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拗拗和简·爱的孤独及女性意识比较

合集下载

陈染与她的《私人生活》

陈染与她的《私人生活》

陈染与她的《私人生活》这不算一部标新立异的女性觉醒小说,只是按照她们的本色叙述出来,不加过多的评论和论断,只是把女性纷繁细腻的内心用类似意识流的写法很自然的展现在你面前,让你的心灵有种被熨贴的惬意,特别是女性读者,内心的共鸣来自陈染智慧的内省和发现,说出你最想说的但最难表达的,让你感觉亲密而又遥远,妙不可言.陈染的《私人生活》小说基本上是在说一个内向,敏感而聪明的女孩青春的过渡史。

性格绝对,偏执和叛逆,灵秀而纯净的倪拗拗在经历家庭的不幸——父亲的粗暴与专制、父亲与母亲的矛盾,童年的孤独——逃避人群、缺乏朋友,青春期的苦闷——觉醒与焦躁、渴望与恐惧、T老师的侵犯,爱情的失败——禾寡妇的死、尹楠的离去,对男性的失望和社会的压力导致了一个女人最终拒绝外界走向自己的内心世界,并慢慢转变成内敛,朦胧和低调,也就是从所谓的“黑色”转变为“灰色”,其中穿插着自恋,同性恋,异性恋,自慰交错的虚实景象。

“黑色是一种冷,一种排斥,一种绝对;黑色甚至是否定,是拒绝,是抗议;它体现的是一种不同流、不睦群、不妥协以及愤世嫉俗的反骨和叛逆。

黑是怀疑论者的眼神,是——我不相信,是没有退路的脚步,是对世界的敌视,是敢于伸向死亡的手臂。

说到底,黑,是青春的颜色!《私人生活》是我‘黑色’的产物。

”在这性格颜色的转变中,糅杂进她几段剪不断理还乱的微妙情愫.渴望而又困惑,对于爱情和性,始终处于高度怀疑的状态。

这种不信任造成的孤独和离群慢慢成为她骨子里的特质,像血型一样不可更改。

成长并没带来喜悦,主人公深深的感受到,“时间流逝了我依然在这里”。

内向的女孩会格外沉默。

沉默的空间如此巨大,她可以用来思索一切,由此还不可避免的产生种种幻想或者说是怀疑和恐惧。

无法主动地融入外部的世界,将成为一生中最为明显的残缺。

长久的沉思默想,内省的自己会变的越来越沉重,相对而言外部的社会就会越来越轻飘。

很多人便因此产生种种心理障碍,包括这本书中的女孩,陈染称之为世纪末的流行病,它不可能靠自己的调节或者努力得到排解,只能巧妙地伪装成一个没有个性的社会人隐遁在同样没有个性的芸芸大众里。

陈染私人生活读后感

陈染私人生活读后感

陈染私人生活读后感读完陈染的《私人生活》,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心灵的冒险。

这本书就像是一个神秘的花园,每一朵花都有着独特的芬芳和姿态,让我流连忘返。

在《私人生活》中,陈染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倪拗拗的内心世界。

倪拗拗是一个敏感、孤独而又充满探索精神的女性,她在家庭、社会和自我之间徘徊挣扎,寻找着属于自己的位置。

书中有一个情节让我印象特别深刻,那就是倪拗拗与禾寡妇的相处。

禾寡妇是一个被生活打磨得有些粗糙,但内心依然保留着柔软的女人。

倪拗拗与她的相遇,就像是两颗孤独的星星在夜空中碰撞出了火花。

记得书中描述倪拗拗第一次见到禾寡妇的情景,那是一个午后,阳光懒洋洋地洒在小巷里。

倪拗拗正百无聊赖地走着,突然听到一阵嘈杂的声音。

顺着声音望去,只见一个身材臃肿、穿着花布衫的女人正在和一群小贩争吵。

她的头发有些凌乱,脸上的表情愤怒而又无奈。

倪拗拗被这个女人身上散发出的一种莫名的气息吸引住了,不由自主地走上前去。

禾寡妇看到倪拗拗,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但很快又恢复了愤怒的神情。

倪拗拗试图劝解她,可禾寡妇根本不理会,继续大声地叫嚷着。

那一刻,倪拗拗觉得这个女人既可怜又可悲。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倪拗拗发现禾寡妇并不是表面上那么简单。

她会在夜晚独自坐在门口,望着天空发呆;她会在没人的时候,轻轻地哼着一首古老的歌谣;她会在倪拗拗伤心难过的时候,默默地递上一块手帕。

有一次,倪拗拗不小心摔破了膝盖,鲜血直流。

禾寡妇看到后,二话不说,拉着她就往家里走。

她找出一瓶碘酒和一些纱布,小心翼翼地为倪拗拗处理伤口。

她的动作轻柔而熟练,嘴里还不停地念叨着:“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小心。

”那一刻,倪拗拗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温暖。

在与禾寡妇的交往中,倪拗拗逐渐发现了她内心深处的秘密。

原来,禾寡妇曾经有过一段美好的爱情,但因为种种原因,最终没能走到一起。

从那以后,她的世界就变得灰暗无光。

倪拗拗听着禾寡妇的故事,心中充满了同情和感慨。

通过与禾寡妇的相处,倪拗拗也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

《红字》和《简·爱》的女性意识比较研究——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红字》和《简·爱》的女性意识比较研究——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红字》和《简·爱》的女性意识比较研究———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陈婷苑(嘉应学院梅州师范分院,广东梅州,514087)摘要:《红字》和《简·爱》刻画了两个有别于传统女性的新形象,她们是男权社会中敢于维护女性尊严、勇敢追求真爱、大胆表达自身诉求和不断实现自我价值的女性意识代言人。

她们的需求完全符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从需求层次理论视角剖析和比较两位女主角自我意识的觉醒,对探索现代女性的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红字;简·爱;女性意识;需求层次理论;比较研究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153(2019)01-0059-04收稿日期:2018-12-18基金项目:嘉应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视角下的女性意识研究———以霍桑《红字》和夏洛蒂·勃朗特《简·爱》为例”(2016SKY11)。

作者简介:陈婷苑(1980-),女,嘉应学院梅州师范分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学和英美文学。

霍桑的《红字》和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自问世以来就深受世界文学爱好者喜爱,小说中塑造的两位有别于传统的女性人物———海斯特和简·爱给广大的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她们敢于在男权社会下抗争,敢于大胆表达自身诉求,敢于直面女性需求,勇敢追求独立、尊严、真爱和自我价值,使她们不仅成为当时探寻女性独立意识的引领者,还直接撕开了男权社会统治的一个口子。

她们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的言行举止无不体现了她们当时的真实需求和精神诉求。

本文尝试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剖析她们的行为动机,了解她们的真正需求,比较她们闪现的女性特质,让广大的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两个女权主义先驱的新形象。

同时,让大家把握一个时代的文化坐标,认识到一个时代和环境对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发展所起到的作用。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和《红字》和《简·爱》的女性意识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 ,1908-1970)在他的1943年《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提出了著名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 ’s hierarchy of needs ),他把人的需求分成五大类,从低级到高级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简·爱》与《倾城之恋》中的女性意识对比研究

《简·爱》与《倾城之恋》中的女性意识对比研究

《简·爱》与《倾城之恋》中的女性意识对比研究《简·爱》与《倾城之恋》中的女性意识对比研究引言:文学作品是人类思想与社会现象的写照,也是展示人们内心世界和价值观念的重要途径。

小说作品《简·爱》和《倾城之恋》中的女性形象各具特色,展现了不同的女性意识。

本文将通过对比分析,探讨两部小说中女性意识的异同以及其背后的原因。

一、《简·爱》中的女性意识《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创作的经典小说,以女主人公简·爱的成长故事为主线,展现了她坚定独立、追求自我价值的女性意识。

1. 自我追求与独立意识简·爱在孤儿院长大,受尽欺凌与压迫,但她从未放弃对真爱和幸福生活的追求。

她努力学习,追求知识,从事教育工作,展现了她对自我追求和独立的渴望。

她拒绝了传统封建道德束缚,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与理想。

2. 坚守原则与追求公平简·爱是一个有原则的女性形象,她追求平等和公正。

在其与罗彻斯特相识后,尽管被他的贵族身份和与她存在婚姻障碍,但她不愿屈从于传统的权威和社会阶层。

她不为金钱、地位所动容,坚持自己的原则,最终克服了阶级隔阂。

3. 女性平等与自我价值简·爱意识到女性与男性在社会地位和权力等方面存在差异,她追求男女平等的社会。

她与罗彻斯特的关系中,展现了她力图实现自我价值与尊严的探索,不愿沦为被动的束缚。

二、《倾城之恋》中的女性意识《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以女主角同样名为简的人物形象为主线,展现了她复杂的情感世界和对于爱情的追求。

1. 爱情追求与身份定位简·爱追求爱情,她对爱情充满渴望,但她的爱情观念却因自身的经历和社会环境受到限制。

她的身份是一个外国人,在上海的复杂社会环境中她经历了爱情的起伏和痛苦,对于自己的身份和定位产生了矛盾和困惑。

2. 情感与自我追求简·爱是一个充满情感和内心世界的女性形象。

她对于情感的追求致使她在两个男人之间摇摆不定,同时也体现了她对爱情和幸福的追求。

试论1990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创作

试论1990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创作

试论1990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创作论文摘要:女性作家以女性的视角、文本形态、叙事逻辑来表达个人的情感体验和生存体验,表现出对自我、对环境的理想化的自恋。

1990年代女性作家在文本创作中越来越明显的表现出对自我的理想化和自恋倾向。

这里的自恋,不是心理学或病理概念的重复,而是精神上的自我欣赏、自我肯定,从而在一定层面上把自己理想化并追求这个被自己理想化了的自我镜影。

透过理想化的自我镜像,这些女性作家不仅通过躯体触摸获得了某种自我肯定,而且在精神上和心理层面上也建立了充分的信心。

陈染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大都是充满智慧、灵气、敏感的年轻知识女性,它们虽外表脆弱,但内心却孤傲卓绝,具有不可抗拒的魅力。

如《与往事干杯》里的中年男子对少女蒙蒙的爱怜和近乎膜拜的”爱情”,《私人生活》里的老师以荒诞的方式来表达对纯真敏感独特的倪拗拗压抑的爱慕。

这些女性生活在男性爱的围护里,处于被敬仰、被崇拜的地位。

陈染对此直言不讳:“孤独若不是由于内向,便往往是由于单纯。

太美丽的人感情容易孤独,太优秀的人心灵容易孤独,因为她们都难以找到合适的伙伴。

”(《私人生活》)可见,无法找到合适伙伴而引起的自恋,是因为“单纯与美丽”,是由于“孤独”。

所以,在陈染、林白的文本中,自恋是心理空间和生存空间幽闭的产物。

在陈染、林白的小说中,我们经常看见“房间”这两个字。

这里的“房间”是女性特有的“活动居所”,也是男人无法进入的“禁地”。

它成了一个特定的称谓,意味着区别于男性主流世界的边缘与“个人”之地,它以其幽闭性与隐秘性构成了女性世界隐喻与隐语的空间,成为女性自立与自闭的同在,给女性带来安全感与归属感。

《私人生活》中,倪拗拗说:“我一直渴望单独住宅,这是一个人可以进行内心生活的前提。

”外部世界带来的挫折与伤痛最终使她们日益退缩于自己独处的幽室,甚至是那个小小的浴缸。

在这样一个更小更封闭的空间里,倪拗拗才能得到水样的温暖,浴缸成为一种女性话语的孤独的表达方式。

浅析《简·爱》对《傲慢与偏见》的超越——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

浅析《简·爱》对《傲慢与偏见》的超越——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

浅析《简·爱》对《傲慢与偏见》的超越——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作者:杨妙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4期杨妙(湖南文理学院,湖南常德 415000)摘要:《简·爱》和《傲慢与偏见》都是英国小说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女性作家的作品。

她们塑造的不卑不亢的女性形象在根深蒂固的父权社会为平等自由的地位抗争不息,折射出19世纪女性意识的觉醒。

然而,由于创作时代和背景的不同,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可以发现,《简·爱》这部作品比《傲慢与偏见》更加激进地表达了男女平等的观念,使女性从传统婚姻中解脱出来,并且突破了“灰姑娘”模式。

关键词:女性主义;简·爱;伊丽莎白;“灰姑娘”模式中图分类号:I56.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1)04-0092-03简·奥斯汀和夏洛蒂·勃朗特都是19世纪英国著名女性作家,她们各自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和《简·爱》塑造出了伊丽莎白和简·爱这样不卑不亢的女性形象,是女性小说史上的里程碑。

简·奥斯汀的小说以当时中产阶级妇女的爱情、婚姻为主题,在读者面前展示出多姿多态的女性世界。

奥斯汀是19世纪初英国创作女性主题小说与传递女性声音的女性作家之一,她把女性意识从关注自己的情感转移到关注女性眼中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上来。

夏洛蒂·勃朗特的作品则浸透了对爱情和自由的渴望以及对妇女命运的思考,她小说中的人物不仅争取自己在社会中的平等地位,还关注所有女性的命运,为人们树立起崭新的女性精神形象。

在19世纪的英国,男性把持着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所有意识形态领域,妇女被视为头脑贫乏、能力低下,是男人的附属品。

但奥斯汀和夏洛蒂勇敢地写出了女性的心声。

然而,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简·爱》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上都超越了《傲慢与偏见》。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_简_爱_两种译本中男女形象的比较研究_在女性主义视域下

_简_爱_两种译本中男女形象的比较研究_在女性主义视域下

第2期(总第69期) 2009年3月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Journal o f Shanx i R adi o&TV U niversit yN o.2M ar.2009简 爱两种译本中男女形象的比较研究!!!在女性主义视域下∀何玉萍1,赵征军1(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宜昌#443002)##摘要: 简 爱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夏洛特的作品。

作者通过女主人公成长的故事反映了女性可以通过个人的努力,摆脱男性的歧视和压迫,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个人的女性主义观点。

在女性译者祝庆英和男性译者曾凡海、吴江皓的两种译本中,通过比较他们对男女形象的不同译法,可以揭示出女性译者在翻译时所表现的女性意识和身份认同。

关键词:女性形象;男性形象;女性意识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350(2009)02!0074!03##一、引言夏洛特在小说中不仅塑造了个性鲜明,具有强烈自我意识的女主人公简 爱,也刻画了代表男权的各种男性形象,比如约翰 里德,罗切斯特先生等。

在刻画人物形象时,作者运用了语言、动作、肖像、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多种手段,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么在翻译这部作品时,译者也应当在译文中生动得传译出这些形象,使译文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

由于男女译者在翻译时受到不同意识形态的影响,因此他们翻译的人物形象必然有区别。

长久以来,男性认为男性的形象应当是力量、权威的象征,而女性则生来就不如男性。

女性主义者认为,应当∃使女性在语言中显现,从而让世人看见和听见女性%。

因此,女性译者所传译的形象就更符合女作者的意图,也体现了她个人的女性意识。

本文选取了两个版本的 简 爱译本。

一本是女性译者祝庆英的译本,另一本是男性译者曾凡海、吴江皓译本。

通过比较两位译者对女性和男性形象的翻译来揭示女性译者的女性意识,以及它对其翻译的影响。

二、对女性形象的翻译人们常常把男性与强壮、主动、积极划等号,而把女收稿日期:2008!11!20主要作者简介:何玉萍(1980!),女,上海人,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研究生。

论陈染小说中孤独的女性精神世界

论陈染小说中孤独的女性精神世界

论陈染小说中孤独的女性精神世界摘要:陈染作为女性主义作家,用有别于男性作家的独特生理与心理体验,塑造了孤独而失意的女性形象,使女性精神世界更清晰地为人所感知,本文从其创作中的孤独意识为分析对象,力求解析陈染作品。

关键词:女性形象;孤独;精神世界中图分类号:i2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6-0030-01陈染作为一个九十年代崛起的女性作家,以其极富先锋性的创作和细腻的笔触披露和展示了现代女性的生存现状与精神世界,而其作品中塑造的孤独而失意的现代女性精神世界更是为人所称道。

陈染的作品,以先锋性和私人写作为主要特征而存在。

作家的创作离不开自己真真切切的生存体验,而个体的生存体验在其童年时期已能被详细记录并对个体的思想、人格产生重要的乃至决定性的作用,这种生存体验被称为童年经验。

著名文论家童庆炳先生在论及童年经验对创作的影响时,将童年经验分为丰富性经验和缺失性经验两类:“所谓丰富性经验,即他的童年生活很幸福,物质、精神两方面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满足,生活充实而绚丽多彩。

所谓缺失性经验,即他的童年生活很不幸,或是物质匮乏,或是精神遭受摧残、压抑,生活极端抑郁、沉重。

”而陈染,很不幸地,拥有后一种童年经验。

陈染成长在一个父母关系较为紧张的环境中,父亲整日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她,更加上60年代的政治与社会背景使得这种气氛更为压抑和凄凉,也在陈染幼小的心灵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像。

她说:“从我还未出生的五七年反右开始,家里就屡遭冲击,家庭气氛沉闷、压抑、冷清。

父母关系的紧张使人深感自卑和忧郁”①这种家人关系的非正常相处模式让她“异常羡慕那些里院与外院的邻居大嫂扯着嗓子隔着房屋聊(喊)丈夫”②的亲切感;而最令她神往却不可能实现的是“在热情朗朗的夏天里,小伙伴们在院子里跳整整一个夏天的皮筋,玩砍包,蹦房子”,③而自己却只能“躲在阴暗冷清的房间里练琴”,④最大的奢望是“隔着竹帘子向外边望几眼”。

陈染文学作品中超女性意识特征研究

陈染文学作品中超女性意识特征研究

陈染文学作品中超女性意识特征研究作者:张珊珊来源:《科技资讯》 2014年第31期张珊珊(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60)摘要:作家陈染的文学作品用女性独有的心理和写作手法,通过超越性别界限来展现中国女性独到、不为人知的一面,这种写作手法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引起了男性对女性的重新定位与关注,也使得广大女性展开了自我反思。

陈染的作品中,女主角会把“恋父情结”移植到姐妹感情之中、母女关系出现对立情况和存在一定的自恋倾向,这种超女性特征正是陈染对中国女性的内心心理、情感特征和社会需求的特意刻画。

广大读者阅读到陈染的作品之后,心灵上肯定会产生感悟,也会有所收获,这也是陈染想得到的结果。

关键词:陈染超女性意识特征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1(a)-0234-01女性特征、女性心理、女性诉求一直是众多作家中所推出的文学作品中展现出来的一种写作倾向,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文坛上新出的一些作品中,逐渐出现超女性意识的特征,这些作家以铁凝、陈染、王绯等为代表,她们用女性独有的心理和写作手法,通过超越性别界限来展现中国女性独到、不为人知的一面,这种写作手法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引起了男性对女性的重新定位与关注,也使得广大女性展开了自我反思。

众多当代文学作品中,超女性意识这一特征在著名作家陈染的作品里体现得最为明显。

1 陈染作品中超女性意识的文学渊源在文坛和文学作品中,超女性意识不是凭空产生的,是广大女性逐渐反省、追求解放和进步、渴望自由的产物,这种觉醒意识有着深厚的文学渊源和根基。

1.1 长期以来女性社会地位不高的影响数千年以来中国女性社会地位一直不高,在男权主导的封建社会中,女性一直是男性的附庸,女性主内、男性主外的社会传统基本上一直延续到解放前后。

民国时期,中国女性开始了追求解放的步伐,但收效甚微,解放后,女性解放的行动才真正开始。

陈染私人生活读后感

陈染私人生活读后感

陈染私人生活读后感读完陈染的《私人生活》,我仿佛经历了一场既私密又大胆的心灵之旅。

在这本书里,陈染用她细腻到近乎偏执的笔触,勾勒出了一个女性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

她笔下的主人公倪拗拗,就像是我们身边那个有点特别、有点倔强、内心充满了矛盾和挣扎的朋友。

倪拗拗的成长经历,让我印象极为深刻。

她与母亲之间那种既亲密又疏离的关系,真实得让人心疼。

母亲的强势和控制欲,让拗拗在成长的过程中,既渴望得到母亲的认可,又想要拼命逃离母亲的“阴影”。

就比如说,拗拗想要穿一件自己喜欢的衣服,可母亲却总是按照自己的喜好来给拗拗挑选,还美其名曰“这才好看”。

拗拗心里的不满一点点累积,却又不敢大声反抗,只能在心里默默较着劲。

这种小小的细节,在生活中太常见了,我们谁没有过因为父母的“为你好”而感到无奈和憋屈的时候呢?还有拗拗在学校里的经历,也让我感同身受。

她面对老师的不理解,同学的孤立,那种孤独和无助的感觉仿佛能穿透书本,直直地戳中我的心。

记得有一次,拗拗因为在课堂上提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观点,就被老师批评是“胡思乱想”,同学们也跟着嘲笑她。

拗拗低着头,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心里充满了委屈和不解:为什么自己只是说出了真实的想法,就要受到这样的对待?这让我想起了自己曾经在学校里,因为性格内向不怎么爱说话,被同学误解为“高傲”,那段时间真的觉得世界都变得灰暗无光。

倪拗拗的爱情经历更是充满了波折。

她在爱情中那种小心翼翼、患得患失的心态,简直就是爱情中的我们的真实写照。

她遇到了那个让她心动的男人,满心欢喜地投入进去,却发现爱情并不像她想象的那么美好。

对方的一点点冷淡,一点点疏忽,都能让她的心瞬间跌入谷底。

有一次,他们约好了一起看电影,拗拗精心打扮,早早地来到了电影院门口等待。

可是,对方却因为临时有事迟到了很久,而且连一句解释都没有。

拗拗心里的失落和愤怒交织在一起,但又因为太在乎对方,不敢轻易发脾气,只能把这些情绪都憋在心里。

这不就是我们在爱情里常常经历的那种纠结和痛苦吗?陈染对于女性身体和欲望的描写,也让我大为震撼。

中国文学中女性意识的演变。

中国文学中女性意识的演变。

内容提要:女性文学不单纯指女性作为写作主体的创作实践, 也并非仅仅体现为细腻、委婉等外部风格, 而更重要的在于女性文学应该从女性的角度提出女界人生, 女性世界的特有问题, 从女性意识在文本中复归的轨迹中, 探寻妇女解放的本质意义。

关键词:当代女性文学:女性意识:主体精神:女性生命经验一当代女性文学特指由女性作家所创作的有关女性生活的作品。

这些作品深入到女性世界的深层, 探求着女界人生、女性意识, 寻觅着妇女解放的真谛。

中国妇女的解放是和整个中华民族的斗争胜利、社会的进步紧密联系的。

新中国建立后,国家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妇女的地位和权力, 中国妇女享有世界范围内较高程度的解放: 男女平等、同工同酬等。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 妇女的这种进步的社会形式与人们女性意识之间仍存在着矛盾。

一方面男尊女卑的封建意识顽固地制约着人们的思想; 另一方面,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期内, 由于过分强调男女平等, 结果导致“男女同等”, 人为地抹杀了两性之间的生理区别与差异, 致使女性的性别认同发生错位, 文本中的女性形象大多成为不具备丰富的人性内容的“中性人”。

这实际上仍是以男性的生存方式作为价值参照, 把女性消解在男性为本的国家政治中。

新时期到来后, 作家们终于可以摆脱庸俗社会学的阴影, 将文学创作向人的本体和文学本体复归。

伴随着时代的巨大变革, 文学的首要任务, 是给从十年内乱过来的饱受创伤的人以心灵的慰藉, 肯定人的价值, 呼唤人的尊严。

在此女作家以女性的视角为切入点表达对于人的关怀。

舒婷在《致橡树》中, 既否定了将女性定义在被动的位置上, 像“攀援的冰霄花”, 或“痴情的鸟”; 也否定了将女性抽象化为空洞的政治符号。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在一起”,“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诗人在此将男性比喻为充溢着阳刚之美的“橡树”, 女性则为富有阴柔之美的“木棉”。

在迷乱的尘世构建女性精神乌托邦——从陈染的《私人生活》看当代知识女性的生存困境

在迷乱的尘世构建女性精神乌托邦——从陈染的《私人生活》看当代知识女性的生存困境

[ 作者简介 】 叶少芳(9 1 , , 18一)女 浙江温州人 , 助理编辑 , 浙江大学在读研究生。
2 2
浙 江海 洋学 院学报 ( 文科 学版 ) 人 Junlf hj n ca nvrt( u aie c ne ora o ei gO enu i syH m ntsSi c ) Z a ei i e
【 中图分类号】26 [ I . 0 7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o— 3820 ) —0 10 1 88 1(090 02—5 o 2
在 当代 , 陈染 同王安 忆 、 白、 男等一 批 女性作 家一 样 , 在 当代文 坛纯 文学 与先锋 文 学创作 的 队 林 海 走 伍里 , 写着女性 “ 抒 私人话 语 ”但 在这 同一 色系不 同色调 的创作 背景 里 , , 陈染 的创作 无疑是 个人 化 的 , 独 特的 , 耐人 寻味 的 。王蒙 在《 陌生 的陈染 ( 序 )中称 :陈染 的作 品似乎是 我们 的文 学 中的一个 变数 , 代 》 “ 它
第2卷第2 6 期
浙 江 海 洋 学 院 学 报 (人 文 科 学 版 )
V16N. o o . 2 2
20 年 6 J R A FZ JA G E N V R I Y H MAN T E C E E) Jn. 09 09 月 OU N LO HE I N OC ANU I E ST ( U I I S S I NC ue 20 ,
忽然 就暴 死 了 ” 。对 于 拗拗 来说 , 亲 “ 父 是一 个傲 慢且 专 横 的不 很得 志 的官 员 , 年来 ( 多 大约 从我 出生开
始) 他一直受着抑制和排挤 , 这更加剧 了他的狂妄 、 烦躁与神经质”T老师 的“ 龌龊得令她恶心又痛 , 爱”

私人生活--欲说还休的女性故事--论陈染的《私人生活》和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

私人生活--欲说还休的女性故事--论陈染的《私人生活》和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

的迷失导致了身体的迷失; 及至多米开始和她顶 礼膜拜的导演 $ 演绎 “傻 瓜爱情” 时, 她再次在 脆弱多变的爱情中遭受又一次打击……可以说, 多米的成长是在自我的不停分裂中完成的。 人, 渴望获得一种完整性存在, 这是人的本 能。当内在自我日益强大, 人际自我与社会自我 日益萎缩, 两方面走向了日益决裂的两端时, 一 个人的完整性便受到了破坏, 自我走向分裂。分 裂的后果便是幻想与现实的冲突及人在冲突之 下的彷徨惘然, 最终陷入了孤立无援的生存困 境。然而, 从女性主义角度来看, 女性的内在自 我的发展强大正是女性追求真实自我的可能路 径。因为人际自我、 社会自我是具社会性的、 被 动性的, 是与 “人际经验” 与 “社会经验” 相伴相生 的。社会所给予的 “人际经验” 和 “社会经验” 只 可能是 “男性经验” , 由男性在社会中支配。这些 “经验法则” 实行的是男权中心原则, 女性在这样 的 “人际经验” 和 “社会经验” 中产生的不可能是 真正代表女性自身的 “人际自我” 和 “社会自我” , 只有完全由内心真实体验, 是真正在女性经验中 成长的 “内在自我” 才真正地代表了女性。这就 是说只有当社会经验、 人际经验赋予公平自由平 等的原则, 自我才能得到和谐统一, 女性才能真 正与人类成长一起同步, 这种由于自我的分裂导 致的孤独感才可能削弱甚至消失。 (") 自闭 维吉尼亚 伍尔芙有句名言: “ 一个女人如果 要想写小说, 一定要有钱, 还要有一间自己的屋 子。 ” 仅从字面上看, 这是在说明女人要具一定的 经济地位、 社会地位和特定环境才能做成事情。 仔细推敲, 便能发现, 在伍尔芙的呼吁当中, 屋子 不仅仅是指向物质实体, 它还象征着女性的一座 精神城堡。事实上, 我们在陈染、 林白等的作品 中已经能够总结出更为迫切与激进的内心呼吁: 女人, 要有一间自己的关闭的心灵之屋。 “我必须紧闭门扇, 轻手轻脚地将窗帘的缝 角拉严。 ” (陈染语) 这间关闭的房子对女性如此 重要, 它不仅仅可以使喧哗的男性话语、 强悍的 男权意识尽可能排除在女性世界外, 还可以使女 性在这个封闭的自我空间里, 潜思默想, 清理和 打捞自己的细微、 瞬变、 独特的女性经验, “ 寻找 那种业已稀疏的已经被社会理性层面掩盖和遗 忘的东西” 。 自闭, 指的是对现实社会的自动远隔和心灵 &%

女性意识的另类书写——陈染小说《私人生活》解读

女性意识的另类书写——陈染小说《私人生活》解读
神 安慰 。
个 典 型 的 “ 权 ” 形 象 。 在 班 里 , T 师 常 常 孤 立 、 羞 辱 迫 , 因此 , 自然 会 寻 求 与 同 性 的 心 灵 对 话 , 寻 找 同性 的精 父 老 在 家 里 , “ ” 与 母 亲 心 灵 相 通 , 是 共 同抵 抗 父 亲 霸 我
类书写。小说 中的 “ 我” 以女性 的 目光 审视 外部世界 ,洞悉女性 自我的本质及生命意 义,在 男权社会中 , “ 我”
不甘 干被 男性 统 治 , 大胆 地 向 男性 挑 战 ,颠 覆 父性 权 威 , 当然 ,我 们 从 中也 看 到 了女 性 所 面临 的 物 质 与 精神 的 双 重 困境 ,在 这种 困境 中,孤 独 的 “ ” 只 能 向 同 性 寻找 心灵 的安 慰 。 我
统文 化 秉 持 者 的批 评 。 “ 落 ” 、 “ 廉 鲜 耻 ” 、 堕 寡 洼欲 所 言 : 人 所 犯 最 大 的罪 , 就 是 他 出生 在 世 。抛 开 道 德 的 争
望 的 化 身 ”成 为 唐 菲 的 代 名 词 ,似 乎 所 有 的 目光 都 仅 仅 集 议 ,唐 菲形 象 的 审 美 特 质 才 真 正 被 人 洞 见 , 鲜 明地 表 现 为
男性 总是充 当强 还 将 奶 奶 与 狗 逐 出 家 门 , 因 此 , “ ”讨 厌 父 亲 , 甚 至 产 和 支配者 的形象 。在传 统 的性观念 中, “ 我
生 了想 要 报 复 父 亲 的 “ 父 ”心 理 , 当父 亲 赶 走 奶 奶 时 , 弑
者 的角色 ,女性 的欲 望 的产 生多半是 由于男性 的事业 、地
“ ”就发誓 : “ 我 等我 长大 了……我 要报仇 !”于是 ,有 位 、名誉 、道德 、经济等诸 种因素 的刺激 ,她们 只是在献 ] 我 女 时 , “ ”会 用 剪 子 把 父 亲 的裤 子 剪 坏 ;有 时 , “ ”会 身 ,在 表 达 她 们 对 男 性 的 臣服 。 ” [而 “ ”却 要 改 变 “ 我 我 2 幻 想 父 亲 开 的轿 车 变 成 了 警 车 , 他 成 了 囚 犯 ,身 穿 褐 色 囚 性 成 为 他 者 ” [这 种 困 境 。作 为 男 权 社 会 中 的 一 员 ,伊 楠

童年记忆与女性成长

童年记忆与女性成长

第22卷第3期Vo l.22No.3平原大学学报JO U RN A L O F P IN GY U A N U N IV ERSIT Y2005年6月June.2005童年记忆与女性成长赫永芳(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河南新乡453007)摘要:本文试图从/童年记忆0这一角度切入,分析童年记忆给女性成长带来的独特而巨大的影响,以求更全面地评述新时期小说创作中的/女性成长0问题。

关键词:童年;成长;童年记忆;女性成长中图分类号:I207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944(2005)03-0032-03收稿日期:2005-03-01修回日期:2005-03-31作者简介:赫永芳(1980)),女,河南鹿邑人,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专业在读研究生。

电影5美丽人生6是好莱坞久演不衰的著名影片,影片中的犹太父亲用他无比的机智、博大的爱心和坚定的笑容使幼小的儿子自始至终坚信他们在纳粹集中营的种种遭遇只是一场游戏,只要他遵守游戏规则,结束后就可以得到一辆他梦想的坦克。

他是幸运的,因为父亲的小心呵护使他躲过了战争带来的血腥和残酷。

童年遗留给他的不是痛苦、伤害、屠杀,而是甜美、温馨和有趣。

所以,多年以后当他回忆儿时的独特经历时仍能以一种平静和缓的语调讲述事情的经过。

与他相比,本文中的这些女孩子虽然身处和平年代,没有战争的侵袭,或许时代的动荡也没有在她们弱小心灵里留下太多的阴影,可父母的无形影响、来自异性突如其来的伤害和对死亡孩子式的体味却使她们的童年记忆永远充满尖锐的痛苦和莫名的悲伤。

这种挥之不去的痛苦和悲伤将伴随她们整个的成长过程。

在切入正题之前我们有必要对/童年记忆0和/女性成长0两词的内涵加以严格界定。

首先将什么年龄段的人看作儿童?纯粹的生理学家把儿童看成是尚未成熟的成人,心理学家考虑了社会的因素,但儿童的年龄仍是一个可以随着主观评判标准的差异而改变的参数。

意大利儿童心理学家蒙特梭利根据心智的变化划出了儿童发展的三个阶段:0-6岁;6-12岁;12-18岁。

从女性意识角度比较分析鸳鸯和简·爱的“拒婚”

从女性意识角度比较分析鸳鸯和简·爱的“拒婚”

访者 中 ,有 近三 分之 一的人 一个 也说 不出来 ;另 有三分 之 D i s c o u r s e A p p r o a h[ c M] . B e i j i n g z F o r e i g n L a n g u a e g T e a c h i n g a n d
和美 国有着 不 同的文化体 系 、 文 化传 统 、 习俗 、 惯例 、 观念 、
描述 与展 现是不 符合 全球化 背景 下文化 相互 理解包 容融 合
思维方 式 、审美观 等 ,文化差 异是 美剧歪 曲中国人 形象 的 的潮 流 ,也会伤 到 中国剧迷 的感情 。 原 因之 一 。大 多数美 国人都 只是对 中 国文化略 知一 二 ,文 中国人 的形象不 能仅仅 让别 人去 描绘 去阐释 。我们 需 化误读 是不 可避免 的 。具 体来看 ,应 该还有 以下 几点 。 要站 起来 维护 自己的形象 ,要让 更 多的正 能量形 象与更 文 第一, 从历 史上看 , 其 积淀 而成 的刻板 印象根 深蒂 固。 明行 为 出现在媒 体 的版面上 ,也 要有 更多优 秀 的影 视作 品
当美 国人试 图找 出 中国人 的样 子时 ,这段 历史 肯定对 他们 与文 化传 播媒介 出现 在世 界的视 野 中。 中国人 民已经从 政 有很大 的影 响 。上 文 中提 到 的付 满楚 就是 其中一 个例子 。 治 霸权 中努力地 站 了起来 ,更不 会没 落在文 化霸权 里 ,相 第二 ,从经 济上看 ,与美 国相 比,中 国的经济 实力仍 信 华夏文 明 的悠 长历 史 与文化积 淀 的根基 是不会 被西方 文 然处 在发展 中国家 的水 平 ,中 国人 民和 美 国人 民的生活 水 化所 侵蚀 ,也 相信现 代华 夏儿 女会将 古老 而又 美丽 的东方 平还 有一段 差距 。对美 国人 而 言, 中国是一个 贫 穷落后 的 文化 延续 并 弘扬 下去 。

陈硕:《简爱》《傲慢与偏见》女性意识的异同及原因

陈硕:《简爱》《傲慢与偏见》女性意识的异同及原因

陈硕:《简爱》《傲慢与偏见》女性意识的异同及原因《简爱》《傲慢与偏见》女性意识的异同及原因(陈硕)《傲慢与偏见》《简·爱》女性意识的相同点:两本著作都表示,完美的婚姻一定是基于爱情而生。

两位主人公同样勇敢的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不甘于命运的安排,也不会成为男人的附属品。

伊丽莎白曾经被三次求婚,在这当中,柯林斯拥有体面的身份与工作,并且会继承伊丽莎白父亲的遗产,假如伊丽莎白嫁给他,那么生活就会得到保障,可是伊丽莎白明白自己并不爱他,所以拒绝了对方的求婚。

而达西首次对伊丽莎白求婚时,伊丽莎白并不了解达西,甚至对他有偏见,尽管达西的社会地位和身份是如此高贵,可是当时的伊丽莎白对他并没有任何爱慕,因此她也选择了拒绝求婚。

但是达西第二次对伊丽莎白求婚时,二人的种种误会冰释前嫌,彼时的伊丽莎白甚至按捺不住心中喜悦,选择了接受,因为她明白,自己和眼前这个男人之间是有爱情的。

另一位女主人公简·爱同样的被两个不同的男人求婚,首次是罗切斯特,因为爱着对方所以简·爱同意了,不过因为世事无常令她有了第二次被求婚的经历,也就是圣约翰,可是简·爱明白,自己和对方之间没有任何爱情所以她无法接受。

根据上述种种能够知晓,两位女主人公的婚姻是以爱情做基础而发生的,这也映射出了两位著作者的婚姻观。

《傲慢与偏见》《简·爱》女性意识的不同点:虽然两本著作的婚姻观存在相同之处,却也存在差异,通过两个女主人公能够了解到:伊丽莎白认为婚姻应该以爱情做前提而发生,可是伊丽莎白并没有经济独立的思维模式,她的生活不论是在婚前还是婚后,依然要取决于男性,像是父亲或者是丈夫,所以伊丽莎白的世界里,女性依然要出嫁,她和其他女性的不同之处体现在,她的婚姻需要以爱情为基础,尽管如此,她的择偶标准里依然存在贵贱之分。

简·爱认为婚姻的先决条件是爱情,也只能是爱情。

在罗切斯特拥有高贵的身份和社会地位时,简·爱感觉到了不安和卑微。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解读祝庆英对《简·爱》的翻译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解读祝庆英对《简·爱》的翻译

校园英语 / 翻译探究从女性主义的角度解读祝庆英对《简·爱》的翻译北华大学外语学院翻译硕士专业/柳千山【摘要】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近年来随着“文化转向”开始兴起的一种新的翻译批评理论,在世界翻译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许多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将女性主义融入于其译文之中。

因而,本篇论文以祝庆英的《简•爱》译本为研究对象,结合《简•爱》原文,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对其《简•爱》的译本进行解读。

【关键词】女性主义 翻译批评 《简•爱》前言近年来,许多学者纷纷展开对翻译批评的研究,提出诸多翻译批评方法,女性主义翻译批评便是其中之一。

随着全社会女性地位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将关注的视角投注到女性主义翻译批评上来,研究的成果层出不穷,凸显出当前译者较高的批评素养。

如,《山东外语教学》2003年第6期刊登的《由女性主义看<红楼梦>判词的英译》一文便是从女性主义的视角评析了译者在翻译《红楼梦》一书相关判词的过程中所体现的女性主义,诸如此类的研究很多,故女性主义的受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在此浪潮下,本文从女性主义翻译批评的角度出发,以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及祝庆英的《简•爱》译本为研究对象,从词义、句法等方面详加分析,对祝庆英译本体现的女性主义方面详加分析,以加深读者对祝庆英译本及原著的理解。

一、女性主义翻译批评理论女性主义翻译批评理论始于北美,旨在识别和批判那些既将女性又将翻译逐入社会及文化底层。

为此,它必须探讨翻译被“女性化”的过程,并且试图动摇那些维持这种联系的权威机构(李文革,2004:237)。

该理论与传统的翻译理论不同,甚至“格格不入”——大量使用女性主义运动的思想,将其融入、并渗透到翻译领域,推翻传统翻译理论之藩篱枷锁,试图将翻译研究及实践中对女性的歧视消除。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倡导者,Simon女士曾对传统的翻译“忠实”理论持否定态度,在她看来,翻译是文化的介入与协调,原文与译文是共生共存之关系。

喧嚣中绽放的孤独者——试论《私人生活》中倪拗拗的“孤独”

喧嚣中绽放的孤独者——试论《私人生活》中倪拗拗的“孤独”

喧嚣中绽放的孤独者——试论《私人生活》中倪拗拗的“孤独”韩静 重庆师范大学摘 要:陈染作为“个人化写作”的代表作家,惯用对个体精神世界的分析,以微妙的笔触,去奋力张扬隐秘的内心世界。

倪拗拗整个身心成长过程散发着浓烈的孤独感。

本文试从孤独主体与社会他者的联系、与主体自我的联系来分析这份孤独,从而给现代都市孤独女性提供自我成长的价值意义。

关键词:孤独;陈染;《私人生活》作者简介:韩静(1996-),女,汉族,重庆涪陵人,重庆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2-031-02在当代女性作家群体之中,陈染的创作别具特色。

鲜明的经验化、个人化女性特征是其小说的风格标签,也是众多学者进行陈染作品研究与评论的切入点。

本文从个人视角出发,返归心灵,去剖析倪拗拗的精神世界,探寻对于现代女性的成长价值。

《私人生活》中的倪拗拗,她极力以自己的开朗去摆脱幽闭症的设定,反而敲定了幽闭症的存在。

她活在自己臆想的世界中,逃避是她的天性,拒绝成她的本能,这都折射出她内心世界的孤独。

她的成长经历,无论是与T先生的情感磨合,还是与禾寡妇的互相慰藉,都是复杂而敏感,独特而令人悸动的。

这种对个体生存状态和内心精神体验的着笔,常常被作为是陈染的作品主题。

每一场景中的倪拗拗,都可以看作是剖裂分化的陈染。

长久处于孤独感之中,甚至严重影响其社会功能的群体,我们常称其为孤独者。

倪拗拗作为小说中的孤独者,其孤独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主体的倪拗拗与社会他者的联系,二是主体自我内部的联系。

一孤独者倪拗拗与外界他者的联系,一是与同性之间的联系,一个是与异性之间的联系。

陈染尝试着打破传统的性别界限,以爱为基点,从而延展到同性之间的情感。

这种超性别意识引导之下的情感,往往被认为是处于男性主权话语之下受到共同欺压的女性,在拥有共同生命经验以及本能性别的认同感后对男性情感掌控权的一种逃离,是两个具有孤独气质的人互相吸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虹希
内容摘要:陈染《私人生活》中的倪拗拗和勃朗特《简·爱》中的简·爱形象特质有同有异。

她们都是当时时代的另类个体,却拥有不同的生命过程,走向了不同的结局。

《私人生活》和《简·爱》中都大量提及了“房间”这个意象,我们也正是通过这个意象来探讨倪拗拗和简·爱的孤独与女性意识。

我们可以发现,简在追寻的路程中渐渐消除孤独。

倪拗拗在人生的开头是不那么孤独的,但她却越来越孤独,并学会在疼痛中享受孤独。

简捍卫自由平等和尊严,是女性意识的萌芽,而倪拗拗则是反抗男权、控诉社会,是当代女性意识的具化。

关键词:房间倪拗拗简·爱孤独意识女性意识
一. “房间”意象
“房间”这个意象在陈染的《私人生活》中出现的频率极高,在《简·爱》中出现的频率也不低。

这足可以说明“房间”意象在文中的重要性。

我们知道,陈染一直提倡“个人化写作”的概念,她认为“个人化写作”就是从大时代和大社会中退回个人的内心和生命全部,从某种意义上说,陈染作品序列从一开始便呈现了某种直视自我,背对历史、社会、人群的姿态,有一种疏离尘世、独向自我的“幽闭”倾向,故她笔下的“房间”多是宁静幽闭的。

而《简·爱》中的“房间”意象则有多样的韵味,有时候简是被迫进入的,而她主动进入的那些房间也分破旧和富丽,寄托着她不同的感情。

倪拗拗她喜欢把自己长期幽居于不断变换的房间里。

我们可以看见在冷清的房间里,倪拗拗的母亲在孤寂的忙碌,与她父亲争执,彰显出倪拗拗有缺失的童年。

或是进行一些哲理的思考,比如时间的流逝。

“在房间这种封闭小世界中,倪拗拗要么沉浸于漫无边际的白日梦,要么煞有介事地同自己的胳膊(“不小姐”)和腿(“是小姐”)亲密交谈,在喃喃自语中愉快地自我消遣;要么和同性朋友禾寡妇、伊秋紧张而又亲切地纠缠在一起”①。

透过这些,陈染形象地构筑了诞生在房间里的女性私人世界。

尽管在房间内做的事情不尽相同,但是这些幽闭的房间都是主人公倪拗拗逃避群体,逃避现实,逃避伤害的最佳归宿,成了她们阻拒外界空间的庇护所。

这类“房间”的意象含义是比较单一的。

《简·爱》中“房间”的典型之一就是她曾被贝茜等人关进去的方形豪华房间。

那是里德太太家可说是最好房间,但是对于简来说只是蒙受羞辱的所在。

房间的陈设红白交杂,神秘却也特别空寂,里德先生就是在那里去世的,房里回荡着一股哀怨之气,使她特别害怕。

在里德太太对勃洛克赫斯特先生说简是一个喜欢撒谎的坏女孩子之后,“房间”就像是一个积蓄情感和话语的过程,她忍不住穿过房间,随后喊出压在心底已久的话语,“我很高兴,你不是我的亲戚。

只要我活在世上一天,我决不会再叫你一声舅妈,长大以后也绝不会来看你。

如果有人问我喜欢不喜欢你,问你待我怎么样,我就说,我一想起你就恶心,你对我残酷极了。

”去学校之后,进入的生火的房间象征着简得到了她人生中的第一缕光明,她首次遇见了理解她的谭波儿老师。

随后在学校里见到那么多的小房间,象征着学校内部的压抑,有着让人窒息的气息。

在房间里,她遇见了她的朋友海伦·彭斯。

在瘟疫弥漫洛伍德之后,房间则是有着医院和死亡的味道。

在罗切斯特庄园中的属于她的卧室显示着她终于有了符合她心意的落脚处。

随罗切斯特看见的房间则是显示罗切斯特的富足和品味。

这类“房间”的意象蕴含是丰富驳杂的。

二.比较倪拗拗和简·爱的孤独和女性意识
想要捋清倪拗拗和简·爱的孤独和女性意识,我们先要进行倪拗拗和简·爱的人物形象比较和作品的大致比较,再透过“房间”意象来比较总结。

《私人生活》写于20世纪90年代,是一本相当前卫的著述,此时女性意识正在觉醒,是当代新女性的反抗之声,而《简·爱》写于19世纪四五十年代,当时贵族找情妇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女性的地位并不高。

这就从时代背景上决定了她们女性意识的异同。

无论是倪拗拗还是简·爱都可说是他们生活时代的另类个体,是当时的“孤独者”。

她们都具
有直视自我的特质,都会对着镜子审视自己的内心,但是她们的形象还是有差别的。

夏洛蒂·勃朗特在小说中成功地塑造的是一个追求独立、自由、平等、捍卫尊严、勇敢热情、生机勃勃、具有独特个性的人物形象。

陈染塑造的则是“远离喧嚣与浮躁而获得了生命的沉静与从容,精神的自足与充盈使她们解构了男权规范的束缚,窥破了男人在其貌似强大背后的卑劣与渺小,从而获得了一种足以和男人对视的自信与精神支撑力”②的独身女人形象。

从作者塑造的形象上我们就可以发现作者寄予的女性意识是有差别的。

简·爱希望在男女地位实际并不平等的社会里获得与男性平等的地位,在女性为男性附属的现状中成为一个拥有独立人格的有知识的人,这可说是女性意识的起步。

倪拗拗则是反对男权,她认为男女是一种互补和相互延伸,表达出陈染那种“女人的视野完全应该而且有权超越性别,而抵达对人类整体命运的终极关怀”③思想,女性意识已经比较成熟完善了,远比简的女性意识激进完整。

《私人生活》和《简·爱》都可说是女性成长小说,都是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来写作的,便于主人公真情和经验的抒发。

它们都注重心理描写,而《私人生活》在表达心灵成长之余,还有描写肉体的成长史,这是《简·爱》缺少的。

它揭露的女性生存主题远比《简·爱》丰富,同时更为鲜明地“敞开了一直为人们所忽略的女性生存、女性境遇的悲凉性,并由此构成对人们已有生存体制、性别体制和社会体制的一种全方位反思”④。

倪拗拗常常呆着的幽闭的房间,就像是一个女性私人王国,一个只属于女性的“地盘”,覆盖着属于倪拗拗的女性意识。

她时常做白日梦是女性特征强烈的人才能办到的事情,潜意识里就默认并自豪于自己是个女生。

和禾寡妇等的缠绵显示出她清晰而独特的女性性意识,讲述女孩到少女再到女人的转变,这是连同时期的林白作品都只会婉转含蓄表达的,更遑论简了。

她关于女性甚至是人类的思考显得更为的深刻。

而简不论进什么房间,必然都会对那个房间进行或多或少的细节描写观察,有着女性的细腻。

被关进里德先生死去的房间会害怕,是一个普通的更为生活化的小女孩。

再被里德太太说坏话之后,会维护自己的尊严和人格,“你的儿子是个坏男孩,但我是个好女孩儿。

他才常常说谎,而我不。

”她会拒绝罗切斯特提出的做他情妇的建议,哪怕他能提供多么富丽堂皇的大房间给她居住,坚持自己作为独立女性的骄傲。

在罗切斯特因为火灾失去他的大庄园和眼睛后,仍旧遵从自己的心嫁给他。

若说在各个房间中进出的简是一位拥有女性独立自尊并为之骄傲的意识的女性,那么长居在幽闭的房间里的倪拗拗就是一位讲求男女平等到甚至有些女性优越感,力图建构起一个纯粹的女性空间的女子,她的女性意识是全面而可抽象的,对已有的女性意识含义进行拓展,具有先锋性,但是常局限于“房间内”,不可避免的使人感觉逼仄,尖锐却脆弱。

简和倪拗拗都面临过家庭的破碎、亲情的缺失。

简从小被里德太太虐待,被仆人和里德太太的儿女们欺压,她们不懂她、嘲笑她、欺负她,夺走她的书籍,将她关进红屋子。

简是孤独的,一度达到书籍都不能安慰她的孤独的地步。

但是她在不断的成长中找到了心之所系,她有了朋友,屋子里有了“火光”。

她拥有了爱情,成为一个她自己喜欢的人,成为了她希望的完满的家庭的一员,真正地拥有了属于她自己的屋子、房间。

简的孤独意识是渐渐削弱的。

而倪拗拗却是不断地失望着,家庭不幸、童年孤独、青春苦闷、爱情丧失,形成了“受到伤害——拒绝伤害——确立自我”的人生轨迹。

她也曾想过走出房间,但是父亲使她觉得她像是一个潜伏者,不能露面。

和她有感情的女性都走向了死亡的结局,唯一爱恋的男性尹楠最终也没能和她走到最后。

她回到了或者说是不得不回到了屋子里,走过爱的苦旅,“对现实生活有着清醒而痛楚的体认”⑤,寻不到精神依托,最终陷入了更深的孤独里。

但或许于倪拗拗而言,孤独是痛苦却没什么不好的。

陈染运用一系列心理描写和人物形象的多重塑造方法来表露倪拗拗的情绪。

女性是承受孤独的主体,而孤独又是寻找精神家园的诗化。

在文章的最后,倪拗拗极度迷恋上浴缸这一处所。

她把浴缸布置成一张床,自己舒适的躺在里面,浴缸空间狭小却坚固安全,象征着她一直缺乏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她渴望一个归宿,可以让自
己的心灵可以得到片刻的安宁。

但空间从房间到浴缸的缩小也表征着女主人公对社会人群的恐惧、弃绝,她选择了自已一人面对、享受孤独,孤独意味着寂寞,却也意味着自由。

伍尔夫说:“女人要有一间自己的屋子”,对于简·爱而言,或许会领会成女人要有自己的经济能力,才能够获得与男性平等的女性地位,才拥有按自己意志消除孤独的资本。

对于倪拗拗而言,则意味着要有一间可以独处的屋子,让自己可以静静思考,不受外部的喧闹所打扰,追求精神的自由,在疼痛中享受孤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