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的几种常见方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的几种常见方法

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刚上课时不能立即进入学习状态。怎样使学生尽快稳定情绪,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学习中来,有效完成教学任务呢?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导入新课下功夫。课堂导入是教学过程中的开始环节,也是创设良好课堂教学情境的重要一环。导入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状态。导入得法,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好奇探究心理,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顺利地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因此,重视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导入,对于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浓厚的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迪智力潜能并使之处于最活跃的状态。教学中,由于教学内容的差异以及课的类型、教学目标各不相同,导入的方法也没有固定的章法可循。结合人教版教材特点和农村学生的认知经验,我收集总结了以下导入新课的方法:

1.直接导入

直接导入就是开门见山紧扣教学目标要求直接给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基本结构及知识之间的关系来导入新课.这种导入能使学生迅速定向,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一个总的概念和基本轮廓.它能提高学生自学的效率和质量,适合条理性强的教学内容.

2.问题导入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心理学指出,思维过程通常是从需要应付某种困难,解决某个问题开始的。教学开始,“设疑”作为学习的先导,编拟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能起到以石激浪的作用,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

(1)用发问导入新课

教师针对跟新课内容有联系,学生有所了解,但又不甚清楚的知识向学生发问,创设问题情境,但又不要求学生作出回答,目的在于使学生产生了解和探究的欲望而导入新课。

(2)用设问导入新课

读书需要思维,思维始于问题。设疑是教师有意识地设置障碍,使学

生产生疑问,引导学生思考,是一种有目的,有方向的思维导向。用设问引起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积极地学习。

(3)设问引疑法导入

3.悬念导入法

学生学习新知是一种特殊的情知相伴的认知过程,这个过程包含着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的情感,兴趣是学生智力发展的内驱力。小学生容易被不平常的现象或内容所吸引,这是一种好奇心理,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提出有潜在意义的“挑战性”问题,促其思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要学的教材的兴趣”。兴趣可以孕育愿望,可以滋生动力。在新课教学中就是要利用儿童喜闻乐见的事例,激发他们求知的情趣,引导他们在欢乐中进入学习。在导入新课时,需要教师设悬念,使学生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望,这必然促使学生自觉地去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使情、知交融达到最佳的状态。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老师先写出1个数“321”,问学生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经过计算后,学生回答:“能!”接着老师让每个学生自己准备一个多位数,先自己计算一下能不能被3整除,然后来考考老师,每个同学报1个数,看老师不用计算,能不能迅速判断是否能被3整除,哪些数不能被3整除。这时,教室里气氛十分活跃,大家似乎都想来考考老师。但老师对学生所报的多位数都能快速准确地判断能否被3整除,学生们感到十分惊讶。接着,老师进一步质疑:“你们自己不用计算,能准确地一眼就看出1个数能否被3整除吗?”学生们一个个摇摇头,都被难住了。此时,掌握新知便成了学生们最大的愿望。

4.以旧引新法

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很强,任何新知识都是前面知识的发展和深化。在新授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做好新旧知识的联结工作,找准新知识的固定点和生长点,根据学生原有认识结构中起固定作用,把新旧知识熔于一炉组成新的网络,实现有意义学习的同化和顺应。奥苏伯尔称之为“组织先行者”。①在教学“认识几分之几”时,老师先给同学们讲一段“孙悟空分月饼”的西游记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路上遇到一位卖月

饼的老爷爷,望着那香喷喷的月饼,孙悟空和猪八戒馋得直流口水。老爷爷说:“你们要吃月饼可以,我先得考考你们”。他拿出四个月饼,说:“四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两人很快答出。然后又拿出两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人。最后他拿出一个月饼问:“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悟空和八戒回答说:“半个”。那么半个用1个数表示怎么写呢?这下便难住了悟空和八戒。这里利用学生们喜爱的西游记故事,很自然地从整数除法向认识分数过渡,利用旧知识做铺垫,过渡到新知识。真正做到了“启”而能“发”,激起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②例如:教学“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先复习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使学生真正懂得所得的积表示多少个一,应该把积的末位与个位对齐,以这样的认识水平去理解乘数是两位数乘法法则,很自然地认识到用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所得的积是表示有多少个十,这时积的末位要与十位对齐。在这里新旧知识如同水乳交融,必然收到顺水推舟之功效。

5.实物或教具演示法

学生学习新知总是在一定的情感中进行的。新授前,使学生在一节课开始,就被一种愉快和谐的气氛所陶冶。而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熟悉的事物、图画等教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应用数学能力。①例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先出示红领巾、五角星、学校的多边形花池等实物图,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来寻找角。②在教学“比的意义”时,正值澳门回归前夕。老师出示一面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满怀激情地说:“同学们,今年12月20日澳门就要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了。这是一面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它的长是3分米,宽是2分米。”然后再引出比的意义。这里,既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师生共同营造出无比自豪的“愉悦”氛围,同时,美丽的区旗也使学生受到了艺术美的熏陶。

6.生活实际联系法

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很多与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新知识的引入,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揭示知识的应用价值。一般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们看得见,摸得着,有的还亲身经历过。在讲解数学新

概念时所举的例子尽量要联系实际。当老师提出与实际联系比较密切的例子时,学生们都跃跃欲试想学以致用,这样更加充分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①例如:在学习“面积”一节时,可以这样开场:我们年级张老师家分得一套新房子,他打算用33mm的正方形彩色地板砖铺地面,现在平面图就在我手里,同学们帮助算一下,需要买多少块方砖。看到学生们认真审视平面图后互相商讨的场面,我及时引入了“面积”的概念。②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我们也可以采用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来导入,可以提问同学们来学校是否用交通工具?用什么工具?同学们马上回答:自行车公共汽车等。接着提问:自行车有什么特征?学生都争先恐后地答:两个车胎等?再问学生对车胎是否还有什么特征?让学生思考?我们提问学生曾经学过什么图形?同学回答:“点、直线、线段、射线、角、三角形、四边形等,”我们提问:自行车的车胎能滚动吗?同学们都回答可以。

③例如,在教学“整数减法中连续退位”时,教师先创设一个问题情境:“有一个小朋友要买一支6角钱的铅笔,他身边没有带零钱,怎么办?”学生说:“给一元钱去找。”教师又说:“他也没有一元钱呢?”学生说:“给十元钱去找。”老师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讨论,十元钱怎么找法。这样从生活经验引出新算法,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连续退位的算理。

7.实验导入法。

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很难持久集中。根据这一特点,可挖掘教材内容,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的手、脑、眼、口同时参与学习活动,使他们在情境中思维,在活动中思考。例如:教学“平均分”的概念时,可以指导学生摆学具,有四种分法:1根与7根。2根与6根,3根与5根,4根与4根。然后,教师指出最后一种分法的本质特征是“每份的根数一样多”,说明这种分法叫做平均分。使学生感受到在操作中获取新知的快乐。运用这种方法往往能使抽象的数学内容具体化,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

8.观察引入法

根据数学概念形成的规律,概念教学必须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原则,教学新概念要建立在生动形象的直观上,这是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