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经贸外事学院刑法学总论期末考试试卷

云南经贸外事学院刑法学总论期末考试试卷
云南经贸外事学院刑法学总论期末考试试卷

云南经贸外事学院刑法学总论期末考试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1-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 按照解释的方法不同,可以把刑法的解释划分为()。

A. 立法解释和学理解释

B. 扩张解释和限制解释

C. 文理解释和论理解释

D. 司法解释和学理解释

2. 美国公民从日本劫持新加坡的民用飞机到泰国,后逃至我国领域内,我国司法机关适用中国刑法对该行为人追究刑事责任,所体现的是()。

A.保护管辖原则 B. 普遍管辖原则

C.属地管辖原则 D. 折中管辖原则

3. 精神病人在实施危害行为时,处于以下哪一种状态时,才属于无刑事责任能力()。A.不能辨认或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

B.不能辨认而且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

C. 不能完全辨认自己的行为

D. 不能完全控制自己的行为

4. 刑事责任能力是指()。

A. 行为人辨认自己行为的能力

B. 行为人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C. 行为人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D. 行为人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5. 王某盗窃正在使用的汽车轮胎,数额不大,构成破坏交通工具罪。刘某盗窃轮胎厂准备出厂的轮胎,数额较大,构成盗窃罪。王某、刘某的行为所侵犯的对象相同,但罪名不同,原因是()。

A. 犯罪对象数额大小不同

B. 犯罪对象本身性质不同

C. 犯罪对象可能造成的危害不同

D. 危害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的性质不同

6. 行为人误以为妻子为他女而加以强奸的构成()。

A. 不构成犯罪

B. 虐待罪

C. 强奸罪未遂

D. 强奸罪既遂

7. 王某意图杀死仇人甲,向甲所在地方打了一枪,结果把在甲旁边的乙打死,又将甲打伤,则王某的行为应如何认定()。

A. 构成杀人罪和伤害罪两种罪犯

B. 构成过失致死罪和伤害罪两种犯罪

C. 属想象竞合犯,按杀人罪处理

D. 属牵连犯,按杀人罪处理

8. 犯罪未遂罪中的“犯罪未得逞”是指()。

A. 犯罪行为没有实现行为人的主观目的

B. 犯罪行为没有发生危害结果

C. 犯罪行为没有实行完毕

D. 犯罪行为没有完全符合刑法分则规定的特定犯罪构成要件

9. 我国刑法规定的法定刑模式为()。

A . 绝对不确定的法定刑 B. 绝对确定的法定刑

C. 相对确定的法定刑

D. 相对确定的法定刑和绝对确定的法定刑

10. 某机修师,因对领导不满,利用工作便利,在进厂大修的飞机上,非法加装了两套控制电路,妄图使飞机在试飞时空中断油毁机,造成机毁人亡的严重事故,因被及时发觉而没有造成飞机坠毁的严重后果。机修师的行为属于()。

A. 不构成犯罪

B. 破坏交通工具罪(预备)

C. 破坏交通工具罪(未遂)

D. 破坏交通工具罪(既遂)

11. 某甲将年仅十岁的小女孩推入河水中想将其淹死。回家后又很后悔,急忙赶回河边想将小女孩救出。结果该女孩已被过路群众救出并脱险。某甲的行为属于()。

A. 犯罪中止

B. 犯罪既遂

C. 犯罪未遂

D. 犯罪预备

12. 不满14周岁的人实施故意杀人行为的()。

A. 构成故意杀人罪,但不负刑事责任

B. 构成故意杀人罪且应负刑事责任,但免于刑事处罚

C. 不构成犯罪,所以不负刑事责任

D. 待其满14周岁后应追究刑事责任,但应从宽处罚

13. 下列抢劫罪中,哪一种情形应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A. 进入商场抢劫

B. 在公共场所抢劫

C.抢劫军用物资

D. 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抢劫

14. 以重伤的方法阻碍国家工作人员执行公务造成国家工作人员重伤的,()。

A.构成妨害公务罪的结果加重犯

B.以故意伤害罪论处

C.以妨害公务罪和故意伤害罪实行数罪并罚

D.以扰乱公共秩序罪定罪处罚。

15. 罪犯某甲因犯A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执行10年后又发现其在犯A罪的同时犯有应判处12年有期徒刑的B罪。某甲实际执行的刑期的最高期限为()。

A. 27年

B. 29年

C. 20年

D. 17年

16.下列犯罪中,属于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的有()。

A. 窝藏、包庇罪

B. 诬告陷害罪

C. 诽谤罪

D. 破坏交通工具罪

17. 甲是电气设备维修工,负有维护车间电气设备的任务。在其当班期间,发现电气设备受损,有引起火灾的危险,但由于对领导不满,故意不予维修,以致引起火灾,损失很大。甲的行为构成()。

A. 放火罪

B. 失火罪

C. 重大责任事故罪

D. 玩忽职守罪

18. 国有商店售货员某甲与社会上的某乙、某丙内外勾结,由甲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与乙、丙共同盗骗国家大量财物。此案()。

A. 甲构成贪污罪,乙、丙构成盗窃罪

B. 甲构成贪污罪,乙、丙构成诈骗罪

C. 甲定贪污罪,乙、丙以贪污罪共犯论处

D. 乙、丙定盗窃罪,甲以盗窃罪共犯论处

19. 何某(女)与同事宋某(女)素有嫌隙,欲加害于宋某。某日,何某教唆一精神病患者饶某(男)对宋某实施了强奸行为。何某的行为构成()。

A. 侮辱罪

B. 强奸罪的教唆犯

C. 强奸罪的单独犯

D. 传授犯罪方法罪

20. 李某冒充部长的儿子与女青年孙某谈恋爱,并答应与孙某结婚。孙某见李某是高干子弟,

遂同意与其建立恋爱关系。在李某的一再强烈要求下,孙某与李某多次发生两性关系。后来,孙某发觉李某不是什么高干子弟,就向公安机关控告李某,要求追究李某的刑事责任,并说如李某不冒充高干子弟,她绝不会跟他好。问李某的行为属于()。

A. 强奸罪

B. 不构成犯罪

C. 诈骗罪

D. 招摇撞骗罪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二至四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21. 全部犯罪过程可以分为()。

A. 犯罪的完成形态

B. 犯罪的未完成形态

C. 犯罪的预备过程

D. 犯罪的实行过程

22. 不属于共同犯罪的情形有()。

A. 同时犯

B. 故意内容不同的犯罪

C. 共同过失犯罪

D. 实行犯过限行为

23. 下列选项中属于犯罪预备行为的是()。

A 为实施盗窃行为而练习扒窃技术 B. 向他人传授犯罪方法

C 诱惑他人犯罪 D. 制造犯罪工具

24. 下列犯罪分子不适用假释的是()。

A. 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分子

B. 被判处无期徒刑实际执行未满十年的犯罪分子

C. 因强奸被判处15年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

D. 累犯

25. 关于抢夺罪的表述,正确的是()。

A. 抢夺罪都是在乘人不备的情况下实施的

B. 抢夺罪的行为人在夺取财物时没有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的

C. 抢夺罪的对象包括动产和不动产

D. 携带凶器抢夺的,不论行为人是否实际使用或者以凶器相威胁,均以抢劫罪论处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26.犯罪构成:

27.犯罪预备:

28.刑罚:

29.减刑:

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30.什么是刑事责任年龄?我国刑法是如何划分刑事责任年龄阶段的?

31.简述共同犯罪的概念和成立条件。

32. 犯罪故意成立的两个条件或两个基本特征或两种因素是什么?

33.间接故意与直接故意的异同点是什么?区分二者的意义是什么?

五、案例分析题:(每题15,共30分)

34.甲是河南省淅川县人。2002年4月到浙江省某市三北镇打工时还不满17周岁。因平时好赌,他微薄的收入都流进了别人口袋。缺钱花的甲想到曾去过三北镇的邮政储蓄所,发现去那里的人不多,可能比较容易得手,便决定前去抢钱。2003年3月25日下午甲拿了把玩具仿真手枪到了该邮政储蓄所营业厅。进门后,甲看到只有两个女营业员上班,并且没有其他顾客,他便到一营业员的柜台前称要存款。营业员便让他先填写存款凭证。甲即在存款凭证上写了“把钱拿出来,不听话大家都得死”的字后,将凭证递给营业员,随即拿出玩具枪隔着柜台的玻璃指向营业员。营业员看到凭证上的字后,心里一惊,抬头发现称要存钱的男子竟用一支手枪指着自己,便迅速钻到柜台下面并按响报警器。甲听见报警声后,转身就跑。

在逃跑过程中,甲被追赶出来的其他邮政职工和过路群众抓获。

请问:

(1)甲的行为构成什么犯罪?

(2)甲的行为属于何种犯罪停止形态?

(3)甲的持假枪的行为是否影响对他的量刑?

(4)对甲的行为如何处理?(只答处罚原则)

35.某村村委会办公室财物被盗,村委会主任甲怀疑是村民陈某所为,即带领村治保主任等人将陈某带到村委会办公楼“审讯”。陈某拒不承认偷窃行为,甲即命人将陈某关押在办公楼的地下室。陈某感到冤屈,第二天早晨在办公楼地下室愤而自杀身亡。甲在被采取强制措施后,主动向公安机关交代,他在担任村委会主任期间还有以下违法行为,后经查证属实:村里因100亩土地被国家征用,获得国家土地征用补偿款500万元。甲在负责发放这笔款项时,谎称为了催要这笔款项,曾花费5万元用于“疏通关系”,遂用假发票在土地征用补偿款中报销5万元“招待费”归自己所有。

阅读分析上述案例后,请回答以下问题:

(1)甲的行为各构成何罪?并简要说明理由。

(2)对甲应如何处罚?并简要说明法律根据。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B

3. A

4.C

5.D

6. C

7.C

8.D

9.C 10.D 11.C 12.C 13.C 14. B 15.C 16.A 17.A 18.C

19.C 20.B

二、多项选择题

21. CD 22.ABCD 23. ACD 24. BCD 25.BD

三、名词解释

26.犯罪构成:是指刑法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一切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27.犯罪预备:是指行为人为实施犯罪而开始创造条件的行为,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着手犯罪实行行为的犯罪停止形态。

28.刑罚:是刑法中明文规定的由国家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人所适用的限制或剥夺其某种权益的最严厉的法律制裁方法。

29.减刑:是指对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其在刑罚执行期间的悔改或者立功表现,而适当减轻其原判刑罚的制度。

四、简答题:

30.刑事责任年龄(简称责任年龄),是指法律所规定的行为人对自己实施的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行为负刑事责任必须达到的年龄。

我国刑法典把刑事责任年龄划分为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与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三个年龄阶段:

(1)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即不满l4周岁。

(2)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即已满14周岁不满l6周岁。

(3)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即已满16周岁。

31.共同犯罪,就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4分)构成共同犯罪,必须具备如下条件:(1)主体要件。必须是二人以上。

(2)客观要件。各犯罪人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行为。

(3)主观要件。各共同犯罪人必须有共同的犯罪故意。

32.犯罪故意的成立必须具备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两个条件:(1)故意的认识因素,是故意罪过成立的前提和基础。根据刑法规定,认识因素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具有这种认识,说明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及其所造成的危害是处于一种有意识、完全自觉的心理状态之中。

(2)故意的意志因素,是指行为人对自己行为将引起的危害结果抱有希望或者放任发生的心理态度。意志因素是认识因素的发展,仅有认识,如果最终没有形成希望或放任的意志态度,便不可能自觉确立行为方向、决定方法、步骤,从而导致行为的实施。

总之,只有同时具备认识因素和希望或放任的意志因素,才能成立犯罪故意。

33、相同之处是:二者的行为人都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都不排斥、反对危害结果发生。不同之处:(1)直接故意行为人明知结果的可能发生或必然发生,间接故意则只能是明知结果的可能发生。(2)直接故意行为人是希望危害结果发生,即积极追求结果发生,而间接故意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持放任态度,即听之任之,不在乎的态度。(3)在成立条件上,二者对特定结果的发生要求不同。直接故意的成立不要求特定结果的发生。而间接故意的成立,则要求特定结果的发生。

在一般情况下,直接故意的主观恶性大于间接故意,其社会危害性相对也大。所以区分两种不同的故意形式对正确地定罪量刑是有意义的。

五、案例分析

34、答案:

(1)甲的行为构成抢劫罪。抢劫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行截取财物的行为。甲实施了持“枪”抢劫邮政储蓄所营业厅的行为,构成抢劫罪。(2)甲的行为属于抢劫未遂。抢劫罪是结果犯,结果犯以法定的危害结果是否实际发生为区分犯罪既遂与犯罪未遂的基本标准。本案中,抢劫罪的法定的危害结果没有实际发生,属于抢劫未遂。

(3)甲持假枪抢劫,不符合抢劫罪中“持枪抢劫”的加重处罚条件,所以不影响量刑。(4)对甲应以抢劫罪定罪量刑,要考虑如下因素:a.甲犯罪时未满18周岁,依法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b.抢劫未遂,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c.甲的行为是抢劫金融机构的行为,属于抢劫罪的加重处罚情节。

35.答案:

(1)甲命人关押陈某的行为,与他人共同构成非法拘禁罪。因为甲的行为非法剥夺了他人的人身自由,且造成了严重后果。甲虚报冒领5万元土地征用补偿款的行为,构成贪污罪。甲虽然是村委会主任,但负责土地征用补偿款的发放工作不属于村民自治管理范围内的事务,而属于协助人民政府从事行政管理工作,是“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符合贪污罪的主体条件。甲利用该职务上的便利,骗取土地补偿金,符合贪污罪的构成要件。(2)甲在非法拘禁的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是主犯。对甲构成贪污罪可以从轻处罚。因为甲在被采取强制措施后,主动交代了司法机关没有掌握的该罪行,构成自首,按照法律规定可以从轻处罚。对甲应当数罪并罚。因为甲的行为分别构成非法拘禁罪和贪污罪,应当数罪并罚。

云南民族大学校园网入网用户守则

云南民族大学校园网入网用户守则 为加强云南民族大学校园网计算机网络的管理,保证校园网的通畅和安全,特制定本守则。云南民族大学校园网每位用户须认真阅读并自觉遵守。 一、接入校园网的所有用户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互联网管理暂行规定》、《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暂行管理办法》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安全保密制度,并对自己所提供的信息负有全部责任。不得利用计算机网络从事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等犯罪活动和危害国家、集体利益以及公民合法权益的活动,不得制作、查阅、复制和传播有碍社会治安和有伤风化的信息。入网用户必须接受并配合国家有关部门依法进行的监督检查。 二、在校园网内不允许进行任何干扰网络用户,破坏网络服务和破坏网络设备的活动,这些活动包括(但并不仅限于)在网络上发布不真实的信息、散布计算机病毒、使用未经授权的计算机、不以真实身份使用网络资源等。 三、用户在校园网上登记的用户帐号、IP和E-mail信箱,只授权给登记用户本人使用,严禁让给他人使用。否则,出现问题,被授权者必须负全部责任。 四、为了保护用户个人的利益和用户帐号、IP和E-MAIL信箱,要求用户定期修改口令,在三个月内至少修改一次。超时不修改口令者,其帐号自动被封锁。口令保密字不得泄露给他人,如有泄露及时修改。 五、严禁滥用网络资源以及在计算机网络上进行大量消耗资源的操作,以避免浪费信道和其它资源影响他人上网、感染病毒。如:下载视频文件、游戏、赌博等操作,一经发现,信息化建设管理中心有权立即中断其网络服务,对屡教不改者永远中断其网络服务。 六、入网用户必须接受并配合国家有关部门依法进行的监督检查。 七、如发现违反上述任何规定者,视情节轻重和所造成的影响和损失程度,给予警告、关闭帐号、直至追究法律责任。 八、如发现他人有违反上述任何规定的行为,应及时报告学校信息化建设管理中心。

刑法学1期末考试复习题(带答案)

刑法学1期末考试复习题(带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刑法: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 2、犯罪:一切危害刑法所保护的合法权益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3、刑事责任:刑事法律规定的,因实施犯罪行为而产生的,由司法机关强制犯罪者承受的刑事惩罚或单纯否定性法律评价的负担。 4、主犯: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 5、正当防卫: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6、紧急避险: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 7、刑罚:由国家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人适用的限制或剥夺其某种权益的最严厉的强制性制裁方法。 8、自首: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以自首论。 9、犯罪中止: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 10、普通累犯: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是累犯。 二、论述题 1、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的区别 (1)危险来源不同。紧急避险的危险来源广于正当防卫的危险来源。 (2)损害对象不同。紧急避险损害的是第三者的合法权益;正当防卫只能损害不法侵害者的利益。 (3)实施条件不同。紧急避险只能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能实施;正当防卫并非是制止不法侵害的最后手段(4)限度标准不同。紧急避险造成的损害只能小于所避免的侵害;正当防卫需要整体判断,有时即使造成的损害大于所避免的损害仍具有正当性。 2、死刑适用的限制条件 (1)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 (2)犯罪时不满18周岁、审判时怀孕以及审判时已满75周岁的,不适用死刑 (3)死刑判决必须经死刑复核程序核准后才能执行 (4)对于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可以判处死刑同时宣告缓期二年执行 3、我国数罪并罚原则的适用 (1)判决宣告以前一人犯数罪的,除判处死刑和无期徒刑的以外,应当在总和刑期以下、数刑中最高刑期以上,酌情决定执行的刑期。 (2)刑罚执行完毕以前,发现被判刑的犯罪分子在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应当对新发现的罪作出判决,把前后两个判决所判处的刑罚,依照本法第六十九条的规定,决定执行的刑罚。已经执行的刑期,应当计算在新判决决定的刑期以内。 (3)判决宣告以后,刑罚执行完毕以前,被判刑的犯罪分子又犯罪的,应当对新犯的罪作出判决,把前罪没有执行的刑罚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依照本法第六十九条的规定,决定执行的刑罚。 4、共同犯罪的成立条件 (1)行为人为二人以上。共同犯罪的主体必须是两个以上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或单位。 (2)共同的犯罪行为。共同的犯罪行为指各行为人的行为都指向同一犯罪,互相联系,互相配合,形成一个统一的犯罪活动整体。 (3)共同的犯罪故意。共同的犯罪故意指各共同犯罪人认识他们的共同犯罪行为和行为会发生的危害结果,并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三、其他的复习范围将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 1、乙于某日晚在一条僻静胡同里抢夺了一名妇女的黑色挎包,内有2000元人民币。在此案件的案情事实中,对犯罪构成没有意义的是? A.实施了抢夺他人较大数额财物的行为 B.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 C.行为人具有刑事责任能力 D.行为人选择了晚上在僻静胡同里作案 2、我国刑法分则将犯罪划分为10类,其划分的根据是? A.同类客体 B.犯罪对象 C.直接客体 D.一般客体 3、甲患有抑郁症欲自杀,但无自杀勇气。某晚,甲用事前准备的刀猛刺路人乙胸部,致乙当场死亡。随后,甲向司法机关自首,要求司法机关判处其死刑立即执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没责任能力,不承担故意杀人罪的责任

刑法总论测试题

刑法总则测试题 1.《关于取缔邪教组织、防范和惩治邪教活动的决定》属于() A.狭义刑法 B.单行刑法 C.附属刑法 D.刑法修正案 2. 根据《刑法》第111条的规定,为境外的机构、组织、人员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或者情报的,构成犯罪。司法解释将其中的“情报”解释为“关系国家安全和利益、尚未公开或者依照有关规定不应公开的事项”。这一解释属于何种解释?() A.扩张解释 B.缩小解释 C.字面解释 D.当然解释 3. 禁止不均衡、残虐的刑罚是以下哪一刑法原则的要求() A.罪刑法定原则 B.刑法适用平等原则 C.罪刑均衡原则 D.罪刑均衡原则 4.如果在日本嫖宿幼女不构成犯罪,在泰国幼女卖淫合法。那么一个日本人到泰国嫖宿中国幼女的,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按照属人管辖原则我国有权管辖 B.按照属地管辖原则我国有权管辖 C.按照保护管辖原则我国有权管辖 D.我国无权管辖 5.行为人甲于1997年9月1日既聚众斗殴又寻衅滋事,按照旧刑法,甲仅构成流氓罪,其法定最高刑为7年有期徒刑,追诉期限为10年。根据现行刑法,甲犯了数罪,其聚众斗殴罪的最高法定刑为3年有期徒刑,追诉期限为5年;其寻衅滋事罪的最高法定刑为5年有期徒刑,追诉期限10年。如果2007年6月发现了甲的上述罪行,对于甲的行为应当如何适用刑法?() A.适用1979年刑法 B.适用1997年刑法,以聚众斗殴罪、寻衅滋事罪追诉C.适用1997年刑法以寻衅滋事罪追诉D.不予追诉 6.“过失犯前款罪的,除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这种罪状形式属于() A.叙明罪状 B.简单罪状 C.引证罪状 D.空白罪状

云南民族大学经典个人简历模板

求职简历

某某 求职意向:银行财务 2012.09-2016.07 某某电子科技 财务管理本科 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管理信息系统, 财务管理,公司理财,经济法,人资管理,市场营销,企业战略管理等 2015.07-2015.09 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大堂经理助理 工作描述: 1. 负责接待客户,帮助客户填写一些资料给他们提供咨询业务; 2. 对银行的基本业务比较熟悉,能协助银行内部人员办理业务; 3. 打印对账单利息单等文件,帮助柜台人员复制必要的资料等。 2013.09-2014.09 学生会勤工助学部 协助助理 工作描述: 1. 进行学生会部门之间的协调,负责对学生会内部的组织管理; 2. 对学生会主办活动进行部门配合的协助,保证活动组织效果; 3. 完成大学勤工助学中心的临时工作任务,有不错的应变能力。 语言类:大学英语六级证书,普通话二甲资格证 软件类:熟练掌握PS 、PR 、AU 和Final Cut 等软件以及Office 办公软件 荣誉类:获得华南大学三等奖学金、华南大学2013-2014年度优秀团员 活动类:华南电子科技大学摄影大赛二等奖,创业计划大赛亚军 作为一位职场新人,我以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来迎接工作中每一个挑战。 善于沟通,有一定团队协作经验,具备一定的活动策划和组织协调能力。 良好的心态和责任感,吃苦耐劳,擅于管理时间,勇于面对变化和挑战。 习惯制定切实可行学习计划,上岗后能积极主动学习岗位所需知识技能。 教育背景 工作经历 技能证书 自我评价 123456 123456 生日:1991.07.07 现居:山东青岛

侦查学总论试题及答案

姓名:区队:学号: 侦查学总论试题及答案 科目:刑事侦查学总论(A卷)共2页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30分) 1.经过侦查机关立案侦查的犯罪事件,称为刑事犯罪案件。 2.刑事侦查学的研究方法有调查法、实验法、统计法和比较法等。 3.刑事侦查学研究犯罪更加侧重对刑事犯罪案件的研究,而犯罪学研究犯罪更加强调对犯罪现象、犯罪原因及犯罪预防的研究。 4.世界上公认的最早的刑事侦查学方面较为系统的专著是《犯罪侦查/侦查工作指南/刑事侦查》,其作者是19世纪末,奥地利的地方法官,后来成为格雷兹大学教授汉斯·格罗斯。 5.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出土的一批秦代竹简,其中《封诊式》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有关刑事侦查的著作。 6.宋代的刑事检验制度是当时世界上最完善的,这以宋代法医学家宋慈所著的《洗冤集录》一书为标志。 7.侦查和预防是同刑事犯罪作斗争的两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作用。 二、选择题(其中含单选和多选题,多选项不全者不得分;每题3分,共30分) 1.刑事侦查工作的方针是( AC ) A、依靠群众,抓住战机 B、破案留根,一网打尽 C、积极侦查,及时破案 D、实事求是,调 查研究 E、依靠群众,快速反应 2.刑事侦查基础工作体系包括( ABC ) A、刑事犯罪情报资料工作 B、刑事犯罪嫌疑人员调查控制工作 C、侦查阵地的控制工作 D、刑事技术工作 E、刑事特情 3.团伙犯罪的最高形式是( D ) A、结伙犯罪 B、流窜犯罪 C、集团犯罪 D、有组织和黑社会犯罪 E、严重暴力犯罪 4.刑事侦查是同刑事犯罪作斗争的一项专门业务,它所担负的基本任务有( AE ) A、侦查破案 B、管理治安秩序 C、管理消防 D、管理户籍 E、预防犯罪 5.刑事案件分类,依据犯罪主体的性质可分为( BC ) A、他杀案件 B、自然人犯罪案件 C、单位犯罪案件 D、普通刑事案件 E、重大刑事案件6.构成刑事案件的基本要素有,与犯罪有关的( ABCDE ) A、人 B、空间 C、物 D、时间 E、事 7.刑事侦查学的基本原理有( ACD ) A、物质交换原理 B、马列主义原理 C、同一认定原理 D、因果关系原理 E、系统论原理8.事物自身与自身同一的科学基础,在于事物本身具有( BCE ) A、一致性 B、特定性 C、相对稳定性 D、不变性 E、客观性 9.在刑事技术检验鉴定中主要是运用鉴定型的同一认定,具体包括( BCE ) A、人像照片同一认定 B、笔迹同一认定 C、痕迹同一认定 D、无形物体的同一认定 E、颅相同一认定 10.调查法是研究丰富刑事侦查学内容的方法,其主要模式有( BC )

刑法学总论

刑法学总论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10分) 1.【但书规定】:《刑法》第37条: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可以免予刑事处罚,但是可以根据案件的不同情况,予以训诫或者责令具结悔过、赔礼道歉、赔偿损失,或者由主管部门予以行政处罚或者行政处分。 《刑法》第13条: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行政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二者是罪与非罪的区别:37条是犯罪,但是可以免予刑事处罚;13条不认为是犯罪。 2.【预备、未遂、中止的相关概念和处罚方式】 犯罪预备: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刑法》第22条第1款) 处罚方式: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刑法》第22条第2款) 犯罪未遂: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得逞的,是犯罪未遂。(《刑法》第23条第1款) 处罚方式: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刑法》第23条第2款) 犯罪中止: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刑法》第24条第1款) 处罚方式: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刑法》第24条第2款) 3.【共同犯罪人及其分类标准】 分类标准:作用地位为主兼用分工形式(以犯罪分子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为主要标准,适当照顾到共同犯罪人行为性质和活动分工的特点) 主犯: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刑法》第26条第1款) 从犯: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作用或者辅助作用的,是从犯。(《刑法》第27条第1款)

军事理论(云南民族大学版)

军事理论(云南民族大学版)参考答案 第一章 1 是国泰民安的根本保证C A. 强大经济 B. 强大政治 C. 强大国防 D. 强大文化 2 国防的主体,即国防活动的实施者,通常为B A. 人民 B. 国家 C. 政府 D. 执政党 3 国家主权是一个国家独立自主地处理自己对内对外事务的最高权力。主权是国家存在的A A. 根本标志 B. 基本标志 C. 根本底线 D. 基本底线 4

国家的统一是原则性问题,不能有丝毫含糊,因此,维护国家统一历来是国防的A A. 重要事务 B. 主要事务 C. 根本责任 D. 基本责任 5 是一个国家的立足的根本B A. 边疆 B. 领土 C. 领海 D. 领空 第二章 ()时期,出现了军队和真正意义上的战争,军事思想开始萌芽并逐渐成为专门学科,出现了专门的军事文献《军政》《军志》C A. 秦至五代 B. 战国时期 C. 夏商周 D. 春秋时期 2 无产阶级军事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是马克思、恩格斯和C

A. 黑格尔 B. 希罗多德 C. 列宁 D. 萨克斯 3 ()是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的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是人们长期从事军事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A A. 军事思想 B. 军事战略 C. 战略思想 D. 军事理论 4 下列属于军事思想的特征之一的是D A. 局限性 B. 专业性 C. 发展性 D. 实践性 5 ()来源于人类的军事实践,同时又给人类的军事实践以理论指导,并在军事实践中接受检验,它随着战争和军事实践的发展而发展A A. 军事战略

B. 军事思想 C. 军事理论 D. 战略思想 第三章 1 国际战略格局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国际间的力量对比、利益矛盾和需求以及基本战略关系T 2 《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中称战略是“筹划和指导战争全局的方针和策略”T 3 不同历史时期的战略,有着不同的内容和特点,其决定因素主要有战略思想和战略环境两个方面X 4 中国的周边国家的政治制度是差不多的,所奉行的国家安全战略和外交政策也是相同的X 5 世界主要力量间的关系在不断调整,国际战略格局和国际秩序处于不断变革中,中国也面临着充满矛盾纷争的周边安全环境T 第四章 1

侦查学总论

侦查学总论 第一章侦查学概念 第一节侦查学的概念:侦查学是研究侦查活动规律及其方法的科学。 (一):侦查学是一门新兴学科 (二):侦查学是一门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学科我国侦查学的概念(三):侦查学是揭露证实犯罪和发现控制犯罪的学科 (四):侦查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学科 (五):侦查学是公安学的一个分支 第二节侦查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1、侦查活动规律 侦查学的研究对象 2、侦查活动方法 1、研究犯罪事实的规律特点 2、研究侦查工作的基本理论 侦查学的研究内容3、研究侦查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经验 4、加强各种侦查措施手段和技巧方法研究 5、比较各国侦查理论经验技术和方法研究 1、侦查学基础理论部分 2、侦查学措施手段部分 第三节侦查学的学科体系3、侦查计谋策略部分 4、侦查技术部分 5、侦查方法部分 1、哲学方法 2、系统方法 第四节侦查学的研究方法1、调查统计法 2、案例剖析法 3、具体方法3、科学实验法 4、比较研究法 5、经验总结法 第二章侦查学原理 第一节物质交换原理概念:是指两种物质在外力的作用下发生接触、摩擦、撞击时引 起两种物质接触面上的物质成分互相交流关系和变化状态 物质交换的条件:1、客体条件:有相互交换的物质客体 2、有外力的作用 3、需要直接发生接触 4、物质实体必须发生了变化 物质交换的类型:1、痕迹性物质交换(足迹、指纹) 2、物品性物质交换(实物性物质交换) 3、印象性物质交换(印象痕迹) Ps: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换的联系

第二节因果关系原理概念:事物之间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称为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的种类:1、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的因果关系 2、犯罪动机与犯罪行为的因果关系 3、犯罪行为与犯罪结果的因果关系 4、犯罪结果与犯罪后应变的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的特点:1、普遍性 2、客观性和可知性 3、事件序列性和必然性 4、多样性和复杂性:1、一因多果、同因异果 2、一果多因、同果异因 3、多果多因、复合因果 因果关系原理的意义:1、因果关系原理是认识案情的基础和前提 条件 2、因果关系原理是推进侦查活动的动力, 是提高侦查自觉性的必要条件 3、因果关系原理是防范控制犯罪的重要理 论依据 第三节同一认定原理概念:是指在侦查中具有专们知识和了解客体特征的人,通过比 较侦查客体先后出现的特征是否同一做出判断 类型:认定主体:留下的鉴定意见、证据、线索等 认定客体:留下的形象、运动习惯、笔迹、痕迹、DNA、 气味等 第三章侦查主体 第一节:侦查主体概述概念:侦查主体是指依法行使侦查权进行侦查活动的组织和个人 侦查主体的职权:1、立案权 2、侦查权 3、紧急情况特殊处置权 4、开展侦查基础业务活动的权利 第二节:侦查机构:1、公安机关:公安部、地方公安机关、专门公安机关 2、人民检察机关 3、国家安全机关 4、军队保卫部门 5、监狱 公安机关的侦查机构:国内安全保卫部门、刑事侦查部门、经济犯罪侦查部门、禁毒部门、治安管理部门、交通管理部门、边防管理部门、消防部门、监所管理部门、网络安全保卫部门、反恐怖工作部门。 第三节:侦查人员:侦查人员是侦查机构中具体从事各项工作的个体。 1、侦查人员的要求:1、知识要求(政治理论、法律、业务知识) 2、素质要求(政治、专业、身心素质) 3、能力要求(自主学习、解决问题、专业、业务能力) 2、侦查人员的条件与选拔 3、侦查人员的培养 4、侦查人员的管理与考核

刑法学总论案例分析题

案例分析题(共3题,共计40分) 1.张某案(本题12分) [案情]张某(女)与李某系夫妻,林某(男)系李某的同事。张某因怀疑其丈夫李某有外遇,为弄清真相,遂找到林某了解情况。1998年7月22日上午,张某给林某打电话,让林某来家中,要与李某对质当面核实此事,林某应邀前往。当日下午2时许,林某来到张某家中,当得知李某外出未归时,遂对张某进行语言调戏、拉拽,张某表示反对。林某仍继续纠缠。张某借口喝水而脱身,去另一房间取出一把小宝剑(金属制工艺品),藏在身后回到原房间。当林某再次调戏,实施强行亲吻、搂抱、拉拽等侮辱猥亵动作时,张某手持小宝剑朝林某的腹部猛捅一刀,致林某倒地丧失行动能力。隔了一会儿,张某见林某倒地挣扎,又朝其胸部、背部等处连捅二十余刀,林某因心脏被刺破当场死亡。林某不再动弹,张某即委托李某之嫂报警,公安机关遂到张某家中将等候的张某抓获。归案后张某如实陈述了事情经过,但认为自己杀坏人没什么不对的,拒绝认罪和悔罪。[问题](1)张某是否构成犯罪?如构成犯罪,构成何罪(故意杀人罪还是过失致人死亡罪)?为什么?(8分) (2)如果张某构成犯罪,具有哪些法定量刑情节,应当如何处罚?说明理由。(4分) 答案:故意杀人罪防卫过当——扎腹部事后防卫 法定情节:自首、防卫过当 2.吴甲致吴乙死亡案(本题14分) [案情] (1)吴甲曾因抢劫罪而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1998年1月2日,在有期徒刑执行3年整(没有执行完毕的刑期为2年整)时被假释。 (2)1999年3月13日,吴甲因李某欠其借款未还一事,酒后到李某家索要欠款,而与李某发生口角。吴甲为报复李某,即到其父亲吴乙家的院内拿了一根铁棍(长140厘米,直径5厘米)。吴甲回来后,见其李某与吴乙站在路上说话(两人相距约1米),便手持铁棍向李某奔去。吴甲之弟吴丙见状过去阻拦,吴甲遂在距离李某约3米远的地方朝李某的头部抛出铁棍。李某慌忙躲闪,铁棍飞过李某,正好击中吴乙的头部(左颞部),吴乙在送往医院抢救的途中死亡。 (3)吴甲对造成父亲死亡悔恨不已,先是去村委会投案,后因惧怕处罚在公安人员到来之前逃走,被公安机关网上通缉。1999年6月3日,吴甲被抓获。 [问题](1)对于吴甲致吴乙死亡一案,是故意犯罪还是过失犯罪?其犯罪形态(既遂、预备、未遂、中止)为何?说明理由。(6分) (2)吴甲是否构成累犯?说明理由。(4分) (3)如果吴甲致吴乙死亡的犯罪行为应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则法院对于吴甲应当如何决定总和刑期(数罪并罚)?(4分) 答案:杀人罪既遂——打击错误 不构成累犯——假释期间犯新罪 撤销假释,先减后并,(5——3年)并10年,并罚得出的刑期为需要继续执行的刑期。

刑法学总论期末考试答案

姓名:胡永阳班级:默认班级成绩:99.0分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1 犯罪论的结构涉及到的三要素不包括()。1.0分 ?A、 罪 ? ?B、 责 ? ?C、 刑 ? ?D、 行 ? 我的答案:D 2 关于紧急避险的说法错误的是()。 1.0分

?A、 紧急避险保护了合法利益,但是牺牲了第三者的利益? ?B、 紧急避险所保护的利益大于所牺牲的利益 ? ?C、 紧急避险的行为是无害的,因此符合法律规范 ? ?D、 紧急避险实际上损害了合法利益 ? 我的答案:C 3 防卫过当的构成条件是()。 1.0分 ?A、 必须是正当防卫行为 ? ?B、 明显超过必要限度 ? ?C、 造成重大损害

? ?D、 以上都是 ? 我的答案:D 4 根据我国《刑法总则》规定,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犯罪的未完成形态()。 1.0分 ?A、 犯罪预备 ? ?B、 犯罪未遂 ? ?C、 犯罪中止 ? ?D、 犯罪既遂 ? 我的答案:D 5 关于因果关系说法错误的是()。

1.0分 ?A、 刑法中,若一个行为直接导致一个结果的发生,不需要再做因果关系判断。 ? ?B、 刑法中的因果关系是指有刑法意义的危害行为与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C、 刑法中的因果关系是在案件事实清楚的情况下的关系,而非刑侦意义上的犯罪原因。 ? ?D、 刑法中的因果关系与哲学上的因果关系具有相同的意义。 ? 我的答案:D 6 财产性犯罪中,()是作为区分既遂与未遂的标准。 1.0分 ?A、 犯罪是否得逞 ? ?B、 是否着手 ?

?C、 结果是否发生 ? ?D、 结果是否造成危害 ? 我的答案:C 7 特殊缓刑的适用对象只能是被判处()一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军人。 1.0分 ?A、 一年 ? ?B、 二年 ? ?C、 三年 ? ?D、 四年 ? 我的答案:C

侦查学总论试题及答案2-精选.pdf

刑事侦查总论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A)是我国宪法明确规定的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 C、宪法至上 D、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2、我国《立法法》规定,行使国家立法权的国家机关是(c)。 A、全国人大和地方人大 B、全国人大和国务院 C、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D、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务院及其各部委 3、一切执法行为都必须严格遵守(D)。 A、领导批示 B、文件规定 C、法学理论 D、法律规定 4、公安机关是武装性质的国家治安行政力量和(B)。 A、刑事执法力量 B、刑事司法力量 C、司法力量 D、刑事力量 5、政法工作尊重和保障人权,首先要坚持(C),为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和普遍的人权提供完善的法律保障。 A、文明执法 B、依法执法 C、以人为本 D、以法律为准绳 6、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A)。 A、继承权 B、转让权 C、使用权 D、处置权 7、下列属于《人民警察法》规定的人民警察的任务是(B)。 A、维护国家统一 B、维护国家安全 C、维护国家主权 D、维护国家独立 8、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为预防和制止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行为,可以在一定

的区域和时间,限制人员、车辆的通行或者停留,必要时可以实行(C)。 A、戒严 B、部分地区戒严 C、交通管制 D、现场管制 9、曾受过(B)的人员不得担任人民警察。 A、行政处罚 B、刑事处罚 C、体罚 D、管制 10、(A)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特征。 A、执法为民 B、依法治国 C、民主自由 D、服务大局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 1.犯罪分子正举枪向人民警察准备射击的,人民警察可以直接使用武器。(√) 2.对违法犯罪分子逃跑的,人民警察可以使用武器。(×) 3.对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因违反治安管理给予行政拘留处罚的,不执行行政拘留 处罚。(×) 4.盲人或者又聋又哑的人违反治安管理的,可以从轻、减轻或者不予处罚。(√) 5.对结伙斗殴或者其他寻衅滋事的案件,不适用调解处理。(√) 6.公安机关对年满70周岁以上的人违反治安管理的,不能决定行政拘留。(×) 7.督察机构有权对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处置公民控告、申诉的情况进行现场督察。(√) 8.怀孕或者哺乳自己不满1周岁婴儿的妇女实施违法行为的,不应当给予行政拘留处罚。 (×) 9.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 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10.行为人明知是不满14周岁的幼女而与其发生性关系,如果该幼女是自愿,则不构成强 奸罪。(×)

刑法学练习习题库总论

《刑法学》练习习题库 上编刑法总论 第一章刑法概说 一、选择题: 1.有权对刑法进行司法解释的是(D)。 A.各级人民法院 B.各级人民检察院 C.各级司法行政机关 D.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 2.《刑法》第65条第1款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是累犯,应当从重处罚,但是过失犯罪除处。”这一刑法条文中的“但书”所表述的情况是(A)。 A.前段的例外B.前段的递进C.对前段的补充D.对前段的限制 3.关于罪刑法定原则及其内容,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C) A.禁止类推解释与扩大解释,但不禁止有利于被告人的类推解释 B.禁止司法机关进行类推解释,但不禁止立法机关进行类推解释 C.禁止适用不利于行为人的事后法,但不禁止适用有利于行为人的事后法 D.要求刑法规范的明确性,排斥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 4. 我国刑法典的生效时间(C)。 A.从刑法批准之日起施行B.从刑法通过之日起施行 C.公布一段时间后再施行D.从刑法批准公布之日起施行 5.论理解释包括(ACD)。 A.当然解释B.学理解释C.扩张解释D.限制解释 6 6.广义上的刑法包括(ABC)。 A.刑法典B.单行刑事法律C.附属刑法规范D.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判例

7.我国《刑法》第6条规定,“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都适用本法。”这里所说的法律有特别规定主要是指(ABCD)。 A.对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的特别规定 B.对民族自治地方适用刑法的特别规定 C.刑法典施行以后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特别刑法的规定 D.香港与澳门特别行政基本法的特别规定 二、填空题 1.刑法是关于、和的法律。 答案:犯罪、刑事责任、刑罚 2.刑法的功能是、、。 答案:规制功能、保护功能、保障功能 3.广义的刑法不仅包括刑法典,还包括和。 答案:单行刑法、附属刑法 4.我国修订后的《刑法》于年月日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年月日起施行。 答案:1997、3、14、1997、10、1 5.刑法的解释按方法分类,可以分为和 答案:文理解释、论理解释 6.刑法的解释按效力分类,可以分为、和。其中具有法律效力的解释的主体分别是、和。 答案:罪刑法定原则、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三、名词解释 1.立法解释 立法解释是指由立法机关所作的解释。通常认为立法解释包括三种情况:一是在刑法立法中所作的解释性规定;二是法律的起草说明中所作的解释;三是在刑法施行的过程中,立法机关对发生歧义的规定所作的解释。 2.扩张解释 扩张解释是指根据刑法的立法精神,将刑法规定中所使用的词语的含义扩大到较字面含义为广,以阐明刑法规定真实含义的解释。 3.单行刑法 单行刑法,是指国家立法机关对刑法规定进行部分补充、修改或废除部分刑法规定的单行规范性法律文件。 4. 附属刑法 附属刑法是指规定在经济法规、行政法规等非刑事法律中的有关犯罪的刑罚的附属刑法规范的总称。 四、简答题 1. 简述我国的刑法体系 从总则来看,第一章刑法的任务、基本原则和适用范围,是指导和适用于整部刑法的通则性规范;第二章犯罪,规定的是犯罪概念、犯罪构成、犯罪特殊形态等犯罪总则性质的内容;第三章是关于刑罚种类的规定,第四章是运用刑罚的

侦查学总论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C)执行,不受逮捕。 A、人民检察院 B、人民法院 C、公安机关 D、武警部队 2、下列不属于《人民警察法》规定的行政处分的是(B)。 A、警告 B、禁闭 C、记大过 D、撤职 3、行为人有下列行为,经警告无效,人民警察可以使用武器的是(D)。 A游行时不服从民警现场指挥B、不服从治安管理C、随意殴打他人D、抢夺民警枪支,严重危害公共安 4、共同违反治安管理的,根据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A),分别处罚。 A、在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中所起的作用 B、行为的情节严重性 C、造成的损害后果 D、主观心态 5、对几个公安机关都有权管辖的行政案件,在必要时可以由(B)管辖。 A、最初受理的公安机关 B、主要违法行为地公安机关 C、违法行为人居住地公安机关 D、共同的上一级公安机关 6、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公安机关内设执法勤务机构警员职务的是(A)。 A、大队长 B、一级警长 C、二级警长 D、三级警长 7、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违反治安管理有下列(A)情形的,从重处罚。 教唆、胁迫、诱骗他人违反治安管理的 B、平时表现不好 C、再次违反治安管理 D、主观恶性较深 8、、治安管理处罚的适用对象是(C)。 A、违反治安管理尚不够刑事处罚的单位 B、违反治安管理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自然人 C、违反治安管理尚不够刑事处罚的单位和自然人

D、违反治安管理并已够刑事处罚的单位和自然人 9、、公安部在(A)领导下,主管全国的公安工作,是全国公安工作的领导、指挥机关。 A、国务院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D、中央军事委员会 10、全下列属于约束性警械的是(C)。 A、高压水枪 B、催泪弹 C、警绳 D、警棍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 11、预防、制止和侦查违法犯罪活动是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的法定职责。(√) 12、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和公安分局内设机构分为综合管理机构和执法勤务机构。(√) 13、人民警察以宪法和法律为活动准则。(√) 14、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公民。(×) 15、人民警察因履行职责的紧急需要,遇交通阻碍时,可以优先通行。(√) 16、公安机关的人民警察依法实行现场管制,可以采取必要手段强行驱散,并对拒不服从的人员强行带离现场或者立即予以拘留。(正确) 17、人民警察使用武器前一律应先行警告。(×) 18、人民警察依法使用警械和武器的行为,受法律保护。(√) 19、人民警察的任务包括保护公民的人身安全、人身自由和合法财产。(√) 20、犯罪分子正举枪向人民警察准备射击的,人民警察可以直接使用武器。(√) 21、对违法犯罪分子逃跑的,人民警察可以使用武器。(×) 22、对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因违反治安管理给予行政拘留处罚的,不执行行政拘留处罚。(×) 23、盲人或者又聋又哑的人违反治安管理的,可以从轻、减轻或者不予处罚。(√) 24、对结伙斗殴或者其他寻衅滋事的案件,不适用调解处理。(√)

中央电大 本科 期末考试《刑法学》试题及答案(1)

1、犯罪构成 是指依照我国刑法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的一切主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犯罪构成要件包括犯罪主观方面、客观方面、主体、客体。 2、疏忽大意的过失 是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状态。 3、行贿罪 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或者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回扣、手续费,情节严重的行为。 4、洗钱罪 一般主体(单位或个人)明知是毒品、走私、黑社会性质犯罪的违法所得及其收益,而以各种方法掩饰、隐瞒其收益性质和来源的行为。 1、犯罪具有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惩罚性。 2、我国刑法在溯及力问题上采用的是从旧兼从轻原则。 3、刑法的基本原则有罪行法定原则、罪行相适应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4、我国刑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 5、对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按照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处罚。 6、放火罪的主观方面是过失。 7、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按盗窃罪定罪处罚。 8、串通投标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投标人和招标人。 9、故意伤害(致死)罪,行为人在主观上表现为伤害故意,对死亡结果过失。故意伤害(既遂)和故意杀人未遂的区别在于两者的故意的内容不同。 10、携带凶器抢夺的,构成抢劫罪。 11、渎职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务方便实施渎职行为和的玩忽职守渎职财产。 1、危害行为只能表现为不作为一种形式的犯罪是()。 A遗弃罪 B 抢劫罪C故意杀人罪D强奸罪 2、下列情况不属于犯罪中止的有()。 A盗窃他人财物之后,又返还财物的。 B 犯罪分子认为条件不适合而停止犯罪 C主动停止犯罪预备行为 D客观上有可能将犯罪进行到底,而犯罪人误以为不能进行到底而中断犯罪的。 3、()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A聋人B哑巴人C盲人D醉酒的人 4、甲开车故意将多人撞死的行为构成了()。 A杀人罪B交通肇事罪C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D重大交通事故罪 5、王某在商场见一妇女为购一衣服正欲付款,遂上前一肥抓过该妇女手中的1600元钱,并骂:“不象活,不和我商量就来买东西。”王某的行为构成()。 A抢劫罪B抢夺罪C诈骗罪D招摇撞骗罪 6、间谍罪的主体可以是()。 A中国公民B外国公民C无国籍人D反动组织 1、何为正当防卫?其构成要件如何? 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对不法侵害人所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3分) 构成条件:(1)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不法侵害;(2)针对不法侵害行为;(3)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行为实行防卫;(4)针对不法侵害者本人;(5)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5分) 2、何为累犯?一般累犯的成立条件是什么?累犯应如何处罚? 累犯是指因犯罪受过一定的刑罚处罚的人,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法定期限内又犯一定之罪。(3分) 一般累犯的构成条件有: (1)前罪和后罪都必须是故意犯罪;(2)前罪后罪都必须是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3)后罪必须发生在前罪所判的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5年以内。(3分) 对于累犯应当从重处罚。(2分) 3、抢劫罪与抢夺罪的区别是什么? (1)直接客体不同,后者只侵犯公私财物所有权,前者除财物所有权外,还侵犯公民人身权利。(3分)

侦查学总论

侦查的定义:侦查是指公、检等机关以刑事案件为目标,依法采取公开和秘密的方法,收集、审查、核实、运用证据,以查明案情、查获犯罪嫌疑人的专门活动。 侦查学:侦查学是研究侦查活动及其规律的刑事应用法学。侦查学的研究对象:侦查学的研究对象是侦查活动及其规律。侦查学的研究方法:1.经验总结法;2.案例分析法;3.科学实验法;4.比较借鉴法。 侦查活动的主体:侦查是一项专门的刑事诉讼活动,它必须由特定的主体--侦查机关来进行。 侦查活动的客体:客体是主体认识和实践的对象,侦查客体就是侦查活动的对象,更具体地说就是指刑事案件。 侦查活动的方法:侦查方法应包括专门调查手段和有关的强制性措施两大方面,这两大方面的方法从公开程度上可分为公开的侦查方法与秘密的侦查方法两种形式,侦查方法分为侦查措施、侦查手段与侦查谋略三个大的种类。侦查措施是指公开的侦查方法,侦查手段则是指秘密的侦查方法,而公开侦查方法和秘密侦查方法的策略性运用就是侦查谋略。 侦查活动的目的:证据问题是侦查的中心问题。收集、审查、核实、保全证据,查明案情,查获犯罪嫌疑人是侦查活动的最直接目的。 侦查活动的性质:侦查作为刑事诉讼活动的最初的、重要的阶段,具有司法性质,侦查权从根本上讲是一种司法权。 侦查学的研究对象:把侦查学的研究对象抽象为侦查活动及其规律,从整体的角度对侦查学的研究对象进行了全面概括;把侦查学的研究对象概括为侦查活动及其规律,揭示了侦查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 侦查学的学科性质:侦查学是法学的分支学科:从法学部门角度看,它是与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并列的刑事法学家族中的一员;从认识论角度看,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由此我们认为,侦查学的学科定位应是刑事应用法学。侦查学是研究侦查活动及其规律的刑事应用法学。 侦查学的学科体系:由理论侦查学(理论研究)、应用侦查学(应用研究)、比较侦查学(比较研究)三个部分共同构成。它们是一个互相联系、互相补充、互相制约、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侦查学的学科体系: 1.理论研究。侦查学的理论研究所要阐明的是关于侦查学最一般的基本理论,它是整个侦查学各个组成部分及其分支学科共同原理的概括,是侦查学的灵魂。2.应用研究。侦查学应用研究的主要内容有:第一,刑事科学技术。它是把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创造性地应用于侦查犯罪这种特殊条件下所形成的专门手段和方法;第二,侦查措施。它是侦查机关在侦查犯罪的过程中,依法所进行的专门调查工作和采取的有关强制性措施;第三,侦查手段。它是指在侦查活动中侦查机关所运用的秘密方法的总称; 第四,侦破方法。它是指各类犯罪案件的查破方法,即依照各类犯罪案件的规律和特殊犯罪案件的特点,制定侦查方案、作出侦查判断、确定侦查方向、采取具体措施和手段的程序及门路; 第五,侦查谋略。它是指在侦查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犯罪案件的不同情况,灵活运用侦查技术、侦查措施、侦查手段、侦破方法的计谋和策略; 3.比较研究。侦查学的比较研究就是确认古今中外侦查学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同异关系,它的直接目的就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国外侦查学的产生与发展:近代侦查学的诞生地是欧洲,首先发展起来的是法医学和毒物学;笔迹鉴定技术也在19世纪的欧洲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1622年,意大利人卡米洛·巴尔迪发表了《怎样根据字迹判断写字者的性格和气质》一书。1872年,法国人米尚出版了《笔迹学的体系》和《笔相学的方法》两本专著,因此,他被后人认为是笔迹学的鼻祖;19世纪中叶,侦查界开始探索人身鉴别方法。法国人贝蒂隆创立了闻名于世的“人体测量学”,开创了世界上科学辨认人犯身份的先河。1900年英国正式建立了以指纹为依据的人身鉴别制度。在 1914 年的摩纳哥举行的第一次国际警察工作会议上,指纹被确立为鉴别人身的标准方法;法医学、毒物学、笔迹学、“人体测量学”、指纹学等分支学科的创立和发展,为侦查学的诞生作了实践上和理论上的准备。1892年,奥地利人汉斯·格罗斯将前辈和自己在同刑事犯罪作斗争中取得的经验加以总结概括,写成了《犯罪侦查》一书 ( 又译为《侦查工作指南》),书中第一次使用了“犯罪侦查学”这一术语,第一 次提出了较为完整的侦查学体系。因此,格罗斯成为近代侦查 学的奠基人,《犯罪侦查》的问世也成为近代侦查学诞生的标 志。 我国侦查学的产生与发展:1.我国侦查学的萌芽时期。这一时 期,大致从1948年至1953年。在这个阶段,我国侦查学的 主要任务是,总结解放区侦查工作的经验,为现实斗争服务。 它的特点是:学科尚未形成,侦查学的内容仅以萌芽状态存 在;2.我国侦查学的创建时期。 这一时期大致从1954年至1965年。在这一阶段,我国公安 院校的教学和研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兴起。全国公安院校相继 建立侦查教研机构,开设刑事侦查课程。这一时期我国侦查学 的特点是:刑事侦查工作的专业教材已初步形成完整体系,侦 查学已具雏型;3.我国侦查学的停滞时期。这一时期大致从 1966年至1976年。这一阶段,我国侦查学的特点是:侦查 工作被所谓“群众专政”所替代,侦查科学研究呈空白状态, 既无内容,又无形式;4.我国侦查学的确立和发展时期。这一时 期大致从20世纪 70 年代后期至现在。从 1978 年开始,刑 事侦查工作开始进入恢复和新的建设时期,侦查学也继续向前 发展。这一时期我国侦查学的特点是:侦查学已基本上形成理 论体系。从此,我国社会主义的侦查学开始确立,并不断发展 和完善。 侦查学和刑法学、刑事诉讼法之间的关系:刑法学研究的基本 内容是关于犯罪与刑罚,尤其是刑罚问题;刑事诉讼法学是研 究刑事诉讼原则、制度和程序的科学。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 与侦查学都是独立的科学,但它们之间又有着内在的不可分割 的联系。侦查学以刑法、刑事诉讼法作为揭露犯罪、证实犯罪 实质上和程序上的依据和准则,其目的是揭示刑法所规定的犯 罪事实的存在,其活动则是依据刑事诉讼法的规范来进行的。 然而,侦查学自身又具有特殊的侦查技术、措施和手段、方 法,以及专门的侦查活动,以维护刑法、刑事诉讼法的有效实 施。换言之,如果不能揭露犯罪事实,无法证明案件事实与作 案人的联系,不能确定犯罪嫌疑人,那么刑法、刑事诉讼法也 就无法得到实施。 物质交换原理的基本含义:当两个物体的表面在运动中相互接 触的时候,总会发生一定的微量物质转换,即一个物体表面上 的微量物质会转移到另外一个物体的表面上去。 物质交换的条件:1.有相互交换的物体;2.有外力的作用;3.两个 物质实体紧密接触;4.使原有的物体状态发生变化。 物质交换的基本形式:1.有形物体互换;2.无形物体互换;3.能量 交换。 物质交换原理在侦查中的意义:1. 物质交换原理是实施现场 勘查的理论依据;2. 物质交换原理是发现和利用微量物证的理 论依据;3. 物质交换原理是进行科学技术鉴定的理论依据;4. 物 质交换原理是采取侦查对策的理论依据。 因果关系原理的基本含义:因果关系原理是揭示刑事案件中普 遍联系事物的先后相继、彼此制约的规律。引起一定结果的现 象叫原因;由于原因的作用而必然引起的现象叫结果。 刑事案件因果关系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一果多因,即 在刑事案件中,一种结果往往不只是一种原因所引起的,而是 多种原因所造成的。换第二,一因多果,即同一原因,产生不 同的结果。第三,因果位置的“互换性”,即刑事案件中的原 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各向其相反的方面转化。第四,刑 事案件因果关系的复杂性还表现在原因的隐蔽性上。 因果关系原理在侦查中的意义:1. 因果关系原理是预防犯罪 和控制犯罪的重要依据;2. 因果关系是侦查破案的重要前提;3. 因果关系原理是推动侦查活动向前发展的动力;4. 因果关系原 理是提高侦查自觉性的必要条件。 刑事案件中的主要因果关系:1. 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的因果 关系;2. 犯罪动机与犯罪行为的因果关系;3. 犯罪行为与现场痕 迹的因果关系;4. 犯罪行为与感觉等反映形象的因果关系;5. 犯 罪技能与犯罪方式之间的因果关系;6. 犯罪行为与犯罪结果的 因果关系;7. 犯罪结果与犯罪后行为的因果关系;8. 作案人的反 常心理与反常言行的因果关系。 同一认定原理的基本含义:同一认定是侦查学和物证技术学的 一个专门术语,它是指在犯罪侦查过程中,具有专门知识的人 或了解客体特征的人,通过比较前后出现客体的特征而对这些 客体是否同一问题所作出的判断。 同一认定原理在侦查中的应用:同一认定理论不仅仅是刑事技 术鉴定的理论,而是贯穿于各项侦查措施和侦查手段之中,贯 穿于侦查活动的全过程。1. 同一认定贯穿于各种侦查措施和 侦查手段之中;2. 同一认定是刑事司法证明活动的核心内容。 同一认定的条件:1.客体的特殊性(辩证唯物主义的同一观使 我们深刻认识到,客体物本质的特殊性是指每个特定的客体物 所独具的特性,是客体物的特殊点和个别要素,它表明客体物 只能与自身等同);2.客体的相对稳定性(相对稳定是物质运动的 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所谓相对稳定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保持 其特征基本不变,维系着自身同一的属性);3.客体特征的反映 性(客体特征的反映性是指客体的特征能够在其他客体上得到 反映的一种属性)。 鉴定型同一认定和非鉴定型同一认定之间的区别:一是主体不 同。鉴定型同一认定的主体是具有专门知识的人;非鉴定型同 一认定的主体是被害人、证人等;二是方法不同。鉴定型同一 认定一般要通过技术检验实现,检验方法是否科学有效直接关 系到鉴定结果是否科学可靠;而非鉴定型同一认定往往是通过 目击人或被害人的辨认实现的,辨认主体、辨认对象、辨认程 序等直接关系到辨认结果的可靠性;三是结果的法律意义不 同。鉴定型同一认定的结果是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证据种类之 一,即鉴定结论;而非鉴定型同一认定的结论可能是一种法定 证据,也可能只是采取某种侦查措施的依据。 刑事案件的概念:刑事案件是指危害社会利益,触犯刑律应当 受刑罚处罚,并经侦查部门立案侦查的犯罪事件。 刑事案件的构成要素:刑事案件的构成是对刑事犯罪事实内容 的一种具体化剖析。这种认识和剖析,可以从两个角度着眼: 一是纵向的动态剖析,即剖析犯罪行为孕育、发生、发展演变 的全部过程,这是刑事案件的纵向动态构成。二是横断面的静 态剖析,即以犯罪实施阶段为横断面,剖析犯罪实施过程中有 哪些基本的构成要素,这是刑事案件(主要发展阶段上)的横向 静态构成。 刑事案件的纵向动态结构:1. 犯罪意向的形成阶段。2. 犯罪 的预备阶段。行3. 犯罪行为实施阶段。4. 罪后活动阶段。 刑事案件的横向静态结构:所谓的横向静态结构,是刑事案件 的内在组成部分和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排列状况。 它属于对案件横断面的分析。1. 作案时间反映了犯罪行为的 顺延关系。2. 作案空间要素。3. 案件相关人要素。案件相关 的人是刑事案件构成的核心要素。包括作案人、被害人和知情 人。4. 案件相关行为要素。5. 案件相关物要素。 传统型(实体空间)刑事案件的特点:刑事犯罪一般表现为直接 侵害,并多有现场可供勘查;犯罪手段、方法受犯罪动机、目 的的支配;案件结果的突发性与案件形成过程的阶段性;案件现 象的暴露性与案件本质的隐蔽性。 刑事案件的季节性规律,既表现在发案数量的变化,也表现于 发案类型的变化。总的来看,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每年春、 夏、冬三季为案件多发期,这种季节性规律在不同区域有一定 的差异。二是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季节中,刑事案件的种类 和手段也有差异。 刑事案件发生的基本规律:1.起伏变化律。刑事案件的起伏变 化规律,是指刑事案件的发案总是随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 化、法制、道德风尚以及自然环境条件的发展变化而出现时起 时伏、忽高忽低的变化状态;2.时空影响律;3.辐射蔓延律;4.关 系互动律。 虚拟空间刑事案件特点:1. 犯罪活动的超强隐蔽性;2. 犯罪主 体的高智能与高技能性;3. 犯罪结果的极大危害性;4. 犯罪活动 的辐射蔓延性。 刑事案件的确立应当具备哪些基本条件:从刑事案件的概念可 以看出,一起刑事案件的确立应当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犯 罪事实条件,即存在《刑法》规定的应予刑罚处罚的犯罪行为 事实;二是立案程序条件,即犯罪事实已经被发现,经过侦查 机关审查,属于自身管辖,并依据《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 序规定》,履行了立案手续,经过批准决定进行侦查的。以上 两个条件缺一不可,犯罪事实是基础,立案程序是标志。只有 同时符合上述两个条件的才称之为侦查学意义上的刑事案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