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川,纠葛,爱恨]浅析芥川龙之介作品中的爱恨变迁生死纠葛
芥川龙之介文学主题思想研究
芥川龙之介文学主题思想研究芥川龙之介是日本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作品不仅被称为日本文学的经典之作,也受到全世界读者的喜爱和推崇。
芥川龙之介的文学作品涉及广泛,其主题思想却始终贯穿着他写作的全过程。
在本论文中,我们将着重研究芥川龙之介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并且通过对其作品的深入分析,给出具体的论点和建议。
一、芥川龙之介生平及其文学背景的探讨。
二、芥川龙之介文学作品的种类和特点的分析。
三、芥川龙之介的现实主义思想与文学表现的对应关系。
四、芥川龙之介对人性和人生哲学的思考与探讨。
五、芥川龙之介对爱与欲望的态度和文学表现。
六、芥川龙之介作品中的社会批判与启迪意义。
七、芥川龙之介作品中的宗教与道德思考。
八、芥川龙之介作品中的性别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九、芥川龙之介作品中的后现代思想与文学表现。
通过以上提纲,我们可以对于如何论述芥川龙之介的主题思想、如何解读他的文学作品有一个大体的认识。
接下来,我们需要通过对具体文学作品的分析和阐释,来展开对芥川龙之介文学主题思想的深入研究。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对于芥川龙之介作品的分析不能仅限于表面的故事情节解读,而是要从其深层次的主题思想和文学表现出发进行分析和探讨。
这样才能真正揭示芥川龙之介的文学背景和创作理念。
其次,芥川龙之介的主题思想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我们应该将其与日本文学的发展历程以及社会背景相结合,通过对比、对照的方式来更加准确地解读他的主题思想和文学表现。
最后,对于芥川龙之介的文学作品进行解读时,应该避免单一的解读视角和方法,尽可能从多个角度来审视和解读作品,增强对其主题思想和文学表现的理解和把握。
综上所述,芥川龙之介是一位具有重要文学影响力的作家,通过对其作品中的主题思想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可以丰富我们对其文学创作和人生观的认识。
对于文学学者和喜爱文学的读者,芥川龙之介的作品也将是一份不可忽视的值得研究和深入探讨的宝藏。
1. 芥川龙之介生平及其文学背景的探讨。
探析芥川龙之介作品中的爱恨变迁生死纠葛
作者: 徐竞
作者机构: 南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南阳473061
出版物刊名: 牡丹江大学学报
页码: 55-56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8期
主题词: 芥川龙之介 生 死 自杀
摘要:芥川龙之介被誉为"鬼才",是对日本文坛产生深远影响的短篇小说家。
他以旁观者的姿态去理解人性,富于理性和哲理地批判利己主义。
芥川生活在一个不安定的时代,由于社会、家庭、个人等方面的原因,他对生活及人生失去了信念,在迷茫不安中毅然地选择了自杀。
本文试以佛洛依德自杀理论为依据,通过对芥川几部作品的深入剖析,来解读芥川人生中的爱恨变迁,生死纠葛及最终选择自杀的根本原因。
芥川龙之介:人性之恶,无法救赎
芥川龙之介:人性之恶,无法救赎1915年,芥川龙之介以柳川隆之介的笔名在《帝国文学》上发表名作《罗生门》,自此以后,日本文坛就有了他的一席之地。
此时的芥川年仅23岁,正是风华正茂,年少有为之时,从此,一个天才作家悄然诞生。
芥川龙之介(1892~1927)日本著名作家、小说家,代表作有《罗生门》《竹林中》《鼻子》。
时隔一年,1916年2月,芥川龙之介又在《新思潮》复刊号上发表《鼻子》这一短篇,赢得当时的日本文坛大家夏目漱石(《我是猫》的作者)的亲笔称赞:小说十分有趣,首尾相顾,不失为上品。
像这样的小说,若能写出二三十篇,在文坛上必将成为无与伦比的作家。
果然,芥川不负所望,他笔耕不辍,佳作层出,终究成为一代短篇大家。
芥川小说的影响有多大?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明曾将他的《竹林中》搬上电影荧幕,改名为《罗生门》,这部电影从此也让黑泽明青史留名,获奖无数。
黑泽明导演的《罗生门》实际上是芥川两篇小说的结合体,名字是《罗生门》的,故事是《竹林中》的。
“人性恶”是芥川小说的主题,最为典型的代表自然是名作《罗生门》。
小说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名被主人辞退的穷困家丁在罗生门下避雨,他纠结着要不要在走投无路之际做一个强盗。
无意中他发现罗生门楼上有一个老太婆正在扯死人的头发拿去做假发,当他逼问老太婆这么做的原因时,老太婆轻描淡写回答说扯死人的头发也许是不对的,但是“不干,就得饿死,没办法!”家丁一听,心中一横,一把揪住老太婆,将她身上的衣物全部扒光抢走。
他对老太婆说:“这么说来,我扒你的衣服,你也不会怪我吧。
此实乃不得已,不然就得饿死。
”随即,家丁逃之之夭夭,下落不明。
其实家丁也并非一心就想为非作歹,开始的时候,他还在纠结“做强盗还是饿死”这个问题,那时他的良心和道德并未泯灭。
不过老太婆的这一番话和所作所为给了他一个作恶的理由。
不管是在家丁身上还是老太婆身上,我们都可以看出那种精致的“利己主义”,为了一己之生存,全然不顾他人之死活,“人性恶”在他们身上彰显得如此昭然。
矛盾复杂的内心纠葛_论芥川龙之介修改_罗生门_之结局_李琳琳
矛盾复杂的内心纠葛———论芥川龙之介修改《罗生门》之结局李琳琳(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610064)摘要:在《罗生门》初稿中,芥川龙之介做了不少修改,此修改带来了小说结构的变化,同时也使得主人公仆人命运出现了新的转机———“从善”、“从恶”、“饿死”三种可能性的同时出现让人不觉意味深长。
结合考察作者人生经历、创作心理、内在思想、时代背景等可以发现:该小说的改稿中隐含了作者追求“中庸之道”的愿望和对主人公既寄予期待又软弱无力的矛盾复杂心情。
关键词:《罗生门》改稿;中庸之道;矛盾复杂内心世界中图分类号:I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11(2011)05-0131-03引言被誉为“鬼才作家”的日本短篇小说巨匠芥川龙之介是日本文坛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其处女作《罗生门》于大正四年十一月发表于《帝国文学》。
“发表初期虽未受到文坛的瞩目,但仍不失为一部将芥川文学文体与主题完美结合的成熟作品,它的登场宣告了芥川龙之介作为作家的诞生。
”[1]212平安时代的一天傍晚,一名仆人来到荒废的罗生门下避雨。
四五天前,他被服侍多年的主人解雇,眼下已无路可走。
他爬上罗生门楼梯想上楼暂住一宿,突然他发现一个老太婆正在拔一具女尸的头发,与老太婆反复周旋之后,仆人剥下老太婆的衣服,飞快地逃离了罗生门。
“在大正四年十一月份的初稿中,作品最后一行写道:仆人早已是冒着雨速速赶往京都干起了他的强盗勾当。
”[1]215然而,大正七年七月,芥川在定稿中重新写道:“仆人的行踪,谁也不知道。
”[2]169时隔三年,芥川为何对《罗生门》结尾作此修改,此修改又赋予作品什么样的意义?北京外国语学院李玉鳞教授从喜剧和悲剧的角度出发,认为“主人公是摆脱道德的束缚,踏上自由之路。
”[3]因而得出《罗生门》是喜剧这一结论。
王晶在《浅析芥川龙之介及其<罗生门>》一文中说道:“作者重新改了结尾……在这里,作者态度暧昧,道出了现实社会的重压和对时代的漠然、不安,反映了作者的心理。
芥川的矛盾心理考
芥川的矛盾心理考【摘要】芥川的矛盾心理考是日本文学家芥川龙之介的一篇重要研究文章,通过对他的矛盾心理进行深入探讨。
在文章中,他针对自己内心的矛盾和挣扎进行了剖析,呈现出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这篇文章对芥川的后续作品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引发了学界对他作品的不同解读和讨论。
芥川的矛盾心理考提出了一种新的文学与心理学结合的研究思路,对于理解作家的创作心理和作品意义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芥川的矛盾心理的探究,我们可以得到创作灵感和启示,同时也能更加深入理解他的文学作品和思想。
芥川的矛盾心理考是一篇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重要文献,为我们揭示了作家的内心世界和独特思想。
【关键词】芥川, 矛盾心理考, 背景, 主要内容, 影响, 解读, 争议, 重要性,启示, 结论1. 引言1.1 芥川的矛盾心理考芥川的矛盾心理考是日本文学家芥川龙之介在其作品中反映的一种心理状态。
芥川龙之介在其小说《罗生门》、《河童》等作品中描绘了人物内心的矛盾与纠结,暗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深沉的内心世界。
这种矛盾心理的描写在当时的文学界引起了广泛讨论,也成为了芥川龙之介作品的一个重要特点。
芥川的矛盾心理考体现了人类内心最深处的挣扎与无奈。
他通过对人物内心矛盾的刻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真实性,引发了读者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芥川的矛盾心理考也反映了他对人类内心的关注和探索,为日本现代文学开拓了新的思想空间。
芥川的矛盾心理考是他作品的一个重要主题,也是他对人类内心世界的深刻观察和思考的结晶。
通过分析芥川的作品中所呈现的矛盾心理,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他对人性、现实和人生的独特看法,也能够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启发和思考。
2. 正文2.1 芥川的矛盾心理考的背景芥川龙之介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他的作品深受人们喜爱。
而他的矛盾心理考是一部极具代表性的作品,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芥川龙之介在写作时常常表现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这种矛盾心理也被体现在他的作品中。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芥川的矛盾心理考的主要内容、影响、解读以及争议,以便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背后的意义和价值。
[芥川,善恶,人性]芥川龙之介眼中的人性善恶
芥川龙之介眼中的人性善恶摘要:文学创作即是对人性的刻画,因此也有人说文学就是人学,人性的变化相对其它事物来说具有着难以预测的特点,人性的善与恶也并没有严格的划分。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著名的短篇小说家,其作品对于社会中人性的丑恶刻画准确,善于利用间接的语言让读者感受到人性的灰暗,作品极具渲染效果。
本文即是对芥川龙之介眼中的人性善恶进行的分析,探讨了芥川龙之介的生平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并分析了芥川龙之介对于人性的描写手法,再针对于《罗生门》和《竹林中》这两部作品分析芥川龙之介对于人性的理解,以能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芥川龙之介;人性;善恶;描写文学是人类创造的文化载体之一,它以语言和文字的魅力为人们创造出了一个即真实又虚幻的世界,让人们在这个世界当中能够产生共鸣,并发现和发掘人性的缺陷,以此让人们产生对自我的思考,从而对自己的认知重新定位。
自小说出现以来,它就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虽然现在小说的种类复杂且多样,但小说带给人们的精神愉悦感确实不变的。
一、芥川龙之介的概述二、芥川龙之介的文学地位和影响三、芥川龙之介作品中对于人性善恶的描写手法芥川龙之介的作品属于短篇小说,其内容简短,语言也比较简练,但是在针对于其内容进行深入研读时就可以发现,芥川龙之介对于人性善恶的描写鞭辟入里,对于人性的探讨十分深入,给后世的文学创作留下了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
(一)对于死亡的描写死亡是文学创作过程中的重要主题,文学家都喜欢将其作品中人物的死亡放置在一定特殊的环境中,这样才能够让读者对于死亡有所感悟,并揭示生命在特殊状态下表现,借此拷问人性的善与恶。
芥川龙之介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力主采用立体化的表现手法,决绝利用平面的文字带给人们平面的认知,坚持以更加直观的方法,将小说的内容表现在读者面前。
芥川的小说中对于人性的丑恶从来都不吝惜于笔墨,对于人性中的恶的一面予以全面的暴露和批判,而这就是芥川龙之介小说的核心主旨。
浅谈芥川龙之介《地狱变》的悲剧意识
浅谈芥川龙之介《地狱变》的悲剧意识作者:彭丽瑶来源:《群文天地》2013年第05期芥川龙之介是日本“新思潮”派文学的主要代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屈指可数的“鬼才”。
他以细腻诙谐的文笔表现了日本大正时期的知识分子对人生不满,却又找不到出路的苦闷和绝望。
鲁迅先生评价道:“芥川龙之介的作品所用的主题最多是希望已达之后的不安或正不安时的心情。
”其实这种“心情”实质是指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下的资本主义丑陋现实中的芥川龙之介的悲剧意识。
这种悲剧意识在其短篇小说《地狱变》中得以全面展示。
本文欲借亚里斯多德《诗学》中的悲剧理论来分析芥川这篇优秀的小说。
《地狱变》的故事的背景是日本的平安朝时代,小说的主人公良秀是崛川大公府上的一名画师,他不仅样貌丑陋,还有着极为古怪的性格,吝啬、贪心、唯利是图、刚愎自用,尤其傲慢和霸道,不但整天以日本朝第一大画师自居,还骄傲地对世上的一切习惯常规嗤之以鼻。
良秀在艺术上有一种怪癖,就是喜欢表现丑中的美。
他十分重视艺术,但却不善于想象,多半只能画亲眼所见之物。
为精进画艺,他曾经在路边若无其事的素描尸体,以便作画。
良秀性格虽然乖张,但对独女疼爱有加。
某天崛川大公撞见追赶猴子的良秀之女,喜爱非常,遂掳入宫中。
良秀三番请求放回女儿,均遭拒绝,反受命绘“地狱变”的屏风。
“地狱变”中有一情景———“槟榔毛车中有一艳美贵妇,黑发散乱,忍受着烈火的煎熬。
她在烟火之中,被熏得流泪蹙眉,半空之中仰望车棚。
”良秀为求画作逼真,请求大公将一宫女至于车中焚之,不料烧死的却是自己的女儿。
良秀最终以精湛的技艺完成了这幅屏风,第二天晚上,失去爱女的良秀选择了悬梁自尽……《地狱变》无疑是一个悲剧小说。
亚里斯多德在《诗学》中,将悲剧成分分为六个部分,其中最重要的是情节,即事件的安排,剧中的行动。
他认为情节是悲剧的灵魂,借巧妙的、复杂曲折的结构所产生的艺术力量把观众吸引住,使他们怜悯英雄人物的遭遇,在怜悯之中得到一种快感。
《芥川龙之介小说集》读后感
《芥川龙之介小说集》读后感《芥川龙之介小说集》是一部充满着文学魅力的作品,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情感体验。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深感受到了作者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生命的思考。
在这篇读后感中,我将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分享对这部作品的理解与感悟。
首先,我想谈谈芥川龙之介的文学风格。
他的作品常常以幽默讽刺的笔调揭示人性的丑陋和荒诞,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蜘蛛之糸》中,作者以一个蜘蛛的视角描绘了一个家庭的破裂和毁灭,让人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和无奈。
在《罪与罚》中,作者通过一个被罪恶所困扰的男子展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引发了对道德和良知的思考。
这种独特的文学风格让读者在阅读中不仅感受到故事的情节,更能体会到作者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生命的思考。
其次,我想谈谈芥川龙之介的人生哲理。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常常能够看到对生死、爱恨、善恶等人生大问题的探讨。
在《在沙漠》中,作者描绘了一个人在荒漠中的幻觉和痛苦,让人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无常。
在《地狱访问者》中,作者通过一个被地狱之火所惊恐的男子展示了人类对死亡的恐惧和对未来的迷茫。
这些作品不仅引发了对生命的思考,更让我们意识到人类在面对生死和命运时的渺小和无力,从而激发了对生命的珍惜和对人性的思考。
最后,我想谈谈芥川龙之介的情感体验。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常常能够看到对爱情、友情、家庭等情感的描绘和表达。
在《山羊的儿子》中,作者通过一个被家庭所困扰的男子展示了家庭关系的复杂和矛盾,让人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纠葛和矛盾。
在《狂人日记》中,作者通过一个被疯狂所困扰的男子展示了人类对自我和他人的迷茫和挣扎,引发了对人性的探讨和对人类情感的思考。
这些作品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情感的细腻描绘,更让我们体会到人类在面对情感时的脆弱和无奈,从而激发了对情感的珍惜和对人类情感的思考。
综上所述,《芥川龙之介小说集》是一部充满着文学魅力的作品,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情感体验。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深感受到了作者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生命的思考,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解读芥川龙之介《尾生的信》
解读芥川龙之介《尾生的信》【摘要】芥川龙之介是日本近代文学的巨匠,他的作品《尾生的信》以尾生为主角,描写了他在命运的无情摧残下,逐渐走向绝望与自我毁灭的故事。
芥川龙之介的文学风格独具特色,以揭示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为特点,《尾生的信》中尾生的命运充满了悲剧色彩,他的自我认知也与之相应地逐渐扭曲。
尾生的人物形象饱含着芥川龙之介对人性的深刻思考,他的内心世界充满了矛盾与挣扎。
作品通过描绘尾生的遭遇,探讨了命运与自我意识的关系,主题鲜明。
芥川龙之介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刻的思考引领了日本文学的发展,并且《尾生的信》也受到了广泛的好评和评论。
整体来说,通过对《尾生的信》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芥川龙之介的文学影响及其对人性的探索。
【关键词】芥川龙之介,尾生的信,文学风格,命运,自我认知,人物形象,内心世界,主题,文学影响,评论。
1. 引言1.1 介绍芥川龙之介芥川龙之介(1892年-1927年)是日本近现代文学的一位重要作家,被誉为“日本文学界的奇才”。
他的作品以描写人物内心的矛盾和冲突为特色,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无常性。
芥川龙之介的文学风格充满了象征主义和心理分析的元素,常常通过荒谬和荒诞的情节展现人物内心的纠结和挣扎。
他的作品多以短篇小说形式呈现,富有哲思和审美意味。
芥川龙之介的作品广泛涉猎各种主题,包括家庭关系、人性善恶、生死等,展现了他对人类命运和存在的深刻关注。
他对文学的探索和创作积极影响了日本文学的发展,被认为是20世纪日本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从《罗生门》到《沁园春》,芥川龙之介的作品不仅在日本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对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芥川龙之介是一位具有独特文学天赋和深刻思想的作家,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个体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也引起了人们对生命意义和人性本质的深刻思考。
1.2 《尾生的信》简介《尾生的信》是日本文学家芥川龙之介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首次发表于1919年。
芥川龙之介的痛苦与幸福
芥川龙之介的痛苦与幸福【摘要】芥川龙之介是日本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他的作品充满了痛苦与幸福的元素。
在他的作品中,痛苦与幸福常常交织在一起,体现了他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他对痛苦的体验深刻而真实,从而引发了对幸福的追求与渴望。
在他的作品中,痛苦与幸福的对比和冲突被生动地描绘出来,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美学。
通过对芥川龙之介作品中的痛苦与幸福的描写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他对人生中矛盾的心理状态有着深刻而独特的理解。
最终,我们可以看到,芥川龙之介面对生活中的种种矛盾,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人生观,同时也启示了我们对于痛苦与幸福的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芥川龙之介、痛苦、幸福、体验、感受、矛盾、心理状态、作品、描写、主题、探讨、人生观。
1. 引言1.1 芥川龙之介的痛苦与幸福简介芥川龙之介是日本著名小说家,生于1892年,逝世于1927年,是20世纪日本文学史上备受推崇的文学巨匠之一。
他的作品充满了痛苦和幸福的冲突,深刻地描绘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在他短暂而辉煌的生命里,他经历了种种磨难和挣扎,同时也感受到了幸福的片刻,这种痛苦与幸福的交织成就了他深刻的文学作品。
芥川龙之介的作品中常常探讨人类内心的痛苦和追求幸福的渴望,他对生命和人性的思考常常令人震撼。
他的作品中描绘了人类的孤独、困惑、绝望,也表现了人类对于幸福和希望的追求。
在他的文学世界里,痛苦和幸福并存,相互交织,形成了令人难以忘怀的情感体验。
芥川龙之介以其独特的文学视角和深刻的思考著称于世,他的作品中所体现的痛苦与幸福主题也成为后人深思不已的文学珍品。
通过对他作品中矛盾的心理状态的探讨和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他所展现的人性内核和生命真谛。
2. 正文2.1 芥川龙之介的痛苦体验芥川龙之介是一位备受赞誉的日本作家,他的作品常常探讨人性的复杂与矛盾。
在他的文学世界中,痛苦是一个重要主题,而芥川龙之介本人也经历了许多痛苦的体验。
在他的生活中,痛苦似乎是无法逃避的命运。
他身心俱疲的生活态度,以及对人生的绝望,都反映了他内心深处的痛苦。
芥川龙之介文学主题思想研究
芥川龙之介文学主题思想研究芥川龙之介是日本文学史上著名的小说家和戏剧家,他的作品不仅深刻探讨人性、社会和生命的存在意义,也在日本文学和世界文学中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本文将探讨芥川龙之介的文学主题思想,分析他的作品中的主题,并结合批评家的研究,探讨其思想对于日本文学和世界文学的影响。
一、芥川龙之介的生平及其文学上的意义二、芥川龙之介的主题思想概述三、爱情和性在芥川龙之介的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四、罪恶和道德在芥川龙之介的作品中的主题思想五、孤独和无助在芥川龙之介的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六、社会和文化在芥川龙之介的作品中的主题思想七、文体和艺术手法在芥川龙之介的作品中的运用八、芥川龙之介的作品对于日本文学和世界文学的影响九、结论芥川龙之介的作品多数体现了其处于现代东京的生活经验,也表达着他对于封建文化,文化改革和政治制度的看法。
他的作品更多是探讨艺术性的问题,而非解决现实问题的小说。
芥川龙之介的作品受到了法国象征主义和俄国象征主义的影响,他深入探讨人性的本质和现代文化的矛盾。
他的作品基于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并通过独特的表现手法探讨了社会现实和文化背景。
爱情、性、罪恶、道德,孤独和无助、社会和文化是芥川龙之介的作品中常见的主题思想。
他特别强调虚无主义和孤独,这些思想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深度表现,这可以看作是他文学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芥川龙之介的作品中,文体和艺术手法的运用十分巧妙。
他最值得一提的是他出色的描述能力,通常在细节和词语的选择上表现出色。
他还十分注重如何利用语言来达到某种努力和效果,他往往喜欢以反复和重复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写作目标。
芥川龙之介的作品不仅在日本文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还对于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体现了大量的日本文化和思想。
他的思想和作品也表达了他对于当时的日本文学和文化状况的不满,同时也为日本现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芥川龙之介的文学作品在表达人性、社会、生命等主题上表现出色,其中包括爱情、性、罪恶、道德,孤独和无助、社会和文化等主题思想,并运用了巧妙的文体和艺术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印记,这一切不仅推动了日本文学的发展,也对世界文学生产做出了宝贵的贡献。
解读芥川龙之介《尾生的信》
解读芥川龙之介《尾生的信》【摘要】芥川龙之介是日本文学巨匠,他的作品《尾生的信》描绘了一段离奇的爱情故事。
在作品中,作者巧妙地通过主人公尾生的眼睛,揭示了人类的欲望与虚荣,同时也探讨了生死与爱情的复杂关系。
尾生这个人物形象展现了一个内心矛盾的复杂人物,他的爱情与欲望推动了整个故事的发展。
情节发展中充满了悬念与反转,让读者难以预测结局。
艺术手法上,芥川龙之介运用了精炼的语言和独特的叙事手法,将读者引入一个虚幻与现实交织的世界。
通过阅读这篇作品,读者不仅能感受到文学的魅力,同时也能思考人性与情感的真实意义。
《尾生的信》是一部引人深思的作品,让人思考人类的欲望与虚荣的本质,以及生死与爱情的无常。
【关键词】引言:芥川龙之介、《尾生的信》、作者背景、作品简介正文:主题、意义、人物形象、情节发展、艺术手法、读后感结论:作品评价、启示与展望1. 引言1.1 了解作者背景芥川龙之介(1892-1927),日本著名小说家,被誉为20世纪日本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他深受欧洲文学影响,作品风格独特,充满黑暗和荒诞。
芥川龙之介擅长描写人性的扭曲和矛盾,以及人类内心的黑暗面。
芥川龙之介曾经在日本文学界引起过一场轰动,因为他的作品挑战了当时的文学规范和道德观念。
他的作品《羅生門》、《竹取物語》等被誉为日本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芥川龙之介一生饱受抑郁症的困扰,最终在年仅35岁时自杀身亡。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生与死、疯狂与理智的思考,展现了他对人类深层心理的探索。
对于芥川龙之介来说,文学不仅是一种表达,更是一种折射人类本性的镜子。
通过他的作品,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他内心世界的扭曲和矛盾,以及对生命意义的追问。
1.2 作品简介《尾生的信》是日本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的代表作之一,于1910年发表。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尾生和尚在一封神秘的信件中发现了自己的罪行和内心的痛苦。
这封信让他陷入了愧疚和绝望的境地,最终导致了悲剧的结局。
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对人性的探讨而著称,被认为是芥川龙之介的代表作之一。
《罗生门》读书笔记:人性的多面性和真相的复杂性
《罗生门》读书笔记:人性的多面性和真相的复杂性
《罗生门》是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的代表作,讲述了在残酷的家庭中,一个普通人的艰难抉择。
故事发生在江户时代,讲述了普通农民家庭的家庭暴力,揭示了人性的多面性和真相的复杂性。
故事的主要人物是“罗生门”,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他的母亲“绫辻”是一个残忍的妇人,她无法控制自己的脾气,经常对罗生门施以欺凌、暴力。
罗生门受到母亲的虐待,他非常痛苦,但他又不能反抗,因为他的心中仍然有着对母亲的爱。
在一次突发事件中,罗生门听到了母亲的怨言,并发现了母亲被虐待的事实。
他感到非常震惊,所以他决定把真相告诉他的父亲。
但他又担心,如果他告诉父亲,母亲会受到惩罚。
在他的内心里,爱与恐惧交织在一起,他不知道该做什么。
最后,罗生门决定把真相告诉父亲,结果母亲受到惩罚,他也受到了父亲的指责。
但罗生门也发现,他是因为爱而犯下了这个错误,他不得不接受这个结果。
《罗生门》告诉我们,人性有多面性,我们在做出决定时,不能只考虑一个方面,而是要考虑到各种因素。
此外,感情也是一种复杂的东西,我们既可以有爱,也可以有恐惧。
在做出重大决定时,我们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
总而言之,《罗生门》是一部深刻的小说,它揭示了人性的多面性和真相的复杂性。
它教会我们,做出决定的时候,不能只考虑一个方面,而是要考虑到各种因素,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傻子的一生》:芥川龙之介生死遗作,悲观主义中的人生智慧
《傻子的一生》:芥川龙之介生死遗作,悲观主义中的人生智慧人生好比是疯子所举办的奥林匹克大会,我们一面和人生战斗,一面必须学习如何和人生战斗。
如果想在人生的竞技场上立足,必须不畏疮痍地奋斗才行。
——芥川龙之介生死是人类社会逃避不开的话题,古今中外,许多作家、艺术家、哲人探讨过这个问题。
在他们当中,有一个人的“探讨”最深刻,最另类。
他用自己的全部才华深入到生命幽微之处,以笔为刀,解剖内心世界,把自己对生死的思考诉诸笔端,在文学创作中淬取人生智慧。
最后,飞蛾扑火般践行“想为生命做主”的理想,在历史天空电光火石一闪而过,却留下万丈光芒。
这个人,就是日本文坛巨匠“芥川龙之介”。
虽然他的作品多以中短篇为主,并没有长篇巨著传世,但因其丰富多变的创作方式,大异其趣的内容风格,魅惑人心的艺术感染力,仍然受到全世界的重视。
在日本,1935年设立“芥川奖”,用于奖励文坛后起之秀,并以每年7月24日为“河童祭”,专门纪念他的文学成就。
日本文坛巨匠“芥川龙之介”在芥川龙之介最广为人知的作品《罗生门》中,他用犀利,冷峻的笔触,剖析人性善恶底线,带来令人毛骨悚然,战栗不已的生命体验。
《傻子的一生》延续了这种风格,只不过这次“解剖”的对象,转换成为“生死”。
这本书集结了芥川龙之介晚期及死后遗稿小说体、书信体、格言体、话剧体、独白体等作品18篇,真实呈现了他的思想、心理、情感,精神状态。
在字里行间,他用智慧来诉说心情,用坦率剖白生死,冷静表达人生观、艺术观。
令人内心在惊涛骇浪般冲击的同时,获得启发。
01.人生中最痛苦的事,并不是物质匮乏,而是精神黑暗。
人作为“万物之主,宇宙之灵”,之所以不同于其他生物,就是因为精神世界的存在。
除了吃喝拉撒,人类还需要情感,意志,良知,道德。
人从来不会因为有钱花,有地位,有才华而获得内心真正的安宁。
真正的幸福必须来源于精神上的明亮,情感上的富足,良知的规范有序。
只可惜,很多人在生活中往往会忽略这一点,在追逐各种财富的过程中,本末倒置。
《河童》:虚实之间,交织出厌世,生死,怀疑的人生观
《河童》:虚实之间,交织出厌世,生死,怀疑的人生观芥川龙之介,一个日本文坛无法忽视的存在。
他与夏目漱石,森欧外一起被称为日本近代文学的三大巨匠。
我常常喜欢将作家和颜色联系到一起。
在我的心中,芥川龙之介一直都是那种沉重的灰色。
芥川龙之介短短的一生,却写过很多的作品。
为人熟知的一般是《罗生门》,《竹林中》,《鼻子》等。
而这篇《河童》相对来说名声就要弱了许多。
《河童》是芥川龙之介的晚年之作。
小说从一位精神病患者的视角展开,描述了他在河童之国所经历的荒诞古怪的事情,以此来揭露当时日本社会存在的种种问题。
表面上小说是一段神话故事般的虚构经历,借助荒诞来批判现实。
但是我认为,在小说中在批判现实的同时,还隐藏着芥川龙之介自己的人生观。
下面我将从厌世,生死,怀疑来分析一下芥川龙之介的人生观在小说中的体现。
1.丑恶现实下的厌世者——厌世观在芥川龙之介的小说中经常有很多阴暗的描写出现。
比如在《罗生门》中的:“抬头看去,门楼斜向翘起的脊瓦正支撑着沉沉乌云。
”《蛛丝》里的:“无论往哪边看都漆黑一片,偶尔从黑暗中隐约浮上来的,只是刀山的刀尖光闪。
”这些句子中的意象通常会让整篇小说气氛变得十分压抑。
我想这除了是为了给小说渲染氛围以外,还说明在芥川龙之介的心目中,整个世界都是灰暗的。
这恰恰是他厌世观的一种体现。
而在《河童》这篇小说中,芥川龙之介同样通过一些技巧来表现他的厌世观。
①多重隐喻下的讽刺,尽显厌恶第一次世界大战过后,资本主义的华丽外衣,再也藏不住日本内部的矛盾了。
各种丑恶的现象层出不穷。
目睹一切的芥川龙之介,对此深感厌恶。
这也进一步激化了他心中的厌世观。
因此他将心中所想诉诸笔端。
在《河童》中,芥川龙之介就将这些丑恶赤裸裸地展现出来。
小说中,河童之国的工人一旦被解雇,失去了作用。
他们的肉就会被堂而皇之地做成了食物。
“把这些工人全部杀掉后,用他们的肉做食物了。
”乍一看这段情节十分的荒诞。
小说中的河童之国怎么说也是一个文明国度,怎会做这种蚕食同类之事。
浅析芥川龙之介自杀的原因
浅析芥川龙之介自杀的原因作者:刘紫英来源:《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10年第07期【摘要】芥川龙之介是日本新思潮派的代表作家,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优秀的短篇小说家。
1927年7月24日,年仅35岁的芥川龙之介在家中吞服大量安眠药自杀身亡。
围绕他的生平与创作,从性格、人生观、身体状况、生活压力等方面具体分析了芥川龙之介自杀的原因。
【关键词】芥川龙之介;自杀;原因【中图分类号】 I 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1-1270(2010)07-0005-021927年7月24日,日本短篇小说巨擘、年仅35岁的芥川龙之介(1892—1927)以服安眠药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风华正茂的年轻生命。
芥川龙之介在遗书中提到,驱使他走上自杀之路的是:对于自己的将来,只觉得模模糊糊的不安。
那么他有哪些不安呢?是什么原因促使他自杀的呢?追溯芥川龙之介的人生经历、创作生涯及其言行,我们不难发现他选择自杀有其必然性。
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将结合芥川龙之介的生平与创作,从性格、人生观、身体状况、生活压力等方面具体分析芥川龙之介自杀的原因。
一、性格缺陷芥川龙之介于1892年3月1日生于东京。
他的生父新原敏三是个牛奶店的小店主。
生母在他出生后不久便精神失常。
于是他被送到生母的娘家抚养。
十岁那年生母去世。
生父与生母的妹妹结婚,并在他十二岁时废除了他的长子继承权,销去了他在新原家的户籍,由此他正式成为舅父芥川道章的养子,易姓芥川。
芥川家几代都是书香世家,在家庭的熏陶下,他的文学素养和艺术气质逐渐形成。
但由于生母的精神失常,他没有得到亲生母亲的关爱。
虽然养父母很疼爱他,但因为寄人篱下和血缘的关系,芥川龙之介在养父母家总是有所担忧和顾忌,比较拘谨。
芥川在《点鬼簿》中写道:“我的母亲是个疯子。
我在母亲那里,从没感受过母亲般的慈爱……我从来没得到过母亲的照顾。
”[1]童年时代母爱的缺失和复杂的家庭关系给他幼小的心灵蒙上了浓厚的阴影。
芥川龙之介及其作品赏析
芥川龙之介
5.病痛折磨,坚持创作
芥川的身体一直不好,这次中国 之行更使芥川的健康大大受损,他回 国后即病倒。他不仅继续创作,而且 坚持不断尝试改变自己的创作风格。 对于写作,他说:我对书斋的光 线并无苛求。只要有墨水,有笔,有 稿纸,且窗明几净即可。
芥川龙之介
6.亲友离世,芥川自戕
31岁时芥川的朋友有岛武郎殉情,芥川深受触 击。1927年,龙之介35岁,姐姐家失火,住宅全被 烧毁,因该宅入有巨额保险金,姐夫被怀疑自己放 火,苦恼中卧轨自杀。 芥川在他田端的卧室里服下致死量的巴比妥自 杀。枕边放着圣经。他给妻子、小穴隆一、菊池宽 、葛卷义敏、姨妈及亲戚竹内先生留有遗书,此外 ,还留下一篇《给老朋友的信》。
日本简介
佛教
茶道
花道 书道
日本简介
历史沿革: 大化改新,是645年6月发生的古代日本变革。 其主要内容是废除大贵族垄断政权的体制, 向隋、唐全面学习,建设中央集权国家。 古代日本在进入文明社会后经历了奈良、 平安、幕府时代。 明治维新,1868年日本全面向欧美国家 学习富国强兵之道,此后经历了明治、 大正、昭和、平成四个时代。
岛国文学
2.俳句,是日本的一种古典短诗,开始于十五 世纪的日本。历史上,日本人学习和欣赏的古 典诗歌主要都是中国的古典诗歌。
岛国文学
3.近现代文学,19世纪日本明治维新后,日本 文学也随着日本的历史进入了近现代。明治维 新初期,日本学习西方现代文学,翻译了很多 外国小说,然后逐步发展为自己的创作。
作品赏析
最后,内供竟想在内典外典里寻出一个 鼻子跟自己一模一样的人,好排遣一下心头的 愁闷。可是什么经典上也没记载着目键连和舍 利弗的鼻子是长的。龙树和马鸣这两尊菩萨, 他们的鼻子当然也跟常人没什么两样。内供听 人家讲到震旦③的事情,提及蜀汉的刘玄德耳 朵是长的,他想,那要是鼻子的话,该多么能 宽解自己的心啊。 (③震旦是古代印度对中国的称呼。)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芥川龙之介作品中的爱恨变迁生死纠葛
芥川龙之介生于1892 年,是代表大正至昭和初期时代的小说家。
23 岁时以作家身份在日本文坛崭露头角。
当时,师从夏目漱石,芥川凭借《鼻》这部作品获得夏目漱石的高度评价和赞赏,并跃身为日本文坛的宠儿。
芥川在短短的数十年间发表了《罗生门》《蜘蛛之丝》等许多有启迪和批判意义的作品,但 1927 年,年仅 35 岁的他却选择服毒自杀来终结自己的生命。
究竟是什么驱使他在面对生的美好时而选择残酷的死呢?或许从芥川龙之介留给友人久米正雄的遗书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些启示,遗书中提到对未来茫然不安,遂而自杀。
那让芥川龙之介深感迷茫、不安的因素又是什么呢?生的欲望和死的冲动如何在芥川心中葛藤,最终步入死亡的殿堂呢?本文试通过深层解析芥川龙之介的作品来找寻其中的答案。
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创造性地提出人有生的本能和死亡本能的学说,并用心理分析法解释人类的自杀行为。
弗洛伊德认为自杀源于抑郁,并视其为谋杀,当人类认为他失去自己爱恨交加的个体时,会将此个体内摄,由内引发对该个体的侵略性或攻击性的感觉。
若此感觉强烈无比,该个体会进行自杀的行为。
《某傻子的一生》是以芥川自身生涯为题材的自传小说,是基于芥川的人生思想创作而成的。
同时这部作品也是芥川自杀前一个月完成,并托付友人久米正雄与其死后公开发表,是芥川的遗稿。
此作品是以 51 个短篇形式组成的告白小说,主人公以第三人称他代替,完全是对芥川自身的一个写照。
芥川作为闪耀的作家,结婚后拥有着平静的生活,但是单凭妻子的爱并不能使他得到满足,安定的生活并未能使他克制住其他女人对他的诱惑。
芥川和狂人的女儿的关系,正如他在《某傻子的一生》中描述的那样:决不会是因为恋爱。
但如果不是爱情的话。
对这个狂人的女儿、只具有强烈动物性本能的女人感到厌恶。
在此,对诱惑自己的狂人的女儿不仅有爱恨交加的心情,更包含有对克制不住诱惑而对自身产生憎恶之意。
对狂人的女儿的爱是不顾及妻子的带有罪恶感的爱。
罪恶感是诱发自杀的动机之一,在芥川的心中,违反伦理的爱使他产生的罪恶感也间接的刺激了死的冲动大于生的欲望。
渐渐的,死的意念在芥川的心中占有压倒性的地位。
芥川面对出生在自己面前的孩子时,在文中又是这样表述自己的心情的:到底是为什么要让他出生?在这个充满着苦难的世界上。
又到底是为什么要让这孩子承受我这样的父亲?芥川面对孩子的诞生并没有欣喜若狂,而是一直在担心为什么要生在这个苦难的世上。
同时,像我这样的父亲的自我贬低的表述,可以捕捉到芥川面对出生在这个让人无奈的世间的孩子所想表达的歉意和随之产生的罪恶感。
在芥川晚年的作品《河童》中,描写了一个乌托邦的世界,即在河童的世界里,孩子们可以不遵从父母的意愿,而是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选择出生或不出生。
作品中有一段是描写河童的孩子拒绝出生的场景:我不想出生在这个世界上,父亲的遗传仅精神病这一点就够受的了。
而在芥川的生活史中,和狂人的女儿保持关系的时段也正是芥川精神失调的时期。
以这个时期为背景,作为自画像,芥川描绘出一幅河童的世界。
而芥川笔下出生的河童的父亲正是他自身的一个缩影,换言之,这是以孩子的角度来表达芥川的愿望,表达出对既已出生的孩子的忏悔的心情,而作为刺激死的冲动的罪恶感已埋藏于芥川的心中,并触及心灵的深处。
《某傻子的一生》的第三十八小节复仇中,在某个咖啡店的阳台,芥川遇到七年前断绝
关系的狂人的女儿带着她的儿子,狂人的女儿一边看孩子玩耍一边献媚般的对芥川说:孩子像不像你?但事实上并不是芥川的孩子,芥川面对曾经爱恨交加的狂人的女儿已经毫无感情可言,如今在芥川的心里却想勒死这女人,而且那并不只是出于残虐的原因。
可以说对狂人的女儿只有憎恶的杀意而已。
在第九小节尸体中,当芥川的友人解剖师镇定的驱动手术刀解剖尸体时说尸体不够时,芥川的回应是如果尸体不够的话,那我就不带恶意地去杀人。
在第二十八小节杀人中,描写了不停说杀、杀的场景。
前面说到罪恶感和这几小节描述的攻击性都是诱发自杀可能性的要素之一。
攻击性越强烈,相应地死的冲动也更强烈,失去对象的攻击性继而会转向自身,最终导致自杀。
然而,芥川为何不将此攻击性转向他人而要面向自己呢?究其原因,多半是因贯穿人生始终的孤独所引起的。
《大导寺信辅的半生》是于芥川自杀前三年创作完成的。
正如小说的名字一样,作品描述了叫做大导寺信辅的人的半生的情境。
从所述内容部不难看出大导寺信辅也是对芥川自身的写照。
作品绘声绘色地描写了芥川的母亲及对世人的看法。
芥川不是吃母乳而是依靠牛奶养育起来的,这对芥川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值得憎恨的命运。
同时,在《点鬼簿》的一开始,芥川对其母亲的描述是:我的母亲是精神病。
从生物学的遗传影响的角度来看,芥川晚年的精神失调的症状可能受其母亲遗传的影响。
这种影响也使芥川陷入了不安和恐怖之中。
此外,从小未吃到母乳以及没有和母亲接触的这种经历对在形成人际关系幼儿期的芥川造成了根本性的伤害,也影响了他的性格。
患有精神病的母亲对芥川来说是一种恐怖令人畏惧的存在,而死的欲动在芥川的幼儿时期也早已埋下了伏笔。
拥有这样的母亲并对给自身带来伤害的芥川来说,正如《大导寺信辅的半生》所描述的一样,反而羡慕那些就算是什么也不懂,至少懂得吃妈妈奶汁的朋友们。
拥有这样人生体验的芥川在和人交往的过程中必然会感到不安,这也是其深感孤独的原因所在。
而这些也将芥川一步步地逼向了死亡。
《某傻子的一生》的最后一个章节败北描述了无论在精神上还是肉体上丧失了做人的尊严,即将步入死亡的芥川的形象。
同样作为遗稿的《齿轮》关于芥川自身的命运和不安也展开了叙述。
这是一部围绕主人公因不安被渐渐逼向死亡而展开的作品。
作品中芥川看到齿轮的幻觉则是不安具体化意象的表现。
幼儿时期的苦痛经历可以说是芥川最初的不安因素,随后加之同精神病母亲的关系则又加重了其不安的程度,这叠加的孤独和不安伴随芥川一生的始终。
长期被迷茫不安的阴郁氛围所笼罩,肉体上又无法与之抗衡的芥川最终选择用药物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万物有生皆有死,这是自然界发展的规律,然而在生命进行的过程中,自发地去终结自我生命的行为是有违常理的。
自杀在现代社会已然成为深刻的社会问题。
人类为什么会选择自杀来提前了结自己的生命呢?人类面对死亡,死的冲动与自杀有什么关联呢?本文借助名人芥川的自杀现象引发人类对死亡进行再思考。
同时通过对芥川作品的解读,我们也感受到了芥川人生中爱与恨的变化以及生与死的思想争斗,体会到了芥川母亲带来的影响是让其一生孤独、迷茫、不安的根源,领悟到了芥川对妻子和孩子的罪恶感是促使其走向死亡之路的催化剂。
文学之星芥川龙之介的陨落,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面对其消极的死亡方式,我们更应摆正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积极去面对人生的挫折与坎坷,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