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文科综合冲刺地理考试试卷+1(新课标Ⅰ卷)(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高考文科综合冲刺地理试卷+1(新课标Ⅰ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题前,考生务必在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试卷上无效。
3. 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本卷共35小题。
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热岛强度是市中心与郊区两个代表性观测点的气温差值,能准确反映“热岛效应”的变化状况。
“冷岛效应”原指干旱地区夏季时,绿洲、湖泊气温比附近沙漠低的一种局部温凉的小气候现象。
目前城市也在广泛开展这方面的研究。
读图,完成1-3题。
1.北京城市热岛效应最显著的季节为
A.春季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 图中①处出现了北京市区夏季午后的“冷岛”现象,可能是因为此处布局了
A.住宅区 B.公园 C.商业区 D.农田
3. “冷岛效应”会使①处与周边地区相比
A.年降水量增多 B.热量交换增强
C.空气对流减弱 D.水汽蒸发加快
【答案】1、D 2、B 3、C
【解析】
试题分析:
考点:等值线图,热岛效应和冷岛效应。
河西走廊是中国沙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目前河西走廊北部的沙漠加速向南入侵,绿洲沙漠化日趋严重。
下图为河西走廊各种沙丘形成因子分析图,据此完成4-6题。
4.图示最有可能是流动沙丘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5.河西走廊中的绿洲主要分布于
A.河流上游地区 B.山麓地带 C.冲积扇 D.河流出山口
6.目前河西走廊北部的沙漠加速向南入侵,主要原因是
A.气温升高,岩石风化增强 B.冬季风势力增强
C.绿洲地带水源枯竭 D.降水减少,雪线升高
【答案】4、D 5、C 6、C
【解析】
试题分析:
4、流动沙丘的形成环境,必需有强风条件。
读三角坐标图,风速最快的地点,最可能形成流动沙丘。
甲地中风速最大的是④地,D对。
其它各地的风速较小,A、B、C错。
5、河西走廊,地势平坦,两侧是海拔较高的山地和高原,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山上的冰雪融水在山麓地带的河流出山口处,形成山前冲积扇。
冲积扇上水源充足,形成绿洲,C对。
不是所有山麓地带都是绿洲,B错。
河流上游位于山区,不利于种植业生产,A错。
河流出山口没有形成绿洲也不可以,D错。
6、河西走廊的水源主要来自南侧的高山冰雪融水,河流向北流入沙漠区,由于蒸发、下渗等因素影响,河流水量减小,至消失。
绿洲地带加快发展,用水量增大,导致下游水量减少,土地沙漠化面积扩大,北部的沙漠有加速向南入侵趋势,C对。
与岩石风化增强、冬季风势力
增强无关,A、B错。
区域降水减少不明显,D错。
考点:流动沙丘分布条件,土地沙漠化及绿洲分布,沙漠向南入侵的原因。
下图为我国某市1986-2011年外来人口变化情况。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7-8题。
7.该城市
A.可能是北京
B.1992-1997年自然增长率较高
C.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
D. 2008年以后经济衰退
8. 到该地的外来人口呈现链式迁移的特征,即同家族、同村落的陆续迁入,其影响因素主要是
A.经济因素
B.交通因素
C.政治因素
D.文化因索
【答案】7.B 8.D
考点: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考查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
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是刻西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一定时间段内的变化速度和幅度的指标,反映人类活动对单一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
北洛河发源于陕西省定边县白于山的魏梁山,在大荔县东南注入渭河,是陕西省纵跨纬度最大的河流,流域面积26931.03 平方公里。
读北洛河位置示意图及不同时期北洛河流城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图,完成下列问题。
9.北洛河
A.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
B.秋末春初多凌汛
C.下游流量小
D.流量年际变化大
10.相对于1976--1998年,北洛河流域1998-2010年
A.降水增加
B.城市化水平降低
C.河流含沙量降低
D.耕地被大量破坏
11.1998-2010年北洛河流域
A.耕地减少是因为水土流失严重
B.耕地变化主要出现在下游地区
C.土地利用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
D.出现大面积的退耕还湖
【答案】9.D 10.C 11.C
考点:河流的水文特征,考查北洛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60分)
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2分)
材料一西藏雅鲁藏布大峡谷是地球上最深的峡谷。
大峡谷地区是青藏高原最具神秘色彩的地区,因其独特的大地构造位置,被科学家看作是“打开地球历史之门的锁孔”。
另外,青藏高原上的羊八井盆地蕴藏着丰富的地热资源,该盆地西北缘为念青唐古拉山南缘断裂,东南缘为唐古拉山山前断裂。
两者交汇处成为热流向上聚集的良好通道。
下图(图9)为青藏高原地区简图。
材料二青藏高原隆起带来的环境变化有许多,详情见下图10。
(1)试从板块运动与地质构造两个角度分析羊八井地热能丰富的原因。
(4分)
(2)描述雅鲁藏布大峡谷附近的地形特点,并从外力作用角度分析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形成。
(4分)
(3)雅鲁藏布大峡谷两侧山脉属于喜马拉雅山系。
实地考察发现,雅鲁藏布大峡谷处的高山中存在古海洋生物化石。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海洋生物化石存在于高大的喜马拉雅山系的原因。
(6分)
(4)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角度简述青藏高原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
(8分)
【答案】
(1)地处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岩浆活动频繁。
(4分)
(2)山高谷深。
长期受河流下切侵蚀作用发育而成。
(4分)
(3)古海洋生物受外力作用的影响形成于古海洋的沉积岩之中;后受地壳上升运动作用出现在高大的喜马拉雅山系之中。
(6分)
(4)随着印度洋板块北移,青藏高原地壳不断隆起,海拔不断升高,气候逐步寒冷、干燥,终年气温低,多冰川;土壤贫瘠,多冻土;植被为高寒草甸草原;以食草、抵御寒冷能力强的动物为主,如牦牛。
(3)本题主要考查地壳的运动及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塑造作用。
雅鲁藏布大峡谷处的高山中存在古海洋生物化石,说明该地曾经是海洋,古海洋生物受外力作用的影响形成于古海洋的沉积岩之中;后经过地壳的上升运动作用出现在高大的喜马拉雅山系之中。
(4)本题考查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板块运动致使青藏高原的隆起,从而导致气候、土壤、植被、动植物等因素随之发生改变。
随着印度洋板块北移,青藏高原地壳不断隆起,海拔不断升高,气候逐步寒冷、干燥,终年气温低,多冰川;土壤贫瘠,多冻土;植被为高寒草甸草原;以食草、抵御寒冷能力强的动物为主,如牦牛。
考点: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板块构造学说,外力作用
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4分)
材料:下图中的D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淡水湖,湖面有周期性的涨落。
图示区域是南美洲印第安人文化的发源地之一,现人口密度较小,D湖周围的耕地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耕地,居民种植作物,大都将作物当做饲料从事动物饲养。
有人建议,为利用该区域的草场资源,引进来自中国青藏高原的牦牛发展放牧业。
右图是湖区的降水统计资料。
(1)指出湖水周期性涨落的规律并解释原因。
(8分)
(2)用水循环原理解释D湖泊为淡水湖的原因。
(6分)
(3)分析湖区周围的农业偏向于动物饲养的主要原因。
(4分)
(4)你认为该区域引进牦牛发展畜牧业的建议是否可行?请简述理由。
(6分)
【答案】
(1)规律:夏季(夏半年)湖水水位高,冬季(冬半年)水位低(2分)。
白天水位高,夜间水位
低(2分)。
原因:夏季(夏半年)气温高,高山冰川融水量大,降水量较大 (或:冬季气温低,高山冰川融水量小,降水量较小) (2分)。
白天气温高,冰雪融水多,夜间气温低,冰雪融水少(2分)。
(2)湖水主要靠冰雪融水补给,含盐度较低(2分);湖区气温较低,蒸发量较小(2分);有河流将湖水和盐分流出(2分)。
(3)湖区海拔高,热量不足,谷物难以成熟,种植作物作为饲料饲养动物(2分);人均土地面积广(或草场面积大)(2分)。
(4)可行(2分)。
理由:牦牛适应高寒的气候,该区域为高山高原气候,草场广阔(2分);可以促进畜牧业的发展(2分)。
不可行(2分)。
理由:该区域为热带高原,与青藏高原环境差异较大(2分);发展放牧业会破坏当地草场(生态环境) (或:外来物种引进会破坏当地生物多样性) (2分)。
(4)开放性题,言之有理即可。
牦牛适应高寒的气候,该区域为高山高原气候,草场广阔。
饲养牦牛,可以促进畜牧业的发展。
所以说可行。
该区域为热带高原,与青藏高原环境差异较大。
发展放牧业会破坏当地草场的生态环境,牦牛是外来物种,引进会破坏当地生物多样性。
所以认为不可行。
考点: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及成因,区域农业发展方向及原因。
请考生在第42、43、44三道题地理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做答时用2B铅笔子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42、(10分)【旅游地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下图为高德地图显示2015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国内十大自驾拥堵景区拥堵程度排序。
分析黄金周期间景区拥堵可能产生的主要问题,并为解决景区车辆拥堵问题提出应对措施。
(10分)
【答案】
问题:破坏旅游资源;造成环境污染;产生安全隐患;破坏旅游基础设施,扰乱社会秩序。
应对措施:对景区规划及接待能力进行科学评估分析;对景区与公路和高速公路的位置进行合理规划;对景区内停车场进行合理规划;制定超出景区容纳空间和接待能力的应急预案和疏导措施。
(10分)
【解析】
试题分析:景区拥堵是因车多人多造成,可能破坏旅游资源,汽车尾气排放多,造成环境污染。
拥堵产生安全隐患,破坏旅游基础设施,扰乱社会秩序。
主要应对措施目的是减少拥堵,可以对景区规划及接待能力进行科学评估分析,对景区与公路和高速公路的位置进行合理规划。
对景区内停车场进行合理规划,制定超出景区容纳空间和接待能力的应急预案和疏导措施等。
【考点定位】旅游活动中产生的问题,主要治理措施。
43、(10分)【自然灾害与防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下图为广东省红层地貌分布图。
红层地貌是地质历史时期红色砂砾岩等岩层上发育的侵蚀地貌,多陡崖,岩性具有软硬互层特点。
指出图示红层地貌区由外力作用引起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并说明形成的自然原因。
【答案】滑坡、泥石流。
(1分)
断裂发育,岩石破碎;多河谷,地形坡度大;气候湿热,风化强,多暴雨。
(每点3分,共9分)
考点:本题考查自然灾害。
44、(10分)【环境保护】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洞庭湖是长江流域的主要湖泊,也是我国湖泊地区中面积较大的湿地。
近年来,由于泥沙淤积和人类围垸等活动的干扰,洞庭湖的湿地生态功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下图为“湿地生态系统的演替示意图”。
(1)归纳人类的围垸活动可能给洞庭湖地区生态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
(6分)
(2)据图提出恢复洞庭湖湿地原有生态功能的主要措施。
(4分)
【答案】
(1)湖泊调蓄洪水的能力降低,使长江发生洪涝的概率增加;洞庭湖地区渔业资源濒临枯竭,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质污染加重。
(6分)
(2)入湖河流上游地区植树造林,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撤掉围垸,退田还湖;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
(答出两点即可,4分)
考点:本题考查环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