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校对实务》课程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辑校对实务》课程标准
适应专业:文学院编辑出版学专业
所属教研室:编辑出版系
课程编号:01454113
课程名称:编辑校对实务
课程类型:专业核心课(必修)
学时学分:32学时(2学分)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为文学院编辑出版学专业(本科)学生开设的专业方向课(必修),它是一门渗透着许多学科理论与知识的边缘学科,是研究编辑校对活动及其规律、探索编辑校对方法的应用学科。本课程开课之前,学生应初步掌握了出版专业的基础知识,并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
(二)基本理念。
在讲授编辑校对基本理论的过程中,要突出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注重培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三)设计思路。
1.教学改革基本理念
本课程教学设计追求提高大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价值目标,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紧密结合起来,构建本课程的基本框架。
2.总体设计原则
本课程教学设计围绕着提高大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价值目标,总体原则有三:其一是教学“轻结论,重过程”。传统教学重视结果忽视过程,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理解为呆板单调的知识背诵和记忆,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其二是强调认知与情意的统一。传统教学方式强调系统性和逻辑性,常常忽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使学习变得索然无味。为了学生个人的能力、智慧获得更好的发展,我们强调过程,强调学生的“经历”和“体验”。其三是赋予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要素新的内涵。帮助学生树立对真、善、美的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3.课程设置依据
专业依据。全国各高校本科院校编辑教育专业均开设了本课程。
培养对象依据。本课程能够使当代大学生对编辑校对业务有一个整体上的认识,掌握编辑校对各个工作环节的基本技能,并获得编辑校对人员所必须的基本能力。
5.理论与实践比例
理论教学8学时,实践教学24学时。
6.课时安排说明
本课程总计32学时,2学分,16教学周,其中理论教学8学时,实践教学24学时。
7.学时分配
(参看本课程标准“课程内容结构”和“课程内容”)
8.考试与评价方式
建立“三位一体”的评价方式,亦即过程评价:以学生在教学过程的参与程度作为评价的基本标准;目标评价:以课程标准目标作为评价的重要标准;能力评价:以学生运用本课程知识解决相关理论和实际问题为参照标准。
总成绩=期末考试成绩*70% + 平时成绩*30%(其中,课堂参与占10%;课程作业占10%;考勤占10%)。
二、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熟悉出版物编辑校对的工作流程,掌握编校工作各个环节的基本技能,并能自主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
能,独立完成出版物的编辑过程。
(二)具体目标。“编辑校对实务”课是文学院编辑出版专业本科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旨在向学生传授编辑校对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引导学生从理论的高度认识和理解编辑校对的重要性,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最终希望学生:1.知识方面:准确掌握编辑校对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2.能力方面: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学生通过实训,熟悉编辑活动的整个流程和校对工作的基本规律,习得从事编辑校对工作的专业能力。3.素质方面:掌握理论思维的方法和规律,初步具有理论的自觉与敏感,从而具备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三、课程内容
第一单元校对实务
第一节现代校对在出版工作中的地位及作用(一)课程教学内容
§1.1 基础内容。校对的起源和演变;校对的功能;校对在出版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校对人员应有的素质。
§1.2 提高内容。汉字和版材的变化推进校对工艺和校对方法的变革。
§1.3 扩展内容。校对的两大功能;校对工作的组织管理与协作。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思考与练习:1.校对包含哪些内容?2.校对人员应有的素质?
(三)学时分配。2学时(其中:理论教学1学时/实践教学1学时)。
第二节现代校对的主体
(一)课程教学内容
§1.1 基础内容。出版物校对的基本程序;出版物校对的基本制度。校对符号国家标准。与校对过程有关的专业用语。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思考与练习:1.校对的基本程序、基本制度?
(三)学时分配。2学时(其中:理论教学1学时/实践教学1学时)。
第三节现代校对的客体
(一)课程教学内容
§1.1 基础内容。校对方法;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理校法;折校法、读校法、通读法。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实践训练:1.通过实训掌握对校法的操作方式。
(三)学时分配。6学时(其中:理论教学1学时/实践教学5学时)。
第四节现代校对的功能及其实现
(一)课程教学内容
§1.1 基础内容。校样上常见差错类型;内容差错;汉字差错。查改校样差
错的一些技巧。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实践训练:1.确定校样的差错类型。2.用对校法校对校样中的内容差错。3.用对校法校对校样中的汉字差错。4.用对校法校对校样中的内容差错、汉字差错。
(三)学时分配。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0学时/实践教学4学时)。
第五节现代校对工作的程序及基本制度
(一)课程教学内容
§1.1 基础内容。版面格式设计的常见专业用语。常见的排版格式差错受众的特点。校改相应排版格式差错应注意的问题。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实践训练:对校法校对校样中的格式差错。
(三)学时分配。2学时(其中:理论教学0学时/实践教学2学时)。
第六节现代校对的方法
(一)课程教学内容。
§1.1 基础内容。原稿质疑、核红的定义、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实践训练:1.对改样后的校样(3—4份)进行核红,然后校对。
(三)学时分配。2学时(其中:理论教学0.5学时/实践教学1.5学时)。
第七节现代校对的技术
(一)课程教学内容
§1.1 基础内容。誊样、通读的定义、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进行通读的时机。文字技术整理的要求。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实践训练:1.用通读法校对校样(3—4份)。
(三)学时分配。2学时(其中:理论教学1学时/实践教学1学时)。
第八节常见书稿的校对
(一)课程教学内容
§1.1 基础内容。汉字形体选用不当;数字使用不符合规范要求;字母差错;标点符号使用不符合规范;量和单位使用差错;汉语语言差错;图片差错;表格差错;公式和算式差错。使用阿拉伯数字或汉字两可的情况。相关项目不一致;辅文的构成不规范。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实践训练:1.用通读法校对校样中数字差错。2.用通读法校对校样中汉字形体选用差错。3.用通读法校对校样中字母差错。4.用通读法校对校样中标点符号差错。5.用通读法校对校样中计量单位方面的差错。6.用通读法校对校样中公式和算式差错。
(三)学时分配。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1学时/实践教学3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