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时代意蕴及其操作合理性,政治理论例文.doc
深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心得
深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心得一、概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党的报告明确提出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深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性、现状及其对策,旨在为读者带来深刻的思考和灵活的理解。
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性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指国家的管理和决策能力要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达到现代化水平。
这不仅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一个国家整体治理能力和国家形象的重要体现。
而今,国际国内形势正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对我国国家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深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状目前,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具体表现在政府管理体制机制不够灵活、决策机制不够科学、政府服务水平不够高效等方面。
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
我们必须正视当前的问题,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努力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
四、深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对策要深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从多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是要加强法治建设,建立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
法治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只有依法治国才能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
二是要加强政府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治理体系。
政府管理体制机制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只有建立健全的管理体制机制,才能提高国家的治理能力。
三是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国家治理人才。
只有有才干的人才才能提高国家的治理能力,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发展。
五、个人观点和理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核心。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意蕴及路径选择
庄、 城市、 国家、 地 区和全球各个人类活动领域运行 ” 。 国家
我 国现有治理体制和模式仍以传统性为突出特征,“ 碎片
治 理 是 相 对 于 国家 政 治 基 本 制 度 安 排 而 言 的 。“ 主 要 指 的 是 化 、 短 期 行为 、 政 出 多门 , 以及 部 门主 义和 地 方 主义 , 严重 削 弱
系, 培育和 弘扬 社 会主 义核 心价值 观 。
【 关键词 】 国家治理 现代化 特点 路径 意蕴 【 中图分类号 】 D 0 3 5 【 文献标 识码 】 A
党 的十八 大 以来 , 国家 治 理现 代 化 这一 命 题 蔚 然 兴起 。 这 于运 用 法 治思 维和 法 律 制度 治理 国家 , 从而 把 中国特 色 社 会主 。 ⑤ 中国 国 家治 是 我 国改革 发 展 步入关 键 阶 段 的适 时 课 题 , 是实 现 中国梦 的必 义各方 面 的制 度 优 势 转 化 为 治 理 国家 的效 能 ”
安Hale Waihona Puke 合 理 , 国家 治 理才 能 良性 启动 。 中 国现 代 化 不 同于 西 方 国 家 现 代 化 的 关 键 特 征 是 : 西 方
国家 治理 体系 现代 化 是 指 “ 政 府 职 能合 理 到 位 , 政 府 权 力 走 的是 一 条 “ 社会 造 国 家 , 国家 造 政 党 ”的道 路 , 中国 走 的 是
化 一般 来 说 是 指政 府 的 公共 政 策 制定 能 力 、 公 共财 政与 预算 能 要 结 合 中国实 际 , 将 国 家治 理 中 国化 , 彰 显 中国特 色社 会 主 义 力 和 选 人 用 人 能力 的 现代 化 。 其显 著标 志包 括 政 府 的 公共 意 特 征 。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政治学解读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政治学解读【摘要】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政治学领域的重要议题。
本文通过政治学视角分析国家治理体系的内涵与要求,探讨了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路径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策略。
文章强调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互动关系,指出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进程。
在本文阐述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要性,探讨了政治学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启示,并展望了未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发展。
通过深入的政治学研究,可以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政治学解读、内涵与要求、重要性、现代化路径、策略、互动关系、必要性、启示、发展、展望未来。
1. 引言1.1 引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个国家发展和稳定的基础。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也需要不断更新和升级。
政治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重要的视角,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路径和策略。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政治学的角度出发,分析国家治理体系的内涵与要求,探讨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性,讨论政治学视角下的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路径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策略,以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互动关系。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要性,以及政治学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启示。
2. 正文2.1 国家治理体系的内涵与要求国家治理体系的内涵与要求涵盖了国家的组织结构、权力运行机制、行政管理体系、社会管理体系等方面。
在现代化的背景下,国家治理体系需要具备以下几个重要要求。
国家治理体系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的政府组织结构。
政府机构之间的职责、权力、协作关系应明确清晰,避免出现机构之间的重叠和冲突,确保政府运行高效有序。
政府机构应具备相应的专业能力和素质,能够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
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时代意蕴及其操作合理性——个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
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时代意蕴及其操作合理性——个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作者:陈平来源:《理论导刊》 2015年第1期陈平(中共中央党校政法部,北京100091)摘要: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是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目标。
当代中国场域中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国家职能不断转变与治理主体不断转换的双重逻辑结合的产物,它突破了治理的传统视域,将权力之治与公共事务之治相融合,旨在实现国家与社会之治的交融。
文章以历史制度主义观点审视分析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指出其操作合理性基于四个主要因素,即国家外部压力体系的挑战、国家内生动力的制度化运行、执政党精英的大力推动以及现代国家执政理念的确立。
关键词: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历史制度主义;合理性中图分类号:D6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5)01-0004-06作者简介:陈平(1988-),女,山东临朐人,中共中央党校政法部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政治发展。
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建设战略,是当代西方治理(Governance)理论与中国国家建设实践的有机融合,既具有回应世界发展潮流的意涵,又具有中国自主发展的民族特色。
作为一种后“新公共管理”(New public management)时代的理论范式,治理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初兴起以来,迅速成长为席卷全球的治理话语,并在90年代引介至中国。
与此同时,30年改革开放之下的中国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诸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社会深层次问题却也日益凸显,亟待一场科学的治道变革以将改革大业推至更高境界。
在此背景下,十八届三中全会适时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总目标,正式将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纳入到国家现代化总布局之中。
当然,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不同于西方的治理话语。
“中国国家治理的历史场景与生态环境”由“现代化、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与全球化的力量”所共同塑造,[1]意味着公共权力运行的规范化与制度化、民主化、法治化、效率及协调。
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基础价值与实践
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基础价值与实践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指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领域,以现代化科技手段为支撑,实现国家治理的全面现代化。
它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一个有阶级基础的政治组织,其主要作用是保障统治阶级的利益,并进行全社会的调节和协调。
社会主义思想则强调国家应该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利益,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和参与权利。
在这些基础上,我们可以把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解为实现人民民主权利、提高政府效能、优化社会治理、管理自然环境、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多维度、全面性现代化进程。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在于能够为国家和民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在政治层面,国家治理现代化能够助力政府增强领导力、提高责任感,提高政府效能、加强民主监督、打击腐败。
在经济层面,国家治理现代化能够优化环境、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加产出,进而推动经济发展。
在文化层面,国家治理现代化能够丰富和弘扬民族文化、提高国际交流与合作。
在社会层面,国家治理现代化能够提高社会福利、改善民生、提高社会公正性和稳定性。
在生态层面,国家治理现代化能够保护和修复环境、优化资源配置、加强科技创新、实现生态文明的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和实践。
中国政府注重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促进全民参政议政和公共管理的多元化、创新化,进一步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和效能。
同时,中国注重加强科技创新、提高数字经济和智慧城市建设的水平,进一步提升整个社会的信息化程度和服务水平。
中国推动《巴黎协定》的落实,积极参与国际生态环保合作,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为全球环保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总之,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一个多维度、全面性的大课题。
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推进和全球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国家治理现代化将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不断深化和拓展,为世界和平、发展、共赢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优势与特色及时代意义
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优势与特色及时代意义作者:李爽冯向辉来源:《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1年第05期[摘要]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世界政治理论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也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理念与实践。
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指的是全社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广泛参与、协同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过程。
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善治”,包括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兩个方面的过程。
通过对治理环境、治理主体、治理手段等中西方国家治理模式三要素的比较分析,可知: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最大优势和鲜明特色。
在党和国家的治理理论与治理实践中三大治理优势和特色已经形成,即具有合理的制度设计和长远的治理规划、建立健全治理体制机制以提升治理效能、坚持和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全过程民主。
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时代意义在于,顺应广大人民群众的新时代社会发展需求、为中国权力监督体系的构建提供理论指导、为世界政治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关键词]国家治理现代化;中西方国家治理模式: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0292(2021)05-0006-06[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共同体目标引领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构建研究”(19SHH033)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国家治理工作,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总结概括了中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十三项显著优势,明确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并结合当下国内外发展形势,指明了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前进方向。
与西方国家治理相比,中国国家治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思想文化底蕴和实践基础,同时也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以及独特的治理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到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直是重要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体现,也是中国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和完善的需要。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国家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治理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治理体系是在长期的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其核心特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政党之间的协商合作,实现国家的稳定与发展。
决策过程中的广泛民主、群众参与和社会各方面的智慧,保证了决策的科学性和公正性,使国家治理更加符合人民的利益。
此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治理体系还包括依法治国、政府公信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等各个方面。
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体系的基本原则,通过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保障国家治理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政府的公信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提高政府的透明度、廉洁度和公正性,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和公众的信任度。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则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特点,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协委员的协商合作,实现国家的和谐发展。
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体系的重要方面,通过制定并实施科学规划,推动国家的整体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治理能力现代化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迫切需求和重要保障。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体系的指导下,中国积极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和挑战。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政府治理方面表现出色。
通过推行依法行政、简政放权、放管结合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建设法治化政府,提高政府的服务能力和效率。
同时,政府还加强信息化建设,推进政务公开,提升政府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和形象。
中国现代化的一个全新维度——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国现代化的一个全新维度——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现代化的一个全新维度——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随着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已成为一个全新的维度。
它不仅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方面,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具体体现。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起源、特点和意义。
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起源源自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目标,积极推进党的领导体制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核心,通过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构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治理体系。
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中国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扬民主,保证国家治理的科学决策和顺利实施。
中共党的领导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相互配合,保证了人民群众对国家治理的有效参与。
其次,中国坚持依法治国,通过完善法制和法治体系,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同时,中国还注重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加强社会管理和服务,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第三,中国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纪律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保证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
这些特点使得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得到整体提升。
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首先,它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撑。
中国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关键环节,使得经济和社会发展能够有序推进。
其次,它为中国走向世界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供给和智力支持。
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成功经验,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新的选择和借鉴。
同时,中国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积极贡献。
然而,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意义、内涵和实现路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它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它开启了全面改革开放、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开创了改革开放的新局面。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重大命题,并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意义、内涵和实现路径李景治(中国人民大学 国际关系学院,北京 100872)摘 要: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完善和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的转化。
中国国家治理体系,是由中国共产党集中统一领导,政府全面负责,人大、政协等政治主体和人民群众、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推动和协调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和谐、生态良好、文化繁荣的方法和途径的总和。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建设,必须强化治理主体,明确治理对象,着力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
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是制度更加完善,权力结构和分工更加合理,决策、执行、管理、监督等体制机制更加健全的进程和状态。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目标,是实现国家权力结构和权力运行体制机制的合理化,不断提高治理能力和效果。
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就必须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不断深化改革,坚持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稳步推进治理体系的制度化、法定化,积极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
关键词:国家治理体系;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路径收稿日期:2020-05-25作者简介:李景治,男,北京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原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1]3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明确,“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2]42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落实这一战略任务,需要对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和实现路径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
当代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和现代化建设思路
当代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和现代化建设思路2030年是新中国成立100周年,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在这个时刻,回顾和展望中国的国家治理和现代化建设,不仅是中国内部自省和自我提升的必然要求,也是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期待和关注。
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和现代化建设思路,到2023年会进一步取得怎样的成就和发展?一、国家治理体系在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中,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因为中国和西方国家在文化、制度、历史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需要有符合中国国情、符合中国实际和发展需要的特色。
特色社会主义首先明确了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和发展方向,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和指导。
随着中国的发展,国家治理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
2018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
这一方案明确了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优化国家治理结构、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等任务,推动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中央和国家机关改革。
中央和国家机关是中国的高层行政机关,通过中央和国家机关改革,可以提升党中央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增强政府的执行力和监管能力。
中央和国家机关的改革,将使之更加高效、更加优化和聚焦,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此外,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在制度建设方面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
例如,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普法教育,为公民提供更加全面、及时和有效的法律服务;建立行政复议制度,强化行政机关的法定职责,增强政府监管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二、现代化建设思路“现代化”既是一个目标,也是一个过程。
现代化建设思路,不仅提出了实现现代化的方向和路径,也明确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理念和取向。
中国在现代化建设思路上具有自己的特色和独特的价值观念,它和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有所不同,但都要以人的发展为核心。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是当前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方针和发展方向。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意蕴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意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国家治理现代化已成为全球性的趋势和必然选择。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意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推动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保证。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
只有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才能更好地适应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国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提高国家治理的效率和质量,推动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平衡发展。
国家治理现代化不仅能够带动国家各个领域的发展,还能够为民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和更加便捷的公共管理。
其次,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增强国家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提高国家整体竞争力、提升国家综合素质的核心手段。
随着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各国都在不断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以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力。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水平越高,国家就越能够在世界舞台上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因此,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不仅是国家发展进步的要求,也是增强国家竞争力、提升国际地位的必然选择。
第三,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
中国目前正处于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阶段,而国家治理现代化则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重要途径之一。
只有不断提高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水平,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更好地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国家治理现代化不仅是中国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需要,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第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实现国家长期稳定的重要保障。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当代世界国家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国家长期稳定的重要保障。
只有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上,才能在保持政治稳定、社会和谐的同时,更好地实现国家的长远发展。
因此,国家治理现代化不仅是当代国家发展的需要,更是实现国家长期稳定的必要保障。
总之,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当代国家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实现国家发展进步、增强国家竞争力、实现民族复兴和保障国家长期稳定的重要保障。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111中国军转民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余圆圆【摘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功经验所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这条道路融合了丰富的内涵特征,既具有普遍性,也具有独特性。
它是现代化中国和中国化现代化的统一体,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推进以及全球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因此,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需要牢牢坚持党的领导地位,将人民置于核心地位的发展理念贯穿始终,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发展动力,实现统筹兼顾的发展布局,才能真正把握住这条道路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为中国和全球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人类文明|价值意蕴|实践路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坚持走自己的发展道路,具有实现现代化的独特特点。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仅是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总结与归纳,更是对中国在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领域所取得成就的解释与阐述。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它体现了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的特色和优势,树立了中国模式的典范地位,也为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探索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内涵特质(一)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指中国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种独特的发展路径。
现代化是一种世界现象,代表着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发展趋势,是所有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必修课,更是中国发展必修课。
现代化是一种文明进步,要求积极寻求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工业文明向知识社会、贫穷落后向生产发达的转变。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服从于一般现代化,应具有现代化的特征,必须遵循现代化的一般规律。
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各国特别是资本主义现代化又存在本质区别,西方现代化利益至上的土壤根基难以孕育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大气。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前提是中国,是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中国,是处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下的初级阶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方位的中国,所以无论是文化血脉传承还是现实理论基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都具有与别的现代化不一样的特殊性。
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意义及路径探析
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意义及路径探析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开始以全新的角度思考国家治理体系问题,强调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稳定性、全局性和长期性。
本文对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思想的提出、重要意义以及路径方面做了重点分析。
关键词:国家治理;现代化;意义;路径;体系当前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的历史任务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和定型,从而为党和国家事业长盛不衰,为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幸福,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套更完备、更管用、更稳定的制度体系。
这是我们党历史上第一次提出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概念,它反映了我们党对国家现代化地深刻认识,体现我们党对改革的深化和系统化,对我国以后各方面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思想的提出国家治理体系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制度体系,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党的建设、生态文明、对外交往、军队和国防等各领域的体制、机制及相关的法律制度构建。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是指制度体系不断健全、成熟和完善,逐步走向现代化的过程。
其核心内涵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其重要标志是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依法执政。
特征是:主体多元化、目标人本化、方式规范化、手段文明化。
之所以提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基于以下三方面原因。
一是无论世界上哪个国家崛起都离不开制度变革,都彰显制度文明的重要。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崛起除了技术创新、开拓航线、殖民他国之外,最关键的是制度变革,并在制度变革中形成了适合本国国情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各类制度,这是西方国家几百年来保持发达的根本所在。
二是中国近代以来的屈辱历史充分表明了制度选择的巨大价值。
1840年的鸦片战争及以后的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地签订表明中国封建王朝的制度体系的种种弊病:思想僵化、闭关锁国、经济落后、制度腐败,由于几千年一贯制的封建体制与世界的发展格格不入,从而使我国由18世纪的世界第一大国逐渐衰败到落后挨打、割地赔款的境地。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意蕴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意蕴摘要: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解决当前中国各方面难题和问题的长效之策。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把握其价值目标,明确其价值标准要求,进而做出适宜的价值选择。
关键词:国家治理;现代化;价值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
这是我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治国理政理念的创新与发展。
“中国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改革,将是一个价值导向调整优先于治理技术革新的过程。
只有深刻把握了这一原则,治理现代化才能够从社会中获得不竭的动力支持。
”[2]国家治理现代化从理论层面来说,就是对国家治理这一价值取向重新审视与解构的过程。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目标“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的首要价值一样。
”[3]如果背离了公平正义这一价值目标,那么国家治理变革活动的合法性与有效性将遭到严重的质疑。
国家治理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推动公平的社会环境的营造,促进正义的社会制度的形成,公平正义必然也是公权力机关运行所应追求的核心价值目标。
国家治理在不同的阶段应该有不同的主题。
如果说改革开放的前期,我们的价值目标更多的是倾向于“效率”,即要解决好“做大蛋糕”的问题; 那时至今日应该重点解决“公正”,即“分好蛋糕”的问题。
我们再也不能无视在经济的高速增长光环下,触目惊心的社会不公问题。
我国已经迈入工业化中后期,也进入了现代化转型的关键期,因此与之相对应的国家治理层面上所追求的核心价值目标,不应只是通过让市场来提高社会的生产力,更为重要的是要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实现公平正义的政治现代化理念。
对于“效率优先”所带来的两极分化、差距扩大等社会问题,要通过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注入公平正义的改革因子,形成公平正义的国家制度体系,弥合市场运行中的差别和差异不至于演化为巨大的差距,从而使社会公平正义得到根本保障,这就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价值目标。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中国意蕴及实现路径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中国意蕴及实现路径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一个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课题,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家制度治理能力的体现。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治理现代化的意义和路径备受关注。
中国意蕴在于尊重历史文化传统,充分借鉴国际经验,更好的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
本文将从中国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意蕴和实现路径进行探讨。
中国意蕴:历史文化传统与现代国家治理结合中国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意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尊重历史文化传统,保持国家治理的连贯性和稳定性;二是借鉴国际经验,体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路径。
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对国家治理现代化有着深远影响。
自古以来,中国就注重治国理政,重视政治制度和官僚文化的建设。
在统治者和士大夫阶层的努力下,中国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统治体系和文化传统,这一传统为国家治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强调仁政、明德、诚信,这些价值观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官僚文化,也对当代中国的国家治理产生了重要影响。
尊重历史文化传统是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意蕴之一。
中国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也秉承“与时俱进”的理念,积极借鉴国际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吸收世界各国先进的治理理念和制度,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和实践。
中国借鉴国际经验,注重对外交流与合作,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发展完善,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
实现路径:深化改革与创新发展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路径主要包括深化改革和创新发展两个方面。
深化改革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一步。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不断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改革,突破了过去的思维定式,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
尤其是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中国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方案和措施,不断完善各级政府机构和治理体系,提高治理效能和治理水平。
深化改革不仅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制度保障,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坚实基础。
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与变革
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与变革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和变革已成为各个国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在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和变革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和变革的意义入手,探讨其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和变革的意义治理体系是一个国家的核心体系之一,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人民幸福的重要保障。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治理体系需要不断现代化和变革,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和变革有以下几个意义:1.促进国家长治久安,确保社会稳定。
现代化的治理体系有利于有效地应对各种社会问题和危机,有效地防范和处理社会矛盾和冲突,从而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的稳定。
2.提升国家发展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现代化的治理体系能够有效地引领国家发展,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加快国家现代化进程,实现可持续发展。
3.保障人民权利和福祉。
现代化的治理体系能够更好地保障人民权利和福祉,建立起更加公正、透明、有序的社会秩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人民共同富裕。
二、国家治理体系的现状目前,中国的治理体系正经历着深刻的现代化和变革,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理念更新。
中国的治理理念正由以经济发展为核心向以人民群众为中心转变,致力于构建人民群众参与、平等、安全、自由、公正、与时俱进的社会治理格局。
2.体制改革。
中国的治理体制正不断进行重构和改革,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提高效率成为推动治理体制改革的主要方向。
3.技术应用。
中国正大力推进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应用,利用科技手段提高治理效率、优化公共服务。
三、国家治理体系的未来发展方向作为一个大国,中国的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和变革永远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未来,中国的治理体系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创新社会治理模式。
中国将逐渐推动基层民主建设,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建设,探索在社会治理领域建立起集中统一、分级分类、分类治理、联动共治的新型社会治理格局。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涵与时代背景解读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涵与时代背景解读作者:田静来源:《党史博采·理论版》2016年第02期[摘要]国家治理现代化包含了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两个内容,这个概念的基础与核心是“现代化”概念与常识,对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指导与概括意义。
[关键词]治理;现代化;内涵;时代背景国家治理现代化包含了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两个内容,这个概念的基础与核心是“现代化”概念与常识,对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指导与概括意义。
一、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运动现代化运动发源于1500年前后的西欧,历史上的这个时期发生了许多意义重大事件:东罗马帝国灭亡、地理大发现以及宗教改革等等,这些事件也改变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及一定历史过程中的事物,现代化表明了社会发展的转变过程,它本身具有三个维度:时间维度、空间维度以及价值维度,三个维度分别表明了现代化的三层含义:从中世纪结束到今天一直都是现代化,经历着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现代化发展的范畴与领域是非常广泛的,既有经济、政治、文化,也有生活方式、教育等各领域的内容,关系着社会发展中的工业化、城市化以及信息化等等。
现代化社会对传统性与现代性做了一个基本的分野,经济上表现为:从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传统农业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代化工业社会,经济发展日益发达,居民消费水平也日益提高;政治上表现为:国家治理由人治向法治转变、政治由专治向民主转变;社会层面表现为:社会由原来的传统社会结构向现代化社会结构转变;文化上表现为:从原来的迷信愚昧向科学理性转化发展。
二、国家治理体系与能力的现代化“治理”这个词汇本身就具有现代化特征,这是产生在一个比较现代化的历史时期,与“统治”、“管理”等词汇在含义上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统治”含义描述为“像君主那样控制、管理国家”。
这个词语的解释暗含着权力主体的单一性,人民对其发号施令只有服从与执行的义务,“管理”重点强调政府管控的强制性;而“治理”这个词汇具有非常鲜明的现代化特征:权力主体的多方化、治理主体间权力平等,治理过程就是政府、社会组织以及人民间的利益博弈;治理这个过程不是由某个人单独说了算,而是需要各方协商达成共识,从而建构其符合多方利益,多数人认同的制度政策等,由此看来,“国家治理”是治理概念的扩充与延伸,“国家治理”的内涵也就相对丰富与开放。
中国的治理体系与现代化建设
中国的治理体系与现代化建设中国的治理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核心保障。
如何有效地运行和不断完善中国的治理体系,对于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中国的治理体系与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
一、国家治理体系与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联系国家治理体系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等多个方面,它们相互关联、互为支撑,共同推动着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中国的治理体系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它强调人民当家作主、执政为民、法治建设等核心价值观念。
这些特点使得中国能够有效地协调各方面的资源,推动现代化建设取得可喜的成绩。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并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现代化建设需要具备强大的国家治理体系作为支撑,只有通过科学有效的治理,才能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
因此,国家治理体系与现代化建设是内在联系的,缺一不可。
二、政策制定与治理体系的协调政策制定是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和指导治理体系的运行。
在中国,政策制定具有科学性、民主性和可行性的特点,注重充分调研和广泛征询意见,确保政策能够真正服务人民群众的利益。
同时,政策制定也需要充分考虑国家发展的整体性和战略性,与治理体系相协调。
一个好的治理体系需要与时俱进,不断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
政策制定应该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以保持与治理体系的协调性。
这样,政策制定就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化建设,推动中国走上一个更高水平的发展。
三、法治建设与治理体系的良性互动法治建设是中国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
在中国,法治建设一直都被看作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要求。
通过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司法体系建设,提升法治意识和法治素质等措施,中国不断完善法治建设,使之与治理体系形成良性互动。
法治建设保证了治理体系的公正性、公平性和透明性,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意蕴和现实价值
中图分类号 :D 6 3 文 献标识 码 :A 文 章编 号 : ( 2 0 1 7 )0 6 — 0 0 3 1 — 0 8
国家 治理 .对 于不 同社会 形态 以及 同一社会 形 不仅 为新 的历史 条件下增强 国家治理 的 自觉性 、创
态不 同历史 时期 的国家来说 ,具有不 同的 内涵 和外
造性 、实效性提供 了科学指南 .而且丰 富 了马克思
延 ,或 者阶级属 性和价值取 向不 同 ,或者规 范体系 和 治理 方 式 有别 。 国家治 理 涉及 主体 、客体 、指 向 、规范 、规律等基 本 问题 ,其 中关 乎 国家治 理整 体 效能 的是 治理体 系和治理 能力 。怎样 治理社会 主
成 的有机整体 。当代 中 国 , “ 国家治 理体 系是 在党 领导 下管理 国家 的制 度体 系 ,包括经 济 、政 治 、文 化 、社 会 、生 态 文 明 和党 的建 设 等 各 领域 体 制 机 制 、法 律法规 安排 ,也就是一 整套 紧密相连 、相互 协调 的 国家 制度 ” 。国家制 度 能否 执行 ,主 要 取决
般 说来 ,国家 治理体 系是 由相 互联 系的若 干制度构
的历 史条件 下 ,习近 平立足整体 思维 .第一 次 明确 提出 “ 国家 治理 体 系和 治理 能 力现 代 化 ” 。诚 然 , 国家 治 理 现代 化是 继 “ 四化 ” 之后 的 “ 第 五化 ” , 但是 国家治理 现代化并 非具体领域 的现代化 .而是 指 向国家整体 的现代化 ,既表现 了治 理体系 和治理 能 力二 者不 可或 缺 的整 体性 ,又 统领包 括 “ 四化 ” 在 内的各个领 域的现代 化进程 。也 就是说 .现代化 是 国家治理体 系和治理 能力 的着 眼点和落脚 点 。当 今世界 ,现代化是 时代潮 流 ,发达 国家试 图 引领 现 代化进程 ,发展 中国家期 盼跻身现代 化行列 ,因此 都 自觉或 不 自觉地 把现代 化 与 国家 治理联 系起来 , 否则 就不 可能 在 国际舞 台上拥 有话语 权 和竞 争力 。 我们要 在建 国 1 0 0 周 年时建 成富强 民主文明和谐 的 社会主义 现代化 国家 ,就必须 把 国家 治理现代化作 为 “ 实现社 会 主义现 代化 的应 有之 义 ”② 。从 社 会 结构而言 ,我 国社会 主义现代 化是经 济基 础 和上 层 建 筑 的 统一 体 。如果 说 农 业 、工 业 、国防 、科 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时代意蕴及其
操作合理性,政治理论-
摘要: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是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目标。
当代中国场域中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国家职能不断转变与治理主体不断转换的双重逻辑结合的产物,它突破了治理的传统视域,将权力之治与公共事务之治相融合,旨在实现国家与社会之治的交融。
文章以历史制度主义观点审视分析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指出其操作合理性基于四个主要因素,即国家外部压力体系的挑战、国家内生动力的制度化运行、执政党精英的大力推动以及现代国家执政理念的确立。
关键词: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历史制度主义;合理性
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建设战略,是当代西方治理(Governance)理论与中国国家建设实践的有机融合,既具有回应世界发展潮流的意涵,又具有中国自主发展的民族特色。
作为一种后“新公共管理”(New public management)时代的理论范式,治理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初兴起以来,迅速成长为席卷全球的治理话语,并在90年代引介至中国。
与此同时,30年改革开放之下的中国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诸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社会深层次问题却也日益凸显,亟待一场科学的治道变革以将改革大业推至更高境界。
在此背景下,十八届三中全会适时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总目标,正式将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纳入到国家
现代化总布局之中。
当然,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不同于西方的治理话语。
“中国国家治理的历史场景与生态环境”由“现代化、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与全球化的力量”所共同塑造,[1]意味着公共权力运行的规范化与制度化、民主化、法治化、效率及协调。
[2]那么,如何更为深入系统地理解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战略,以彰显其在理论与实践层面的重要价值?也即,在此时提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实践及操作的合理性何在?针对这一问题,本文选取了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视角和方法作为分析框架,从国家外部压力体系的挑战、国家内生动力的制度化运行、执政精英的推动以及现代国家执政理念的确立四个维度,来分析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战略的操作合理性。
一、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演进逻辑、精神实质与治理目标的双重性
作为舶来品的西方治理理论,有其后现代主义与保守自由主义的语境,不能照搬到中国,我国“国家治理”与西方的“治理”不同。
我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具有独特的中国意涵,是指“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
[3]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依托,其具有独特的精神实质以及逻辑脉络,凸显出鲜明的中国特色。
1.国家治理体系的演进逻辑:国家职能与治理主体的双重变迁。
西方从公共管理到公共治理的过程,是公民社会成长与个人权利彰显的过程,也是全球化引起公共服务质量跨国比较的结果,但西方式治理主要指公共治理,其推行也遇到一些问题,比
如治理活动的权威来源问题以及治理活动的责任性困境。
立足于中国国情,我国提出“国家治理体系”。
国家治理体系的两个核心词汇是“治理”与“国家治理”,两者的发展各自遵循着不同的路径,分别经历由国家统治阶段、国家管理阶段到国家治理的发展逻辑以及经社会治理、政府治理到国家治理的演变逻辑。
从治理主体的角度分析,治理理念的提出是对传统政治的冲击,治理与统治相比虽然都存在权威,但政府并非是唯一的机构,治理下的权力运作方式是上下互动的过程,也可以是横向合作的过程。
我国在治理理念的演变逻辑中,提出“国家治理”,更突显出国家的领导作用,是总结后发展中国家经验教训以及清醒认识当前综合发展任务之后做出的顶层设计。
从国家职能演变的角度看,全球化的发展与国内事务的复杂化,使得单纯依靠国家强制力量进行统治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仅凭政府的单向管理已经力不从心。
国际公共服务质量的竞争日益激烈,网络办公等技术的发展促使公共管理向公共治理转变,我国的国家职能的转变顺应了全球发展的潮流,要求一个规范的国家权力及实现公共事务的“善治”,最终实现良好的国家之治与社会之治的目标。
2.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精神实质:权力之治与公共事务之治的融合。
一般来说,西方“治理”理念主要从两个层面被使用,“一是技术领域,强调治理就是建立‘发展的法律框架’和‘培养能力’,其中包括实现法治、改进政府管理,提高政府效率等;二是支持和培养公民社会的发展,自愿性组织、非政府组织、各种社团等都是要发展的对象。
”[4]不同于西方后现代化治理背景,我国治理基于当前国家现代化的要求,必须实现对国家权力合理配置,既要达到对公共事务合理之治,也要实现将权力装进笼子。
在中国,“治理”的传统标的是公共事务,这与西方传统大体一致,在自由主义大行其道的今天,有关国家职能的争论日益激烈,正如福山所说“完全可以这样说,20世纪政治的一个鲜明的特征就是国家的规模应当有多大和国家力量应该有多强争论不休”,[5]无论是以哈耶克为代表的自由主义右翼还是以罗尔斯为代表的自由主义左翼,对国家职能的争论都限定在公共事务的范围大小以及是否把维护社会公正纳入国家职能等。
但当前我国的国家治理体系突破国家职能的限定,将权力之治纳入治理体系的框架。
传统政治与现代政治很大的区别在于对权力的制衡与约束,“国家治理现代化规定着公共权力的基本运行框架,国家的治理过程本质上是约束、规范权力的运行过程。
”[6]当前国家治理体系体现出将政府与党的权力之治与国家对公共事务之治融合到统一治理框架的趋势。
同时,对权力的制约与公共事务之治并非泾渭分明、互不干涉,合理的权力配置是达到公共事务善治的前提,公共事务的有效治理过程培育了多元化的社会权力,也是对国家权力的有力制衡,两者处于相互交融的状态。
中国国土资源管理面临严峻挑战人均耕地
仅1.4亩-
国土资源部副部长贠小苏今天在全国地籍管理工作会议上指出,当前国土资源管理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也面临着难得
的机遇。
贠小苏分析说,一方面,中国人均耕地只有一点四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四成,保住十八亿亩耕地,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保障可持续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
特别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事业的不断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的需求不断增长,资源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
另一方面,国土资源管理越来越受到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全社会的关注,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局面越来越好。
贠小苏指出,地籍管理是国土资源管理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地籍基础数据全面反映中国耕地数量和分布,以及新增建设用地相关情况,是评价国家粮食安全、判断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规模的重要依据,是中央有关宏观决策的重要基础。
土地产权管理在推动国有企业改革、保护土地产权人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