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草剂的归趋及残留——原理详解

合集下载

除草剂原药的残留分析方法及检测技术研究

除草剂原药的残留分析方法及检测技术研究

除草剂原药的残留分析方法及检测技术研究摘要:随着农业发展和农民对高产高效农作物的需求增加,除草剂的使用日益广泛。

然而,除草剂的残留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本文主要研究除草剂原药的残留分析方法和检测技术,以便确保农产品的食品安全。

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同方法的优缺点,并提出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

1. 引言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大规模农作物种植的普及,农药的广泛使用助力了农业的发展。

除草剂作为一种重要的农药类型,可以有效地杀除杂草,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

然而,除草剂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的潜在威胁也不容忽视。

因此,研究除草剂原药的残留分析方法和检测技术对于保障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2. 除草剂原药的残留分析方法2.1 高效液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是一种常用的分析方法,广泛应用于除草剂原药残留的检测。

该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分离效果好、准确度高。

在该方法中,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对样品中的化合物进行分离和检测。

通过选择合适的柱和检测条件,可以实现对不同种类的除草剂原药进行准确快速的检测。

2.2 气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GC)通过样品中化合物的蒸发和分离,利用气相色谱仪进行检测。

该方法具有分离效果好、灵敏度高、快速等优点,尤其适用于挥发性溶剂的检测。

然而,该方法对于热稳定性差的化合物不适用,且需要样品预处理过程,增加了操作复杂度。

2.3 质谱联用技术质谱联用技术(MS)结合了质谱仪和色谱仪的优势,可以实现对除草剂原药及其代谢物的快速有效检测。

这种技术具有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和高分辨率等优点,可以用于复杂样品矩阵中微量目标分析物的检测。

3. 除草剂原药的检测技术3.1 抗体法抗体法是一种常用的生物分析技术,具有高灵敏度、高选择性的特点。

该方法利用抗体与目标物质结合并产生特异性反应,通过检测这种反应来实现对目标物质的检测。

然而,抗体法在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受到抗体稳定性、交叉反应等因素的限制。

3.2 光谱法光谱法利用样品中物质对特定波长的光的吸收或发射进行分析。

除草剂原理

除草剂原理

除草剂原理
除草剂,又称除草药,是一种能够杀灭或抑制杂草生长的化学药剂。

其原理是
通过影响杂草的生长和代谢,最终导致其死亡。

除草剂的使用可以有效地控制杂草,保护农作物的生长,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除草剂的原理。

首先,除草剂的作用机制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影响杂草的生长激素,另一
种是通过影响杂草的光合作用。

对于影响生长激素的除草剂,其原理是通过模拟植物生长激素的作用,干扰杂草的生长和发育,最终导致杂草死亡。

而影响光合作用的除草剂,则是通过抑制杂草的光合作用,阻断其能量来源,使杂草无法维持生存。

其次,除草剂的选择应根据不同的杂草种类和生长环境来进行。

对于不同的杂草,选择不同的除草剂,可以取得更好的除草效果。

同时,除草剂的使用也需要考虑到环境因素,比如气温、湿度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除草剂的喷洒效果。

除草剂的喷洒方法也是影响除草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般来说,除草剂的喷
洒应在杂草生长期内进行,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除草效果。

此外,除草剂的喷洒应注意避免对农作物造成伤害,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喷洒器具和调整喷洒时间来减少对农作物的影响。

最后,除草剂的使用需要严格按照说明书上的使用方法来进行,避免过量使用
或者错误使用导致不良后果。

同时,对于不同的农作物和生长环境,也需要选择合适的除草剂种类和使用方法,以达到最佳的除草效果。

总的来说,除草剂的原理是通过影响杂草的生长和代谢,最终导致其死亡。


草剂的选择、喷洒和使用方法都会影响除草效果,因此在使用除草剂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选择和操作,以取得最佳的除草效果。

农药残留的原因、危害与控制

农药残留的原因、危害与控制

农药残留的原因、危害与控制农药残留,是农药使用后一个时期内没有被分解而残留于生物体、收获物、土壤、水体、大气中的微量农药原体、有毒代谢物、降解物和杂质的总称。

农药残留原因农药性质与农药残留现已被禁用的有机砷、汞等农药,由于其代谢产物砷、汞最终无法降解而残存于环境和植物体中。

六六六,滴滴涕等有机氯农药和它们的代谢产物化学性质稳定,在农作物及环境中消解缓慢,同时容易在人和动物体脂肪中积累。

因而虽然有机氯农药及其代谢物毒性并不高,但它们的残毒问题仍然存在。

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化学性质不稳定,在施用后,容易受外界条件影响而分解。

但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中存在着部分高毒和剧毒品种,如甲胺磷、对硫磷、涕灭威、克百威、水胺硫磷等,如果被施用于生长期较短、连续采收的蔬菜,则很难避免因残留量超标而导致人畜中毒。

另外,一部分农药虽然本身毒性较低,但其生产杂质或代谢物残毒较高,如二硫代氨基甲酸酯类杀菌剂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杂质及其代谢物乙撑硫脲属致癌物,三氯杀螨醇中的杂质滴滴涕,丁硫克百威、丙硫克百威的主要代谢物克百威和3-羟基克百威等。

农药的内吸性、挥发性、水溶性、吸附性直接影响其在植物、大气、水、土壤等周围环境中的残留。

温度、光照、降雨量、土壤酸碱度及有机质含量、植被情况、微生物等环境因素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农药的降解速度,影响农药残留。

使用方法与农药残留一般来讲,乳油、悬浮剂等用于直接喷洒的剂型对农作物的污染相对要大一些。

而粉剂由于其容易飘散而对环境和施药者的危害更大。

任何一个农药品种都有其适合的防治对象、防治作物,有其合理的施药时间、使用次数、施药量和安全间隔期。

合理施用农药能在有效防治病虫草害的同时,减少不必要的浪费,降低农药对农副产品和环境的污染,而不加节制地滥用农药,必然导致对农产品的污染和对环境的破坏。

农药残留的危害农药残留对健康的影响食用含有大量高毒、剧毒农药残留引起的食物会导致人、畜急性中毒事故。

除草剂的原理

除草剂的原理

除草剂的原理
除草剂,又称除草药,是一种用于防除杂草的化学药剂。

它可以有效地控制或杀死一些对农作物有害的杂草,从而保障农作物的生长。

那么,除草剂是如何起作用的呢?
首先,除草剂的原理是通过影响杂草的生长和代谢来实现除草的目的。

它可以干扰杂草的生长素合成,阻碍杂草的细胞分裂和伸长,从而导致杂草停止生长甚至死亡。

除草剂的作用机制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抑制光合作用,除草剂中的活性成分可以干扰杂草的光合作用,影响其对光能的吸收和利用,导致杂草无法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最终导致杂草枯萎死亡。

2. 干扰生长素合成,除草剂中的化学物质可以影响杂草的生长素合成,阻碍其生长和发育,使杂草无法正常生长,最终死亡。

3. 破坏细胞膜,除草剂中的活性成分可以破坏杂草的细胞膜,导致细胞内容物外渗,细胞死亡,从而实现除草的效果。

除草剂的原理是通过以上几种作用机制来影响杂草的生长和代谢,从而达到除草的效果。

但是,除草剂也需要谨慎使用,因为除草剂对农作物和环境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在使用除草剂时,需要根据农作物的生长期和杂草的种类选择合适的除草剂,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进行使用,避免对农作物和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总的来说,除草剂的原理是通过影响杂草的生长和代谢来实现除草的目的,它可以通过抑制光合作用、干扰生长素合成和破坏细胞膜等作用机制来达到除草的效果。

在使用除草剂时,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除草剂,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进行使用,以确保除草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怎么去除除草剂的残留(除草剂除掉的不只是草还有美丽人生)

怎么去除除草剂的残留(除草剂除掉的不只是草还有美丽人生)

怎么去除除草剂的残留(除草剂除掉的不只是草还有美丽人生)我们先认识一下除草剂:有机化学除草剂时期始于1932年选择性除草剂二硝酚的发现。

20世纪40年代2,4-滴的出现,大大促进了有机除草剂工业的迅速发展。

1971年合成的草甘磷,具有杀草谱广、对环境无污染的特点,是有机磷除草剂的重大突破。

加之多种新剂型和新使用技术的出现,使除草效果大为提高。

1980年时世界除草剂已占农药总销售额的41%,超过杀虫剂而跃居第一位。

一、根据作用方式分类(1)选择性除草剂:除草剂对不同种类的苗木,抗性程度也不同,此药剂可以杀死杂草,而对苗木危害程度较小。

(2)灭生性除草剂:除草剂对所有植物都有毒性,只要接触绿色部分,不分苗木和杂草,都会受害或被杀死。

主要在播种前、播种后出苗前、苗圃主副道上使用。

如草甘膦等。

二、根据除草剂在植物体内的移动情况分类(1)触杀型除草剂:药剂与杂草接触时,只杀死与药剂接触的部分,起到局部的杀伤作用,植物体内不能传导。

只能杀死杂草的地上部分,对杂草的地下部分或有地下茎的多年生深根性杂草,则效果较差。

如除草醚、百草枯等。

(2)内吸传导型除草剂:药剂被根系或叶片、芽鞘或茎部吸收后,传导到植物体内,使植物死亡。

如草甘膦、扑草净等。

(3)内吸传导、触杀综合型除草剂:具有内吸传导、触杀型双重功能,如杀草胺等三、按使用方法分类(1)茎叶处理剂:将除草剂溶液兑水,以细小的雾滴均匀的喷洒在植株上,这种喷洒法使用的除草剂叫茎叶处理剂,如盖草能、草甘膦等。

(2)土壤处理剂:将除草剂均匀地喷洒到土壤上形在一定厚度的药层,当杂草种子的幼芽、幼苗及其根系被接触吸收而起到杀草作用,这种作用的除草剂,叫土壤处理剂,如西玛津、扑草净、氟乐灵等,可采用喷雾法、浇洒法、毒土法施用。

(3)茎叶、土壤处理剂:可作茎叶处理,也可作土壤处理,如阿特拉津等。

根据化学结构分类(1)无机化合物除草剂:由天然矿物原料组成,不含有碳素的化合物,如氯酸钾、硫酸铜等。

除草剂在环境中消失途径

除草剂在环境中消失途径

除草剂在环境中消失途径作为人工合成的化学品的除草剂,在农业生产中施用后,在防治杂草的同时,必然进入生态环境中,了解除草剂在环境中的归趋不仅对合理、安全使用是重要的,而且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减少与避免污染也是必要的。

1物理过程(1)挥发挥发是除草剂从固态或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

由于挥发使除草剂从土壤表面迅速消失,不仅降低除草效果,而且还易伤害敏感作物。

除草剂的挥发决定于化合物的物理特性与环境条件。

饱合蒸气压高的除草剂,其挥发作用强,在现有各类除草剂中以二硝基苯胺类化合物的挥发性最强,其次是硫代氨基甲酸酯类化合物。

温度与湿度是影响除草剂挥发的重要环境因素,低温条件下,挥发作用缓慢,高温时挥发迅速。

温度愈高,化合物的饱合蒸气压愈大,因而挥发性也愈强。

除草剂的挥发是结合水分的蒸发作用而进行的,因而挥发作用的强弱与土壤含水量有密切的关系。

土壤含水量高时,水分子与除草剂分子竞争土壤吸附表面,使除草剂在土壤溶液中呈游离态,随着水分的蒸发而挥发于大气中;当土壤含水量低时,土壤胶体强烈吸附除草剂分子,使挥发性显著下降。

如将氟乐灵喷洒于士表后,在30℃、24小时内的挥发量是:土壤湿度1%时•,挥发量为17%;土壤湿度14%时,挥发量为42%;土壤湿度26%时,挥发量为70%;土壤湿度33%时,挥发量高达94%。

凡是饱合蒸汽压高、挥发性强的除草剂在喷药后,需及时耙地,将药剂混拌于土壤中,以增加吸附表面,降低温度,避免受气流的影响,以达到控制挥发、保证除草效果的目的。

高挥发性除草剂二硝基苯胺类及硫代氨基甲酸酯类化合物在生产上均采用混土施药法。

此外,施药后也可以通过喷灌,使药剂随水下渗以防止挥发。

一般喷水量以充分湿润7-10厘米土层为宜,喷水太少反而会增加气化损失。

(2)淋溶除草剂在土壤中随水移动称为淋溶。

由于水分在土壤中的移动方向不同,故除草剂可以向下、向上以及横向移动。

通常,在降雨和灌溉后,随着水分渗透,除草剂在土壤中主要向下淋溶。

除草剂的原理

除草剂的原理

除草剂的原理
除草剂是一种用于去除杂草的化学物质,它的原理是通过抑制杂草生长和繁殖的过程,从而达到除去杂草的效果。

除草剂通常是由一种或多种活性成分组成,这些成分可以通过影响杂草体内的生物过程来实现除草的作用。

除草剂的活性成分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杂草体内,如通过叶片表面吸收、根部吸收或经由杂草叶片的切割等,然后在杂草体内发挥作用。

一般来说,除草剂会以一种或多种方式影响杂草体内的细胞代谢或生理功能,从而导致它们的生长受到抑制。

具体来说,除草剂的作用机制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光合作用抑制:除草剂的某些成分可以干扰杂草叶绿素对光合作用的利用,从而降低杂草的能量供应和生长速度。

2. 细胞分裂抑制:一些除草剂的成分可以阻碍杂草细胞的分裂过程,从而阻止其生长和增殖。

3. 蛋白质合成抑制:除草剂中的活性成分可以干扰杂草体内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使其无法正常生长和发育。

4. 激素调节:部分除草剂通过模拟或阻断杂草体内的激素信号传导,影响杂草的生长、繁殖和营养摄取。

需要注意的是,除草剂一般只对杂草有杀灭或控制作用,对于其他作物或有益植物应谨慎使用。

正确使用除草剂需要遵循相
关的使用说明和安全操作规范,以避免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防除多年生杂草除草剂使用技术要点除草剂除草原理与棉田常见杂草防除措施

防除多年生杂草除草剂使用技术要点除草剂除草原理与棉田常见杂草防除措施

防除多年生杂草除草剂使用技术要点除草剂除草原理与棉田常见杂草防除措施近年来,由于播种方式与灌水方式的改变,杂草的危害越来越大,特别是禾本科与茄科(龙葵)及旋花科(田旋花)杂草,并且随着农作物种植面积增大,杂草防除劳动强度增加。

为此,针对除草剂除草的原理及杂草的习性,探索适合新疆地区的杂草防治方法。

1除草剂除草原理农作物与杂草同属高等植物,化学除草剂必须有特殊的选择性,才能安全有效地在农田使用。

有些除草剂对植物的杀伤力具有选择性,有些虽然不具备选择性或选择性不强,但可以利用它们的某些特点或农作物与杂草之间的某些差异,采用恰当的施药方法,也能达到安全除草的目的。

1.1利用形态差异除草有些化学除草剂是利用杂草和农作物形态上的差异来防除杂草的,如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在外部形态上差别很大,单子叶植物叶片窄小且直立,表面角质层和蜡质层较厚,表面积小,药液难以附着,即使附着也不易吸收;双子叶植物叶片宽,表面角质层和蜡质层较薄,表面积大,药液易附着,而且吸收的药液多。

即单、双子叶植物由于形态的差异性,为化学除草剂提供了选择性,当农作物是单子叶植物,而杂草是双子叶植物时,就可以施用喷洒在叶片上的化学除草剂来防除杂草。

1.2利用生理差异除草植物的茎叶或根系在对除草剂的吸收与输导上有很大差异性。

从茎叶的吸收来看,除草剂主要是通过叶的角质层进入植株内。

角质层的基本成分是类脂,其中还有亲水性很强的果胶质束和开放的小孔。

对于亲水性除草剂,则是通过含水的小孔进入植株内。

农作物与杂草在吸收与输导上存在差异时,就可以被利用来防除杂草。

这类化学除草剂主要是利用农作物与杂草对除草剂在吸收与传导上的差异性来防除杂草,称为生理选择性除草剂。

1.3利用位置差异除草有些化学除草剂对农作物有毒害,可利用植物根系在土层中分布的深浅不同或植物生长点高低的差异而达到安全有效除草的目的。

在作物播种后出苗前,用化学除草剂处理土壤,药剂仅在土壤1~2 cm 表土层形成处理层,这一处理层恰好又是大多数杂草种子的萌发层,一旦杂草种子萌发,就会接触到药剂而被杀死。

除草剂残留分析农药残留分析

除草剂残留分析农药残留分析

除草剂残留分析与农药残留分析1. 引言除草剂残留和农药残留是近年来农业生产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为了保护作物免受杂草和病虫害的侵害,农民经常使用除草剂和农药。

然而,过量或不当使用这些化学物质可能导致它们在土壤和农产品中残留,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潜在危害。

为了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进行除草剂残留和农药残留的分析和监测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介绍除草剂残留分析和农药残留分析的相关内容以及常用的分析方法和技术。

2. 除草剂残留分析方法2.1 采样与样品处理除草剂残留分析的第一步是对样品进行采样和处理。

采样的目的是从实际生产环境中获得代表性样品,通常包括土壤、水体和植物组织等。

样品处理的主要目标是提取目标化合物并去除干扰物质,以便进行后续的分析。

2.2 分析方法选择选择适合的分析方法是除草剂残留分析的关键步骤。

常用的分析方法包括色谱法、质谱法和光谱法等。

色谱法主要分为气相色谱法(GC)和液相色谱法(HPLC),质谱法可以与色谱法联用,如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和液相色谱-质谱法(LC-MS)。

光谱法主要包括紫外-可见光谱法和荧光光谱法等。

2.3 标准曲线的建立使用标准品建立标准曲线是定量分析的关键步骤。

根据目标化合物的特性,选择适当的标准品进行浓度梯度的制备。

通过测定标准品的峰面积或峰高与浓度的关系,建立标准曲线,以便后续样品的定量分析。

2.4 样品的分析与检测根据所选的分析方法,使用建立的标准曲线对样品中的目标化合物进行检测和分析。

常用的样品分析技术包括进样和分离技术、柱温控技术、检测器的选择和优化等。

3. 农药残留分析方法农药残留分析与除草剂残留分析类似,但考虑到农药种类和残留水平的复杂性,更加复杂和多样化。

以下是农药残留分析的主要步骤和方法:3.1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农药残留分析的样品通常包括农产品、土壤、水体和空气等。

采样和样品处理的目标是获得代表性的样品,并从中提取农药残留物,去除干扰物质。

除草剂知识讲座

除草剂知识讲座

6
2.莎草科杂草除草剂: 主要用来防除莎草科杂草的除草剂,如莎扑隆, 能在水、旱地防除多种莎草,但对其它杂草效果不 好。 3.阔叶杂草除草剂: 主要用来防除阔叶杂草的除草剂,如2,4-滴、百 草敌、苯达松和苯磺隆。
7
4.广谱除草剂: 有效地防除单、双子叶杂草的除草 剂,烟嘧磺隆(玉农乐)能有效地防 除玉米地的禾本科杂草和阔叶杂草。 又如灭生性的草甘膦对大多数杂草 有效。
19
苯氧羧酸类除草剂被加工成酯、酸、 盐等不同剂型。不同剂型的除草活性大小 为:酯>酸>盐;在盐类中,胺盐>铵盐>钠盐 (钾盐)。 剂型为低链酯时,具有较强的挥发性。 酯和酸制剂在土壤中的移动性很小, 而盐制剂在沙土中则易移动,但在粘土中 移动性也很小。
20
在使用这类除草剂时,要注意禾谷类作 物的不同生长期和品种对其抗性有差异。 如小麦、水稻在四叶期前和拔节后对 2,4-滴敏感,在分蘖期则抗性较强。另外, 防止雾滴飘移或蒸气易对周围敏感的作物产 生药害。 2甲4氯对植物的作用比较缓和,特别是在 异常气候条件下对作物的安全性高于2,4-滴, 飘移药害也比2,4-滴轻。
32
5、酰胺类 1952年美国孟山都公司发现了氯乙酰 胺类化合物具有除草活性,1956年正式生 产了烯草胺。在60至70年代期间,酰胺类 除草剂发展迅速,大多数品种是在这期间 商品化的。 酰胺类除草剂和其中的氯乙酰胺类除 草剂的基本化学结构式为酰胺、氯乙酰胺。
33
常见的酰胺类除草剂品种 甲草胺 拉索 玉米、大豆、花生、棉花、甘蔗、 油菜、烟草、洋葱、番茄、辣椒 乙草胺 禾耐斯 玉米、大豆、花生、甘蔗、油菜 异丙甲草胺 都尔、杜耳 玉米、大豆、花生、 棉花、甘蔗、油菜、烟草、芝麻、亚麻、红麻、茄科 蔬菜 丙草胺 大豆、玉米、花生、甘蓝。扫弗特安全 地用于水稻,扫弗特是含有安全剂的丙草胺。 丁草胺 马歇特、去草胺 主要用在稻田;墒情特 别好的旱地也可施用。 敌稗 稻田 萘丙酰草胺 大惠利 烟草、果菜、 34 叶菜、大豆、花生

除草剂的残留、残效与残毒

除草剂的残留、残效与残毒

除草剂的残留、残效与残毒
陈国海
【期刊名称】《林业实用技术》
【年(卷),期】2003(000)005
【摘要】@@ 除草剂施到林地里,其土壤、植株中及其散失到大气中的有毒物质,称为残留.在一定时间内,保留有毒物质的含量称为残留量.一些除草剂喷到苗圃里,不但能杀死已出土的杂草,而且对以后萌发的杂草也有防除作用,这叫残效,对杂草发生作用的有效期称为残效期.每种除草剂具有一定的残效期,能使苗木生长的整个时期内不受杂草危害.但每种苗木对除草剂的反应及忍受是不一样的,有的虽具有选择性而超量使用,形成残留量过大,毒化了土壤,影响苗木和间种作物的生长,以致毒死苗木,造成残毒.例如苗圃使用过量的西玛津或阿特拉津后,除草效果虽好,但能影响苗木的生长,甚至由于残留量大,对翌年苗木的生长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必须正确处理好两者关系.要弄清不同除草剂的残留、残效期,就是要弄清楚不同除草剂在不同情况下消失,分解的时间和速度等.
【总页数】2页(P41-42)
【作者】陈国海
【作者单位】中国林科院林业所,北京,10009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767.5
【相关文献】
1.长残效磺酰脲类除草剂土壤残留危害的综合治理技术研究 [J], 李秉华;王贵启;李香菊
2.省农委加强防范长残效除草剂药害风险技术指导 [J],
3.几种长残效除草剂残留导致甜菜药害的早期诊断 [J], 李彦丽;马亚怀;柏章才
4.何为农药的毒性、毒力、药效、残效、残留、残毒 [J], 贺晋瑜
5.合理用药预防长残效除草剂残留药害 [J], 张朝贤;叶贵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各种除草剂的残留期到底有多长?知道越早越好(上)!

各种除草剂的残留期到底有多长?知道越早越好(上)!

各种除草剂的残留期到底有多长?知道越早越好(上)!后台有不少的农户朋友在咨询关于除草剂残留时间,会不会对下茬作物造成影响。

其实每种除草剂在土壤中都有一定的残效期和土壤消解周期,下面我们分两期来具体讲解。

在此之前,我们先来学习一个概念:农药消解半衰期,即农药消解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如果某农药消解半衰期为1天,原来残留量是10的话,那么2天后就是5,以此类推。

理论上,农药在作物或土壤内是不会100%降解的。

1、高效氟吡甲禾灵:其在土壤的消解半衰期约为20小时,属于在土壤中易于分解农药,但还是建议以种植阔叶作物最安全。

2、精喹禾灵:在土壤中消解消解半衰期在一天之内,在芝麻地土壤和芝麻植株中,消解半衰期分别为1.35天和1.18天。

3、精吡氟禾草灵:在潮湿的土壤中迅速水解,消解半衰期小于7天。

4、氰氟草酯:在土壤中的消解半衰期小于4小时,而且不会对鱼类造成毒害。

5、炔草酸:在pH值为9的时候水解消解半衰期为为2.2小时,pH值为7的时候为64小时,在酸性介质中稳定。

6、精恶唑禾草灵:土壤中消解半衰期为1-10天。

7、乙羧氟草醚:土壤中消解半衰期约为11小时,但在华北黄壤区域,在使用2天后再种植其他作物;8、氟磺胺草醚:灌水土壤中为3周,其他土壤中为6—12个月,所以除大豆、红小豆和绿豆外,下茬改种植其他作物最少间隔12个月以上。

9、乙氧氟草醚:土壤中消解半衰期30天。

10、三氟羧草醚:土壤消解半衰期为30—60天。

11、乳氟禾草灵:在土壤中存在的时间较短。

12、乙草胺:以播种后出苗前土壤封闭用药为主,其在土壤中的持效期为8-10周。

13、异丙甲草胺:土壤中的消解半衰期为26天左右,持效期为8-12个星期。

14、异丙草胺:土壤中的持效期为60-80天。

15、丙草胺:在水中持效期为30-50天。

16、丁草胺:土壤中的消解半衰期为30天左右,持效期6周左右。

17、吡氟草胺:消解半衰期为15-50周。

18、苯噻酰草胺:持效期在30天以上,水稻苗期不能使用。

扑草净合成及残留前处理方法总结

扑草净合成及残留前处理方法总结

扑草净合成及残留前处理方法总结扑草净是一种常见的除草剂,其作用机制是通过干扰植物细胞膜的合成及生长和发育过程来抑制植物生长。

然而,由于其毒性较高,扑草净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需要对扑草净及其残留进行有效的控制。

一、扑草净的合成扑草净的合成主要采用化学合成法,其主要原料为吡啶和盐酸,反应方式为吡啶与盐酸发生缩合反应生成2-氯-6-氨基吡啶并引入受保护基,然后对保护基进行去除反应,最后脱保护得到扑草净。

在合成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反应物比例等参数,以保证产率和纯度。

扑草净的残留主要来自于农业生产中对其的使用,残留会持续释放到土壤中,并通过作物的吸收和存储而进入到人们的饮食中。

扑草净的残留对人体健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

(一)生物法生物法是一种环保、安全的前处理方法,其主要利用微生物代谢能力对扑草净进行降解。

目前,已有多种微生物对扑草净进行有效的降解,包括细菌、真菌和藻类等。

需要注重生物法的可行性和实施难度等问题。

(二)化学法化学法是常见的前处理方法,其主要利用化学试剂将扑草净分解为无害物质。

目前,较为常见的化学法有高级氧化法、氧化还原法、酸碱水解法等。

需要注重化学法的反应条件和副产物等问题。

物理法是将扑草净暴露在高温、高压或辐射等条件下进行降解。

其主要特点是即使对环境没有明显的污染,但是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因此需要注重物理法对环境和能源的影响。

总之,扑草净合成及残留前处理方法是环保和生产安全的重要环节,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前处理方法进行控制。

扑草净合成及残留前处理方法总结

扑草净合成及残留前处理方法总结

扑草净合成及残留前处理方法总结扑草净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的除草剂,其主要成分为草甘膦。

草甘膦是一种高效的杀草剂,能够有效地控制多种杂草,并且对作物的毒性较小,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

由于扑草净是一种化学合成的除草剂,其残留问题备受关注。

对扑草净的合成及其残留前处理方法进行总结和探讨,对于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扑草净的合成原理及其残留前处理方法进行详细的介绍和总结。

我们来了解一下扑草净的合成原理。

扑草净的合成主要是通过化学合成的方法进行的。

其主要合成路线如下:1.以甲磺酸为原料,通过氯化磷反应制得N-(磷酰氯)-N-甲基甲磺酰胺;2.将N-(磷酰氯)-N-甲基甲磺酰胺与氨水反应制得N-(磷酰氯)-N-(甲磺氨基)-甲基甲磺酰胺;3.将N-(磷酰氯)-N-(甲磺氨基)-甲基甲磺酰胺与氨水在硫酸存在下裂解制得草甘膦。

通过上述合成路线,可以得到扑草净的主要成分——草甘膦。

草甘膦具有较高的杀草活性,对杂草有良好的控制效果,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由于草甘膦是一种化学合成的除草剂,其残留问题备受关注。

针对扑草净残留问题,目前主要采取的前处理方法有以下几种:1. 农药残留测试: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土壤、水体和农产品中扑草净残留量进行检测和分析,及时了解扑草净的残留状况,为后续的处理提供依据。

2. 生物降解方法:通过引入具有高效降解能力的微生物,对扑草净进行生物降解处理,将其分解成无害的物质,减少残留物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

3. 土壤修复技术:采用生物、化学或物理方法对受污染的土壤进行修复,消除扑草净在土壤中的残留,恢复土壤的生态功能和肥力。

4. 植物吸收技术:通过种植植物,利用植物对扑草净的吸收和富集作用,减少扑草净在土壤中的残留量,达到净化土壤的目的。

5. 化学降解方法:利用化学剂对扑草净进行降解处理,将其转化为无害的物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通过上述几种前处理方法的应用,可以有效地降低扑草净在农产品、水体和土壤中的残留量,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除草剂灭草原理知识

除草剂灭草原理知识

除草剂灭草原理知识1杂草对除草剂的吸收除草剂必须被杂草吸收和在体内运转并与作用靶标结合后,才能发挥其生理与生物化学效应,干扰杂草的代谢作用,导致杂草死亡,由于除草剂品种特性及使用方法不同,杂草对其吸收及运转途径也不同。

1.1茎叶吸收叶片是吸收除草剂的重要部位,凡苗后茎叶处理除草剂主要通过叶片吸收而进入植物内部。

除草剂在叶片上的粘着与展布情况决定于叶表面的可湿润性和溶液的表面张力。

单位叶面积上除草剂雾滴实际覆盖面积影响药效,通常,叶面处理剂的雾滴覆盖密度要比土壤处理剂或杀虫剂、杀菌剂要大些。

落于叶表面的雾滴必须通过以下几个阶段进入细胞质。

①渗入蜡质(角质);②渗入表皮的细胞壁;③进入质膜;④释放于细胞质中。

角质层是覆盖于叶片表皮细胞的蜡质形成物,它是一种均匀、连续、少孔隙的半透性膜,不溶于水及大多数有机溶剂,其组成与结构导致既具有亲脂途径,也具有亲水途径。

除草剂通过角质层的扩散有三种途径:(1)通过分子间隙渗入;(2)水溶液溶质通过水与类脂物之间充水的果胶通道移动,这是水溶性溶质扩散的主要途径;(3)油与油溶性物资直接通过蜡质部分移动,这是油类与油溶性物质直接通过的主要途径。

除草剂渗入角质层是一种物理过程,直接受植株含水量、PH、载体表面张力、雾滴大小、除草剂分子的特性以及角质层构造与厚度等因素的影响。

首先,除草剂的极性是一个关键因素,极性中等的除草剂分子比非极性或高度极性的分子易于渗入角质层,完全非极性的分子积累于角质层的蜡质成分中而不能通过,极性过强的除草剂分子与水具有高度亲合性亦不易渗入。

其次,未解离的除草剂分子比其离子易于渗入。

极性与非极性除草剂进入叶片的通道.(图1)叶片表皮细胞的外细胞壁与角质层之间没有明显界限,渗入角质层的除草剂是通过外壁胞质连丝而通过细胞壁的,通常水溶性物质易于通过细胞壁,而亲脂性物质渗入细胞壁要比通过角质层更为困难。

I题哇处入i?泾I卜二修"近八速W图1叶片角质层一细胞壁一质膜的构造与除草剂的吸收通过细胞壁的除草剂分子或离子被吸附于质膜外表面,再通过扩散作用穿过质膜或借助于质膜内陷形成小泡而通过细胞啜入进入细胞质中。

除草剂及其代谢物残留监管与检测技术

除草剂及其代谢物残留监管与检测技术

除草剂及其代谢物残留监管与检测技术草本植物的生长和繁殖让人们感到烦恼,因此,人们使用除草剂控制杂草。

除草剂是一种杀死植物的化学物质。

然而,除草剂可以通过空气、土壤、水等途径对人、动物、环境产生潜在危害。

因此,为确保食品和水安全和环境质量,需要对除草剂及其代谢物残留进行监管与检测技术。

除草剂是一类农药,可分为杀草剂、灭草剂、除草剂、草甘膦等。

各类除草剂的作用机理不同。

其中,灭草剂比较常用。

灭草剂以非选择性药物为主,能除去农田中的大部分杂草,使得农作物更加健康成长。

但是,使用除草剂时需要注意,过量使用或使用不当会对环境造成危害。

灭草剂与土壤中的有机质结合,造成污染。

超标使用时会直接或间接污染水源,甚至超载到饮用水中。

因此,在使用除草剂时,我们应该要考虑这些因素,以保护环境。

除草剂存在一定的代谢和降解过程。

但即使是经授权的草甘膦,也存在着代谢物残留的问题。

代谢物残留会进入到作物中,对人类消费的食品造成潜在危害。

而污染物质还可以通过水路、大气、土壤等方式传播到其他地方。

所以,“除草剂及其代谢物残留监管”成为当前环保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监管的手段和技术一直在变化,以应对潜在危害。

因此,我们需要对除草剂及其代谢物残留的监管与检测技术进行更深入的了解。

取样方法是目前监管与检测技术的基础。

在取样时,需要确保在污染源、周边区域的野外工作和运输中保持一定的封闭,防止受到空气、水、尘埃、日光、温度等一系列诱导因素的干扰和破坏。

代谢物的检测方法可以是化学检测或生物检测。

生物检测常用于对潜在危害的评估和检测,包括对环境和消费品的检测。

此外,还有一种新技术——基因检测。

基因检测通过对DNA、RNA等的检测,对代谢物及其反应物进行检测和分类。

同时,还需要在监管价值和生物检测分类的基础上,对除草剂及其代谢物残留进行定量。

影响定量的因素包括广谱和选择性草药杀菌剂的性质、作用机理和其在作物、土壤和水等介质中的传输行为的不确定性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除草剂的归趋及残留——原理详解
现今,除草剂已经广泛应用到各个农业领域,但是在不断的使用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除草剂的归趋与残留。

1.挥发
挥发作用是那些蒸汽压较高的除草剂(如二硝基苯胺类、硫代氰基甲酸酯类)从土壤中消失的主要途径之一。

挥发作用可使除草剂从土壤表面迅速消失,而使除草作用下降。

如土壤喷施氟乐灵后,如果不立即混土,氟乐灵会大量挥发掉,使得除草效果差。

另外,挥发作用还可能造成飘移药害,如喷施2.4-D丁酯,其蒸汽极易飘移出施药区,对邻近的敏感作物(如棉花、瓜类、蔬菜)造成药害。

2.淋溶
淋溶是除草剂随着水流在土壤中移动的现象。

除草剂在土壤中淋溶移动方向主要是向下。

除草剂在土壤中的淋溶作用影响到它的除草效果,同时也影响到对作物的安全性。

淋溶可能使除草剂从浅层杂草根区到较深的作物根区而降低除草效果,并造成作物药害。

淋溶作用使除草剂移动到深层土壤中而污染地下水。

除草剂淋溶作用大小受除草剂水溶性和土壤质地、土壤结构、有机质含量和降水量的影响。

水溶性高的除草剂淋溶性强;除草剂在沙性、孔隙大、有机质含量低的土壤中的淋溶大于在粘性、致密、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中的淋溶。

除草剂淋溶量与降雨量成正相关。

3.径流
径流是指除草剂随着雨水或灌溉水在地表水平移动。

径流主要发生在水田和坡地。

径流是除草剂进入河流、湖泊的主要途径。

4.吸附与解吸附
土壤含有大量的无机胶体(粘粒)和有机胶体(腐植质),具有极大的界面。

它能通过物理或化学方式吸附除草剂分子。

吸附作用又可分为可逆吸附和不可逆吸附。

不可逆吸附使除草剂丧失除草活性,可逆吸附则可防止除草剂迅速从土壤消失,保持残留活性。

因为被吸附的除草剂不易挥发、淋溶和降解。

5.光解
有很多除草剂对光敏感(主要是紫外线),在阳光的照射下,发生分解而失活。

如二硝基苯胺类除草剂极易光解。

为了防止这类除草剂的光解,提高除草活性,喷施后立即混土,避免被光照射。

对大多数除草剂来说,光解不是它们在环境中消失的主要途径。

6.化学降解
除草剂能与土壤中的成分发生化学反应而消失。

这些化学反应包括氧化还原反应,水解、形成非溶性盐和络合物。

其中水解是最主要的。

7.微生物降解
微生物降解是有些除草剂在土壤中降解的主要途径。

参予除草剂降解的微生物有真菌、细菌和放线菌。

微生物降解的途径有脱卤、脱烷基化、水解、氧化、羟基化、环裂解、硝基还原等。

除草剂的微生物降解有一个滞后期,即在初期,除草剂的降解速度极慢,过一段时
间后,降解才迅速加快(图5-5-2)。

这一个滞后期是由于在除草剂使用初期,可降解除草剂的微生物种群还未建立。

在除草剂的诱导下,微生物种群才逐渐扩大,种群建立后除草剂的降解迅度加快。

连续多年施用某种除草剂可使得土壤中降解这种除草剂的微生物种群保持在较高的水平,而使得这种降解滞后期缩短,甚至消失。

这样降低土壤处理除草剂的持效期,从而降低除草效果。

8.植物吸收
植物吸收也是除草剂从土壤中消失的途径之一。

被植物吸收的除草剂在植物体内可发生氧化还原、水解、环化、环的裂解、共轭等作用而消失。

被吸收的除草剂也可随着作物收割被移出农田。

9.除草剂在土壤中的残留
除草剂在土壤中的残留影响到除草剂的持效性和对环境的安全性。

从防除杂草的角度,除草剂应具有一定的残留期,残留期太短,除草效果不好,残留期太长,又会造成下茬作物的药害。

但从环境的角度,除草剂的残留期越短越好,除草剂太稳定,不易降解,在环境中的残留量大,污染环境。

如莠去津,在环境中较稳定,对地下水的污染严重。

除草剂在环境中的稳定性主要由它本身化学结构和理化性质所决定,同时也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

不同除草剂在土壤中稳定性相差甚远。

如敌稗在土壤中极易被降解,无残留活性,而有的除草剂,如甲磺隆、绿磺隆、广灭灵、普施特和莠去津在土壤中的残效期极长,被称为长残效除草剂。

这些长残效除草剂易造成对下茬敏感作物的药
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