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未来网络发展方向与模式探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未来网络社区发展新方向与新模式
社区信息化的新模式
“惠民”、“强政”、“兴业”,是信息化的意义所在,目标所在。

“强政”主要通过政务信息化来实现,政务信息化即电子政务,也就是说,推行电子政务有助于“强政”。

同理,推行电子政务有助于“兴业”。

那么采取什么信息化手段才能“惠民”呢?答案是推行电子社区,也可以说是社区信息化。

一、国内信息化模式分析
1.社区信息化的概念和内容。

所谓社区信息化,就是应用现代通信技术ICT,构筑社区政务、社区管理、社区服务、小区及家庭生活等各个方面的信息技术应用平台和通道,并与现实社区系统有机地联系起来.使与社区有关的各个成员在沟通信息时更加充分有效地开发、共享和利用社区信息资源,最终达到提高社区成员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目的。

2 .国内社区信息化模式。

(1)搭建市、区、街道、社区服务中心以及居民委员会的网络平台,将各局域网连接在一起,实现网上办公、资源共享。

(2)建立呼叫中心以及相关网站。

(3)成立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和社区服务站。

3.国内社区信息化模式的不足。

(1)条块割据,没有统一的社区平台。

(2)照搬过来的国外模式,在中国水土不服。

(3)计算机及其技能的普及率较低,延缓了社区信息化的普及。

(4)社区服务站与社区居委会的职责不清,影响工作的顺利开展。

(5)社区服务的微利低偿性,注定不能采用纯粹的市场化运作模式。

4.社区信息化的条件和原则。

回顾5年来我们社区信息化建没,我们总结社区信息化的建设条件必须有政策和领导的支持,有资金、物力、人力的保证,还必须有相火方面的合作。

二、实例分析——北下关街道社区信息化模式
1.北下关街道社区信息化的条件。

近年来,北京市海淀区北下关街道办事处(以下简称北下关街道)积极响应上级号召,决心大力推进社区信息化工作。

(1)提出了“大社区”的概念,即“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作了规模调整的街道办事处辖区”。

正因为以街道辖区为单位推进社区信息化,才有了足够的资金、物力和人力保证。

并且,街道是“条块矛盾”的问题核心,只有在街道层面推进社区信息化,理清街道与区政府在街道的各职能部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条块矛盾”形成“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城市管理体制。

(2)成立了“北下关地区社区实验基地”。

实验基地充分整合和调动地区的人力、财力、物力资源,为电子社区建没提供保障。

同时,实验基地将围绕社区信息化实践进行理论研究,提供决策依据、理论论证和技术咨询,对社区信息化工作进行评估总结。

2.北下关街道社区信息化主要内容。

北下关街道社区信息化的主要内容包括:社区政务信息化,社区管理信息化和社K服务信息化。

在这三项内容中,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的信息化是重点,而社区政务信息化是二者的基础,据此,北下关街道确定了其工作内容:构筑北下关街道社会管理与服务网络沟通平台连锁体系,通过网络连接构筑起市、区、街、居四级互动的立体式、便利式、效能式、复合式的社会管理与服务为互补的综合网络连锁体系,为百姓提供不同层级、不同需求、多样性、贴近式的服务,为管理的规范化、程序化、服务化、减负化提供保障,为决策的科学化、精准化提供依据,为公共管理、整合资源、突发事件的处理提供坚实基础。

3.北下关街道社会管理与服务网络连锁体系。

北下关地区社会管理与服务网络连锁体系包括数字沟通平台、物理沟通平台和基础数据库。

(1)数字沟通平台。

数字沟通平台是一个存储社区基础数据的公共信息平台,是实现现代信息整合的战略平台。

其功能在于实现地区资源共享、减少决策失误、实现定制服务、简化工作流程、辅助社会管理、增强地区综合竞争力。

通过地区网络的建立,实现了市、区、街、居四级网络的贯通,使地区信息内循环无障碍链接,街道辖区内35个社区服务站互通互联,形成规模化、标准化和效益最大化的[作新机制。

在这个网络的基础上。

北下关街道计划构建6个数字沟通平
台,即社区公共服务信息平台、社区地理信息系统、社区数字影院、社区数字电子屏幕、社区数字典藏系统和社区论坛。

(2)物理沟通平台。

物理沟通平台是指以社区公共空间为活动场所,以社区服务站和社区居委会为载体,以社区民众为参与者,以社区各类民间组织活动为主要形式,以让居民走出家门融入社区为目标,以实现社区居民民主自治为宗旨,实现社区在空间、时间上的所有人、财、物的有效聚集。

物理平台是百姓真正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活动场所,是社会管理与服务的基础平台。

北下关街道建立或计划建立8个物理沟通平台,这些物理沟通平台主要是为社区提供信息化服务的。

这些平台包括社区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站、爱心家园、老年服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民间组织联合会、地区义工分会和地区网络培训学校。

这些物理平台基本上都与数字平台相联系,并且自上而下地建立的这些平台按照不同对象的不同需求,遵循了社区服务多样化的原则。

(3)基础数据库。

基础数据库是信息资源共享的基础,也是社区政务、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信息化的基础。

北下关街道建立了两个综合基础数据库,实现资源整合、共享,力争做到基础数据一次录入,多次使用。

其中,一个基础库的数据来源于各职能单位,另一基础库的数据来源于街道。

通过建立基础数据源后,其它各委办局到社区采集基础数据的纵向系统都可以到街道进行终止,不用下到社Ⅸ居委会,真正的为社区居委会减负,通过街道的统一数据源就可以向各纵向系统提
供社区基础数据。

同时,也可向街道、社区、地区单位和百姓提供相关数据。

三、总结与讨论
根据以上对北下关街道社区信息化模式的分析,笔者认为,北下关街道构建的社会管理与服务网络连锁体系是满足社区信息化的条
件和原则这两个指标的。

所以,可以说北下关街道的社区信息化模式是具有适用性和普遍价值的。

但是,北下关街道社区信息化的内容并不完善,尤其在社区公共服务信息化方面。

笔者认为,如果北下关街道继续遵循社区信息化的原则。

落实各个平台的建设,使其发挥作用。

那么,社区内可能会产生体制上,理论上、思想观念、组织之间关系等方面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是有利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有利于和谐社区、和谐社会的构建的。

社区信息化评价体系的四个层次
社区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基础。

与金农、金土、金审、金盾等电子政务不同,金居工程特指既有自治特性又与电子政务紧密衔接的社区信息化。

让个人信息“上天” 公共服务“落地”
按照安德森的《长尾理论》,我们把国家信息化比作金龙,电子政务就是那个由不足20%的人和机构,掌握着80%社会公共信息的
短龙头,而社区信息化却是那牵涉80%以上居民和驻区单位,分散掌握着约20%公共信息的长龙尾。

在个人信息高度分散化的今天,可以这样说,离开了社区公众的积极参与和鲜活的个人信息源,龙头专业信息就会成为过时、僵硬、利用率很低的死信息。

任一社区的信息与专业职能部门的公共信息相比,都是微不足道的。

但是汇聚起来的社区信息,却成为影响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至关重要的源头信息。

它足以使那些束之高阁的80%的信息活起来、动起来、用起来,发挥出短头与长尾相结合所能创造出来的最大效益。

让个人信息“上天”,公共服务“落地”,是社区信息化在国家信息化中所应扮演的重要角色,也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基础。

七大特色锁定社区服务
社区信息化有七大特色,主要表现在:
中介特性:社区信息化的实质,是要整合所有针对个人的公共服务(包括行政性、商业性、公益性服务)信息,以个人最便于获取的方式传递给居民;同时通过积极的公众参与,整合起分散掌握于个人手中的信息,通过加工分析,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本体独立性:社区信息化的独特地位和角色,使其必须拥有属于社区本体、相对独立的平台、数据库和门户网站。

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社区信息化最能体现信息化的精髓—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特点。

信息技术促使实体与信息的分离,使实体高度分散化下的信息整合成为可能。

但这种整合不再是大规模集权式的,恰恰相反,它是承认分散化前提之上的信息整合与集中。

互动与回应性:社区信息化作为中介桥梁,必须本着民主自治原则,建立起社区居民内部、居民与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社会机构等多方的互动联系。

通过服务项目和流程设计,使居民能够广泛参与和享受公共服务,并对其进行监督和评价。

公共性与安全性:虽然社区信息化收集的是分散的个人信息,然而一旦汇聚起来,就具有了公共性质。

因此,对于公共信息的收集,每个公民有责任、有义务积极参与,而对于个人信息的维护和安全管理,政府和管理者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站式服务模式:居民从最方便的任一站点进入,都可以获得社区信息化所提供的所有公共服务。

互益性:在社区信息化建设中,政府、企业和社区居民是利益相关者,三方共同受益,是保证社区信息化持续低成本发展下去的重要理念。

四大目标多维度、多层次评价
根据以上对于社区服务特性的分析,我们可以尝试制定一种多维度、多层次的评价体系。

1.评价目的
总体上说,是想通过评价指标的引导,推动各城市社区信息化朝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快速地发展。

具体地讲,它包含四个层次的目标:其一,主要通过街居两级基础调查问卷情况的汇总,获得对全国社区信息化建设情况的基础性了解。

其二,由三级指标构成的雷达与阶梯混合式评价模型所显示出来的对应用、效果和环境的重视性和引导性,推动社区信息化建设在大目标确定的前提下,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其三,通过开放性的问题设计和单项创新的申报,鼓励各社区不断学习、交流与创新,使社区信息化发展具有持久、内生的竞争推动力。

其四,通过特定的社区服务专项评价(如社区医疗、呼叫中心等),推动社区公共服务深入、务实、持续地发展。

2.评价对象、内容
社区信息化的评价对象是多维度、多层次的,不仅涉及直接为居民服务的街道综合服务系统、社区网络系统,而且还涉及与社区平台相对接的电子政务系统,市、区两级政府与社区平台对接、为居民直接提供服务的电子商务系统。

如果从组织角度看,社区信息化的评价对象包括市、区、街、居四个组织层次。

街道和居委会是评价的核心对象,而市、区政府则是被评价的次级对象,但却是决定社区信息化成败的关键角色。

如果从专项评价的角度看,被评价对象既有贯通所有系统联接居民百姓的服务渠道(如呼叫中心、数字电视、网络网站和网页),也有专项公益服务或商业服务评价(如医疗服务、生命热线服务等)。

3.评价模式
针对不同的评价对象和内容,将采取不同的、有针对性的评价模式。

对街道和居委会的问卷调查,将采用常规评价模式,即按特定的评价模型和评价分析方法进行评价。

对市、区政府的评价,因为涉及的内容复杂,方法多样,因此将采取结合对比、统计、实测、访谈、问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模式。

对呼叫中心、数字电视、生命热线、医疗服务等专项评价,将采取特殊的、不固定的专项评价模式。

对创新项目的评价,因无法通过专项、比较模式进行评估,因此可采用深度咨询模式进行评估,以深入了解项目的实际效益和效能。

对社区信息化基本情况的评估,可借助统计评估模式进行评估。

未来网络社区的发展方向
不了解网络社区,你未来20年的生活和商业会承受巨大的机会成本
1882年,德国邮政总局在德国组织召开世界上第一届管理大会,大会的邀请对象是各地邮局首席执行官,而大会唯一的主题则是如何不畏惧电话。

最终的结果让德国邮政总局尴尬不已,竟然没有一个邮局的首席执行官出席该次管理大会。

原因是受邀者都感觉自己受到了极大的侮辱,他们完全不能接受自己将来还得使用电话这种“低级”
工具的提案,因为当时只有公司里下属员工才使用电话。

没有人意识到他们拒绝的是一次革命性的进步。

看看现在商业社会的从业者们对电话的依赖程度,我们可以深刻理解要接受一种革命性的新趋势是如何困难重重。

现在,在我们所处的21世纪,又有一个革命性的新趋势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它就是网络社区。

但这次它被主流商业人群接受的难度丝毫不亚于电话在19世纪所经历的。

无论是YouTube、Myspace,还是猫扑、腾讯,这些目前网络社区的代表都无一例外地指向同一个群体——25岁以下的年轻人。

而这些年轻人的表现同样将社区的属性引向同一个方向:轻浮、狂躁、无聊、搞怪。

如果现在重新组织一个议题,让我们的首席执行官们如何不畏惧网络社区,他们的侮辱感丝毫不会亚于当年德国的邮政局高管们。

但是,请相信,网络社区的确已经深刻地影响到当下年轻人的生活方式。

作为一个网络实名制的国家,韩国的社区网站
赛我网的用户已经高达2000万,而整个韩国的人口也只有4800万。

这意味着除了老年人和幼童之外,95%以上的韩国人都在参与网络社区。

而在欧洲,仅2006年通过严肃交友社区Meetic找到另一半的人数达到100万。

在中国,几乎每一个年轻人都会有一个腾讯的QQ号码,并享受到腾讯各种网络社区服务。

一个基本的判断是,随着年轻人的成长,这一人群不可避免将成为未来20年中国商业的主力人群。

如果不了解这一人群的各种新特征,无论是作为投资者还是管理者,恐怕都会面临巨大的沟通成本,甚至损失。

但这还远远不是网络社区的全部。

腾尼斯在其社会学经典著作《社区与社会》中总结道,“人需要社区,也需要社会——个体从社区中获得地位和归属感,在社会中发挥作用。

” 但在过去几个世纪的城市化中,传统社区几乎已经被破坏殆尽。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断言,“城市之所以吸引人,就是因为它能让人摆脱强制性和限制性。

但同时这又是一种破坏性因素,因为它没有自己的社区,城市里人与人互不相识。

现在世界各大城市均已陷入一团混乱之中,当务之急就是建设新的社区,而这是政府或者商业组织都力不能及的。

” 网络社区无疑是传统社区角色的延伸,然而伴随网络社区而来的也许不仅仅是延伸,更多的可能是革命性的改变。

德鲁克有一个独特的观点是蒸汽机并不是工业革命的标志,而铁路才是工业革命至关重要的因素,并史无前例的改变了我们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生活。

原因在于蒸汽机仅仅是使原有产品的生产速度提
升,而铁路的出现不仅创造了新经济区域,也迅速改变了人类的“心智地理”,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真正拥有移动能力,第一次拓宽了平凡人的眼界。

在我们看来,网络社区的革命意义犹如铁路。

如同铁路一样,网络社区也同样迅速改变了人类的“社区心智地理”,让普通人在社区上有了不可思议的选择权和参与感。

无论就生活还是商业而言,网络社区都将是未来20年最具影响力的改变因素。

而无论你在这个社会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你都有必要了解和接受这种改变。

打碎旧世界网络社区实际上已经开始改变人与人之间关系网的结构,这是网络社区给现代人带来的祸福未知的改变之一。

37岁的周鸿是中国第一代互联网创业者中的幸运儿。

他创立的第一个公司以超过1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给雅虎。

周本人向来以叛逆和挑战商业规则著称。

如今这个商业怪才看起来已经深陷网络社区中无法自拔。

爱好模型的周鸿声称自己业余爱好的朋友全是在网络社区中认识,而其收藏的模型都是通过社区中朋友的建议来购买。

不仅如此,周鸿目前是社区搜索公司奇虎网的董事长,这个专注网络社区的公司总共已经获得了45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

“网络社区不完全是线下社区照搬到网上,因为生活中的线下社区没那么多。

而且在网上你可以同时参加完全不同的社区。

一个人在某个社区中可能是德高望重的版主,在另外一个网游里他也许是一个强盗,或许他也会去扮演一个怪物。

”周鸿说道。

然而周并不是当下中国网络社区中的典型用户,网络社区中更加主流的用户是那些25岁以下的年轻人。

据市场调查公司iResearch的数据显示,43.2%的网络社区用户年龄在18~25岁,而25.7%的网络社区
用户年龄在26~30 岁,18~30 岁的用户占了调研总体的68.9%,这一数据反映出中国网络社区用户30岁以下占了绝大多数,而又以18~30岁为主。

新新人类与未来社区1998年,南京动力交通学校计算机系青年教师刘琥创立西祠出于以下的想像:我想应该做这样一个网站,有很多山头大家伙儿去抢,谁抢到山头谁就占者为王。

感觉像响马一样有了个山寨。

后来“响马”成了刘琥的网名,而西祠则成为中国最知名的网上社区之一。

当时觉得社区好玩的响马很快促成了西祠的第一次网友聚会,但只有几个网友参加。

一个月之后,当响马再次组织聚会的时候,参加聚会的人数已经达到了50人。

这是西祠8年历史上仅有的两次以整个社区名义的聚会。

但响马突然发现这样并不好玩了,爆炸般增加的聚会人数让响马无法再组织聚会,而且也从另外一个层面引起了他的担忧,“当一个社区有十几、二十个人的时候,大家相互之间能够很清楚的叫出名字,但是如果增加到一百人、一千人、一万人的时候是没法相互叫出名字的。

当你在跟一万个人交流的时候,你不是在交流了,你是发言,这个时候交流是没有价值的。

”基于这样的担忧,响马一开始就允许网友自由设立新的社区版块,并在制度上打压一些大的社区版块,扶持一些小型社区版块。

如今西祠有十几万个不同种类的社区版块。

在响马探索群体社区的网络实现模式的时候,个体对于网络的参与已经在发生超乎想象的变化。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40多岁的父亲在给自己十四岁的女儿安装完聊天工具QQ之后,发现女儿QQ上显示的好友有400人之多。

“我在她这么大的时候,最多认识班里的几十
个同学。

而我工作这么多年的积累,我的msn上才有不到200个好友。

”这位父亲深刻感受到了与年轻一代之间的代沟。

那些20多岁的年轻人,他们在网络社区里面,可以不受家长和现实社会的约束率性而为。

在一家名为爱情公寓的婚恋交友社区,年轻人不光可以谈情说爱,甚至可以在这里实现“网络同居”。

网络社区打破了人与人之间沟通交往的藩篱。

正是由于网络社区的便利性,让现在的年轻人建立关系的成本越来越低,而同时断绝关系的成本也越来越低。

社会学家Levinger认为一个人的关系网中有重度关系和轻度关系之分。

而网络社区实际上已经开始改变年轻人关系网的结构:越来越少的重度关系,以及越来越多的轻度关系。

“现在大家互相交往的成本越来越低、越来越厌倦太深入的交往,像重度交往的社区开始退场,反而轻度交往的社区在提升。

最典型的就是股市网络社区,社区中成员谈论的仅仅是股票的买和卖,谁也不认识谁,谁也不想认识谁,谁也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在股市里投了多少资金,谁也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亏了多少钱,谁也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挣了多少钱,他们只想轻度的交流。

”土豆网总裁王微认为,如今是轻度网络社区的时代,而其创立的土豆网也是一个轻度网络社区。

受到冲击的不仅仅是十几岁的孩子,越来越多的商务人士的关系网结构也在发生改变。

正如上述那位年轻的父亲所发现的那样,他的msn上也同样有接近200个好友,实际上他的关系网结构也悄悄的改变了。

如今,一个普通的商务人士可以在一个叫若邻的商务交友社区上,轻而易举地和数十万个商务人士建立某种联系。

这正是网络社区给现代人带来的祸福未知的改变之一。

非营利性机构伯克那基金会领导人玛格丽特·惠特利说过一段让人深思的话,“通常,归属于某个社区就意味着要牺牲掉个人的自主权利。

乍看起来,互联网似乎是新社区的源泉,可是这种群体也不能解决社区的悖论。

这种电子连接的世界很大一部分作用就是建立更坚固的边界,把人彼此隔开。


社区的进化难题对于这个时代的中国人来说,城市一直是无数人的梦想之地。

而大多数想要逃离的就是那个一成不变的乡村社会。

在德鲁克看来,乡村社会里个人对于社区是没有选择权的。

无论是家庭、宗教、社会阶层或者社会等级,个人所处的社区总是一种既成事实。

这样的现状导致乡村社会的流动性微乎其微,即便有也大多是向下流动。

而城市里人与人互不相识意味着社区的缺失,而正是因为没有社区的存在城市才提供了向上的流动性。

但社区缺失的城市显然不是一个应该长期存在的状况。

“人类需要社区。

如果社区不是具有建设性的,那么就会出现破坏性的黑帮社团。

”德鲁克不无担忧地预言到。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各国政府都开始将社区建设作为基本的国家战略,相继推出了各种不同模式的社区计划。

但彼得·德鲁克在经过50多年的观察之后却得出一个悲观的结论:政府虽然在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