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史—浅读黄河的文化和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读黄河的文化和精神
每当提及黄河,眼前流淌过那一江的九曲十八弯,以一个文科生的视角,更多看到的不是河床的沉淀,也不是水质的分析,而是由母亲河孕育千百年来文化的韵味和不灭的精神。
黄河既是一条自然的河,又是一条文化的河。
一部黄河史,不只记述了黄河的自然变迁,还应当阐明黄河的文化内涵。
黄河在漫长的岁月中哺育了一代又一代我们的华夏儿女,而华夏儿女同样在漫长的岁月中为黄河贯注了精气与灵魂。
而我有幸,在壹零年秋冬之际,走近《黄河史》,在导师的讲解与课下的漫读中,一点点品味,浅读黄河的文化和精神。
浅读,读到我们的祖先在大河之滨的发展史。
百万年来,在黄河流域,偎依着这条大河形成了一个民族、一个社会。
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当黄河刚刚由内陆封闭的湖盆开始沟通连贯为一条大河的时候,我们的祖先猿人几乎同时开始告别攀援和爬行的生涯,直立着走上历史舞台。
从“西侯度人”、“蓝田人”到“山顶洞人”、“仰韶人”,先民们就是沿着这一进化的阶梯,一步步走入文明社会。
从“火的利用”、“野兽的驯养”、“谷物的种植”、“陶器的发明”到“文字的出现”、“铁器的普及”、“水利的兴修”、“城池的修筑”⋯⋯这一系列人类文明的累积,无不蕴含着黄河水孕育着的生机。
从尧、舜、禹、夏到宋、元、明、清又无一不是在黄河水系辐射的扇面上化人化出、兴衰枯荣。
从“安邑”、“阳翟”、“曲阜”、“朝歌”到“咸阳”、“长安”、“洛阳”、“开封”,这些历史名城无一不是连缀在黄河或其支流之上的颗颗明珠。
从“孔孟儒教”、“老庄道家”到“佛门禅宗”、“李杜文章”,这些精神之花无一不是开放在黄水浸漫过的土地上。
这些构成了黄河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思想的丰富内涵。
浅读,读到黄河的骨肉和性格,读到独特的黄河精神。
黄河较之世界上其它河流,最大的特点是“善决、善徙、善淤”,这决定了它的两重性:既可泛滥冲刷尽千顷良田,又可在迁徙中淤积下万里沃土。
它既是哺育中华民族的母亲,又是吞噬新生儿女的暴君;它反复无常、横行无忌地折磨着两岸的人民,又慷慨大度、无私奉献地赐福给流域的生灵;它给一个民族带来数不尽的灾难,又给这个民族生发出无限的生机,它给一个国家带来过称雄世界
的富庶,又给这个国家带来了令人震惊的贫穷,它给一个民族造成了长时期的愚昧,也给这个民族创造了出类拔萃的智慧⋯⋯黄河不但在其功能上具有二重性,黄河人对黄河的接受也是双向乃至多向的:有被动的承袭,也有积极的反拨;有正面的冲突,也有负面的补正;有虚意的应酬,也有虔诚的敬畏;有真心的赞美,也有无奈的诅咒······因素是多方面的,渠道是多方面的,方式是多方面的,效果是多方面的,但核心总也离不开“黄”:“黄水”、“黄土”、“黄风”、“黄种人”、“黄袍”、“黄帝”、“黄帝陵”,就这样,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
黄河的“善决”,形成了黄河人的“封堵”意识,“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拒敌于国门之外”与“拒水于家门之外”,行为模式是一致的。
黄河的“善徙”,动荡离乱的生活反而促进了黄河人对“安定”的向往,对家园的眷恋,“宁做太平犬,不做离乱人”。
黄河的专横与神秘莫测,造成了黄河人对天命的敬畏,对专制者的服从,听天由命的“顺民”品格被一再称颂。
黄河的过度残酷暴戾,又激起黄河人对它的诅咒与反抗,“问天”、“骂天”、“补天”的造反精神在历代的神话传说、民间歌谣中均有表现。
黄河带给流域人民摇出不穷的困苦与灾难,但又增强了他们的求生意志,增加了他们之间的凝聚力,由此生发出的孔子的“仁爱”,墨子的“兼爱”,长期以来被作为中华民族人际交往的理想尺度。
此外,贫困促成了黄河人的勤劳,饥荒养成了黄河人的节俭,苦难酿成了黄河人的善良,动乱结晶出黄河人的和谐,治河理水,灌溉航运造就出一批古代水利科技的能工巧匠,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化育出一群文学艺术创造的大师巨擘。
一组黄河的文化序曲,一曲黄河的精神赞歌。
浅读,读到母亲河过去与现在的危机。
黄河与黄河流域的人类,将决定着黄河与黄何人的命运。
而这期间,亦蕴藏着危机:一是自然的危机,二是人文的危机。
自然的危机早已随着人类对黄河流域的开发就已开始。
铁器的发明推广,农业的普遍发展,使黄河中上游的森林、植被严重破坏,原先丛林茂密的山川变为光秃秃的荒岭,水土保持成了问题,黄土高原上的大量泥沙被以各种方式投注到黄河中,过多的泥沙便成了黄河为患中下游的主要原因;黄河在中下游的泛滥,
又使丰饶的平原变为千里沙荒盐碱不毛之地。
现在邻近郑州的黄河南岸有一处距今约8 3 3 3 余年的新石器时代的大河村文化遗址,其中发掘出不少动物的骨骼,有斑鹿、水鹿、竹鼠、羚羊等,说明那时的大河村还是一片丛林茂密、气候温润的沃土。
现在,那些丛林、动物都不存在了,连普通的貉、灌、狸、兔等野生动物也几乎绝了迹。
人口的过度增殖,造成黄河的严重污染。
黄河在人文方面的危机随着工业化、商业化的推进也日益显示出来。
当人们挣扎于黄河水中与大自然的脉动息息相关时,人们是贫穷的、苦难的,但也是纯朴的、正直的。
那是一种充满生命张力,呈现出生命原色的野蛮。
而当人们把自己的生命冲动力全部化作机智与机巧,化作知识与技术,而人们又凭着这些获取大量财富和安逸时,反倒变得浮躁、肤浅、自私起来。
环境的污染与心灵的退化齐头并进,我听到一曲黄河精神的挽歌。
如何才能够使黄河既造福于人类又不失去它的清新自然,如何才能够使黄河人既富足康乐又不失去他的纯朴顽强,如何才能够使社会的富强与心灵的富足一齐攀上人生的台阶,如何将黄河文化和精神的精华传承发扬下去,正是摆放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艰巨而迫切的问题。
一部黄河史,是地球的诗歌,更是华夏子孙文化与精神演变的史册,那流淌着的,不仅是天上之水,更是我们世世代代的血脉,是文化的流转和蔓延。
自然意义上,我们要做好黄河的水患治理,变隐患未效益,人文意义来说,我们要将黄河文化以各种方式保存下来,并加以完善和演进,让我们的后代读懂母亲河的精神,读懂我们华夏民族的文化。
已经流淌了百万年的黄河还将在地球的东方流淌下去,我们期待在新的世纪中,人类与黄河一道,在这浅读后,拿起手中的笔,用更加协调的笔调,谱写更加和谐的篇章。
文化永存。
精神不灭。
经济与管理学院
郑晓旭
2009300040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