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红军长征落脚点考辨
地理长征考的知识点总结
地理长征考的知识点总结第一支是中央红军(后改称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10日由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西的吴起镇(今吴旗县),行程达二万五千里。
第二支是红二十五军(后编入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1月16日由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同陕甘红军会师,合编为红十五军团,行程近万里。
第三支是红四方面军,于1935年5月初放弃川陕苏区,由彰明、中坝、青川、平武等地出发,向岷江地区西进,1936年10月9日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一万余里。
第四支是红二、红六军团(后同红一方面军第三十二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于1935年11月19日由湖南桑植刘家坪等地出发,1936年10月22日到达会宁以东的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两万余里。
红一方面军红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
1934年10月初,博古等中共中央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领导人决定放弃中央苏区,将中央红军主力及中共中央机构向西转移至湖南西部与红二、六军团会合,这一决定未经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
10月10日晚,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中央红军主力红一、三、五、八、九军团及机关直属队共8.6万余人,从瑞金、古城向西转移,由此开始了中央红军历时一年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红二十四师和地方部队共1.6万余人则被留下在项英、陈毅等人领导下进行游击战,开始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蒋介石预见到中央红军的意图,在红军前往湘西的必经之路上集结大量兵力组成四道封锁线。
10月21日晚,中央红军在赣县王母渡至信丰县一带突破国民革命军第一道封锁线,25日全部渡过信丰河,携大量辎重沿粤赣、湘粤湘桂边缓慢西行。
11月5日至8日,突破了广东城口与湖南汝城之间的第二道封锁线。
13日至15日,在郴县、良田、宜章、乐昌之间突破第三道封锁线。
25日,中央红军决定从兴安、全州之间西渡湘江。
中央红军面对国民革命军全面进攻,于11月27日至12月1日历时5天,从广西兴安县至全州县间,才渡过湘江,突破第四道封锁线。
红军长征为什么不走“弓弦”走“弓背”
红军长征为什么不走“弓弦”走“弓背”"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将红军各部队长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用直线连起来,会发现它们和红军长征实际路线构成了几张弯弓的形状,红军基本上是在弯弯的"弓背"上行走。
"弓弦"下多为平原、丘陵地区,物产丰富,行军方便。
而"弓背"所经之处,多为高山大川、雪山草地,地瘠民贫,行军异常困难。
那么,红军为什么不走平坦的"弓弦"近道,而走山高路远的"弓背"呢?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落脚点几经变化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并不是一开始就定下来的,而是在长征途中根据敌情、我情和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而决定的。
落脚点的不断调整,导致红军的长征路线自然不是笔直的。
就中央红军而言,起初是决定到湘西与红2、红6军团会师,待会师计划无法实行时,遂在黎平会议上决定西进贵州,建立川黔边根据地,遵义会议上又决定北渡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在川西南或川西北地区建立根据地。
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他们根据敌情与国际形势的变化,最终决定继续北上,建立川陕甘根据地。
此后,由于张国焘顽固坚持其南下错误主张,中共中央被迫率红一方面军主力先行北上,落脚点随之进一步调整为陕甘苏区。
长征落脚点的几经变化,导致中央红军的长征路线不是直接由华南直向西北进军,而是向西、再向北,形成一个巨大的弧形。
国民党军重兵围追堵截如果将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决定的几个战略落脚点连起来,构成的曲线虽然弯曲,但总体上看去,还不算太绕路。
而从实际的长征路线看,却是走了一个大大的弯路。
红2、红6军团的行军路线更是如此,比中央红军的路线更加偏西、更加偏远。
原因很明显,这是国民党重兵围追堵截的结果。
面对敌人的重兵围堵,针对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若要想保存自己而不致全军覆没,只有避开敌人重兵设防地带,绕道前进。
如湘江战役后,蒋介石调整部署,在湖南新宁、城步、绥宁、通道、靖县、黔阳、芷江一带赶筑工事,同时命令广西军阀配合堵截,企图围歼中央红军于北去湘西的路上。
长征胜利的“终点”与“起点”研究
长征胜利的“终点”与“起点”研究作者:刘妮陈瑜来源:《青年与社会》2020年第01期摘要:长征的“起点”不是单纯地理意义上的概念,而是中央红军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起点。
长征的“终点”不是地域上的尽头,而是党和中央红军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的起点。
“起点”与“终点”的转换是在以解决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领导地位,摆脱共产国际的干预和控制,确定北上抗日的根本主张,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长征是共产党人第一次把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独立自主的制定出路线、方针、政策,找到的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关键词:长征;“终点”;“起点”;革命道路长征,一次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它震惊了世界,改变了中国乃至世界的格局与走向。
两万五千里征程,抢险飞渡、翻越雪山、渡江过河、跋涉草地成为常态。
卓绝的抗争、不断的探索、坚定的信仰,让中央红军一路上播下了革命的火种,扩大了中央红军在中国乃至世界上的影响力。
它是中华民族腾飞的起点,是民众信仰羸弱的终点。
长征的“起点”与“终点”这两点不仅仅是地理上的两万五千里,还见证着党和中央红军由不成熟的“起点”走向成熟的“终点”、由束缚的“起点”走向独立自主的“终点”。
这“两点”的转换对党、中央红军和中国的革命事业由弱到强、由少到多、由低谷到高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两点”连线的距离丈量出的是中央红军坚定的信仰和中华民族的民族气节。
一、长征的胜利是地理上的终点,革命事业的新起点九一八事变后,民族矛盾成为了当时中国的主要矛盾。
此刻,中国共产党开启了挽救民族危亡的征程,而国民党反动派却无视民族大义,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接连向中央红军所在地发动大规模“围剿”,妄图消灭中央红军。
那时由于党内存在“左”倾错误,革命根据地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失败。
内部错误指挥,外部又无外援,在党和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关头,战略转移提上日程。
后有追兵、前途堵截、根据地不断减少,物资储备不足,面对这些,中央红军战士却不畏艰、不畏难,纵横十余省,完成了战略转移,开辟出了新的革命根据地,开启了民族的新征程。
红二、红六军团长征清镇段重要史实考辨
红二、红六军团长征清镇段的研究资料主要有六类。
一是档案资料,包括我方军事电文、作战报告等。
它是研究长征史最基本的资料,但因稀少无法具体地反映长征全貌。
二是长征日记,“长征日记是反映红军长征的第一手资料,弥足珍贵。
”[1]三是红军将士的回忆资料,“尤其是红军参战人员的回忆内容成为后人研究长征、了解长征、全面认识长征的重要文献补充资料。
”[2]四是敌伪资料,包括敌方的电文资料和回忆文献,但普遍存在虚报瞒报多报等信息失真的情况。
五是地方党史文史资料,其中记述当地的史实大都经过实地走访、沿途访谈,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六是研究专著或论文,其质量受到研究者对史料的掌握程度、研究态度和深度等因素制约。
近年来很多档案资料修订出版、部分地方文史党史资料公开出版,尤其是《红军长征纪实丛书·红二方面军卷》集结出版,首次公开了部分指战员的回忆文献,为进一步厘清红二、红六军团取道清镇抢渡鸭池河的基本史实,还原历史事件提供了新材料。
一、军事背景长征期间,红二、红六军团于1936年1月19日召开石阡会议,决定撤离石阡地区,争取在贵州西部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
部队于次日起撤离石阡,沿红二、红六军团长征清镇段重要史实考辨毛果,瞿伟(中共清镇市委党校,贵州清镇551400)摘要:红二、红六军团17000余名指战员长征曾从修文经观游索桥飞渡猫跳河进入清镇,经五个乡镇160余个自然村寨,随后抢渡鸭池河挺进黔西。
从1936年2月1日晚侦察队和四师十团进入清镇到2月4日晨十八师五十三团最后离开清镇,30名清镇人加入红军。
清镇是红二、红六军团采取“龙摆尾”战术,顺利完成从湘西突围西征转移任务,达到中革军委“速转黔西、大达、毕节地区”电示要求和彻底甩掉尾追之敌的最终实现地。
关键词:红二、红六军团;长征;清镇;史实;考辨中图分类号:K264.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583(2020)-0013-05On the Important Historical Facts of the Qingzhen Section of the Second Red Army and the sixth Red Army in the Long MarchMAO Guo ,QU Wei(Party School of Qingzhen Municip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Qingzhen 551400,China)More than 17000commanders of the second and sixth Red Army Corps flew across the Maojiao River from the cable bridgein Xiuwen into Qingzhen,passed through more than 160natural villages in five townships,and then rushed across the Yachi River intowestern Guizhou.From the night of February 1of 1936(the reconnaissance team and the tenth regiment of the fourth division entered Qingzhen )to the morning of February 4(the 53regiment of the 18th division finally left Qingzhen ),thirty Qingzheneses joined the Red Army.Qingzhen is the final place where the second Red Army and the sixth Red Army successfully completed the task of breaking through the siege and transferring the western expedition from western Hunan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Central Revolutionary military Commission to "quickly turn to the West Guizhou,Dada,and Bijie areas"and completely get rid of the enemy by adopting the tactics of "dragon swinging itstail."the second and sixth Red Army;Long March;Qingzhen;Historical facts;research收稿日期:2020-02-23作者简介:毛果,女,四川乐山人,中共清镇市委党校高级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党史党建研究。
关于中共陕北建党时间的考辨
作者: 高中哲;薛生德;王聚儒;郝敬东;李林
出版物刊名: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81-88页
主题词: 陕北高原;党支部;党组织;建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绥德;当事人;党员;中国人民解放战争
摘要: <正> 陕北是陕西省建党时间最早的地区之一。
在十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陕北曾经是陕北和陕甘边这两块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地带。
1935年10月党中央到达陕北后的十三年间,陕北成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和抗日战争的出发点。
被誉为革命圣地的陕北延安,又曾经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总后方和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大本营。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大众的革命烈火,最终由陕北高原燃遍全国,迎来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中国红色文化精神:长征精神单元测试及答案
一、单选题1、中国工农红军中央一方面军到达陕北的第一战是()。
A.腊子口战役B.直罗镇战役C.包座战役D.六盘山战役正确答案:B2、()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历史的转折点。
A.瓦窑堡会议B.娄山关会议C.遵义会议D.俄界会议正确答案:C3、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三大主力是()。
A.中央红军,红二,四方面军B.红二,六军团,四方面军C.红二十五,二十七军和红十五军团D.红一,二,三方面军正确答案:A4、红军长征的原因()。
A.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B.日本的入侵C.北上抗日D.伪满洲国的建立正确答案:C5、红军长征结束的标志是()。
A.陕北会师B.红军攻克遵义C.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D.懋功会师正确答案:C6、1936年1月,遵义会议解决了当时最为紧迫的()。
A.政治和思想问题B.军事和作风问题C.政治和军事问题D.军事和组织问题正确答案:D7、〃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的"难"包括()。
A.国民党的围追堵截B.党内"左倾"错误的影响C.艰苦的自然条件D.以上都有正确答案:D8、红军第一次开始使用“长征”于()A.1934年10月B.1935年10月C.1936年10月D.1935年5月正确答案:D9、高度评价:“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的是()。
A.朱德B.毛泽东C.邓小平D.周恩来正确答案:B10、在四川松潘修建的红军长征纪念碑上题词“红军烈士永垂不朽”。
A.胡锦涛B.邓小平C.江泽民D.毛泽东正确答案:C11、2016年7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西吉县将台堡参观会师纪念馆时指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长征要0、长期进行,我们每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A.坚持不懈B.不忘初心C.持续接力D.永续接力正确答案:C12、1935年10月190,中央红军到达(),胜利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
中央红军长征落脚点考辨
表 3 “ 次说 ” 八
文一 文二 文三 文四
l 湘西会 台二、六军团 2 川黔边 建立根 据地 落 3 川西建 立根据 地 脚 占 4 川滇黔迎发展 选 择 5 转入川 西建立 根据地 故 序 6 JJ 革命根 据地 I 陕甘 7 8 打到前苏联边 界 陕北
中央红军长征途 中落脚点的演变概与战略行动方针 的确 定相 关,学界在 此问题上 的意见分歧 皆因研 究中存在诸
多误 区 。 ຫໍສະໝຸດ 关 键 词 : 中央 红 军 ;长征 ; 落脚 点
中图分类号 :K 6 . 2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 7 4 (0 0 2— 0 8 0 0 1 9 7 2 1 )0 0 7 — 5
21 0 0年第 2期 第2 6卷 ( 总第 10期 ) 5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Ju f L a n st eo P li omM o AN mi I tu f o ts P g n i t ic
N .2 0 0 o ,2 1 S r l o 5 o 6 e a N .10V 1 i .2
J 脯 i 煮砸 I 罴
4 川滇黔 边革命 根据地 川西根据地 Jl I 陕甘根据地 川陕甘根据地 J陕甘根据地 I I 故 序 5 川陕甘 革命根据地 川陕甘苏区根据地 接近苏 联创造 根据地 接近苏 联创造根据地 接近苏联创造根据地 6 陕北革 命根据 地 陕北根据地 陕北 陕北 陕北
点演变 的学术 成果 ,根 据落 脚点 选择 次数 的不 同,
可分为 “ 五次说 ” ( 即先后选择 五处落脚 点 ,以下 类推 ) 六次说” 七次说” 八次说” 四类 ,涉 、“ 、“ 、“
表1 “ 六次说”
文 一 文 = 文 三 文 四 文 五
长征的路线简单概括
长征的路线简单概括长征是中国共产党为逃离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以及革命继续发展而进行的一次战略转移和战斗行动。
在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从江西苏区出发,穿越四川、云南、贵州等地,最终到达陕北,历时约一年, 来回长达两万五千多公里,被称为中国革命的里程碑,也是世界军事史上最为伟大的行军之一。
长征的路线可以简单概括为以下几个关键节点:1. 出发点:长征的起点位于江西省瑞金市,这里是中国共产党的中央政权所在地,也是红军的根据地。
红军为了躲避国民党军队的进攻,于1934年10月开始出发。
2. 途经云贵川:红军先是向西南方向进军,穿越了云南和贵州两个省份。
途中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战斗,与当地群众结成游击队,并通过游击战争的方式破坏国民党军队的包围,并保持了相对的战略优势。
3. 横渡大渡河:红军在贵州遇到了寒冷的冬季和人力物力的严重不足,被迫于1935年1月横渡了险峻的大渡河。
这一举动不仅使红军能够在艰苦的环境中得到短暂休整,还成功躲过了敌军的严密包围。
4. 超越长江:红军继续北进,途经湖南和湖北两省,最终于1935年10月成功渡过了长江。
这是长征路线中的一个重要节点,红军通过巧妙的战术避免与国民党军队正面交战,以免陷入被消耗的局面。
5. 西进陕北:红军继续向北,穿越湖北和陕西两个省份,最终于1936年10月抵达陕西省。
陕北成为了红军新的根据地,也标志着长征的结束。
红军在陕北成功扩大了影响力,也为日后的抗日战争和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长征路线的成功,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强大领导力和毛泽东的军事智慧。
长征这段漫长的道路上充满了艰难和诸多挑战,但红军始终坚持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革命信念,最终成功完成了长征的使命,为中国革命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浅析关于红军长征史上几个重大事件的考辨
浅析关于红军长征史上几个重大事件的考辨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郑宁波: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今年是长征胜利会师80周年,长征的研究和宣传成为热点。
您长期研究中共党史,主持过《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修订工作。
目前《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关于长征的叙述就是在您的主持下修订的。
上世纪末以来,您倡导“走走党史”的史学理念,基本走完了红军长征之路。
您在重走红军长征路的过程中,对长征史上的一些重大问题做出新的考辨。
据我所知,您还出版了《长征行》和《红军长征热点面对面》两部大作。
郑宁波: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今年是长征胜利会师80周年,长征的研究和宣传成为热点。
您长期研究中共党史,主持过《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修订工作。
目前《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关于长征的叙述就是在您的主持下修订的。
上世纪末以来,您倡导“走走党史”的史学理念,基本走完了红军长征之路。
您在重走红军长征路的过程中,对长征史上的一些重大问题做出新的考辨。
据我所知,您还出版了《长征行》和《红军长征热点面对面》两部大作。
受西路军研究专家董汉河先生和《甘肃理论学刊》符晓波先生委托,我就长征史一些重大事件采访您。
石仲泉:我是从上世纪末开始重走红军长征之路的。
其中2003至2005年比较集中地走完了红一方面军的长征之路,兼顾了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长征路。
2013年又集中走了西路军远征之路。
这样就建构起比较完整的长征历史图谱。
当然,直到今天我还在利用各种机会考察某些具体的历史现场。
比如,2016年4月,我在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讲课,就顺便到红六军团出发的遂川横石考察。
经过十几年的考察,我对长征的认识越来越全面,越来越清晰。
根据这些新认识,今年我重新增订了十年前出版的《长征行》,又推出了《红军长征热点面对面》,这两部书可以说是我走长征路的结晶。
王稼祥长征到陕北两则史实考辨
王稼祥长征到陕北两则史实考辨作者:李亮来源:《上海党史与党建》2016年第05期[摘要]目前关于王稼祥随中央红军长征到陕北相关历史的记述,一是说王稼祥随中共中央机关到陕甘根据地的后方瓦窑堡,没有随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率[关键词]红一方面军开赴前线,进行直罗镇战役;二是说王稼祥参加了1935年12月召开的瓦窑堡会议。
这两种说法存在对一些事实叙述不准确的现象。
王稼祥;长征;瓦窑堡;考辨[中图分类号] D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6)05-0014-031935年11月2日,毛泽东、彭德怀率陕甘支队经志丹县榆树沟、石畔等村庄,到达中共陕甘省委所在地甘泉县下寺湾村。
3日,在此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成立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
会议结束当天,西北军委会发布命令:宣布恢复红军第一方面军番号,红十五军团编入红一方面军序列。
彭德怀任一方面军司令员,毛泽东任政治委员,叶剑英任参谋长,王稼祥任政治部主任。
根据下寺湾会议的决定,会后中共中央暂分两路:一路到前方去,由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率红一军团南下和红十五军团会合,准备粉碎国民党军对陕北苏区的第三次“围剿”;另一路在后方进行动员工作,由张闻天、博古等率领中共中央机关从下寺湾直接去后方瓦窑堡(今子长县城)。
对下寺湾会议中央分两路行动的情况,《毛泽东传》写道:“根据这次政治局会议的决定,中共中央领导人暂分两路:张闻天、博古、王稼祥、刘少奇等率领中共中央机关先到陕甘根据地的后方瓦窑堡;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率红一方面军开赴前线,准备粉碎国民党军队对陕甘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
”[1]《张闻天年谱》也做了这样的记述:“(1935年)11月10日,(张闻天)率中共中央和苏维埃中央政府机关进入瓦窑堡,同时到达的有博古、邓发、刘少奇、王稼祥、李维汉、董必武等。
”[2]笔者认为以上两处记载有误,下寺湾会议后王稼祥没有随中共中央机关先到陕甘根据地的后方瓦窑堡,而是随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率红一方面军开赴前线,进行直罗镇战役。
长征胜利的“终点”与“起点”研究
长征胜利的“终点”与“起点”研究1. 引言1.1 长征的意义长征的意义可以说是中国革命史上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里程碑。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为了生存和发展,为了挽救党和革命的艰难历程,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不屈不挠地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殊死斗争,为最后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建立新中国的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长征具有战略意义、政治意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从战略意义来看,长征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然结果,是中国共产党战胜敌人的成功经验;从政治意义来看,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的崇高革命精神的集中体现和载体;从历史意义来看,长征是中国的一座红色精神丰碑,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从现实意义来看,长征对解决中国革命史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内容达2000字】。
1.2 研究背景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在1934年至1936年间进行的一次伟大的战略撤退。
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事件,对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
由于长征涉及到广泛的历史、政治、经济和军事领域,许多学者对长征的胜利与失败、成因和影响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长征的历史地位受到了广泛关注,长征对中国革命的影响也备受研究者关注。
长征的成功赢得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领导地位,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长征的影响不仅局限于中国,还对世界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当前背景下,继续深入研究长征胜利的“终点”与“起点”以及长征对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只有深入研究长征的历史地位和意义,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把握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为推动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事业不断取得新的胜利提供理论支持和历史经验。
2. 正文2.1 长征胜利的“终点”长征的“终点”是指红军胜利结束长征,最终到达陕北延安,建立了新的根据地和革命根据地。
长征的“终点”是红军战胜敌人、摆脱围困和追击,成功抵达目的地。
长征的“终点”标志着红军的苦难和牺牲获得了成功和胜利,是伟大的历史事件和革命胜利的象征。
红军长征知识问答2
黎平1.1934年12月18日,中央政治局在_黎平__举行会议。
经过激烈争论,提出的到敌军力量比较薄弱的去开辟新的根据地的建议得到与会多数同志的赞同,会后,红军经腹地向黔北挺进。
2.红军长征在省遇到最大的当地军阀__王家烈_阻击。
3.黎平位于_<黔>、<湘>、广西<桂>__三省交界,地形复杂交通不便,有利于红军隐蔽集中。
4.黎平会议召开前,中央红军原计划前往黔东北与__红二、红六军团_会合,但根据敌军已在湘西布下重兵,并向黔东北集结的严重情况,主放弃这一计划。
5.黎平会议接受了的正确意见,并通过了_《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__。
6.黎平会议是一次关系红军命运、中国革命前途的重要会议,会议及时、严肃地指出了__失败主义和游击主义____是当时的主要危险倾向,要求红军全体指战员坚决发对这种倾向。
7.1934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负责人所在的军委纵队,抵达瓮安县的一个小乡镇_猴场__,准备抢渡乌江、挺进黔北,实现黎平会议上的战略方针。
8.1935年元旦,红军强渡_乌江__的战斗打响。
至1月6日,红三军团全部渡河完毕后,中央红军全部渡过了这一天险,粉碎了敌人围歼红军的企图。
9.以下哪次会议不是在会议之前召开的:_狗〔苟坝会议__。
仁怀1.1935年3月,红军第四次渡过赤水河后,介石惊慌失措,以为红军又要进攻___,调集部队严防死守,并飞赴督战。
2._四渡赤水之战__是中央红军长征中最惊心动魄、最精彩的军事行动,是军事生涯中的"得意之笔",是红军战争史上的奇观,是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典。
3.1935年,军委在撤离前,决定以红九军团留下的部分指战员为骨干,吸收原县革命委员会成员等,组成红军_遵〔义湄〔潭绥〔阳__游击队。
该游击队一直坚持到1938年1月。
4.1935年3月,红军在转战时成立了三人军事指挥小组,成为最高的军事指挥机构。
长征精神判断题
长征精神判断题
1. 长征的起点是瑞金。
●正确。
长征的起点确实是瑞金,标志着红军开始战略转移。
2. 长征的目的是为了避开国民党的围剿。
●正确。
长征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摆脱国民党的围剿,寻找新的根据地。
3. 长征中,红军经历了约30万里的行军路程。
●正确。
长征中,红军行军路程大约3万里,跨越了14个省份。
4. 长征途中,红军曾四渡赤水河。
●正确。
四渡赤水河是红军长征中的重要战略行动,展示了毛泽东的军事才
能。
5. 长征途中,红军曾翻越了五座大山。
●正确。
长征途中,红军翻越了五座大山,包括乌蒙山、夹金山、岷山等。
6. 长征的胜利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熟。
●正确。
长征的胜利不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韧不拔的精神,也标志着党的
成熟和战略的转变。
7. 长征的结束地点是甘肃的会宁。
●正确。
长征在甘肃的会宁结束,标志着红军战略转移的胜利完成。
试析陕甘根据地成为红军长征落脚点的原因
作者: 孙德江
作者机构: 陕西三原空军地空导弹学院
出版物刊名: 人文杂志
页码: 73-76页
主题词: 红军长征落脚点;根据地;蒋介石;试析;敌人;陕北;国民党;关中;中国共产党;中央红军
摘要: <正>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全国各地红军在中央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万里转战,最后云集于陕甘革命根据地,在这里站稳了脚根。
陕甘根据地之所以能够成为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是有其历史必然性的,它在政治、军事、经济、地理等方面具备了红军落脚的条件,分析探讨这一问题,对于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英明的战略决策、卓越的指挥艺术,都有一定帮助。
一、陕甘根据地本身的存在和国内形势的发展,为红军长征落脚提供了政治条件。
关于范长江与_中国的西北角_之余论_尹韵公
我曾经说过: 范 长江说的 / 研究红军 北上 以后中国的动向 0这句话, 表述不清晰, 因为先 后有 5路红军北上长征。那么, 这 5路红军是 指哪几路红军呢? 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记 载, 叙述如下。
¹ 载 5新闻与传播研究 6 2009 年第 3期。
11 0
尹韵公: 关于范长 江与 5中国的西北角 6之余论
博生、董振 堂等高 级军 官, / 富有 作战 指挥能 力 0。 / 故我谓红军之几年苦战 与红军之所以 逐步发展, 确由于红军中有天才之领袖, 有能为
之干部, 红军中及共产党中之许多人才, 确为全 国不可多得之人才 0。
这篇弥足珍贵的历史文献一经发表, 便在 国内外激起强烈反响。当年 7月, 又在莫斯科 出版单行本, 并在国民党统治区广泛流传。具 有权威性的 5陈云年谱 6指出: 这个单行本 / 是 最早向世界介绍红军长征和毛泽东、朱德、周恩 来等中国共产党与红军领袖的书籍, 使中国人 民和世界各国人民了解了 中国革命的实际情 况, 揭穿了蒋介石所谓红军已被打败, 只剩极少 数人在 -逃窜 . 的谎言 0。¼ 同样具有权威性的 5陈云传 6写道: / 陈云这本书, 对广泛宣传当时 鲜为人知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及其英 勇的长征, 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少国民党 统治区的青年读过这本书, 成为他们奔赴延安、 走上 革命 道路 的一 种动 力。0 ½
随后, 红二、六军团遵照中央军委电令组成红二 方面军。 1936年 10 月 10日, 红一、四 方面军 会师甘宁, 红四方面军先南下又北上的长征历 时一年多而胜利结束; 10月 22日, 红二方面军 到达甘肃隆德县将台堡, 与红一方面军会师, 从 而结束了历时一年的长征。从以上可以看出, 5 路红军长征起点不同, 时间不同, 过程也不同, 前后耗费两年多时间。
长征材料试题及答案
长征材料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长征的起始地点是:A. 瑞金B. 延安C. 北京D. 上海答案:A2. 长征的总里程大约是:A. 5000公里B. 10000公里C. 15000公里D. 20000公里答案:D3. 长征中著名的“四渡赤水”发生在:A. 1934年B. 1935年C. 1936年D. 1937年答案:B4. 长征结束时,红军到达的地点是:A. 瑞金B. 延安C. 井冈山D. 北京答案:B5. 长征途中,红军进行了几次重要的会议?A. 1次B. 2次C. 3次D. 4次答案:C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长征开始的时间是______年。
答案:19342. 长征途中,红军渡过了______条大河。
答案:四3. 长征途中,红军翻越了______座大雪山。
答案:五4. 长征途中,红军进行了著名的______战斗。
答案:遵义会议5. 长征结束时,红军的人数减少到了______万人。
答案:三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简述长征的历史意义。
答案: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壮举,它不仅保存了革命的火种,而且锻炼了红军,提高了红军的战斗力和政治觉悟,为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2. 长征途中,红军是如何克服困难的?答案: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了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敌人的围追堵截、内部的分歧和物资的极度匮乏等困难。
红军通过坚定的信念、严密的组织纪律、灵活的战术和广泛的群众支持,最终成功完成了长征。
四、论述题(20分)1. 论述长征精神的内涵及其在当代的现实意义。
答案:长征精神的核心是坚定信念、不怕牺牲、艰苦奋斗、团结协作。
在当代,长征精神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它激励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要有勇于探索和创新的勇气,要有团结协作和集体主义的精神。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央红军长征落脚点考辨【原文出处】南京政治学院学报【原刊期号】20102【原刊页号】78~82【分类号】K4【分类名】中国现代史【英文标题】Research on the Footprints of the Central Red Army during the Long March【文章日期】2009-12-05【作者】赵占豪【作者简介】赵占豪,南京政治学院政治理论二系硕士生,江苏南京210003【关键词】中央红军/长征/落脚点中图分类号:K26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9774(2010)02-0078-05关于红军长征的落脚点问题,长期以来学界主要偏重于对中央红军最终落脚陕北原因的考察,而对长征途中落脚点的选择和变化说法各异。
本文拟对此作一梳理和辨析,提出管见就教大方。
一综观近二十余年来专题论述中央红军长征落脚点演变的学术成果,根据落脚点选择次数的不同,可分为“五次说”(即先后选择五处落脚点,以下类推)、“六次说”、“七次说”、“八次说”四类,涉及每一类的文章,根据落脚点地域及次序的不同,观点又各有差别。
为便于比较分析,现将各类文章的观点依次提要列表如下,“五次说”仅一种观点,见《准备·密电·落脚点——〈红军长征文献〉编纂札记》(作者徐占权、周继强,《党的文献》1995年第5期)。
该文认为,中央红军长征中的五次落脚点计划依次是:湘西;黎平转兵,创建川黔边苏区;北渡长江,创建川西或川西北苏区;继续北上,创建川陕甘苏区;落脚陕北。
故不再列表。
表1注:文一——《长征中创建革命根据地计划问题》(作者陈荣华,《江西社会科学》1986年第5期);文二——《中央红军五易长征落脚点》(作者李荣,《党史文汇》1996年第8期);文三——《中共中央关于红军长征落脚点的六次战略选择》(作者徐占权、徐婧,《长征中的重大战略抉择》,军事科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版);文四——《弘扬长征精神,履行历史使命——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专家学者访谈录》(作者张国育,《解放军报》2006年9月5日第6版);文五——《红军六选落脚点——究竟走向何处?》(作者黄星,《人民日报》2006年10月22日第6版)。
表2注:文一——《一个备受称赞的“决策修正”过程——论长征对根据地的选择》(作者彭开来,《学习月刊》2005年第9期);文二——《红军长征中的〈红星〉报》(作者肖裕声,《长征新探》,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
表3注:文一——《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落脚点的演变》(作者饶彦久,《共产党人》2006年第4期);文二——《红军长征落脚点的7次变更》(作者梅少伟、杨晓琳,《党史博采》2006年第8期);文三——《中央红军八次选择长征落脚点》(作者罗军生,《湖北档案》2006年第9期);文四——《长征落脚点的八次选择在哪里》(周世军主编,《趣味军事大观(四)》,解放军出版社2001年1月版)。
持8次说观点的还有《长征全史》,该书并未详细罗列每一次落脚点的变化,仅在榜罗镇会议决定把党中央和陕甘支队的落脚点放在陕北时指出,“这是中共中央关于长征落脚点的第7次改变”[1]306。
故表中未列。
细考以上三表可知:忽略文字表述的细微差异,“六次说”又分为三种观点(文三、四、五观点相同),“七次说”分两种观点,“八次说”也有三种观点(文一、三观点同),再加上“五次说”的一种观点,关于中央红军长征落脚点的演变,目前至少有四类九种不同观点。
史实究竟如何?实有考辨之必要。
二因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1935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被迫率红军主力一、三、五、八、九军团开始战略转移。
战略转移的最初计划是,突破国民党的围攻,到湘西同红二、六军团会合,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
因此,红二、六军团所在的湘西一带是中共中央计划中的第一个落脚点。
湘江之战后,中央红军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至3万余人。
蒋介石此时已判明中共的战略意图,在红军前往湘西的路上布置重兵、张网以待。
危急关头,毛泽东力主放弃同红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到川黔边建立根据地。
从12月11日开始,二十天之内,中共中央先后召开了通道、黎平、猴场三次政治局会议,讨论行动方针。
黎平会议通过的《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和猴场会议通过的《中央政治局关于渡江后新的行动方针的决定》,都强调放弃原定北上湘西的计划,转兵西进,建立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根据地。
这是中央红军的第二个落脚点计划,也是长征途中战略方针的第一次重大转变。
1935年1月上旬,中央红军进占黔北重镇遵义。
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遵义会议前后,蒋介石调集重兵对川黔边地区形成了新的包围圈。
在此情况下,刘伯承、聂荣臻等川籍将领提议打过长江去,到川西北建立根据地,会议经过讨论采纳了这个建议,决定改变黎平会议以黔北为中心创建苏区根据地的决议,渡过长江在成都西南或西北建立苏区根据地。
这是中央红军的第三个落脚点计划,也是中共中央战略方针的第二次重大转变。
遵义会议后,中革军委发布《关于渡江的作战计划》,积极准备从宜宾附近北渡长江。
蒋介石急令刘湘集中兵力在长江南岸堵击,又令薛岳和王家烈率部渡乌江尾追,同时川军又有四十多个团扼守长江北岸,企图围歼红军于川江南岸地区。
土城一役失利,红军西渡赤水,进入川滇边的“南六属”(即川南所属的高县、珙县、庆符、江安、长宁、筠连六县)地域。
形势的变化使原定渡江计划变得十分困难。
2月7日,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在云南扎西(威信)召开会议,果断作出《关于我军改为以川滇黔边境为发展地区的方针给各军团的指示》,决定放弃原定渡江计划,改以川、滇、黔边境为发展地区。
2月16日,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又发布《告全体红色指战员书》,通告党中央和中革军委决定停止向川北发展,而在云、贵、川三省地区中创立根据地。
川滇黔边根据地是中央红军的第四个落脚点计划。
扎西会议后,红军二渡赤水,回师遵义,取得桐遵大捷。
这一仗共击溃和歼灭敌军两个师又八个团,俘敌三千余人,是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
桐遵大捷打开了黔北的新局面,也为实施云贵川边根据地计划开了一个好头。
根据形势变化,中共中央发布《中央为粉碎敌人新的围攻赤化全贵州告全党同志书》,决定首先在黔北建立新苏区,赤化全贵州。
桐遵大捷后,毛泽东指挥中央红军在川滇黔边进行机动作战,四渡赤水,南渡乌江,从而跳出了敌人的合围圈。
随后,佯攻息烽,逼近贵阳,同时假装东出湖南,利用滇军东调增援贵阳之机,乘虚向云南急进。
4月29日,中革军委发布《关于野战军速渡金沙江转入川西建立苏区的指示》,决定迅速渡过金沙江,转入川西建立苏区根据地。
5月9日,中央红军全部渡过金沙江,彻底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取得了战略转移的决定性胜利。
5月12日,中央在会理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统一思想认识,决定同红四方面军会合,在川西北创建根据地。
这是中央红军落脚点计划的再一次改变。
会理会议后,中央红军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与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胜利实现会师。
根据国内抗日形势的变化以及川西一带的实际情况,中共中央决定继续北上,建立川陕甘苏维埃政权,而张国焘却主张向地广人稀的西康发展,以保存实力。
为统一战略思想,中共中央于6月26日在两河口召开政治局会议,通过了《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的战略方针的决定》,指出:“在一、四方面军会合后,我们的战略方针是集中主力向北进攻,在运动战中大量消灭敌人,首先取得甘肃南部,以创造川陕甘苏区根据地。
”[2]516这是中央红军的第六个落脚点计划,也是中共中央战略方针的第三次重大转变。
其后,为执行北上战略,中革军委先后制定了《松潘战役计划》和《夏洮战役计划》。
由于张国焘的拖延,敌情发生变化,战事进展不利。
1935年8月,中共中央在沙窝和毛儿盖两次召开政治局会议,分别通过了《中央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的政治形势与任务的决议》和《关于目前战略方针之补充决定》,重申两河口会议确定的集中主力北进、创立川陕甘根据地的战略方针,明确了主攻方向是以岷州为中心的洮河东岸地区。
随后,右路红军渡过草地,到达川北的班佑、巴西地区,攻下包座,为实现北上方针创造了有利条件。
然而,张国焘坚持其向川康边境退却的主张,不但拒绝率左路军北上同中央会合,还暴露出以实力胁迫并危害中央的意图。
当此严重关头,毛泽东决定迅即脱离险境,中央连夜率领右路军之红一、三军北上。
9月12日,中共中央在甘南迭部县俄界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鉴于一、四方面军分开,革命力量元气大伤,会议决定改变建立川陕甘根据地的计划,经过游击战争,打通与共产国际的联系,在与苏联接近的地方创建一个根据地,将来向东发展。
这是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在困难形势下为了保存力量休养生息,不得不做出的一个新的落脚点计划。
俄界会议后,中共中央率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即红一、三军和军委纵队改编而成)继续北上,准备经甘东北和陕北向中苏边界地区前进。
9月17日,红军突破天险腊子口,18日占领哈达铺。
这时,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从国民党报纸上了解到陕北有相当大的一片苏区和相当数量的红军。
毛泽东当即决定,首先前往陕北,同刘志丹领导的红军会合。
9月27日,红军到达通渭县榜罗镇。
根据新了解到的情况,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常委会,决定改变俄界会议关于接近苏联建立根据地的决议,把中共中央和红军的落脚点放在陕北。
这是中央红军整个长征途中最后一个落脚点计划,也是中共中央战略方针的第四次重大转变。
榜罗镇会议后,红军日夜兼程,于10月19日到达陕北保安县(今志丹县)吴起镇。
10月22日,中共中央在吴起镇召开政治局会议,批准了榜罗镇会议的战略决策,正式宣告中央红军长征结束。
三综上所述,中共中央和红军在整个长征途中的落脚点计划共有8处,依次是:(1)红二、六军团所在的湘西根据地;(2)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根据地;(3)在成都西南或西北创建根据地;(4)川滇黔边根据地;(5)川西北根据地;(6)川陕甘根据地;(7)在接近苏联的地方创立根据地;(8)陕北根据地。
但与各表观点综合比较,除(1)、(2)、(3)三处均无疑义之外,其余五处或有是非疑义,或有次序疑义,取弃不能一致,而有的观点甚至包含有黔北新苏区、以岷山为中心的陕甘根据地等其他两处地方。
文献俱在,确凿可考,何以产生疑义?以笔者之见,或与以下原因有关:1.概念不清而误取:黔北新苏区和以岷山为中心的陕甘根据地何谓“落脚点”?有研究者认为:“所谓落脚点,是特指革命在开始、转移或经受挫折之后的暂时立足地,它有两个内涵:一是具有一定的地域、人口、供给资源及地理优势等,使革命有暂时生存、休整、转移的各种条件;二是革命在该地域战略目的、战略方针和战略方向的暂时性。
”[3]笔者认为,这个定义基本是准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