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缝的合理设置

变形缝的合理设置
变形缝的合理设置

2.1 结构缝设置

建筑物的平面形状、空间造型千变万化,结构设计的一个特点是通过在不同部位设置不同性能的变形缝,满足受力合理性的要求,达到简化设计的目的。

结构的变形缝包括伸缩缝、沉降缝和抗震缝三种形式。

变形缝的合理设置原则如下:一般情况下宜采取调整结构平面形状与尺寸、加强构造措施、设置后浇带等方法,尽可能不设变形缝、少设变形缝,如果一定要设置变形缝,则必须保证有足够的变形缝宽度。

2.1.1 伸缩缝设置

(1)设置伸缩缝的作用

伸缩缝又称温度缝,建筑物设置伸缩逢后,可以部分释放建筑结构由于温度变化和混凝土干缩变形等引起的结构内力,降低产生裂缝的机率。

(2)伸缩缝的间距要求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以下简称《混凝土规范》)明确规定:在未采取措施的情况下,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伸缩缝的最大间距为55m、檐沟为25m。

实际工程中由于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进行了合理施工,伸缩缝的间距已远远超过了规范的允许限值。

(3)增大伸缩缝间距采取的常用措施

减少温度应力、减少混凝土浇筑成型过程中的干缩应力、增加结构自身抗力是增大伸缩缝间距所采取的最常用措施。

①在温度变化较大的部位(如顶层、底层等)增大配筋率,如对于板,配置双层双向拉通钢筋网;对于梁,增加纵向拉通钢筋的配置量;

②对直接外露的构件(如屋面、露台等),采取有效的保温隔热措施;

③在房屋顶层设置温度缝,减少结构的温度区间长度;

④上部结构设置后浇带;

⑤选用收缩变形较小的水泥品种(如粉煤灰硅酸盐水泥等),减少水泥用量;在混凝土中添加适宜的外加剂(微膨胀剂,简称UEA、TEA等)、抗拉纤维(如PP纤维,资料显示:添加0.90Kg/m3,混凝土抗拉强度增加10%以上);----建材

⑥提高每层楼板的构造配筋率;

⑦采用部分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

(4)伸缩缝的构造要求

①伸缩缝的位置

伸缩缝通常设置在柱边,其平面位置一般结合建筑物的长度、平面形状、柱网等,根据具体情况布置,图2.1.1a,2.1.1b所示为常见伸缩缝的设置位置。

图2.1.1a 伸缩缝布置在中间 图2.1.1b 伸缩缝布置在转角处

②伸缩缝的构造

地面以上:完全分开,设置双梁、双柱,详图2.1.1c

所示。

地面以下:连在一起。(温度不影响)

结构专业须配合建筑伸缩缝两侧的节点大样,处理

好墙面、楼面和屋面的节点连接构造。

③伸缩缝的宽度

原则上讲须满足建筑物在水平方向自由变形的需

要,规范上没有明确伸缩缝宽度的具体要求与计算方法,

实际工程中伸缩缝宽度一般取20~40mm,习惯上常常取图2.1.1c 伸缩缝布置在柱边50mm。

2.1.2 沉降缝设置

(1)设置沉降缝的作用

当建筑物中各部分的基础发生不均匀沉降时,有可能导致结构或构件产生较大的内力和变形,此时通过设置沉降缝的方法将其分开,使得建筑物中基础沉降量不同的各个部分能够自由沉降、互不影响,确保建筑物能够正常工作。

(2)沉降缝设置的部位

在建筑物的下列平面位置处,应考虑设置沉降缝:

①房屋高度差异较大处、或荷载差异较大处;

②地基土的压缩性有显著差异处;

③基础底面标高相差较大处、或基础类型不一致处;

④分期建造房屋的交界处。

(3)减少建筑物不均匀沉降的常用措施

减少不均匀沉降的常用措施为“放、抗、调”。

① 放

方法:设置沉降缝。

有利之处:可以让建筑物中沉降量不同的各个部分能够自由沉降,互不影响。

不利之处:给设计、施工和使用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沉降缝两侧建筑物必须完全断开,结构需要设置双梁、双柱和双基础,建筑物立面处理困难,地下室和屋面容易渗漏水等。

②抗

方法一:采用端承桩,减小建筑物中各部分的绝对沉降量;不利之处在于端承桩必须支承在坚硬的基岩或砂卵石上,因此须有相应的地质条件作保证。

方法二:采用刚度很大的基础,通过基础的整体刚度来调整建筑物中各部分的变形差;不利之处在于刚度很大的基础常常为箱基、筏基等形式,用料较多、造价较高。

③调

方法:在设计和施工中采取措施,调整各部分可能产生的沉降差,减少其差异沉降量,降低由沉降产生的结构内力和变形。如增加基础刚度,采用箱基、筏基等形式;减轻荷重;

增加上部结构的刚度和整体性;调整各部分的施工顺序、预留沉降差、设置施工后浇带等。

不利之处:“调”的适度较难掌握,主要凭经验。

(4)沉降缝的构造要求

①沉降缝的位置

沉降缝一般结合建筑物的长度、平面形状、柱网等,根据具体情况布置,方法同伸缩缝。

一般在柱边设置,详图2.1.1c所示;为简化基础设计、方便施工,也常采用一侧悬臂形式布置,详图2.1.2a所示;或采用两侧悬臂形式布置,详图2.1.2b所示。

图2.1.2 a 沉降缝一侧悬臂布置 图2.1.2b 沉降缝二侧悬臂布置

②沉降缝的构造

地面以上:完全分开,设置双梁、双柱。

地面以下:完全分开,设置双梁、双柱、双基础。

结构专业须配合建筑沉降缝两侧的节点大样,处理好墙面、楼面、屋面和地下室底板、侧壁的节点连接构造。

③沉降缝的宽度

原则上讲,沉降缝的宽度必须满足缝两侧建筑物在垂直方向自由变形的需要、在水平方向由于不均匀沉降变形引起的局部倾斜,规范上没有明确沉降缝宽度的具体要求,可参考设计手册确定宽度,详表2.1.1。

表2.1.1 沉降缝宽度取用参考表地基情况建筑物高度(较低部分建筑高度)沉降缝宽度

一般地基

H<5m

H=5~10m

H=10~15m

30mm

50mm

70mm

软弱地基

2~3层

4~5层

5层以上

30~80mm

80~120mm

≥120mm

附注:本表仅适用于天然地基;如地基经过处理,沉降缝宽度可适当减小。

2.1.3 抗震缝设置

位于抗震设防区的建筑物,当需要设置伸缩缝或沉降缝时,必须同时满足抗震缝的设置要求。

(1)设置抗震缝的作用

合理设置抗震缝,可以减少地震作用影响,降低抗震设计难度,提高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可靠度。

(2)抗震缝设置的部位

在建筑物的下列平面位置处,应考虑设置抗震缝:

①房屋长度超过伸缩缝的最大间距要求,又无条件采取措施或没有采取措施,必须设置伸缩缝时;

②房屋各部分预计沉降量相差较大,又无条件采取措施或没有采取措施,必须设置沉降缝时;

③非规则建筑,未在计算和构造上采取抗震措施时;

④非规则结构,各部分的质量或结构抗侧移刚度相差悬殊,未在计算和构造上采取抗震措施时。

(3)不设抗震缝的常用方法

由于抗震缝的设置,总会给设计、施工和使用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实际工程中常常根据抗震缝的设置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尽可能不设或少设抗震缝。

①对于因为需要设置伸缩缝引起的抗震缝,当采取措施增大伸缩缝的间距后,可以不设抗震缝,详2.1.1所述;

②对于因为需要设置沉降缝引起的抗震缝,当采取抗、调措施后,可以不设抗震缝,详2.1.2所述;

③对于因为非规则建筑引起的抗震缝,通过调整建筑方案,使建筑物为规则建筑,减少地震作用影响;

④对于因为非规则结构引起的抗震缝,通过调整结构方案,使建筑结构为规则结构,增加结构抗震能力。

(4)抗震缝的构造要求

抗震缝的构造要求与抗震缝设置的原因有关,分以下几种情形,结构专业须配合建筑抗震缝两侧的节点大样,处理好墙面、楼面和屋面的节点连接构造,尤其是基础部分须加强构造连接。

① 对于因为需要设置伸缩缝引起的抗震缝

抗震缝的布置:形式同伸缩缝,详2.1.1所述,如图2.1.1a、2.1.1b所示。

抗震缝的构造要求:地面以上:完全分开,设置双梁、双柱,详图2.1.1c所示。

地面以下:连在一起。

② 对于因为需要设置沉降缝引起的抗震缝

抗震缝的布置:形式同沉降缝,详2.1.2所述,如图2.1.1c、2.1.2a、2.1.2b所示。

抗震缝的构造要求:地面以上:完全分开,设置双梁、双柱。

地面以下:完全分开,设置双梁、双柱、双基础。

③ 对于因为非规则建筑引起的抗震缝

抗震缝的平面布置:须结合建筑物的平面形状、立面布置等具体情况确定,常在建筑物的平面形状变化处设置抗震缝、或在立面高差处设置抗震缝。

抗震缝的构造要求:地面以上:完全分开,设置双梁、双柱。

地面以下:连在一起。

④ 对于因为非规则结构引起的抗震缝

抗震缝的平面布置:须结合建筑物的结构形式、平面形状等具体情况确定,常在建筑物的结构形式变化处设置抗震缝、或在平面形状变化处设置抗震缝。

抗震缝的构造要求:地面以上:完全分开,设置双梁、双柱。

地面以下:连在一起。

(5)抗震缝的宽度

抗震缝的宽度,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以下简称《高层规程》4.3.10规定采用:

①最小宽度要求:70mm;

② 高度不超过15m时,缝宽可取70mm;超过15m的部分,6度、7度、8度和9度地区相应每增高5m、4m、3m和2m,缝宽宜增加20mm;

③ 抗震缝两侧的房屋高度不同时,抗震缝宽度应按照较低的房屋高度确定;

④ 当相邻结构的基础存在较大的沉降差时,宜增大抗震缝宽度。

2.1.4 后浇带设置

后浇带作为一种施工方法,从表面上看,对设计和使用无影响。

(1)设置后浇带的原因----温度+沉降

①房屋较长,需要设置伸缩缝但没有设置伸缩缝时;

②房屋各部分预计沉降量相差较大,需要设置沉降缝但没有设置沉降缝时;

③一次浇筑的混凝土量太大,未采取相应的构造措施时。

(2)设置后浇带的位置

平面位置:间隔距离30~40m,在结构或构件受力较小处、且便于施工的位置。

一般在框架梁和楼板的1/3跨中处,可以是直线形式,也可以是折线形式、曲线形式,详图2.1.3所示。

垂直位置:地面以上、地面以下均布置,尽可能对齐设置。

图2.1.3 后浇带位置示意图 图2.1.4 板后浇带构造示意图

(3)后浇带的构造要求

①宽度要求:800~1000mm,详图2.1.4、图2.1.5所示。

②配筋要求:适当增加后浇带宽度方向连接钢筋的配筋量,加强后浇带两侧之间的连接,板后浇带构造详图2.1.4、梁后浇带构造详图2.1.5所示。

图2.1.5 梁后浇带构造示意图

③钢筋连接要求:一般情况下两侧钢筋全部截断,采用搭接连接;特殊情况下当梁的跨度较大时,梁内纵向钢筋可以直通而不截断,以免搭接长度过长产生施工困难,也防止钢筋在悬臂状态下产生不利的内力和变形。

注意:为方便施工,梁、板钢筋常常直通而不截断。

④实际工程中,当地下室埋置较深时,由于地下水位水头压力增大,对后浇带处抗裂、抗渗要求提高,节点构造更为复杂、形式也更趋多样花,图2.1.6a为某工程地下室侧壁后浇带构造示意图、图2.1.6b为某工程地下室底板后浇带构造示意。

图2.1.6a 地下室侧壁后浇带构造示意图 图2.1.6b 地下室底板后浇带构造示意图

(4)后浇带的施工要求

①混凝土的浇筑时间:一般在主体结构结顶后2~3个月后进行,至少大于30天;且浇筑时的温度宜略低于主体结构浇筑时的温度。

②混凝土的浇筑要求:后浇带两侧缝的处理方法同施工缝,具体过程如下:

第一步:在已经硬化的混凝土表面上,清除水泥薄膜和松动石子以及软弱的混凝土表层,用水充分湿润(一般湿润时间不宜少于24小时)并冲洗干净,且不得积水;

第二步:在后浇带两侧缝混凝土处,铺上一层10~15mm厚纯水泥浆或与混凝土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

第三步:混凝土应捣实,新旧混凝土应紧密结合。后浇混凝土强度等级相应提高一级,同时掺加适量的微膨胀剂。

(5)设置后浇带的作用

浇筑前,后浇带两侧主体结构在水平方向可以自由伸缩、在垂直方向可以自由沉降;浇筑后,后浇带两侧主体结构协同工作。因此建筑物中设置后浇带后,具有以下作用:

① 减少后浇带两侧主体结构混凝土在浇筑成型过程中产生的部分收缩应力,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可以大部分用来抵抗温度应力,从而提高结构抵抗温度变化的能力;

② 减少后浇带两侧主体结构由于自重等原因引起的部分差异沉降量,提高建筑物抵抗不均匀沉降变形的能力。

(三缝合一)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的设置原则及规定

在总体布置中,为了消除结构不规则,收缩,和温度应力,不均匀沉降对结构的变形破坏有害影响,可设置变形缝,包括温度伸缩缝、沉降缝和防震缝三种,将房屋分成若干独立的部分. ①伸缩缝设置部位:伸缩缝由基础以上设置. 设置间距与屋顶和楼板类型有关,最大间距一般为50?75m伸缩缝的宽度一般为20?30mm ②沉降缝设置部位:平面形状复杂的建筑物的转角处;建筑物高度或荷 载差 异较大处;结构类型或基础类型不同处;地基土层有不均匀沉降处;不同时间内修建的房屋各连接部位。 设置要求:其宽度与地基情况及建筑高度有关,一般为20?30mm, 在软弱地基上五层以上的建筑其缝宽应适当增加。沉降缝处的上部结构和基础必须完全断开。沉降缝由地基条件决定,其宽度应该符合防震缝的最小宽度的要求. ③防震缝 设置要求:防震缝的宽度与建筑的层数及结构类型有关. 防震缝应有一定的宽度,否则在地震时相邻部分会互相碰撞而破坏. 伸缩缝的间距要符合要求,宽度不小于防震缝的宽度. 下面是一个关于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的详细介绍。 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建筑物在外界因素作用下常会产生变形,导致开裂甚至破坏。变形缝是针对这种情况而预留的构造缝。变形缝可分为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三种。 伸缩缝为防止建筑构件因温度变化,热胀冷缩使房屋出现裂缝或破坏,在沿建筑物长度方向相隔一定距离预留垂直缝隙,这种因温度变化而设置的缝叫做伸缩逢。建筑构件因温度和湿度等因素的变化会产生胀缩变形。为此,通常在建筑物适当的部位设置竖缝,自基础 以上将房屋的墙体、楼板层、屋顶等构件断开,将建筑物分离成几个独立的部分,使各部分都有伸缩的余地。变形主要是因温度变化引起的,所以伸缩缝又称温度缝。建筑物上设置单个伸缩缝的最大间距,应根据建筑材料、结构形式、使用情况、施工条件以及当地气温和湿度变化等因素确定,砖石结构为100?150 米,钢筋混凝土结构为35?75米,无筋混凝土为10?20米,宽度20mm?30 mm 各种结构的设计规范中都有相应的规定。 伸缩缝的构造,必须满足建筑结构沿水平方向变形的要求。外墙上的伸缩缝,为防止风雨侵入室内,要求用有弹性的、憎水的、不易被挤出的材料填嵌缝隙。常用的材料有沥青麻丝、浸沥青木丝板、氯丁橡胶、泡沫塑料等。缝口还须用镀锌铁皮、铝板或塑料板等作盖缝处理。内墙伸缩缝的处理,随室内装修不同而异,可选用木条、木板、塑料板、金属板等盖缝。楼层地面伸缩缝,可在缝口填嵌沥青麻丝等,上铺活动盖板或橡皮条等,以防灰尘落

建筑变形缝设置原则及构造要求

建筑“三缝”(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设置原则及构造要求 什么是变形缝 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统称为变形缝。 由于温度变化,地基不均匀趁降和地震因素的影响,易使建筑发生变形或破坏,故在设计时应事先将房屋划分成若干个独立部分,使各部分能自由独立的变化。这种将建筑物垂直分开的预留缝称为变形缝,包括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 一、伸缩缝 1、名词解释 伸缩缝:当建筑物较长时为避免建筑物因热胀冷缩较大而使结构构件产生裂缝所设置的变形缝。 2、需要设缝的情况 ①建筑物长度超过一定限度; ②建筑平面复杂,变化较多; ③建筑中结构类型变化较大。 3、设置原则 设置伸缩缝时通常是沿建筑物长度方向每隔一定距离或结构变化较大处在垂直方向预留缝隙,将基础以上的建筑构件全部断开,分为各自独立的能在水平方向自由伸缩的部分。基础部分因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一般不须断开。 4、缝的间距 伸缩缝的最大间距应根据不同材料的结构而定,详见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2002)。P112页表分别列出了各种砌体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伸缩缝的最大间距。 5、缝的构造 伸缩缝宽度一般为20-40mm,通常采用30mm。 6、其他要求 在结构处理上,砖混结构可采用单墙方案,也可采用双墙方案;框架结构可采用双柱双梁方案,也可采用挑梁方案。 ①墙体伸缩缝构造: 墙体伸缩缝一般做成平缝形式,当墙体厚度在240mm以上时,也可以做成错口缝、企口缝等形式。 外墙变形缝常用麻丝沥青、泡沫塑料条、油膏等有弹性的防水材料填缝,缝口用镀锌铁皮、彩色薄钢板等材料进行盖缝处理;内墙变形缝一般结合室内装修用木板、各类金属板等盖缝处理。 ②楼地板伸缩构造: 楼地板伸缩缝的缝内常用麻丝沥青、泡沫塑料条、油膏等填缝进行密封处理,上铺金属、混凝土或橡塑等活动盖板。其构造处理需满足地面平整、光洁、防水、卫生等使用要求。 顶棚伸缩缝需结合室内装修进行,一般采用金属板、木板或橡塑板等盖缝,盖缝板只能固定于一侧,以保证缝的两侧构件能在水平方向自由伸缩变形。 ③屋面伸缩缝构造: 屋顶伸缩缝主要有伸缩缝两侧屋面标高相同处和两侧屋面高低错落处两种位置,当伸缩缝两侧屋面标高相同又为上人屋面时,通常做防水油膏嵌缝,进行泛水处理;为非上人屋面时,则在缝两侧加砌半砖矮墙,分别进行屋面防水和泛水处理,其要求同屋顶防水和泛水构造。在矮墙顶上,传统做法用镀锌铁皮盖缝,近年逐步流行用彩色薄钢板、铝板甚至不锈钢皮等盖缝。

变形缝设置规范-12页word资料

变形缝设置规范 篇一:变形缝设置要求 变形缝设置要求 变形缝 基本概念及相关规定: 1. 伸缩缝:连续地设置在建、构筑物应力比较集中的部位,将建、构筑物分割成两个或若干个独立单元,彼此能自由伸缩的竖向或水平缝。建筑物伸缩缝在地面以下的结构可不断开。伸缩缝的宽度应满足结构可能的最大伸缩变形的要求,以及其他的要求。伸缩缝最大间距详见《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9)第9.1.1条、《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2019)第6.3.1条、《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2019)第8.1.5条、《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技术规程》(CECS 102:2019)第4.3.1条等。 2. 防震缝:设置在建筑中层数、质量、刚度差异过大等、而可能在地震时引起应力或变形集中造成破坏的部位的竖向缝。防震缝应在地面以上设置。防震缝的宽度应根据设防烈度和房屋高度确定,对多层房屋可采用50~100mm,对高层房屋可采用100~150mm。钢结构防震缝的宽度不应小

于相应混凝土房屋缝宽的1.5倍。 3. 沉降缝:设置在同一建筑中因基础沉降产生显著差异沉降和可能引起结构难以承受的内力和变形的部位的竖直缝。沉降缝不但应贯通上部结构,而且也应贯通基础本身。沉降缝的宽度不宜小于120mm,并应考虑缝两侧结构非均匀沉降倾斜和地面高差的影响。 4. 抗震缝、伸缩缝在地面以下可不设缝,连接处应加强。但沉降缝两侧墙体基础一定要分开。 5. 另外,还有墙体控制缝及屋盖分割缝,均需用弹性密封材料填嵌或防护。 6. 施工中留设后浇带或采取专门的预加应力措施可适当增加规范规定的伸缩缝最大间距。 7. 某些标准图集和《2019结构技术措施》第5.3.13条规定:现浇悬臂挑檐板或天沟板的伸缩缝间距不应大于15m (与规范规定的12m不一致)。伸缩缝宽不小于20mm,缝隙内宜用油膏或其他防渗漏措施处理。 8. 水池、地沟、涵洞、地下室等地下结构的变形缝尚应设置止水带及用其他防渗漏措施处理。具体详见《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 50108-2019)第5节。 篇二:变形缝设置一般要求 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三种 建筑物在外界因素作用下常会产生变形,导致开裂甚至破

伸缩缝设置要求

防震缝应根据抗震设防烈度、结构材料种类、结构类型、结构单元的高度和高差情况,留有足够的宽度,其两侧的上部结构应完全分开。 当设置伸缩缝和沉降缝时,其宽度应符合防震缝的要求。 重力式挡土墙应每间隔10~20m设置一道伸缩缝,当地基有变化时宜加设沉降缝。在挡土结构的拐角处,应采取加强的构造措施。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 设置防震缝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防震缝最小宽度应符合下列要求: 框架结构房屋,高度不超过15m的部分,可取70mm,超过15m的部分,6度、7度、8度和9度相应每增加高度5m、4m、3m和2m,宜加宽20mm; 2 框架剪力墙结构房屋可按第一项规定数值的70%采用,剪力墙结构房屋可按第一项规定数值的50%采用,但二者均不宜小于70mm。 防震缝两侧结构体系不同时,防震缝宽度应按不利的结构类型确定;防震缝两侧的房屋高度不同时,防震缝宽度应按较低的房屋高度确定。 当相邻结构的基础存在较大沉降差时,宜增大防震缝的宽度。 防震缝宜沿房屋全高设置,地下室基础可不设防震缝,但在与上部防震缝对应处应加强构造和连接。 结构单元之间或主楼与裙房之间如无可靠措施,不应采用牛腿托梁的做法设置防震缝。 抗震设计时,伸缩缝、沉降缝的宽度均应符合防震缝最小宽度的要求。 高层建筑筏形基础与裙房基础之间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当高层建筑与相连的裙房之间设置沉降缝时,高层建筑的基础埋深应大于裙房基础的埋深至少2m。当不满足要求时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沉降缝地面以下处应用粗砂填实,以确保主楼基础四周的可靠侧向约束; 2 当高层建筑与相连的裙房之间不设置沉降缝时,宜在裙房一侧设置后浇带,后浇带的位置宜设在距主楼边柱的第二跨内。后浇带混凝土宜根据实测沉降值并计算后 期沉降差能满足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浇注; 3 当高层建筑与相连的裙房之间不允许设置沉降缝和后浇带时,应进行地基变形验算,验算时需考虑地基与结构变形的相互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 高层建筑结构伸缩缝的最大间距: 注:1 框架-剪力墙的伸缩缝间距可根据结构的具体布置情况取表中框架结构与剪力墙结构之间的数值 2 当屋面无保温或隔热措施、混凝土的收缩较大或室内结构因施工外露时间较长时,伸缩缝间距应适当减小 3 位于气候干燥地区、夏季炎热且暴雨频繁地区的结构,伸缩缝的间距宜适当减小 当采用下列构造措施和施工措施减少温度和混凝土收缩对结构的影响时,可适当放宽伸缩缝的间距: 1 顶层、底层、山墙和纵墙端开间等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部位提高配筋率; 2 顶层加强保温隔热措施,外墙设置外保温层;

变形缝设置要求

变形缝设置要求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变形缝设置要求 变形缝 基本概念及相关规定: 1. 伸缩缝:连续地设置在建、构筑物应力比较集中的部位,将建、构筑物分割成两个或若干个独立单元,彼此能自由伸缩的竖向或水平缝。建筑物伸缩缝在地面以下的结构可不断开。伸缩缝的宽度应满足结构可能的最大伸缩变形的要求,以及其他的要求。伸缩缝最大间距详见《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第9.1.1 2. 防震缝:设置在建筑中层数、质量、刚度差异过大等、而可能在地震时引起应力或变形集中造成破坏的部位的竖向缝。防震缝应在地面以上设置。防震缝的宽度应根据设防烈度和房屋高度确定,对多层房屋可采用50~100mm,对高层房屋可采用100~150mm。钢结构防震缝的宽度不应小于相应混凝土房屋缝宽的倍。 3. 沉降缝:设置在同一建筑中因基础沉降产生显着差异沉降和可能引起结构难以承受的内力和变形的部位的竖直缝。沉降缝不但应贯通上部结构,而且也应贯通基础本身。沉降缝的宽度不宜小于120mm,并应考虑缝两侧结构非均匀沉降倾斜和地面高差的影响。 4. 抗震缝、伸缩缝在地面以下可不设缝,连接处应加强。但沉降缝两侧墙体基础一定要分开。 5. 另外,还有墙体控制缝及屋盖分割缝,均需用弹性密封材料填嵌或防护。 6. 施工中留设后浇带或采取专门的预加应力措施可适当增加规范规定的伸缩缝最大间距。

15m(与规范规定的12m不一致)。伸缩缝宽不小于20mm,缝隙内宜用油膏或其他防渗漏措施处理。 8. 水池、地沟、涵洞、地下室等地下结构的变形缝尚应设置止水带及用其他防渗漏措施处理。具体详见《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 50108-2001)第5节。

伸缩缝设置要求

伸缩缝设置要求

————————————————————————————————作者:————————————————————————————————日期:

防震缝应根据抗震设防烈度、结构材料种类、结构类型、结构单元的高度和高差情况,留有足够的宽度,其两侧的上部结构应完全分开。 当设置伸缩缝和沉降缝时,其宽度应符合防震缝的要求。 重力式挡土墙应每间隔10~20m设置一道伸缩缝,当地基有变化时宜加设沉降缝。在挡土结构的拐角处,应采取加强的构造措施。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 设置防震缝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防震缝最小宽度应符合下列要求: 框架结构房屋,高度不超过15m的部分,可取70mm,超过15m的部分,6度、7度、8度和9度相应每增加高度5m、4m、3m和2m,宜加宽20mm; 2 框架剪力墙结构房屋可按第一项规定数值的70%采用,剪力墙结构房屋可按第一项规定数值的50%采用,但二者均不宜小于70mm。 防震缝两侧结构体系不同时,防震缝宽度应按不利的结构类型确定;防震缝两侧的房屋高度不同时,防震缝宽度应按较低的房屋高度确定。 当相邻结构的基础存在较大沉降差时,宜增大防震缝的宽度。 防震缝宜沿房屋全高设置,地下室基础可不设防震缝,但在与上部防震缝对应处应加强构造和连接。 结构单元之间或主楼与裙房之间如无可靠措施,不应采用牛腿托梁的做法设置防震缝。 抗震设计时,伸缩缝、沉降缝的宽度均应符合防震缝最小宽度的要求。 高层建筑筏形基础与裙房基础之间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当高层建筑与相连的裙房之间设置沉降缝时,高层建筑的基础埋深应大于裙房基础的埋深至少2m。当不满足要求时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沉降缝地面以下处应用粗砂填实,以确保主楼基础四周的可靠侧向约束; 2 当高层建筑与相连的裙房之间不设置沉降缝时,宜在裙房一侧设置后浇带,后浇带的位置宜设在距主楼边柱的第二跨内。后浇带混凝土宜根据实测沉降值并计算后 期沉降差能满足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浇注; 3 当高层建筑与相连的裙房之间不允许设置沉降缝和后浇带时,应进行地基变形验算,验算时需考虑地基与结构变形的相互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 高层建筑结构伸缩缝的最大间距: 结构体系施工方法最大间距m 框架结构现浇55 剪力墙结构现浇45 注:1 框架-剪力墙的伸缩缝间距可根据结构的具体布置情况取表中框架结构与剪力墙结构之间的数值 2 当屋面无保温或隔热措施、混凝土的收缩较大或室内结构因施工外露时间较长时,伸缩缝间距应适当减小 3 位于气候干燥地区、夏季炎热且暴雨频繁地区的结构,伸缩缝的间距宜适当减小 当采用下列构造措施和施工措施减少温度和混凝土收缩对结构的影响时,可适当放宽伸缩缝的间距:

变形缝种类及要求

概念:由于温度变化,地基不均匀趁降和地震因素的影响,易使建筑发生变形或破坏,故在设计时应事先将房屋划分成若干个独立部分,使各部分能自由独立的变化。这种将建筑物垂直分开的预留缝称为变形缝。包括伸缩缝,沉降缝和防震缝。 1伸缩缝 定义:为防止建筑构件因温度变化,热胀冷缩使房屋出现裂缝或破坏,在沿建筑物长度方向相隔一定距离预留垂直缝隙。这种因温度变化而设置的缝叫做伸缩逢。作法:从基础顶面开始,将墙体、楼板、屋顶全部断开使其分成若干段。伸缩缝间距为60m左右;宽度20mm ~30 mm。 2沉降缝定义:为防止建筑物各部分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房屋破坏所设置的垂直缝称为沉降缝。作法:从基础底部断开,并贯穿建筑物全高。使两侧各为独立的单元,可以垂直自由的沉降。设置原则: (1)建筑物平面的转折部位(2)建筑的高度和荷载差异较大处 (3)过长建筑物的适当部位 (4)地基土的压缩性有着显著差异 (5)建筑物基础类型不同以及分期建造房屋的交界处 宽度:2、3层50~80mm;4、5层80~120mm;5层以上≥120mm 3、防震缝 定义:在地震烈度≥8度的地区,为防止建筑物各部分由于地震引起房屋破坏所设置的垂直缝称为防震缝。 作法:从基础顶面断开,并贯穿建筑物全高。最小缝隙尺寸为50 ~100 mm。多层钢筋砼15m以下70mm;15m以上按烈度增大缝宽。 缝的两侧应有墙,将建筑物分为若干体型简单、结构刚度均匀的独立单元。 设置原则: (1)房屋立面高差在6m以上 (2)房屋有错层,并且楼板高差较大 (3)各组成部分的刚度截然不同 规定:在地震设防区,当建筑物需设置伸缩缝或沉降缝时,应统一按防震缝对待 八.结构变形缝 1.伸缩缝:为防止因温度、混凝土收缩等原因引起的过大结构附加应力而设置。(1)钢筋混凝土结构伸缩缝最大间距(m) 结构类别室内或土中露天 排架结构装配式100 70 框架结构装配式75 50 现浇式55 35 剪力墙结构装配式65 40 现浇式45 30 挡土墙、地下室墙壁等类结构装配式40 30

变形缝设置要求

变形缝设置要求 变形缝 基本概念及相关规定: 1. 伸缩缝:连续地设置在建、构筑物应力比较集中的部位,将建、构筑物分割成两个或若干个独立单元,彼此能自由伸缩的竖向或水平缝。建筑物伸缩缝在地面以下的结构可不断开。伸缩缝的宽度应满足结构可能的最大伸缩变形的要求,以及其他的要求。伸缩缝最大间距详见《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第9.1.1条、《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2001)第6.3.1条、《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2003)第8.1.5条、《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技术规程》(CECS 102:2002)第4.3.1条等。 2. 防震缝:设置在建筑中层数、质量、刚度差异过大等、而可能在地震时引起应力或变形集中造成破坏的部位的竖向缝。防震缝应在地面以上设置。防震缝的宽度应根据设防烈度和房屋高度确定,对多层房屋可采用50~100mm,对高层房屋可采用100~150mm。钢结构防震缝的宽度不应小于相应混凝土房屋缝宽的1.5倍。 3. 沉降缝:设置在同一建筑中因基础沉降产生显著差异沉降和可能引起结构难以承受的内力和变形的部位的竖直缝。沉降缝不但应贯通上部结构,而且也应贯通基础本身。沉降缝的宽度不宜小于120mm,并应考虑缝两侧结构非均匀沉降倾斜和地面高差的影响。 4. 抗震缝、伸缩缝在地面以下可不设缝,连接处应加强。但沉降缝两侧墙体基础一定要分开。 5. 另外,还有墙体控制缝及屋盖分割缝,均需用弹性密封材料填嵌或防护。 6. 施工中留设后浇带或采取专门的预加应力措施可适当增加规范规定的伸缩缝最大间距。 7. 某些标准图集和《2003结构技术措施》第5.3.13条规定:现浇悬臂挑檐板或天沟板的伸缩缝间距不应大于15m(与规范规定的12m不一致)。伸缩缝宽不小于20mm,缝隙内宜用油膏或其他防渗漏措施处理。 8. 水池、地沟、涵洞、地下室等地下结构的变形缝尚应设置止水带及用其他防渗漏措施处理。具体详见《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 50108-2001)第5节。

外墙伸缩缝规范

外墙伸缩缝规范 篇一:变形缝设置一般要求 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三种 建筑物在外界因素作用下常会产生变形,导致开裂甚至破坏。变形缝是针对这种情况而预留的构造缝。变形缝可分为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三种。 伸缩缝建筑构件因温度和湿度等因素的变化会产生胀缩变形。为此,通常在建筑物适当的部位设置竖缝,自基础以上将房屋的墙体、楼板层、屋顶等构件断开,将建筑物分离成几个独立的部分,使各部分都有伸缩的余地,伸缩缝在地面以下的结构可不断开。变形主要是因温度变化引起的,所以伸缩缝又称温度缝。建筑物上设置单个伸缩缝的最大间距,应根据建筑材料、结构形式、使用情况、施工条件以及当地气温和湿度变化等因素确定,砖石结构为100~150米,钢筋混凝土结构为35~75米,无筋混凝土为10~20米,伸缩缝的宽度一般为20~30mm。各种结构的设计规范中都有相应的规定,伸缩缝最大间距详见《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第9.1.1条、《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2001)第6.3.1条、《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2003)

第8.1.5条、《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技术规程》(CECS 102:2002)第4.3.1条等。。 伸缩缝的构造,必须满足建筑结构沿水平方向变形的要求。外墙上的伸缩缝,为防止风雨侵入室内,要求用有弹性的、憎水的、不易被挤出的材料填嵌缝隙。常用的材料有沥青麻丝、浸沥青木丝板、氯丁橡胶、泡沫塑料等。缝口还须用镀锌铁皮、铝板或塑料板等作盖缝处理。内墙伸缩缝的处理,随室内装修不同而异,可选用木条、木板、塑料板、金属板等盖缝。楼层地面伸缩缝,可在缝口填嵌沥青麻丝等,上铺活动盖板或橡皮条等,以防灰尘落至下一楼层。屋顶的伸缩缝,则用镀锌铁皮、铝板或预制钢筋混凝土板等作盖缝处理,着重作好防水。地下建筑、地下室等处的伸缩缝,出于防水要求,常在防水结构层的外侧或底部加铺玻璃布油毡、橡胶片、镀锌铁皮、紫铜片,以及采用内埋式或可卸式止水带(如橡胶、塑料、金属等),并用沥青砂浆、沥青麻丝或浸沥青木丝板等填嵌缝隙。在现浇整体式钢筋混凝土建筑中,由于混凝土在浇灌后的一段时间内有较大的收缩变形,以后才趋于稳定,可利用这一特性,将沿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长向分成几段,中间留缝,待第一期工程施工1~2个月后,再浇灌合缝。这种只在施工期间保留的临时性温度收缩缝,称为后浇缝,或称收缩带。后浇缝的宽度一般为50~100厘米,缝的间距约为20~25米,并尽量和施工时的接缝结合设置;缝的

缝的设置原则

伸缩缝的设置原则: 伸缩缝:当建筑物较长时为避免建筑物因热胀冷缩较大而使结构构件产生裂缝所设置的变形缝。 建筑中须设置伸缩缝的情况主要有三类: 一是建筑物长度超过一定限度; 二是建筑平面复杂,变化较多; 三是建筑中结构类型变化较大。 设置伸缩缝时通常是沿建筑物长度方向每隔一定距离或结构变化较大处在垂直方向预留缝隙,将基础以上的建筑构件全部断开,分为各自独立的能在水平方向自由伸缩的部分。基础部分因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一般不须断开。 伸缩缝的最大间距应根据不同材料的结构而定,详见有关结构规范。P167页表8.1和8.2分别列出了各种砌体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伸缩缝的最大间距。 二、伸缩缝的构造: 伸缩缝宽度一般为20-40mm,通常采用30mm。 在结构处理上,砖混结构可采用单墙方案,也可采用双墙方案;框架结构可采用双柱双梁方案,也可采用挑梁方案。 1、墙体伸缩缝构造: 墙体伸缩缝一般做成平缝形式,当墙体厚度在240mm以上时,也可以做成错口缝、企口缝等形式。

外墙变形缝常用麻丝沥青、泡沫塑料条、油膏等有弹性的防水材料填缝,缝口用镀锌铁皮、彩色薄钢板等材料进行盖缝处理; 内墙变形缝一般结合室内装修用木板、各类金属板等盖缝处理。 2、楼地板伸缩构造: 楼地板伸缩缝的缝内常用麻丝沥青、泡沫塑料条、油膏等填缝进行密封处理,上铺金属、混凝土或橡塑等活动盖板。其构造处理需满足地面平整、光洁、防水、卫生等使用要求。 顶棚伸缩缝需结合室内装修进行,一般采用金属板、木板或橡塑板等盖缝,盖缝板只能固定于一侧,以保证缝的两侧构件能在水平方向自由伸缩变形。 3、屋面伸缩缝构造: 屋顶伸缩缝主要有伸缩缝两侧屋面标高相同处和两侧屋面高低错落处两种位置,当伸缩缝两侧屋面标高相同又为上人屋面时,通常做防水油膏嵌缝,进行泛水处理;为非上人屋面时,则在缝两侧加砌半砖矮墙,分别进行屋面防水和泛水处理,其要求同屋顶防水和泛水构造。在矮墙顶上,传统做法用镀锌铁皮盖缝,近年逐步流行用彩色薄钢板、铝板甚至不锈钢皮等盖缝。 沉降缝的设置原则: 沉降缝:是为了预防建筑物各部分由于地基承载力不同或各部分荷载差异较大等原因引起建筑物不均匀沉降、导致建筑物破坏而设置的变形缝。

沉降缝施工要求

沉降缝施工要求 1、为防止结构物不均匀沉降,产生不规则裂缝,故预先设置规则施工沉降缝,满足结构物变形要求,一般为通缝。 2、沉降缝设置位置一般地构造物设计图中已明确说明,本标段沉降缝设置位置有:通道、涵洞墙身之间(包括基础)、重力式桥台左、右幅之间、八字墙等洞口建筑与洞身处,其它防护、排水工程顺延路线方向每隔一定距离均应设沉降缝。 3、沉降缝设置要求: (1)、挡土墙沉降缝每隔10-15m设置一道,缝宽2cm沿挡墙内、外、顶用沥青麻絮填塞,深度不小于15cm,墙体之间填胶泥或粘土。 (2)护面墙每隔10m设置沉降缝一道,缝宽2cm,深度不小于15cm,其余部分填塞粘土或胶泥。 (3)排水沟、边沟每隔10m设置沉降缝一道,缝宽1cm,内填沥青麻絮,深度不小于15cm,砼板排水沟深度为8 cm。 (4)涵洞台身间、八字墙与台身间沉降缝缝宽2 cm或按照设计要求,内填沥青麻絮,深度不小于15cm,沿内、外、顶分别填塞,其余部分用粘土填塞。 (5)通道基础之间、台身之间沉降缝采用浸沥青的木板,缝宽2厘米,贯通设置。 4、沥青麻絮主要起防水、防杂物进入沉降缝内的作用,在填塞过程中,应填塞密实、牢固,在材料选用上,要选用优质合格的材料,沥青为块状的粘性大的煤沥青或石油沥青,麻絮为新的未变质的麻絮。

5、美观作用:沥青麻絮由于其颜色为黑色,相对较灰色的构造物来说,非常显眼、突出,因此,在填塞过程中,要求做到缝宽均匀一致,长度顺直,呈凹缝状,不得污染其它表面,如污染及时清除。 6、一、二管区各施工队按上述要求进行设置施工,已施工部分,对照检查不符合要求的返工处理,技术人员按此要求进行施工、监控。 施技科 2003-8-23

变形缝设置要求

变形缝设置要求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变形缝设置要求 变形缝 基本概念及相关规定: 1. 伸缩缝:连续地设置在建、构筑物应力比较集中的部位,将建、构筑物分割成两个或若干个独立单元,彼此能自由伸缩的竖向或水平缝。建筑物伸缩缝在地面以下的结构可不断开。伸缩缝的宽度应满足结构可能的最大伸缩变形的要求,以及其他的要求。伸缩缝最大间距详见《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第9.1.1 2. 防震缝:设置在建筑中层数、质量、刚度差异过大等、而可能在地震时引起应力或变形集中造成破坏的部位的竖向缝。防震缝应在地面以上设置。防震缝的宽度应根据设防烈度和房屋高度确定,对多层房屋可采用50~100mm,对高层房屋可采用100~150mm。钢结构防震缝的宽度不应小于相应混凝土房屋缝宽的倍。 3. 沉降缝:设置在同一建筑中因基础沉降产生显着差异沉降和可能引起结构难以承受的内力和变形的部位的竖直缝。沉降缝不但应贯通上部结构,而且也应贯通基础本身。沉降缝的宽度不宜小于120mm,并应考虑缝两侧结构非均匀沉降倾斜和地面高差的影响。 4. 抗震缝、伸缩缝在地面以下可不设缝,连接处应加强。但沉降缝两侧墙体基础一定要分开。 5. 另外,还有墙体控制缝及屋盖分割缝,均需用弹性密封材料填嵌或防护。 6. 施工中留设后浇带或采取专门的预加应力措施可适当增加规范规定的伸缩缝最大间距。

15m(与规范规定的12m不一致)。伸缩缝宽不小于20mm,缝隙内宜用油膏或其他防渗漏措施处理。 8. 水池、地沟、涵洞、地下室等地下结构的变形缝尚应设置止水带及用其他防渗漏措施处理。具体详见《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 50108-2001)第5节。

沉降缝抗震缝伸缩缝设置原则

沉降缝、抗震缝、伸缩缝设置原则 基本概念及相关规定: 1、伸缩缝:连续地设置在建、构筑物应力比较集中的部位,将建、构筑物分割成两个或若干个独立单元,彼此能自由伸缩的竖向或水平缝。建筑物伸缩缝在地面以下的结构可不断开。伸缩缝的宽度应满足结构可能的最大伸缩变形的要求,以及其她的要求。伸缩缝最大间距详见《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第9、1、1条、《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2001)第6、3、1条、《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2003)第8、1、5条、《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技术规程》(CECS 102:2002)第4、3、1条等。 2、防震缝:设置在建筑中层数、质量、刚度差异过大等、而可能在地震时引起应力或变形集中造成破坏的部位的竖向缝。防震缝应在地面以上设置。防震缝的宽度应根据设防烈度与房屋高度确定,对多层房屋可采用50~100mm,对高层房屋可采用100~150mm。钢结构防震缝的宽度不应小于相应混凝土房屋缝宽的1、5倍。 3、沉降缝:设置在同一建筑中因基础沉降产生显著差异沉降与可能引起结构难以承受的内力与变形的部位的竖直缝。沉降缝不但应贯通上部结构,而且也应贯通基础本身。沉降缝的宽度不宜小于120mm,并应考虑缝两侧结构非均匀沉降倾斜与地面高差的影响。 4、抗震缝、伸缩缝在地面以下可不设缝,连接处应加强。但沉降缝两侧墙体基础一定要分开。 5、另外,还有墙体控制缝及屋盖分割缝,均需用弹性密封材料填嵌或防护。 6、施工中留设后浇带或采取专门的预加应力措施可适当增加规范规定的伸缩缝最大间距。 7、某些标准图集与《2003结构技术措施》第5、3、13条规定:现浇悬臂挑檐板或天沟板的伸缩缝间距不应大于15m(与规范规定的12m不一致)。伸缩缝宽不小于20mm,缝隙内宜用油膏或其她防渗漏措施处理。 8、水池、地沟、涵洞、地下室等地下结构的变形缝尚应设置止水带及用其她防渗漏措施处理。具体详见《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 50108-2001)第5节。

房屋变形缝的设置

房屋变形缝的设置 在工程实践中,常会遇到不同大小、不同体型、不同层高,建在不同地质条件上的建筑物,对某些建筑物,如果不考虑温度伸缩、沉降和地震的影响,就会产生裂缝,甚至破坏。下面将结构缝的种类和设置原则分别阐述一下,以利于今后的工作。 1.伸缩缝(温度变形缝) 伸缩缝的主要作用是避免由于温差和砼收缩而使房屋结构产生严重的变形和裂缝。为了防止房屋在正常使用条件下,由于温差和墙体干缩引起的墙体竖向裂缝,伸缩缝应设在因温度和收缩变形可能引起的应力集中、砌体产生裂缝可能性最大的地方。温度伸缩缝的间距可通过计算确定,亦可按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2003-2001)表6.3.1采用。 砌体房屋温度伸缩缝的最大间距(M) 伸缩缝的做法是从基础顶面开始将两个温度区段的上部结构完全分开。 2. 沉降缝 沉降缝是指在工程结构中,为避免因地基沉降不均导致结构沉降裂缝而设置的永久性的变形缝。沉降缝主要控制剪切裂缝的产生和发展,通过设置沉降缝消除因地基承载力不均而导致结构产生的附加内力,自由释放结构变形,达到消除沉降缝的目的。实际上它将建筑物划分为两个相对独立的结构承重体系。 沉降缝的设置部位: ⑴建筑平面的转折部位;

⑵高度差异或荷载差异处; ⑶长高比过大的砌体承重结构或钢筋砼框架的适当部位; ⑷地基土的压缩性有显著差异处; ⑸建筑结构或基础类型不同处; ⑹分期建造房屋的交界处。 沉降缝的做法与伸缩缝不同,它要求在沉降缝处将基础连同上部结构完全断开,自成独立单元。沉降缝的宽度可按表1采用。 必须注意,在沉降缝内不能填塞材料,以免妨碍建筑物两侧各单元的自由移动,不少工程,虽然设置了沉降缝,但由于施工时不慎缝内被砖块或砂浆等杂物堵塞,往往失去沉降缝的作用。在寒冷地区,因保暖需要,可在缝的侧面充填保温材料,但必须保证墙体能自由沉降。 房屋沉降缝的宽度(MM) 防震缝 为了提高房屋的抗震能力,避免或减轻破坏,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中规定:多层砌体房屋结构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设置防震缝,缝两侧均应设置墙体: (1)房屋立面高差在6M以上; (2)房屋有错层,且楼板高差较大; (3)各部分结构刚度、质量截然不同时; 高层钢筋砼房屋当需要设置防震缝时,防震缝最小宽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⑴框架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当高度不超过15m时可采用70m;超过15m 时,6度、7度、8度和9度相应每增加高度5m、4m、3m和2m,宜加宽20mm。

工程中常见的变形缝、结构缝

工程中的变形缝、结构缝 一、按功能,可分为以下十种类型: 1.膨胀缝(伸缝):能够有效消解超静定结构中膨胀(伸长)变形的结构缝; 2.收缩缝(缩缝):能够有效消解超静定结构中收缩(变短)变形的结构缝; 3.沉降缝:能够有效消解超静定结构中由于基础不均匀沉降而引起变形差的结构缝; 4.抗震缝: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发生强迫移位时,能够消解、缓和结构不同部分碰撞损坏的结构缝; 5.体型缝:结构形状或体量发生突变时,将结构在体型突变处分割为不同部分而设置的结构缝; 6.局部缝:在结构形状突变的部位,为缓和应力集中影响而设置的局部结构缝; 7.控制缝:在结构容易发生裂缝的部位,通过预先设置薄弱截面或其它措施,主动引导裂缝出现并加以控制的缝; 8.拼接缝:预制构件装配连接时,拼接处所形成的缝; 9.施工缝:混凝土浇筑体量较大时,按预定位置划分不同的施工浇筑区域,接槎出所形成的缝; 10.界面缝:不同结构形式,不同建筑构件,不同建筑材料之间在界面上所形成的缝。

二、按做法,可分为以下七种类型: 1.全部断开的缝:将结构分割成完全独立的若干部分; 2.上部断开的缝:基础部分相连而上部结构断开所形成的缝; 3.局部断开的缝:结构局部在一定范围内,分割所形成的缝; 4.钢筋断开、混凝土接槎形成的缝:不考虑传递内力的预制构件之间的拼接缝; 5.钢筋后连接、混凝土接槎形成的缝:施工阶段不考虑传力,后用搭接,机械连接或焊接实现钢筋连接形成整体而可以传递内力的缝; 6.钢筋连通、混凝土接槎形成的缝:从受力上按整体考虑,但在施工时混凝土在此接槎而形成的施工缝; 7.钢筋和混凝土连续、后期引导出现的缝:通过在预定部位削弱截面或采取其他措施引导产生并加以控制的缝。 (常见的几种) 1、伸缩缝:伸缩缝也叫温度缝,是考虑温度变化时对建筑物的影响而设置的。气候的冷热变化会使建筑材料和构配件产生胀缩变形,太长和太宽的建筑物都会由于这种胀缩而出现墙体开裂甚至破坏。因此,把太长和太宽的建筑物设置伸缩缝分割成若干个区段,保证各段自由胀缩,从而避免墙体的开裂。伸缩缝缝宽20~30mm,内填弹性保温材料。 在桥涵混凝土防撞护栏设计中因钢筋混凝土浇筑长度不一会隔比例适当的地方设计一条或几条伸缩缝以防止钢筋混凝土防撞护栏因自然、外界、钢筋混凝土本身的力学条件产生不均匀的断裂或缝隙。

道路伸缩缝的设置原则

市政道路上的伸缩缝传力杆一般怎么设置? 1.间距:按设计 2.无设计:板厚20CM及以下传力杆直径φ20 最大间距 30CM 最小长度40CM 3.缩缝规定是每块板不超过20M2,实际施工中为4~6米,一道缩缝. 4.伸缩缝.是两幅路面前后不同时施工留下的缝,不是切的. 5.是切割的横向缩缝,路面宽3、3.5、4和4.5米时横向缩缝间距分别为3、4、4和4.5米。 6.胀缝宜采用传力杆,一般用光圆直径20的一级钢,间距@25,杆长L=450mm. 做预算建议你还是要以图纸为准. 宽8米的混凝土路面的伸缩缝怎么设置 一般规定不超过6米设一条伸缩缝,伸缩缝最好是在路面浇完成后第二天用切割机切割,时间太长了切割片会磨损得很利害的,切完成后要在缝内灌油膏,以便起到伸缩作用。 每15米设胀缝,缝宽10mm(缝内填弹性物质,胀缝宜采用传力杆)。在15米间每5米设缩逢一道,缩逢可以用切割机切割。 公路混凝土路面伸缝和缩缝的区别 水泥混凝土路面接缝分纵向和横向两大类。纵缝又可分为纵向缩缝和纵向施工缝;横缝又可分为横向缩缝、胀缝和横向施工缝。 ①纵向施工缝 本工程水泥砼路面为2*4.5m形式,分两幅进行摊铺,中间纵向施工缝采用平缝加Φ14螺纹钢筋拉杆的构造形式,拉杆间距60cm布置,详见设计图中。纵向施工缝拉杆根据形状可分为直线形方式和“L”形方式两种。拉杆设置间距通过“间距标尺”设定,并注意在施工过程中根据水泥混凝土稠度变化调节汽锤气压值,一般为(275.8~413.7)kPa[(40~60)PSI],水泥混凝土坍落度越大,气压值应越小。“L”形拉杆在水泥混凝土硬化后应重新扳直。 ②横向缩缝

规范对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设置要求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 50011-2010 3.4.5 体型复杂、平立面不规则的建筑,应根据不规则程度、地基基础条件和技术经济等因素的比较分析,确定是否设置防震缝,并分别符合下列要求:。 3)当设置伸缩缝和沉降缝时,其宽度应符合防震缝的要求。 7.1.7 多层砌体房屋的建筑布置和结构体系,应符合下列要求: 3 房屋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宜设置防震缝,缝两侧均应设置墙体,缝宽应根据烈度和房屋 高度确定,可采用70mm~100m: 1)房屋立面高差在6m以上; 2)房屋有错层,且楼板高差大于层高的1/4; 3)各部分结构刚度、质量截然不同。 4 楼梯间不宜设置在房屋的尽端或转角处。 5 不应在房屋转角处设置转角窗。 6 横墙较少、跨度较大的房屋,宜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屋盖。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 GB 50003-2011 6.5 防止或减轻墙体开裂的主要措施 6.5.1 在正常使用条件下,应在墙体中设置伸缩缝。伸缩缝应设在因温度和收缩变形引起应力集中、砌体产生裂缝可能性最大处。伸缩缝的间距可按表6.5. 1采用。 表6.5.1 砌体房屋伸缩缝的最大间距(m) 注:1 对烧结普通砖、烧结多孔砖、配筋砌块砌体房屋,取表中数值;对石砌体、蒸压灰砂普通砖、蒸压粉煤灰普通砖、混凝土砌块、混凝土普通砖和混凝土多孔砖房屋,取表中数值乘以0.8的系数,当墙体有可靠外保温措施时,其间距可取表中数值;

2在钢筋混凝土屋面上挂瓦的屋盖应按钢筋混凝土屋盖采用; 3 层高大于5m的烧结普通砖、烧结多孔砖,配筋砌块砌体结构单层房屋,其伸缩缝间距可按表中数值乘以1.3; 4 温差较大且变化频繁地区和严寒地区不采暖的房屋及构筑物墙体的伸缩缝的最大间距,应按表中数值予以适当减小; 5 墙体的伸缩缝应与结构的其他变形缝相重合,缝宽度应满足各种变形缝的变形要求;在进行立面处理时,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 50011-2010 3.4.5 体型复杂的建筑并不一概提倡设置防震缝。由于是否设置防震缝各有利弊,历来有不同的观点,总体倾向是: 1 可设缝、可不设缝时,不设缝。设置防震缝可使结构抗震分析模型较为简单,容易估计其地震作用和采取抗震措施,但需考虑扭转地震效应,并按本规范各章的规定确定缝宽,使防震缝两侧在预期的地震(如中震)下不发生碰撞或减轻碰撞引起的局部损坏。 2 当不设置防震缝时,结构分析模型复杂,连接处局部应力集中需要加强,而且需仔细估计地震扭转效应等可能导致的不利影响。 6.1.4 钢筋混凝土房屋需要设置防震缝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防震缝宽度应分别符合下列要求: 1)框架结构(包括设置少量抗震墙的框架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当高度不超过15m时不应小于100mm;高度超过15m时,6度、7度、8度和9度分别每增加高度5m、4m、3m 和2m,宜加宽20mm; 2)框架-抗震墙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不应小于本款1)项规定数值的70%,抗震墙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不应小于本款1)项规定数值的50%;且均不宜小于100mm; 3)防震缝两侧结构类型不同时,宜按需要较宽防震缝的结构类型和较低房屋高度确定缝宽。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 3-2010 3.4.9 抗震设计时,高层建筑宜调整平面形状和结构布置,避免设置防震缝。体型复杂、平立面不规则的建筑,应根据不规则程度、地基基础条件和技术经济等因素的比较分析,确定是否设置防震缝。 3.4.10 设置防震缝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防震缝宽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框架结构房屋,高度不超过15m时不应小于100mm;超过15m时,6度、7度、8度和

建筑变形缝设置原则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6.1.4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宜避免采用本规范第3.4节规定的不规则建筑结构方案,不设防震缝;当需要设置防震缝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防震缝最小宽度应符合下列要求: 1)框架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当高度不超过15m时可采用70mm;超过15m时,6度、7度、8度和9度相应每增加高度5m、4m、3m和2m,宜加宽20mm。 2)框架-抗震墙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可采用1)项规定数值的70%,抗震墙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可采用1)项规定数值的50%;且均不宜小于70mm。 3)防震缝两侧结构类型不同时,宜按需要较宽防震缝的结构类型和较低房屋高度确定缝宽。 GB 50352—2005 6.5.3 卫生设备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洗脸盆或盥洗槽水嘴中心与侧墙面净距不宜小于0.55m; 2 并列洗脸盆或盥洗槽水嘴中心间距不应小于0.70m; 3 单侧并列洗脸盆或盥洗槽外沿至对面墙的净距不应小于1.25m; 4 双侧并列洗脸盆或盥洗槽外沿之间的净距不应小于1.80m; 5 浴盆长边至对面墙面的净距不应小于0.65m;无障碍盆浴间短边净宽度不应小于2m; 6 并列小便器的中心距离不应小于0.65m; 7 单侧厕所隔间至对面墙面的净距:当采用内开门时,不应小于1.10m;当采用外开门时不应小于1.30m;双侧厕所隔间之间的净距:当采用内开门时,不应小于1.10m;当采用外开门时不应小于1.30m; 8 单侧厕所隔间至对面小便器或小便槽外沿的净距:当采用内开门时,不应小于1.10m;当采用外开门时,不应小于1.30 m。 6.6.1 台阶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公共建筑室内外台阶踏步宽度不宜小于0.30m,踏步高度不宜大于0.15m,并不宜小于0.10m,踏步应防滑。室内台阶 踏步数不应少于2级,当高差不足2级时,应按坡道设置; 2 人流密集的场所台阶高度超过0.70m并侧面临空时,应有防护设施。 6.6.2 坡道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室内坡道坡度不宜大于1:8,室外坡道坡度不宜大于1:10; 2 室内坡道水平投影长度超过15m时,宜设休息平台,平台宽度应根据使用功能或设备尺寸所需缓冲空间而定; 3 供轮椅使用的坡道不应大于1:12,困难地段不应大于1:8; 4 自行车推行坡道每段坡长不宜超过6m,坡度不宜大于1:5; 5 机动车行坡道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100的规定; 6 坡道应采取防滑措施。

建筑变形缝类型

建筑变形缝类型 现阶段,建筑变形缝常见种类有哪些?建筑企业在进行变形缝施工设计中,各变形缝施工设计原则情况怎么样?以下是建筑术语变形缝种类基本介绍: 首先我们先了解常见的建筑变形缝种类: 伸缩缝:建筑构件因温度和湿度等因素的变化会产生胀缩变形。 防震缝:为使建筑物较规则,以期有利于结构抗震而设置的缝,基础可不断开。 沉降缝:指同一建筑物高低相差悬殊,上部荷载分布不均匀,或建在不同地基土壤上时,为避免不均匀沉降使墙体或其它结构部位开裂而设置的建筑构造缝。 建筑变形缝设计原则: 伸缩缝的设置原则:伸缩缝的位置和间距与建筑物的材料、结构形式、使用情况、施工条件及当地温度变化情况有关。 建筑中须设置伸缩缝的情况主要有三类: 是建筑物长度超过一定限度; 是建筑平面复杂,变化较多; 是建筑中结构类型变化较大。 设置伸缩缝时通常是沿建筑物长度方向每隔一定距离或结构变化较大处在垂直方向预留缝隙,将基础以上的建筑构件全部断开,分为各自独立的能在水平方向自由伸缩的部分。基础部分因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一般不须断开。

抗震缝设置原则:依抗震设防烈度、房屋结构类型和高度不同而异。对多层砌体房屋来说,遇下列情况时宜设置抗震缝:房屋立面高差在6cm以上; 房屋有错层,且楼板高差较大; 房屋相邻各部分结构刚度、质量截然不同。 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宜选用合理的建筑结构方案,不设抗震缝。当需要设置抗震缝时,其抗震缝最小宽度应符合下列规定:框架结构房屋,当高度不超过15m时,可采用70mm;超过15m 时,6度、7度、8度和9度相应每增加高度5m、4m、3m和2m,宜加宽20mm。 框架-抗震墙结构房屋的抗震缝宽度,可采用项规定数值的70%,抗震墙结构房屋的抗震缝宽度,可采用第项规定数值的50%,且均不宜小于70mm。 抗震缝两侧结构类型不同时,宜按需要较宽抗震缝的结构类型和较低房屋高度确定缝宽。 沉降缝设置原则: 建筑平面转折部位; 高度差异或荷载差异处; 长高比过大的砌体承重结构或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适当部位; 地基土压缩性有显著差异处; 建筑结构类型不同处; 分期建造房屋的交接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