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设计史资料整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原始社会的艺术设计
⏹一、设计的起源与石器的制作设计
“一切人造物即意味着设计”,人类在制造第一件石器时,也就完成了设计。
由此可见,设计的起源与人类的起源几乎是同时产生的。
⏹石器的制作设计:
在考古学上,人们将石器时代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占人类历史的99.8%,从二三百万年前开始至一万年前为止。
旧石器时代——以打制石器为主。
新石器时代——以磨制石器为主。
二、陶器的制作与器型的设计
⏹(一)彩陶
彩陶:是指一种绘有黑色、红色的装饰花纹的陶器,这个时期的文化,称之为“彩陶文化”。
因为彩陶最早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所以也称“仰韶文化”。
造型的种类有杯、钵、碗、盆、罐、瓮、盂、瓶、甑、釜、灶、鼎、器盖和器座等,最为突出的是双耳尖底瓶,线条流畅、匀称,极具艺术美感。
彩陶的分布地区很广,以黄河中上游最为发达,以下按着年代的发展先后及艺术特点的不同,介绍彩陶工艺的几种主要类型。
1. 半坡型
半坡型彩陶首先发现于西安东部半坡村,主要分布于以陕西的关中平原为中心,向四周发展,西达甘肃的陈东地区,距今约六七千年。
半坡型彩陶的装饰花纹以鱼纹具有代表性,多分布于卷唇圆底盆的内壁,鱼纹可分为单体鱼纹和复体鱼纹,所谓复体鱼纹是由两条或两条以上的鱼构成一组。
鱼纹早期多为写实,以后逐渐演变为鱼体分割或重新组合,并形成几何化抽象化。
此外,有代表性的还有人面形花纹。
半坡型彩陶一般运用直线,并多组成直边三角形,很少运用曲线。
⏹ 2.庙底沟型
⏹是在半坡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分布在陕西的关中地区,豫西、晋南
一带,庙底沟类型的彩陶,主要有盆、碗、罐等。
早期和中期也有类似半坡的葫芦形瓶。
庙底沟彩陶比半坡成熟得多。
点、线、面搭配得当,空间疏朗明快。
曲面之间,穿插活泼的点和线,使纹样节奏鲜明,韵律感很强。
二方连续的组织结构,是节拍的具象化,更使之有较强的音乐效果。
这反映了原始的恬淡、闲静
的心态。
庙底沟型彩陶的造型以大口、鼓腹、小平底钵为最典型,其装饰花纹
以回旋钩连纹最有特色。
⏹鸟纹应用较多,有的观望停立,有的展翅欲飞,有的啄食状庙底沟彩
陶多用直线和曲线相结合,构成曲边三角形。
⏹ 3.马家窑型
⏹主要分布在甘肃和青海的部分地区,晚于半坡和庙底沟类型。
⏹马家窑彩陶的装饰花纹以螺旋纹最为出色,具有强烈的动感,点的应用也很
成功,使装饰面产生定点和核心的效果。
马家窑彩陶的内彩特别发达,所谓内彩,就是在广口的器皿里面饰彩。
马家窑彩陶的装饰花纹从器口到器足布满全身,有丰满繁缛之感,还有一代表著作→舞蹈纹彩陶盆,另具匠心。
⏹ 4.半山型
⏹半山类型的彩陶,是在马家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比马家窑更丰富;半山
型以直颈广肩、鼓腹罐最有代表性、罐体近于球形,器高与腹径形成恰当的比例,十分优美。
⏹半山型彩陶的装饰花纹除黑色外,还运用红色,使产生对比变化,锯齿纹在此期流行。
⏹图案组织常见有旋涡纹和葫芦纹。
⏹半山型彩陶的装饰精巧工整,是彩陶工艺中最精美的一类。
⏹半山型彩陶的装饰运用形的双关和多效装饰效果,具有卓越的艺术成就。
⏹ 5.马厂型
⏹马厂型是继半山型之后发展的另一种艺术风格的彩陶。
由于发现在青海乐都
马厂沿而得名。
⏹马厂型彩陶造型渐为丰富,增加了盖、流、提梁和纽,以提高器物的使用功能。
在装饰上则趋向于简略,具有刚健粗犷的艺术特色,装饰花纹有四大圈纹、回纹等,而以人形纹最为流行。
⏹马厂型彩陶多运用直线,并在装饰上注重大效果。
⏹
⏹彩陶的装饰纹样,从艺术的表现来分析,大致包含以下几方面:
⏹(1)编织纹的模拟
⏹(2)自然物象的抽象化。
原始人们对于自然物象的观察注意物象的个性和主要特性,从而在艺术表现中,从写实的描写到高度概括,进行抽象化,构成各种几何形图案,如水。
⏹(3)劳动的节奏感。
几何图案的有规律批组织和劳动的节奏感有着内在的联系,人们在劳动的过程中,为了动作的一致以集中并增强力量,要求统一而产生的节奏感。
劳动的节奏感和图案的节奏感的这种“异质同构”的现象,在人们的感觉心理上取得一致的效果。
⏹(4)图腾的表号化
⏹原始人们为了共同劳动、共同生活,懂得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因而十分重视血缘关系,逐渐形成部落,各个部落为了共同的利益,而产生图腾崇拜。
图腾一词是印第安语,意即“他的亲族”,相信是一种动物或植物是某一部位的保护者,并以此作为该部落的象征和标志,据闻一多先生研究,黄河上游诸部落为龙图腾,东方商民族为鸟图腾。
如半坡型彩陶之大量采用鱼纹可能与图腾信仰有关。
⏹
⏹彩陶的装饰部位,一般与器皿的使用条件相适应,注意视线接触面的最佳效果。
例如,壶或罐一类的装饰多在肩部,而广口的盆或钵则装饰在内侧。
⏹彩陶装饰的形式法则:
⏹(1)对比法。
⏹是彩陶图案中运用得最多的一种。
它用曲直、横竖、大小、长短、黑白、虚实、动静等多种对比手法,使其产生丰富多彩的装饰变化。
⏹(2)分割法。
⏹分割法主要用于装饰面的定位分割,以取得变化中的统一。
半山型彩陶不只应用形的分割,如旋涡纹和葫芦纹;也应用红线和锯齿线,以取得分割的效果。
⏹(3)双关法:
⏹双关法是彩陶工艺中一种具有卓越成就的装饰法,庙底沟型彩陶应用色彩的黑白的双关,使纹样和地色形成产生交替效果的双关花纹;半山型彩陶则多用形的双关,使单位轮廓形成倒顺的双关变化。
⏹(4)多效法:
⏹多效法是指在器皿的装饰上取得侧视和俯视等多角度的装饰的效果,半山型彩陶对此取得了巨大成功。
如壶的侧面是红黑相间的波纹,而俯视则如同一个盛开的花朵。
⏹(二)黑陶
⏹因最早发现于山东历城(今章丘)龙山镇,也称“龙山文化”。
黑陶文化和彩陶文化是历史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距今约4000多年,主要分布于黄河下游和东部沿海的广大地区。
⏹黑陶是在烧制结束时,从窑顶慢慢加水,木炭熄灭后产生浓烟,使陶器渗碳而成的。
⏹从考古发掘看,分为四个类型:
⏹ 1.早期龙山文化;
⏹ 2.河南、陕西龙山文化;
⏹ 3.典型龙山文化→陶器的制作以轮制居多,蛋壳黑陶大量出现
⏹ 4.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
⏹黑陶工艺的特点:黑、薄、光、纽。
⏹黑是指它乌黑如漆的色彩,薄是指器壁很薄,如上面所提到的蛋壳陶;光是指它具有平滑的光泽,纽是指在造型上具有鼻、耳、盖纽以及流、足、把手等适于使用的各种饰件和功能体。
⏹彩陶是以装饰取胜,而黑陶工艺则是以造型见长。
⏹三、纺编织物的产生与设计形式
⏹有关原始社会的纺织和衣着,从古籍记载来看,开始人们只是用动物的羽毛和兽皮来遮身和御寒,夏天还有树叶或野草等披身。
⏹进入新石器时代后,开始有了纺织和丝织的衣料,尤其是黄帝、尧、舜时代已有了成型的衣服。
服装形式已定为上衣下裳,最初大概是围裙和披肩。
⏹四、原始居住设计的雏形
⏹原始人的住所,先是以天然洞穴作为安身之处,人类进入到新石器时代后逐步过渡到半地穴式的一种泥木房屋,这是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人们使用的房屋样式而。
⏹生活在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的人们,则设计制造了下层架空,上层居住的干栏式建筑,并且采用了榫卯结构。
这些早期的原始木构架建筑,奠定了未来木构架建筑的雏形,揭开了中国建筑设计的序幕。
⏹第二章夏商周时期的艺术设计
⏹概说:
⏹夏朝作为中国文明史的开端,即意味着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而演进至商代和西周,则是中国奴隶社会发展到鼎盛时期。
正是依靠广大奴隶和平民的辛勤劳动,夏、商、周时期才会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方面都取得了原始社会所不可比拟的巨大发展,尤其出现了体力劳动者与脑力劳动者之间的分工,产生了“士”阶层,发明了文字,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始发期和科学技术的萌发期。
⏹此一时期也是继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之后被称作第三个时代的“青铜时代”。
⏹一、青铜器的出现与形制设计
⏹ 1、出现
⏹中国的青铜器发源于黄河流域。
⏹青铜是红铜加锡的合金,青铜较之红铜,有熔点低和硬度大等特点,青铜器的合金成份,视用途与器类不同而有不同的铜锡比,如用于利器的刀剑和用于照看形象的镜子就有较大的差别。
先秦时代的《考工记》中所谓的“六齐”,即六种不同性能的铜锡比配剂表。
⏹ 2、发展
⏹中国的青铜时代在商晚期和西周早期达到发展的高峰,即使进入春秋晚期的铁器时代,青铜技术仍有新的发展,直至战国晚期,由于铁器工业的飞跃发展,青铜的历史地位才逐渐被铁所取代。
⏹(1)夏:夏代是奴隶社会的形成期,也是青铜器时代初期。
这时出土的青铜器有戈、戚、爵、铃、嵌绿松石的兽面纹饰牌等,种类不多,器形较小,质地单薄,纹饰尚不发达。
⏹
⏹(2)商代:是奴隶社会的重要发展阶段,也是青铜艺术由成熟到鼎盛的时期,除制造工具、武器外,还制造大量青铜礼乐器,此时期,超出实用功能之上的审美追求表现得非常强烈。
但缺乏统一标准,显得没有规律。
在同样表现威严的基础上,一部分作品给人以凝重、浑厚之感,如“司母戊鼎”、“四羊方尊”、“龙虎尊”等。
另一部分作品造型和装饰被夸张到怪诞的程度,给人以神秘、恐怖之感,如“食人卣”、“人面纹铜钺”等。
同时,在一部分作品中考虑到实用的功能,而另一部分作品则不予考虑。
例如同为饮酒器,五爵中的爵和觯,造型既美观又实用,而觚和角虽同样给人美感,但并不实用……
⏹
⏹(3)周:西周以后,日用青铜器作为礼器的功能得到进一步加强。
两周统治者表达观念较为理性,而且处理实用和陈设的关系也表现得较为成熟。
他们更多地通过铭文陈述自己的意志,而不完全靠造型和装饰的夸张表现。
⏹
⏹ 3、制作方法
⏹(1)陶范法:
⏹制范是用泥土塑出一个模子,有装饰花纹的,还要在模片上雕刻花纹,这是外范;外范的中心,需要有一个内范。
外范和内范之间有一定空间,就是所制铜器的厚度,铜液便是浇注在这内范与外范之间的。
这种用泥作范的方法,称为陶范法。
⏹(2)失蜡法:
⏹是用蜡制成模型,内外用泥填充和包紧后,灌注铜液,有蜡处即为器形。
又称为蜡模法。
可以制造极为精细或镂空的各种造型和装饰。
⏹
⏹ 4、形制设计
⏹按不同用途分为食器、酒器、水器和日用杂器,其中以食器和酒器为主。
⏹(1)食器:分为煮食器和盛食器两种,煮食器如鼎、鬲、甗等,盛食器如簋、簠、豆等。
⏹(2)酒器:分为盛酒器和饮酒器两类,盛酒器有尊、彝、壶、卣、罍(lei)、盉等,饮酒器有爵、斝、角、觚、觯等。
⏹(3)水器:这一时期的水器有鉴,盘,匜(yi),盂,缶,瓿(bu)等
⏹ 5、青铜器的装饰
⏹(1)饕餮纹
⏹饕餮纹是殷商青铜器的主要纹样,是一个兽面,大眼,有鼻,双角;饕餮纹的含义,一般根据《吕氏春秋》和《左传》的解释,是一种凶贪的怪物,商代的青铜器主要是作为祭祀用的,这种装饰就和祭祀有关,它的社会意义大于审美意义。
⏹(2)夔纹
⏹这是一种近似龙纹的怪兽纹,常见于商代铜器纹饰中。
或以两夔相对,组成一个饕餮纹;或仅作饕餮纹的附饰。
通常只是作侧面描写。
《山海经.大荒东经》:“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
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
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
”
⏹(3)龙纹
⏹龙纹,是我国装饰纹样中应用最久的一种,最早见于青铜器。
它作巨首而有两角,身有鳞,成盘曲的形状。
《说文》:“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这实际是将它神化了,它只是一种综合创造的装饰纹样。
⏹(4)凤纹
⏹凤纹,也是一种吸取各种鸟禽的特点而组成的图案,应用很广。
在青铜器上,有的凤尾还明显地看出孔雀尾羽的翎眼。
⏹总的来说,为了适应奴隶社会的生活要求,此时期的青铜工艺反映了一种神秘的,威严的,庄重的气氛,也体现了奴隶社会的人们由于生产力低下,对自然现象不能解释的精神面貌。
⏹二、原始陶瓷器的形成与实用设计
⏹夏、商、西周时代,除青铜顺制造业外,其它手工业也有很大的发展,由于青铜器十分贵重。
除用来制造必要的生产工具和武器外,大量青铜铸
造的生活用具实际上只能供少数,奴隶主贵族享用,一般平民和奴隶大量使用的器物仍是成本低廉,取材容易的陶器。
⏹(1)夏代陶器制作水平有所发展。
如陶瓮的底由平底改为凹形,这有助于陶瓮中的食物或水在加温时热力得以提高。
由此可见,当时工匠们的设计意识已经逐步成熟。
⏹(2)商代制陶业虽然没有专业作坊,但其内部却有固定的分工,当时工室的制陶作坊规模很大。
⏹瓷器的发明是我们的先民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又一项重大贡献:原始瓷器是在制陶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我国在商代中期已经发明了瓷器。
这些原始瓷与陶器比较已有质的区别。
它是用高岭土作胎,烧制温度高达1100~1200℃,表面有一层在高温下烧成的与胎体结合很牢的玻璃釉质,胎质坚硬细腻,吸水性很弱,叩之有金属声。
因为在工艺上还比较原始,远落后于后来的瓷器,所以称之为“原始瓷”或“原始青瓷”。
⏹(3)西周制陶手工业有一定的发展,产品趋于规格化,形制承袭商代,生产趋向于专业化,制陶者称为“土工”。
⏹三、交通运输工具的设计规范
⏹车→作为中国古代器具设计的品种是具有典型意义的,并开启了中国古代设计思想研究的大门。
夏代不仅有车,而且车战已成为一种作战形式。
⏹古代一辆战车共三人,左持弓,右持戈,中驾马,称为“甲七”,车下跟随的步兵称“徒卒”,甘泽之战是世界史上最早的车战。
商汤来夏,其主力是“良车七十乘”,车战的规模已不算小。
由全木的辁发展到有辐的车轮,是造车史上的大变革,为后来商周造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商代舟车制造较之夏代已有相当进步,商代车已使用畜力。
⏹为了战争和运输、乘坐的需要,造车已成为专门的行业。
我国春秋以前的马车都是独辕。
车辕前部向上昂起。
前端设衡轭以驭马,这种轭革引式的系驾法较当时西方颈式系驾法先进的多。
商代还有一种人力挽的车,称“辇”。
西周,车的种类有路车、戎车(战车)、舆(牛车)、辇(人力车)等,车的形制与商代大致相同,都是双轮、独辕、方车厢、辕前有衡(横木)、两边各缚人字形轭以驾马。
但西周的车制作更加精致,车的部件、马饰更复杂。
如在轴头上增加了铜辖以防车轮脱出,有的还有金银丝镶嵌着美丽的纹饰,在衡和轭上增加了铜銮(铃)。
⏹造车水平的提高反映了当时手工业技术的发展与分工的细密,也表明设计水平进一步提高。
⏹四、建筑设计
⏹以夯土墙和木构架为主体的建筑当时已开始出现。
夯土技术萌芽于新石器时代,至商代已经趋于成熟。
⏹现已发掘的殷墟,就是晚商都城殷的所在地,也是商代最大的城市和政治经济中心。
面积约24平方公里,有人工挖成的巨大壕沟,建筑群以王宫为中心,规划布局采用东西南北屋两两相对,中为广庭的四合院布局。
⏹商代房屋的墙和城墙是用板筑法夯筑的,建筑中的一项新技术是筑墙时使用了土坯,土坯是砖的前身。
⏹由于周王和诸候大力营建都邑,建筑业发展较快,而平民奴隶居住的仍是简陋狭小的半地穴式房屋。
⏹建筑的发展,必然带动制造砖瓦技术的发展,制造砖瓦的历史始于西周,实质上是制陶技术的延伸,也是古代建筑技术的重大进步。
⏹制作方法是先用泥条盘筑法拍制成筒形的陶坯,然后刻开坯筒,入窑烧制。
四或六剖为板瓦,对剖为筒瓦。
⏹砖的制造和使用也开始于西周。
⏹五、丝纺织物与服饰艺术设计
⏹ 1.丝纺织物
⏹进入夏、商、周以后,丝织物的品种大为增加,青铜器上也常有蚕的纹样出现。
⏹据《周礼》记载,周代就有“染人”和“掌染草”等词,用以表示从事印染和染料生产的人,《周礼·考工记》还记载了缫丝、漂白、晾丝等操作方法。
⏹商周时期,有关织、染、绣制品的间接形象也很多,因为当时很多青铜顺和玉器是用丝织物包裹后入葬的,当丝织物腐烂后其印痕就留在了器物上。
⏹ 2.服饰
⏹周代已采用“深衣制”,所谓深衣,就是在“上衣下裳”的基础上将上衣和围裙连接起来,这种形式成为我国历代服装的基本特征,直至近代男子的长衫,女子的旗袍,连衣裙都可说是深衣制的延续。
⏹在古文献中还记载着奴隶主阶级专用的服饰纹样。
即所谓冕服。
12种纹样的服饰是西周统治者的礼服,为历代封建帝王所沿用。
课本P36图。
⏹结语
⏹周代灭商取得统治地位以后,吸取了商代灭亡的教训,在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方面都有所不同。
⏹商代特别迷信,表现为宗教迷信思想,同时也崇高武力。
而周代则提出了“德”的观念,所谓“皇天无亲、唯德是辅”。
同时也比较看重现实,强调“礼治”。
礼的特点是等级和秩序,它反映在周代的各个方面。
从艺术设计的角度看,青铜器的制作,玉器的使用,都是反映等级差别,适应礼治的需要。
因而工艺制作的式样,常有固定的规格,而在装饰上,则反映出显著的秩序感。
⏹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艺术设计
⏹概说:
⏹从公元770年周平王东迁安都洛阳后,各地诸候相继纷争九州,列国战事频繁,形成了一个大动乱、大转变的时期,史称春秋战国。
不过,这次大动乱、大转变却促进了社会进步。
奴隶制逐步衰落、瓦解,封建制度逐步建立。
⏹在社会生产中,冶铁业逐渐兴起,取代了冶铜业,铁器具被广泛应用;手工业工人从奴隶的奴役下解放出来,从而提高了劳动者的兴趣和劳动生产率。
⏹春秋战国时期又是一个文化开放的时代,人才自由交流,学术思想十分活跃,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局面,使得社会思潮与文化也达到空前繁荣的地步。
在这一时期产生的许多工艺文献中,大量地表达了中国艺术设计的科学精神。
⏹一、冶铁的发明与铁器的制作设计
⏹到春秋中期,我国已发明生铁铸造技术。
春秋末年,冶铁炉已使用了巨大的鼓风设备——排橐(tuo)。
大的冶铁炉“鼓橐装炭”要用300人。
冶炼温度的提高,使生铁冶铸的效率和质量都大大前进了一步。
⏹到战国中期,冶铁业已成为各诸侯国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主要铸造农业生产工具。
⏹二、青铜工艺
⏹ 1.装饰设计的进步
⏹商代的青铜器是酒器的组合,以祭祀用器为主,具有宗教性质的意义。
周代则重视食器的组合,以礼器为主,而进入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已失去祭祀和礼器的特性,而向生活日用器物方面发展。
⏹商代的装饰样式是单独纹样,而且运用中轴对称,周代则进而为左右连续反复的二方连续纹样;到了春秋战国则是构成上下左右连续反复的四方连续纹样。
⏹从装饰手法来看,有模印、线刻、镶嵌、金银错、鎏金、失蜡法等多种。
⏹模印纹:就是用一块印花的模子、刻出基本花纹,然后趁铜胎尚未全干时,用印模在上面盖出花纹,一模多用,连续运用,这样继省工省时,又取得统一的艺术效果。
⏹线刻:是运用钢刀在铜器表面刻出纤细的花纹。
⏹镶嵌:是在铜体上刻出线槽后,嵌以红铜丝或宝石。
在商周时青铜顺已开始镶嵌绿松石。
⏹金银错:是最华贵的一种,在刻线处用细金银丝进行镶饰,一般构成斜线和涡线相结合的几何纹,产生金与银的金属光泽的对比,曲线和直线的对比,和虚实交替的对比,具有韵律的美。
⏹装饰题材上: 逐渐摆脱宗教神秘的气氛,使传统的动物纹进一步抽象化,变化为几何纹,并新出现了一些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题材,如宴乐、射猎、战争等。
⏹艺术风格上:春秋时期比较疏简,而战国时期则趋于繁缛。
⏹ 2.器形的变化
⏹鼎:鼎的式样,在春秋战国时期变化很大。
春秋早期,鼎腹多为宽而浅,立耳,微向外张,马蹄足。
春秋晚期至战国,鼎多有盖,这是一种新式样。
盖上通常有三环纽。
附耳,即耳在鼎腹的两边,而不在口缘上。
战国晚期楚国的鼎更富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直耳微倾,高足。
鼎的造型是在曲线中间有直线,显得刚劲有力。
⏹鬲。
春秋战国时期的鬲,其特点是平沿口,无耳,足逐渐变矮,这大约和灶的改进有关。
⏹甗。
甗的造型由商周以来的甑、鬲合体,改为分体,即甑和鬲进行分铸,即便于制作,也便于使用。
⏹簋。
春秋时期的簋加了方座,在造型上,形成圆与方的对比。
⏹敦。
成黍稷的食器,这是战国时期新创的一个品种。
由两个半圆组成,合之成为一球。
敦的三足和盖的三纽也都是圆形。
整个器体构成一个圆的统一体,别具风格。
⏹簠。
春秋战国的簠,在菱形斜壁体的中间,增加了直壁,扩大了容量。
⏹豆。
此时期的豆,把手细而高,便于拿取。
并增加了盖,盖翻置时可当盘使用,大大提高了实用性。
豆的造型亦为曲线的球体所组成,形式优美。
⏹壶。
壶在春秋战国时期式样繁多。
最早的壶作为提携用,所谓“箪食壶浆”。
以后除发展为多种用途外,也代替尊的地位,作为礼器。
春秋时期的壶形态美丽,多用莲瓣作为壶的装饰。
河南新郑出土的莲鹤方壶,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
⏹战国时期的壶,一般壶体的最大直径在腹的中部,两边有兽面衔环的耳。
这种格式,形成了汉壶的基本式样。
此外有提梁壶,加以链条,便于提携。
除圆壶外,还有扁壶,以区别所装流质的不同品种。
⏹代表作:宴乐水陆攻战铜壶
⏹钫。
是战国末期创造的一种新形式,壶体正方,故名钫,实即方壶。
它常用三角形、菱形等几何图案进行装饰。
⏹鉴。
战国时的大型铸品。
和钟、鼎、壶四器并称,在当时极为流行。
除作为实用器皿,也有作为嫁具。
盘。
在战国后期已演变为无耳充足,成为汉洗的前身。
⏹案。
1977年,河北平山战国中山王1号墓出土了错金银龙凤鹿方案。
⏹三、陶瓷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