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章县专题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赫章县

兴发苗

族彝族

回族

乡,位

于贵州

高原西

北部的

乌蒙山腹地。

这里,是一方神奇的土地, 海拔2906米的贵州屋脊小韭菜坪,象一只展翅的雄鹰,翱翔天际,企望未来!

这里,是一片充满活力的热土,风光秀丽的大海子万亩天然草场, 正铺满阳光,把希望的种子播撒!

这里,还有一座闻名遐迩、雄伟壮丽、海拔2774米的贵州第二屋脊大韭菜坪。座落在韭菜坪下的兴发乡,总面积188.93平方公里,辖16个行政村,73个村民组,居住着汉、苗、彝、回、白、布依等9种民族,共有5112户人家,总人口23162人,其中农业人口22698人,占总人口数98%,少数民族人口 10131人,占总人口的43.7%。是典型的少数民族杂居山区。

境内山高坡陡,沟壑纵横,气侯寒冷,土地贫脊,生存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繁。古时候“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的歌谣,就是对这贫困山区艰苦生活环境的真实描绘。千百年来,善于吃苦耐劳的山区人民,祖祖辈辈生活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他们冬冒严寒,夏迎酷暑,不畏艰难,辛勤劳作,但仍然处于半肌半饱的状态,常年挣扎在温饱线上。

80年代初,兴发乡教育发展水平仍然很低,校舍危房率高达百分之四十以上,其余的校舍也多是茅草房、破庙宇和旧民房。“有砖不过千,有门没法关,有窗垒着砖,有顶漏着天”;“找学堂,不用问,看见破房只管进”,便是当时兴发乡学校校舍的真实写照。

光阴荏苒,岁月蹉跎。

贫穷的帽子兴发人戴了多少年?贫穷的包袱兴发人背了多少年?怎一个“穷”字了得!

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带来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春天,带来了兴发人脱贫致富的希望;也带来了中国教育事业大发展的新时代。

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要把经济建设的重点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1992年10月12日,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号召:“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大计”,并确定把“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作为90年代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目标。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佛下,觉醒了的兴发人终于明白了:兴发乡穷,穷的根子除了交通闭塞,经济贫困,财力匮乏外,最大的制约因素是教育滞后。由于教育基础薄弱,群众受教育程度低,劳动者文化素质不高,人才匮乏,全乡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工业基础脆弱,农业基础薄弱,导致兴发乡成了特贫县中的极贫乡。严峻的现实,向兴发人民揭示了一个简单而朴实的道理:不改变基础教育的落后状况,兴发人民脱贫致富的愿望就等于痴人说梦。因此,彻底改变兴发乡基础教育的落后面貌,全力以赴抓好“两基”工作,不但迫在眉睫,而且势在必行!

目标已经确定,战鼓已经敲响。面对各种严峻的形势,乡党委、政府从全乡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大局出发,向全乡人民发出了进军“两基”的动员令。全乡各族人民在乡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斗志昂扬,义无反顾地投身到狠抓“两基”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之中,各级领导深入一线,靠前指挥;乡直各部门通力协作,帮村扶校;教职员工呕心沥血,辛勤工作;社会各界慷慨解囊,鼎力相助;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投工投劳,为了教育事业发展,为了实现“两基”目标,到处是战天斗地的豪情壮志,到处是热火朝天的攻坚场面。经过几年的奋力拼搏,一九九九年完成了基本普及小学六年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任务。

(字幕:1999年,全乡有小学12所,在校小学生3592人,入学率达98.00%,初中1所,在校生530人,初中毛入学率为45%,15—50周岁人口文盲率降至4.8%。)

普六和扫除文盲初战告捷,紧接着又马不停蹄地踏上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盲巩固提高的征程。

历史的时针旋转到2002年,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和西部地区“两基”攻坚的全面启动,给兴发教育发展又带来了新的曙光。

然而长期以来,贫困与落后始终制约着兴发教育的发展,经费投入不足、办学条件落后、师资队伍量小质弱、适龄儿童辍学频繁……,每一个问题都是兴发教育前进路上的拦路虎。

穷则思变变则通,功夫不负有心人。

乡党委政府历届领导无畏贫穷,奋力拼搏,积极进取,紧紧围绕“两基”攻坚和巩固提高接受国家督导检查的目标要求,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齐心协力攻‘两基’、聚精会神谋发展”作为教育工作的主题,把“两基”这一民生之本强国之基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举全乡之力,聚全乡之财,集全乡之智,以“小财政”办“大教育”,积极争取投入,认真组织实施,扎实开展工作。

多年来,特别是实施“两基”攻坚以来,兴发乡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有关职能部门的帮助和支持下,通过乡党委、政府和全乡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从2002到2008年,争取上级专项资金147万元改扩建兴发职中;争取义教经费40余万元改扩建光彩小学;引进香港慈恩基金会捐资64万元;修建了中营、大街、营盘、石丫、大山、新营等希望小学;通过县爱德办引进香港同胞捐资105万元修建鹰嘴、东风、丫都三所希望小学;通过地委秦如培书记引进,贵州省穗黔物流有限责任公司捐款50万元修建铁柱穗黔希望小学。累计引资投资达350多万元,新增校舍面积7698.28平方米,消除危房580平方米。

另一方面,乡党委政府在财政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压缩一切不必要的开支,把有限的资金优先投入到学校。几年来,累计从微薄的财政收入中挤出30余万元解决了新建学校的三通一平、配套工程等费用。同时动员社会各界捐资15.8万元,修建了大街小学围墙、校门;中营小学球场,野里小学校门。目前,全乡各村最整洁、最宽敞、最漂亮的建筑是学校。

赫章县道坤铁业有限公司一次性出资30.4万元,为兴发职中和兴发中心小学订做了2800套校服。走进兴发职中和兴发中心小学,两千多名学生统一的校服配上统一的笑脸,充分展示出了祖国花朵靓丽青春的无限风光。

一份挥洒、一份希冀,一路艰辛、一路放歌。

从1992年至现在,历时17年的艰苦奋斗,全乡基础教育得到了跨越式发展,兴发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兴发人民终于基本实现了“两基”目标!如今,走进兴发乡,你会感到:最好的建筑是校舍,最亮丽的环境是校园,最快乐的人群是学生。

(字幕:2009年,全乡共有小学14所,在校学生5052人;入学率达99.1%;有初级中学2所,(其中九年制学校一所)。初中在校学生1694人,毛入学率达108.1%;与2002年相比,小学在校学生增加了3631人,初中在校学生增加了1155人;近三年脱盲287人,巩固提高274人,巩固率达95.47%;十五周岁完成率达98.84%;十七周岁完成率达80.62%。

全乡有小学专任教师185人,比2001年增加125人;初中专任教师71人,比2001年增加了44人,中小学教师任职标率均达到100%。

全乡15—50周岁青壮年12138人,其中非文盲11791人,非文盲率达

97.74%。)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在实施两基攻坚的历程中, 兴发的“两基”攻坚受到省、地、县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全面关注。省育厅基教处处长邹联克,省人民政府专职督学封俞、周臻曾先后来我乡督查指导“两基”工作;毕节地委书记秦如培在任行署专员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