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素质教育环境下德育教育的几点认识

对素质教育环境下德育教育的几点认识
对素质教育环境下德育教育的几点认识

对素质教育环境下德育教育的几点认识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狭义的德育指的是道德品质教育,广义的德育则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品德教育等。在当前的社会情势下,能否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办法,使学生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能否真正成为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显得尤为重要何必要。笔者认为,加强德育教育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学校德育工作的对象是学生,他们是活生生的,具有鲜明个性、主体意识的人,体现着新时代思想的特点。德育工作要取得成效,必须以人为本,把为学生服务作为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充分尊重学生,充分了解个体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工作,使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真正实现个性的良性发展。

2.树立大德育观。要把学校的德育工作放在整个社会的大潮流中进行探索和思考,发现新问题,探索新方法,并把德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活动的全过程,树立人人都是德育管理者,人人都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思想,并充分挖掘学科教材的德育内容,开放德育的广阔的时间和空间,形成人人抓德育,时时有德育,事事与德育有关联的德育工作大环境。

3.确定实际有效的目标。每个人的身心发展均有其必然规律,都是经历从认知、情感、意志、行为这样一个发展过程。学校要遵循学生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分阶段分层次,从日常行为习惯入手,开展近距离、小目标、经常性的德育,低起点、小步子、严要求,使社会要求、学校规范内化成他们自己的道德行为标准,久而久之就会收到“润物细无声”的实效。

4.创设良好的德育情境。良好的德育情境是产生良好德育情感的必要条件,有了良好的德育情感,道德认识才有可能转化为道德信念,外化为道德行为。一方面学校要将教育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落到实处,着力建立一种在爱心基础上的理解、信任、和谐的师生关系,倡导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另一方面,要完善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德育网络,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德育环境。

5.实现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变。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往往以权威者的身份,要求学生服从、忍让、遵守规章制度等,忽略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新时代呼唤人的主体意识,学校德育要努力实现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变,让学生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服务中得到身心的健康发展与能力的不断提高。因此要建立各种自律组织,运用激励机制,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养成良好的自律习惯,使自律行为成为每个学生提高个体修养的内在需求,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6.注重实践体验。学校道德教育不能仅停留于学生的道德认识,而且要努力付诸于道德实践。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学校道德教育必须重视学生道德行为的培养,开放学生活动的空间,要把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区,走向社会,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自我发展,在发展中追求人格的自我完善。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的研究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的研究(作者:訾斐) 2009-12-27 9:22:22 前言: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特别是Internet与校园网的接轨,为小学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使网络教学真正成为现实,为有效实施素质教育搭建了平台,有力推进了新课程改革,为小学教育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创新人才培养提出了挑战的同时也提供了机遇,如何有效地利用网上资源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实现基础教育超越式发展,建构基于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的研究,是一个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因此,于2002年元月,五条路小学继“九五”成果申报了中央电教馆“十五”现代教育技术试验课题《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002年4月立项,批准被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第二项专项课题《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子课题。我校在总课题组的指导下,于2002年4月在数学、英语、美术三个学科开始进行试验研究,经过三年的试验,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项目研究的预期目标 1、基于网络环境下,建立探究式数学教学模式,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创造性学习能力; 2、解决如何在网络环境下营造英语教学情景,培养学生口语交流、表达的实践能力; 3、创设一种网络环境下的美术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索引美术信息,提高其整合素材及绘图创新能力; 4、与上述目标相关联,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包括信息获取、分析、加工、创新、利用、交流等能力)提高,进而促使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 5、编写课题研究的典型课例的教学设计方案; 6、研制、开发与课题研究教学配套的工具平台,教学网络资源库等; 7、摄制一批课题研究典型课例,逐步建立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 8、撰写一批研究论文,总结并形成网络环境下的数学、英语、美术各科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 二、项目研究所采用的主要方法与学校组织的相关活动 1、夯实理论,为课题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任何教学改革要想取得成效,它都必须有正确的理论做指导。学校为此加大了现代教育理论的培训力度。其做法是:做好“三个结合”,保证人人受训,人人提高。第一是校内普及培训和校外提高培训相结合。自开展“十五”课题以来,我校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阅读一本有关课题研究理论的书籍,并做好读书笔记和学习心得的撰写。同时,选派学校领导、课题实验教师、骨干教师、电教员先后参加了南京、北京、成都、广州、上海、郑州、许昌等地组织的理论培训。第二是辅助讲座和研讨交流相结合。近三年我校先后请省内外著名的现代教育技术专家来校做专题讲座。校内每学期举行经验交流会,教师人人参与,研讨、交流使新的教育理念在自己心中定位。第三是专题培训和校本培训相结合。我科研室定期在全校范围内举办“十五课题”专题讲座。同时我校科研室在每月两次的教研科研活动中,系统地引导广大教师进行校本培训。 2、制定制度,务实研究,确保课题有序进展。 我课题组对实验制订出严格的管理制度,不但鼓励教师参加科研,而且每位实验人员有义务对实验的每个环节、每项任务负完全责任。 人们曾形象地将网络硬件设施比作“马路”和“汽车”,各种软件和网络信息资源比作“货物”,把实验人员比作“司机”,对于我实验学校当时的状况来说,我校选定的实验教师——“司机”可以说是素质比较高的,但其它两项却处于弱势。课题组根据校情充分发挥优势,由实验教师视校情制订出具有科学性、可行性的各学科具体实施方案。在此基础上,科学严密地设计前测项目,把握好实验的重要环节,掌握第一手资料,为实验中、后期定出了很好的坐标。 在网络环境新型教学模式探索中,我课题组注重从理论上提升,从方法上探索,在实践中研讨,把基

地理教学中要加强环境道德教育

地理教学中要加强环境道德教育 地理教学中要加强环境道德教育 发布者:曾道麒 “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当今人们沉重的环境话题,而追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造成的。如果没有人口的过快增长,没有人类大量砍伐森林,没有向大气中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也许两极冰川就不会消融,海平面就不会上升,海拔较低的岛国也不会出现面临消失的危险,更不会发生北极地区的北极熊因生存环境受到威胁和食物匮乏而出现吞噬幼崽惨痛场景。作为一名地理教育工作者,除平时做好正确的环境保护宣传外,在教学中要注意加强学生的环境道德教育,使他们从小就树立爱护环境的意识,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结合课堂教学进行环境道德教育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增强强学生环境道德意识的重要途径。教师要牢固树立自己的环境意识,认真研究教材,结合教材中环境

教育的素材,联系教学实际,有的放矢的进行。在学习世界地理《巴西》一节时,针对该国主要的环境问题“热带雨林的危机”,通过角色模拟、讨论、归纳总结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环境道德教育。例如:在巴西的北部亚马孙河流域,分布着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其中有60℅分布在巴西境内,有十分重要的环境效益,被称为“地球之肺”。首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角色(1热带丛林土著居民;2外国开发商;3巴西政府官员;4世界环保组织成员)模拟扮演,讨论人类是如何对待这片宝贵的热带雨林的,然后引导学生归纳保护亚马孙雨林的措施: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政府给他们生活补贴;政府加强法制管理;伐木与植树相结合,由专门机构监督和规划。最后教师点评总结:这片热带雨林虽然大部分在巴西境内,但它是全世界人民的宝贵资源,不仅巴西人民要注意合理开发和保护,而且我们对地球上的所有资源和环境都要爱护,才能子子孙孙健康、幸福的生活在地球这个美好的家园上。 二、组织社会实践进行环境道德教育 利用社会实践活动时间,组织学生走进大自然,通过开展社会调查、参与实践等形式,使学生在亲

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活动方案

南安市诗溪小学 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通过开展网络道德教育活动,广泛宣传国家互联网管理、使用及网络安全等法律法规,营造文明健康网络环境,倡导文明上网,引导学生健康上网,自觉抵制网络不良信息,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 二、活动安排 (一)广泛深入开展宣传。结合本校实际,充分利用品德课、信息课及黑板报、宣传橱窗、校园网、校园电视台、广播站、班队会、团队活动等广泛开展宣传动员,使广大师生充分认识网络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努力营造健康网络环境。加强对校园网络的监管,学校内计算机要安装绿色上网过滤软件,利用技术手段及时发现并处理网络不良信息,确保建设绿色校园网络环境。要密切社区、家庭的联系,通过家长会、手机短信(家校通)、致家长一封信等形式,争取社会、家庭的广泛支持,努力营造关心、支持青少年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良好氛围。 (三)切实加强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引导广大学生自觉践行《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树立网络责任意识和道德意识,自觉抵制网络不良行为。要将网络法制教育、网络道德教育纳入学校德育和安全教育工作内容之中,制定工作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好此项活动。 (四)突出重点。要根据各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习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尤其是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等重点群体进行重点关注和引导,让学生形成对网络道德的正确认知,增强道德判断能力,自觉形成文明上网的良好习惯。 (五)注重总结,形成长效机制。及时对此次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取得的成效进行总结,注意树立典型,以典型促发展,增强网络道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并逐步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形成网络道德教育的长效机制。 三、活动内容及方式 (一)积极开展“文明网上行”主题班队会活动。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引导学生文明上网,形成正确的网络认识观,享受着网络给我们带来的便捷,对沉迷网络、浏览不良信息等现象严加抨击。 (二)以《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的“五要五不”为基础,全面开展网络法制教育。通过讲座、主题讨论的方式,运用正反事例,让学生较深刻地体会网络不良信息的存在与危害,敲响警钟,引起学生的警醒,产生内在的免疫力,自觉远离网络垃圾,抵制不良的上网行为。 (三)开展“文明上网”网络征文等活动,依托吸引力强、参与性高的文娱和益智活动,用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活动充实学生课余生活。 (四)通过致家长的一封信,争取广大家长与学校一起有效监控和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和手机,倡导家长对孩子上网进行合理引导和约束。 我校将充分认识此项工作的重要意义,高度重视网络道德教育活动,结合实际成立相应组织机构,加强活动领导,精心安排,周密部署,注重实效,认真制定适合本校实际的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组织好网络道德教育活动。

对当前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

对当前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对当前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 王园园(云南省文山市 663000) 摘要:高校是培养高级人才的摇篮,但许多学校只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培养目标,通过对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和意义进行分析,结合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就如何加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提出几点思考。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大学生;高校 教育是关于发展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的,是引领人类文明进步的一种社会活动过程。基于此,如何在大学阶段根据“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型”的指导思想培养综合素质强的人才,如何进一步提高受教育者的人文素质,自然是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一直探索和思考的重要命题。 一、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背景 所谓的“人文”一词,最早出现于中国古籍《易经》,其中说到“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就是人类创造的文化,它是人类实践能力、方式及成果的总称。“我们所说的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的品质,转化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利用环境的熏陶、知识的传授、加之自身实践的作用把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成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包括气质、人格、修养等,这个过程就是人文素质教育。对学生怎样做人做好引导是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具体包括怎样处理人和人、人和社会、人和自然的关系,以及怎样处理人自身意志、情感、以及理性等问题;通过人文素质教育使人能够对人生进行思考,能够明确人生的价值、意义、目的等问题,促进人能够不断追求完美,形成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等,从本质而言,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对人性进行全面培养的一种教育”。1 1凌烨丽,浅议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J],常州轻工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12月第4期.

谈谈你对素质教育的理解

讨论题目 1.谈谈你对学习比较教育课程的认识 2.“什么是教育”谈谈你的理解 3.你对素质教育的理解 4.谈谈阅读与写作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5.你准备采取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来学习这门课程? 要求 1.从上述5个问题中选择其中1个论文题目(不少于3000字) 2.不许照抄教材,否则为零分。 谈谈你对素质教育的理解。 一、引言 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界在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的一个本土化概念。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或教育价值观念,其初衷在于纠偏:纠正中小学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之偏,纠大学教育过分专业化之偏。经过多年的研究和讨论,教育理论界对素质教育、素质的内涵和特征等问题已达成了一些共识。学者们认识到素质教育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发展的体系,没有也不应该有固定不变的模式。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促进学生有效成长的教育。素质的内涵具有时代的特征,不同的时代要求不同的素质。 那么,何谓素质教育呢?文辅相认为,素质教育是利用遗传与环境的积极影响,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认知与意向等因素全面而和谐地发展,促进人类文化向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内化,从而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关于素质这一概念,心理学与教育学有着不同的解释。心理学认为,素质是由遗传或先天因素决定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的特点,对一个人的心理发展有重要作用。教育理论界的许多学者认为,素质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其内涵和外延在不断扩大。素质既包括先天遗传特征,又包括后天习得的素养。素质着重表示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 至于素质的特征,概括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1)内潜性。素质是人的潜能,不但遗传素质是与生俱来的,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也必须 内化为人身心组织中的稳定因素才能视为素质的形成。人的素质的外化必须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方能实现。 (2)整体性。素质结构中的各种因素可以处于不同的水平或层次,这些因素统一在一个 人身上,存在于一个统一的结构之中,整体的水平取决于因素的水平及要素间结构的整合。 人的素质虽然是一个整体,但是构成素质整体的各因素也可以区分为不同层次,并得到测量。 (3)稳定性与发展性。素质一经形成,就具有比较稳定的性质,并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 来。当然这种稳定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人的素质和一定社会的科学技术、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精神文明程度相联系,是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不同社会、不同历史时期,对素质的要求不同。另外,个体的素质也是发展的。 (4)社会评价性。人的素质具有优劣好坏之分,素质教育旨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优良素 质,这些优良的素质可以得到客观的测量。 此外,也有学者从辩证统一的角度对素质的特点作了划分,如遗传性与习得性的统一,相对稳定性与发展变化性的辩证统一,内在性与现实性的辩证统一,个体性与群体性的辩证统一,等等。

创德育特色品牌树素质教育典范

创德育特色品牌树素质教育典X —-德育教育特色实施方案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是2006年修订的《义务教育法》规定的国家的教育方针,而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本质内涵和重要层面。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 根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共中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及《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等文件精神,针对我校德育工作实际,经研究,决定在我校开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构建和谐校园”为主题的德育工作特色学校创建,为使德育教育活动有序、有效扎实开展,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精神、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教委颁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共中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切实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旋律,以社会要求与学生发展需要为契机,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展教育活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生理、心理素质。加强学校德育的科学研究,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小学德育工作的新路子,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而努力。 二、正确认识当前学生存在的问题 纵观学生的发展,存在如下的思想道德问题:

1、自身信念理想模糊,价值观错位。 2、病态心理严重,缺乏责任感。 3、精神世界贫乏,人生观消极。 具体表现:学生难教,孩子对父母不孝,在家是小皇帝,自私,任性,懒惰,唯我独尊。没有公德,忘恩负义,见利忘义,贪图享乐,爱慕虚荣,出现了极为消极的人生观,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他们目光短浅,没有远大志向,内心空虚没有责任感。 三、进一步明确学生问题存在的背景与根源 1、社会环境是外部因素: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经济步入了更为快速的发展阶段,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物质文明建设可谓颇有成效。但与此同时,无可厚非,我们却面临着精神文明相对疲软的现状。社会上金钱至上的观念,市场经济时代对金钱的渴望,使得许多家长和个别老师心灵扭曲、不择手段、XX乱纪、权钱交易,给我们的孩子的身心健康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媒体、网络XX、不良书刊、低俗歌曲等充斥着幼小的心灵。 2、学校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学校教育也存在潜在的危机,就是教育的评价及选拔问题。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是凭着学生的考试成绩来甄别学生优劣,有关部门片面地以升学率和考试分数来评价学生、教师乃至于学校的好坏,致使教师、家长以至于整个社会都形成了只重视知识的传授,不注重学生德育培养的错误倾向。才会出现“马加爵事件”等更多的青少年犯罪现象。 3、家庭教育不当是内因: 家长德育观薄弱,只重视孩子的考试成绩,忽略了孩子做人的教育,对于“成功”的理解旨在于考上重点高中或重点大学,在这种成功观念的影响下,重智轻德就在所难免,造成孩子道德问题的出现。

浅谈如何进行生态道德教育

浅谈如何进行生态道德教育 桃源县九溪乡中学 蔡桃初 【内容摘要】:本文从生态环境的现状出发,阐述了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如何对学 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生态道德 生态环境 生态知识 教育 一、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感 近年来,随着生态危机的日益加重,生态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仅从生物这门学科看,从小学的《科学》到中学的《生物》,几乎每一册都有相当的篇幅介绍生态学内容,力求让学生多掌握生态知识。教给学生生态知识是十分必要的,这是生态教育的基本内容,但不是全部内容,因为仅仅掌握生态知识还远远未达到生态教育的目的。生态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对生态问题的认识,促进生态问题的解决。而事实说明,某些生态问题仅靠生态知识是解决不了的。青蛙是庄稼的卫士,一只黑斑蛙每年能消灭15000只害虫,蛙的捕虫能力是人人皆知的。然而,社会上却有许多人为了品尝蛙肉的美味,大肆捕捉青蛙,甚至还有人将其当成了一条生财之道。由此可见,要从根本上解决滥捕青蛙这样的生态问题,单靠掌握一定的生态知识是不够的,而必须依靠人人都具备良好的生态道德。 二、如何培养生态道德 (一)什么是生态道德 所谓生态道德,就是人们在对待生态问题上,即在处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共同遵守的规范和准则。在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前,人们认为自然界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要而存在的。人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随意开发利用自然生态系统,只要不侵犯他人利益,无论怎样开发利用都是合理的、合乎生态道德准则的。在这种生态道德观的影响下,人口的压力和摆脱贫困的渴求,迫使人们不顾一切地向自然界疯狂索取,致使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生态系统处于恶性循环之中。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人们调整了自己的生态道德观。 人类与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统

网络环境下的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网络环境下的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摘要: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从根本上改变着人们的学习、生活和思维方式,全新的网络经济和网络工作方式正在飞速发展。网络时代的来临给社会带来一定的冲击,同时也给学生工作带来新的挑战。面对互联网带来的挑战,如果团组织不去占领网络阵地,必将对学生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如何适应信息社会的要求,将网络作为我们创建工作的载体,服务学生、服务社会,是应该思考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网络,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network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fundamentally changing people’s study, life and the way of thinking, a new network economy and network work way is developing rapidly. the network age brings to the society certain impact, but also to the students work to bring new challenges. facing the challenge of the internet, if do not go to capture network position, will give a negative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how to adapt to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the requirements, the network as we work to create the carriers, the students, the service society service, and it should be thinking and solving the important topic. keywords: network, students, moral, construction work

对当今素质教育的几点认识

对当今素质教育的几点认识 对当今素质教育的几点认识 对当今素质教育的几点认识文/薛峰摘要: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在于人的素质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从素质教育的四个方面来简述对素质教育的几点认识。关键词:量化评价;工作考核机制;素质创新能力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社会大主题下,素质教育的提出可以说为我国的教育确立了根本的方向。一、素质教育的内涵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活泼、生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二、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现在无论是高新技术的开发与利用,还是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无一不与人的素质有直接的关系。经济的发展需要具有开拓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学校教育如何适应科技技术发展的.新形势,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这种形势下,各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均制订了自己的教育改革规划,其共同之点都是注重素质培养,注重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三、建立素质培养目标体系具体为:(1)品德培养目标。(2)能力培养目标。(3)身体素质培养目标。(4)审美素质培养目标。四、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根本 1.建立和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随着教育的发展,过去的许多知识已不能适应现阶段的教育实际。教师必须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树立教育者先受教育的观点,才能逐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2.健全教师工作考核机制建立和完善教师工作考核体系:(1)紧抓工作态度考核。(2)盘活教师的用人机制。(3)探索教师教育质量评价机制。 3.形成尊师重教的氛围教师担负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任务,教师是崇高神圣的职业,应该受到全党全社会的尊敬。在全社会倡导和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风气,既是弘扬传统美德的需要,又是时代发展的要求。现阶段我认为有效实施创新素质教育首先要做到以下几点:(1)以人为本,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统一认识,营造良好的创新素质教育环境;(3)创新教学,多种方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4)完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考试的量化评价性决定了现阶段以及今后素质教育的考核都离不开

将德育和智育结合,促进素质教育发展

将德育和智育结合,促进素质教育发展 -------------浅谈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小学语文教学主要是培养小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与心理素质,促使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通过把德育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仅可以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还可使语文基础知识得到有效提升,进而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与发展。小学语文教学在德育渗透的过程中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条件,在德育教育的渗透过程中,语文学科发挥着无法代替的作用。因此,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让德育教育与智育发展进行完美的结合,促进语文教学课堂质量的提高,促进学生发展及安全的人格,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促进素质教育全面落实。 德育的概念分为广义的概念以及狭义的概念。广义的德育主要是指所有带有目的性地对社会成员施加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的影响的活动,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的内容,即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以及家庭德育等等。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有带有目的性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品德培养的一系列活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非常方便,也非常重要,它具有其他课程不可比拟的优势,是完成小学德育任务的需求。 小学语文课本的编写层次分明,课本内容是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状况、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来划分与编排的。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也有层次之分。像低年级课文中的《刘胡兰》,就是非常直接地学习主人公在敌人面前坚强不屈的性格;在中年级的课文中,《黄继光》则要让学生学习黄继光热爱人民,憎恨敌人的思想;而在高年级的课文中,《董存瑞舍身炸碉堡》进一步学习了董存瑞同志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甘愿献出宝贵生命的崇高品质,强调树立人民利益至高无上的思想。这样的教学不仅全面,而且层层深入,使学生在学习知识、认识生字的同时,也接受了精神品质的影响。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文讲解、课外阅读、作文教学等各个方面的教学,都可以对道德教育进行很好的渗透。其中,阅读教学是进行德育渗透的一个重要途径,语文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利用其中的教育要点。例如,在进行课文讲解的 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带有感情地进行朗读,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提升道德品质;坚持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可以扩展学生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作文教学也是进行德育渗透的良好途径,在写作教学和学生的写作过程中,不仅

浅谈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内容摘要: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随着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日趋成熟,教学的网络化、多媒体化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一大特征。且多媒体网络教学软件进入课堂给教师教的过程和学生学的过程都带来了新的变革,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促进了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教学效果的提高。本文从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出发阐述了网络信息时代,教育进行创新的必要性,在中学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的优势,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的实践比较,以及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实践所带来的思考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现代教育技术网络教学 一、前言 现代教育技术主要是指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 领域中的运用。随着全面推行课程教材改革,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成为当前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效率的一个重要方面。多媒体网络教学软件进入课堂给教师教的过程和学生学的过程都带来了新的变革,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促进了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教学效果的提高。在网络领域中因特网(Internet)的持续发展令人瞩目,仅仅十多年的时间,它已成为一个连接世界各大洲数亿人的通信系统,而且还迅猛发展,现在世界各地到处都兴起了让计算机和网络进入学校的热潮。目前,发达国家,尤其是俄罗斯、新加坡、美国、英国等都在大力开展基于因特网(Internet)的多媒体教学应用,这是多媒体教学应用中一个十分明显的发展趋势。 而在中国,作为四大互联网之一的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目前已建成了包括一个国家网络中心,8个地区网络中心的全国主干网,同时结合“211工程”,省教育科研网正加紧进行,绝大多数的高校均已加盟,根据教育部的《关于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的精神,到2010年底将实现“校校通”,从而使中小学等各类学校入网建站也将形成高潮[1]。 二、网络教学的特点和作用

中小学环境道德教育

浅谈中小学环境道德教育 摘要: 20世纪以来,随着环境危机的日趋显现,开展环境道德教育刻不容缓,特别是在中小学开展环境道德教育,必将对全社会的环境道德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本文从开展环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环境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及如何开展环境道德教育三方面入手,对在中小学开展环境道德教育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环境道德教育环境道德中小学环境危机环境道德教育是培养人们环保意识、解决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在中小学开展环境道德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形成环境道德观念,树立起保护环境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和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将对全社会的环境道德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对新时期的环保工作具有深远意义。 一、开展环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一)环境危机使得环境道德教育刻不容缓 20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和科学技术取得了巨大的进步,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大气污染、水污染、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等环境问题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问题。我国目前正面临着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要想摆脱危机,走出困境,就必须开展环境道德教育。特别是在中小学进行环境道德教育对于塑造具有环保意识的一代新型建

设者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环境道德教育在德育体系中不可或缺 首先,环境道德教育是德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把环境教育与德育相融合,把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合理利用自然的意识上升到道德层面。在中小学开展环境道德教育,丰富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内涵,增强了德育工作的活力,使得思想品德教育更加符合时代的要求。其次,环境道德教育对素质教育的实施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中小学阶段是青少年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通过环境道德教育可使中小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道德观念,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培养学生热爱环境和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对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最后,环境道德教育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得以实施的前提与基础。在中小学开展环境道德教育可从小培养青少年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道德观、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最终实现。(三)中小学环境道德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 现阶段,我国中小学环境道德教育的开展虽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由于起步晚、底子薄,环境道德教育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首先,环境道德意识淡薄。部分中小学的领导、教师和学生对环境道德教育仍缺乏足够的认识,还未能树立起“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的观念,中小学生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的行为仍然屡禁不止;其次,教育途径偏少、形式陈旧单一,致使部分学校的环境道德教育工作流

浅谈网络环境下的德育工作精编

浅谈网络环境下的德育工 作精编 High quality manuscripts are welcome to download

浅谈网络环境下的德育工作 孙德强 (阜阳市阜南经济开发区腰庄小学,) 摘要:互联网的发展,正在改变着教育和学习的方式,运用信息技术于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已成为学校改革的重要内容。在网络环境下,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指导和心理咨询,使学生得到更好更快速的发展。 关键词:德育网络教育 引言: 新的形势下德育教育工作者如何驾驭、使用网络环境这把“双刃剑”如何创新在网络环境下学校道德教育工作的方法,探索条行之有效的学校德育模式,既是当务之急,也成为学校每个德育工作者的不断追求。 正文: 网络技术的发展给世界的每个角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在与学生这一主体结合的过程中。这种变化的“双刃剑”特性体现得淋漓尽致。有着良好引导、善用网络的学生从网络上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大大扩展了知识和视野,这些是教师在课堂上无法给予的。但也有学生沦为网络的奴隶,在网络的驱使下,走进黑暗的深渊。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环境给学生的思想文化带来了更大的冲击,无论是正面还是负面的。这些冲击是学校在德育工作上面临的挑战,另外学校网络文明建设过程也存在着缺陷,与此同时现阶段学校德育工作队伍的综台素质特别是信息日常培训技术素质的缺失也增加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难度。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如何驾驭、使用网络环境这把“双刃剑”如何创新在网络环境下学校道德教育工作的方法,探索条行之有效的学校德育模式,既是当务之急,也成为学校每个德育工作者的理想。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悄然而来。网络环境的出现使德育形式更具新颖性、教育内容更具针对性、教育方法更具综台性,这一切都为学校道德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带来了新契机。但是也使道德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网络环境下学生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网络环境下,各种思想冲击着学生的大脑,它们通过网络隐蔽地向新时期的学生骨子里注入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盲目的自由观冲击着五千年形成的独特的华夏文明体系。 学生在这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下,开始对华夏传统文化产生质疑,并且盲目地认为西式的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是一种时尚的潮流。这种思想瘟疫一般地在学校扩散和蔓延。 网络教育和引导成为德育教育刻不容缓的一项工作。思想教育是一项特殊的教育,它是一种难以量化和通过考核可以认定的学科,这种教育更多地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渗透,是对一种文化和思想方式的认可。如何做到这种渗透好获得学生认可的方式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事物对人的影响存在许多难以预料的作用,容易产生许多难以预料的结果。因此,如果学生一直在接触不正确的、不符合华夏传统和现行价值观的信息,就必然使许多年来形成的优秀价值观和方法论毁于一旦;从而出现道德的流逝和心灵的沙化,不能担当起一个年代所应负起的责任。网络的非理性容易导致学生对非理性的自由的追求。 我们知道,没有理想化的现实生活,现实生活处处充满着有限性和制约性,它们在现实生活中受到法律、责任舆论等社会规范的严格约束,行为受到多方面限制,所有的这些使他们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而互联网为学生提供一个时空上无限性、道德上无约束的环境,这使得一些学生在网络的虚拟世中陷入非理性的深渊,它们在虚拟世界中作出道德选择的时候,往往夸大自己的意志自由程度,任意的放纵自己,失去正确的价值取向,对网络上的各种善恶信息和自身的行为不能作出正确的评判,造成道德人格的缺失甚至沦丧。 二、针对网络冲击应对措施

浅议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及有效方法

浅议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及有效方法 发表时间:2014-10-14T09:04:48.890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21期供稿作者:张怡杨青[导读] 许多医学院校在强调提高综合素质的同时,通过不同途径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 张怡杨青(通讯作者) (昆明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核医学科 650101)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教育改革的深化,培养高质量医药卫生人才,使医学生全面发展,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必要的。本文初步探讨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及有效方法。【关键词】医学生人文素质必要性方法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1-0363-01 The necessary and effective method of reinforce the medico humanity quality education. ZHANG YI,YANG QING. Department of Nuclear Medicine,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Kunming Medicial University, Yunnan 650101, China 【Abstract】With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the medicine pattern has been greatly changed. In order to deepen the reform of the medicine education, train height medicine talented person and finally make the medico full scale development. It is obliged to reinforce the humanity quality education of the medico. This paper discusses necessity of strengthening medical students humanities quality education and effective method. 【Key words】medical students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necessity method 近年来,许多医学院校在强调提高综合素质的同时,通过不同途径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尤其是很多医学院校合并进入综合性大学后,由于学科门类较齐全,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师资较强,在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方面有了更明显的优势[1]。但令人遗憾的是,我国医学人文学科的水平离它应当承担的责任还相距甚远,医学人文学科的发展依然是困难重重[2],人文教育的具体实践在医学教育中依然处于虚空、偏差状态。医学院校专业性强,医学生过多关注专业学习而往往忽略人文素质的提高。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特别是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面向未来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要。 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教育遵循医学自身发展规律,顺应医学模式转变的必然要求。20世纪以来,人类疾病谱发生很大的变化。由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环境因素及其行为因素诱发的心脑血管病、精神疾病、肿瘤等非传染疾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医学模式已由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3],这就对医药卫生人才整体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是提高未来医务人员道德水平的客观要求。高等教育以培养德术兼备的医学人才为己任,在医疗实践中,医德与医疗技能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高新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整个医疗卫生的防治诊疗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这对所有医疗卫生人员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医学生迎接新的挑战。现在医学生面临许多新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不同质文化的冲突和意识形态的渗透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二是科技进步和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不断增加,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给自然带来了灾难。人类的生存环境遭到了极大的破坏,环境污染已成为各国首要解决的问题。三是社会结构转型以及利益关系调整,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将有助于医学生更好的面对新的挑战。如何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1、理论讲授与社会问题、医疗实践相结合 要努力做到将人文知识与医疗实践中的各种问题相结合,即课堂与社会问题相结合,这样才能有助于理论与实际相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使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学与研究能够在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解决医疗实践中的各种问题上发挥重要作用。可以利用周末、节假日、寒暑假组织学生有目的地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到社会各个领域进行社会调研、社会考察、社区共建、职业体验、勤工俭学等活动,到社会福利院、敬老院开展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组织学生党员开展医德医风教育工程。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增强了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情怀。 带领学生到贫困地区,开展医疗社会实践活动,走访县、乡镇村各级医疗机构,可深入到农户中进行调查研究,进行健康普及教育。使医学生了解农民疾苦,了解基层医疗卫生状况,使医学生的个人价值在为社会服务中得以充分实现。使医学生真切感受到居民、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状况及百姓医疗服务需求的特点,通过了解社会,体察民情,培养医学人文关怀的情感,认识到了自身肩上的责任,激发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 2、加强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帮助医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是心理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必备素质。医学生未来的工作以救死扶伤为天职,他们不仅要解除患者生理上的疾苦,而且要解除患者心理上的障碍。将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纳入课堂教学体系,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确保广大学生受到系统的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和指导;并根据医学生心理问题的实际情况,适时举办专题讲座和宣传橱窗,同时不定期举办心理健康宣传日或宣传周活动,积极营造增进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帮助医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意识和提高心理调适能力。 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帮助有心理问题医学生缓解心理压力、疏导不良情绪、改变不合理的认知,学习新的适应方式和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使他们最终能够自立自强和增进心理健康水平,并以此为基础促进全面素质的提高。 因此,注重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4],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才能培养医学生关注现实,关爱生命,关怀平民的医学人文态度,才能使医学生成为人性丰满的人,才能使医学职业的崇高性得到充分的体现。我们应当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培养、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5],以培养社会需要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 郭永松,张良吉.医学人文教育:问题、挑战与对策[J].医学与哲学,2006 ,27 (12):69. [2] 张大庆.制约我国医学人文学科发展原因的探究[J].医学与哲学,2001 ,22 (8):10. [3] 马存根.试论医学人文素质的养成及其辐射功能[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2,15(6):30.

我对素质教育的认识

我对素质教育的认识 富县沙梁中学申余忠 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素质的教育,注重人的个性发展,注重人的潜能的开发,与单纯的只看分数的应试教育相对应,与高考录取的精英教育相对应。不单看学生考试分数,还要看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素养。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教育评价机制的改革,高考录取制度的改革。目前,社会对教育评价的依据是高考考生人数的上线率,上线率高则说明教育质量高,反之则会对教育形成巨大的压力。教育主管部门也多以学生考试成绩评价学校质量高低,学校也以分数论教师,教师在有意或无意的重点关注学生分数,对学生也是以分数论聪明,不管学生的其它方面是否突出,也不管“好学生”的其它方面是否有问题。家长对学生在学校表现不闻不问,只看成绩单,如果成绩高有奖励,反过来,如果考不好,轻则批评教育,有甚者棍棒加身。这些社会、学校、家庭的因素都对素质教育的推行造成了重大阻碍。再加上以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进行的考核,迫使教师不得不戴着应试教育的枷锁进行素质教育。这也是造成素质教育搞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搞扎扎实实的原因。尽管上级部门也会时常提素质教育,比如近年推行的体育、艺术“2+1”,大课间活动等,但教师还是自觉不自觉地以降低其它能力的发展为代价,挤用学生活动时间与休息时间甚至睡眠时间,进行题海战术,加强学生的应试机能。上面检查时突击完成活动任务的计划、记载,检查的风一过,继续盯紧分数不放松。继续训练考试“机器人”。 教育的本意就是素质教育,在“教育”前赘上“素质”二字,是为了区别“应试教育”,矫正以应试为目的的教育,更加突出和强调教育的育人功能,也就是提高学生的素质。“育人还是育分”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根本区别。应试教育把分数放在第一位,教育者眼中只“见分数”“不见人”,具体表现为“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怎么教”,以考高分为教育的追求目标,以分数为评价教育的标准,有人戏说“分分分,师生的命根”,就是应试教育下师生对分数的一种心理感受。以应试为导向的教育,把学生当成了“考试机器”,“题海”战术被普遍采用,对学生反复进行考试训练,研究考试技巧几乎成了教育教学的全部,追求升学率几乎成了学校工作的全部,偏离了教育的育人功能。其结果是导致学生厌学,老师厌教,学生被动学习、被迫考试,没有持续发展的后劲。 素质教育,简单说来,就是按教育规律办事,遵循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既要使学生具有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基本素质,还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发现和培养学生某方面有优势的潜在素质。具体说来,素质教育就是完全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教育。“高中课程方案”对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及课程的实施与评价都有详细要求,在“培养目标”里明确指出,高中教育要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 础,对学生的各种能力和素养都有具体的要求,所以,严格实施课程方案的教育就是素质教育。 素质就是品格,是人在不经意中各种表现的综合。素质不仅包括人的知识和能力,更强调做人的根本,强调人的内在素养。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有一段精彩论述: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品格;播种一种品格,收获一种命运。每个人的一生都是由无数行为构成的,行为优秀不是优秀,习惯优秀才是真正的优秀。只有形成好的习惯,才能有好的品格,有好品格的人,才能成就一番有益于人民、有益于社会的崇高事业。从这个意义上说,具有优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