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战略提升科研原始创新能力的战略思考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战略提升科研原始

创新能力的战略思考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文档资源★★★摘要:针对我国科研原始创新缺失的现状,从科研发展战略、科研体制、科研机构以及科研人员等四个方面对其原因进行了深层次的分析,并结合我国科研创新实际,从宏观层面提出了提升我国科研原始创新能力的战略对策。

关键词:技术创新;原始性创新;战略对策

1 问题的提出

依据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的定义,创新(innovation)是指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就科学技术的创新而言,科学的认知活动中有本源性和延展性的,技术的发展中有原创性和改进性的,只有那些经过大量的社会实践表明具有重大的开拓性和带动性,甚至可以引发重大变革的为数不多的创新成果,才能称之为科学技术的原始性创新。

科学技术的原始性创新活动将会带来社会文明发展的重大突破.蒸汽机的发明应用,史称“改变了整个世界”,酿成了第一次产业****;三电(电灯、电话、电机)的发明,改变了整个人类的生活方式,形成了第二次产业****;而半导体与计算机的发明,则延伸人脑的功能,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并形成了第三次产业****,继而加快了人类历史的进程;而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开阔了人类的视野,把人类的活动拓展到了浩瀚的宇宙。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原始性创新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如人工合成牛胰岛素、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杂交水稻等,这些创新成果在培育我国科技原始创新能力和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的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科技创新能力的相对低下特别是原始创新缺失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在充分展示

国家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的高科技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成果非常少,因此,提升我国原始性创新能力显得尤为迫切与必要。

2 我国科研原始性创新缺失的原因分析

从世界科技进步的历史进程看,我国科研原始性创新缺失有两个明显特征:①在物理、化学、生物学、医学等学科,我国尚未进入世界科技进步的先进行列,我国现在是而且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将是一个“旁观者”;②到目前为止,中国科技界仍未获得标志科学最高成就的诺贝尔奖。我国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已连续空缺4年,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也曾是连续6年无人有缘,无项目够格;而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也空缺。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国内注册的发明专利,特别是高新技术领域的发明专利,大部分或绝大部分为跨国公司所有。

导致我国科研原始性创新缺失、影响我国快速进入世界先进科技行列的深层次原因是多方面的,综合起作用的,既有政府、社会及人文等社会环境方面的原因,也有科研发展战略、科研体制、科研机构以及科研人员等方面的因素。

2.1 在科研发展战略上,对基础研究的先导性与重要性认识不足

基础研究是指为了认识客观现象和揭示所观察到事实的本质,从而发现科学规律,提出新的科学理论,获得新的科学知识所开展的、近期没有特别或具体的应用目标的纯属探索性的科学研究活动。其主要特征:①课题的产生主要出于科学自身发展的需要;②研究活动开始时尚没有具体的或特别的应用目标;③基础研究是认识客观现象过程中系统的科学活动,一般花费的时间较长,取得成果的不确定性大,其社会成本较高;④成果的形式是普遍的原则、理论或定律,提供

的形式是论文、专着,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一般不保密,具有直接的社会效益;

⑤一旦理论上有重大突破,将对科学发展和科技****产生普遍而深远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商品和现实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这表明人类对自然界的认知程度与认知能力不断提高。但是,正处于体制转轨过程中的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在“数字政绩”观的支配下,在科技发展的战略上,不愿意在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这个不能立竿见影的事业上花大功夫,因而不会加大基础研究的投入强度,也不会对科学研究的规律进行深入研究;在科研发展的策略上,基于短期政绩的需要,管理部门势必要求科技界、学术界在短期内“快出成果,出大成果”,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使其不可能去关注基础研究的社会性。同时,整个社会对基础研究的前瞻性、先导性缺乏足够的理性认识,没有认识到基础研究对社会经济发展与文明进步的极端重要性。因而,基础研究的缺乏直接导致原始创新的缺失。

2.2 科研体制方面

2.2.1 科研评估体系存在缺陷近年来,科研领域的浮躁浮夸、急功近利乃至学术腐败等问题较多。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除了科技界在人格自律方面的不足或缺失以外,根本原因还在于现行科技评价制度存在缺陷。①在指导思想上,为避免选题失败而回避风险,导致具有原始性创新思想的课题不能得到有效资助,原始创新思想受到遏制。②忽视小人物和非共识项目,使得优秀创新人才特别是处于创新思维最活跃时期的年轻人往往难以脱颖而出,形成了“小经费,大评审;中等的,小评审;大经费,不评审”的非良性循环格局。一方面,使得急需科研经费哪怕是少量启动经费的年轻人得不到资助,而很可能失去获得重大创新成果的机会;另一方面,大额科研经费的投向往往由几个学术权威说了算,

这种模式不尽合理,容易造成国家有限的科研资源浪费。③评价指标单一,不尽合理,对不同性质的科技活动分类评价工作指导性不强。例如目前科技成果评价制度,仅仅是关注其直接的近期的和显性价值,而忽视其间接的、长远的、隐性的价值,导致目前科技成果鉴定、评奖等方面出现功利主义倾向。

2.2.2 科研分配制度的改革滞后在我国目前的科研实践中,把收入同课题经费相联系的分配制度弊端不少。这种分配制度在改革初期,为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是十分必要而且是可行的。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其直接影响是导致目前很多科研人员不做本职工作,将主要精力放在申请课题上,剩下的少量时间只能做一点表面文章交差,少数人为了交差而弄虚作假。

而欧美国家的科研人员的收入与项目经费基本上不挂钩,美国只是象征性地提成一点,比例非常小,在欧洲则是完全脱钩,其项目经费管理制度较之我国要严格得多。随着各种客观条件与宏观环境的变化,这种分配制度的改革也势在必行。

2.2.3 学术交流缺乏批判精神公开、坦诚的学术交流将使科研人员终身受益,通过学术观点的碰撞,可以产生灵感,产生创新的火花,真正意义上的带批判性学术交流,应该是科研创新的基础,即“不破不立”。而目前的现状:很多学术会议,大家彼此恭维,学术交流流于形式,更多的则是变相旅游;学术权威的观点,其他同行不敢质疑,某些学术权威变成了“学霸”,甚至某些官僚化的学术权威在项目评审、成果评奖以及科研经费投向、重大科研决策等方面起着与一个科研工作者基本职责不相符的消极作用,有时甚至是误导学术或科研部门。

2.3 科研机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