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精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临猗二中胡光伟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

然而,我国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由于受到传统的观念、体制、模式等的制约,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不断泯灭学生创造性的教育。我们的学校,正逐步成为一种“模具”,不管你有多少棱、角,都将一天天被磨去,成为一种统一的模型。我们的教师,正像辛勤的“园丁”,不管你多绿、多艳,为了整齐统一,都将在“园丁”修枝剪的咔嚓声中被无情地剪掉。一个个充满想象力的孩子,随着年级的增高,就逐渐变成“听话”的“解题机器”。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

古人说:“知言而不能行,谓之疾;此疾虽有天医,莫能治也。”“一个人,正如一只时钟,是以他的行动来定其价值的。”一个不会做事的人,不就像一只不能计时的钟吗?除了偶尔作稀罕之物当成摆设或考古之外,还有什么存在的价值呢?因此,学校教育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应当是每一个学生的现实需求。

由此可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前教学改

革所关注的重点,更是时代发展对人才的基本要求。那么,我们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法

(一)问题解决法

这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本方法。所谓“问题解决法”就是指老师为学生创造多样的实际情境,促使他们能够提出一定数量的、高质量的问题,启发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意识及习惯,并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不是单一的,其答案也可能不是惟一的,而是多样的,即开放式的。

老师创设多种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从而学生有可能自发地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老师创设的情境越是新颖,越具有强烈的对比度,学生的注意力就越容易被吸引,感觉就会越敏锐、强烈,越容易诱发他们的好奇心,从而产生探究的强烈愿望,为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讲授“洋流”时,我这样讲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英国海军为了防止德国军舰进入地中海,在大西洋与地中海之间布下了水雷阵,同时派出强大的舰队,日夜巡逻防守,真可谓固若金汤。哪知道德军潜水艇经常神不知、鬼不觉地出现在地中海,给英军以突然袭击。原来,德军早已掌握了该地区一重要的地理现象和规律,而这一点恰好被英军将领忽略了。试问,德军的潜水艇为什么能在英军的严密监视下自由出入地中海呢?”同学们睁大了好奇的眼睛,急切地想知道这个内容,思维一下子就飞到了“洋流”这一内容,带着悬

念,学生自己主动去学习课本内容,自己探究,共同讨论,从而很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理解了地中海与大西洋之间存在着密度流,表层海水由大西洋流入地中海,底层海水由地中海流入大西洋。德军就是借助表层和底层海水的洋流,在关闭发动机以后,神不知鬼不觉地进入地中海的。问题解决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与提高,这样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呢?

(二)调查研究法

通过对乡土地理的调查研究,可使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变化与发展,也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地理知识和地理现象的理解与记忆,可使爱国主义教育更加形象、直观、具体、扎实,并结合乡土地理的一些实例,如河道污染、水土流失、大气污染等,对学生进行环境观、道德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和生态意识,通过调查研究使学生树立了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情操,同时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例如:在学习了气候的有关知识以后,为了加深学生对气候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的调查研究作业:在饮食起居方面,家乡的乡亲们多以什么为主食,为什么?家乡的房屋等建筑物有何特征,为什么?通过学生动手查阅书刊杂志、网络资料、到相关部门实地调查研究等以后,不难发现:家乡的乡亲们多以冬小麦为主食,主要是因为家乡地处北方,适宜冬小麦的生长,所以乡亲们多以冬小麦为主食;家乡的房屋等建筑物主要考虑通风、遮阳、隔热、降温、排水等功能,屋顶有一定坡度,有

利于排水,这都是因为家乡是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缘故!

(三)“不盲从”教育法

我们老师“组织教学”的功夫,无非两个方面:一是将课堂纪律组织好,让学生能进入“听讲”的状态;另一方面就是把学生的思维“组织”到老师的思维之下,使每一个学生能顺利“接受”老师所讲授的内容。而美国老师“组织教学”的功夫与我国老师恰恰相反,他们努力把孩子的思维推向自己的反面,促使孩子在听课时对老师保持一种怀疑和警惕的状态,“不盲从”。老师,这就是“不盲从”教育法,其实质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例如:在一节作文课上,老师要学生描述一场想象中的精彩篮球赛,绝大多数同学都把电视中看到的球赛,加上多种多样的形容词,绘声绘色地写在练习本上,然后,老师却把最高分给了一位“最偷懒”的学生,这位学生的作文只有短短的一句话:“很抱歉,由于突然下雨,人们盼望已久的这场球赛只得改期”。原因是这位学生的“作文”突破了常规思维。

又如:在一次实验课上,老师举起试管,微笑着对同学说:“同学们,试管里盛的是尿,人尿,科学的探索需要勇敢无畏的精神,你们先看我品尝尿液,轮到同学们品尝时,虽然个个面露难色,但还是照做了,这时老师告诉大家:“你们难道没有注意到我是用中指伸进试管,而品尝的却是食指?”这又是一堂别出心裁的实验课,主题是训练学生细微的观察能力和不盲从的思考能力。

(四)成功体验法

量大、面宽、知识庞杂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特点,也是学生面临的最为头痛的问题。教学实践证明,若能设法让学生快速准确地掌握众多的地理知识,则必定会大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古人云:“授之以鱼,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不尽。”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习习惯,使学生从有指导的学习转向独立学习,由“学会”向“会学”转变,从而最终提高了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在不断地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心情下学习,对于学生理解、掌握地理知识尤为重要。

例如:地理知识的记忆方法众多,现例举一二,以飨读者:

1、谐音、歌谣、谚语记忆法:如长江三峡由西陵峡、巫峡、瞿塘峡组成。可用谐音记忆:往西(西陵峡)屋(巫峡)去(瞿塘峡),通俗易懂,且易生趣;如引用“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歌谣理解我国西北地区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的特点,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讲内蒙古高原引用“蓝蓝的天上白云跑,白云下面马儿跑”,“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好意境去理解温带草原的辽阔、壮丽,这样的教学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培养了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顺口溜记忆法:如长江的源头、长度、流经的11个省、市、自治区,上、中、下游,注入的海洋等概况,要求记忆的东西比较多,可编顺口溜来记忆:

长江源头沱沱河,流自各拉丹东山;

青藏川滇渝鄂湘,赣皖苏沪入东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