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史 第六讲 当代中国体育的曲折发展(1949-1976)

合集下载

中国体育之路

中国体育之路

奥林匹克运动发展之路:中国体育和奥运之路: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国民体质羸弱,运动水平低下,体育人才和场地设施极度匮乏。

1952年6月10日,毛泽东同志发表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题词,为我国体育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随后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和中央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相继成立,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和队伍建设得到大力加强,体育得到广泛普及和显著提高,逐渐摆脱了旧中国体育的落后面貌。

1956年6月7日,陈镜开在上海举行的中苏举重友谊赛上打破挺举世界纪录,这是我国运动员创造的第一个世界纪录。

1959年,容国团在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单比赛中力挫群雄,成为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界冠军。

1958年由于国际奥委会等国际体育组织内少数势力顽固坚持反华立场(制造两个中国言论),我国被迫中断了与国际奥委会等国际体育组织的联系。

1960-1962三年自然灾害,浮夸风大跃进。

1966-1976文化大革命。

(“文革”期间,体育事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文革”结束后,体育事业走上正确发展道路,发生深刻变革。

)我国与国际奥委会中断了长21年的联系,直到1979年底才得以重返国际奥林匹克大家庭。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恢复了在奥运会的合法地位,大踏步走向国际竞技舞台,一种完全开放的环境初步形成。

也恰在这个时期,竞技体育优先发展战略开始确立。

此时期,在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选择上,出现了踞前恭后、厚此薄彼的断裂状态,群众体育被放在次要的位置上。

20世纪90年代,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战略正式确立。

回顾建国后我国在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关系上的略选择,体育政策在价值取向上呈现出注重群众体育—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两条腿走路”(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竞技体育优先发展—群众体育与竟技体育协调发展的演变。

1932年7月30日,第十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美国洛杉矶举行。

7月1日在东北大学体育系毕业典礼上,由张学良亲自宣布刘长春和于希渭为运动员、宋君复为教练员,代表中国出席第十届奥运会。

概括近代中国体育运动发展历程

概括近代中国体育运动发展历程

概括近代中国体育运动发展历程
近代中国体育运动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1. 近代体育的起步(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西方文化的
影响下,中国开始接触到体育运动,此时体育运动主要限于外国传教士和留学生的活动,同时当时的体育运动主要以体操和田径为主。

2. 国家体育发展与民族意识的兴起(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在这一时期,中国开始逐渐形成独立的体育组织和机构,同时也发展起国家级的运动员选拔和培养体系。

此时的中国体育运动主要以国际比赛为目标,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3. 社会主义改革与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在这一时期,中国体育运动发展进入高峰期,国家开始大力投入体育事业,兴建了一大批现代化的体育场馆和设施,并且加强了体育教育和全民健身运动。

此时,中国在多个体育项目上取得了国际级的成绩,并且举办了重要的国际赛事。

4. 体育改革与全面崛起(20世纪80年代至今):这一时期,
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体育改革,包括改革体制、提高竞技水平以及推动体育产业发展等。

中国获得了多次奥运会和世界锦标赛的金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此外,中国还积极争取和举办重要的国际体育赛事,提升了自身的国际影响力。

中国体育发展的历程

中国体育发展的历程

中国体育发展的历程中国体育发展经历了漫长而丰富多彩的历程。

在古代,体育活动往往与宗教、军事等活动相结合,主要以传统武术、射箭、赛马等为主要形式。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文明进步,中国体育逐渐开始引入西方体育运动。

1909年,中国的第一个体育团体——中国体育会成立,标志着中国体育组织正式的发展起步。

20世纪初,体育学科开始在中国的高等教育机构中开设,为中国体育的学术研究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体育在20世纪中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1959年,中国第一届全国运动会举办,进一步推动了中国体育休闲运动的普及。

1964年,中国成功举办了第二届亚洲运动会,这标志着中国体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体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1984年,中国成功举办了第22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这是中国体育历史上的一次重要节点。

中国运动员在国际赛场上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和傲人成绩,中国体育开始跻身于世界体育强国之列。

21世纪初,中国继续大力推动体育事业的发展。

2001年,中国成功申办了2008年夏季奥运会,成为第一个在亚洲举办奥运会的国家。

这一事件对于中国体育的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不仅在国际体育舞台上树立了中国形象,也为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近年来,中国体育发展的重点逐渐转向群众体育和体育产业的发展。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体育运动的政策和措施,促进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体育锻炼意识的提高。

同时,体育产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各种体育赛事和体育用品市场逐渐兴起,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就业创造了新的机会。

总结起来,中国体育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由传统体育向现代体育的转变,经历了从引进、普及到参与国际大赛的过程。

中国体育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得到了蓬勃发展,不仅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也为中国的国际形象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体育史”课程教学大纲

“体育史”课程教学大纲

“体育史”课程教学大纲教研室主任:韩春利执笔人:曹莉周芳一、课程基本信息开课单位:体育科学学院课程名称:体育史课程编号:142214, 142114, 142408,142502,142301英文名称:Sports History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总学时: 36 理论学时: 36 实验学时: 0学分:2开设专业:体育教育、公共事业管理(体育)、运动训练、休闲体育、舞蹈学(体育)先修课程:二、课程任务目标(一)课程任务1.通过系统介绍体育的运动形态、体育观念形态和体育组织形态的历史发展过程以及三者之间和它们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各个时代和民族体育文化形态的本质、规律及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使学生初步掌握体育发生的历史过程,把握体育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把握体育发展规律,为更好发展体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服务。

2.结合各个历史年代发生重大体育事件、人物和体育文化变迁历程的学习,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对在历史方面对体育有进一步的认识。

通过对有关问题的分析和讨论,培养问题意识;学习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在学完本课程之后,学生能够:1.掌握不同时期体育的不同特点2.掌握古代中国体育养生体系的发展概况3.掌握现代体育形成的历史过程4.掌握中国传统体育的危机与现代体育在中国的初步确立三、教学内容和要求第一章原始体育第一节体育的起源与史前体育形态1.了解体育起源的社会历史背景2.了解体育起源的原因第二节原始体育的内容与特征1.掌握原始文化中的体育内容与形式2.了解原始体育的特征第二章不同特色的区域体育文化的形成第一节古代大河流域农耕文明社会的体育1.了解古代两河流域、古代埃及、古代印度体育的内容2了解古代大河流域农耕文明社会体育的共同特点第二节古代亚欧草原游牧民族的体育1.了解古代亚欧草原游牧民族体育的内容及特点第三节古代美洲体育1.了解古代美洲体育的内容及特点第三章古代中国体育第一节古代中国体育体系的形成(先秦两汉时期)1.了解强调整体健康的元气体育观2.掌握内外兼修的体育方法3.了解礼法制度和宫廷体育4.了解诸子学说中的体育思想和重要的养生著作第二节和而不同、多族共荣的体育发展(魏晋隋唐时期)1. 理解晋唐时期养生思想的发展及特征2.掌握体育方法的发展和繁荣3.了解重要的养生代表人物与著作4.掌握武举制的创立和发展第三节体育的世俗化和休闲化(宋元明清时期)1.掌握武术体系形成的时期与标志2.掌握武术理论包含的内容、武术流派的分类和特点、有代表性的武术派别3.掌握八段锦等养生术4.了解民族民间体育活动5.掌握重要任务与著作第四章古希腊罗马体育第一节古代奥林匹克祭典的兴起于衰落1.了解古代奥林匹克竞技起源2.了解古代奥运会的起止时间及其遗产第二节古希腊城邦社会中的体育与竞技1. 理解斯巴达和雅典体育教育的主要特征和区别第三节古代罗马体育1.了解古罗马体育的特点第四节古代希腊人的体育思想1.掌握有代表性的希腊体育思想家及其思想第五章古代阿拉伯与欧洲中世纪体育第一节基督教文明对古代体育的影响1.了解基督教的兴起与传播2.了解基督教文明对古代体育的影响第二节骑士教育中的体育1.了解骑士制度的兴起2.掌握骑士教育中的“骑士七技”第三节中世纪后期欧洲的民间体育活动1.了解中世纪欧洲乡村的体育2.了解中世纪后期欧洲城市的体育第四节阿拉伯帝国的体育1.了解伊斯兰教与体育2.了解伊本·西纳的主要贡献第六章现代体育的形成与确立第一节欧洲三大文化运动与体育的教育化1.了解文艺复兴运动产生背景2.掌握文艺复兴运动与现代体育萌芽的关系3.了解宗教改革运动与现代体育的兴起4.掌握第一个现代体育教师-维多里诺及其贡献5.掌握“近代学校体育之父”夸美纽斯作出的贡献6.理解洛克与绅士体育第二节体育的课程化与学校体育的确立1.掌握巴塞多与学校体育的初步课程化2.掌握古茨穆斯与体育课程的初步体系化3.掌握体育课程内容的体系化和体育的初步社会化4.掌握现代体育思想的初步形成第七章现代体育的国际传播(1896-1945)第一节科学体育与体育科学的发展1.了解现代体育科学的初期发展2.了解体育学科的初步形成第二节职业体育的形成与初期发展1.了解英国职业体育的形成2.了解美国职业体育的形成第三节现代体育的国际传播1.掌握现代体育的国际传播的三条途径。

近代中国体育发展史

近代中国体育发展史

近代中国体育发展史近代中国体育发展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在这个时期,中国正处于社会政治的动荡时期,而体育运动的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国家对体育事业的重视,中国的体育运动逐渐发展壮大。

20世纪初,中国体育运动的起步较为艰难。

当时,中国的体育运动主要受到西方国家的影响,尤其是英国和美国。

体育项目主要集中在体操、田径等传统项目上,而且这些项目在中国的发展还非常有限。

此外,当时的中国社会还存在着对体育运动的传统观念和限制,很多人对体育运动并不重视。

然而,随着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中国对体育事业的重视逐渐增加。

1924年,中国体育协会成立,标志着中国体育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政府开始注重体育教育和体育运动的普及,各个运动项目也开始逐渐兴起。

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体育运动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就。

当时,中国开始参加国际体育赛事,如东京奥运会和柏林奥运会等。

这些参赛经验对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让中国的体育运动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

然而,由于战争的爆发和社会的动荡,中国的体育运动在20世纪40年代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战争导致了体育设施的破坏和人员的流失,使得体育事业的发展遭受了重大挫折。

但是,尽管面临着困难和挑战,中国的体育运动并未停止发展。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体育运动主要集中在军事体育和民间体育方面。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的体育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952年,中国体育总局成立,标志着中国体育事业进入了集中领导和组织管理的新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开始重视体育人才的培养和训练,各级体育学校和运动队相继成立。

同时,中国也加强了对体育设施的建设,提高了体育运动的基础条件。

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中国的体育运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成就。

中国队在国际体育赛事上屡获佳绩,特别是在乒乓球、羽毛球、体操等项目上,中国运动员取得了一系列的金牌。

这些成就不仅体现了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水平,也展示了中国人民的体育精神和实力。

新中国体育发展史

新中国体育发展史

新中国体育发展史新中国的成立为体育运动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首先,体育在整个国家中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

由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对体育的重视和对人民健康的关怀,体育事业被当作国家建设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载入了国家的根本大法。

1949年9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所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就明文规定“提倡国民体育”。

10月开国大典刚刚结束,就在北京召开了全国体育工作者代表大会,并及时地将原“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改组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当时的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朱德同志亲自出席了大会,并做了重要讲话。

1950年,毛泽东主席亲自为我国第一个体育杂志《新体育》题写了刊头。

1952年,为祝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第二次会议的召开,毛泽东主席为大会作了“发展体育运动,为生产和国防服务”的题词。

1954年,党中央批转了《中央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党组关于加强人民体育运动工作的报告》。

其中指出“改善人民健康状况,增强人民体质,是党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

”我国宪法第二十一条明文规定:“国家发展体育事业,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增强人民体质。

”第四十六条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l983年10月国务院发出通知,批转了《国家体委关于进一步开创体育新局面的请示》,通知指出:“体育战线取得了振奋人心的成就,开始出现了新的局面,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向四化进军的信心,在建设两个文明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还指出:“体育是增强人民体质的积极有效方法,同时是进行共产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的有力手段,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方面。

”建国50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逐步建立健全了全国体育工作的组织体系和领导机构。

1952年11月,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作为直属国务院的一个部门,负责统一领导和监督全国的体育事业,发展体育运动,并由贺龙副总理兼任体委主任;以后又陆续健全了各省、市、自治区和地、县的体育运动委员会;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军委总政治部等有关部门,也都相应地建立了负责体育工作的机构,同时还建立了各产业系统的体育协会和单项体协,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和地方体育科学学会及单科学会。

中国的体育发展史

中国的体育发展史

中国的体育发展史中国的体育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早在商周时期,中国人就开始进行一些体育活动,如射箭、赛跑、踢毽子等。

这些活动不仅有助于身体健康,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此后,武术、拳术等也在中国逐渐发展壮大。

民族意识觉醒时期,中国的体育开始摆脱外来文化的影响,逐渐形成自己的体育文化。

清朝时期,皇家马术、皇家射箭等活动备受推崇。

同时,拔河、跳绳、扔沙包等民间体育活动也开始流行。

此时的中国已经具有了一定的体育文化和体育制度,但仍局限于皇室、贵族的范围。

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成立,正式启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这一时期,西方的体育文化开始影响中国,足球、篮球、田径等项目也开始被引入。

同时,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体育制度开始逐步建立,此后中国的体育事业也迅速发展。

1949年新中国成立,运动员、教练员开始被培养,全国性的体育比赛也开始举办。

1952年首届全国运动会是中国体育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各地体育组织开始发展壮大,运动员和教练员开始趋向专业化。

此后,中国开始在国际体育舞台上崭露头角,1956年墨西哥城奥运会中国代表团首次参加奥运会,1959年亚洲区运动会中国代表团获得了第一次的团体冠军。

1960年代是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高峰期,1964年东京奥运会,中国代表团以8金、6银、5铜的优异成绩首次闯入奥运会前10名。

一系列全国性体育比赛相继展开,如全国民间运动会、全国运动会、全国冬季运动会等,初步构建了中国的体育体系。

1980年代是中国体育事业的转折期,这一时期,中国开始大力发展大众体育和青少年体育事业,推出了“全民健身”计划。

与此同时,中国的体育赛事也开始向市场化方向转变,许多赛事开始首次引进商业模式。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中国代表团以15金8银9铜的成绩,首次超过前苏联代表团,排名全球第三。

1990年代是中国体育事业快速发展的时期,中国运动员在国际大赛上成绩斐然,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中国代表团获得16枚金牌,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中国代表团获得14枚金牌。

国内体育的发展历程

国内体育的发展历程

国内体育的发展历程自古以来,我国的体育事业一直备受重视,体育运动在我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发展历程。

从古代的武术和射箭,到现代的足球和篮球,我国体育的发展一直与时俱进,不断追求进步。

在古代,我国的体育活动主要以武术为主,这是由于历史的原因。

古代的战争频繁,人们在战争中需要更好地保护自己,因此,武术成为了一门重要的学问。

在南北朝时期,中国武术开始有了初步的发展,形成了多种门派,例如少林寺的少林拳、武当山的太极拳等等。

这些武术门派到现在依然广泛流传,成为了我国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入现代时期,我国的体育事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候,西方的体育运动开始逐渐传入我国。

最早的传入是由一些留学生带回的足球和篮球。

这些新的运动形式引起了人们的浓厚兴趣,迅速推动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

20世纪的上半叶,我国体育事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1924年,我国的第一座体育场馆——上海公共体育场建成,拉开了现代体育设施建设的序幕。

此后,我国开始出现了一批优秀的运动员,例如中国乒乓球的奠基人——庄晓玉、中国游泳运动的先驱——肖劲光等等。

他们的出现不仅推动了我国体育运动的发展,同时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的体育风采。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体育事业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机遇。

国家开始重视体育事业的发展,建立了体育部门,并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和计划,促进体育设施的建设和人才的培养。

这些政策和计划的实施,使得我国的体育事业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1959年,我国首次参加了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并获得第五名的好成绩。

这个成绩标志着中国体育运动的崛起,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体育事业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

随着国际交流的加深,我国的体育运动开始与国际接轨。

1991年,我国首次参加了国际奥林匹克会议,并成功申办了2008年夏季奥运会,这使得我国成为仅有的五个奥运会举办国家之一。

通过举办奥运会,我国的体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体育设施的建设与改善,运动员的培养与选拔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中国体育发展史

中国体育发展史

中国体育发展史中国是世界五大文明古国之一,早在一百多万年以前,当人类的社会活动还只能勉强区分为求食和攻防,就发展了走、跑、跳、投、浮水等基本的技能。

后来,体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开始以教育或雏形娱乐的面孔登上了人类历史的大舞台,社会藉此开始有了萌芽状态的体育。

夏至春秋时代由于频繁的战争,激进了武艺的发展和身体训练的重视。

(中国丶当代丶孙传哲、夏中汉邮票丶《敦煌壁画》第三组:战斗)孙武不朽经典《孙子兵法》,其中有不少有关身体技能和训练的内容。

(中国丶当代丶陈全胜邮票丶孙子兵法:孙子像)孔子除在他兴办私学中进行六艺教育外,还主张学生进行郊游和游水。

(中国丶台湾丶当代邮票丶南熏殿绘画:先圣先贤-孔子像)汉时期人民得以休养生息,出现政治巩固、经济文化发展的文景之治。

(中国丶当代丶姜-伟-杰邮票丶舞龙舞狮:舞龙)汉代促进了娱乐性体育和导引养生的发展,提倡奔棋、歌舞、百戏等。

(中国丶当代丶呼振源邮票丶汉画像石:舞乐)隋唐体育的发展空前繁荣,上起宫廷王室,下至文官武将和平民百姓。

(中国丶当代丶钱忠平邮票丶围棋:古人对奕图)隋唐生产水平高,唐代就出现了充气的足球和球门,用油料浇筑球场。

(中国丶当代丶周京新邮票丶中国古代体育:蹴鞠)北宋毕升活字印刷的发明促进了体育图书的出版,对体育有推动作用。

(中国丶香港丶当代邮票丶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印刷术)清康、乾盛世在考试上沿袭了武举制,在此时期武术发展出现新热潮。

(中国丶台湾丶当代邮票丶清代郎世宁绘画丶阿玉锡持矛荡寇图卷)清中叶以后,大量鸦片的输入毒害了广大人民的身体,体育一濒不振。

(中国丶当代丶任宇邮票丶曾竹邵雕刻丶浮雕《虎门销烟》)纵观人类体育史,可以看出体育兴衰是随社会的发展和变革而演进的。

(中国丶当代丶吴建坤邮票丶发展体育运动:农民做拔河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发扬传统的军队体育
(四)竞技体育的初步发展 1. 国内竞技运动的开展和对国际体育竞赛活 动的积极参与 2. 初步规范化的竞技体育模式
二.中国体育的曲折发展(1956-1966)
(一)体育工作中左倾冒进倾向的影响 1. 竞赛训练体制逐步完善与竞技体育的第一个高潮 2. 体育工作中左倾冒进倾向的影响 3. 体育工作中的调整、巩固、充实与提高 4. 竞技体育的第二个高潮 (二)曲折进程中的学校体育改革 1.左倾思想对学校体育的冲击与学校体育的整顿 2. 学校体育体系的初步完善:“两课、两操、两活 动”为中心的学校体育格局初步形成
(三)曲折发展的群众体育
1. 大跃进对群众体育的影响
2. 群众体育的恢复与发展
三.“文革”灾难中的中国体育 (1966-1976) (一)风雨飘零中的学校体育 1. “教育革命”与学校体育的扭曲 2. 学校体育的转机 (二)畸形发展的群众体育 1. 一种“畸形”的繁荣 2. “兴盛”的农村体育 (三)浩劫中的竞技体育
体育组织的建立:1952年的中华全国 体育总会,各行业、系统和基层体协
(二)全面发展的学校体育
1. 学校体育工作的组织与领导:党和国家的重视
2. 学校体育工作的初步规范:《学校体育工作暂行 规定》,体育教学大纲的制定 3. 体育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六所直属体院成立
(三)蓬勃开展的群众体育 1.职工体育的初步发展:工会的作 用,第一次全国职工体育工作会议 2.初具特色的农村体育:
思考题
1949-1976年中国体育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各 阶段的特点是什么?你认为从中应该吸取哪些经验与教 训? 推荐阅读: 1、《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史》(综合卷 19491998地方卷 19491999 年),袁伟民,李志坚 主编,2002.10
第六讲 当代中国体育的曲折发展 (1949-1976)
一、当代中国体育事业的创立(1949-1955)
(一)“新体育”思想与体育管理体制的确 立
1.“新体育”思想与社会主义体育方针的确 立: “新体育”思想的主要主张 社会主义体育方针的确立
2.体育管理体制的确立
体育行政机构的建立:1952年的中央 体委,1954年的国家体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