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形状说课稿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案《折形状》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案《折形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分别在不同的方向进行对称、平移、旋转折叠后的图形以及它们的性质和特点。
2.技能目标:能够使用纸片、彩纸等材料进行对称、平移、旋转折叠,并正确记录下每次折叠后的图形。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折形状活动的兴趣和热爱,以及采取合作方式完成任务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及分析本节课以折形状为主要内容,学生将学习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这三种基本平面图形的对称、平移、旋转等操作。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让他们体验折纸对图形变化的影响。
2.1 教学内容1.三角形的对称折叠2.正方形的平移折叠3.长方形的旋转折叠2.2 教学分析1.三角形的对称折叠三角形折叠是学生能够接纳和掌握的简单操作,可以在学习中渐进掌握,通过三者(底边,高度和角度)的逐步调节,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对稳定性的影响,并进一步理解对称性。
2.正方形的平移折叠正方形的平移折叠是学习的难点,需要学生理解平移是重要的基本概念和技巧。
通过操作平移折叠,学生掌握了平移规则的基本概念,以及规律和特点。
3.长方形的旋转折叠长方形的旋转折叠需要学生理解旋转是基本的变形技巧,可以看作是平移和对称的结合,通过角度的不同旋转促使图形的展开。
三、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法通过创设生活中常见的实际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折形状活动的好奇心。
2.合作探究法在实践过程中,采取合作方式,培养学生与伙伴之间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学会分享和交流思想。
3.探究发现法发放不同颜色或不同形状,让学生自由地试着按照所学内容折叠,逐渐熟悉图形的变化与特点,并发现折叠时的规律四、教学流程4.1 教师引导1.引入:对折形状的活动进行简要介绍,并介绍三角形、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基本特征。
2.提问:在引导学生熟悉三种基本图形的基础上,从折叠操作的角度配合实际情境提问,引导引导学生进行初步探究。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1、《折形状》说课稿
八、教学过程
1、教师演示,激趣导入 2、结合课件,介绍构成物体的四种基本形状
3、指导学生实验研究物体的形状与 承受力的关系
预测所折不同形状的纸谁的承受力更大。 设计实验方案,实践探究。 (1)先交流实验方案,让方案在交流中更加完善 。 (2)学生动手实验,并做好记录。 汇报实验结果 (1)要求学生先想一想再说。 (2)自定发言代表。充分发挥小组互动,推选小组中心 发言人。 (3)强化倾听,突出评价,确保交流有序有效
谢谢!
富民小学
竺厚奎
四、教学重点
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五、教学难点
如何使鸡蛋壳的切口尽量平直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图片:蜂巢、乌龟房屋等;实物: 瓦楞纸,鸡蛋壳、书、课件、记录表。 学生准备:学生探究活动用的白纸(16开复 印纸),50克的钩码若干(或其他小称重 物)。
七、教法和学法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要为每一个学生 提供公平的探究机会和有效的指导。于是本 课采用了探索发现,集体研讨的方法进行教 学。通过猜一猜、看一看、做一做、想一想、 说一说,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自主, 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 1、《折形状》 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形 状与结构》单元中的第1课。本课通过引导学 生学会如何折叠和弯曲,以改变形状来增强 材料的承受力,知道蛋壳的形状能够承受很 大的力。从而向学生渗透浅显的材料科学知 识,为学生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和为本单 元以后几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纸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形状
预测承受书的数量 实际承受书的数量
继续研究形状在生活中的应用
《折形状》教案
《折形状》教案《折形状》教案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不同形状的物体具有不同的承受力。
2. 学习通过改变形状来增强物体的承受力。
3.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4.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了解不同形状的物体具有不同的承受力。
2.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学习通过改变形状来增强物体的承受力。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法讲授法:讲解不同形状的物体具有不同的承受力。
2. 演示法演示法:演示通过改变形状来增强物体的承受力。
3.实践法实践法: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通过改变形状来增强物体的承受力。
4. 讨论法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不同形状的物体具有不同的承受力的原因。
四、教学准备 1. 教学材料教学材料:各种形状的物体,如纸、硬币、积木等;实验器材,如测力计、支架等。
2. 教学设备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3. 教学场地教学场地:教室或实验室。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5 分钟) - 播放一段关于建筑结构的视频,让学生观察不同形状的建筑物在承受力方面的差异。
- 提问学生:为什么不同形状的建筑物在承受力方面会有差异? 2. 讲解(15 分钟) - 讲解不同形状的物体具有不同的承受力的原因。
- 介绍常见的形状,如三角形、四边形、圆形等,并分析它们的特点和承受力。
- 举例说明不同形状的物体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桥梁、塔、房屋等。
3. 演示(15 分钟) - 教师进行演示实验,展示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承受力方面的差异。
- 实验步骤: - 将一张纸平放在支架上,逐渐增加硬币的数量,直到纸无法承受为止,记录下硬币的数量。
- 将纸折成三角形、四边形、圆形等不同形状,再次进行实验,记录下每种形状能够承受的硬币数量。
- 比较不同形状的物体能够承受的硬币数量,分析它们的承受力差异。
- 提问学生:为什么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承受力方面会有差异? 4. 实践(45 分钟) -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种形状的物体,如三角形、四边形、圆形等。
折形状说课稿
《折形状》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的起始课。
要求学生达到五个预期学习结果:认识常见的四种形状;能够识别一些物体的主要形状;能通过实验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也会改变;知道改变形状增大承受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是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主体活动就是预测实验四种纸筒的承受力。
蛋壳承受力是一个拓展延伸。
二、备课思路研究教材后,我对教材进行了适当的重组处理,将开头的认识四种基本形状没有单独拿出来教,而是渗透到活动中,把重点放在了探究纸形状与承受力大小的关系,这是总的一个想法,具体分以下几方面来考虑:1、我是按照一节常态课来准备的,前天晚上才开始看教材、教参,昨天晚上才把教案拿出来。
学生进教室之前都不知道上什么内容,也没有准备课件,不是没有,而是我想平常也没有这个条件去做,干脆就上最朴实的课吧!提供一个最真实、最朴实的课给大家解剖吧!2、教案有两稿。
第一稿导入不是用纸托笔,而是托书,但考虑到学生的原有知识肯定一下想不到把纸折成复杂的形状,他们首先想到的是把纸弯曲成拱形,这种想法最接近学生。
因此考虑到第二稿的导入,也就是今天的导入,事实证明还是比较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
3、作为本课得的主体活动,探究纸的形状与承受力大小的关系,先后我有三种想法:第一种是由教师折形状,然后让学生用其进行测试,只要讨论做的注意事项就行了,后来感觉不太妥,似乎是教师拽着学生在走。
其实折纸的过程也是学生发现的过程,它可以比较形状的不同,还能进一步理解什么叫对比实验,很多变量是要控制好的,否则实验就不科学了。
于是我想到了第二种做法,没人发一张纸让学生折自己想折的形状,然后引出很多地方都不一样的纸筒拿来比较肯定不公平,接着拿出教师折好的纸筒来测试,后来感觉最终还是教师折好的。
最后就改成了今天课上的想法,先让学生讨论折纸时要注意些什么,学生的回答很好地诠释了控制变量的概念。
《折形状》——寓教于乐,轻松学习的教案设计
《折形状》——寓教于乐,轻松学习的教案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现代学生学习压力越来越大,课业繁重,教师们也面临诸多教学难题。
因此,如何使学生轻松愉悦地进行学习,成为了教育工作者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折纸形状是一种富有乐趣的手工艺,近年来,折纸形状已成为教育领域中一个重要的教育资源。
通过折纸形状的教育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思考能力,增强其志愿和能力。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通过折纸形状学习几何形状的概念,提高学生的几何基础知识和创造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常见的平面几何图形;2.会根据图形形状折叠出对应形状;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动手创造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1.教学前的准备工作教师准备纸张、尺子等学习工具。
2.教学步骤(1)导入教师先通过图片向学生介绍平面几何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
(2)教学过程①教师向学生展示如何在一个正方形纸张上折出一个等边三角形。
②随后,教师再给学生展示如何在一个长方形纸张上折成一个正方形。
③教师通过一系列操作的演示,让学生快速掌握如何根据不同形状的图形完成折叠纸张的基本方法。
(3)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
四.学习评价1.教师应用式评价教师通过课堂实际操作和学生练习作品对学生的掌握和运用情况进行评价。
2.学生自我评价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包括对自己在折纸形状过程中的操作掌握情况和对形状的准确度呈评价。
五.教学反思通过折纸形状的教育方式,学生学习起来轻松愉悦,而且能在实践操作中加深对几何知识的理解,更好地掌握几何学的知识。
教师应该把这种手工形式的教学方法引入到教学中。
此外,教师应该注意在教授折纸形状的过程中适时地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不仅让学生掌握纸张的基本折叠操作,而且是让学生在操作中得到对几何形状背后的概念和规律的理解。
六.总结折纸形状可以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轻松的过程中达到知识的学习效果的目的。
《折形状》教学设计
《折形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以“形状”为主题的实践活动课,主要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经历把形状简单的纸折叠成复杂的形状,了解折纸的过程和结果,体验折纸的乐趣。
二、学情分析本课面对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他们对形状的认识已经比较丰富,对各种形状的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同时,学生对于把形状折叠成更复杂的形状的操作还不太熟悉,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帮助。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操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各种形状的特点,能够动手把形状折叠成更复杂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折形状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各种形状的特点,能够动手把形状折叠成更复杂的形状。
2.教学难点: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五、教具准备教师准备:各种形状的纸张、教学PPT。
学生准备:各种形状的纸张、剪刀、胶水等。
六、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老师讲述一个与形状有关的故事,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主题。
故事内容可以是一个小男孩想要折一只纸飞机,但是不知道如何折叠,于是他向同学们求助。
同学们通过帮助小男孩折叠纸飞机,了解折纸的过程和结果,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
2.探索新知:观察、操作、交流。
(1)认识各种形状的特点。
老师出示各种形状的纸张,让学生观察并说出每种形状的特点。
然后老师进行总结和归纳,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各种形状的特点。
(2)动手折叠更复杂的形状。
老师出示一些比较复杂的形状,如纸船、纸飞机等,让学生尝试动手折叠。
老师可以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引导学生掌握折叠的方法和技巧。
同时可以组织小组合作和交流讨论等活动,让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
(3)展示和分享。
学生完成折叠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展示和分享。
小学综合实践《折形状》教案
小学综合实践《折形状》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折叠纸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掌握折叠出不同形状的方法及技巧;- 熟悉几种基本的折纸形状。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空间的感知和想象能力;-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创造力;- 提高学生的动手协调能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致的观察力;- 引导学生体验在创作过程中的乐趣。
二、教学内容:折纸的基本概念和技巧、折纸形状的创作。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折纸的基本概念和技巧;难点:折纸形状的创作。
四、教学准备:便签纸、彩色纸、剪刀、胶水、铅笔、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材料准备好并摆放在学生面前,老师可以在黑板上展示一些简单的折纸作品,引导学生猜测这些作品是通过什么方式制作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了解折纸的基本概念和技巧(20分钟)在黑板上讲解折纸的基本概念和技巧,并示范如何折叠一个简单的折纸作品,如折叠飞机。
引导学生模仿老师的动作一起折叠,巩固理解。
3. 折纸形状的创作(60分钟)(1)选择一个折纸形状,如花、星星、动物等,老师给学生展示一个样例,介绍要折叠的形状和方法。
(2)让学生自行进行折纸创作,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尽可能用多种颜色的纸张来制作。
(3)老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并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
4. 展示和评价作品(10分钟)让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每个学生用一两句话介绍自己的作品,并进行互相评价。
鼓励学生勇于表达和分享,促进学生的自信心。
5. 总结(10分钟)对折纸的基本概念和技巧进行简单的总结,强调折纸的创作过程中的乐趣和意义。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使用折纸进行创作,培养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
六、教学反思:通过《折形状》的综合实践教案,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培养了对空间的感知和想象力,提高了动手协调能力和创造力。
学生在展示和评价环节中,培养了表达和分享的能力,增强了自信心。
同时,也引导学生体验到在创作过程中的乐趣。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案《折形状》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案《折形状》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折形状》。
二、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折纸;2.能够准确折叠各种形状的纸张;3.能够应用所学知识折叠出不同的形状;4.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5.培养学生耐心、细心、认真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各种不同形状的纸张的折叠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对于复杂结构的形状的折叠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方法本课采用多维度教学方法,包括听讲解、看教材、看视频、动手实践等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学习知识,而且也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好地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五、教学过程1. 预习在课前让学生预习教科书上的内容,让学生大致了解折纸的概念。
2. 讲解1.教师介绍什么是折纸,通过PPT或者板书向学生展示一些简单的折纸体验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2.告诉学生本次折纸的命题,例如折叠出人、动物、建筑等。
3. 实践环节1.让学生将讲解部分中展示过的折纸体验活动尝试一遍,让学生感受一下折纸的方法和乐趣;2.通过教师演示和学生跟随操作两种方式进行,让学生掌握各种不同形状的纸张的折叠方法,例如:飞机、木屐、鸟、精灵帽子、圣诞鞋、恐龙等;3.让学生自由发挥,在制定限制条件的情况下自主折叠出自己想要的形状。
4. 总结总结本次授课的重点内容,并鼓励学生将折纸的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六、教学后期在课后,通过练习作业、小组展示等不同形式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让学生可以将这些知识用于实践中,不断提高操作的技能和能力。
同时,也可以定期复习,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折形状》教案
《折形状》教案教案:《折形状》教学目标:1. 了解折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学会通过折纸的方法制作不同的形状;3.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折纸纸张、剪刀等工具;2. 学生准备笔、尺子等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些折纸作品,鼓励学生猜测是如何制作的;2. 引导学生思考,折纸的原理是什么,为什么折纸可以制作出不同的形状。
二、讲解折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10分钟)1. 教师简要讲解折纸的基本原理,即通过将纸张按照一定的方式折叠,可以制作出不同的形状;2. 教师示范折叠纸张的基本方法,如折叠直线、折叠角度等;3.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练习折纸的基本方法。
三、制作简单的折纸形状(15分钟)1. 教师指导学生制作简单的折纸形状,如折纸飞机、折纸船等;2. 学生根据教师的示范和指导,自己动手制作折纸形状;3.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创意进行变形和改进。
四、制作复杂的折纸形状(20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复杂的折纸形状,如折纸动物、折纸花等;2. 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折纸形状进行制作;3. 学生可以借助图纸或者模板进行制作,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创作。
五、展示和分享(10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折纸作品;2. 学生分享制作过程中的体会和困难;3. 学生互相欣赏和评价彼此的作品,鼓励和表扬他们的努力和创意。
六、总结和评价(5分钟)1.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折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评价自己在折纸制作中的表现;3.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积极的评价和鼓励。
七、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布置作业: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制作一个自己喜欢的折纸形状,并写一篇作品心得;2.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作业的截止时间和提交方式。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折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学会了制作不同的折纸形状。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力的培养,通过展示和分享,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兴趣。
最新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折形状说课》教案.doc
《折形状》说课稿一、关于教材本课是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的起始课。
要求学生达到五个预期学习结果:认识常见的四种形状;能够识别一些物体的主要形状;能通过实验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也会改变;知道改变形状增大承受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是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主体活动就是预测实验四种纸筒的承受力。
蛋壳承受力是一个拓展延伸。
二、关于教学理念分析:科学学习要以学生的探究为核心,这是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教师在设计科学探究活动中,要果断单刀直入地设计问题,直奔主题,就可能保证把握探究教学的重点环节,为重点环节的探究活动留出大块时间,自然会收到明显的效果。
这节课,我设计了两个主要的探究实验活动--折各种形状的纸筒并研究其承受力,研究纸筒的形状与承受力的关系。
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探究。
两个探究活动紧紧围绕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来设计,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真刀真枪地"做"科学,体验到探究科学的乐趣。
在快乐的探究学习中,学生自己知道了物体形状不同,承受力的大小也不同,并学会了改变形状,可以增大承受力的方法。
三、关于教育教学具体目标:一、学习目标:1、能够通过实验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2 、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会改变;3 、知道改变形状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4 、通过探究活动巩固探究的步骤和过程。
二、重点和难点重点: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难点:在探究过程中控制条件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与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的乐趣;2、意识到科学技术在解决生产、生活问题中的作用。
四、关于教学流程:为体现本课的设计理念,我自主构建了探索性学习的课堂教学的课堂基本教学模式,即“设疑激趣---引导探索---分组实验---交流评价”。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折形状》说课稿附反思含板书设计(1)
三、说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探索力作用于蛋壳凹面、凸面出现的不同现象,初步感知拱形面能承受较大 力的现象,并了解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初步了解仿生学。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验,知道鸡蛋壳的抗压能力 2、通过模拟小鸡出壳实验,初步学会控制变量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欣赏和了解一些具有蛋壳形结构的著名建筑 2、能够在探究中认识到科学技术在生产生活领域所起的重大作用 3、体验解决问题、发现答案的愉悦感
八、教学反思
科学教育强调让学生亲自参与对自然现象、规律的发现,让他们通过观察 实验,接触现实,发展自己的好奇心,激发想象力,扩展思维,改善合作和交往 能力。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并不意味着教师完全放手不管,实验前教师要对学生的 实验过程进行细致的指导,这种引导和点拨可以让学生的后续学习更有收获。以 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干扰因素。在学生有序且有目的的实验 中,学生更容易总结出科学的结论,这样也会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从而不断激 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设置、营造良好的探究环境,让学 习活动充满了乐趣,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到处都充的科学书是不是比你们预测的多得多?那究竟鸡蛋壳能承受多少 本科学书呢?这个悬念我们等会揭晓。
20、师:不过看来我们小小的鸡蛋壳确实有大大的承受力。 (四)、鸡蛋壳的秘密
1、师:鸡蛋壳外部的抗压能力这么强,不知道鸡蛋壳内部抗压能力怎么样 ?你们怎么看?
2、生: …… 3、师:你想怎么设计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 4、生讨论。 5、师:要验证鸡蛋壳内部的抗压能力,我们将鸡蛋壳倒置,也在上面放科 学书可不可行?
22、实验。 23、师:四枚鸡蛋壳承受了多少本科学书的重量?谁上来提一提这些书的重量 ?
(五)、拓展延伸 1、师:一个人握住一个鸡蛋使劲地捏,无论怎样用力也不能把 鸡蛋捏碎,四只半个鸡蛋壳也可以承受八十本书的重量,薄薄 的鸡蛋壳之所以能承受这么大的压力,是因为它能够把受到的 压力均匀地分散到蛋壳的各个部分。建筑师根据这种“薄壳结 构”特点,设计出了许多既结实又省料的建筑物。常州江南环 球港、迪诺水镇、奥体中心、常州北站、北京国家大剧院以及 其他很多著名建筑,屋顶都采用了这种“薄壳结构”。
苏教版科学五下《折形状》说课稿
苏教版科学五下《折形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折形状》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的一个教学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探索和发现不同形状的特点和折纸的基本技巧。
教材中提供了多种折纸形状的图示和步骤,学生可以通过模仿和创造,制作出各种有趣的纸品。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力和创造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力,他们在前期的学习中对折纸产生了一定的兴趣,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折纸技巧。
但在创造力和形状认知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折纸技巧,能够独立完成教材中提供的折纸形状,并能够创作出自己独特的纸品。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模仿和实践,培养观察力和动手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折纸活动,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折纸技巧,能够独立完成教材中提供的折纸形状。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创造性地设计出自己独特的纸品,并能够理解形状的特点和折纸的基本原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讲授法、示范法、实践法和小组合作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通过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掌握折纸技巧;学生通过实践和小组合作,提高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纸品,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讲解与示范:教师讲解折纸的基本技巧和步骤,并进行示范,引导学生掌握折纸方法。
3.实践操作:学生根据教材中的图示和步骤,进行折纸实践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4.小组合作: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创作出有趣的纸品,培养合作精神和创造力。
5.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互相评价,教师进行总结性评价。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简洁明了,主要包括本节课的主题《折形状》,以及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在黑板上展示折纸的步骤和形状特点。
《折形状》说课稿
折形状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 教材内容《折形状》是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的数学内容之一,是初步学习平面图形折叠及其性质的重要一环。
本章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折纸制作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正八边形;•发现和归纳各种多边形对称性的折法。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平面图形折叠及其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 学生特点本章内容适合五年级上学期的小学生学习,他们已经学会了部分几何知识,如点、线、面、直角、三角形等,对于平面图形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
此时需要更加细致深入、有趣多样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几何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我们的教学目标主要是:•掌握折纸制作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正八边形的方法;•发现正多边形的对称性,并进行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本章的教学重点在于:•折纸制作不同种类的正多边形;•发现不同正多边形的对称轴。
2. 教学难点本章的教学难点在于:•发现不同正多边形的对称轴的归纳总结;•运用折纸制作正多边形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设计1. 教学方法本章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分组讨论: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共同发现正多边形的对称性和折法;•折纸实操:让学生亲自实践,运用折纸制作出不同的正多边形;•归纳总结: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和合作,引导学生总结不同正多边形的对称性。
2. 教学流程设计本章的教学流程设计如下:(1)导入环节在前置知识和视频短片介绍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折形状?”“折出正三角形、正方形和正五边形的方法是什么?”这两个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新课讲授•步骤一:让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图,自己动手一步一步折叠出一个正三角形,并强调在不同位置折叠的效果不同。
•步骤二:通过折纸实操,让学生分组探究制作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和正八边形的方法,详细讲解折纸步骤,并让学生自行实践。
《折形状》——激发孩子创造性的教案设计
一、教学背景与教学目标1.教学背景《折形状》是一款能够锻炼孩子创造性思维的游戏;它可以让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学会利用图形中的对称性进行折叠,锻炼孩子的空间认知能力和创造力,培养孩子对于对称和图形感知的敏感问题。
2.教学目标本次教学旨在通过介绍《折形状》游戏,在孩子中植入对“对称”概念的认识,激发孩子自主思考利用对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希望在激发孩子的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让孩子在玩游戏的过程中获得快乐,追求更高更强的成功体验。
二、教学重点1.对称概念的教学2.游戏规则的介绍与实践3.创造性思维的激发4.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三、教学过程1.授课形式采用小组讨论和互动学习的方法,以游戏体验为主线,让孩子们在游戏中认知对称性的概念。
2.教学过程(1)游戏介绍-显示游戏基本画面。
-让孩子们一起互动讨论,根据游戏界面了解游戏规则和玩法。
-强调游戏规则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激发孩子们兴趣和创造性思维。
-告诉孩子们,在游戏中可以自由发挥,在不犯规的情况下可以使用任何方法实现折叠。
(2)先学习基本形状-在图形板上,游戏引导孩子们学习最基本的图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等等.-学生应当在图形中找到对称部位,并进行实践,了解对称性的概念。
(3)完成虚线图案的折叠-在屏幕上展示一个含有虚线折叠图案的图形画面。
然后引导学生在虚线部分进行折叠,将图案按照对称性完美展现。
-展示优秀的学生折叠作品,鼓励孩子们进行创新和自主思考,并总结出折叠技巧和注意事项。
(4)创造性实践-让学生自主设计自己的图案,然后用折叠的方式来处理。
-每个学生需要通过折叠技巧将自己的图案完美的展现,让学生频繁进行实践,锻炼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展示优秀的作品,与其他学生分享折叠技巧和自己的心得体会。
(5)结束-总结本次活动的亮点和要点;-分享孩子们在本次活动中学习到的感悟与体验;-为优秀的学生颁发奖状和奖品,鼓励孩子们在平常的游戏中勇于尝试与创新。
四、教学辅助1.图片展示使用图片展示游戏画面和实践图片等。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1 折形状苏教版.docx
2-1折形态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提出四周环境中与形态有关的问题,并设法说明:•运用恰当语言描述探讨方法;•能预料不同形态的结构哪种承受力大些:•初步学会变更纸的形态和纸筒形态,增大其承受力的方法。
学问与技能:•知道物体的形态不同,承受力的大小也不同:•了解形态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观赏自然界生物奇异的形态和结构,感叹它绐人们带来的启示:•体验与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的乐趣:•意识到科学技术在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时能起宜要作用。
重点:知道物体的形态不同,承受力的大小也不同难点:了解形态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打算:老师打算:蜂巢、乌龟、房屋等图片,蚌壳、螺壳、蛋壳、樨头盒、汤勺、台灯罩、瓦楞纸等实物.学生打修:橡皮泥、小刀、图画纸、胶带、剪刀、练习本、厚书、鸡蛋等重物。
敦学过程设计:一、激趣导入。
1、谈话:你能说出下列物体是有哪些形态构成的吗?2、讲解并描述:物体有各种形态,但大多数物体是由圆锥体、圆柱体、立方体、球体等几种形态构成的,请大家试一试,由这些形态你还能变出哪些形态?3、活动:学生探究用小刀切割橡皮泥。
4、沟通:汇报自己切割出的形态,并尝试说一说这些形态像什么物体?二、探究不同形态的纸的承受力。
1、谈话:纸是我们身边圾常见的材料之一,你能想方法给纸变更一下形态吗?比比港的方法多。
2、活动:学生折纸,沟通各自折的形态。
3、谈话:刚才我们把纸变更成J'这么多形态,谁能来给这些形态分分类呀?4、活动:学生分类。
5、那么我们刚才折的这些形态的纸谁的承受力最大呢?你能预料一卜.吗?6、学生探讨。
7,记录好预料结果:不同形态的纸的承受力是多少?证明我们的想法。
9、学生讲解并描述方法:只耍在上面放重物就行r,比一比,哪种形态上放的s:物多就是谁的承受力大。
10、讲解并描述:为了使试验的标准相同,放在上面的重物也应当是相同的。
IU学生试验,并做好记录。
13、沟通各种形态的承受力。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案《折形状》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案《折形状》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照应教学教学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什么是折形状并能绘制出图形。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折纸的方法。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加深对空间位置的认识。
重点难点:1、认识折形状并能够绘制出图形。
2、掌握折纸的方法,实现折形状。
3、加深对空间位置的认识。
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出示若干折叠好的折纸图形,让学生猜测并讲述自己的想法,之后大家同意了一些定义。
2、学习(1)让学生拿起一张方格纸,说:“我们先用直线将这张纸分成四份。
”并示范,之后学生跟着做。
(2)接着,老师介绍了折形状的方法,即将原纸沿着图形的对称轴弯折后,压平成为一个图形。
(3)老师示范了如何通过折纸的方法绘制出正方形、长方形、正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矩形、等腰梯形等形状。
(4)老师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在画完这些图形之后,有没有别的方法呢?有没有更简单的方式?(5)让学生探究折纸对称绘制的方法,并自主设计创新其他不同形状。
3、展示让学生将自己所折出的不同形状的图片展示给同学们,相互欣赏表扬。
4、总结让学生将刚刚学习的知识和方法进行总结,比较不同方法的优缺点。
5、作业让学生根据月份来设计一个折纸飞机图案,要求每一个纸飞机都是相同的。
教学设计二:探究教学教学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什么是折形状并能绘制出图形。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折纸的方法。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加深对空间位置的认识。
4、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想象力。
重点难点:1、认识折形状并能够绘制出图形。
2、掌握折纸的方法,实现折形状。
3、加深对空间位置的认识。
教学步骤:1、导入老师让学生自由发挥,折出自己所喜欢的形状,并简单介绍一下自己的设计思路及过程。
2、探究(1)让学生仿照例子,使用自己的方式制作出一些折纸。
(2)老师引导学生探究,什么样的伸缩线在折出图形时使用得更合理。
折形状实验说课稿
折形状实验说课稿一、教学内容及目标本课将介绍折形状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步骤,通过手工折纸的方式让学生亲自实践,进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对几何形状的兴趣,并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5分钟)老师出示一些常见的几何形状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并讨论这些几何形状的特征和应用场景,引发学生对几何形状的兴趣。
2.知识讲解(15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了解折纸的基本原理和步骤。
讲解时,重点强调以下几个关键点:- 折纸的基本原理:利用纸张的可塑性,通过折叠方式构造出不同的几何形状。
- 折纸的步骤:选择合适的纸张,标出折叠线,沿着折叠线进行折叠,最后得到目标形状。
3.实验操作(4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老师给予指导和帮助。
步骤如下:(1) 学生选择一张合适的方形纸张作为实验材料。
(2) 学生根据老师指导,选择目标形状并在纸张上标出折叠线。
(3) 学生按照折叠线的方向进行折叠,注意折叠的角度和折叠的顺序。
(4) 学生完成折叠后,检查目标形状的准确性,并根据需要进行微调。
4.总结归纳(10分钟)学生在完成实验后,老师引导学生对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法以及折纸所呈现的几何形状进行总结归纳。
并与学生讨论几何形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要点及考核方式1.教学要点- 折纸的基本原理和步骤;- 正确地选择方形纸张以及标出准确的折叠线;- 注重折叠的角度和顺序;- 检查折叠后的目标形状的准确性。
2.考核方式- 学生实际操作时的表现;- 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学生对几何形状应用的理解。
四、教学资源准备1.多媒体设备;2.方形纸张;3.实验过程演示图。
五、教学延伸学生可以通过进一步探索折纸的原理和技巧,尝试折叠更复杂的几何形状,如正方体、多面体等。
同时,可以将折纸与数学、美术等学科进行融合,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六、教学反思通过这个实验,学生不仅能够亲自体验折纸的乐趣和成果,还能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