能力目标 1.学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能用简单的工具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3.能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4.初步学会绘制简略的地球公转示意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和动手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地球运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世界上的物质是运动变化的,探索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必须用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无神论教育。 教学重点 1.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 2.地球公转和四季变化、五带的划分。 教学难点 1.实例解释时差现象。 2.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 教学方法 演示、分析、写结论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 1.地球仪和手电筒等。 2.绘制有关投影片及教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方法1 播放“地球运动”录像导入。 方法 2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是毛泽东主席七律《送瘟神》中的诗句。人坐在地球上不动,为什么会日行八万里呢?原来地球不是固定不动的,而是始终在运动着。赤道的周长约4万千米,在赤道上每天随地球自转一周正好是八万里。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就来学习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及其产生的现象。 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讲授新课] 设问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呢?请同学们先看一个演示,大家要注意仔细观察。 演示教师用三球仪演示地球的运动。(如没有三球仪,教师可在讲桌中假设一个太阳,用地球仪进行演示) 提问从刚才的演示中同学们观察到地球的运动有哪两种形式? 生答一是围绕地轴自转,二是围绕太阳公转。 过渡大家说的很好,下面我们就共同来看看地球在自转和公转的过程中有哪些规律。

高三物理能量和动量经典总结知识点

运用动量和能量观点解题的思路 河南省新县高级中学吴国富 动量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比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范围更广泛,是自然界中普遍适用的基本规律,因此是高中物理的重点,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之一。试题常常是综合题,动量与能量的综合,或者动量、能量与平抛运动、圆周运动、热学、电磁学、原子物理等知识的综合。试题的情景常常是物理过程较复杂的,或者是作用时间很短的,如变加速运动、碰撞、爆炸、打击、弹簧形变等。 冲量是力对时间的积累,其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动量;功是力对空间的积累,其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能量;冲量和动量的变化、功和能量的变化都是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还很容易理解守恒定律的条件,要守恒,就应不存在引起改变的原因。能量还是贯穿整个物理学的一条主线,从能量角度分析思考问题是研究物理问题的一个 重要而普遍的思路。 应用动量定理和动能定理时,研究对象一般是单个物体,而应用动量守恒定律和机械能守恒定律时,研究对象必定是系统;此外,这些规律都是运用于物理过程,而不是对于某一状态(或时刻)。因此,在用它们解题时,首先应选好研究对象和研究过程。对象和过程的选取直接关系到问题能否解决以及解决起来是否简便。选取时应注意以下 几点: 1.选取研究对象和研究过程,要建立在分析物理过程的基础上。临界状态往往应 作为研究过程的开始或结束状态。 2.要能视情况对研究过程进行恰当的理想化处理。 3.可以把一些看似分散的、相互独立的物体圈在一起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有时 这样做,可使问题大大简化。 4.有的问题,可以选这部分物体作研究对象,也可以选取那部分物体作研究对象;可以选这个过程作研究过程,也可以选那个过程作研究过程;这时,首选大对象、长过 程。 确定对象和过程后,就应在分析的基础上选用物理规律来解题,规律选用的一般原 则是: 1.对单个物体,宜选用动量定理和动能定理,其中涉及时间的问题,应选用动量

运动和力知识点总结及解析

一、选择题 1.如图所示,是南开中学教师运动会的“同心鼓”项目,这个项目要求老师们同时用力拉着鼓四周的绳子,通过有节奏的收、放绳子使鼓起伏,让球在鼓面上跳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球在上升过程中所受合力不为零,合力方向竖直向下 B.球上升到最高点,此时速度为零,受平衡力 C.球与鼓面撞击后向上运动,是因为球受到惯性 D.鼓悬空保持静止时,因受到多个不同方向的拉力,合力不为零 2.如图甲所示装置,其中心固定着一根竖直的杆,杆顶有一小球。一开始小球和装置一起沿某一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某时刻装置突然停止,小球从杆上落下,刚离开杆时的俯视图如图乙所示,请由此判断装置是向哪个方向运动() A.西南B.东南C.东北D.西北 3.在粗糙程度相同的水平面上,重为10N的物体在F=5N的水平拉力作用下,沿水平面由A点匀速运动到B点,此时撤去拉力,物体继续向前运动到C点停下来,此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在AB段摩擦力等于10N B.物体在AB段摩擦力小于5N C.物体在BC段摩擦力等于5N D.物体在AB段摩擦力大于BC段摩擦力4.共享单车是节能环保的交通工具,小杨骑共享单车游玩邛海湿地公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杨骑行的速度最大可以达到50m/s B.小杨下坡时不蹬车,单车继续滑行是因为受到惯性 C.小杨骑车匀速转弯时,运动状态没有发生改变 D.以上说法都不对 5.一杯水放在列车内的水平桌面上,如果水面突然发生了如图所示的变化,则列车的运动状态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A.列车突然向右启动或向左运动时突然刹车 B.列车突然向左启动或向右运动时突然刹车 C.列车突然加速 D.列车突然减速 6.如图所示,叠放在一起的物体A和B,在F=10N的水平拉力作用下沿水平方向作匀速直线运动,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A.A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为10N,B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为0N B.B物体受到的重力与A对B的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C.A受到的重力与地面对A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D.若拉力F增大,B与A之间的摩擦力增大,A与地面的摩擦力也随着增大 7.如图所示,用大小为F的垂直于墙面的力挤压黑板擦,黑板擦静止于墙面上,此时黑板 擦受到的摩擦力为f1;改变F的大小使其变成1 3 F,黑板擦恰好匀速下滑,此时黑板擦受 到的摩擦力为f2,请问f1和f2的大小关系是() A.f1f2D.无法判断 8.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轮滑运动慢慢成为广大青年群众积极参与的社会活动,在轮滑运动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轮滑受到的重力和水平地面对轮滑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B.轮滑下面的轮子是通过变滑动为滚动的方式减小摩擦的 C.轮滑匀速转弯时,受到平衡力的作用 D.轮滑运动时不用力仍能保持向前滑行是由于受到惯性的作用 9.体检时,小宏静立在体重秤上,下列几对力中属于彼此平衡的是 A.小宏对秤的压力与秤受到的支持力 B.小宏对秤的压力与秤对他的支持力 C.秤受到的重力与秤对小宏的支持力 D.小宏受到的重力与秤对他的支持力

力和运动知识点总结

力和运动知识点总结 一、力的作用效果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3、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5、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 ? 6、力的测量: ⑴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⑵弹簧测力计: A、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B、使用方法:“看”: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指零;“调”:调零;“读”:读数=挂钩受力。 C、注意事项: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许超过它的最大量程。 7、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 8、力的表示法: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二、惯性和惯性定律: 1、伽利略斜面实验:

⑴三次实验小车都从斜面顶端滑下的目的是:保证小车开始沿着平面运动的速度相同。 ⑵实验得出得结论:在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地越远。 ⑶伽利略的推论是: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2、牛顿第一定律: ) 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笛卡儿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但是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物体不受力,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物体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C、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 3、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无关。 4、惯性与惯性定律的区别: & A、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而惯性定律是物体不受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 B、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即不管物体受不受力、受平衡力还是非平衡力),物体受非平衡力时,惯性表现为“阻碍”运动状态的变化;惯性定律成立是有条件的。 三、二力平衡: 1、定义: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二力平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2《地球的运动》优秀教案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周期、方向;知道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 2、初步学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昼夜更替现象;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工具演示地球公转,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介绍地球运动的形式和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通过讲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及其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 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更替现象。 教学准备 地球仪、手电筒。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喜欢看姚明打篮球的同学请举手,哟!这么多球迷哇!你们是否有这样的感受:我们有时想看姚明在美国纽约的一场下午比赛现场实况转播,常常是等到晚上三四点钟呢?为什么两地的时间不一样?我们刚开学的时候,多数同学穿的是短袖,现在多数同学已穿长袖长裤了,而且每下一场雨我们就感觉一天比一天冷了?要回答这些问题,就与我们今天学习的地理知识有关了。 讲授新课: 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1、绕转中心、方向、周期 教师:演示转动地球仪,并提问 (1)地球怎样自转?(绕地轴不停地旋转)

(2)观察并描述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师:板图讲解不同的投影图地球自传方向的表示 生:同桌的两位同学演示地球的自转。 师:提醒学生注意拨动地球仪的方向一定要自西向东(逆时针)。 (3)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每小时转多少度?(24小时,15°) 师: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转动? 生:讨论、回答。 (4)昼夜的形成 师:演示并讲解,教师用手电筒做光源,照射到地球仪上。让学生观察有什么现象产生? 生:地球仪一半亮,一半暗。 师:为什么?如果地球仪是透明的,结果怎样? 生:答略 师:同样的道理,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因此,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我们叫它昼半球;未被照亮的半球是黑夜,我们叫它夜半球,昼夜就是这样形成的。

力和运动---知识点总结

运动和力总结 一、 参照物 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二、 机械运动 1、 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 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3、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⑴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 ⑵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 ⑶百米赛跑运动员同万米运动员比较快慢,采用: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实际问题中多用这种方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也采用这种方法描述运动快慢。 4、 分类:(根据运动路线)⑴曲线运动 ⑵直线运动 Ⅰ 匀速直线运动: A 、 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计算公式: 变形 , B 、速度 单位:国际单位制中 m/s 运输中单位km/h 两单位中m/s 单位大。 换算:1m/s=3.6km/h 。人步行速度约1.1m/s 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人匀速步行时1秒中运动1.1m 直接测量工具:速度计 速度图象: Ⅱ 变速运动: A 、 定义: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B 、 平均速度:= 总路程 总时间 (求某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必须找出该路程及对应的时间) C 、 物理意义: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 D 、 平均速度的测量:原理 方法:用刻度尺测路程,用停表测时间。从斜面上加速滑下的小车。设上半段,下半段,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 1、v 2、v 则 v 2>v>v 1 E 、常识:人步行速度1.1m/s ,自行车速度5m/s ,大型喷气客机速度900km/h 客运火车速度140 km/h 高速小汽车速度108km/h 光速和无线电波 3×108m/s 三、 力的作用效果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3、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5、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 6、力的测量: 从图象中可以看出匀速运动的物体速度 v 是个恒量与路程S 时间t 没关系 v s t = t s v = v t s = v s t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