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名词解释部分简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健康:就是个体一方面能够积极调整完善自我,顺应日益变化的环境;另一方面又能够有效地改变环境,满足个人和社会的需求。简言之,心理健康就是不断保持个体与环境的动态平衡,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孔子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便是心理健康的最高境界。
心理健康的具体体现:①认知过程正常,智力正常;②情绪稳定,乐观,心情舒畅;③意志坚强,做事有目的、计划、步骤、方法,能克服困难达到目的;④人格健全,性格、能力、价值观等均正常;⑤养成健康的习惯和行为,无不良行为;⑥精力充沛地适应社会,人际关系良好。
衡量心理健康的尺度:①医学尺度:以病因与症状与否作为划分正常与异常的标准。②社会尺度:是以行为适应环境、符合社会规范与否作为确定心理健康的标准。③统计学尺度:利用统计学的方法,找出正常行为的数值分布。
心理健康的标准:①适应性标准:以个人能否适应环境来划分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适应:通常是指的个人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关联的一种互动行为,它是和具体环境相联系的,受到与环境间关系的限制。②发展性标准:尽其所能的勤奋以实现个人的价值,从而也实现个体对于社会的责任与奉献。发展是指向更高水平的适应,指向更成熟、更丰富、更健全的心理品质和心理生活。
心理健康的评价:一个心理健康的中小学生应该没有严重的情绪困扰,适应良好,具有与其年龄特征相符的发展特点,具有面对挫折与失败能自我复原的潜能。适应良好、无心理困扰、有较强的复原力(复原力:是指个人具有或学习到某些特质,这些特质或行为会因个人与环境的互动而保护个人不受压力或挫折情绪的影响,使个人重新获得自我控制的能力并发展出健康的应对行为。
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因此,对中小学生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广义上,是指全民族的心理健康教育,是运用心理学及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技术,通过开展一系列教育活动,让人们了解心理健康的知识,帮助人们树立起心理健康的观念,使人们产生增进心理健康的愿望,从而采取有益于心理健康的行为,并学会在必要的时候寻求适当的帮助,达到提高全民族心理素质的目的。狭义上,专指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①为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开发潜能,增强体质等提供了良好的心理基础。②成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还对预防心理疾病具有重要意义。③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④也有助于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结构合理、组织得力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校实现教育目标,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有利于实施创新教育。
心理健康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具体目标:使学生不断正确的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①、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的实施教
育;②、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③、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④、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的原则:教育性原则、全体性原则、差异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保密性原则(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极其重要的原则,是心理教育与咨询工作者的基本职业道德)。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规定: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其重点是学会学习、人际交往、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常识。城镇中小学和农村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不同地区的实际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做到循序渐进,设置分阶段的具体教育内容。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档案:狭义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档案是指对个体心理发展变化特点、心理测验结果、学校心理咨询与辅导纪录等材料的集中保存,这些资料按照一定的程序排序,组成一个有内在联系的体系,如实反映学生的心理面貌,它是学校为了更好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每个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建立起来的档案材料。广义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档案还包括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有关资料,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计划、课程开展、活动安排、教研活动、研究课题及成果、效果评估及管理工作等记录。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档案建立的意义: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档案的建立可以为学校的科学管理提供宏观的决策依据,能及时准确的掌握和了解全校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特点以及现状,从而为学校的科学管理提供心理学依据;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档案的建立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利于专业教师与专家对个案进行共同研讨;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档案的建立有利于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别差异,有利于教师发现和诊断学生个人或班集体存在的心理障碍与行为困扰,有利于教师客观的了解学生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及道德行为上的发展水平,以便采取恰当的方法进行教育与管理工作,还能帮助教师有效的了解学生在特定社会环境下的政治态度、思想问题和意见要求,能促进学生管理工作的科学化;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档案的建立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及科学研究水平,有助于教师更好的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和加强学生心理的研究;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档案的建立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动态的监测手段。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档案的使用:①统计及结果解释②提出教育对策与建议③撰写测评报告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档案的管理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创设符合学生心理健康要求的环境、提供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德育渗透、班主任工作渗透)、开展面对个别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入学适应:是指新生入学的一年内,对于新环境的应激反应的调适过程。入学适应常见的问题:①学习适应问题:新课程新内容的增加、教师授课方式的改变学生不能适应、学习自信心不足;②人际关系适应问题: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亲子关系(见书55页)
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的非认知因素。学习动机的内容包括学生对知识价值的认知(知识价值观)、对学习的直接兴趣(学习兴趣)、对自身学习能力的认识(学习能力感和自我效能感)、对学习成绩的归因(成就归因)。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培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时反馈和适当评价、科学使用奖赏和惩罚、科学设置难度,激发成就动机(指个体积极主动地从事某种自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达到完美的内在推动力。力求成功的意向和避免失败的意向)、进行归因训练,促使学生努力。
学习策略: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认知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