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次股市大跌图及原因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5-31 6-25
最高位2325.00
主要受美联退出QE。

万科
2009-8-5 8-30
中国股市大跌启示录
从1990年12月沪深两地市场诞生到现在,倏忽之间,十八个年头过去了。

中国股市从最初的“呀呀学语”到今天成长为一个“毛头小伙子”,期间,涨涨跌跌、大事小事,不一而足。

有的人,在市场大起大落中脱颖而出,成为财富五车、学高八斗、闻名华夏的股市高手,譬如声名显赫的杨百万……等等。

但是,更多的人,却在大起大落之间跌宕沉浮,有的甚至于从此一蹶不振,步入人生最低谷……那么,大起大落伊始,有没有一种共性或者什么征兆,既可以让我们获得较为理想的投资收益,同时又能让我们能够最大限度的回避市场调整风险呢?大涨,且不说它,因为这时候只要不是贪得无厌,傻子都能赚钱。

本文试图从中国股市7次大跌中找出一些蛛丝马迹,引以为鉴。

当然,从实战意义上讲,仍然
属于“马后炮”行为。

第一次大跌:1992年5月至1992年11月,上证指数从1429点跌至400点,历时5个月,最大跌幅72%。

1992年5月21日,沪市突然全面放开股价,大盘直接跳空高开到1260.32点,较前一天涨幅高达104.27%,上证指数当天从616点飙升至1265点,三天后冲高至1420点,股票价格一飞冲天,其中,5只新股市价面值狂飙2500%至3000%,上证指数首度跨越千点。

1992年6月12日,股票交易印花税税率调高至3‰,当天市场没反应,盘整一月后从1100多点跌到300多点。

1992年8月10日,深圳发售新股认购抽签表,发生震惊全国的“8·10风波”,之后三天,上海股市受此影响暴跌22.2%,上证指数跌去400余点,与5月25日的1420点相比净跌640点,两个半月内跌幅达到45%。

1992年11月17日,上海联农股份有限公司(天宸股份600620)人民币股票上市,当日沪指跌至386.85点,收盘393.52点,完成最后一跌,此后股指一路上行,至1993年2月16日,收在1558.95,涨幅296.16%。

关键词:调高印花税、8·10风波。

第二次大跌:1993年2月至1994年7月,上证指数从1553点跌至325点,历时18个月,最大跌幅达79%。

1993年2月16日上海“老八股”宣布扩容,上证指数从1558.95点一直下泄到1994年7月29日的最低325.89点,跌幅达79.10%。

1994年7月29日,《人民日报》刊登证监会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稳定和发展股票市场的措施(年内暂停新股发行上市;严控上市公司配股规模;采取措施扩大入市资金范围),昭示1993年上半年熊市后管理层的坚定信心,引起八月狂潮,俗称“三大政策”,上证指数从当日收盘的333.92点涨至1994年9月13日的1052.94点,涨幅达215.33%。

关键词:扩容、三大政策。

第三次大跌:1994年9月至1996年1月,上证指数从1053点跌至512点,历时16个月,最大跌幅达51%。

1995年1月3日实行T+1交易制度;1995年2月23日,“3·27国债期货事件”爆发,5月17日国债期货市场关闭,5月18日股市井喷,5月19日“3·27”事件始作俑者管金生被捕。

1996年1月22日,上证指数最低至514.16点,民间认为宏观调控即将结束。

1996年5月2日央行首次降息,上证指数从516.46点涨至1258.69点,涨幅143.71%。

关键词:5·18井喷、央行降息。

第四次大跌:1997年5月至1999年5月,上证指数从1510点跌至1047点,历时24个月,最大跌幅达30%。

1997年5月12日,股票交易印花税税率从3‰上调至5‰,当天形成大牛市顶峰,此后股指下跌500点,跌幅达到30%。

1997年5月22日,严禁三类企业(国有企业、国有控股公司与国有企业控股的上市公司)入市,股市开始进入长达两年的调整。

1999年5月19日,受美国股市网络股盛行影响,机构以《人民日报》社论为背景,展开了大幅单边逼空行情,上证指数从18日的1059.87点涨至6月30日1756.18点,涨幅65.70%,科技股初步实现井喷行情。

关键词:调高印花税、市场禁入、人民日报社论。

第五次大跌:1999年6月至2000年1月,上证指数从1756点跌至1361点,历时6个月,最大跌幅达22%。

1999年5月24日证券公司增资扩股正式启动,湘财证券增资到10亿。

1999年9月9日,证监会发文允许国有企业、国有资产控股企业、上市公司进入二级市场进行流通股票投资;12月29日上证股指探底1341点,次年反弹行情再度启动,2000年2月深市诞生亿安科技等百元股神话。

关键词:扩容、产业资本入市。

第六次大跌:2001年6月至2005年6月,上证指数从2245点跌至998点,历时48个月,最大跌幅达55%。

2001年6月14日,国有股减持办法出台,26日国有股减持公司浮出水面,上证指数从14日最高2245.43点下跌至2002年1月22日的1348.79点,跌幅39.93%。

2001年12月4日,退市制度正式推出。

2003年4月,“非典”流行。

2004年1月,南方证券因违规经营,成为2004年首个被接管的券商,其后有6家问题券商先后被托管,证券公司面临前所未有的诚信危机。

2004年2月2日,《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九条)出台。

2005年4月29日,经过国务院批准,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宣布启动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6月6日,沪指见底998.23点。

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汇率机制。

人民币升值拉开序幕。

关键词:国有股减持、退市制度、非典、股权分置改革、人民币升值。

第七次大跌:2007年10月16日至2008年9月18日,上证指数从6124.04点跌至今1802.33点,历时11个月,最大跌幅70.57%。

2007年10月9日,国庆节长假过后第二天,中国神华上市,其董事长声称69.30元的收盘价市场定位偏低,导致“601板块”全线飙升,中国神华连续三天涨停,市场演绎“中国神话”,“蓝筹泡沫”大肆膨胀,上证指数10月16
日见顶6124.04点。

2007年10月26日中国石油网上发行,冻结资金3.3万亿元,募集资金达668亿元,创历史单只新股发行募集资金的最高纪录,红筹股集中回归拉开序幕;
2007年11月5日,中国石油登陆上交所,当天上证指数跌2.48%,市场面临估值危机。

2007年11月28日,美国楼市指标全面恶化,美国全国房地产经纪人协会声称10月成屋销售连续第八个月下滑,年率为497万户,房屋库存增加1.9% 至445万户;次贷危机开始波及全球。

2007年12月3日至5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首次将我国持续十年的货币政策基调从“稳健”调整为“从紧”,并将2008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定为防止经济增长过热和防止明显通货膨胀,股市拉开调整序幕。

2008年1月,新春来临之际,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发生雪灾。

2008年1月21日,中国平安发布巨额增发再融资计划,当天上证指数大跌5.14%,次日暴跌7.22%,跌破5000点整数关。

2008年2月21日,浦发银行发布公告证实巨额增发再融资传闻,上证指数连续下跌五天逼近4000点整数关。

2008年3月5日,中国平安再融资1200亿元现场表决通过,上证指数持续走低。

2008年4月20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转让指导意见》,规范“大小非”限售解禁股减持,市场恐慌加剧,上证指数跌破3000点整数关。

2008年4月24日,股票交易印花税税率从3‰调整为1‰,沪深股市当天爆发“4·24井喷行情”,两地股指分别大涨9%以上,出现千股涨停美景。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大地震,直接严重受灾地区达10万平方公里,遇难69226人,受伤374643人,失踪17923人,直接经济损失惨重。

2008年5月18日,国务院发布公告决定,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2008年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

期间,有公募基金砸盘出货导致上证指数5月20日暴跌4.48%,虽然受到了证监会的点名批评,但无形中加剧了市场恐慌情绪和大小非减持步伐。

2008年6月5日,证监会发审委审议通过了中国建筑120亿股IPO申请,上证指数再次跌破3000点,走出历史上罕见的“十连阴”。

2008年8月8日,百年一遇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受中国南车等新股扩容影响,上证指数当天大跌4.47%,次日暴跌5.21%,跌破政策维稳构筑的七月箱体。

2008年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的雷曼兄弟公司递交破产保护申请,工行、中行、建行、交行、招行、中信、兴业等7家上市银行受牵连,上证指数跌破2000点,最低见1802.33点。

2008年9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宣布股票交易印花税改为单边征收,税率仍然为1‰;中央汇金公司宣布将增持工行、中行、建行股票;国资委主任李荣融表示支持央企回购上市公司股票。

受此三大实质性救市利好刺激,次日沪深两地市场A股、B股、权证、基金全线涨停,开盘后一小时两地股指处于准涨停状态;周一两地再度放量大涨,一轮中级反弹行情呼之欲出……
关键词:蓝筹泡沫、次贷危机、货币政策、扩容、大小非、金融危机、三大利好。

通过对十八年来中国股市大起大落进行梳理,我们可以看到,多数情况下股市大跌跟二级市场扩容密切相关,譬如1992年的天辰股份上市、1993年的“老八股”扩容、1999年的湘财证券增资扩股、2001年的国有股减持、2007年的中石油等红筹股回归,2008年的中国平安和浦发银行再融资、中国建筑120亿股IPO申请过会、中国南车发行上市、大小非限售解禁股洪潮……等等,无不成为了大跌或促成股指加速探底的主要诱因。

这在某种程度上警示我们,当二级市场扩容加速度的时候,距离股指见顶已经近在眼前。

而参照读史为鉴的治学准则,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说,当二级市场扩容行为导致市场泡沫急遽减少、整体估值水平大幅降低的时候,距离大盘见底和大级别的升势行情已经为时不远?
相比之下,调高印花税对抑制股市狂热立竿见影,但不足以成为造成股市阶段性大跌的主要诱因——虽然第一次大跌和第四次大跌无不和调高印花税密切相关,但是真正促成这两次深幅调整的是1992年的“8·10风波”和1997年的“严禁三类企业入市”。

2007年5月30日股票交易印花税税率突然从1‰调高至3‰,导致股市骤然降温,上证指数实现最大跌幅21.49%,但是,此后高达80%的涨幅似乎从侧面证明了调高印花税作用有限,不足以对股市形成“致命一击”。

不过,作为政策调控的一个信号,调高印花税之后往往会有更严厉的抑制股市狂热措施出台(权证发售、严禁三类企业入市、“601板块”加速度扩容),却是值得我们引以为戒的。

从七次大跌后止跌回升的政策面因素看,除第三、第四、第六次大跌后止跌回升分别和央行降息、人民日报社论、股权分置改革、人民币升值相关外,其余三次止跌后大涨则无不和产业资本入市休戚相关:1994年“三大政策”中的“采取措施扩大入市资金范围”;1999年的允许国有企业、国有资产控股企业、上市公司进入二级市场投资股票;2008年的国资委支持央企回购上市公司股票。

从三次大跌后“产业资本入市”引爆的行情规模分析,1994年点燃“八月狂潮”,上证指数从333.92点涨至1052.94点,涨幅为215.33%;1999年续写“科技股神话”,上证指数从1341.05点涨至2245.43点,涨幅为67.44%;2008年引爆“增持潮”,演绎史无前例的A股、B股、权证、基金全线涨停美景,上证指数从1802.33点涨至……目前最大涨幅为29.46%。

相比前两次“产业资本入市”引爆的行情规模,反弹到位了吗?应该说还没有,远着呢,至少还有一半以上的上升空间。

或许有人会说,历史不可能惊人的相似,这次不同于以往,这次中国股市非但遭遇了2009年天量大小非解禁预期,而且还碰上了美国次贷危机引爆的世界金融市场动荡……但是也别忘了,最糟糕的时期或许正在孕育着千载难逢的投资机遇。

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相比1994年7月管理层颁布的“三大(救市)政策”而言,2008年9月管理层推出的“三大利好”还只动用了“产业资本入市(央企回购)”和“汇金增持”,最厉害的杀手锏“年内暂停新股发行上市”、“暂停大小非减持”和“暂停上市公司再融资”等救市措施说不定早已酝酿成熟,就等着在恰当的时机颁布呢。

至于市场盛传的融资融券、股指期货、平准基金……等有可能出台的救市利好,相比暂停二级市场扩容行为,又算得了什么呢?用个不恰当的酸词儿,也就锦上添花罢了。

但不管怎么说吧,在中国股市第七次大跌、跌幅超过70%之后,管理层终于开始出手救市了,并且态度之坚决非同往常。

而作为投资者,我们当务之急应该做的,似乎就只剩下审时度势、顺势而为了。

如此,方才不枉股市大跌七次,也才对得起“吃一堑、长一智”的古训。

2008年10月—2009年12月中国股市趋势牛市的到来
中国股市经过整整一年的大跌,于2008年10月28日沪指和深指双双创出了新低,其中沪指的低点是1664点,深指的低点是5577点,跌幅分别为72.8%和71.5%。

美国1929年9月3日到1932年7月8日的超级大熊市下跌了2.8年(美国股市没有比这更长的熊市),跌幅高达91.1%(工业和铁路指数的平均值,也为美国跌幅最大的熊市)。

美国跌幅第二大的熊市发生于1937年3月17日到1938年3月31日,两个指数平均值为59.8%。

参照道琼斯指数,2008年的熊市,从时间上看不算长,然而从跌幅上看,绝对是一个超级熊市。

此后8日,两个指数都在新低上方以小阴小阳的形式进行窄幅盘整,盘整区间很小,始终无法跌破这个低点。

这个奇异的走势似乎预示着什么。

谜底揭开于第9日,即11月9日,当日国务院公布保增长十条措施,投资规模达4万亿元,两市受此刺激大涨6%以上。

原来消息灵通的投资者已经逢低建仓。

这再次告诉我们,市场反映所有信息;前一段时间的走势提前反映了国务院十条措施的利好。

到12月9日,两个指数都创出高点。

由最低点起计算,上涨了6周,涨幅超过20%。

显然,这是一波次级反弹。

在熊市发生了如此大跌幅后出现了反弹,我们不禁要问:这一波反弹是一次普通的反弹,还是牛市的开始?
当时,也许没有人会认为这个牛市的信号。

因为历史已经一再证明,股市很熊,怎么能和牛市搭上关联呢?然而,道氏理论说:“一轮趋势在被确认或重新确认后随时都可能发生反转,随着趋势被不断确认,它继续下去的可能性就越来越小。

”道氏理论在操作上是保守的,它说:“持有你的头寸,直到出现相反的信号。

”但是道氏理论同时也要求我们随着关注市场趋势的变动:主要趋势每被确认一次,趋势反转的可能性就会增大一次。

此后两个指数出现了16日的下跌,这是主跌段(假设熊市性质不变)。

在2008年最后一天,沪指跌到1814点,深指跌到6460点。

请注意,这一次下跌没有跌破前期的低点,低点在抬高。

2009年元旦过后指数持续反弹向上,经过18日的上涨(不计节假日),于2008年2月4日两个指数同时突破12月9日的高点。

两个指数的突破互相验证,确认了这一轮熊市的终结,牛市再度出现
了。

再从成交量上看,成交量呈现价跌量缩而价涨量增配合形态,而且成交量不断放大,表示市场活跃起来了。

保守的道氏理论家也许还要继续观察才能下定论。

一个超级大熊市,在短短3个月内就反转了,这多少有点让人意外,因此并不能完全排除这只是一个较大的次级反弹。

3月23日,深指向上突破了2月的重要高点,4月1日,沪指也向上突破了2月的重要高点,两种指数互相验证。

这样,牛市就得到了再次确认。

保守的道氏理论家,只要他真正相信道氏理论的,并且具有独立思考能力,他就应当承认牛市已经到来了。

根据斯波朗迪的统计,在美国25个熊市和26
个牛市中,道氏理论发出的确认信号总是正确的,仅在1991年12月发生过一次错误(《专业投机原理》,第329页)。

至此,我们可以认定,2008年10月28日为熊市的终点、牛市的起点。

从这一天起到2009年12月9日的上涨,为牛市的第一个主升段,从12月9日到12月31日的下跌为牛市的第一个次级回撤走势。

这轮牛市的出现,与中国政府的政策具有很大的因果关系。

2008年11月9日,中央政府提出大规模增加政府投资,实施总额四万亿元的投资计划。

此政策措施被经济学家和市场人士广泛唱好,投资人信心也大为增加,牛市在这一天开始反转了。

与积极财政政策相配合,央行实行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降低利率,增加资金供给能力和信贷投放总量。

为了刺激经济,央行密集下调存贷款基本利率:9月15日,央行6年来首次降息0.27个百分点,紧接着10月8日又下调0.27个百分点,10月29日0.27个百分点,11月26日1.08个百分点,12月22日0.27个百分点。

不到百日,连降5次,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已累计下调198个基点,从年初的7.47%一路降至12月底的5.31%。

利率的密集调降,是提高民间资本的投资意愿,制造宽松的货币环境,确保市场流动性的手段,与新出台的积极财政政策相辅相成,旨在竭力为经济回暖铺平道路。

在货币信贷方面,随着12月上旬经济形势加剧恶化,央行明确宣布取消银行信贷限额,并且从数量上和投放上给各银行以明确的“窗口指导”。

尤其是在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出台后,金融机构信贷投放出现激增。

随着货币投放量的增加,股市企稳便有了资金基础。

从2009年1月中旬开始,国务院常务会议相继审议并原则通过了汽车、钢铁、纺织、装备制造、船舶、电子信息、轻工、石化、有色金属、物流等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并密集出台。

这给市场人士提供了极大的想象空间,为市场炒作提供了良好的题材,推动股价节节攀升。

当投资人信心回升时,他们就会从实体经济中寻找亮点。

2009年2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比上月上升3.7个百分点,这已经是该指数连续三个月处在上升通道中,较2008年11月份上升了10个百分点。

这被解读成受连续经济政策刺激,中国经济出现了筑底反弹的迹象,即经济基本面得到了改善。

这样一系列的重大利好的出台,造成了股市的反转和牛市的发展。

当股市出现第一个次级回撤后,股市很快就被新的涨得更高的主升段取代了。

持续6个月的主升段
在众多利好以及宽松的货币政策的推动下,从3月开始股市出现了一波长达6个月的主升段,期间未出现长过2周的下跌(深指5月份窄幅盘整走势除外)。

3月、4月、5月及6月前半个月的行情,是一种慢牛行情,有上涨,有下跌,总体上价格在不断抬升。

然而,奇怪的是,成交量并不配合。

这给我们一个教训:价量关系并非总是有效的。

6月10日,证监会正式对外发布《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新股发行体制的指导意见》。

6月18日,暂停9个月的IPO随着桂林三金拿到上市批文而正式开闸。

7月10日,桂林三金、浙江万马顺利登陆深交所中小板。

7月27日,IPO重启后主板首家公司四川成渝亮相上交所。

两天后,大盘股中国建筑平稳登陆。

本来,新股的发行会压制股价的上涨,然而,在牛市的气氛中,IPO重启不但没有压低指数,反而被投资人视为利好,指数很快就创出了新高。

市场就是这样不可预测。

此期间也有真正的利好消息。

国务院6月决定,在境内证券市场实施国有股转持政策。

凡2006年股权分置改革新老划断后含国有股的IPO,均须将实际发行股份数量10%的国有股转由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社保基金)持有。

这直接缓解了国有限售股解禁压力。

这也被视为“呵护市场的强烈信号”。

在良好的氛围中,投资人大胆做多。

6月15日到8月初,市场出现了疯牛行情,经常出现连续3、4天的阳线,才收一根小阴线的现象,价格在快速抬升。

从周线也可以看出这一点:6月后,周线总是收阳线(仅有一周收了一根十字小阴线)。

到8月4日,沪指创出了3478点的高点,深指创出了13943点的高点。

由最低点算起,这一波主升段沪指的涨幅大约为70.7%,深指的涨幅大约为
86.0%。

这是非常大的涨幅。

一次重大的次级回撤
7月以来市场流传着有关部门对货币政策进行微调以及严查信贷资金的传闻。

从8月4日起股市出现了一波大跌,直到9月1日才止跌反弹。

其中沪指从3478点大跌到2639点,跌幅24.1%。

此次下跌跌去了前主升段大约50%,考虑前一个主升段涨幅很大,这一下跌跌幅是十分巨大的。

这次大跌与货币政策的紧缩有关。

8月11日,央行公布,7月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3559亿元,对比6月1.53万亿天量人民币信贷,3559亿元反差巨大,创今年单月人民币信贷增量最低纪录,同时也略低于市场此前的预期4000亿
-6000亿元。

由于上半年已经贷出了7万多亿元,月均1.17万亿,如果按照全年贷款10万亿元的额度来计算,下半年每个月新增贷款平均要在4,000亿元以
内,即下半年贷款肯定要比上半年大为紧缩。

增量资金的紧缩反映在股市上,自然是要下跌的。

不过,当时市场氛围仍是非常积极的,一般投资者都只是把这次下跌视为牛市的一次重大调整,用我的术语,一次重大次级回撤。

9月1日起,经过4个月的上涨,到12月8日,深指创出了14096点的新的高点。

成交量方面,深指也是量价配合的。

同期,沪指回到了3300点,但始终无法创出新高。

成交量方面,沪指呈现背离的情形:11—12月的成交量不及上一波高峰7月的成交量,12月的成交量不及11月的成交量,这些都表明投资者已经看空沪市。

现在股市出现了两种指数互相背离的情形,即一种指数创出新高,另一种未能加以验证,按照道氏理论的观点,我们绝不能根据一种指数的走势来判断市场的主要趋势,由于深指仍再创新高,我们仍然要把当前的主要趋势视为牛市,不能认定主要趋势会反转。

牛市反转为熊市,需要如果两种指数都跌破前期中等趋势的低点,显然此时并非如此。

合理的看法是把现在的股市仍视为牛市的继续发展。

在此期间,股市发生了什么重大事情?10月30日,创业板轰轰烈烈登陆A股,首批28家创业板上市公司集体上市,首日平均涨幅为106%。

第二批八家上市公司于12月24日集体上市,平均涨幅为45%。

危险的信号 12月8日后到2010年2月初期,沪指不断下跌,深指虽然一些反弹,但总体仍处于下跌趋势之中。

2月3日是两个指数创出了一个重要的中等趋势低点,沪指是2890点,深指是11714点。

2—3月两个指数缓慢上涨,似乎受到了沉重的压制,涨幅都不大,并且都未能够向上突破2009年12月8
日的高点。

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再看看成交量,也都对价格走势互相验证:成交量很大,但大体呈现越来越低迷的格局。

2009年8月——2010年4月上证指数(上图)和深证指数(下图)日线

股市总是提前反映经济的基本面的,这一次也毫不例外。

为了应对金融海啸,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刺激房地产的政策措施。

本来,中央政府经过多年的调控,应当借助经济危机把房价控制到一个合适的水平,同时应当着手解决中国房地产的深层次问题,理顺各方利益关系。

然而在金融海啸面前中央政府忘记了自己多年来努力的目标,变得惊慌而短视,出台了一系列刺激措施,把经济中深层次问题和矛盾的解决拖延起来。

结果,2009年,在天量信贷的推动下,房价飙升,投机氛围日趋浓厚,民生问题日益突出,到年底中央政府终于坐不住了,出台了一系列楼市新政。

12月14日,国务院发布“国四条”,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12月17日,财政部、国土部等5部委发出通知,要求实施“首次缴纳比例不得低于全部土地出让价款的50%”的规定,政策“重拳”目标明确。

但所有这些措施都不从根本上解决深层次问题。

这样,投资者就会看空房地产板块,在房地产业仍然还一片繁荣的时候,股市中房地产板就开始大幅度地下跌了。

房地产业得不到发展,银行业必然受到牵连。

对房地产的调控尤其是房贷的控制遏制了银行的收入。

因此,银行板块也被看空了。

银行板块被看空,还与曾经支撑过股市大涨的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的副作用有关。

刺激计划所需的钱,大量来自于银行的贷款。

由于2009年新增贷款呈现出惊人的增长速度,使得银行资本迅速消耗。

为了防止未来出现坏账,为了满足业务扩张的需要,缺钱的银行就只能把手伸向股市,向股市抽血。

在2009年底投资机构估计,2010年银行业再融资总量将达到2000—3000亿元之巨。

这样,投资者自然会看空银行板块。

银行板块和房地产板块都是沪深股市中的权重板块,它们的下跌,必然严重拖累中国股市。

新股密集发行,也是股市下跌的重要原因。

尽管2009年A股IPO直到7月份才重新启动,但全年境内资本市场融资额4466亿元,居历史第二高位,仅次于2007年。

不断的随心所欲的新股发行,股市的资金面开始变得越来越紧张。

尤其是12月新股上市规模之大、频率之高为史上罕见,这对投资者的信心是很大的打击。

2009年共发行基金118只,募集资金3782亿元,基金募集资金的速度赶不上股市扩容速度。

2009年实施所谓新股发行“市场化”改革以后,由于新股定价的随意性,上市公司募集资金超过投资项目计划实际所需资金的现象(超募)屡屡发生,反映了中国股市只顾圈钱的弊端,也大为损坏投资者的信心。

与市场的扩容相比,市场的增量资金却是进一步趋向于紧张。

这源于我国货币政策开始由过度宽松转到适度宽松。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0年1月18日起,上调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2月25日起,再次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市场对于加息的预期也一直存在。

在这样的政策环境下,股市的资金供应就会变得紧缺起来。

对于股市的低迷不振,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利好消息,然而效果并不好。

下面重点探讨解禁股问题。

2009年有6888亿股非流通股股票解禁,市值规模约3.2万亿元,较2008年增加53.1%。

而截至2008年12月31日,沪深两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