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东周时期战争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9月中州学刊Sep.,2011第5期(总第185期)Academic Journal of Zhongzhou No.5
【历史研究】
论东周时期战争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李金玉
摘要:东周时期,战争频繁,且规模越来越大,持续时间越来越长,战争方式多种多样,对林木、水源、城池以及人们的居住环境都有多方面的影响。

这些战争对当时的生态环境造成的巨大破坏,是导致生态环境发生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东周时期各国为了备战,很多防御性的军事设施以及制造兵器储备军粮等,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间接性的破坏,对此我们必须有充分的认识。

因为生态环境和战争,都是事关人类存亡的重要问题。

所以我们借鉴古代的教训,既要保护生态环境,更要反对战争。

关键词:东周;战争;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K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1)05—0180—04
东周时期频繁发生的战争不仅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也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破坏,这也是长期以来众多学者重点探讨的问题。

然而对于战争给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却论者甚少,几年前曾有学者指出:“直到今天,战争对地球生态环境的破坏却很少为人所关注,而事实上战争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影响是存在并长期延续的。

”①然而至今依然乏人问津。

东周时期是我国生态环境急剧变化的时期,导致变化的众多原因中,战争绝对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关键因素。

探讨这个问题,不仅可以使我们深切认识到战争对当时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还能使我们意识到当代战争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及对人类生存的威胁,更希望能引起学界对此问题的重视,全面推进古代生态环境史的研究,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东周时期战争的特点
1.战争十分频繁。

东周时期,周天子失势,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各国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不断发生战争。

战争频率之高,历史罕见,据不完全统计,从平王东迁到秦统一的500多年,见于史载的战争就有700多次,其中春秋483次,“据鲁史《春秋》的记载———仅仅记在鲁史的列国间的军事行动,凡四百八十三次”②。

战国时期则为230次③。

频繁发生的战争,必然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而且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环境很难有足够的恢复时间,只能导致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

2.兵种越来越多。

随着战争的需要,东周时期的兵种呈现多元化趋势。

这一时期的兵种,除了原来的车兵与舟军,还出现了步兵和骑兵,并逐渐成为主要的作战兵种。

车兵是我国最古老的兵种,它“起源于夏代,流行于商周,春秋时达到鼎盛”④。

春秋时期,中原各国作战以车战为主,南方诸国则以舟军为重要兵种。

《越绝书》记载吴、越等国“以船为车,以楫为马”。

对此,《左传》有较多记载,如襄公二十四年“楚子为舟师伐吴”。

昭公二十四年“楚子为舟师以略吴疆”。

而步兵则是山区国家和南方诸国主要的兵种,以步兵作为独立的作战部队开始于春秋后期,到了战国时期,步兵成为主要的作战兵种。

骑兵在春秋时也开始出现,主要是受草原民族的影响而建立,最初与兵车混编,后来发展成为单独的部队,主要是配合步兵作战。

兵种的增加,使战争
收稿日期:2011—04—20
作者简介:李金玉,男,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成都610065)。

081
的范围越来越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广。

3.规模越来越大。

整个东周时期,战争规模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

据杨宽先生研究,春秋初期,各大国军队人数还较少,如晋国有两万多人,齐国有三万多人,楚国为一万八千人,而到了春秋后期,晋国军队人数已达15万,楚国军队人数也超过10万以上。

⑤春秋初期,交战时参战军队数量最多时也才超过10万人,规模也相对较小。

战国时期,各国军队人数剧增,7个强国的军队数量则从30万到100万不等,《战国策》等史籍对战国各国的军队规模都有记载:秦国有带甲(或作奋击)百万,车千乘,骑万匹;魏国有带甲30万或36万,防守边疆和辎重部队10万;赵国有带甲数10万,车千乘,骑万匹;韩国兵卒近30万;齐国:有带甲数十万;楚国有带甲(或作持戟)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燕国有带甲数十万,车七百乘,骑六千匹。

有如此众多的军队,战争规模自然也越来越大,远远超过了春秋时期,如《史记·秦本纪》说:“白起攻韩、魏於伊阙,斩首二十四万,虏公孙喜,拔五城。

”长平之战,“秦使武安君白起击,大破赵于长平,四十于万尽杀之”。

《楚世家》也说:“十七年春,与秦战丹阳,秦大败我军,斩甲士八万。

”《战国策·燕策三》则记载燕国攻打赵国“以四十万攻鄗”,“以二十万攻代”,一次就能出兵60万,战争的规模必定很大。

4.持续时间越来越长。

西周时期的战争,时间都不太长,周武王灭商的战役,仅仅用了一天,对此,《韩非子·初见秦》做了记载:“战一日破纣之国。

”意思是这场灭商战争仅用了一天就结束了。

春秋时期较大的战役如城濮之战、鞌之战、鄢陵之战等,也都是在一两天之内就分出了胜负。

但是到了战国时期,随着军队数量的增加、经济的发展及守城能力的提高,战争持续的时间越来越长。

《战国策·赵策二》记赵奢语曰:“(七国)能具数十万之兵,旷日持久数岁。

”《战国策·赵策三》记载“齐以二十万之众攻荆,五年乃罢。

赵以二十万之众攻中山,五年乃归。

”两场战争都是打了五年。

《战国策·秦策一》曰:“智伯帅三国之众,以攻赵襄主于晋阳,决水灌之,三年,城且拔矣。

”《吕氏春秋·不屈》篇载魏惠王“围邯郸三年而弗能取”,《应言》篇载“秦虽大胜于长平,三年然后决,士民倦”。

一场战争,短则三年,长则五年,持续时间大大超过了前代。

持久的战争,势必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

二、东周时期战争对生态环境的直接破坏
在古代战争中,作战的双方或者是由于战争手段的运用,或者是出于战略的考虑,都不可避免地要和自然环境发生关系,从而直接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1.砍伐、焚烧林木等生态资源。

树木在古代是制作兵器、战车等作战器械的常用物质,因此,战争中双方或是为了补充装备,或是为了减少对手可资利用的资源,都会尽力夺取或者毁坏树木,使林木资源受到严重破坏。

文献对此有大量记载,尤其以《左传》所记最多:僖公二十八年城濮之战,“晋侯登有莘之虚以观师,曰‘少长有礼,其可用也’。

遂伐其木,以益其兵”。

意思是晋侯命令士兵砍伐山上的树木,以充实军备;襄公九年,冬十月“诸侯伐郑……杞人、郳人从赵武、魏绛斩行栗”;襄公十八年,“赵武、韩起以上军围卢,弗克。

十二月戊戌,及秦周,伐雍门之萩……己亥,焚雍门及西郭、南郭。

刘难、士弱率诸侯之师焚申池之竹木。

壬寅,焚东郭、北郭”。

晋国军队在战争中把秦周的萩木都砍伐殆尽,接着把申池旁边的竹子树木都焚烧干净,还把东、南、西、北四个城门也都纵火烧毁;襄公二十五年,“陈侯会楚子伐郑,当陈隧者,井堙(塞)木刊(除)。

郑人怨之”。

在讨伐郑国的战役中,陈、楚军队再次对郑国的树木进行大肆砍伐,破坏了生态环境,引起了郑国人民的愤恨。

同样的记载还见于《战国策·齐策五》:“(赵)袭魏之河北,烧棘蒲。

”在赵攻魏的战争中,大量野生的植物被焚烧,《魏策三》:“秦十攻魏,五入国中……林木伐。

”秦国十次攻打魏国,魏国的林木被砍伐殆尽,《墨子》也记载了当时战争对林木等的破坏:《非攻下》篇:“入其国家边境,芟刈其禾稼,斩其树木。

”《天志下》篇:“攻罚无罪之国,入其沟境,刈其禾稼,斩其树木。

”说的都是战争中为了打击敌国,将其庄稼、树木一砍而光。

《淮南子·泰族训》也记载说:“阖闾伐楚,五战入郢,烧高府之粟。

”吴楚战争中,楚国的粟也遭到焚烧。

2.对水资源的破坏。

水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资源,更是重要的战略物质。

为了征服敌人,破坏对方的水源是经常采用的方法。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陈侯会楚子伐郑,当陈隧者,井堙(塞)木刊(除)”。

在战争中为了战胜敌国,水攻也被经常使
181
论东周时期战争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用,如《战国策·赵策一》记载:“三国之兵乘晋阳城,遂战。

三月不能拔,因舒军而围之,决晋水而灌之。

”《韩非子·初见秦》对此也做了记载:“知伯率三国之众以攻赵襄主于晋阳,决水而灌之三月。

”《管子·霸形》则记载:“楚人攻宋、郑,要宋田夹塞两川,使水不得东流,东山之西,水深灭垝,四百里而后可田也。

”《史记·赵世家》则记载赵国为了打击敌国,先后两次决开黄河堤岸;《秦始皇本纪》记载秦攻魏时也采用水攻的办法攻下了大梁。

这些对付敌国行之有效的办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却是巨大的,大水浇灌之下,方圆几十或者几百里难逃厄运,动物或逃或死,植物难逃厄运,城市、房屋被冲毁,一片凄凉。

土壤经过长时间的浸泡之后,土质变坏,盐碱滋生,难以恢复,甚至会导致瘟疫病情的爆发,产生严重的生态灾难。

《战国策·赵策一》记载晋阳被大水浇灌之后,“城中巢居而处,悬釜而炊,财食将尽,士卒病羸。


3.对城池、房屋等居住环境的毁坏。

古代战争的胜利很多时候是通过攻城略地后实现的,所以在战争中,城市经常是摧毁的目标。

《管子·霸形》记载:“楚人攻宋、郑,烧焫熯焚郑地,使城坏者不得复筑也,屋之烧者不得复葺也。

令其人有丧雌雄,居室如鸟鼠处穴。

”不仅要破坏,而且要破坏到使敌人无法修复的地步,可见其破坏性。

同样的记载还见于《战国策·齐策五》:“(赵)袭魏之河北……坠黄城。

”《魏策三》:“秦十攻魏,五入国中,边城尽拔。

文台堕,垂都焚……麋鹿尽,而国继以围。

”战争中,魏国的边城全被攻克,甚至被烧毁。

《墨子·非攻下》篇则曰:“入其国家边境……堕其城郭,以湮其沟池,攘杀其牲牷,燔溃其祖庙。

”《天志下》篇:“是以差论蚤牙之士,比列其舟车之卒,以攻罚无罪之国,入其沟境……残其城郭,以御其沟池,焚烧其祖庙,攘杀其牺牷。

”战争中,大量城池、楼台、房屋等建筑被摧毁,野生动物被捕杀,从而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由此可见,在激烈的战争中,生态环境遭受破坏是无法避免的,有的甚至导致严重的生态灾难。

目睹了当时战争惨状的老子形象地为我们描述了战争之后的生态环境状况:“师之所处,荆棘生焉。

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⑥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人们生活极其困难,《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描写了邯郸被久围之后的惨状:“邯郸之民,炊骨易子而食,可谓急矣。


三、东周时期战争对生态环境的间接破坏
战争中,生态环境会遭到直接的破坏,这是毫无疑问的。

没有发生战争时,生态环境也会受到跟战争有关的活动之影响。

1.修造战车、兵船对树木的攫取。

当时的战争以战车为主,随着争霸战争的愈演愈烈,战争规模的不断升级,各国兵车的数量也不断上升。

据《左传》记载:晋国拥有的兵车,僖公二十八年城濮之战时为七百乘,成公二年鞌之战为八百乘,昭公十三年时平丘之会已经增至四千乘;楚国的兵车,庄公二十八年为六百乘,到了春秋后期竟然接近万乘;齐国的兵车,定公九年齐伐晋时“丧车五百”,哀公十一年艾陵之战丧兵车八百乘;僖公三十三年崤之战,秦国兵车仅为三百乘,昭公元年秦后子奔晋,所带兵车已达千乘,可知秦国兵车总数至少也有二、三千乘。

同样,南方国家的舟军则拥有大量的战船。

《越绝书·外传·记地传》说勾践伐吴的军力“死士八千人,戈船三百艘”。

同篇还记载吴越两国都有专门的船厂,而建造战船所用的木料要远远多于战车。

制造的兵车、战船越多,需要的木材也就越多,于是加剧了对林木资源的攫取,遭到砍伐的林木面积越来越大。

再加上当时战争频繁,对木材的需要也十分迫切,于是对林木砍伐的频率也持续上升,这使得森林根本没有更新成长的机会,长此以往,必然导致森林面积减少,以至于到了春秋末期,在越国出现了林木资源极为短缺的状况,“越王乃使木工三千余人,入山伐木,一年,师无所幸”⑦。

无独有偶,这样的情况在宋国也出现了,《墨子·公输》篇曰:“宋无长木。

”反映的也是宋国林木资源缺乏的状况。

大量的林木被砍伐,会导致生态环境的失衡,大量动物失去栖息的良好环境,从而转投它处,造成动物数量和品种的减少,并最终产生相应的种种生态问题。

2.防御性的破坏。

为了防止在战争中生态资源落入敌人之手为敌人所用,或者为了交战时的便利,在战争来临之前,往往要对生态资源进行一番人为的破坏,破坏的目标包括树木、水源、城池、墙垣、动物等。

《墨子》书中对此有很多记载:《备城门》篇曰:“除城场外,去池百步,墙垣树木小大俱坏伐,除去之。

”《号令》篇:“去郭百步,墙垣、树木大小尽伐除之。

外空井,尽窒之,无令可得汲也。

外空窒尽发
281
中州学刊2011年第5期
之,木尽伐之……当遂材木不能尽内,即烧之,无令客得而用之。

”《杂守》篇:“材木不能尽入者,燔之,无令寇得用之……寇至,先杀牛、羊、鸡、狗、鸟、雁……事急,卒不可远,令掘外宅木。

”交战前,树木无论大小,统统砍伐殆尽,不能带走的,则烧掉,水井堵塞,动物杀掉,墙垣拆除,防止为敌人所用,这些战前的准备工作,显然也是对生态环境的毁坏。

3.对其他社会资源的耗费。

还需要指出的是,战争对资源的消耗十分巨大,伍子胥说:“十万之众,奉师千里,百姓之费,国家之出,日数千金。

”⑧《孙子兵法·作战第二》更是做了具体阐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十万军队能够开拔的前提条件是驰车一千辆,每辆驰车需四匹马,革车一千辆,十万套铠甲,十万人所需的粮食及胶、漆等物质,加在一起,每天的花费是千金。

这些记载说明战争耗费非常巨大,所耗资源必然来自自然界,通过对自然环境的肆意攫取而获得。

巨大的军事开支也成为国家的沉重负担,孙子军事思想之一就是“兵贵胜,不贵久”《孙子兵法·作战第二》曰:“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

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持久战即使取得胜利了,也会消耗大量的资源,导致国用不足,百姓空虚。

而东周时期战争频繁,各国对资源的需求都很大,攫取的资源消耗于战争中后,接着再去向自然夺取,最终导致自然资源的严重匮乏。

尽管东周时期频繁发生的战争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但是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及其他因素的影响,战争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并没有受到古代社会的足够重视,周代之后2000多年的中国古代社会,战争依然频繁发生,生态环境依然在遭受着不同程度的破坏。

但是战争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并没有得到整个社会的足够重视,“当人们论及环境污染以及环境破坏的时候,只是更多地关注到了工业企业等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而忽视了战争对环境的巨大破坏作用”⑨。

中国古代的先贤们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理论依据,对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从而做到以史为鉴,古为今用,今古结合。

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态环境保护,对于和平局面的维护,对于人类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注释
①贾珺、梅雪芹:《从历史的视角看现代高科技战争的生态环境灾难》,《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②范文澜:《中国通史》第1册,人民出版社,1978年,第130页。

③《中国军事史》编写组:《中国军事史》(附卷历代战争年表),解放军出版社,1985年。

④顾德融、朱顺龙:《春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16页。

⑤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55年,第285页。

⑥高明:《帛书老子校注》,中华书局,1996年,第381页。

⑦⑧赵晔:《吴越春秋》,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40、72页。

⑨俞栋等:《论现代战争与环境污染》,《云南环境科学》2004年第1期。

责任编辑:何参
381
论东周时期战争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