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生名解+简答分章节

病生名解+简答分章节
病生名解+简答分章节

第三章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名词解释

1.低钠血症:指血清Na+浓度<130mmol/L,伴有或不伴有细胞外液容量的改变。

2.低渗性脱水:即低容量性低钠血症,失Na+多于失水,血清Na+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伴有细胞外液量的减少。

3.水中毒:即高容量性低钠血症,血清Na+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患者有水储留使体液量明显增多,体钠总量正常或增多。

4.高钠血症:血清Na+浓度>150 mmol/L ,血浆皆为高渗状态。

5.高渗性脱水:即低容量性高钠血症,失水多于失钠,血清Na+浓度>150mmol/L,血浆渗透压>310mmol/L,细胞外液量和细胞内液的量均减少。

6.盐中毒:即高容量性高钠血症,血容量和血钠均增高。

7.水肿: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积聚称为水肿。

8.脱水热:严重的低容量性高钠血症患者,尤其是体温调节功能发育尚未完全的婴幼儿,易出现体温升高,称为脱水热。主要与散热障碍和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有关。

9.心性水肿:由右心衰竭引起的水肿,特点是水肿先出现在身体的下垂部位。

10.肾性水肿:由肾功能障碍引起的水肿,特点是水肿先出现在组织结构比较疏松的部位如眼睑。

问答题

哪些类型的钠代谢紊乱会导致中枢神经的紊乱,它们的各自的原理又是什么?

答:低钠血症容易导致脑水肿,患者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的症状,如头痛、恶心、呕吐等,严重的可发生脑疝。原理是血钠下降,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液体移入细胞内,使脑细胞肿胀,引起一些列的中枢神经障碍。

高钠血症容易导致脑细胞脱水,可出现一系列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的表现,如嗜睡、昏迷等。由于脑细胞脱水,缩小,颅骨与脑皮质之间的血管张力增大,可引起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原理是血钠上升,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上升,液体移出细胞,使脑细胞脱水,引起一些列的中枢神经障碍

第四章酸碱平衡紊乱

名词解释

2.酸碱平衡紊乱:因酸碱负荷过度、不足或调节机制障碍导致体液酸碱度稳定性失衡的病理过程。

3.挥发酸:能形成CO2,从肺排出体外的酸。

4.固定酸:不能变成气体由肺呼出,只能通过肾由尿排出。

5.标准碳酸氢盐(SB):标准条件下测得的血浆HCO3- 浓度。

6.实际碳酸氢盐(AB):实际条件下测得的血浆HCO3-浓度。

7.代谢性酸中毒:指血浆HCO3-浓度原发性降低而导致PH降低的酸碱平衡紊乱。

8.代谢性碱中毒:指血浆HCO3-浓度原发性增高而导致PH升高的酸碱平衡紊乱。

9.呼吸性酸中毒:是指PaCO2(或血浆H2CO3浓度)原发性升高而导致PH降低的酸碱平衡紊

乱。

10呼吸性碱中毒:是指PaCO2(或血浆H2CO3浓度)原发性降低而导致PH升高的酸碱平衡紊乱。

简答题

1、代谢性酸中毒时机体是如何进行代偿性调节的?

答:机体的代偿:

(1)1、血液的缓冲系统调节作用:代谢性酸中毒是血液中增多的H+立即被血浆缓冲系统进行缓冲;

(2)2、肺的代偿调节作用(主要作用):

呼吸加快加深》》》CO2呼出增多》》》代偿性H2CO3减少》》》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3)3、内外离子交换:H+—K+交换增加》》》高血钾;

(4)4、肾的代偿调节作用:泌H+和NH4+增加》》》重吸收HCO3-增加

2、试分析休克时发生代谢性酸中毒的机制、类型及对休克发展过程的影响。

答:机制:休克时微循环灌流量减少,组织缺氧,乳酸生成增多;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肾小球滤过率明显降低到至少尿,磷酸、硫酸等在血中堆积。

类型:AG增高型代谢性酸中毒。

影响:

(1)1、血管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降低,

(2)2、心肌收缩力减弱和心率失常,使心输出量减少,两者均使微循环障碍加重,形成恶性循环。

3、为什么急性呼吸性酸中毒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比代谢性酸中毒患者更明显?答:酸中毒时因PH降低使脑内ATP生成减少,抑制性神经递质r-氨基丁酸含量增加,故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抑制。急性呼吸性酸中毒时CO2大量潴留,CO2为脂溶性,可快速弥散入脑,而HCO3-是水溶性,通过血脑屏障极慢,故中枢酸中毒较外周酸中毒还伴有缺氧,更加加重神经细胞损伤。故损伤呼吸性酸中毒时,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比代谢性酸中毒更为明显。

第五章缺氧

名词解释

1.缺氧:供氧不足或利用氧障碍时,细胞功能、代谢、形态结构发生异常改变的病理过程.

2.血氧分压:溶解于血液中的氧所产生的张力。

3.血氧容量:100 ml血液中Hb被氧充分饱和时的最大带氧量。

4.血氧含量:体内100ml血液的实际带氧量,包括结合氧和溶解氧。

5.发绀:毛细血管中脱氧血红蛋白≥5g/dl,使皮肤、粘膜呈青紫色。

6.肠源性紫绀:当食入大量含硝酸盐食物后,硝酸盐在肠道被细菌还原为亚硝酸盐,后者可使血红蛋白氧化高铁血红蛋白,导致患者皮肤、粘膜类似于发绀的颜色。

第六章发热

名词解释

1.发热:由于致热源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调节性体温升高就称为发热。

2.发热激活物:能激活产内生致热源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源的物质。

3.过热:是由于体温调节障碍,散热障碍或产热器官功能异常等因素导致机体产热散失平衡而引起的被动性体温升高。

4.内生致热原EP:产EP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称为内生致热原。

第九章应激

名词解释

1.应激:指机体在受到内外环境因素及社会、心理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全身性非特异性适应

反应。

2.应激原:强度足够引起应激反应的任何刺激都可成为应激原。

3.热休克蛋白(HSP):应激反应时细胞新合成或合成增加的一类高度保守的蛋白质,在细胞内发挥作用,属非分泌型蛋白。俗称“分子伴娘”,因为其功能是帮助蛋白质折叠,移位,复性,降解但是自身不是其底物或是产物。

4.应激性溃疡:病人在遭受各类重伤、重病和其他应激情况下,出现胃、十二指肠粘膜的急性病变,主要表现为胃、十二指肠粘膜的糜烂、浅溃疡、渗血等,少数溃疡可较深或穿孔。

第十一章休克

名词解释

1.休克:shock是各种强烈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引起的急性循环障碍,使全身组织血液灌流量严重不足,以致重要脏器和细胞功能代谢发生严重障碍的全身性病理过程。

2.自我输液:指在休克早期,由于毛细血管内压显著降低,组织液回流增加以及抗利尿激素、醛固酮释放增多,促进钠水重吸收,增加回心血量的代偿措施。

3.自我输血:指在休克早期,由于大量缩血管物质释放,使容量血管收缩,回心血量增加以及动-静脉吻合支开放,静脉回流增加的代偿措施。

简答题

1.简述休克各期的微循环变化特点、机制、代偿意义以及临床表现。

(一)休克早期,以微循环痉挛、缺血为主

微循环变化:微循环小血管持续收缩;

毛细血管前阻力↑>后阻力↑;

开放的毛细血管数减少;

血液流经动静脉短路和直接通路迅速流入微循环;

灌流特点:少灌少流,灌少于流;

机制:失血、创伤等引起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儿茶酚胺大量释放,释放的儿茶酚胺一方面作用于皮肤、骨骼肌、腹腔内脏微血管的α受体,导致微血管显著收缩;另一方面作用于动静脉短路的α受体,动静脉短路开放,微循环动脉血灌流不足。

代偿意义:1 维持动脉血压 2 血流重新分布,保证心、脑血供血。

临床表现:脉搏细速,脉压差↓,少尿、面色苍白、四肢冰冷、出冷汗、烦躁不安

(二)休克淤血期:

微循环变化:前阻力血管扩张,微循环持续收缩;

前阻力小于后阻力;

毛细血管开放数目增多;

灌流特点:灌而少流,灌大于流

机制:1 酸中毒;2 内毒素作用;3 局部扩血管物质堆积(腺苷、组胺等);4血细胞粘附、聚集加重、血粘度增加。

对机体的影响:自身输液、自身输血停止,血压下降,组织器官关注量↓,缺氧加重,功能障碍。

临床表现:神志淡漠、少尿无尿,发绀、花斑。

(三)休克衰竭期

微循环变化特点:不灌不流,缺血加重。

机制:微血管麻痹;血细胞粘附聚集加重,微血栓形成

对机体的影响:DIC发生,无复流现象,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

临床表现:淤血期症状进一步加重DIC。

2.休克淤血期出现少尿、无尿的机制?少尿/无尿还会导致机体出现哪些功能代谢的改变?一方面,由于微循环血管床大量开放,血液滞留在肠,肝,肺等器官,导致有效循环血量下降,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和血压进行性下降,使得血液灌流量减少,而上述变化又使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更为兴奋,肾血管强烈收缩,导致肾血流灌流量进一步减少,肾有效滤过率下降,使患者出现少尿甚至无尿。

另一方面由于肾缺血引起肾小官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细胞碎片脱落,可在肾小管内形成管型,阻塞肾小管管腔,使原尿不能通过,引起少尿。同时,管腔内压升高,有效滤过压降低,导致有效滤过率减少,使患者出现少尿或无尿。另外,原尿还可经受损的肾小管壁处返漏入周围肾间质,造成尿量减少。少尿无尿还会导致机体:1 水中毒;2 代谢性酸中毒;3高钾血症;4氮质血症;

第十二章DIC

名词解释

DIC:由于某些致病因子的作用,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大量促凝物质入血,使凝血酶增加,进而微循环中形成广泛的凝血栓。微血栓形成中消耗了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增强,导致患者出现明显的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和溶血性贫血等临床表现。

简答题

1.试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机制

(1)组织因子释放,外源性凝血系统激活,启动凝血系统。(2)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凝血、抗凝调控失调。(3)血细胞的大量破坏,血小板被激活。(4)促凝物质进入血液。

2.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1)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2)肝功能严重障碍。(3)血液高凝状态。(4)微循环障碍。

3.为什么DIC患者容易发生出血

(10凝血物质被消耗而减少;(2)纤溶系统激活。

4.休克与DIC的关系?

DIC发展过程中,因微血栓形成及严重出血等因素,常发生循环功能障碍,引起休克。严重休克病人的后期又常继发DIC的形成。

DIC发生休克的机制:1 微血栓广泛形成,造成微循环障碍和回心血量不足,冠脉血栓还会导致心功能障碍,心排血量下降,加重有效循环血量的不足。 2 广泛出血,血容量减少,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心肌内出血加重功能障碍,促进休克发生。 3 血管扩张,由于激肽、补体系统激活和FDP增多,引起血管舒缩障碍,致微血管扩张,通透性增高,使有效循环血量及血容量降低。休克发生DIC的机制:1 长时间缺血缺氧、酸中毒、内毒素等因素作用,使血管内皮受损,胶原暴露,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2 组织细胞损伤释放大量组织因子入血,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3 血流缓慢,血液浓缩。红细胞与血小板易于聚集,促进微血栓形成。4 中性粒细胞因缺氧、酸中毒、内毒素等因素而被激活,产生大量促凝血物质,促使DIC形成

第十三章心功能不全{重点}

名词解释

1.心功能不全:心肌收缩或舒张功能障碍,使心泵功能降低,心输出量不能满足组

织细胞代谢需要,但处于完全代偿阶段直至失代偿的病理生理过程。

2.心力衰竭:心肌收缩或舒张功能障碍,使心泵功能降低,心输出量不能满足组织

细胞代谢需要,使心功能处于失代偿阶段。

3.高输出量性心力衰竭:由于甲状腺功能亢进、动静脉瘘、贫血和妊娠等引起心力

衰竭时排出量不降低,反可增高,称作高心排出量心力衰竭。此时虽然心排出量

高于正常,但实际上仍不能满足机体的代谢需要。

4.向心性肥大:心脏在长期后负荷(压力负荷)作用下,收缩期室壁张力持续增

大,可引起心肌向心性肥大,此时心肌肌节呈并联性增生,心肌细胞变粗,心室

壁增厚,心腔无明显扩大。

5.离心性肥大:心脏在长期前负荷(容量负荷)作用下,舒张期室壁张力持续增

大,可引起心肌离心性肥大,此时心肌肌节呈串联性增生,心肌细胞变长,心室

壁略微增厚,心腔明显扩大。

6.心肌重构:心力衰竭时为适应心脏负荷增加,心肌及心肌间质在细胞结构、功

能、数量及遗传表型方面所出现的适应性、增加性的变化称为心肌重构。

简答题

1.试比较左心衰竭和右心衰竭的病因、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有何区别?

2.心力衰竭时心肌能量代谢有何改变?

答:(1)能量生成障碍;(2)能量储备减少;(3)能量利用障碍。

第十四章呼吸功能不全

名词解释

1.呼吸衰竭:指外呼吸功能严重障碍,导致PaO2低于60mmHg伴有或不伴有PaCO2高于50mmHg的病理过程。

2.Ⅰ型呼吸衰竭:只有低氧血症,无高碳酸血症的呼吸衰竭。

3.Ⅱ型呼吸衰竭:低氧血症合并高碳酸血症的呼吸衰竭。

4.功能性分流:肺病变重的部分肺泡通气明显减少,而血流未相应减少,甚至还可因炎性充血等使血流增多(如:大叶性肺炎早期),使肺泡每分钟通气量与每分钟肺血流量的比值显著减少,以致流经这部分肺泡的静脉血未经充分动脉化便掺入动脉血内,这种类似动-静脉短路的情况,称为功能性分流,又称为静脉血掺杂。

5.死腔样通气:肺循环栓塞、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肺小血管收缩或肺动脉炎、肺动静脉瘘、肺内动静脉短路开放等可使相应部位肺泡的血流量减少或无血液灌流,进入这些肺泡的气体几乎不能进行气体交换,其成分与气道内的气体基本相同,相当于增加了肺泡死腔量,因此成为死腔样通气。

6.肺性脑病:又称肺气肿脑病、二氧化碳麻醉或高碳酸血症,是因各种慢性肺胸疾病伴发呼吸功能衰竭、导致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而出现的各种神经精神症状的一种临床综合征。临床表现主要为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易兴奋、多语或少语、失眠等脑皮层功减退症状以及意识障碍与精神异常,部分病人可有呕吐、视乳头水肿。

第十五章肝功能不全

名词解释

1.肝功能不全:各种致肝损害因素作用于肝脏后,一方面可引起肝脏组织变性、坏死、纤维化及肝硬化等结构的改变,另一方面还能导致肝脏分泌、排泄、合成、生物转化及免疫等多种生理功能障碍,出现黄疸、出血、感染、肾功能障碍、顽固性腹水及肝性脑病等一系列临床综合症。

2.肝性脑病:由于急性或慢性肝功能不全,使大量毒性代谢产物在血液循环中堆积,临床出现一系列神经精神症状,最终出现肝性昏迷,这种继发于严重肝病的神经精神综合症,称为~。

3.肝肾综合症:指肝硬变失代偿期或急性形重症肝炎时,继发于肝功能衰竭基础上的功能性肾功能衰竭,故又称肝性功能型肾衰竭。

简答题

1、简述假性神经递质的形成及其肝性脑病发生中作用。

答:食物中蛋白质在消化道中经水解产生氨基酸。其中苯丙胺基酸和酪氨酸经肠道细菌释放的脱羧酶的作用,分别被分解为苯乙胺和洛胺。当肝功能严重障碍时,由于肝脏的解毒功能低下,或经侧支循环绕过肝脏直接进入体循环,可使其在血中浓度增高,使其进入脑内增高。在脑干网状结构的神经细胞内,苯乙胺和洛胺分别在b-羟化梅作用下,生成苯乙醇胺和羟苯乙醇胺,这两种物质在化学结构上与正常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相似,当其增多时,可取代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被肾上腺素能神经元所摄取,并储存在突触小体的囊泡中。但其被释放后的生理效应则远较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弱。因而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的唤醒功能不能维持,从而发生昏迷。

2、简述氨对脑的毒性作用

答:1.干扰脑细胞能量代谢:进入脑内的氨使ATP的产生减少而消耗增多,干扰了脑细胞的能量代谢,导致脑细胞完成各种功能所需的能量代谢严重不足,从而不能维持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活动而昏迷。

2.使神经递质发生改变:氨的增多使脑内的神经递质平衡失调,兴奋递质减少,而抑制性递质增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

3. 氨对神经细胞膜的抑制作用:氨可影响细胞内外钠离子,钾离子分布,进而影响膜电位和兴奋及传导等功能活动。

3、简述严重肝病伴有出血倾向和出血的发病机制。

答:多种严重肝病伴有凝血和纤维蛋白溶解异常,易发生出血倾向或出血,其凝血障碍的主要机制为:1、凝血因子合成减少;2、因急性肝功能衰竭和少数是代偿期肝硬化时常并发DIC,是凝血因子消耗增多;3、类肝素物质、FDP产生增多,使循环中抗凝血物质增多;4、肝病时血循环中抗纤溶酶减少于不能充分地清除纤溶酶原激活物,从而增强了纤维蛋白溶解;

5、肝病时血小板常发生释放障碍、聚集性缺陷和收缩不良;极性肝功能衰竭病人和肝硬化病人血小板数目严重减少。

4、简述肝硬化等肝功能障碍引起腹水的机制。

答:①肝硬化时,肝内纤维组织增生和肝细胞结节再生,压迫门静脉分支,使门静脉压增高;

②肝功能降低,清蛋白合成减少,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促进液体漏入腹腔;③肝静脉受压扭曲、闭塞,引起肝窦内压升高,由肝窦漏入肝组织间隙的血浆成分增多,超过淋巴回流的能力,血浆从肝表面漏入腹腔;④门脉高压使血压淤积在肠、胃、脾等器官,使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肾血流量减少,一方面使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另一方面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导致机体水、钠排泄异常,发生钠水潴留,促进腹水形成。

第十六章肾功能不全

名词解释

急性肾功能衰竭ARF:指各种病因引起双侧肾脏在短期内泌尿功能急剧降低,导致机体内环境出现严重紊乱的病理过程。主要表现为肾小球滤过率(GFR)迅速下降,尿量和尿成分的改变、水中毒、氮质血症、高钾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等。

氮质血症:指由于排泄障碍、蛋白分解增加引起的血中尿素、尿酸、肌酐含量显著升高。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指各种慢性肾脏疾病引起肾单位进行性、不可逆破坏,使残存的有功能的肾单位越来越少,以致不能充分排出代谢废物及维持内环境稳定,导致代谢废物和毒物在体内潴留,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以及内分泌功能障碍。

尿毒症:急性或慢性肾衰竭发展到严重阶段,当内生肌酐清除率降至正常20%以下时,体内会出现许多大量代谢终末产物和内源性毒性物质蓄积而引起全身中毒症状,称为尿毒症。

简答题

医学统计学简答题35506

医学统计学简答题 1.简述标准差、标准误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1)含义不同:标准差S表示观察值的变异程度,描述个体变量值(x)之间的变异度大小,S越大,变量值(x)越分散;反之变量值越集中,均数的代表性越强。标准误..估计均数的抽样误差的大小,是描述样本均数之间的变异度大小,标准误越大,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间差异越大,抽样误差越大;反之,样本均数越接近总体均数,抽样误差越小。 (2)与n的关系不同: n增大时,S趋于σ(恒定),标准误减少并趋于0(不存在抽样误差)。 (3)用途不同:标准差表示x的变异度大小、计算变异系数、确定医学参考值范围、计算标准误等,标准误用于估计总体均数可信区间和假设检验。 联系:二者均为变异度指标,样本均数的标准差即为标准误,标准差与标准误成正比。 2.简述假设检验的基本步骤。 1.建立假设,确定检验水准。 2.选择适当的假设检验方法,计算相应的检验统计量。 3.确定P值,下结论 3.正态分布的特点和应用: 特点:1、集中性:正态曲线的高峰位于正中央,即均数所在的位置; 2、对称性:正态分布曲线位于直角坐标系上方,以x=u为中心,左右对称,曲线两端永远不与横轴相交; 3、均匀变动性:正态曲线由均数所在处开始,分别向左右两侧逐渐均

匀下降; 4、正态分布有两个参数,即均数μ和标准差σ,可记作N(μ,σ):均数μ决定正态曲线的中心位置;标准差σ决定正态曲线的陡峭或扁平程度。σ越小,曲线越陡峭;σ越大,曲线越扁平; 5、u变换:为了便于描述和应用,常将正态变量作数据转换; 应用: 1.估计医学参考值范围 2.质量控制 3.正态分布是许多统计方法的理论基础 4.简述参考值范围与均数的可信区间的区别和联系 可信区间与参考值范围的意义、计算公式和用途均不同。 1.从意义来看95%参考值范围是指同质总体内包括95%个体值的估计范围,而总体均数95%可信区间是指95%可信度估计的总体均数的所在范围 2.从计算公式看若指标服从正态分布,95%参考值范围的公式是:±1.96s。总体均数95%可信区间的公式是:前者用标准差,后者用标准误。前者用1.96,后者用α为0.05,自由度为v的t界值。 5.频数表的用途和基本步骤。 用途:(1)揭示资料的分布特征和分布类型;(2)便于进一步计算指标和分析处理;(3)便于发现某些特大或特小可疑值。 基本步骤:(1)求出极差;(2)确定组段,一般设8~15个组段;(3)确定组距;组距=R/组段数,但一般取一方便计算的数字;(4)列出各个组段并确定每一组段频数。 6.非参数统计检验的适用条件。 (1)资料不符合参数统计法的应用条件(总体为正态分布、且方差相等)或总体分布类型未知;(2)等级资料;(3)分布呈明显偏态又无适当的变量转换方法使之满足参数统计条件;(4)在资料满足参数检验的要求时,应首选参数法,以免降低检验效能

内科学考试复习重点(名解填空简答)

1、肺炎:是指终末气道、肺泡和肺间质的炎症,可由病原微生物、理化因素、免疫损伤、过敏及药物所致。 2、社区获得性肺炎: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 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 3、医院获得性肺炎:是指患者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而于入院48小时后在医院(包括老年 护理院、康复院等)内发生的肺炎。 4、肺炎链球菌肺炎:是由肺炎链球菌或称肺炎球菌所引起的肺炎,通常急骤起病,以高热、寒战、咳 嗽、血痰及胸痛为特征。X线胸片呈肺段或肺叶急性炎性实变。其病理改变有充血期、红色肝变期、灰色肝变期、消散期。 5、严重性呼吸综合征:是由SARS冠状病毒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传染性、可累及多个器官系统的特殊肺 炎。 6、Koch现象:将结核分枝杆菌皮下注射到未感染的豚鼠,10~14d后局部皮肤红肿,溃烂,形成深的 溃疡,不愈合,最后因结核分枝杆菌播散到全身而死亡,而对3~6周前已受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或结核菌素试验阳性的动物,给予同等剂量的结核分枝杆菌皮下注射,2~3d后局部出现红肿,形成浅表溃烂,继之较快愈合,无淋巴结肿大,无播散和死亡。这种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再感染和初感染所表现初不同反应的现象称为~。 7、原发综合征:原发病灶、引流淋巴管炎和肿大的肺门淋巴结。 8、继发性肺结核:分为内源性复发和外源性复发。前者是原发性肺结核感染时期遗留下来的潜在病灶 中的结核分枝杆菌重新活动而发生的肺结核 9、肺脓肿:是肺组织坏死形成的脓腔,临床特征为高热、咳嗽和咳大量脓臭痰。 10、继发性肺脓肿:某些细菌性肺炎,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孢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肺炎等,以 及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囊肿、支气管肺癌、肺结核空洞等继发感染可导致继发性肺脓肿。 11、慢性肺脓肿:如急性肺脓肿治疗不彻底,或支气管引流不畅,导致大量坏死组织残留脓腔,炎症迁 延3个月以上者。 12、慢性支气管炎:是指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上以咳嗽、咳痰为 主要症状,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连续2年或2年以上。排除具有咳嗽、咳痰、喘息症状的其他疾病(肺结核、肺脓肿、心脏病等) 13、COP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组气流受限为特征的肺部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 展,与肺部对有害颗粒和气体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可以预防和治疗。 14、肺气肿:指肺部终末细支气管远端气腔出现异常持久的扩张,并伴有肺泡壁和细支气管的破坏而无 明显的肺纤维化。 15、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这种慢性炎症与气道高反应性 相关,通常出现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并引起反复发作性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缓解。 16、气道高反应性:表现为气道对各种刺激因子出现过强或过早的收缩反应,是哮喘患者发生发展的一 个重要因素。 17、重症哮喘:指哮喘严重急性发作,经常规治疗症状不能改善,继续恶化或伴严重并发症者,哮喘急 性发作时病情严重程度分级中的重度和危重。 18、肺动脉高压:是临床常见病症,病因复杂,可由许多心、肺和肺血管疾病引起。目前以海平面静息 状态下平均肺动脉压(mPAP)>25mmHg为显性肺动脉高压,运动时的mPAP>30mmHg为动脉性肺动脉高压。 19、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是指由支气管-肺组织-胸廓或肺血管病变所致肺血管阻力增加,产 生肺动脉高压,继而右心室结构和(或)功能改变的疾病。根据起病缓急和病程长短,可分为急性和慢性肺心病两类。

(完整版)医学免疫学简答题

1.简述固有性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概念及作用。 答:固有性免疫是个体出生时就具有的天然免疫,通过遗传获得,是机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非特异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作用:在感染早期,产生一定的免疫应答,包括皮肤、黏膜物理屏障作用以及局部细胞分泌杀菌物质的化学效应,有非特异性效应细胞对病毒感染细胞进行杀伤,及血液和体液中效应分子的生物学作用。 适应性免疫是个体出生后,受到外来异物刺激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免疫,针对某一特定的异物抗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 作用:经识别抗原成分后开始分化增殖的T、B细胞产生免疫应答,经一段时间后生成效应细胞,杀伤清除病原体,起主导作用。 2.简述免疫系统具有双重功能(防卫、致病)的理论基础。 答:免疫系统通过对“自己”或“非己”抗原性异物的识别和应答,来维持自身稳定和平衡。免疫系统在免疫功能正常条件下,对非己抗原产生排异效应,对自身抗原成分产生不应答状态,对机体正常运行具有一定的防卫作用;但当免疫功能失调时,免疫应答可造成机体组织损伤,例如免疫应答反应水平过高或过低,或者对自身组织细胞产生免疫应答,调节功能发生紊乱,这就导致免疫性相关疾病的发生。 3.简述BCR多样性产生的机制。 答:BCR(B细胞抗原受体)是通过其V区抗原结合部位来识别抗原的,BCR的V区,尤其是V区的CDR1、CDR2和CDR3氨基酸序列的多样性,决定了对抗原识别的多样性。造成BCR多样性的机制主要有 1)组合造成的多样性:编码BCR重链V区的基因有V、D、J三种,编码轻链V区的有V和J两种,而且每一基因又是由很多的基因片段组成。这样,重链基因的组合和重链基因与轻链基因的组合将产生众多不同特异性的BCR。 2)连接造成的多样性:编码CDR3的基因位于轻链V、J或重链V、D、J片段的连接处,两个基因片段的连接可丢失或加入数个核苷酸,从而增加了CDR3的多样性。 3)体细胞高度突变造成的多样性:在BCR各基因片段重排完成后,其V区基因也可发生突变,而且突变频率较高,因而增加其多样性。 4.简述细胞因子共同的基本特征。 小分子蛋白(8-30KD);可溶性;高效性,在较低浓度下即有生物学活性;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相应受体发挥生物学效应;可诱导产生;半衰期短;效应范围小,绝大对数近距离发挥作用。

内科学名词解释和大题 内科学重点简答题

内科学名词解释和大题内科学重点简答题社区获得性肺炎: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炎症,包括具 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 医院获得性肺炎:是指患者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而 于入院小时后在医院(包括老年护理院、康复院等)内发生的肺炎。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 ):包括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临床上以进行性气流受阻为主要表现,部分有可逆性,可伴有气道高反应性。 呼吸衰竭:是指各种原因引起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障碍,使 静息状态下亦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导致低氧血症伴(或不伴)高碳酸血症,进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和响应临床表现的综合征。肺性脑病:由于胸肺疾患而引起的低氧血症伴二氧化碳潴留(II 型 呼吸衰竭)而出现的一些精神症状,如躁狂、昏睡、昏睡、意识丧失等称为肺性脑病。 Horner综合征:肺尖部的肺癌可侵犯或压迫颈交感神经,引起患侧眼睑下垂、瞳孔缩小、眼球内陷、患侧额部和胸部皮肤潮红无汗或少汗,感觉异常。

心力衰竭: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不能泵出足够的血液以满足组织代谢的需要,或仅在提高充盈压后方能泵出组织代谢所需要的相应血量,同时由于心肌收缩力下降即心肌衰竭所致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高血压危象:短期内血压急剧升高,舒张压超过120或130mmHg 并伴有一系列严重症状,甚至危及生命的临床现象,成为高血压危象。 Barret 食管:食管粘膜因受反流物的反复刺激,食管与胃交界处的齿状线2cm 以内的食管粘膜鳞状上皮被化生的柱状上皮所替代,称为Barret 食管,是食管腺癌的主要癌前病变。 肝性脑病: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神经、精神综合征,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再生障碍性贫血:由于骨髓功能衰竭,造成全血细胞减少的一种疾病。临床上以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所致的贫血,感染和出血为特征。 急性胃炎:胃粘膜的急性炎症,有明确的发病原因,表现为多种形式。 贫血:是指人体外周红细胞减少,低于正常范围下限,不能运输足够的氧至组织而产生的综合征。

医学免疫学简答题论述题大题

1 、简述补体系统的组成与主要生物学功能。 组成: ①补体系统的固有成分 ②补体调节蛋白 ③补体受体 功能:补体旁路途径在感染早期发挥作用,经典途径在感染中、晚期发挥作用。 ①、细胞毒作用:参与宿主抗感染、抗肿瘤; ②、调理作用: C3b/C4b 可作为非特异性调理素介导调理作用; ③、免疫复合物清除作用:将免疫复合物随血流运输到肝脏,被吞噬细胞清除; ④、炎症介质作用:C3a/C5a 的过敏毒素作用、 C5a 的趋化和激活作用、 C2a 的激肽样作用,引起炎症性充血和水肿; ⑤、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 2 、补体激活的三个途径: 经典途径: ①激活物为抗原或免疫复合物, C1q 识别 ② C3 转化酶和 C5 转化酶分别是 C4b2a 和 C4b2a3b ③其启动有赖于特异性抗体产生,故在感染后期或恢复期才能发挥作用,或参与抵御相同病原体再次感染机体 旁路途径: ①激活物为细菌、真菌或病毒感染细胞等,直接激活 C3 ② C3 转化酶和 C5 转化酶分别是 C3bBb 和 C3bBb3b ③其启动无需抗体产生,故在感染早期或初次感染就能发挥作用 ④存在正反馈放大环 MBL (凝激素)途径: ①激活物非常广泛,主要是多种病原微生物表面的 N 氨基半乳糖或甘露糖,由MBL 识别 ②除识别机制有别于经典途径外,后续过程基本相同

③其无需抗体即可激活补体,故在感染早期或对免疫个体发挥抗感染效应 ④对上两种途径具有交叉促进作用 3 、三条补体激活途径的过程及比较: 经典途径 / 旁路途径 /MBL 途径 激活物:抗原抗体复合物 / 内毒素、酵母多糖、凝聚 IgA/ 病原微生物、糖类配体 参与成分: C1-C9/ C3 、 C5-C9 、 B 、 D 、 P/ C2-C9 、 MBL 、 MASP C3 转化酶: C4b2a/ C3bBb/C4b 2a 、 C3bBb C5 转化酶: C4b 2a 3b/ C3bBb3b/ C4b 2a 3b 、 C3bBb3b 作用:特异性免疫 / 非特异性免疫 / 非特异性免疫 4 、试述补体经典激活途径的全过程。 经典激活途径指主要由 C1q 与激活物( IC )结合后,顺序活化 C1r 、 C1s 、 C4 、C2 、 C3 ,形成 C3 转化酶( C4b2b )与 C5 转化酶( C4b2b3b )的级联酶促反应过程。它是抗体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效应方式。 5 、补体系统可通过以下方式介导炎症反应 激肽样作用: C2a 能增加血管通透性,引起炎症性充血; 过敏毒素作用: C3a 、 C4a 、 C5a 可使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等介质,引起炎症性充血、水肿; 趋化作用: C3a ,C5a 能吸引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等向炎症部位聚集,引起炎性细胞侵润。 6 、简述补体参与宿主早期抗感染免疫的方式。 第一,溶解细胞、细菌和病毒。通过三条途径激活补体,形成攻膜复合体,从而导致靶细胞的溶解 第二,调理作用,补体激活过程中产生的 C3b 、 C4b 、 iC3b 能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第三,引起炎症反应。补体激活过程中产生了具有炎症作用的活性片断,其中,C3a C5a 具有过敏毒素作用, C3a C5a C567 具有趋化作用。 7.简述I g生物学功能。 一、V区功能

全科医学名词解释

全科医学名词解释 1.全科医学:是一个面向社区与家庭,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人文社会学科相关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专业学科,是一个临床二级学科;其范围涵盖了各种年龄、性别、各个器官系统以及各类疾病。 2.全科医疗:是将全科/家庭医学理论应用于病人、家庭和社区照顾的一种基层医疗专业服务,是一种集合了其他许多学科领域内容的一体化的临床专业。 3.全科医生:又称全科/家庭医生或家庭医生,是对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优质、方便、经济有效的、一体化的基层医疗保健服务,进行生命、健康与疾病的全过程、全方位负责式管理的医生。 5.患病体验:病人经历某种疾患时的主观感受。 6.健康信念模式:是运用社会心理学来解释健康相关行为的一个模式。它以心理学为基础,由刺激理论和认知理论综合而成。 7.家庭结构:家庭内部的构成和运作机制。 8.家庭角色:家庭成员在家庭中的特定身份,代表着他(她)在家庭中所应执行的职能,反映出他(她)在家庭中的相对位置和与其他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 9.家庭资源:为维持家庭基本功能,应付紧张事件和危机状态所需要的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家庭资源的充足与否直接关系到家庭及其成员对压力及危机的适应能力。可分为家庭内资源和家庭外资源。 10.社区:是若干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地域里所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 11.COPC:又称社区导向的基层医疗,是一种将社区和个人的卫生保健结合在一起的系统策略,指在基层医疗中,重视社区、环境、行为等因素与个人健康的关系,把服务的范围由狭小的临床医疗扩大到流行病学和社区的观点来照顾。12.社区诊断:是社区卫生工作者运用社会学、人类学和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对社区个方面进行考察,发现问题,通过实施卫生行动,充分利用社区现有的卫生资源来解决社区的主要卫生问题的过程。 14.病人健康教育: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 15.筛检:应用快速的检验、检查或其他手段,对未识别的疾病或缺陷作出推断性鉴定,从外表健康者中查出可能患某病者。 16.病例发现:对就诊病人实施的一种检查、测验或问卷形式的调查,而病人是因其主病来就诊的,目的是发现病人就诊原因之外的、可能的其他疾病。 17.化学预防:使用合成或天然的物质作为预防措施,提高人群抗病能力,以防止某些疾病发生。 19.沟通: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在两个或更多人之间进行的事实、思想、意见和情感的交流。 21.开放式提问:能让病人主动、自由的诉说,医生可获得较多的信息。 22.模糊语言:指所表达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难以明确规定且隐含多种判断的语言。模糊语言具有多义性,在理解上有很大的伸缩性和灵活性。 23.诊断鉴别分类:病因学诊断、病理解剖学诊断、病理生理学诊断、家庭诊断、综合诊断、临时诊断。 鉴别诊断法:主要用于循环、血管疾病;炎症;新生物、肿瘤;退行性变;中毒;先天性疾病;自身免疫病;创伤;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等。 31.病情流程表:以列表的形式描述病情(或其他问题)在一段时间内的变化情况,包括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将资料做一图表化的总结回顾,可以概括出清晰的轮廊,及时掌握病况,修订治疗计划、病人教育计划等。 32.信托型医患关系的“行仁性”与“契约性”:

医学统计学第七版课后答案及解析

练习题答案 第一章医学统计中的基本概念 练习题 一、单向选择题 1. 医学统计学研究的对象是 A. 医学中的小概率事件 B. 各种类型的数据 C. 动物和人的本质 D. 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E.有变异的医学事件 2. 用样本推论总体,具有代表性的样本指的是 A.总体中最容易获得的部分个体 B.在总体中随意抽取任意个体 C.挑选总体中的有代表性的部分个体 D.用配对方法抽取的部分个体 E.依照随机原则抽取总体中的部分个体 3. 下列观测结果属于等级资料的是 A.收缩压测量值 B.脉搏数 C.住院天数 D.病情程度 E.四种血型 4. 随机误差指的是 A. 测量不准引起的误差 B. 由操作失误引起的误差 C. 选择样本不当引起的误差 D. 选择总体不当引起的误差 E. 由偶然因素引起的误差 5. 收集资料不可避免的误差是 A. 随机误差 B. 系统误差 C. 过失误差 D. 记录误差 E.仪器故障误差 答案: E E D E A 二、简答题 1.常见的三类误差是什么?应采取什么措施和方法加以控制? [参考答案] 常见的三类误差是:

(1)系统误差:在收集资料过程中,由于仪器初始状态未调整到零、标准试剂未经校 正、医生掌握疗效标准偏高或偏低等原因,可造成观察结果倾向性的偏大或偏小,这叫系统误差。要尽量查明其原因,必须克服。 (2)随机测量误差:在收集原始资料过程中,即使仪器初始状态及标准试剂已经校正, 但是,由于各种偶然因素的影响也会造成同一对象多次测定的结果不完全一致。譬如,实验操作员操作技术不稳定,不同实验操作员之间的操作差异,电压不稳及环境温度差异等因素 造成测量结果的误差。对于这种误差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控制,至少应控制在一定的允许范围内。一般可以用技术培训、指定固定实验操作员、加强责任感教育及购置一定精度的稳 压器、恒温装置等措施,从而达到控制的目的。 (3)抽样误差:即使在消除了系统误差,并把随机测量误差控制在允许范围内,样本 均数(或其它统计量)与总体均数(或其它参数)之间仍可能有差异。这种差异是由抽样引 起的,故这种误差叫做抽样误差,要用统计方法进行正确分析。 2.抽样中要求每一个样本应该具有哪三性? [参考答案] 从总体中抽取样本,其样本应具有“代表性”、“随机性”和“可靠性”。 (1)代表性: 就是要求样本中的每一个个体必须符合总体的规定。 (2)随机性: 就是要保证总体中的每个个体均有相同的几率被抽作样本。 (3)可靠性: 即实验的结果要具有可重复性,即由科研课题的样本得出的结果所推测 总体的结论有较大的可信度。由于个体之间存在差异, 只有观察一定数量的个体方能体现出 其客观规律性。每个样本的含量越多,可靠性会越大,但是例数增加,人力、物力都会发生 困难,所以应以“足够”为准。需要作“样本例数估计”。 3.什么是两个样本之间的可比性? [参考答案] 可比性是指处理组(临床设计中称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除处理因素不同外,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要求基本齐同,也称为齐同对比原则。 (马斌荣) 第二章集中趋势的统计描述 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某医学资料数据大的一端没有确定数值,描述其集中趋势适用的统计指标是

内科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内科学复习资料一、名解 呼吸系统 1.医院获得性肺炎(HAP ):是指患者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而于入院48小时后 在医院(包括老年护理院、康复院)内发生的肺炎。 2.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是指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 3.原发综合征:指原发灶、引流淋巴管炎、肿大的肺门淋巴结统称为原发综合征。 4.Koch 现象:机体对结核菌再感染与初感染所表现出不同反应的现象,称为Koch 现象。 5.肺性脑病:由于呼吸功能衰竭所致缺氧、二氧化碳储留而引起的精神障碍、神经系统的综合征。但必须除外脑动脉硬化、严重电解质紊乱、单纯性的碱中毒、感染中毒性脑病。 6.LTOT :即长期家庭氧疗。对COPD 慢性呼吸衰竭者可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存率。目的是使 患者在海平面,静息状态下,达到P a O2大于或等于60mmHg和或S a O2升至90%以上。 7.肺心病:是指由支气管-肺组织、胸廓或血管病变致肺血管阻力增加,产生肺动脉高压,继而右心结构和功能改变的疾病。分为急性和慢性。 8.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是一组气流受限为特征的肺部疾病,气流受阻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但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 9.慢性支气管炎(chronic bronchitis ):是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诊断依据: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每年发病持续 3 个月,并连续2 年或2 年以上, 并排除其他慢性气管疾病。 10.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慢性肺心病,是由肺组织、肺血管或胸廓的慢性病变引起肺组织结构和(或)功能异常,产生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增高,使右心室扩张或(和)肥厚,伴或不伴右心功能衰竭的心脏病,并排除先天性心脏病和左心病变引起者。 11.呼吸道高反应性(AHR ):指气道对各种刺激因子出现的过强或过早的敏感性增高反应称为AHR ,其气道炎症是其产生吸道高反应性的基础。 12.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这种慢性 炎症导致气道高反应性相关,为可逆性气流受限。 13肺血栓栓塞症(PTE):是指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致的疾病,以肺循环和呼吸功能为其主要临床表现和病理生理特征。 14.肺栓塞(PE):是以各种栓子阻塞肺动脉系统为其发病原因的一组疾病或临床综合症的总称。

医学免疫学-简答题

简答题nokoslim 1.免疫功能得生理病理表现: (1)免疫防御:异常增高超敏反应,缺失免疫缺陷或病原体高度易感。 (2)免疫监视:失调引发肿瘤或病毒持续性感染。 (3)免疫自稳:失调自身免疫性疾病或超敏反应。 2.TDAg与TIAg得区别: 3、为什么说动物得免疫血清对人来说既就是抗原又就是抗体? 其可作为抗体与相应得外毒素特异性结合,具有防止疾病得作用;但其作为异种蛋白可能诱发机体产生超敏反应。 4、Ig各功能区得主要作用: (1)VH与VL中得HVR(CDR)就是能与抗原表位特异性结合得区域; (2)CH与CL具有Ig同种异型遗传标志; (3)IgG得CH2可介导其通过胎盘; (4)IgG得CH2与IgM得CH3具有C1q结合位点,参与补体经典途径得激活; (5)IgG得CH3与IgE得CH2/CH3能与多种免疫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结合,介导免疫细胞产生不同得生物学效应。

(6)恒定区C:激活补体系统、调理作用、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得细胞毒作用、介导I型超敏反应、穿过胎盘屏障与粘膜。 (7)超变区V:特异性结合抗原,中与外毒素,阻断病原入侵。 5、简述5类Ig得特点: (1)IgG:血清与细胞外液中含量最高,分布最广,机体抗感染得主力军;再次免疫应答得主要抗体;唯一能通过胎盘得抗体。 (2)IgM:分子量最大,种系发生过程中最早出现得抗体,抗感染得先头部队;初次免疫应答最早产生得抗体;脐带IgM含量升高,提示胎儿宫内感染。 (3)IgA:婴儿可以从母体获得SIgA,边防军;参与粘膜局部免疫。 (4)IgD:膜结合型IgD就是B细胞发育分化得标志。 (5)IgE:正常人血清含量最低得抗体,介导I型超敏反应得发生。 6、比较3条补体激活途径得差异

全科医学概论【课后思考题答案】

全科医学概论 第一篇概述 第一章全科医学的历史与基本概念 1.全科医学是一种什么学科? 答:全科医学(general practice)又称家庭医学(family medicine),是一个面向个体、家庭与社区,整合了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医学心理学、人文社会学科相关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的医学专业学科,是一个临床二级学科;其专业领域涉及各种年龄、性别、各个器官系统以及各类疾病。其主旨强调以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整体健康的维护与促进为方向的长期负责式照顾,并将个体与群体健康照顾融为一体。 2.全科医生是一种什么类型的医生? 答:全科医生/家庭医生(general practitioner or family physician / family doctor)是经过全科医学专门训练的工作在基层的临床医生,对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优质、方便、经济有效的、一体化的基础性医疗保健服务,进行生命、健康与疾病全过程、全方位责任式管理的医生,即全科医疗服务的提供者。 3.全科医疗和专科医疗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答:(1)全科医疗与专科医疗的主要区别: 特性全科医疗专科医疗 服务人口较少而稳定(1:2500) 大而流动性强 (1:5万-50万) 照顾范围宽(生物心理社会) 窄(系统/器官/细胞) 疾患类型常见问题疑难急重问题 技术基本技术, 不昂贵高新技术, 昂贵 责任持续性间断性 服务内容防治保康教一体化医疗为主 服务模式健康为中心全面管理,人为中心疾病为中心救死扶伤,医生为中心 医患关系平等伙伴关系,病人主动参与垄断式,病人被动服从 (2)全科医疗与专科医疗的联系:①各司其职;②互补互利;③“接力棒”式服务。 第二章全科医学的基本原则与特点 1.如何理解全科医学的基本原则? 答:(1)科学、技术与人文相统一 (2)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基础 (3)个人-家庭-社区一体化 (4)预防-医疗-康复整体性 强调科学技术与人文相统一; 体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以病人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提供预防-医疗-康复的整体性服务; 以满足居民的健康需求为导向提供服务,讲究好的成本-效果; 高度重视服务艺术和医患关系,强调团队合作。 2.全科医学的基本特点有哪些?掌握全科医学基本特点的意义何在? 答:(1)全科医学的基本特点:①基础性照顾;②人性化照顾;③可及性照顾;④持续性

医学统计学简答题

医学统计学简答题 1.简述标准差、标准误得区别与联系? 区别:(1)含义不同:标准差S表示观察值得变异程度,描述个体变量值(X)之间得变异度大小,S越大,变量值(X)越分散;反之变量值越集 中,均数得代表性越强。标准误、、估计均数得抽样误差得大小,就是描述样本均数之间得变异度大小,标准误越大,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间差异越大,抽样误差越大;反之,样本均数越接近总体均数,抽样误差越小。(2)与n得关系不同:n增大时,S趋于。(恒定),标准误减少并趋于 0(不存在抽样误差)。 (3)用途不同:标准差表示X得变异度大小、计算变异系数、确定医学参考值范围、计算标准误等,标准误用于估计总体均数可信区间与假设检验。联系:二者均为变异度指标,样本均数得标准差即为标准误,标准差与标准误成正比。 2.简述假设检验得基本步骤。 1.建立假设,确定检验水准。 2.选择适当得假设检验方法,计算相应得检验统计量。 3、确定P值,下结论3.正态分布得特点与应用: 特点:1、集中性:正态曲线得高峰位于正中央,即均数所在得位置; 2、对称性:正态分布曲线位于直角坐标系上方,以x=u为中心,左右对称,曲线两端永远不与横轴相交; 3、均匀变动性:正态曲线由均数所在处开始,分别向左右两侧逐渐均 匀下降; 4、正态分布有两个参数,即均数》与标准差0 ,可记作N(?,。):均数卩决定正态曲线得中心位置;标准差。决定正态曲线得陡峭或扁平程度。0越小,

曲线越陡峭;0越大,曲线越扁平; 5、U变换:为了便于描述与应用,常将正态变量作数据转换; 应用:1、估计医学参考值范围2、质量控制3、正态分布就是许多统计方法得理论基础 4.简述参考值范围与均数得可信区间得区别与联系 可信区间与参考值范围得意义、计算公式与用途均不同。 1、从意义来瞧95%参考值范围就是指同质总体内包括95%个体值得估计范围,而总体均数95%可信区间就是指95%可信度估计得总体均数得所在范围 2、从计算公式瞧若指标服从正态分布,95%参考值范围得公式就是: ±l、96s。总体均数95%可信区间得公式就是:前者用标准差,后者用标准误。前者用1、96,后者用a为0、05,自由度为V得t界值。 5.频数表得用途与基本步骤。 用途:(1)揭示资料得分布特征与分布类型;(2)便于进一步计算指标与分析处理;(3)便于发现某些特大或特小可疑值。 基本步骤:(1)求出极差;(2)确定组段,一般设8~15个组段;(3)确定组距;组距二R/组段数,但一般取一方便计算得数字;(4)列出各个组段并确定每一组段频数。 6.非参数统计检验得适用条件。 (1)资料不符合参数统计法得应用条件(总体为正态分布、且方差相等)或总体分布类型未知:(2)等级资料:(3)分布呈明显偏态又无适当得变量转换方法使之满足参数统计条件;(4)在资料满足参数检验得要 求时,应首选参数法,以免降低检验效能 7.线性回归得主要用途。

内科学简答和名解

1、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并发症。肺性脑病、酸碱失衡与电解质紊乱、心律失常、休克(感染性、 失血性、心源性)、消化道出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2、肺结核分类及化学治疗原则。分类:1.原发型肺结核;2.血行播散型肺结核;3.继发型肺结核;4. 结核性胸膜炎;5.肺外结核;6.菌阴肺结核。治疗原则:早期、规律、全程、适量、联合。 3、社区获得性肺炎和医院获得性肺炎的概念。CAP(社区获得性肺炎):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 质炎症,包括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HAP (医院获得性 肺炎):指患者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而于入院48小时后在医院内发现的肺炎。 4、试述重症肺炎的诊断标准。符合以下1项主要标准或3项次要标准以上者。主要标准:①需要 有创机械通气②感染性休克需要血管收缩剂治疗。次要标准:①RR>30次/分;②PaO2/ FiO2<250 ; ③多肺叶受累;④意识障碍/定向障碍;⑤氮质血症(BUN > 20mg/dl );⑥白细胞减少(WBC<4.0< 109/L ); ⑦血小板<10.0 X 109/L ;⑧T < 36 C;⑨低血压需要强力的液体复苏。 5、心源性哮喘和支气管哮喘的鉴别诊断。前者多见于老年人有高血压或慢性心瓣膜病史,后者多见于青少年有过敏史;前者发作时必须坐起,重症者肺部有干湿啰音,甚至粉红色泡沫痰,后者发作时双肺可闻及典型哮 鸣音,咳出白色黏痰后呼吸困难常可缓解。测定血浆BNPK平对鉴别有较重要的参考价值。 6、结核性胸腔积液和恶性胸腔积液的鉴别。 &充血性心力衰竭左心衰有哪些临床表现。症状:1.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①劳累性呼吸困难②端坐呼吸③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④急性肺水肿;2.咳嗽、咳痰、咯血;3.乏力、疲倦、头昏、心慌;4.少尿及肾功能损害。体征:肺部湿性罗音、心脏体征(心脏扩大、舒张期奔马律)。 9、原发性心肌病定义及分型。定义:伴有心功能障碍的心肌疾病。分类:①扩张型心肌病(DCM :② 肥厚型心肌病(HCM);③限制型心肌病(RCM);④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ARVC)。 10、试述二尖瓣狭窄的临床表现。症状:一般在二尖瓣中度狭窄(瓣口面积〈 1.5c怦〉时始有明显症状。呼 吸困难、咯血、咳嗽、声嘶。体征:二尖瓣面容;心尖区第一心音亢进、开辦音;心尖区舒张中晚期隆隆样杂音; 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分裂;Graham Steell 杂音。 发病年龄年龄较轻年龄较大胸水外观多为草黄色多为血性 胸水增长速度慢快 癌细胞阴性阳性LDH 200~400U/L> 500U/L PH V 7.3> 7.4 ADA> 45 U/L V 45 U/L CEA阴性阳性 染色体整倍体非整倍体 胸膜活检结核肉芽肿肿瘤组织 气胸的临床分类?闭合性气 胸、交通性气胸、张力性气胸。 7、支气管扩张临床表现?症状:1.慢性咳嗽、大量浓痰;2.反复咯血;3.反复肺部感染;4?慢性感染中毒症状。体征:典型为两肺下方持续存在的粗、中湿罗音。结核性支扩湿罗音常位于肩胛间区。咯大量脓痰者常有杵状指、趾。 结核性胸腔积液和癌性胸腔积液鉴别

《医学统计学》样题一

《医学统计学》样题一 选择题答案表(涂黑所选答案,未填此表者不给分)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40分) 1. 样本率与总体率差别的假设检验可用。 A 四格表直接概率法计算 B 四格表χ2检验 C 不能检验 D 由样本率制定总体率的可信区间来判断 E 以上都不是 2.在抽样研究中,当样本例数逐渐增多时_____。 A 标准误逐渐加大 B 标准差逐渐加大 C 标准差逐渐减小 D 标准误逐渐减小 E 标准差趋近于0 3.2008年某乡卫生院接诊结核病患者100人,其中男性76人,女性24人,分别占76%和24%,则可以推断出的结论为。 A 该病男性易患 B 该病男女患病率不同 C该病女性易患 D 该病男女发病率不同 E 尚不能得出男女间患病率孰高孰低的结论 4.要减少抽样误差,通常的做法是_____。 A 适当增加样本例数 B 将个体变异控制在一个范围内 C 减少样本例数 D 增加抽样次数 E 减小系统误差 5. 同样性质的两项研究工作中,都作两样本均数差别的假设检验,结果均为P<0.05 P值越小,则获得的结论是。

A 两样本均数差别越大 B 两总体均数差别越大 C 越有理由说两总体均数不同 D 越有理由说两样本均数不同 E 越有理由说两总体均数差别很大 6 在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中,无效假设是_____。 A两样本均数不等 B 两样本均数相等 C 两总体均数不等 D两总体均数相等 E样本均数等于总体均数 7.要评价某市一名12岁男孩的身高是否偏高或偏矮,应选用的统计方法是。 A 用该市8岁女孩身高的95%或99%正常值范围来评价????????? B 作身高差别的假设检验来评价 C 用身高均数的95%或99%可信区间来评价 D 不能作评价 E 以上都不是 H是_____。 8.两个独立样本秩和检验时的 A 两样本秩和相等 B 两总体秩和相等 C 两总体均数相等 D 两总体分布相同 E 两总体分布没有关联 9.在配对设计数值变量资料的对比分析中,配对的目的是为了。 A 提高测量精度 B 操作方便 C 应用t检验 D 提高组间可比性 E 减少实验误差 10.配对t检验中,用药前的数据减去用药后的数据与用药后的数据减去用药前的数据,两次t检验的结果_____。 A t值符号相反,但结论相同 B t值符号相反,结论相反 C t值符号相同,但大小不同,结论相反 D t值符号相同,结论相同 E 结论可能相同或相反 11. 总体是由组成的。 A 部分个体 B 全部个体 C 相同的观察指标 D 全部研究对象 E 同质个体的所有观察值 12.关于构成比,不正确的是。 A 构成比中某一部分比重的增减相应地会影响其他部分的比重 B 构成比说明某现象发生的强度大小

内科学简答题

C A P 与H A P 的定义与区别? CAP社区获得性肺炎,是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 HAP医院获得性肺炎,是指患者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而于入院 48 小时之后在医院内发生的肺炎(包括老年疗养院、康复院等)。区别:CAP以G+求菌为主,HAP以G-杆菌为主。 肺炎严重性决定于三个主要因素? (1)局部炎症程度 (2)肺部炎症的播散 (3)全身炎症反应程度重症肺炎的诊断标准? (1)主要标准: ①需要有创机械通气; ②感染性休克需要血管收缩剂治疗。 (2)次要标准: ①呼吸频率》30次/分; ②氧合指数(PaO2/FiO2)< 250; ③氮质血症(BUN>20mg/ dL); ④白细胞减少(WB CX 10*9); ⑤血小板减少(血小板vx 10*9 / L); ⑥低体温(T v 36C); ⑦低血压; ⑧多肺叶浸润;

⑨意识障碍/定向障碍。 肺炎的临床稳定标准是什么? ①T MC; ②心率W 100次/分; ③呼吸频率w 24次/分; ④血压:收缩压》90mmHg ⑤呼吸室内空气条件下动脉血氧饱和度》90%或PaO2>60mmHg ⑥能够口服进食; ⑦精神状态正常。 肺炎链球菌肺炎的病理特征? (1 )病理改变有充血期、红色肝样变期、灰色肝样变期、消散期。 (2)表现为肺组织充血水肿,肺泡内浆液渗出及红、白细胞浸润,白细胞 吞噬细菌,继而纤维蛋白渗出、溶解、吸收、肺泡重新充气。肺炎链球菌肺炎的诊断标准有哪些? (1 )诱因:青壮年在受凉、醉酒后发作; (2)症状:咳嗽、咳铁锈色痰、寒战、高热; (3)体征:急性面容,口周鼻周单纯疱疹,患侧肺部呼吸减弱、语音震颤增强,叩诊患侧呈实浊音,听诊可闻及异常的支气管呼吸音。 (4)辅助检查:X 线出现实变影;血常规白细胞增多,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5)病原菌检测:发现典型的革兰氏染色阳性、带荚膜的双球菌是确诊本病主要依据。

2医学统计学试题及答案

第一套试卷及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40分) 1、根据某医院对急性白血病患者构成调查所获得的资料应绘制( B ) A 条图 B 百分条图或圆图C线图D直方图 2、均数和标准差可全面描述 D 资料的特征 A 所有分布形式B负偏态分布C正偏态分布D正态分布和近似正态分布 3、要评价某市一名5岁男孩的身高是否偏高或偏矮,其统计方法是(A ) A 用该市五岁男孩的身高的95%或99%正常值范围来评价 B 用身高差别的假设检验来评价 C 用身高均数的95%或99%的可信区间来评价 D 不能作评价 4、比较身高与体重两组数据变异大小宜采用(A ) A 变异系数 B 方差 C 标准差 D 四分位间距 5、产生均数有抽样误差的根本原因是( A ) A.个体差异 B. 群体差异 C. 样本均数不同 D. 总体均数不同 6. 男性吸烟率是女性的10倍,该指标为(A ) (A)相对比(B)构成比(C)定基比(D)率 7、统计推断的内容为( D ) A.用样本指标估计相应的总体指标 B.检验统计上的“检验假设” C. A和B均不是 D. A和B均是 8、两样本均数比较用t检验,其目的是检验( C ) A两样本均数是否不同B两总体均数是否不同 C两个总体均数是否相同D两个样本均数是否相同 9、有两个独立随机的样本,样本含量分别为n1和n2,在进行成组设计资料的t检验时,自由度是(D ) (A)n1+ n2 (B)n1+ n2–1 (C)n1+ n2 +1 (D)n1+ n2 -2 10、标准误反映(A ) A 抽样误差的大小 B总体参数的波动大小 C 重复实验准确度的高低 D 数据的离散程度 11、最小二乘法是指各实测点到回归直线的(C) A垂直距离的平方和最小B垂直距离最小 C纵向距离的平方和最小D纵向距离最小 12、对含有两个随机变量的同一批资料,既作直线回归分析,又作直线相关分析。令对相关系数检验的t值为t r,对回归系数检验的t值为t b,二者之间具有什么关系?(C) A t r>t b B t r

内科学名解大题

内科学 1.肺炎:是指终末气道、肺泡和肺间质的炎症,可由病原微生物,理化因素、免疫损伤、过敏以及 药物所致。 2.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是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炎症,包括有明确潜伏期的 病原微生物感染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 3.医院获得性肺炎(HAP:也称医院内肺炎,是指患者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而于入院 48小时候在医院内发生的肺炎。 4.支气管扩张:是指直径大于2mm中等大小的近端支气管由于管壁的肌肉和弹性组织破坏引以烦人 异常扩张。 5.Kartage ner综合症:是指因软骨发育不全或弹性纤维不足,导致局部管壁薄弱或弹性 较差导致的支气管扩张者,常伴有鼻窦炎以及内脏转为(右位心)。 6.原发综合征:肺结核X线胸片表现为哑铃型阴影,既原发病灶,引流淋巴管炎和肿大的 肺门淋巴结,形成典型的原发综合症。 7.继发性肺结核:是指在原发性结合感染时期留下的潜在病灶中的结核分枝杆菌重新活动而发生的 结核病。 8.全程督导化学治疗:是指在肺结核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每次用药都必须在医务人员的直 接监督下进行,因故未用药时必须采取补救措施以保证按医嘱规律用药,其实质是医务人员承担规律用要的责任。 9.支气管哮喘:是机体对抗原性或非抗原性刺激引起的一种气管-支气管反应性过度增高 的疾病,是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液慢性炎症性疾病。 10.肺栓塞:是以各种的栓子阻塞肺动脉系统为其发病原因的一组疾病或临床综合征的总称,包括 PTE,脂肪栓塞综合症,羊水栓塞,空气栓塞等等。 11.原发性肺动脉高压(PPH:是一少见病,临床定义为“不能解释或未知原因的肺动脉高压”在病 理上主要表现为“致丛性肺动脉病”即由动脉中层肥厚,向心性内膜增生及丛状损坏和坏死性动脉炎构成的疾病。 12.Ortners综合症:原发性肺动脉高压时增大的肺动脉压迫喉返神经引起的声音嘶哑。 13.肺源性心脏病:是指由支气管-肺组织、胸廓或肺血管病变致使肺血管阻力增加,产生肺动脉高 压,继而右心室或功能的改变的疾病。 14.间质性肺疾病(ILD):是一组主要累及肺间质、肺泡或细支气管的肺部弥漫性疾病,也称作弥漫 性实质性肺疾病。 15.特发性肺纤维化(IPE):指特发性间质性非严中病程表现为普通型间质性肺炎的一种类 型,是最常见的一种,病变局限于肺部,引起弥漫性肺纤维化,导致肺功能损害和呼吸 困难。 16.肺泡蛋白质沉积症(PAP :是指肺泡和细支气管腔内充满不可溶性富磷脂蛋白质物质的疾病,临 床上隐袭性渐进性气促和双肺弥漫性阴影为其特征。 17.肺出血-肾炎综合症:以肺部弥漫性出血,肺泡内纤维素附着和肾小球肾炎为特征,病 因不明,多数认为和自身的免疫有关,通过自身免疫机制损伤肾小球和肺泡毛细血管基 底膜,弓I发肺出血和肾炎。 18.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因病因未明的少见病,以弥散性肺泡出血和继发性缺铁贫 血为特征,并无其他器官受累,多见于儿童,也可见于青中年。 19.外源性过敏性肺泡炎:是吸入外界有机粉尘所引起的过敏性肺泡炎,为免疫介导的肺部 疾病。 20.结节病:是一种多系统器官受累的肉芽肿性疾病。常侵犯肺、双侧的肺门淋巴结,也可 以侵犯几乎全身的每个器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