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鲁迅小说杂文的创作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疆广播电视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论鲁迅小说杂文的创作特色
姓名:朱克兵
学校:新疆电大阿克陶教学点
专业:汉语言文学
年级:11春汉本
学号:1165001204371
指导教师:徐忧林
2013 年 4 月
目录
一、鲁迅小说创作特点 (4)
(一)、对农民形象的塑造,着重刻画精神上的麻木 (4)
1、阿Q这一典型农民的塑造 (5)
2、《故乡》中对闰土的塑造 (5)
3、《祝福》中对祥林嫂形象的塑造 (5)
(二)以典型化手法塑造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 (5)
(三)鲁迅的小说注重人物刻画和主题表达 (6)
1、重人物刻画的横断面结构 (6)
2、重主题表达的横断面结构 (7)
二、鲁迅的杂文 (7)
(一)鲁迅杂文集的命名含义 (8)
(二)鲁迅早期杂文的内容 (9)
(三)鲁迅后期杂文内容 (10)
1、真实记录从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爆发以前中国历史发展的进
程 (10)
2、鲁迅后期杂文反映对中国民族心态,即“国民性”病根的顽
强探索 (11)
(四)鲁迅杂文写作特色............................................................^12(1)微观和宏观的统一 (12)
(2)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统一 (12)
(3)“破坏”与“建设”的统一 (12)
参考文献 (13)
提纲
一、鲁迅小说创作特点
(一)、对农民形象的塑造,着重刻画精神上的麻木
1、阿Q这一典型农民的塑造
2、《故乡》中对闰土的塑造
3、《祝福》中对祥林嫂形象的塑造
(二)、以典型化手法塑造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
(三)、鲁迅的小说注重人物刻画和主题表达
1、重人物刻画的横断面结构
2、重主题表达的横断面结构
二、鲁迅的杂文
(一)鲁迅杂文集的命名含义
(二)鲁迅早期杂文的内容
(三)鲁迅后期杂文内容
1、鲁迅后期杂文真实记录从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爆发以前中国历史发展
的进程。
2、鲁迅后期杂文反映对中国民族心态,即“国民性”病根的顽强探索
(四)鲁迅杂文写作特色
1、微观和宏观的统一
2、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统一
3、“破坏”与“建设”的统一
参考文献
论鲁迅小说杂文的创作特色
[摘要]: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人称“文教思革”. 1902年公费至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因战乱奋起改行为作家,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1918年以“鲁迅”为笔名,发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小说中《祝福》、《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较为知名。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鲁迅的生命是和杂文分不开的。在鲁迅的全部写作生涯中,杂文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占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他创作的后期,鲁迅几乎全身心地投入到杂文创作中,“这是鲁迅终于找到的最足以发挥他的创造天才的,也可以说是最适合于他的文体。”本文主要以较多的笔墨来分析鲁迅先生的小说与杂文的特点。
[关键词]鲁迅小说杂文创作特色
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人称“文教思革”. 1902年公费至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因战乱奋起改行为作家,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小说中《祝福》、《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较为知名。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鲁迅的生命是和杂文分不开的。在鲁迅的全部写作生涯中,杂文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占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他创作的后期,鲁迅几乎全身心地投入到杂文创作中,“这是鲁迅终于找到的最足以发挥他的创造天才的,也可以说是最适合于他的文体。”本文主要以较多的笔墨来分析鲁迅先生的小说与杂文的特点。
一、鲁迅小说创作特点
鲁迅的小说创作,受其影响最深刻的便是他的生活经历。他的小说,打破旧套、大胆创新,写真人实事、抒发真情实感,着力于对人物的刻划,更强调神似,以形突出神,以小表现大,博采众长,自成大家。鲁迅的小说,字字珠玑,篇篇精品,有着独特的创作特征。
(一)、对农民形象的塑造,着重刻画精神上的麻木
小说的创作,离不开人物的塑造。鲁迅小说对农民形象的塑造,具有典型性。通过对不同社会环境、不同性格农民的描写,展现他们物质上的匮乏贫困,更深一层的是精神上的痛苦麻木。
1、阿Q这一典型农民的塑造
鲁迅的一部优秀作品《阿Q正传》,成功塑造了阿Q这一典型的农民形象。小说极其深刻地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更重要的是,在这部小说中塑造了阿Q这样“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典型,十分清晰、透彻地画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国民的灵魂”,解剖出国民劣根性的根源就是民众精神上的痛苦麻木,“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整个国民劣根性的集大成者”。
阿Q究其本人是社会最下层的受苦农民,他思想落后、不觉悟,精神几近麻木状态,认识不到导致他穷困被欺的根源。他对革命缺乏正确的认识,以为革命就是“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喜欢谁就是谁”。他所理解的“造反”就是大喊几声,把尼姑庵的龙牌砸了,把辫子盘到头顶上而已。阿Q所表现出的“精神胜利法”,是一种病态,但却有力地说明了当时农民在精神上的麻木状态。阿Q对革命由神往到最后的幻灭,导致这种后果的原因表面看来是阿Q长期受封建思想的毒害,实质上暗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资产阶级没有彻底教育和发动广大农民。
2、《故乡》中对闰土的塑造
闰土是鲁迅在小说《故乡》中着力刻画的农民典型。少年时代的闰土是戴着明晃晃项圈、手捏钢叉、透着灵气的少年。但到作者第二次见到他时,已是中年的闰土全没了童年时的神采,变成了脸色灰黄、衣冠破旧、麻木不仁的农民。而更重要的是闰土的神情与态度的变化:“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通过描写及鲜明的对比展现出旧中国广大农民所经受的苦难,不仅仅是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种种重压,更深一层的是他们身心所承受的痛苦和摧残。
3、《祝福》中对祥林嫂形象的塑造
祥林嫂不仅是一个典型的受迫害的下层农民,也代表了在封建社会中劳动妇女的悲惨遭遇。祥林嫂勤劳、质朴,却接连遭到不幸,改嫁的命运使她更受到封建势力和封建礼教的冷眼、压迫和摧残,以至她被逼到“眼珠间或一轮”的麻木境地。她也并非是逆来顺受的,也有过反抗,但她最终没有摆脱“从一而终”的封建礼教的困惑,自已没有找到束缚思想的根源,柳妈的恐吓和四婶的不让她沾手,都让她以为自已真的是“伤风败俗”,麻木到去维护封建礼教和迷信,到头来还是被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害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