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第三章闻诊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声相关脏腑组织器官】 肺——主气司呼吸-----动力 肾------主纳气-----气之根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 脾------主运化----气血之源 心------主神志----主宰语言 喉为发声的主要器官 会厌、舌、唇齿鼻起辅助作用
五音、五声与五脏的对应关系:
五音:角2 徵5 宫1 商2 羽6 五声:呼 笑 歌 哭 呻 五脏:肝 心 脾 肺 肾
多属热扰心神之实证。 (热入心包;阳明腑实;痰热扰神)
2.郑声:神识不清,语言重复,语声低
弱,时断时续。 多属心气大伤,精神散乱之虚证。 见于疾病晚期、危重病)
“郑声者,重语也” 古人云:“实则谵语,虚则郑 声”
3.独语:虚证——心气不足;
实证——气郁痰结心窍。 (见于郁证、癫证)
4.错语:虚——心气不足(体虚脏衰);
要见于心气虚弱、心阳不足、心脉瘀阻、心阳暴脱, 或心肺气虚、气血亏虚等患者,亦可见于胸壁水肿、 肺胀、悬饮和支饮等患者
➢心脏听到杂音:心痹、胸痹、心瘅等心脏病变;或
见于外感高热、瘿气、肝阳上亢等阳热亢奋的病证; 亦可见于先天心脏发育不良、肺胀等心肾阳虚证患 者。
第二节 嗅气味
嗅辨与疾病有关的气味,包
肠鸣:又称腹鸣,是气体或液体通过肠道而
产生的一种气过水声或沸泡音。正常4~5
次/分钟,若超过10次/分钟则为肠鸣频繁,持
续3~5分钟才听到1次者为肠鸣稀少。 1.肠鸣增多:饮水过后、水饮留聚于胃、 胃肠虚寒、感受风寒湿邪以致胃肠气机紊 乱、肝脾不调 2.肠鸣稀少:气机郁滞、气虚、肠痹肠结等 多见于痰饮、脾胃虚弱、胃肠气滞、风寒 湿邪中阻。
实——痰湿瘀血气滞阻窍。
5. 狂言:痰火扰乱心神所致(阳证、实
证);狂病、蓄血。
6. 言謇:言词不顺利。中风或中风后遗
症。
病人呼吸正常
是形病气未病;
呼吸异常是形 呼
气俱病
吸
喘 哮 短气 少气
正常呼吸:均匀,每分钟表16-18次,强弱粗细 适中。
在疾病中:呼吸正常是形病气未病;呼吸异常 是形气俱病;
中医诊断学第三章闻诊
【学习闻诊注意事项】
➢声音产生的原理以及正常声音的
共同特点;(以常衡变)
➢应掌握听声音和嗅气味的一般规
律;
➢注意对少气与短气、喘与哮、嗝
逆与嗳气的区别。
第一节 听声音
【概念】指听辨病人言语气息的高低、 强弱、清浊、缓急变化以及咳嗽、呕 吐、肠鸣等脏腑病理变化所发出的异 常声响,以判断病变寒热虚实等性质 的诊病方法。 【声音产生的原理】气动则为声
声
鼻鼾 呻吟
及病情 的轻重
音
惊呼 喷嚏 呵欠
太息
1.发声
➢高亢有力:阳证、热证、实证; ➢低怯无力:阴证、寒证、虚证。 ➢声 重:沉闷重浊。见于外感
风热,湿浊阻滞。
2.音哑、失音
➢新病卒起—邪气壅遏,喉窍闭阻—
属实证(风寒、风热、痰湿阻肺) “金实不鸣”;
➢久病渐至—肺肾亏虚,喉关失养—
属虚证(阴虚火旺,肺肾精气内伤) “金破不鸣”。
【特点】发声自然,
正 声调和谐,柔和圆润,语
常 言流畅,应答自如,言与
声
意符。是宗气充沛、气机 调畅的表现。
音
由于性别、年龄、禀赋等个
体差异和情志的变化而各有不同。
声音
疾病反 映于语 言声音
病 变
语言 呼吸
的变化 声 咳嗽
音 胃肠异常声音
肺、呼吸道; 心听诊音
判断正
发声
气的胜
音哑与失音
衰邪气 的性质
息言”;喘不兼哮,哮必兼喘;哮有宿
疾。
3. 短气:呼吸气急短促,似喘不
抬肩,若有所窒。肺气 虚;痰食瘀气阻滞。
4. 少气:“气微”气少不足以息,
声 低不足以听。主诸虚不 足。与短气区别。
有声有
痰咳嗽, 有声无
咳
痰咳, 有痰无
嗽
声嗽。
➢重浊紧闷:实证(寒湿痰停
聚)
➢轻清低微:虚证(肺气亏虚) ➢不扬:热证(热邪壅肺) ➢有痰声:痰湿阻肺 ➢阵作,咳后作鸡啼:“顿
总的原则:呼吸气粗,快出快入属实证。 呼吸气微,慢出慢入属虚证、
1.喘:呼吸困难,短促急迫,甚至张口
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
➢病在肺肾 ➢实—风寒袭肺,痰热壅肺;痰饮
停肺;水肿。
➢虚—肺肾亏虚。
2.哮:呼吸急促似喘,喉间有哮鸣音。
➢新感引动宿痰、久居湿地、过
食生冷酸咸所诱发。 注意两者的鉴别:“哮以声响名,喘以气
咳”“百日咳”(风痰热搏结)wenku.baidu.com
➢如犬吠:伴声哑、吸气难。
见于白喉(肺肾阴亏,火毒攻
喉)
胃气上逆
有物有声
➢ 暴病多实,久病多虚。
呕,有物
➢ 进食后吐泻:多食物中毒
无声吐, 呕 ➢ 吐泻并作:霍乱、类霍乱
无物有声 干呕
吐
➢ 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
“反胃”多为脾阳虚
➢ 食入即吐:胃热
➢ 口干饮后则吐:水逆
唐以前称
括病体(排出物)病室气味。
总原则:
酸腐臭秽,多属实证、热证; 微有腥臭,多属虚证、寒证。
一、病体气味 (一)口气
口气(酸、腐)秽臭:多与口腔
“哕”,
为胃气上
新病声高有力——实证、
逆,从咽 部发出不 自主的冲
呃 逆
热证(寒邪、热邪客 胃);
激声,声
久病声低无力——虚证、
短而频
寒证(胃气衰败)。
俗称“打
呃” 。
古称“噫气” 胃中气体上出
咽 响喉,发声长出而的缓声。 嗳 胃气上逆。 气
俗称“打饱膈 儿”。
实——食积;肝气犯 胃;寒邪客胃。 虚——脾胃虚弱。
通过听诊获得的异常声音 1.支气管、肺部听诊:
➢肺泡音异常 ➢支气管呼吸音异常 ➢湿性啰音 ➢干性啰音
2.心脏听诊
➢听诊心音增强:可见于胸壁较薄、运动之后、情绪
激动等生理状况下,病变中主要见于气分热盛,或阴 虚火旺、肝阳上亢,或血虚之代偿性心音增强者。
➢听诊心音减弱,可见于肥胖而胸壁较厚者,病变中主
➢怒吼、妊娠也可见。
3.鼻鼾:“打呼噜”,多气道不利、鼻病、
睡 姿不 当、中风入脏、高热神昏。
4.呻吟:多疼痛或胀满。 5.惊呼:剧痛;惊恐;精神失常
小儿阵发惊呼——受惊
6.喷嚏: 偶发为正常
➢见于新病兼恶寒发热,鼻流清
涕-外感风寒
➢久病阳虚的病人突发喷嚏-阳
气回复,病情好转
7.呵欠:困倦而致为正常
➢见于病者,呵欠频频而作--
体虚阴盛阳衰
8.太息:叹息
➢不自觉发出太息声,太息后自
觉宽舒者-情志不遂,肝气郁结
“言为心
谵语
声”听
郑声
语言的 语 独语
异常以
判断心 神病变
言 错语
狂言 言謇
总的原则:
沉默寡言,语声低微——多虚证、寒证; 烦燥多言,语声高亢——多实证、热证。
1.谵语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