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消毒丹对湿热毒的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露消毒丹对湿热毒的治疗
【摘要】湿热毒为湿热交蒸,酝酿而成,病在气分,有湿热并重的特点,病势较急,病情较重。甘露消毒丹为治疗湿热毒的代表方剂,所针对的病机主要为疫邪湿热留恋气分、弥漫三焦。全方重在清热利湿,兼芳香化气,解毒利咽,使湿邪得去,毒热得清,气机条畅。
【关键词】甘露消毒丹湿热毒清热利湿
1 中医对湿热毒的认识
历代医家关于毒邪的认识,最早可追溯到《内经》。《素问·刺法论》曰:“闻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不施救疗,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岐伯曰: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认为毒是导致疫病流行的因素,而“正气存内”是“避毒”最有效的方法。后世对毒的理解有了很大的发展,有“阳毒”“阴毒”“寒毒”“温毒”之说,如金元时期的刘完素在《伤寒直格·主疔》中提到“凡世俗所谓阴毒诸证……皆阳热亢极之证”。到了明代中医对“毒”的认识更进一步。如明代吴又可认为疫气即毒,在《温疫论·应补诸症》中说:“今感疫气者,乃天地之毒气也。”而著名温病学家王孟英的《温热经纬》对湿温致病有了更系统的论述,认为“疫气即毒”,如其在《温热经纬·薛生白湿热病篇》按语中有“今感疫气者,乃天
地之毒气也”“疫证皆属热毒,不过有微甚之分耳”的论述。此书更注重对于湿热毒的论述,湿热毒为湿热交蒸,酝酿而成,病在气分,有湿热并重的特点,病势较急,病情较重,临床各科都较常见。
甘露消毒丹又名普济解疫丹,为叶天士所创,首载于《医效秘传·卷二》。据《医效秘传》记载,清雍正癸丑年间,江、浙一带发生瘟疫流行,当时的地方官请名医叶天士制方救治,叶天士认为是“时毒疠气”适逢“癸丑太阴湿土气化运行”,故“凡人之脾胃虚者,乃应其厉气,邪从口鼻皮毛而入,病从湿化者,发热目黄,胸满,丹疹,泄泻,当察其舌色,或淡白,或舌心干焦者,湿邪犹在气均发作,1周前因天气突然变热分,用甘露消毒丹治之”[1]。甘露消毒丹所针对的病机主要为疫邪湿热留恋气分、弥漫三焦。王孟英推崇其为“治湿温时疫之主方”,并称其主治范围及辨证的关键为“发热倦怠,胸闷腹胀,肢酸咽肿,斑疹身黄,颈肿口渴,尿赤便闭,吐泻疟痢,淋浊疮疡等证。病人舌苔淡白,或厚腻或干黄者,是暑湿热疫之邪尚在气分,悉以此丹治之立效,并主水土不服诸病”[2]。
2 组方和方义
根据《内经》“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及《医方集解》“湿在表在上宜发汗,在里在下宜渗泄”的治疗原则,方中重用滑石,茵陈、黄芩为君药,其中滑石清热利湿而解暑,茵陈清
热利湿而退黄,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三者相伍清热利湿,两擅其长;以石菖蒲、藿香、白豆蔻、木通为臣,石菖蒲、藿香辟秽和中,宣湿浊之壅滞,白豆蔻芳香悦脾,令气畅而湿行,木通清利湿热,导湿热从小便而去;热毒上壅咽颈肿痛,故佐以连翘、射干、贝母、薄荷解毒利咽,散结消肿,其中贝母、射干清肺化痰,薄荷叶辛凉透表,共清水之上源,此亦“上焦得通,津液得下”之法。诸药相合,重在清热利湿,兼芳化行气,解毒利咽。使湿邪得去,毒热得清,气机条畅。 3 应用举例
3.1 尿路感染孟某,女,57岁,农民,1995年6月7日初诊。原有肾囊肿病史,经常腰酸、腹胀,近3 d发热,恶寒,右胁胀痛,腰酸,尿频,尿急,大便不爽,舌红,苔薄白,脉弦细。尿检:白细胞(),蛋白微量。西医诊断为急性尿路感染。中医诊断为淋证,属湿热蕴阻下焦,治拟清热利水通淋,药用甘露消毒丹加味。处方:滑石、茵陈、蒲公英、车前子各15 g,木通、黄芩、石菖蒲、浙贝母、射干、连翘、藿香、制大黄各10 g,薄荷、蔻仁各5 g(后下)。每日1剂,水煎服。5剂后,寒热已解,小便利,大便已畅,右腰胁仍胀痛不适,以上方加丹参、白芍各15 g。继服5剂,诸症已解。继以健脾益肾、活血化湿之剂调理宿疾。
3.2 寻常型银屑病郭某,男,31岁,工人,1998年5月5日初诊。全身银白色脱屑性皮损5年,复发1个月。患者5年前开始患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