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间通信障碍时延与丢包率对应表

合集下载

5g丢包率指标

5g丢包率指标

5G丢包率指标1. 什么是丢包率?在网络通信中,丢包率是指在传输过程中丢失的数据包的比例。

数据包是在计算机网络中传输的基本单位,它们携带着信息从发送方到接收方。

丢包率是衡量网络质量和稳定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丢包率通常以百分比表示,计算公式如下:丢包率 = (丢失的数据包数量 / 发送的数据包总数) * 100%2. 5G网络和丢包率5G是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与前几代移动通信技术相比,具有更高的速度、更低的延迟和更大的容量。

然而,在5G网络中,由于各种因素,如信号干扰、设备故障或网络拥塞等,仍然可能会发生数据包丢失。

5G网络对于许多应用场景来说至关重要,例如智能城市、自动驾驶、工业物联网等。

在这些场景下,即使出现少量的数据包丢失也可能对实时性和可靠性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准确监测和评估5G网络中的丢包率指标变得至关重要。

3. 5G丢包率的影响因素3.1 网络拥塞网络拥塞是导致数据包丢失的常见原因之一。

当网络中的流量超过其处理能力时,就会发生拥塞,导致数据包无法及时传输到目标设备,从而造成丢包现象。

5G网络具有更大的容量和更高的带宽,可以支持更多的设备和数据传输。

然而,在高峰时段或特定区域内使用5G网络时,仍然可能会出现网络拥塞。

这种情况下,丢包率可能会显著增加。

3.2 信号干扰信号干扰是另一个导致5G丢包率升高的因素。

与4G相比,5G网络使用了更高频率的无线信号进行通信。

虽然这提供了更大的带宽和更快的速度,但也增加了信号受干扰影响的风险。

例如,在城市中使用5G网络时,建筑物、树木、天气等都可能对无线信号产生干扰。

这些干扰可能导致部分数据包无法正常传输,从而增加了丢包率。

3.3 设备故障在5G网络中,如果发送或接收数据的设备出现故障,也会导致丢包率上升。

这种设备故障可能是由硬件问题、软件错误或配置错误引起的。

设备故障可能导致数据包在传输过程中丢失或损坏。

这些丢失的数据包可能无法恢复,从而对网络性能和用户体验产生负面影响。

局域网测试国家标准

局域网测试国家标准
6.3.6/7.1.6 以太网链路层健康状况指标
抽样规则
SPAN或 TAP
测试工具
被测网络
图7 以太网链路层健康状况测试结构示意图
用测试工具对被监测的网段进行流量统计(至少测试5分钟以上),测试广播 和组播率、错误率、线路利用率、碰撞率等指标;
对核心层的骨干链路,应进行全部测试;对汇聚层到核心层的上联链路,应进 行全部测试;对接入层到汇聚层的上联链路,以不低于30%的比例进行抽样测 试;抽样链路数不足10条时,按10条进行计算或者全部测试;对于接入层的 网段,以10%的比例进行抽测。抽样网段数不足10个时,按10个进行计算或 者全部测试。 技术要求
共享式以太网/半双工交换式以太网 发送端口利用率 50% 50% 50% 接收端口利用率 ≥45% ≥45% ≥45%
10M以太网 100M以太网 1000M以太网
100% 100% 100%
9
网络系统的性能测试 (3)
6.3.3/7.1.3 吞吐率 抽样规则
对核心层的骨干链路,和汇聚层到核心层的上联链路,应进行全部测试。对接入 层到汇聚层的上联链路,以不低于10%的比例进行抽样测试;抽样链路数不足 10条时,按10条进行计算或者全部测试;对于端到端的链路(即经过接入层、 汇聚层和核心层的用户到用户的网络路径),以不低于终端用户数量5%比例进 行抽测,抽样链路数不足10条时,按10条进行计算或者全部测试。
4
6. 局域网系统的技术要求
6.1 传输介质要求 6.2 网络设备要求 6.3 网络系统性能要求 6.4 网络系统应用性能要求 6.5 网络系统功能要求 6.6 网络管理功能要求 (for Device Managers such as CiscoWorks, QuidView…) 6.7 环境适应性要求 (For Temperature, Humidity…) 6.8 系统文档要求

网络质量评分模版V2

网络质量评分模版V2
网络质量测试评分
PING时延差(ms) 网络拥塞时延得分 PING时延(ms) PING时延得分 丢包率(%)
省份
忙闲时时延差代表网 络质量稳定性,反馈 出网络当前状况的拥 塞程度。 PING时延差(ms)=忙时 平均时延(ms)-闲时平 均时延(ms) 忙时:20:00~23:00 闲时:其他时间段
终端至目 标服务器 0 地址之间 终端至目标服务器 if T≥100 平均丢 地址之间双向平均 得分= (1000 包,计算 时延,计算方法: T)/(100if T≥25 方式:进行 进行多次PING测 15)*100 if 得分= (25多次PING 试,对PING时延计 15<T<100 测试,丢 T)/(25-5)*100 if 算平均值。 100 包次数 5<T<25 if T≤15 /PING总次 100 数=丢包率 if T≤5 84.85 73.30 48.40
0 if T≥5 得分= (5-T)/(50)*100 if 0<T<5 100 if T≤0 81.40 73.80 82.40
4.172 3.451 3.639
上海 北京 江苏
8.03 10.34 15.32
36.726 29.846 1 0.88

丢包率得分 抖动值(ms) 抖动值是网络延迟 的变化量,它是由 同一应用的任意两 个相邻数据包在传 输路由中经过网络 延迟而产生。计算 方式:进行多次 PING测试,相邻数 据包延迟时间差的 总和计算均方差值 。 抖动值得分 总得分 按照业务 指标权重 0 来综合评 if T≥30 分:网络 得分= (30- 拥塞时延 T)/(30差-得分 0)*100 if *50% 0<T<30 PING时延分值*20%+ 100 丢包率-分 if T≤0 值*20%+抖 动值-分值 *10% 86.09 82.20 88.50 87.87 76.77 64.45

互联网骨干网网间通信质量监督管理办法

互联网骨干网网间通信质量监督管理办法

互联网骨干网网间通信质量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互联网骨干网网间通信质量监督管理,规范网间通信障碍处理,保障互联网骨干网网间通信畅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和《公用电信网间互联管理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互联网骨干网通过互联单位签署协议实现直联以及通过信息产业部批准的互联网交换中心(以下简称交换中心)转接的网间通信质量监督管理。

第三条信息产业部负责全国范围内的互联网骨干网网间通信质量监督管理。

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除大区直联链路扩容和交换中心接入链路扩容之外的网间通信质量监督管理。

第四条互联网骨干网网间通信质量应符合信息产业部颁布的相关技术标准的规定。

对互联网骨干网网间通信质量的测试应按照信息产业部规定的方法及本办法的要求进行。

第五条信息产业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以下统称电信监管部门)按照A类障碍和B类障碍的网间通信障碍分类对网间通信质量予以监督管理:(一)A类障碍:1、互联双方互联设备间数据包双向转发时延、双向转发丢失率(即附件5中PB或PE区段的双向转发时延、双向转发丢失率,下同)连续三日忙时平均值均达到《网间通信障碍时延与丢包率对应表》(附件4,下同)中的相应数值;2、在互联双方指定节点间的测试(测试次数不少于2次)中,跨网数据包在进入对方网络至离开对方网络,产生的转发时延平均超过35ms,或产生的转发丢失率平均超过0.5%;且与对方网内非跨网数据包从互联节点至目的测试点的双向转发时延、双向转发丢失率(即附件5中PC或PD区段的双向转发时延、双向转发丢失率,下同)相比,时延或转发丢失率超过对方网内同类指标的25%以上;从互联一方网内指定节点向互联对方网内指定节点发起数据包跨网转发测试的频次不小于2次/小时,每次发送测试数据包不小于1000个;数据包在对方网内产生转发时延、转发丢失率的具体计算方法见《跨网通信中对方网内障碍指标计算方法》(附件5,下同);3、由于互联另一方的原因,互联一方的某一IP地址段的用户无法正常访问某一访问点或无法正常使用某一业务;4、信息产业部规定的其他网间通信障碍。

网络优化的关键指标与性能监控

网络优化的关键指标与性能监控

网络优化的关键指标与性能监控网络优化是企业提升在线业务运营效率与用户体验的重要手段。

而要实现网络优化,关键指标与性能监控则成为不可或缺的工具。

本文将介绍一些网络优化的关键指标,并讨论如何通过性能监控来实现网络优化。

一、网络优化的关键指标1. 延迟(Latency):指从发送请求到接收响应所需的时间。

延迟时间越长,用户等待的时间就越长,影响用户体验。

企业需要通过降低延迟时间来提升网站或应用的响应速度。

2. 带宽(Bandwidth):指单位时间内网络传输的数据量。

带宽决定了网络的数据传输能力,当带宽不足时,网络速度会变慢,导致用户无法流畅访问网站或使用应用。

因此,提升带宽是网络优化的重要目标之一。

3. 丢包率(Packet Loss Rate):指在网络传输过程中丢失的数据包占总发送数据包的比例。

网络丢包会导致数据传输不完整,影响数据的准确性与完整性。

优化网络的丢包率能够提升数据传输的稳定性。

4. 吞吐量(Throughput):指单位时间内网络传输的数据量。

吞吐量与带宽密切相关,但与带宽不同的是,吞吐量还受到网络拥塞、传输协议等因素的影响。

提升网络的吞吐量可以提高数据传输的效率。

5. QoS(Quality of Service):指网络对特定服务质量的保证能力。

QoS包括带宽保障、延迟控制、数据传输可靠性等方面。

通过优化QoS,可以提供更好的网络服务质量,满足用户对稳定、高效网络的需求。

二、性能监控的重要性性能监控是实现网络优化的关键工具和手段。

通过监控网络的关键指标,可以实时了解网络运行状态,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优化。

以下是性能监控的重要性:1. 及时发现问题:通过性能监控,可快速发现网络出现的问题,如延迟、丢包等。

这有助于快速定位问题并进行修复,避免问题进一步扩大。

2. 优化决策支持:性能监控提供了大量的数据指标,有助于企业制定网络优化的决策和策略。

通过分析监控数据,可以找到网络瓶颈,确定优化方向。

大容量语音基础设备指引

大容量语音基础设备指引

主要功能(续)
TDM交换机 可单独提供TDM交换机功能,在NGN升级需求情况下,可 平滑升级为NGN网络中的媒体网关设备。 综合关口局
基于目前各运营商网络之间的互通均采用综合关口局方式, ZXSS10 M100提供完善的综合关口局功能,全面支持不同运 营商之间的网络互通。
3G网络中的MGW 可以通过版本更换平滑升级为3G网络中的MGW。 自交换功能
FMC是语音设备发展的趋势
FMC : Fixed Mobile Convergence 最终客户需要固定和移动一体化的通信服务. 运营商固定和移动业务的全业务运营,是通信 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利于充分利用骨干网 和业务平台的资源.
FMC解决方案--AG接入移动核心网(2G/3G)
在现有AG的基础上增加基站控制器(BSC) 和MSC之间的接口。
HLR/VLR
EIR/AUC
SCP
MSC A接口 基站控制器 (Base Station Controller)
A接口 固定用户线网关(FLG)
基站收发台(BTS)
DSL
POTS ISDN-PRI/BRI
大容量固定语音网关接入3G移动核心实现FMC
HSS
APP
GMSC
SGSN
GGSN
MSC
3G Mobile Core Network Iu-CS/PS
•走线机框外形尺寸:高×宽×深=43.6mm(1U) ×482.6mm(19英寸)×394.35mm;
业务插箱(8U)
走线插箱(1U)
业务插箱(8U)
走线插箱(1U) 风扇插箱(1U) 防尘网
•风扇机框外形尺寸:高×宽×深=43.6mm(1U) ×482.6mm(19英寸)×402.7mm;

中国移动网络故障分类详解

中国移动网络故障分类详解

中国移动网络故障分类详解中国移动对网络故障的管理要求、实际执行情况,将网络故障按其对业务的影响效果、影响严重程度,以及故障对处理时限的要求,分为三类。

第1条第一类:依据集团公司下发的专业网管理规程(或规定)以及各省网络质量考核办法,按照故障对设备或业务影响的严重程度不同将网内故障分为一般故障,严重故障和重大故障。

1、一般故障:是指在网络运行过程中,系统发生了部分功能异常、电路质量恶化,通信质量下降,话务监控、测量、网络管理功能受损等,但尚未对通信业务产生直接的影响,用户感知不到网络服务水平下降的故障。

2、严重故障:是指在网络运行过程中,系统发生瘫痪或服务能力明显降低,电路阻断或出现障碍,无法计费或计费异常,监控维护的手段中断等情况,并对用户业务造成严重影响的,但持续时间和影响程度尚未达到重大故障标准的故障。

对时间要求紧迫,需要立即进行处理否则会对用户业务造成严重影响的故障。

对于无线基站故障,当一个本地网内10个以上基站发生同时阻断即界定为严重故障。

3、重大故障:是指网络中断、系统瘫痪,电路阻断,无法计费,监控手段中断,业务中断等严重故障持续到一定时间或影响用户超过规定数量的故障。

各专业的重大故障的定义参见附件《中国移动全网重大通信故障定义》。

第2条第二类:依据《公用电信网间通信质量监督管理规定》,按照故障对业务质量的影响效果可将网间故障分为A类障碍,B类障碍,严重障碍,事故和严重事故。

(一)A类障碍:1、发端网络的呼损:过网呼叫的发端网络呼损高于20%;2、受话网络的来话接通率:过网呼叫的受端网络来话接通率低于80%;3、发(受)端网络的呼叫建立时延:过网呼叫在发(受)端网络中的呼叫建立时延,与发(受)端网络中同种可比业务的连接建立时延的差异大于6秒的发生概率超过20%;单通、错号、无回铃音、虚假回铃音(指主叫用户听回铃音,被叫用户不振铃,下同)等现象的发生概率超过20%;5、网间互联中继电路的负荷:公用电信网间某一中继群连续三日忙时呼损均高于5%,或者经电信监管部门网间结算及互联互通监测系统监测(以下简称监测系统)监测,连续三日忙时每线话务量平均达到工业信息化部下发的《网间通信障碍互联中继电路负荷表》中所规定的相应数值。

关键指标优化-PDCP丢包率

关键指标优化-PDCP丢包率

PDCP(QCI=1)丢包率优化目录PDCP(QCI=1)丢包率优化 (2)1. 背景 (2)2. 指标定义 (4)3. 丢包率对VoLTE的影响 (5)4. 丢包统计原理 (6)上行丢包统计原理 (6)上行丢包原因 (7)下行丢包统计原理 (7)下行丢包原因 (8)5. 优化思路 (8)5.1 SR周期优化 (8)5.2 PDCP层参数优化 (11)5.2.1 PDCP discard Timer (12)5.2.2 PDCP SN size (15)5.2.3 ROHC (17)5.3 RLC层参数优化 (19)5.3.1 RLC t-Reordering timer (19)5.4 MAC层参数优化 (21)5.1上行包聚合 (21)6. VoLTE feture应用 (23)6.1 LTE 571: Controlled UL Packet Segmentation (23)6.2 LTE 1406: Extended VoLTE T alk Time (27)7. 普通优化思路 (28)8. 特殊场景优化 (30)8.1 郊区农村弱覆盖场景优化 (31)8.2 高干扰场景优化 (33)8.3 铁路信号快衰场景优化 (33)8.4 城区质差场景优化 (35)PDCP(QCI=1)丢包率优化1.背景VoLTE商用在即,江西省公司对VoLTE PDCP高丢包率小区占比进行考核,考核门限5%,但是,诺基亚PDCP(QCI=1)高丢包小区占比高达10%以上,远远要于友商,针对目前的现状,开展专题优化工作。

【现状】1、PDCP(QCI=1)高丢包小区占比,诺基亚所在的5个地市中,诺基亚的PDCP(QCI=1)高丢包小区占比远远高于友商,以抚州为例如下图所示;2、上行PDCP(QCI=1)丢包率,诺基亚远高于友商,下行PDCP(QCI=1)丢包率稍高于友商,主要表现在上行丢包率比较大;3、目前现网VoLTE用户少,都存在采样点少的时候,丢包率高的情况;2.指标定义以PDCP(QCI=1)高丢包小区占比作为关键指标进行考核,考核门限为1.5%。

互联网骨干网网间通信质量监督管理暂行办法

互联网骨干网网间通信质量监督管理暂行办法

总 部 代为 行 使 。
本 办 法 所 称 联 络 人 是 指 负 责 总 部 或 省 级 机 构 网 间 通 信 质 量 管 理 的

转 发 丢 失 率 ,下 同 )相 比 ,时 延 或 转
发 丢 失 率 超 过 对 方 网 内 同 类 指 标 的
2 % 以上 ; 5
次发 送 测试 数据 包 不小 于 1 0 0个 ; 0 数 据 包 在 对 方 网 内 产 生 转 发 时
维普资讯
■ 信 电息 力化
为 加 强 互 联 网 骨 干 舟 啊 闻 透 信 质 l j 督 管 理 。 范 两 闻 通 信 障 碍 处 理 。 障 i 矗 规 保
互 联 网 骨 干 网 网 阉 透 信 畅 逶 , 信 惠 产 业 部 发 布 7 ( 联 啊 骨 干 啊 啊 闻 通 信 质 I 原 《 互 监 督 管 理 暂 行 办 法 》 l 部 电[ 0 8 T 3 ̄- ( 下 简 称 ( 法 》 .并 于 2 0 信 2 0] 1 )以 《 办 》 0 8年 3 月 1 5B正 式 麓 行 随着 互联 网的迅 猛发 展 , 联 网互 联互 通润题 逐灏 成为 电信监 管的 t点 . 互 圈 闻 通 信 质 i 引 发 7 互 联 两 用 户 的 申 诉 . 受 刭 社 会 普 遍 关 注 4 7 适 应 国 家 信 惠 也 为
第一 章 总 刚
第 一 条 为 加 强 互 联 网 骨 干 网 网 间通 信 质量 监督 管理 , 范 网 间通 信 规
障碍 处 理 , 障 互 联 网 骨 干 网 网 间 通 保
围 内 的互 联 网 骨 干 网 网 间通 信 质 量 监 督 管 理 。 省 、 自治 区 、直 辖 市 通 信 管 理 局 负 责 本 行 政 区 域 内 除 大 区 直 联 链 路 扩 容 和 交 换 中 心 接 入 链 路 扩 容 之 外的 网 间通 信质 量 监督 管 理 。

无线网络的吞吐量、延时、丢包率的分析【总结】

无线网络的吞吐量、延时、丢包率的分析【总结】

无线网络的吞吐量、延时、丢包率的分析【总结】说明:本实验的环境为十字交叉拓扑场景cross.tcl脚本:set val(chan) Channel/WirelessChannel ;# channel typeset val(prop) Propagation/TwoRayGround ;# radio-propagation modelset val(netif) Phy/WirelessPhy ;# network interface typeset val(mac) Mac/SMAC ;# MAC typeset val(ifq) Queue/DropTail/PriQueue ;# interface queue typeset val(ll) LL ;# link layer typeset val(ant) Antenna/OmniAntenna ;# antenna modelset val(ifqlen) 100 ;# max packet in ifqset val(nn) 5 ;# number of mobilenodes set val(rp) NOAH ;# routing protocolset val(x) 800 ;# X dimension of the topographyset val(y) 500 ;# Y dimension of the topographyset val(energymodel) EnergyModel ;set val(initialenergy) 100000 ;# Initial energy in JoulesMac/SMAC set syncFlag_ 1Mac/SMAC set dutyCycle_ 10set cbr_interval 10.0 ;#设定的CBR流量器的发送间隔set cbr_maxpkts 25 ;#设定的CBR流量器发送的包数set cbr_packetsize 40 ;#设定的CBR流量器发送的包的大小set start_time 50.0set stop_time 5050.0set ns [new Simulator]set tracefd [open cross.tr w]$ns trace-all $tracefdset topo [new Topography]$topo load_flatgrid $val(x) val(y)create-god $val(nn)$ns node-config -adhocRouting $val(rp) \-llType $val(ll) \-macType $val(mac) \-ifqType $val(ifq) \-ifqLen $val(ifqlen) \-antType $val(ant) \-propType $val(prop) \-phyType $val(netif) \-topoInstance $topo \-channelType $val(chan) \-agentTrace ON \-routerTrace ON \-macTrace OFF \-energyModel $val(energymodel) \ -idlePower 13.5 \-rxPower 13.5 \-txPower 24.75 \-sleepPower 0.015 \-transitionPower 0 \-transitionTime 0.005 \-initialEnergy $val(initialenergy)for {set i 0 } {$i < $val(nn)} {incr i} { set node_($i) [$ns node]$node_($i) random-motion 0;}#设置节点位置$node_(0) set X_ 100.0$node_(0) set Y_ 300.0$node_(0) set Z_ 0.0$node_(1) set X_ 100.0$node_(1) set Y_ 100.0$node_(1) set Z_ 0.0$node_(2) set X_ 200.0$node_(2) set Y_ 200.0$node_(2) set Z_ 0.0$node_(3) set X_ 300.0$node_(3) set Y_ 100.0$node_(3) set Z_ 0.0$node_(4) set X_ 300.0$node_(4) set Y_ 300.0$node_(4) set Z_ 0.0#手动设置路由eval "[$node_(0) set ragent_] routing 1 3 2 "eval "[$node_(1) set ragent_] routing 1 4 2 "eval "[$node_(2) set ragent_] routing 4 3 3 4 4 0 0 1 1 " eval "[$node_(3) set ragent_] routing 1 0 2 "eval "[$node_(4) set ragent_] routing 1 1 2 "set udp0 [new Agent/UDP]$ns attach-agent $node_(0) $udp0set null0 [new Agent/Null]$ns attach-agent $node_(3) $null0set cbr0 [new Application/Traffic/CBR]$cbr0 set packetSize_ $cbr_packetsize$cbr0 set maxpkts_ $cbr_maxpkts$cbr0 set interval_ $cbr_intervalset udp1 [new Agent/UDP]$ns attach-agent $node_(1) $udp1set null1 [new Agent/Null]$ns attach-agent $node_(4) $null1set cbr1 [new Application/Traffic/CBR] $cbr1 set packetSize_ $cbr_packetsize $cbr1 set maxpkts_ $cbr_maxpkts $cbr1 set interval_ $cbr_interval$cbr0 attach-agent $udp0$ns connect $udp0 $null0$cbr1 attach-agent $udp1$ns connect $udp1 $null1proc finish {} {global tracefd ns$ns flush-traceclose $tracefdexit 0}$ns at $start_time "$cbr0 start"$ns at $start_time "$cbr1 start"$ns at $stop_time "finish"puts "start Simulation"$ns runcross.tr-----trace脚本(部分脚本)N -t 58.904209 -n 3 -e 99430.550537N -t 58.904209 -n 4 -e 99291.339438r 58.904233909 _2_ RTR --- 1 cbr 60 [0.01 2 1] [energy 99411.087607 ei 579.347 es 0.232 et 5.000 er 4.334] ------- [1:0 4:0 32 2] [0] 0 0f 58.904233909 _2_ RTR --- 1 cbr 60 [0.01 2 1] [energy 99411.087607 ei 579.347 es 0.232 et 5.000 er 4.334] ------- [1:0 4:0 31 4] [0] 0 0s 60.000000000 _0_ AGT --- 2 cbr 40 [0.00 0 0] [energy 99307.337379 ei 683.821 es 0.116 et 3.663 er 5.063] ------- [0:0 3:0 32 0] [1] 0 0r 60.000000000 _0_ RTR --- 2 cbr 40 [0.00 0 0] [energy 99307.337379 ei 683.821 es 0.116 et 3.663 er 5.063] ------- [0:0 3:0 32 0] [1] 0 0s 60.000000000 _0_ RTR --- 2 cbr 60 [0.00 0 0] [energy 99307.337379 ei 683.821 es 0.116 et 3.663 er 5.063] ------- [0:0 3:0 32 2] [1] 0 0s 60.000000000 _1_ AGT --- 3 cbr 40 [0.00 0 0] [energy 99324.921594 ei 666.409 es 0.135 et 3.242 er 5.292] ------- [1:0 4:0 32 0] [1] 0 0r 60.000000000 _1_ RTR --- 3 cbr 40 [0.00 0 0] [energy 99324.921594 ei 666.409 es 0.135 et 3.242 er 5.292] ------- [1:0 4:0 32 0] [1] 0 0s 60.000000000 _1_ RTR --- 3 cbr 60 [0.00 0 0] [energy 99324.921594 ei 666.409 es 0.135 et 3.242 er 5.292] ------- [1:04:0 32 2] [1] 0 0N -t 60.201007 -n 2 -e 99393.688837N -t 60.201007 -n 3 -e 99413.151771N -t 60.201007 -n 0 -e 99289.938613N -t 60.201007 -n 1 -e 99307.522825N -t 60.255207 -n 2 -e 99392.849128N -t 60.255207 -n 1 -e 99306.683120N -t 60.255207 -n 4 -e 99273.067214N -t 60.255208 -n 3 -e 99412.312059N -t 60.266208 -n 1 -e 99306.534616N -t 60.266208 -n 0 -e 99288.826650N -t 60.266208 -n 3 -e 99412.163559N -t 60.266208 -n 4 -e 99272.918710N -t 60.277208 -n 2 -e 99391.996366N -t 60.277208 -n 1 -e 99305.954107N -t 60.277208 -n 4 -e 99272.338201N -t 60.277209 -n 3 -e 99411.583046N -t 60.320209 -n 1 -e 99305.805603N -t 60.320209 -n 0 -e 99287.613888N -t 60.320209 -n 3 -e 99411.434546N -t 60.320209 -n 4 -e 99272.189697r 60.320233243 _2_ RTR --- 0 cbr 60 [0.01 2 0] [energy 99391.724116 ei 597.397 es 0.232 et 5.544 er 5.103] ------- [0:0 3:0 32 2] [0] 0 0f 60.320233243 _2_ RTR --- 0 cbr 60 [0.01 2 0] [energy 99391.724116 ei 597.397 es 0.232 et 5.544 er 5.103] ------- [0:0 3:0 31 3] [0] 0 0N -t 61.639008 -n 2 -e 99374.028319N -t 61.639008 -n 3 -e 99393.738753N -t 61.639008 -n 0 -e 99269.918095N -t 61.639008 -n 1 -e 99288.109807N -t 61.713207 -n 2 -e 99372.918628N -t 61.713207 -n 1 -e 99287.000120N -t 61.713207 -n 4 -e 99253.350464N -t 61.713208 -n 3 -e 99392.629059N -t 61.724208 -n 1 -e 99286.851616N -t 61.724208 -n 0 -e 99268.536150N -t 61.724208 -n 3 -e 99392.480559N -t 61.724208 -n 4 -e 99253.201960N -t 61.735208 -n 2 -e 99372.065866N -t 61.735208 -n 1 -e 99286.271107N -t 61.735208 -n 4 -e 99252.621451N -t 61.735209 -n 3 -e 99391.900046N -t 61.778209 -n 1 -e 99286.122603N -t 61.778209 -n 0 -e 99267.323388N -t 61.778209 -n 3 -e 99391.751546N -t 61.778209 -n 4 -e 99252.472947r 61.778233243 _2_ RTR --- 2 cbr 60 [0.01 2 0] [energy 99371.793616 ei 616.013 es 0.232 et 6.089 er 5.873] ------- [0:0 3:0 32 2] [1] 0 0f 61.778233243 _2_ RTR --- 2 cbr 60 [0.01 2 0] [energy 99371.793616 ei 616.013 es 0.232 et 6.089 er 5.873] ------- [0:0 3:0 31 3] [1] 0 0D61.778233243 _2_ IFQ ARP 0 cbr 60 [0.01 2 2] [energy 99371.793616 ei 616.013 es 0.232 et 6.089 er 5.873] ------- [0:0 3:0 31 3] [0] 0 0N -t 63.092007 -n 2 -e 99354.165328N -t 63.092007 -n 1 -e 99268.494320N -t 63.092007 -n 4 -e 99234.844664N -t 63.092008 -n 0 -e 99249.695100N -t 63.120208 -n 2 -e 99353.676619N -t 63.120208 -n 0 -e 99249.206395丢包率统计(drop.awk):BEGIN {num_drop=0;num_send=0;}{event=$1; #事件类型time=$2; #事件产生的时间node_id=$3; #处理事件的节点的IDtrace_type=$4; #Trace类型pkt_id=$6; #分组的idpkt_type=$7; #分组的类型pkt_size=$8; #分组的大小(字节)if(event=="s" && (node_id=="_0_" || node_id=="_1_") && trace_type=="AGT" && pkt_type=="cbr")num_send++;if(event=="D")num_drop++;#printf("Num_drop:%d\n",num_drop);}END {printf("NUM_SEND:%d \t NUM_DROP:%d \n",num_send,num_drop);printf("The Loss Rate Of The Packets:%f \n",num_drop/num_send);}吞吐率统计(throughput.awk):#网络吞吐量BEGIN{init=0;start_time=0;end_time=0;total_pkt_size=0;}{event=$1; #事件类型time=$2; #事件产生的时间node_id=$3; #处理事件的节点的IDtrace_type=$4; #Trace类型pkt_id=$6; #分组的idpkt_type=$7; #分组的类型pkt_size=$8; #分组的大小(字节)if(event=="s" && (node_id=="_0_" || node_id=="_1_") && trace_type=="AGT" && pkt_type=="cbr"){if(init==0){start_time=time;init=1;}}if(event=="r" && (node_id=="_3_" || node_id=="_4_") && trace_type=="AGT" && pkt_type=="cbr"){end_time=time;total_pkt_size=total_pkt_size+40; #注意:这里不能用pkt_size 代替40。

无线丢包率标准

无线丢包率标准

无线丢包率标准:定义、影响因素及优化策略摘要:无线丢包率是指在无线网络传输过程中,数据包未能成功到达目的地而被丢弃的比例。

本文将介绍无线丢包率的定义,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探讨优化无线丢包率的策略。

一、无线丢包率的定义无线丢包率是指在网络通信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数据包未能成功传输到目的地的比例。

丢包率越高,说明网络传输质量越差,用户体验也会受到严重影响。

二、无线丢包率的影响因素信号质量:无线信号受到环境干扰、距离衰减等因素影响,信号质量差会导致丢包率上升。

网络拥塞:当网络中的数据流量超过网络带宽时,会造成网络拥塞,从而导致丢包率增加。

设备性能:无线设备的性能不足,如处理能力、内存等,也会影响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导致丢包率上升。

网络协议:不同的网络协议对丢包率的控制能力有所不同,选择合适的协议可以降低丢包率。

三、优化无线丢包率的策略提高信号质量:通过增加信号发射功率、优化天线布局、减少环境干扰等措施,提高无线信号质量,从而降低丢包率。

负载均衡:在网络架构设计时,采用负载均衡策略,避免单一节点承载过多流量,减少网络拥塞现象,从而降低丢包率。

升级设备性能:对于性能不足的无线设备,及时进行升级或更换,提升设备性能,提高数据传输稳定性。

选择合适的网络协议:根据实际应用场景和需求,选择丢包控制能力较强的网络协议,如TCP协议在丢包率控制方面表现优秀。

总结:无线丢包率是衡量无线网络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对用户体验和网络应用性能有着重要影响。

通过了解无线丢包率的定义、影响因素及优化策略,我们可以更好地优化无线网络性能,提高数据传输稳定性和用户体验。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场景和需求,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采取合适的措施来降低无线丢包率。

如何测试延时、抖动、丢包率

如何测试延时、抖动、丢包率

如何测试延时、抖动、丢包率?延时、抖动、丢包率各个数据的含义是什么?很简单,在Windows的左下角点击"开始",选"运行",键入 cmd 回车,就可以进入DOS窗口,在DOS命令状态下输入:ping 202.105.135.211就会得到下面的结果:Pinging 202.105.135.211 with 32 bytes of data:Reply from 202.105.135.211: bytes=32 time=93ms TTL=42Reply from 202.105.135.211: bytes=32 time=86ms TTL=42Reply from 202.105.135.211: bytes=32 time=81ms TTL=42Reply from 202.105.135.211: bytes=32 time=80ms TTL=42Ping statistics for 202.105.135.211:Packets: Sent = 4, Received = 4, Lost = 0 (0% loss),Approximate round trip times in milli-seconds:Minimum = 80ms, Maximum = 93ms, Average = 85ms这里面,丢包率0%,抖动是-5ms到+8ms,延时是 85ms(毫秒),测试另外两个IP地址,可以看到:Pinging 221.221.23.7 with 32 bytes of data:Reply from 221.221.23.7: bytes=32 time=28ms TTL=48Reply from 221.221.23.7: bytes=32 time=26ms TTL=48Reply from 221.221.23.7: bytes=32 time=26ms TTL=48Reply from 221.221.23.7: bytes=32 time=26ms TTL=48Reply from 221.221.23.7: bytes=32 time=28ms TTL=48Reply from 221.221.23.7: bytes=32 time=28ms TTL=48Reply from 221.221.23.7: bytes=32 time=27ms TTL=48Reply from 221.221.23.7: bytes=32 time=60ms TTL=48Reply from 221.221.23.7: bytes=32 time=113ms TTL=48Reply from 221.221.23.7: bytes=32 time=27ms TTL=48Reply from 221.221.23.7: bytes=32 time=52ms TTL=48Reply from 221.221.23.7: bytes=32 time=58ms TTL=48Reply from 221.221.23.7: bytes=32 time=27ms TTL=48Reply from 221.221.23.7: bytes=32 time=112ms TTL=48Reply from 221.221.23.7: bytes=32 time=76ms TTL=48Reply from 221.221.23.7: bytes=32 time=154ms TTL=48Ping statistics for 221.221.23.7:Packets: Sent = 16, Received = 16, Lost = 0 (0% loss),Approximate round trip times in milli-seconds:Minimum = 26ms, Maximum = 154ms, Average = 54ms丢包率0%,抖动是-28ms到+100ms,延时是 54ms(毫秒)Pinging 221.221.23.209 with 32 bytes of data:Reply from 221.221.23.209: bytes=32 time=885ms TTL=48Reply from 221.221.23.209: bytes=32 time=688ms TTL=48Reply from 221.221.23.209: bytes=32 time=482ms TTL=48Reply from 221.221.23.209: bytes=32 time=119ms TTL=48Reply from 221.221.23.209: bytes=32 time=61ms TTL=48Reply from 221.221.23.209: bytes=32 time=456ms TTL=48Reply from 221.221.23.209: bytes=32 time=962ms TTL=48Reply from 221.221.23.209: bytes=32 time=890ms TTL=48Reply from 221.221.23.209: bytes=32 time=939ms TTL=48Reply from 221.221.23.209: bytes=32 time=891ms TTL=48Reply from 221.221.23.209: bytes=32 time=141ms TTL=48Reply from 221.221.23.209: bytes=32 time=420ms TTL=48Reply from 221.221.23.209: bytes=32 time=517ms TTL=48Reply from 221.221.23.209: bytes=32 time=463ms TTL=48Reply from 221.221.23.209: bytes=32 time=798ms TTL=48Reply from 221.221.23.209: bytes=32 time=451ms TTL=48Reply from 221.221.23.209: bytes=32 time=604ms TTL=48Ping statistics for 221.221.23.209:Packets: Sent = 17, Received = 17, Lost = 0 (0% loss),Approximate round trip times in milli-seconds:Minimum = 61ms, Maximum = 962ms, Average = 574ms丢包率0%,抖动是-511ms到+488ms,延时是 574ms(毫秒)从上面3个结果看,第一组延时小,第三组延时大,丢包率为0%,第二组抖动大不可用,第三组延时、抖动都大,也不可用。

SLA服务标准

SLA服务标准

SLA服务承诺以下SLA服务承诺的时限及内容,各省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定义,并根据代维工作的范围将相关SLA服务承诺纳入代维服务中。

一、客户服务等级和业务保障等级定义本SLA中规定的网络服务等级依据面向的业务和服务环节不同,分为客户服务等级和业务保障等级。

1、客户服务等级客户服务等级是在售前至售后网络服务过程中,面向不同等级客户提供不同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标准,包括资源勘察及业务开通时限、客户培训、故障处理要求、网络运行分析、售后服务联系会议、网络调整信息发布等内容。

客户服务等级分为四个等级,分别为金牌服务、银牌服务、铜牌服务和标准服务。

2、业务保障等级业务保障等级是结合客户服务等级和业务重要程度,面向业务提供分级的质量性能指标和分级的业务保障手段的依据,业务保障等级的主要内容包括业务恢复时限、电路可用率、故障重复发生率、主动监控、网络保护、网络预案和网络巡检等内容。

业务保障等级主要依据客户服务等级和客户业务的重要程度,分为AAA级、AA级、A级和普通级四个级别。

二、资源勘查时限三、业务开通1、集团客户业务开通服务时限要求以上业务开通时限是指从集团客户部发起业务开通工单起,至开通完成并反馈前端所经过的全部时长。

业务开通时限仅针对小型项目,大型重点项目和省级重点客户的开通时限根据集团客户部与客户商定的具体开通时限执行。

业务开通时限针对在资源预覆盖情况下,同一地市同一客户不超过5个接入点情况适用。

如同一客户的接入点数量超过5个,则以5的倍数取整延长时限。

例如某市某客户本地需开通7个专线接入点,SLA服务需求均为标准级,则业务开通时限应为7/5×15=21,取整为21工作日。

其中由于用户原因导致的业务无法开通,不在此时限范围内。

对于集团公司或省公司特别指定的重要客户,应按照项目时限要求制定时限执行。

响应时限:接到工单信息后60分钟内通过电话与客户联系,预约上门安装时间。

2、家庭宽带业务开通服务时限要求响应时限:接到工单信息后60分钟内通过电话与客户联系,预约上门安装时间。

丢包率 指标

丢包率 指标

丢包率指标
丢包率(Packet Loss Rate)是网络性能评估中的一个重要指标,用于衡量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发生的数据包丢失的比例。

丢包率是通过统计发送的数据包和成功接收的数据包之间的差异来计算的。

通常以百分比形式表示。

丢包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丢包率=(丢失的数据包数/发送的总数据包数量)×100%
在网络通信中,数据包丢失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例如网络拥塞、传输错误、路由问题等。

较高的丢包率可能会导致通信质量下降,影响应用程序的性能和用户体验。

以下是一些与丢包率相关的重要信息:
1.理想丢包率:在许多网络应用中,理想的丢包率通常接近零。

高度可靠的网络服务,如实时音视频通信或在线游戏,通常要
求非常低的丢包率,以确保流畅的用户体验。

2.网络监测:系统管理员和网络运维团队经常使用丢包率来监测
网络性能。

通过定期测量丢包率,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网络问
题,提高网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QoS评估:丢包率是评估网络服务质量(QoS)的重要因素之
一。

它可以用于衡量网络在传输数据时的可靠性,并影响到语
音通话、视频流等对数据完整性要求较高的应用。

4.故障排除:在网络故障排除过程中,通过检查丢包率可以确定
网络链路上可能存在的问题。

高丢包率可能需要进一步分析,
以确定具体的故障原因。

5.改进措施:了解丢包率可以帮助网络管理员采取改进措施,例
如优化网络拓扑、增加带宽、调整路由策略等,以减少丢包率,提高网络性能。

综合而言,丢包率是网络性能评估中的重要指标,对于确保网络的稳定运行和提供良好用户体验至关重要。

IP QoS介绍

IP QoS介绍

高。
实现类别选择PHB的机制包括:严格的优先级排队、加权公平排队 (WFQ)、加权循环排队(WRR)、基于业务等级的排队策略等。这 些机制可以由Diff-serv模型中的各种PHB共享。
加速转发PHB(EF PHB)
EF PHB所描述的是一组用于实现低丢包率、低时延、低抖动,具有带宽
应用领域:主要用于企业网和小型的ISP。
Diff-serv
区分服务为之提供服务的对象是具有相同特性的数据流的聚合,而非单个数
据流。每类聚合的数据分组用一个特定的区分服务(DS)字段值标记,在
IPv4中用TOS字段作为DS字节,IPv6用业务类型(Traffic Class)字段。每个 DS值规定了分组在网络中传送的性能,称之为“每以跳行为”(PHB-Per Hop Behavior)。 区分服务将策略控制功能与核心网络剥离,将其移植网络边界,使得核心路 由器只需关心分组的转发,即根据DS值对不同类别的分组进行不同等级的转
Diff-serv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
服务区分:根据业务要求确定数据流的服务划分,给出DS值和服务特性的
映射关系。 分类转发:根据DS字段实现不同等级的公平的转发服务,主要采用各类队 列的调度技术。这是路由器技术。 网络资源分配:即网络装备和配置--资源的配备是根据服务提供商承诺
向用户提供的服务类别、数量和位置计算得出的。所谓装备就是确定和分配
算法时延――编码器通常是根据一定数量的采样值生成话音 编码的,这些值的集合称之为一帧。某些算法还需要知道下 一帧的部分数据,称之为前视(Lookahead)。算法时延 就等于帧长和前视长度之和,其值完全取决于算法,和具体 实现无关。
影响时延的因素(续)
计算时延――编码器分析时间和解码器重建时间,其值取决

无线丢包率标准

无线丢包率标准

无线丢包率标准
无线丢包率的标准可能会因具体的应用场景和网络环境而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参考标准:
- 对于普通的无线网络应用,如网页浏览、文件下载等,丢包率应尽量保持在较低的水平,通常低于 1%。

- 对于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应用,如视频会议、在线游戏等,丢包率应更低,最好在 0.1%以下,以确保流畅的体验。

- 在一些对数据完整性和可靠性要求极高的场景,如工业控制、医疗设备等,丢包率可能需要达到零丢包的要求。

需要注意的是,实际的无线丢包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信号强度、干扰、设备性能、网络拥塞等。

要降低无线丢包率,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确保良好的信号覆盖:尽量减少无线信号的障碍物,使用合适的天线或增强信号的设备。

2. 减少干扰:避免与其他无线设备或电磁干扰源在同一频率范围内工作。

3. 优化网络配置:选择合适的无线频段、调整信道设置、增加带宽等。

4. 检查设备性能:确保无线设备的硬件和软件正常工作,及时更新驱动程序。

5. 监测和故障排除:定期监测网络性能,及时发现并解决可能导致丢包的问题。

具体的无线丢包率标准应根据实际情况和应用需求来确定。

如果对特定场景的丢包率有更严格的要求,可能需要进行专业的网络规划和测试,以确保满足业务需求。

通信 网络故障分类

通信 网络故障分类

网络故障分类依据上级部门对网络故障的管理要求、实际执行情况,将网络故障按其对业务的影响效果、影响严重程度,以及故障对处理时限的要求,分为三类。

第1条第一类:依据集团公司下发的专业网管理规程(或规定)以及各省网络质量考核办法,按照故障对设备或业务影响的严重程度不同将网内故障分为一般故障,严重故障和重大故障。

1、一般故障:是指在网络运行过程中,系统发生了部分功能异常、电路质量恶化,通信质量下降,话务监控、测量、网络管理功能受损等,但尚未对通信业务产生直接的影响,用户感知不到网络服务水平下降的故障。

2、严重故障:是指在网络运行过程中,系统发生瘫痪或服务能力明显降低,电路阻断或出现障碍,无法计费或计费异常,监控维护的手段中断等情况,并对用户业务造成严重影响的,但持续时间和影响程度尚未达到重大故障标准的故障。

对时间要求紧迫,需要立即进行处理否则会对用户业务造成严重影响的故障。

对于无线基站故障,当一个本地网内10个以上基站发生同时阻断即界定为严重故障。

3、重大故障:是指网络中断、系统瘫痪,电路阻断,无法计费,监控手段中断,业务中断等严重故障持续到一定时间或影响用户超过规定数量的故障。

各专业的重大故障的定义参见附件《中国移动全网重大通信故障定义》。

第2条第二类:依据《公用电信网间通信质量监督管理规定》,按照故障对业务质量的影响效果可将网间故障分为A类障碍,B类障碍,严重障碍,事故和严重事故。

(一)A类障碍:1、发端网络的呼损:过网呼叫的发端网络呼损高于20%;2、受话网络的来话接通率:过网呼叫的受端网络来话接通率低于80%;3、发(受)端网络的呼叫建立时延:过网呼叫在发(受)端网络中的呼叫建立时延,与发(受)端网络中同种可比业务的连接建立时延的差异大于6秒的发生概率超过20%;4、发(受)端网络的断话等异常现象:过网呼叫在发(受)端形成的断话、单通、错号、无回铃音、虚假回铃音(指主叫用户听回铃音,被叫用户不振铃,下同)等现象的发生概率超过20%;5、网间互联中继电路的负荷:公用电信网间某一中继群连续三日忙时呼损均高于5%,或者经电信监管部门网间结算及互联互通监测系统监测(以下简称监测系统)监测,连续三日忙时每线话务量平均达到工业信息化部下发的《网间通信障碍互联中继电路负荷表》中所规定的相应数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