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的统治教案
高中历史课题20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教案
![高中历史课题20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90527c4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e8.png)
课题20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一、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1.袁世凯复辟帝制:(1)袁世凯上台的标志:1912 年3 月10 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
(2)复辟帝制的过程。
2.护国运动:(1)背景。
①袁世凯倒行逆施,革命党人起而反抗。
②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武力讨伐袁世凯。
③全国人民强烈反对袁世凯称帝。
(2)概况。
①时间:1915 年底。
②地点:云南。
③人物:唐继尧﹑蔡锷﹑李烈钧。
④过程:在云南宣布独立,并组织护国军,讨伐袁世凯。
贵州、广西、广东、浙江、湖南、陕西、四川等省相继宣告独立。
(3)结果: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年号。
二次革命因为这次革命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反对袁世凯的独裁专制和军事进攻,保卫民主共和的一次武装斗争,是辛亥革命的继续,所以称之为“二次革命”。
识记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史实,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复辟帝制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
二、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1.军阀割据混战:2.军阀混战:争权夺利,先后爆发直皖、直奉军混战,导致北京政权实际上由不同的军阀所控制。
3.府院之争:1917年5月,继任总统的黎元洪免去段祺瑞总理职务,造成所谓的“府院之争”(总统府与国务院的权力斗争)。
4.张勋复辟:张勋以调解府院之争为名率兵入京,解散了国会,拥清废帝溥仪复辟。
5.维护共和:借孙中山的名望争权夺势的西南军阀,却千方百计排挤孙中山。
6.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1)目的:争取国际地位,抑制日本在华势力的发展。
(2)概况。
①1917年8月14日,中国向德、奥两国宣战,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协约国方面。
②中国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撤销两国领事裁判权。
③十几万名中国劳工远渡重洋前往欧洲前线,为协约国一方取得胜利作出了贡献。
了解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从历史解释角度理解北洋军阀统治的特点。
三、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1.民国初年经济的发展:(1)原因。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8年级上册第11课《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含教学反思)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8年级上册第11课《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含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80e91ced33687e21ae45a954.png)
第11课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反对袁世凯独裁的二次革命;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活动;维护共和的“护国运动”。
情感目标通过对袁世凯复辟丑剧短暂的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违背历史发展规律必将被历史淘汰。
通过了解孙中山为维护民主共和所做的努力及其失败的事实,使学生认识到政治上软弱的中国资产阶级,无法担负起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
孙中山等革命党人为捍卫民主革命屡败屡战的斗争精神和锲而不舍的坚强品质,是今天的青年学生学习的好榜样。
技能目标理解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统治下的混战局面以及给全国人民带来的灾难性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袁世凯复辟帝制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反袁斗争难点:袁世凯得以实现专制独裁统治以及其迅速垮台的原因三、教学法指导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讨论、概述、提问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掌握和理解本课内容。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观察上述两幅图片并思考:少了“临时”二字的《中华民国约法》是不是更民主化、制度化些?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我们一起进入第11课: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的学习。
[讲授新课]一、二次革命1、宋教仁遇刺——导火线出示宋教仁遇刺的图片,介绍宋教仁遇刺的原因。
出示课本“相关史事”。
2、二次革命的发动(1)背景:“宋案”发生后,袁世凯遭到国内舆论的谴责。
袁世凯下令以武力镇压国民党,罢免江西、广东、安徽三省都督,并派兵南下。
(2)时间:1913年(3)过程:孙中山号召兴师讨袁,发起反袁的“二次革命”。
(4)结果:由于国民党力量涣散,二次革命很快被袁世凯镇压下去。
出示二次革命示意图二、袁世凯复辟帝制1、探究: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做了哪些准备?对内实行独裁统治(1)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2)解散国会。
(3)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
(4)修改总统选举法,总统可无限任期,可指定继承人。
对外卖国。
为获得帝国主义国家支持,不惜牺牲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接受日本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
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精品教案
![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精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e3809ed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d3.png)
第11课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课标要求《历史课程标准》要求:知道袁世凯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的史实;了解北洋军阀混战的黑暗局面。
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材料,了解二次革命爆发的背景、军阀混战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2.通过阅读教材,了解袁世凯为了复辟帝制推行的独裁统治;通过观看视频,了解护国战争的过程和结果。
3.通过学习宋教仁、孙中山等人的革命活动与袁世凯的复辟活动,感知近代民主革命的曲折性与艰巨性。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袁世凯复辟帝制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反袁斗争。
2.教学难点袁世凯能够复辟帝制的原因以及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
随堂练习1.1916年,北京街头出现了一副对联,上联是“袁世凯千古”,下联是“中国人民万岁”。
围观者说,上下联对不起来,作者说:“袁世凯就是对不起中国人民。
”这样说的主要理由是袁世凯( C )A.篡夺革命果实 B.镇压二次革命C.公然复辟称帝 D.出卖维新派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2.下表主要反映了20世纪初期的中国( D )A.北洋军阀的统治黑暗腐朽 B.辛亥革命成果得到巩固C.民主共和已成为社会共识 D.民主发展之路艰辛曲折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战争的共同点的是( C )A.都由孙中山号召或领导B.都是武装斗争C.矛头都指向北洋军阀D.都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4.利用关键词进行记忆可以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我们可以把“辛亥革命”、“中华民国的创建”、“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和“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这四部分内容的关键词概括为( A )A.武装革命、建立民国、转移权力、军阀混战B.维新变法、建立民国、转移权力、军阀混战C.师夷长技、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科学D.武装革命、建立民国、民主共和、民主科学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张作霖、吴佩孚、冯国璋、曹锟、段祺瑞……这些北洋军阀深刻影响了中国近现代历史。
请同学们选择你感兴趣的一个北洋军阀人物,查阅其生平资料,并把他的故事和同学们分享。
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第20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教案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第20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教案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https://img.taocdn.com/s3/m/99019730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04.png)
第20课1.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失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民族经济和新文化运动的发展,理解人类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经济基础和上身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等唯物史观。
2.时空观念:通过学习,能按照历史发展时序叙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3.史料实证:通过展示及读取文物图片、数据图表、文献等资料信息,培养学生史料实证。
4.历史解释:学生通过分析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阐释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
5.家国情怀:通过学习孙中山等人为实现民主共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增强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奋斗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
通过学习陈独秀不断探索救国道路,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和广阔的国际视野。
【教学重点】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民国初年的经济发展、民国初年社会生活新气象。
【教学难点】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新文化运动。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法;学习方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通过预习新课,完成学案。
2.教师准备:课件、学案、习题。
3.第一步:导入新课[引入] 鲁迅先生在《自选集自序》中意味深长地说:“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
”鲁迅为何会感到失望颓废?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社会又有哪些特征?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第二步:讲授新课[问]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他是怎样一步步走向专制独裁,以致复辟帝制的?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按照时序叙述过程。
[学生回答]略。
[投影]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宜誓就任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随后步步展开了独揽大权的活动。
1913年11月,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
1914年5月公布的《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
同年底发布的《修正大总统选举法》,又规定总统任期十年,可连选连任。
第11课 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 教案
![第11课 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9a601b5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2e.png)
第11课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本课分析《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是本单元的第4课。
知道反对袁世凯独裁的二次革命,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活动,维护共和的“护国运动”。
通过革命党人反对袁世凯独裁的一系列活动,认识到民主与专制独裁的斗争是复杂而艰巨的,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本课可分为两条基本线索:一是袁世凯对内建立和加强独裁统治,乃至于复辟帝制和对外卖国的种种倒行逆施;二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为维护民主共和而展开的一系列斗争。
要从总体上认识到,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辛亥革命的“余波”,突出特征是民主共和与封建专制复辟的斗争。
学情分析这节课教学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了解孙中山为维护民主共和所做的努力及其失败的事实,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与妥协性,无法担负起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
通过讨论、概述、提问等多种形式,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进而培养学生透过现象分析事物本质的能力。
整体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宋教仁遇刺、二次革命、袁世凯复辟帝制、护国战争、军阀割据等基本史实;知道《中华民国约法》的内容并理解其反动性。
2.通过介绍宋教仁遇刺,学会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解和判断;通过评价袁世凯,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
3.孙中山等民主革命者屡败屡战,一方面反映了中华民族对独立、民主、富强的不懈追求,另一方面体现了孙中山等人坚定的革命信仰、无私忘我的革命胸怀及愈挫愈勇的革命精神。
教学重点二次革命、袁世凯复辟帝制、护国战争。
教学难点1.袁世凯复辟帝制并且迅速垮台的原因可以从袁世凯本身、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思想领域、资产阶级民主派四个方面来理解袁世凯得以复辟帝制条件;复辟迅速垮台的原因可以从辛亥革命的影响分析,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袁世凯复辟帝制是在开历史的倒车,逆历史潮流而动,违背民意,必定会被推翻。
因此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说明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三章(燕山大学》之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三章(燕山大学》之三](https://img.taocdn.com/s3/m/6f390420a32d7375a417802a.png)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三章(燕山大学》之三]第三节辛亥革命的失败一、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一)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1、袁世凯出山武昌起义后,清政府惊恐万状,立即派陆军大臣荫昌赶赴武昌前线,调兵镇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三章(燕山大学》之三。
然而,因为北洋军大部分将领为袁世凯的心腹爪牙,所以荫昌指挥失灵。
10月14日,在列强的压力下,清政府任命袁世凯为湖广总督。
但袁世凯为了逼迫清政府交出更多的权力,一面借口“足疾”尚未痊愈留在河南彰德,继而提出召开国会、组织责任内阁、授予他军事全权等条件;一面指使冯国璋、段祺瑞等北洋军将领暂取观望态度,致使清军进攻武汉受挫。
27日,清政府被迫召荫昌回京,命袁世凯为钦差大臣,节制湖北水陆各军。
当时,北洋军第六镇统制吴禄贞正秘密组织燕晋联军直捣北京,而新军第二十镇统制张绍曾则联合第三镇协统卢永祥等发动“兵谏”,于10月29日在滦州联名电奏清政府速开国会,改定宪法,组织责任内阁,特赦“国事犯”。
这一举动立即引起了轩然大波。
11月1日,在北洋军攻克汉口的当天,皇族内阁被迫辞职,清政府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来京组织责任内阁。
袁世凯取得清政府的军政大权后,立即派人刺杀了吴禄贞,同时进京组阁。
可是袁世凯并不打算立即攻占武昌,而企图利用南北对峙的局面夺取全国政权。
11月26日,经过袁世凯和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的密谋,英国驻汉口领事出面向湖北军政府提议南北停战议和。
为了创造议和的有利条件,27日,北洋军攻陷汉阳,威胁武昌。
2、南北议和12月初,南北双方达成协议,开始停战。
18日,各省军政府议和代表伍廷芳和袁世凯派出的议和全权大臣总代表唐绍仪在上海开始和谈。
南北代表除讨论军队停战的具体措施外,主要就实行君主立宪还是民主共和展开争论。
袁世凯在议和期间一面以倡言君主立宪要挟革命党,一面以革命党要求共和立宪来逼迫清政府。
20日,当南北议和代表举行第二次会议时,英、美、俄、法、日、德六国驻上海总领事同时向双方代表提出照会,表面上要他们“尽速达成协议,使目前的冲突归于停止”,实际上是压迫南方革命势力尽快向袁世凯妥协。
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1课北洋政府统治与军阀割据-教案
![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1课北洋政府统治与军阀割据-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b3e693333d4b14e8424689d.png)
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1课北洋政府统治与军阀割据-教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部编版1第11课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宋教仁遇刺、二次革命、袁世凯复辟帝制、护国战争、军阀割据等基本史实。
通过评价袁世凯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认识历史人物的地位和作用过程与方法通过“评价袁世凯”的活动掌握评价人物的基本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孙中山等民主革命者屡败屡战一方面反映了中华民族对独立、民主、富强的不懈追求另一方面体现了孙中山等人坚定的革命信仰、无私忘我的革命胸怀及愈挫愈勇的革命精神【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二次革命的背景;袁世凯复辟帝制教学难点:北洋军阀的概念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链接图片——宋教仁墓)宋教仁的墓园位于上海市闸北公园建于1924年先生雕像下方的石座上有于右任的撰书刻铭:“先生之死天下惜之。
先生之行天下知之吾又何纪为直笔乎?直笔人戮……”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1课: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二次革命1.图片展示:展示宋教仁照片2.教师讲述:宋教仁是一位推崇议会政治和政党内阁的有才干的政治活动家他的一系列活动与袁世凯的独裁野心相悖。
因此在其北上组阁之时被人阴谋刺杀。
这使孙中山从“欲治民国袁总统适足当之”的幻想中警醒过来主张“非去袁不可”号召立即讨袁。
3.多媒体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雾霾里的宋教仁4.阅读图片:《二次革命形势示意图》5.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结合《二次革命形势示意图》讲述二次革命的过程。
6.教师提问:这场革命为什么称为“二次革命”呢?提示: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反对袁世凯的独裁专制和军事进攻保卫民主共和的一次武装斗争是辛亥革命的继续所以称之为二次革命。
7.教师讲述:同北洋军交战时国民党缺乏统一指挥力量涣散很快被镇压下去。
孙中山、黄兴等流亡日本。
目标导学二:袁世凯复辟帝制1.教师提问: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后加紧进行复辟帝制的活动即“洪宪帝制三部曲”:谋正式总统、谋终身总统、谋帝制。
第9课 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教案)
![第9课 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10b0a2ca32d7375a4178040.png)
(1)通过大量的历史图片资料,创设历史情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对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分析,使学生学会以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地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2)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探讨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民主共和是民国时期社会的潮流,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观看图片资料,培养学习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和对历史事件概述的能力。
教师组织学生进入巩固提升。
1.袁世凯篡夺胜利果实的标志性事件是()A.逼迫清帝退位B.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C.袁世凯在南京就职D.参议院选其为临时大总统
答案:B
2.清朝宣统皇帝下诏退位的时间是()
A.1910年2月12日B. 1911年10月10日
C.1912年2月12日D.1912年3月10日
答案:C
师:我们看看这些军阀投靠的哪些帝国主义国家。
课件展示图表:军阀割据形势图,见第27张PPT。
教师强调:北洋军阀内部分裂派系主要有直系、皖系和奉系,地方派系有唐继尧为首的滇系;陆荣廷的桂系;阎锡山的晋系。
师:这些军混战的概况是怎样的呢?
3.军阀混战概况:
教师明确:这些军阀为了抢夺政权和地盘,不惜出卖国家利益。
2.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步骤:
教师明确:(1)清政府在帝国主义的压力下,重新起用袁世凯。(2)袁世凯率北洋军队攻占汉阳、汉口,炮轰武昌。革命党人被迫停战议和,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可以把政权让给袁世凯。(3)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第二天,袁世凯宣布“赞成议和”。孙中山辞职。
川教版历史八年级 第9课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教学设计
课题
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单元
8年级 历史部编版上册教案《 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
![8年级 历史部编版上册教案《 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https://img.taocdn.com/s3/m/ee97a611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f6.png)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1课中华民国的创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反对袁世凯独裁的二次革命;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活动;维护共和的“护国运动”。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对袁世凯一系列独裁活动,认识到民主与专制独裁的斗争是复杂而艰巨的。
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在绝望中死去,说明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孙中山为捍卫民主革命屡败屡战的斗争精神和锲而不舍的坚强品质,是今天的青年学生学习的好榜样。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袁世凯复辟帝制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反袁斗争难点:袁世凯得以实现专制独裁统治以及其迅速垮台的原因三、教学法指导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讨论、概述、提问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掌握和理解本课内容。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职,成为中华民国新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中国从此进入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时期.由此导入课题.。
[讲授新课]一、预习铺垫1.介绍北洋政府北洋:清末对辽宁、河北、山东等北方沿海各省的统称,由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管辖。
1895年,袁世凯开始为清政府编练新式陆军。
后来,逐渐形成一个以他为首的军事集团。
由于袁世凯长期担任北洋大臣和直隶总督,这个军事集团通常被称为“北洋军阀”。
2.介绍北洋政府统治时期3.内容标准解读北洋政府上承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之权,下接南京国民政府之政。
北洋政府时期是近代中国的重要历史阶段。
北洋政府以北洋军队为统治支柱,对内独裁专制,争权夺利;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出卖国家利权。
在这一时期,以孙中山为首的民主革命者为维护民主共和进行了持续、坚决的斗争。
4.自学提示1两条主线北洋军阀:“宋案” 复辟帝制军阀割据资产阶级:二次革命护国战争继续探索自学提示2(1)什么叫“宋案”(2)二次革命爆发的直接原因(导火索)、时间、结果(3)袁世凯为推行复辟帝制做了哪些准备?(对内、对外)结果怎么样(4)护国运动爆发的原因、时间、领导者、结果(5)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成哪三大派系军阀?其代表是谁?目的、手段、影响5.小组成员之间分享问题的答案及困惑小组长在本班分享本组答案及困惑小组长4、5、7、8、6分别回答问题1、2、3、4、5以及本组的困惑。
袁世凯的统治教案
![袁世凯的统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8aff3e5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9b.png)
袁世凯的统治教案第一章:袁世凯的崛起1.1 袁世凯的背景介绍介绍袁世凯的出生地、家庭背景、教育经历等引导学生了解袁世凯的父亲是清朝将领,母亲是朝鲜人1.2 袁世凯的军事生涯介绍袁世凯在清朝时期的军事生涯,包括参与甲午战争的经历引导学生了解袁世凯在军队中的表现和晋升历程1.3 袁世凯的政治崛起介绍袁世凯在戊戌变法时期的立场和作用引导学生了解袁世凯在清朝末年的政治斗争中的角色第二章:北洋政府的成立2.1 北洋政府的成立背景介绍辛亥革命后,清朝灭亡,中华民国成立的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袁世凯在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的态度和行动2.2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介绍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的过程和原因引导学生了解袁世凯就任后对政府的改革和整顿2.3 北洋政府的统治特点介绍北洋政府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统治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北洋政府时期的军阀割据和中央集权的矛盾第三章:袁世凯的独裁统治3.1 袁世凯的独裁统治手段介绍袁世凯在政治、军事、财政等方面的独裁手段引导学生了解袁世凯对反对派的打压和控制媒体的行为3.2 袁世凯的皇帝梦介绍袁世凯试图建立帝制的计划和行动引导学生了解袁世凯的皇帝梦引起的社会反弹和革命派的抗争3.3 袁世凯的统治危机介绍袁世凯在统治期间面临的经济危机、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引导学生了解袁世凯的统治危机对其政权的影响和后果第四章:袁世凯的死亡与北洋政府的结束4.1 袁世凯的死亡介绍袁世凯的死亡原因和过程引导学生了解袁世凯的死亡对北洋政府的影响和意义4.2 北洋政府的结束介绍北洋政府在袁世凯死后逐渐衰落的过程引导学生了解北洋政府的结束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4.3 袁世凯的历史评价介绍袁世凯在历史上的地位和评价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历史时期对袁世凯的评价变化和争议第六章:袁世凯统治下的社会变革6.1 教育改革介绍袁世凯在教育领域推行的改革措施,如新学制的建立、教育内容的更新等。
引导学生了解这些改革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影响,以及它们对现代教育体系的启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5de7a1f02020740bf1e9b1f.png)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授课教师: 王
磊
工作部门:政治理论课部
专题五 民主共和的挫折:袁世凯复辟
1、民国初期民主力量与专制力量的斗争
2、民国初期帝国主义列强的侵华活动
1、民国初期民主力量与专制力量的斗争
(袁世凯独裁统治和国民党的“二次革命”
(2)“洪宪”帝制与护国战争
(1)袁世凯独裁统治和国民党的“二次革命”
(2)“洪宪”帝制与护国战争
除恶务尽,保持民国,不徒以去袁为毕事。
—— 孙中山
思考:如何理解民国初期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
斗争的艰巨性和历史进步性?
2、民国初期帝国主义列强的侵华活动
主要列强 侵 华 活动
唆使哲布尊丹巴宣布“自治”,成立“大 蒙古国”。《俄蒙协约》《俄蒙商务专约》 《中俄协定草案》《中俄声明》策勒村事 件 麦克马洪线 《西姆拉条约》
吾国种族革命、政治革命俱已成功,惟社会
革命尚未着手。
——孙中山
甚有肩膀,其头脑亦甚清楚,见天下事均能
明澈,而思想亦很新。 ——孙中山
欲治民国,非具新思想、旧经验、旧手段者 不可,而袁总统适足当之。 —— 孙中山 借给中国的新的公债,被用于反对中国的民
主派:欧洲拥护准备实行军事独裁的袁世凯。
—— 俄· 列宁
强占山东,《二十一条》
俄 国
英 国 日 本
《二十一条》主要内容:
① ②
③ ④ ⑤
二十一条共分五部分: 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山东省不得 让与或租借他国。 承认日本人有在南满和内蒙古东部居住、往来、经 营工商业及开矿等项特权。旅顺、大连的租借期限 并南满、安奉两铁路管理期限,均延展至99年为限。 汉冶萍公司改为中日合办,附近矿山不准公司以外 的人开采。 所有中国沿海港湾、岛屿概不租借或让给他国。 中国政府聘用日本人为政治、军事、财政等顾问。
第11课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教案-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1课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教案-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26fdecee4a7302768e9939e8.png)
第11课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一、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宋教仁遇刺、二次革命、袁世凯复辟、护国战争、军阀割据等基本史实;通过评价袁世凯,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认识历史人物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史料教学逐步深入理解北洋政府时期的复杂社会,初步锻炼学生历史批判思维。
过程与方法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讨论、概述、提问等多种形式,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进而培养学生透过现象分析事物本质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二次革命、护国战争、护法运动的基本史实的讲述,让学生明白中国民族民主革命道路上的曲折性和复杂性。
【重点难点】重点:袁世凯复辟帝制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反袁斗争难点:北洋军阀的概念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导语:百年前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
走过长夜,走过坎坷,新生的中华民国走向何方?在那个急速转变的年代,北洋政府又如何统治中国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走进那段北洋岁月。
(板书:第11课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二)讲授新课1、二次革命教师讲授:在中国民主共和的艰难道路上绕不开一个历史人物,那就是袁世凯。
(纸板:袁世凯)教师提问:同学们对袁世凯有什么印象?学生回答:叛徒、阴险、两面三刀、狡猾、权力欲重等。
看来同学们对袁世凯的印象不怎么好。
其实袁世凯是一个多面角色。
他十二三岁就能驯服烈马,有一种浓烈的草莽气息。
他也曾刻苦读书,后来投笔从戎。
李鸿章赞他“胆略兼优,能持大体”,袁世凯可称得上是中上美才(纸板:中上美才)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战败刺激了清政府,清政府开始实行新政。
袁世凯主持的直隶一带的新政创下很多“中国第一”。
袁世凯可说是新政干将(纸板:新政干将)教师提问:辛亥革命爆发后,袁世凯有什么表现?学生回答:窃取了辛亥革命果实!所以他又被称为窃国大盗(纸板:窃国大盗)1895年,袁世凯开始为清政府编练新式陆军。
后来,逐渐形成了一个以他为首的军事集团。
由于袁世凯长期担任北洋大臣,这个军事集团通常被称为北洋军阀。
高中历史必修上 《第20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优秀教学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必修上 《第20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优秀教学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7bf1b18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a3.png)
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课标要求】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及特点;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教材分析】本课属于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中的第二课,主要内容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包括三部分内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这一时期的基本脉络是北洋军阀实行专制独裁统治、破坏民主共和与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反对专制独裁、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
包括袁世凯统治时期与北洋军阀割据时期,袁世凯统治时期的政治特征是:对内专制统治、对外投靠帝国主义,相对统一状态;北洋军阀割据时期的基本特征是:军阀割据,分崩离析,政局动荡,人民困苦;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较快发展(黄金时期);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文化: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本课内容处于近代中国探索史的范畴,政治民主化在此阶段遭遇挫折,中国的民主化进程遇到逆流;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获得显著发展,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思想文化的近代化也有了长足发展,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转型。
本节课在整体上处于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辛亥革命中国民主制度的确立,下启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总之,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近代化步伐在缓慢前行,中国民主革命的新生力量也在悄然孕育。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高一4班,班级共40人,全班只有十六个学生选历史课,通过前期问卷调查发现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学生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这段历史几乎一片空白、对民族工业等概念不清楚,对新文化运动的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认识。
通过短期接触发现高一新生对于历史学习有一定的兴趣,课堂上喜欢思考问题,善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但是他们学习历史还停留在感性认识上,缺乏理性思维和建构知识的能力,对知识的领悟和理解还需要教师的帮助,特别是面对新教材中许多新概念、新名词会茫然无措、难以消化,为尽快适应高中学习,一方面可以提前布置一些内容让他们课下展开学习,另一方面在课堂上创设教学情境,让他们融入历史、走进历史,在探究、探讨、交流中突破认知上的瓶颈,形成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2022-2023学年部编版必修上册:第20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教案)
![2022-2023学年部编版必修上册:第20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5a99557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bc.png)
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是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必修上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的最后一课。
本课主要讲述北洋军阀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特点和变化。
北洋政府在政治上实行军阀官僚的专制统治,在经济上维护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在文化思想方面大力提倡尊孔复古思潮,攻击民主共和,宣传封建伦常。
1916年袁世凯败亡,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的局面。
军阀的专制统治、割据和混战,给人民带来无穷的祸害。
在这一时期,由于欧战时西方国家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以及提倡国货思想的传播,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在文化方面,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开启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化思想影响深远。
【课标要求】《课程标准》对这节课的教学要求是这样规定的:“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及特点;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学情分析】经过初中历史的学习,高一学生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政权更迭、人民困苦不堪的现象有了初步印象,对袁世凯复辟帝制、张謇投身民族工业和新文化运动等内容相对熟悉,这些都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
另一方面,由于北洋军阀的时代距离现在比较近,关于这段历史的书籍、影片较多,学生比较感兴趣。
但是由于接触的小说和影视剧有夸张的成分,学生对这一时期的误区也较多,通过这节课,要让学生对这一阶段有更加科学的解读。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社会面貌;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探讨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设计理念】关于本课的学习,主要是通过当时的一些发表的漫画引导,吸引同学们兴趣,引发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讽刺性漫画,激发其探究的欲望。
【教学目标】1、结合历史发展周期表和近代北洋军阀割据示意图了解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相关史实,掌握民国初年民族工业蓬勃发展、新文化运动的若干表现,初步形成读史和看图能力,强化时空观念。
2024年秋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11课 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
![2024年秋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11课 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https://img.taocdn.com/s3/m/e1adc92f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788be5b.png)
《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反对袁世凯独裁的二次革命;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活动;维护共和的护国战争。
2.通过反对袁世凯一系列独裁活动,认识到民主与专制独裁的斗争是复杂而艰巨的。
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在绝望中死去,说明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通过对袁世凯复辟丑剧短暂的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违背历史发展规律必将被历史淘汰。
通过了解孙中山为维护民主共和所做的努力及其失败的事实,使学生认识到政治上软弱的中国资产阶级,无法担负起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
孙中山为捍卫民主革命屡败屡战的斗争精神和锲而不舍的坚强品质,是今天的青年学生学习的好榜样。
【教学重点】二次革命、护国战争。
【教学难点】袁世凯复辟帝制和军阀割据。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宋教仁遇刺身亡,年仅31岁。
他为什么会被刺杀呢?这是由于袁世凯企图建立独裁统治,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一、二次革命1.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为了建立独裁统治,一再破坏责任内阁制。
同盟会会员宋教仁联合其他几个政党,组成国民党,并在随后的第一届国会选举中占据了明显优势,使袁世凯大为惊恐。
1913年春,准备北上组阁的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遇刺身亡。
这就是民国初年震惊全国的“宋案”。
2.“宋案”发生后,袁世凯决定以武力镇压国民党,下令罢免由国民党人担任的江西、广东、安徽三省都督,并派兵南下。
孙中山和黄兴等号召南方各省起来反袁,发动“二次革命”,但国民党力量涣散,二次革命很快被袁世凯镇压下去。
二、袁世凯复辟帝制1.镇压二次革命后,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随即下令解散国民党。
1914年初,袁世凯解散国会,不久又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
接着,修改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可无限期连任,可指定继承人。
至此,袁世凯想当皇帝的野心昭然若揭。
2.为实现皇帝梦,袁世凯甚至不惜牺牲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接受日本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以换取日本的支持。
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9课 袁世凯独裁统治与军阀混战名师教案2 北师大版
![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9课 袁世凯独裁统治与军阀混战名师教案2 北师大版](https://img.taocdn.com/s3/m/3a8501adfab069dc51220147.png)
③解散国会
④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
⑤修改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可无限期连任,可指定继承人
2.教师强调:袁世凯为了实现皇帝梦,接受了日本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以换取日本对自己的支持。请同学们列表归纳“二十一条”的内容:
派系
领导者
控制区域
直系
冯国璋曹锟
江苏、江西、湖北等
皖系
段祺瑞
北京政府,安徽、浙江、山东、福建等省
奉系
张作霖
东北
滇系
唐继尧
云南、贵州
桂系
陆荣廷
广东、广西
2.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北洋军阀割据局面出现的原因有哪些?采取什么样的统治?有何影响?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
原因:社会根源:一是由于中国社会的半封建性所决定的。是中国具有分散性的封建地主经济的必然产物。二是由于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性所决定的。帝国主义分而治之的侵略政策也必然导致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
学生回答: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进一步扩大日本在“南满”和蒙古的权益,规定中国沿海港湾、岛屿不得租借或割让他国,聘用日本人为顾问等。
2.教师强调:至此,袁世凯想当皇帝的野心昭然若揭,一场复辟帝制的闹剧即将登场。并展示图片《袁世凯祭天》
目标导学三:军阀混战
1.教师讲述:袁世凯死后,北洋军群龙无首,逐渐分裂。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北洋军阀分裂后的主要派系?控制的区域有哪些?
2.教师讲述:“宋案”发生后,袁世凯决心以武力平复国内的舆论压力和革命党人的斗争。请问袁世凯是怎样做的?“二次革命”的结果又是如何?
学生回答:袁世凯下令罢免由国民党人担任的江西、广东、安徽三省都督,并派兵南下。“二次革命”由于国民党力量分散,最终被袁世凯镇压下去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知识和技能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袁世凯独裁统治的建立,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宋案”和“二次革命”,袁世凯复辟帝制和“二十一条”及“五九国耻”,护国运动等。
2、能力方面:(1)从袁世凯独裁统治的建立和“二次革命”失败原因的分析中,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分析、观察问题的能力。
(2)通过相关历史材料的教学,培养学生阅读材料,把握信息,正确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1、学习本节知识,关键是要抓住两条基本线索进行分析:一是袁世凯对内建立和渐次加强独裁统治,乃至于复避帝制和对外卖国的种种倒行逆施;二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为维护民主共和而展开的一系列斗争。
而且要从总体上认识到,本节的主要内容是辛亥革命的“余波”,突出特征是民主共和与封建专制复辟的斗争。
由于线索清晰,我们学习时可按两个方面分析,以做到一目了然。
2、袁世凯的统治可分为破坏民主共和与独裁称帝两个时期。
革命党人的斗争可分为三种方式、三个阶段:(1)运用法律手段(《临时约法》);(2)采用改党政治手段(宗教仁议会斗争);(3)二次革命、护国运动)3、学习时,要系统地掌握本节重大事件的经过,更重要的是,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来分析和观察。
主要分析和解决两个问题,即:袁世凯为什么得以实现其专制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其帝制又为什么迅速垮台?(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围绕民主共和展开的斗争,让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以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任何专制、独裁、复辟的行为都是倒行逆施,违背历史发展潮流的。
2、辛亥革命,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使学生认识到:资产阶级在中国建立共和国的愿望未能实现。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袁世凯复辟帝制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反袁斗争。
2、难点:袁世凯得以实现专制独裁统治以及其迅速垮台的原因。
对袁世凯及梁启超等历史人物的评价。
1课时四、教与学互动设计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示例]导言一:1913年3月20日晚10时45分,宁教仁在上海火车站突遭行刺,击中腰部,由黄兴、廖仲恺、于佑任等就近送入沪宁铁路医院。
当晚动手术钳出弹头,发现子弹有毒。
22日晨不治身亡。
6月26日葬于上海。
送葬者达数万人。
这起震惊全国的民国以来首起政治血案是何人所为?出手如此狠毒,其目的何在?为达到其目的他还干了哪些勾当?结果如何?导言二:在辛亥革命后,中国是不是就像资产阶级所想的那样,成为一个真正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呢?答案是否定的,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挂着民国空招牌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对内专制独裁,复辟倒退;对外卖国,依靠帝国主义。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维护民主共和而继续斗争。
结果将会如何呢?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一节内容。
导言三:以“袁世凯何以能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回顾上节所学内容,导入“袁世凯北洋军阀统治”。
(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拥有军事实力和政治手腕;革命阵营内的立宪派、旧官僚支持;资产阶级干革命党妥协退让。
)导言四:以历史上资产阶级限制专制统治的表现及结果导入新课:①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遭到封建顽固势力镇压(戊戌政变)而失败。
②孙中山在辞去临时大总统职位前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行三权分立政体,实行责任内阁制(可要求学生回忆其具体规定),来维护共和制度,限制袁世凯独裁。
③历史真的能像孙中山所设想的向前发展?一纸约法能限制野心家袁世凯独裁专制吗?……2、合作交流,解读探究(教师提出问题,CAI课件展示问题,学生根据问题阅读思考)〖导学引思题〗1、北洋军阀统治建立的标志是什么?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的社会性质怎样?2、袁世凯的专权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袁世凯北洋军阀政权的性质怎样?〖思维提示〗对于第1题,教师指导学生看书完成,并对“北洋军阀的统治”作简单阶段叙述,使学生对其有系统的了解。
对于第2题,引导学生从袁世凯上台后的内外政策去把握,从袁世凯的真实面目暴露的过程中,认清袁的反革命本质,从而透过现象,认识其政权的性质。
〖归纳点拨1〗要点:(1)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AI课件展示《北洋军阀的统治》)图片〖归纳点拨2〗要点(1)专权表现①政治上,袁世凯破坏《临时约法》,控制内阁;②军事上,削弱革命军力量,加强北洋军实力。
(2)政权性质:代表大地主、大买办利益的卖国专制独裁政权。
(CAI课件展示)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在内阁成员的组成上,袁世凯本来认为:“革命人才,鲜当人意。
”因而他开始拟议的内阁名单“概属亡清旧吏,无一纯粹新人物”,使南方各界“咸怀不平”,但是为了表示这个新总统总算有几分“诚意”,他们作了些微小的让步。
(引自《辛亥革命史》)材料二:唐(绍仪)自孙中山先生介绍加入同盟会后,对同盟会非常忠实,与余晤谈之下,知其已向孙中山先后建议,用政治手法来对付袁世凯。
(引自柏文蔚《五十年经历》)回答:⑴材料一中袁世凯“微小的让步”表现在那些方面?试就本材料分析北洋军阀的性质。
⑵材料二中唐绍仪的政治态度有和变化。
解析:本材料题考察学生的识记、分析能力。
第一问“微小的让步”可从课本上已有的知识回答之;而北洋军阀的性质则是军阀独裁政权。
第二问就材料二了解唐绍仪政治态度的变化,这主要是由“拥袁”到“反袁”的变化。
答案:(1)袁世凯的“微小让步”表现:表面尊重同盟会,并将司法、教育、农林、工商等“冷衙门”交给同盟会控制。
军阀独裁政权。
(2)唐绍仪政治态度的变化:唐本是袁的部下,是拥戴袁夺取辛亥革命成果的重要人物。
加入同盟会后,忠于同盟会,主张用斗争对付袁世凯的独裁。
(过渡)袁世凯专权,遭到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反对。
他们通过合法手段与袁世凯进行斗争,在受到袁世凯的阴谋暗算时,他们于1913年掀起了一场反对袁世凯专制卖国的“二次革命”。
(教师提出问题,CAI课件展示问题,学生根据问题阅读、思考)〖导学引思题〗1、同盟会为什么要进行改组?宋教仁等人组建国民党的目的是什么?2、“二次革命”爆发的原因有哪些?它为什么会失败?〖思维提示〗讲授时,要引导学生利用因果归纳法去掌握本目的几个相关的历史内容,剖析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以理解和把握历史内容之意愿相互关系。
本目内容可作如下简单归纳:(唐绍仪内阁垮台→宋教仁改组同盟会→袁世凯制造“宋案”→“二次革命”。
〖讨论点拨1〗(教师根据导学引思题,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步步深入,从而解决问题)①袁世凯专权在政治上有哪两个重要步骤?(安排亲信于要害部门;迫使唐绍仪辞职,组成亲信内阁。
)②在看到袁打着民主共和招牌,衽专制的真面目后,以宋教仁为代表的革命党人怎样进行反袁斗争?(走改党政治道路,维护共和制度。
)③1905年成立的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到1912年,为什么要对它进行改组呢?(由于党派混杂,政见不一,唐绍仪内阁垮台,同盟会内部分化,力量涣散)④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的目的是什么?其根本目的是什么?目的有二:一是通过改组,联合中间力量,造成中国第一大党,以夺取国会中多数席位,建立以国民党为首的内阁。
二是企图通过民主手段建立责任内阁,以保障《临时约法》的实施,把中国政治纳入资产阶级共和制的轨道。
根本目的是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CAI课件展示)国民为国主体,吾党欲使人不忘斯义,故须其名曰国民党。
……本党以巩固共和,衽平民政治为宗旨。
……保持政治统一。
采用民生政策。
——《国民党宣言》请回答:据材料看,国民党的奋斗目标是什么?其宗旨与同盟会纲领相比有何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①奋斗目标:巩固共和,实行平民政治。
②变化:宣言只提民权和民生两主义,不提民族主义。
③原因:因为辛亥革命后,民族资产阶级认为民族革命任务已达到。
〖讨论点拨2〗①国民党之所以在国会选举中获胜而成为第一大党的原因是什么?(辛亥革命后,人民民主意识增强;国民党前身同盟会享有较高威望,宋教仁的积极宣传。
)②袁世凯幕后策划“宋案”的目的是什么?(阻止国民党组阁,扑灭革命势力,扫除其专制独裁道路上的障碍。
)③“二次革命”前夕,中国的政局怎样?(袁世凯建立北洋军阀政府后,南北方只是形式上的统一,政治上仍处于对峙状态。
北方各省基本上处于袁世凯控制之下,南方大多省份实际上处于同盟会的控制和影响下。
④“二次革命”的含义是什么?其性质怎样?(辛亥革命的继续;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反袁专制独裁,保卫民主共和制的一次武装起义。
)⑤“二次革命”的导火线是什么?(宋教仁被刺和江西、广东、安徽三省国民党都督被罢免。
)⑥“二次革命”的结果怎样?造成该结果的原因是什么?(失败。
原因:客观上北洋军势力强大;主观上,国民党力量涣散。
)(在师生达成上述共识的基础上,教师提炼、归纳)“二次革命”的原因:①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袁世凯建立的卖国专制独裁的北洋军阀政府;②国民党在国会选举获胜后,袁世凯派人刺杀国民党领袖宋教仁,并决定武力镇压国民党;③为取得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不异出卖国主权,与五国银行团签订《善后大借款合同》;④袁的反革命面目暴露后,孙中山号召武力讨袁,进行“二次革命”。
⑤“二次革命”失败的原因:客观上北洋军势力强大,主观上,国民党力量涣散。
子目三:袁世凯称帝(过渡)二次革命被镇压后,孙中山、黄兴等许多革命党人遭袁世凯通缉,大多数逃往海外。
革命党人自武昌起义后在南方形成的势力丧失殆尽,南方数省落入北洋军手中,这给袁世凯进一步搞复辟带来了便利。
(教师提出问题,CAI课件展示问题,学生根据问题阅读、思考)〖导学引思题〗1、简述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活动。
2、清朝封建帝制推翻不到几年,为什么会出现袁世凯复辟帝制的丑剧?〖思维提示〗对于“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活动”,要求教师(或学生)对其步骤稍作讲述,特别注意时间的先后顺序(如袁世凯复辟帝制活动是在镇压“二次革命”以后,即1913年,1915年称帝,其他步骤均在1914年。
)〖归纳点拨1〗(CAI课件展示)称帝过程临时大总统——正式大总统——解散国民党——解散国会——废除《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终身总统——称帝〖讨论点拨〗①辛亥革命在反封建方面的最大成果是什么?有何局限性?(结束了封建专制制度;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得到彻底改变。
)②“五九国耻”是怎么回事?(1914年,日本以支持袁世凯做皇帝为条件提出“二十一条”,其目的是要控制整个中国,把中国变成日本独占的殖民地。
袁世凯为一己之私欲,不惜出卖国家民族利益。
1915年5月9日,除第五条部分内容以后再议外,袁世凯接受了“二十一条”其他全部要求。
这就是“五九国耻”。
)(要求学生掌握“二十一条”的内容)(在师生达成共识的基础上,教师提炼、归纳)要点:①帝国主义的支持,如日本;②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涣散;③袁世凯有一定的经济和军事实力;④袁世凯在思想领域推行“尊孔复古”活动)子目四:护国运动(教师提出问题,CAI课件展示问题,学生根据问题阅读、思考)〖导学引思题〗1、简列在护国运动中孙中山、梁启超、蔡锷等人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