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研究_以福州三坊七巷保护规划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 要]历史文化街区蕴含着丰富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历史街区的保护应注重对活体的保护,既要重视最基本的单元文物的保护,又要重视整体的街区保护,注重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统一和谐,以物质为非物质的载体,非物质为物质的精神和内涵体现。[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文化遗产;福州三坊七巷

[文章编号]1006-0022(2008)08-0032-05 [中图分类号]TU984.11+4 [文献标识码]B

Historical Preservation Concept —A Case Study of Sanfang-Qixiang Conservation Plan of Fuzhou City/Chen Liang

[Abstract] Historical district has rich physical and cultural legacy. It should emphasize multi-scale preservation of single sites and the whole district, and integrity of physical and cultural legacy. Physical legacy is a carrier of cultural legacy, and cultural legacy is spirit and connotation reflection of Physical legacy.

[Key words] Historical district, Cultural legacy, Sanfang-Qixiang of Fuzhou city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研究

 —以福州三坊七巷保护规划为例 

□ 陈 亮

1国内外历史文化街区与文化遗产保护理念

与思路借鉴

1.1国外历史街区保护思路

自1960年以来,历史街区保护工作在世界各国均受到了高度的重视。富有特色的历史建筑和历史地区被视为体现城市质量的基本因素;历史保护规划同交通规划、居住规划一样成为城市规划的主要组成部分。国际性的历史保护潮流从保护单座文物建筑扩展至保护历史建筑群,并进一步扩大到保护历史街区、历史地段及历史性城市。

从1964年5月的《威尼斯宪章》、1976年的《内罗毕建议》,再到1987年10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通过的《华盛顿宪章》,国际社会在不同时期均对传统建筑及其街区环境的保护原

则、内涵与方法做了深入探讨。

1.2国内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实践

1982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尽管这一时期还没有形成历史街区的概念,但人们已注意到了文物建筑以外地区的保护问题。1986年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时,针对名城保护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面对全国范围内旧城改造的新高潮,“历史街区”的概念正式被提出。

1996年的“黄山会议”再一次指出,“历史街区保护已经成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一环”。1997年8月,建设部转发了《黄山市屯溪老街的保护管理办法》,对历史街区的保护原则和方法在行政法规层面进行了确认,也为各地制定历史街区管理

办法提供了范本。加强对整体历史文化环境、重点历史街区的保护,建设传统特色与时代气息相融合的历史文化名城,已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规划目标。这一时期的代表性观点仍强调对建筑和实物的保护。

由于受学科自身的局限,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建筑学等,在研究历史街区时均多局限于具体的物质保护或重建层面,而对其赖以生长的区域文化、历史传承、人地关系等缺乏必要的关注,研究方法上也多从单一学科的思维视角来探讨此论题,缺乏全局观和多要素、交叉性的分析,对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重视不够。

1.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

近年来,国际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其范围越来越广,内容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保护文化遗产是城市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内容,是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环节。

1980年,美国采取设立“国家遗产区”的保护模式,保护那些有历史意义、仍有人居住的地区,它的特点是当地居民参与保护运动,他们可以继续在保护区内生产和生活,保持并延续当地的文化传统。20世纪90年代,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类型上,增加了“文化景观”这一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10月17日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确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内涵。“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有关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群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些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新,使它们具有一种被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分为两类:“传统的文化表现图1 三坊七巷航拍图

方式”和“文化空间”,包括六大方面的内

容,即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

动、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

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以

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

空间。

2福州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

历程

2.1三坊七巷概况

三坊七巷位于福州这一国家级历史文

化名城中轴线南街以西,其中,“三坊”为

衣锦坊、文儒坊和光禄坊,“七巷”为杨桥

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

和吉庇巷,总占地面积为39 hm2(图1)。

自从晋、唐代起,这里便是贵族和士大夫

们的聚居地,于清至民国走向辉煌,涌现

出大量对当时社会乃至中国近代史进程有

重要影响的人物,如林则徐、严复、冰心、

林觉民、林旭、林纾、沈葆桢等,成为福

州人文荟萃的缩影,凸显着因历史上多种

文化交融而形成的丰富多样的地域文化,

以及独具特色的名人文化。

三坊七巷历史街区是由大量明清传统

居住建筑按一定空间秩序组合而成的“有

机体”。目前三坊七巷仍基本保留了较为完

整街区的“街—坊—巷—弄”格局及为数

众多的明清古建筑,这在中国大城市中是

绝无仅有的,因而被誉为城市里坊制度的

“活化石”和“明清建筑博物馆”。

三坊七巷的建筑院落基本上以“前堂

后寝”多进院落的格局沿纵深(南北或北

南)轴线布置,侧厢为灵活变化的园林式

花厅建筑。建筑的内部空间结构多以穿斗

式木构梁架为主要承重构件,它为建筑内

部提供了通透、宽敞、灵活的空间。厚实

的土筑“马鞍形”山墙起伏变化大,形象

巍峨,线条优美,别具一格。土筑构件主

要以粘土、碎瓷、瓦砾等为主要材料夯筑

而成。内外表面饰以白粉灰面,屋面及入

口的门罩坡檐均采用小青瓦屋面构造,用

材简朴、大方。“青瓦粉墙木构架”,加上

条石铺成的环廊、天井,构成了明、清以

来福州传统民居有别于其他地区民居的重

要特色。室内外空间中的各式雕饰构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