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荷载计算

第3章荷载计算
第3章荷载计算

第3章 荷载计算

3.1 恒荷载标准值计算

3.1.1 屋面恒荷载

20厚1:2水泥砂浆找平 2/4.002.020m kN =? 100-140厚(2%找坡)膨胀珍珠岩 {(0.1+0.4)/2}?7=0.842/m kN 120厚现浇钢筋混凝土屋面板 2/.0312.025m kN =? 15厚纸筋石灰抹底 2/26.0015.017m kN =? _

合计 2/48.4m kN 3.1.2 顶层框架梁上的线荷载

边跨梁(AB ,CD 跨)自重 m kN /0.3.5024.025=?? 粉刷自重 ()m kN /260.01702.0]12.05.02[=??-?

合计 m kN /26.3 中间跨(BC )自重 m kN /0.3.5024.025=?? 粉刷自重 ()m kN /260.01702.0]12.05.02[=??-?

合计 m kN /.263 因此,作用在顶层框架梁上的线荷载为: 边跨梁线荷载标准值

m kN g g CD AB /26.31515==

m kN g g CD AB /47.179.348.42525=?== 中间跨梁线荷载标准值

m kN g BC /26.315=

m kN g BC /75.104.248.425=?= 3.1.3 楼面恒荷载

25厚水泥砂浆面层 2/5.02025.00m kN =? 100厚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 2/5.225.10m kN =?

15厚纸筋石灰抹底 2/24.0015.016m kN =?

_

合计 2/24.3m kN 3.1.4 中间层框架梁线荷载标准值

边跨梁及两侧粉刷 m kN /26.3 边跨填充墙自重 m kN /4.1119)5.00.3(24.0=?-? 墙面粉刷 m kN /7.11702.0)5.00.3(2=??-?

合计 m kN /36.16 因此,作用在中间层框架梁上的线荷载为: 边跨梁线荷载标准值

m kN g g CD AB /36.161.1326.311=+== m kN g g CD AB /64.129.324.322=?== 中间跨梁线荷载标准值

m kN g BC /26.31=

m kN g BC /78.74.224.32=?= 3.1.5 屋面框架节点集中荷载标准值 ⑴ 顶层边节点集中荷载标准值

边柱纵向框架梁自重 kN 7.11259.35.024.0=??? 边柱纵向框架梁粉刷 ()kN 01.1179.302.012.05.02=???-?

900高女儿墙自重 kN 01.16199.324.09.0=??? 纵向框架传来的屋面自重 kN 04.1748.49.35.09.35.0=???? 女儿墙粉刷 kN 39.21729.302.09.0=???? 合计 kN 15.48 ⑵ 顶层中间节点集中荷载标准值

中柱纵向框架梁自重 kN 7.11259.35.024.0=??? 中柱纵向框架梁粉刷 ()kN 01.1179.302.012.05.02=???-?

中柱纵向框架梁传来的屋面自重 ()kN 52.145.048.42.14.2.399.3=???-+ 0.5?3.9?1.95?4.48=17.04kN

合计 kN 27.44 3.1.6 楼面框架节点集中荷载标准值 ⑴ 边节点集中荷载

边柱纵向框架梁自重 kN 7.11 边柱纵向框架梁粉刷 kN 01.1

窗下墙体自重 kN 36.14195.39.024.0=??? 窗下墙体粉刷 2 ?0.02 ?0.9 ?3.5 ?17=2.14kN 塑钢窗自重 kN 22.145.08.15.1=?? 框架柱自重及粉刷重 kN 9.12170.302.088.0250.34.04.0=???+???

板传来的楼面自重 kN 32.1224.39.35.09.35.0=???? 合计 kN 9.69 ⑵ 中节点集中荷载标准值

中柱纵向框架梁自重 kN 7.11

中柱纵向框架梁粉刷 kN 01.1 内纵墙及粉刷自重

kN 85.451702.025.35.00.31924.05.35.00.3=????-+???-)()( 扣除门洞重及门自重 kN 53.9)2.024.5(9.01.2-=-??- 框架柱及粉刷自重 kN 9.129.012=+ 板传来的楼面自重 kN 5.1024.32.1)4.29.39.3(5.0=??-+? kN 32.1224.395.19.35.0=??? 合计 kN 75.84

3.2 楼面活荷载

屋面活荷载(上人)2.0kN /m 2,雪荷载0.45kN /m 2,因此只考虑两者之间的大值。

楼面活荷载2.0kN /m 2。

m kN p p CD AB /8.729.355=?== m kN p BC /8.424.25=?= kN p p D A 61.729.35.09.35.055=????==

kN p p C B 09.1429.39.325.022.1)4.29.39.3(5.055=???+??-+?== m kN p p CD AB /8.79.32=?== m kN p BC /64.25.2=?=

kN p p D A 61.729.35.09.35.0=????==

kN p p C B 71.155.22.1)4.29.39.3(5.061.7=??-+?+== 恒荷载计算简图见图3-1。 活荷载计算简图见图3-2。

3.3 风荷载计算

风压标准值计算公式 w k =βz μz μs ω0

3.3.1 确定各系数值

因为结构高度H =16.55m <30m ,b =5.4?2+2.4=13.2m ,H /b <1.5。取βz =1.0

该结构平面为矩形,由规范得μs =1.3,风压高度变化系数μz 可根据各楼层标高

H

,由规范查出μz ,再有线性插值求出各层的μz 。将风荷载换算成作用于框架节

点上的集中荷载,计算过程见表3-1。(表中Z 为框架节点至室外地面的高度,A 为一榀框架各层节点的受风面积)

图3-1恒荷载计算简图(单位kN ) 图3-2活荷载计算简图(单位kN )

表3-1 风荷载计算表

层次 βz μs Z (m

) μz ω

o (kN /2

m )

A (2

m ) Pw (kN ) 5 1 1.3 16.05 1.543 0.45 9.36 8.45 4 1 1.3 13.05 1.465 0.45 11.7 10.03 3 1 1.3 10.05 1.387 0.45 11.7 9.49 2 1 1.3 7.05 1.256 0.45 11.7 8.60 1

1

1.3

4.05

0.948

0.45

13.75

7.63

等效风荷载计算简图见图3-3

图3-3等效节点集中风荷载计算简图(单位kN )

3.4 重力荷载代表值计算

该框架结构的计算符合底部剪力法的适用条件。(建筑物高度不超过40m ,结构以剪切变形为主且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较均匀,结构的地震反应以第一振型反应为主,结构的第一振型接近直线)

计算重力荷载代表值时,恒荷载取全部,楼面活荷载取50%,屋面活荷载不考虑。各质点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取本层楼面重力荷载代表值及与其相邻上下层间墙(包括门窗),柱全部重力荷载代表值的一半之和。顶层屋面质点重力荷载代表值仅按屋面及其

下层的一半计算。各层重力荷载代表值集中于楼层标高处。

屋面处重力荷载代表值=结构和构件自重标准值+0.5?雪荷载代表值 楼面处重力荷载代表值=结构和构件自重标准值+0.5?活荷载代表值

结构和构件的自重取楼面上下半层层高范围内(屋顶取顶层一半)的结构及配件自重。

3.4.1 各楼层结构和构件自重标准值计算

第5层重力标准值

()kN G 08.65172.422.138.55=??+=女儿墙 kN G 79.32992.138.5548.4=??=屋面板

kN G 92.141548.559.371.12162.1326.3=??÷+??=+粉刷梁 ()kN G 91.3676212.0233.4=?-÷?=柱

kN G 36.7452329.31.2)29.329.34.27.118.5541.24.562288.122.1396.129.328.5596.1=÷????? ????+?-?---?+?-?+??+?-??

=()()(墙

kN G 07.64807=

第2-4层重力标准值

kN G 45.23862.138.5524.3=??=楼面板 kN G 92.1415=梁

k G 14.773621.033.4=?-?=)(柱 kN G 72.1490236.745=?=墙

kN G G G 16.5854234=== 第1层重力标准值

()kN G 27.15861.031.05.155.414.773=-÷-+?=)(柱

kN G 72.271605.14.588.134.588.135.055.45.172.1490=??-??-÷-+?=)(墙

kN G 92.1415=+粉刷梁 kN G 45.2386=楼面

kN G 36.81051= 3.4.2 楼面和屋面活荷载计算

屋面雪荷载标准值计算:

2.0=

?

=

55

?

8.

Q31

kN

147

.

2.

13

楼面活荷载标准值计算:

Q=2.0?(55.8?5.4?2-3.9?5.4?3+11.7?2.4-2.4?5.4?2)

楼面

+2.5?((55.8-11.7) ?2.4+3.9?5.4?3)=1505.79kN

3.4.3各楼层重力荷载代表值计算

顶层:G5=6480.07+0.5?147.31=6553.73kN

标准层:Gi=5854.16+0.5?1505.79=6607.06kN(i=2,3,4)

底层:G1=8105.36+0.5?1505.79=8858.26kN

3.4.4建筑物总重力荷载代表值

G=∑Gi=6553.73+6607.06?3+8858.26=35233.17kN

3.5荷载效应计算

3.5.1框架横向抗侧移刚度的计算

⑴梁的线刚度

梁的线刚度计算用D值法计算,在计算量的线刚度i b时,考虑到楼板对框架梁截面惯性矩的影响,中框架梁(两边有楼板)取I b=2I o,边框架梁(一边有楼板)取I b=1.5I o,所有梁祝的线刚度表见表3-2.

图3-4计算简图(单位kN)

表3-2 梁柱线刚度表(10-

4Em )

现浇框架梁线刚度计算表

部位

截面

跨度 矩形截面惯

性矩

边框架梁

中框架梁 b×h(m)

l(m) I=bh 3/12(m 4) I b =1.5I i b =E c I b /l (kN·m ) I b =2I i b =E c I b /l(kN·m) 走道梁 0.24×0.5 2.4 2.5 3.75 4.69 5 6.25 楼面梁 0.24×

0.5 5.4

2.5

3.75

2.08

5

2.78

注:混凝土C30,Ec =2

4

/100.3mm N ?。

〔2〕柱的抗侧移刚度

采用D 值法,计算结果见下表。柱侧移刚度2/12h i D c ??=。

表3-3 框架柱D 值及楼层抗侧移刚度的计算 楼层

i

层高(m ) 柱号 柱根

截面尺

I c i c

K a D ij ∑D ij D i

2--5

3

Z 1 28 0.4×0.4 2.13 2.13 2.93 0.594 1.687 47.236 110.292

Z 2 26 4.24 0.679 1.928 50.128 Z 3

4 2.2

0.524 1.488 5.952 Z 4 4 3.18 0.614 1.744 6.976 1

4.55

Z 1 28 0.4×0.4

2.13 1.4 4.46 0.768 0.623 17.444 40.992

Z 2 26 6.45 0.822 0.667 18.676 Z 3

4 3.35

0.72 0.584 2.336 Z 4

4

4.84 0.781

0.634

2.536

注:混凝土C30,Ec =2

4

/100.3mm N ?。 〔3〕楼层侧移刚度计算

同一楼层所有柱的侧移刚度之和即为该楼层抗侧移刚度D i ,其计算过程及计算结果见上表3-3。注:Z 1、Z 2为中框架柱,Z 3、Z 4为边框架柱。

3.5.2 水平地震作用下的侧移计算 ⑴ 横向框架自振周期计算 按顶点位移法计算框架的自振周期

max 017.1?=αT

式中

0α----考虑填充墙影响的周期调整系数,取0.6~0.7。本工程取0.67。

max ?----框架顶点位移 1T ----框架的自振周期

采用顶点位移法,其顶点假想位移的计算过程即结果见下表:

表3-4 横向框架顶点位移计算

层次 Gi ∑Gi ∑Di δi △i 5 6553.73 6553.73 1102920 0.006 0.146 4 6607.06 13160.79 1102920 0.012 0.14 3 6607.06 19767.85 1102920 0.018 0.128 2 6607.06 26374.91 1102920 0.024 0.11 1

8858.26

35233.17

409920

0.086

0.086

故:max ?=5?=0.146m ,取填充墙的周期影响系数0α=0.67。 得结构基本自振周期为:

max 017.1?=αT =1.7×0.67×146.0=0.435(s )

。 ⑵ 横向地震作用计算及弹性侧移验算

本框架为40m 以下的规则结构,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水平地震作用。 1.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1α的计算

结构基本周期取顶点位移法的计算结果:1T =0.435 s 。

由《抗震规范》可知Ⅱ类场地,7度第三组,结构的特征周期max 017.1?=αT ,地震影响系数s 08.0max =α,g T =0.45 s 。

则:max 9

.01)/(a T T a g ==08.0)435.0/45.0(9.0?=0.0825

2. 水平地震作用计算

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按下式计算,即:

KN G a F eq 08.247017.3523385.00825.01EK =??==

因1T =0.435<1.4g T =0.63 s ,不需要考虑顶部附加地震作用的修正。 分布在各楼层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计算结果如下表3-5所示。

3. 楼层地震剪力计算

各楼层地震剪力标准值按下式计算,计算结果见下表3-5: )5,4,3,2,1(==∑=j F V n

j i i j

经验算,各楼层的地震剪力标准值均满足最小地震剪力的要求。 4. 多遇地震下的弹性位移验算

多遇地震作用下各楼层层间弹性位移△u =j j D V /,层间位移角δ=△u /h ,计算结果见下表3-5。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为1/550,经验算各楼层均满足要求。

表3-5水平地震作用,楼层地震剪力计算及各层间弹性位移角计算层

次h i H i G i G i H i

G i H i/

∑G i H i

F i V i∑D i△uδ

5 3.0 16.55 6553.73 108464 0.1751

6 748.61 748.61 1102920 0.68 1/4411 4 3.0 13.55 6607.06 89526 0.14146 617.90 1366.51 1102920 1.24 1/2420 3 3.0 10.55 6607.06 69704 0.10775 481.09 1847.6 1102920 1.68 1/1786 2 3.0 7.55 6607.06 49883 0.07405 344.29 2191.89 1102920 1.99 1/1508 1 4.55 4.55 8858.26 40305 0.03534 278.18 2470.0

7 409920 6.03 1/739 由规范可知地震作用下框架允许的层间最大位移为1/550>1/739,满足要求。

结构设计基本荷载计算

荷载 1.墙体荷载: 1). 外墙(烧结页岩多孔砖容重14.0 kN/m3):(卫生间除外) 外墙面砖:0.5 kN/m2 20厚水泥砂浆:20×0.020=0.4 kN/m2 200厚墙体:14.0×0.20=2.80 kN/m2 20厚混合砂浆:17×0.020=0.34 kN/m2 ∑: 4.04 kN/m2 考虑建筑节能0.6kN/m2取∑: 4.64kN/m2 考虑装修抹灰取∑: 4.7kN/m2 G=4.7kN/m2×(H--梁高)×0.8= 内墙(加气混凝土砌块8.0 kN/m3):(卫生间除外) 20厚混合砂浆:17×0.020=0.34 kN/m2 200厚墙体:8.0×0.20=1.60 kN/m2 20厚混合砂浆:17×0.020=0.34 kN/m2 ∑: 2.24 kN/m2 考虑装修抹灰取∑: 2.3kN/m2 G=2.3kN/m2×(H--梁高)= 女儿墙(烧结页岩多孔砖容重14.0 kN/m3): 外墙面砖:0.5 kN/m2 20厚水泥砂浆:20×0.020=0.4 kN/m2 200厚墙体:14.0×0.20=2.80 kN/m2 20厚混合砂浆:17×0.020=0.34 kN/m2 ∑: 4.04 kN/m2 G=4.04kN/m2×H+压顶自重= 2). 卫生间外墙(烧结页岩多孔砖容重14.0 kN/m3):

外墙面砖:0.5 kN/m2 20厚水泥砂浆:20×0.020=0.4 kN/m2 200厚墙体:14.0×0.20=2.80 kN/m2 20厚混合砂浆:17×0.020=0.34 kN/m2 内墙面砖:0.5 kN/m2 ∑: 4.54 kN/m2 考虑建筑节能0.6kN/m2取∑: 5.14kN/m2 G=5.14kN/m2×(H--梁高)= ). 卫生间内隔墙(烧结页岩多孔砖容重14.0 kN/m3): 单面面砖:0.5 kN/m2 20厚水泥砂浆:20×0.020=0.4 kN/m2 100厚墙体:14.0×0.20=1.40 kN/m2 20厚混合砂浆:17×0.020=0.34 kN/m2 ∑: 2.64 kN/m2 G=3.14kN/m2×(H--梁高)= 2.屋面荷载: 1). 种植屋面:(从上到下) 300厚种植土:16×0.3=4.8 kN/m2 干铺聚酯纤维无纺布一层:0.10 kN/m2 (3+3)双层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0.35 kN/m2 20厚憎水膨胀珍珠岩找坡:4×(0.02+10×2%)=0.88 kN/m2 60厚岩棉板: 2.5×0.06=0.15 kN/m2 20厚水泥砂浆:20×0.020=0.4 kN/m2 150厚结构板:27×0.15=4.05kN/m2 10厚板底抹灰:10×0.020=0.2 kN/m2 ∑:10.88kN/m2

高层建筑结构方案设计荷载估算

高层建筑结构方案设计荷载估算 1.2 高层建筑结构作用效应的特点 1.2.1 高层建筑结构的受力特点 建筑结构所受的外力(作用)主要来自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在低、多层建筑中,由于结构高度低、平面尺寸较大,其高宽比很小,而结构的风荷载和地震作用也很小,故结构以抵抗竖向荷载为主。也就是说,竖向荷载往往是结构设计的主要控制因素。 建筑结构的这种受力特点随着高度的增大而逐渐发生变化。 在高层建筑中,首先,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由图1.2.1-1所示的框架可知,各楼层竖向荷载所产生的框架柱轴力为: 边柱 N=wlH/2h 中柱 N=wlH/h 即框架柱的轴力和建筑结构的层数成正比;边柱轴力较中柱小,基本上与其受荷面积成正比。就是说,由各楼层竖向荷载所产生的累积效应很大,建筑物层数越多,底层柱轴力越大;顶、底层柱轴力差异越大;中柱、边柱轴力差异也越大。 其次,在水平荷载作用下,作为整体受力分析,如果将高层建筑结构简化为一根竖向悬臂梁,那么由图1.2.1-2、图1.2.1-3所示其底部产生的倾复弯矩为: 水平均布荷载 Mmax=qH2/2 倒三角形水平荷载 Mmax= Qh3/3 即结构底部产生的倾复弯矩与楼层总高度的平方成正比。就是说,建筑结构的高度越大,由水平作用对结构产生的弯矩就更大,较竖向荷载对结构所产生的累积效应增加更快,其产生的结构内力占总结构内力的比重越大,从而成为结构强度设计的主要控制因素。 1.2.2 高层建筑结构的变形特点 在竖向荷载作用下,高层建筑结构的变形主要是竖向构件的压缩变形。由于各竖向构件的应力大小不同,因而其压缩变形大小也不同。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由于在施工过程中的找平, 同时由于各竖向构件的基底轴力大小不同,若不对基底应力进行调整,也可能导致基础产生不均匀沉降。 在水平荷载作用下,高层建筑结构最大的顶点位移为: 水平均布荷载△max=qH4/8EI 倒三角形水平荷载△max= 11qH4/120EI 式中EI为结构的 从以上可看出,结构顶点位移与其总高度的四次方成正比。则又比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内力累积效应增加更快,这就说明,高层建筑结构对结构

杆塔荷载及强度校验(常用).

杆塔荷载及强度校验(常用). 杆塔荷载及强度校验 一、荷载种类及计算条件 1?荷载分类 根据荷载在杆塔上的作用方向,可划分为以下几种: (1)水平荷载。杆塔及导线、避雷线的横向风压荷载,转角杆塔导线及避雷线的角度荷载。 (2)纵向荷载。杆塔及导线、避雷线的纵向风压荷载,事故断线时的顺线路方向张力。 还有导线、避雷线的顺线路方向不平稳张力,安装时的紧线张力等。 (3)垂直荷载。导线、避雷线、金具、绝缘子、覆冰荷载和杆塔自重, 安装检修人员及工具重力,使用拉线时由拉线产生的垂直分力。 2.荷载的计算条件 杆塔的荷载与气象条件有关,也与线路运行情况、杆塔型式等因素有关。确定杆塔的荷载应考虑杆塔在施工、运行中可能遇到的外界条件。 对此,《架空送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做了规定。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

标准《工业与民用35KV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设计规范》对35KV 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杆塔荷载计算条件也做了规定。过去的书刊上把这种 规定叫做杆塔设计条件。它既是设计杆塔时计算杆塔荷载的依据,也是线路设计中校验杆塔强度的依据。现将有关规定综述如下: 35KV及以上高压架空线路的各类杆塔均应计算线路的运行情况、断线(纵向不平衡张力)情况及安装情况的荷载。但对35KV及以下采用针式绝缘子线路和10KV及以下的瓷横担线路,可不进行断线情况的杆塔荷载计算。 (1)正常运行情况。各类杆塔的运行情况,应采用下列荷载计算条件:①最大风速、无冰、未断线;②覆冰、相应风速、未断线;③最低气温、无风、无冰、未断线(适用于终端杆塔和转角杆塔)。 (2)断线(不平衡张力)情况。分以下几种)情况考虑: 1)直线型杆塔(包括悬垂转角杆塔)的断线(不平衡张力)情况 单回路或多回路直线型杆塔(包括悬垂转角杆塔)的断线(不平衡张力)情况,应采用下列荷载计算条件:①断一根导线(或一相不平衡张力)、避 雷线未断、无风、无冰。②一根避雷线有不平衡张力、导线未断、无风、无冰。 其中,单导线的断线张力和避雷线的不平衡张力计算应采用数值参见有关文献。 2)耐张转角型杆塔断线情况 耐张转角型杆塔断线情况应采用下列荷载计算条件(适用于单回路或 多回路杆塔):①在同一档内断两相导线(终端杆塔应考虑剩两相导线)、避雷线未断、无风、无冰。②断一根避雷线、导线未断、无风、无冰。在断线情况下,导线断线张力取导线最大张力的70%,避雷线断线张力取避雷

行车荷载

行车荷载 汽车是路基路面的服务对象,路基路面的主要功能是长期保证车辆快速、安全、平稳地通行。汽车荷载又是造成路基路面结构损伤的主要成因。因此,为了保证设计的路基、路面结构达到预计的功能,具有良好的结构性能首先应对行驶的汽车进行分析,包括汽车轮重与轴重的大小与特性;不同车型车轴的布置;设计期限内,汽车轴型的分布以及车辆通行量逐年变化的规律;汽车静态荷载与动态荷载特性比较等。 一、车辆的种类 道路上通行的汽车车辆主要分为客车与货车两大类。 客车又分为小客车、中客车与大客车。小客车自身重量与满载总重都比较轻,但车速高,一般可达120km/h,有的高档小车可达200km/h以上;中客车一般包括6个座位至20个座位的中型客车;大客车一般是指20个座位以上的大型客车(包括铰接车和双层客车),主要用于长途客运与城市公共交通。 货车又分为整车、牵引式挂车和牵引式半挂车。整车的货厢与汽车发动机为一整体;牵引式挂车的牵引车与挂车是分离的,牵引车提供动力,牵引后挂的挂车,有时可以拖挂两辆以上的挂车;牵引式半挂车的牵引车与挂车也是分离的,但是通过铰接相互连接,牵引车的后轴也担负部分货车的重量,货车厢的后部有轮轴系统,而前部通过铰接悬挂在牵引车上。货车总的发展趋向是向大吨位发展,特别是集装箱运输水陆联运业务开展之后,货车最大吨位已超过40—50t, 汽车的总重量通过车轴与车轮传递给路面,所以路面结构的设计主要以轴重作为荷载标准。在道路上行驶的多种车辆的组合中,重型货车与大客车起决定作用,轻型货车与中、小客车影响很小,有时可以不计。但是在考虑路面表面特性要求时,如平整性、抗滑性等,以小汽车为主要对象,因为小车的行驶速度高,所以要求在高速行车条件下具有良好的平稳性与安全性。 二、汽车的轴型 无论是客车还是货车,车身的全部重力都通过车轴上的轮子传给路面,因此,对于路面结构设计而言,更加重视汽车的轴重。由于轴重的大小直接关系到路面结构的设计承载力与结构强度,为了统一设计标准和便于交通管理,各个国家对于轴重的最大限度均有明确的规定。据国际道路联合会1989年公布的统计数据,在141个成员国和地区中,轴限最大的为140kN,近40%执行l00kN轴限,我国公路与城市道路路面设计规范中均以l00kN作为设计标准轴重。通常认为我国的道路车辆轴限为100B. 通常,整车形式的客、货车车轴分前轴和后轴。绝大部分车辆的前轴为两个单轮组成的单轴,轴载约为汽车总重力的1/3。极少数汽车的前轴由双轴单轮组成,双前轴的载重约为汽车总重的一半。汽车的后轴有单轴、双轴和三轴三种,大部分汽车后轴由双轮组组成,只有少量轻型货车由单轮组成后轴。每一根后轴的轴载大约为前轴轴载的两倍。目前,在我国公路上行驶的货车的后轴轴载,一般在60—130kN范围内,大部分在l00kN以下。 由于汽车货运向大型重载方向发展,货车的总重有增加的趋势。为了满足各个国家对汽车轴限的规定,趋向于增加轴数以提高汽车总重,因此出现了各种多轴货车。有些运输专用设备的平板挂车,采用多轴多轮,以减轻对路面的压力。各种不同轴型的货车如图2-1所示。我国常用汽车路面设计参数如表2-1所示。

(施工手册第四版)第二章常用结构计算2-1 荷载与结构静力计算表

2常用结构计算 2-1荷载与结构静力计算表 2-1-1荷载 1.结构上的荷载 结构上的荷载分为下列三类: (1)永久荷载如结构自重、土压力、预应力等。 (2)可变荷载如楼面活荷载、屋面活荷载和积灰荷载、吊车荷载、风荷载、雪活载等。 (3)偶然荷载如爆炸力、撞击力等。 建筑结构设计时,对不同荷载应采用不同的代表值。 对永久荷载应采用标准值作为代表值。 对可变荷载应根据设计要求,采用标准值、组合值、频遇值或准永久值作为代表值。 对偶然荷载应按建筑结构使用的特点确定其代表值。 2.荷载组合 建筑结构设计应根据使用过程中在结构上可能同时出现的荷载,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分别进行荷载(效应)组合,并应取各自的最不利的效应组合进行设计。 对于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应按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或偶然组合进行荷载(效应)组合。 γ0S≤R(2-1) 式中γ0——结构重要性系数; S——荷载效应组合的设计值; R——结构构件抗力的设计值。 对于基本组合,荷载效应组合的设计值S应从下列组合值中取最不利值确定: (1)由可变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 (2-2)式中γG——永久荷载的分项系数;

γQi——第i个可变荷载的分项系数,其中Y Q1为可变荷载Q1的分项系数; S GK——按永久荷载标准值G K计算的荷载效应值; S QiK——按可变荷载标准值Q ik计算的荷载效应值,其中S Q1K为诸可变荷载效应中起控制作用者; ψci——可变荷载Q i的组合值系数; n——参与组合的可变荷载数。 (2)由永久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 (2-3)(3)基本组合的荷载分项系数 1)永久荷载的分项系数 当其效应对结构不利时: 对由可变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应取1.2; 对由永久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应取1.35; 当其效应对结构有利时: 一般情况下应取1.0; 对结构的倾覆、滑移或漂浮验算,应取0.9。 2)可变荷载的分项系数 一般情况下应取1.4; 对标准值大于4kN/m2的工业房屋楼面结构活荷载应取1.3。 对于偶然组合,荷载效应组合的设计值宜按下列规定确定:偶然荷载的代表值不乘分项系数;与偶然荷载同时出现的其他荷载可根据观测资料和工程经验采用适当的代表值。 3.民用建筑楼面均布活荷载标准值及其组合值、频遇值和准永久值系数(见表2-1) 民用建筑楼面均布活荷载标准值及其组合值、频遇值和准永久值系数表2-1 类别 标 准值 ( 组 合值系数 频 遇值系数 准永 久值系数

框架结构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

第6章竖向荷载作用下内力计算 §6.1 框架结构的荷载计算 §6.1.1.板传荷载计算 计算单元见下图所示: 因为楼板为整体现浇,本板选用双向板,可沿四角点沿45°线将区格分为小块,每个板上的荷载传给与之相邻的梁,板传至梁上的三角形或梯形荷载可等效为均布荷载。 图6-1 框架结构计算单元

图6-2 框架结构计算单元等效荷载 一.B ~C, (D ~E)轴间框架梁: 屋面板传荷载: 恒载:2226.09KN/m 1.5m [1-2(1.5/6)(1.5/6)]2=17.128KN/m ??+? 活载:2222.0KN/m 1.5m [1-2(1.5/6)(1.5/6)]2=5.625KN/m ???+? 楼面板传荷载: 恒载:2223.83KN/m 1.5m [1-2(1.5/6)(1.5/6)]2=10.772KN/m ???+? 活载:2222.0KN/m 1.5m [1-2(1.5/6)(1.5/6)]2=5.625KN/m ???+? 梁自重:3.95KN/m B ~C, (D ~E)轴间框架梁均布荷载为: 屋 面 梁:恒载=梁自重+板传荷载 =17.128 KN/m+3.95 KN/m=21.103 KN/m 活载=板传荷载=5.625 KN/m 楼面板传荷载:恒载=梁自重+板传荷载 =3.95 KN/m+10.772 KN/m=14.747 KN/m 活载=板传荷载=5.625 KN/m 二. C ~D 轴间框架梁: 屋面板传荷载: 恒载:26.09KN/m 1.2m 5/82=9.135KN/m ??? 活载:22.0KN/m 1.5m 5/82=3KN/m ??? 楼面板传荷载:

结构设计荷载计算(模板)

第三医院荷载计算 面层荷载 一、屋面荷载:(上人屋面) 25厚水泥花砖0.60(kN/m2) 20厚水泥砂浆20×0.020=0.40(kN/m2) 防水层0.40(kN/m2) 20厚水泥砂浆找平层20×0.020=0.40(kN/m2) 水泥焦渣找坡层 1.60(kN/m2) 60厚高密度聚苯板保温层2×0.06=0.12(kN/m2) 水泥砂浆找平层0.40(kN/m2) 120厚钢筋混凝土屋面板25×0.12=3.00(kN/m2) 170厚钢筋混凝土屋面板2) 吊顶0.50(kN/m2) 静荷载总计2) 活荷载总计(上人屋面) 2.00(kN/m2) 二、首层楼面荷载:

隔墙折算板面荷载 2.50(kN/m2) 100厚面层25×0.100=2.50(kN/m2) 结构层200厚钢筋混凝土板25×0.200=5.00(kN/m2) 吊顶0.50(kN/m2) 静荷载总计10.50(kN/m2) 活荷载(考虑施工堆载)总计 5.00(kN/m2) 三、首层(CT、MRI有地沟)楼面荷载 100厚面层25×0.100=2.50(kN/m2) 结构层200厚钢筋混凝土板25×0.200=5.00(kN/m2) 吊顶0.50(kN/m2) 静荷载总计8.00(kN/m2) 活荷载总计8.00(kN/m2) CT、MRI围护墙恒荷载30.00(kN/m2) 四、四层以下楼面荷载:(生化、免疫、试验室、护士站等) 隔墙折算板面荷载 2.50(kN/m2) 100厚面层25×0.100=2.50(kN/m2) 结构层120厚钢筋混凝土板25×0.120=3.00(kN/m2) 结构层170厚钢筋混凝土板2) 吊顶0.50(kN/m2) 静荷载总计2)

荷载计算表

做设计经常取平均值: 设计关键参数的确定: 基本风压=0.35N/m2 抗震设防烈度=6度,0.05g,,一组 楼板面荷载: 恒载:假定楼板厚度均为120mm,0.12x25=3KN/m2 附加面层恒载一般是:1.5~2.0kn 3+2=5KN/M2 活载:查荷载规范:民用建筑楼面均布活荷载2.0 屋面荷载:恒载:假定楼板厚度均为120mm,0.12x25=3KN/m2 附加面层恒载一般是:3.5kn 3+3.5=6.5KN/M2 活载:查荷载规范:民用建筑楼面均布活荷载3.0 隔墙荷载:14kn/m3x0.2(墙厚)=2.8kn/m2(砖墙重) 0.04(抹灰厚)x20kn/m3=0.8kn/m2(抹灰) 2.8+0.8= 3.6kn/m2 实心墙:3.6x3(墙高)=10.8KN/M 有窗户:7.0 目录 第一部分主体设计 一、计算依据 二、荷载计算 三、内力分析及结构设计 第二部分人防设计 一、计算依据 二、荷载计算 三、内力分析及配筋设计 第三部分基础设计 一、计算依据 第一部分:主体设计: 一、计算依据: 1.我国现行的《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02)》以及《建筑用料说明(陕02J)》。 2.建筑施工图中的用料说明表;以及相关专业的互提资料。 二、荷载计算: 1.各层楼板面荷载计算: 根据建施平面及功能布置,以及(GB50038-2001)相关章节之规定。未注荷载单位为kN/m2(面荷载)。 1)地下室顶板荷载统计:

杆塔(技术部)

名词解释 ,杆塔的定义:钢筋混凝土杆与铁塔的总称。 ,水平档距:杆两侧档距之和的算术平均值。, ,垂直档距:杆塔两侧档导线最低点、之间的水平距离。 ,比载:导线单位长度、单位截面积上的荷载, ,杆塔的呼称高是指杆塔下横担下缘到设计地面的垂直距离,用表示。 ,爬电距离:不同电位的两个导电部件之间沿绝缘材料表面的最短距离。 ,电气间隙:不同电位的两个导电部件间最短的空间直线距离 ,导线弧垂是指在平坦地面上,相邻两基电杆上导线悬挂高度相同时,导线最低点与两悬挂点间连线的垂直距离。 ,安全距离,是导线对地面、建筑物、树木、果树、经济作物、及城市绿化灌木之间的最小垂直距离 ,风偏角。导线和绝缘子串在风荷载作用下,使绝缘子串风偏一定角度,称为风偏角,, ,长细比是指杆件的计算长度与杆件截面的回转半径之比, ,根开:相邻两塔腿中心轴线之间的水平距离 ,在荷载作用下,钢结构的外力和内力必须保持平衡。但平衡状态有稳定和不稳定之分,当为不稳定平衡时,轻微扰动将使结构或其组成构件产生很大的变形而最后丧失承载能力,这种现象就称为结构失去稳定性。, 简答题 杆塔的作用:在输电线路中起着支持导线、避雷线系统,使导线、避雷线与地面(水面)间及导线、避雷线间保持电气安全距离的作用。 杆塔的分类 一、按材料不同分类 分为钢筋混凝土电杆和铁塔两种。 二、按受力不同分类 .直线型杆塔(又称中间杆塔) 仅承受垂直荷载以及水平风荷载(即横向水平荷载),而不承受顺线路方向的张力的杆塔称直线型杆塔。 特点()仅承受垂直荷载以及水平风荷载 ()采用悬垂绝缘子串

()事故断线时产生不平衡张力,允许在不平衡张力作用下杆塔发生倾斜。 2.耐张型杆塔(又称承力杆塔) 除具有与直线型杆塔同样荷载承载能力外,还能承受更大的顺线路方向的拉力(支持事故断线时产生纵向不平衡张力,或者承受因施工、检修时用以锚固导线和避雷线引起的荷载的杆塔)称耐 张型杆塔。 特点:()除具有直线型杆塔承受荷载能力外,还要承受纵向水平荷载。 ()采用耐张绝缘子串 )在发生事故断线时,导线悬挂点不产生位移 三、按用途不同分类 .换位杆塔 用于改换同一回线路导线位置的杆塔 导线换位的原因:导线的各种排列方式(包括等边三角形),均不能保证三相导线的线间距离或导线对地距离相等,因此,三相导线的电感、电容及三相阻抗均不相等,这会造成三相电流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对发电机、电动机和电力系统的运行以及输电线路附近的弱电线路均会带来一系列的不良影响。为了避免这些影响,各相线应在空间轮流地改换位置,以平衡三相阻抗。 、跨越杆塔 用于线路跨越江河、山谷、铁路、公路、通讯线及其它电力线路跨越杆塔有直线型和耐张型两种。一般跨越杆塔的高度较高。 、转角杆塔 用于线路改变方向处的杆塔。在特殊情况下,直线型杆塔和耐张型杆塔可设计成兼度以下的小转角。当转角超过度以上时必须按转角杆塔设计。 、终端杆塔 用于发电厂及变电所的第一座杆塔。终端杆塔用来承受杆塔一侧的导线拉力。终端杆塔必须是耐张型杆塔。 四、按线路回路分类 按线路回路多少可分为: 单回路杆塔 双回路杆塔和多回路杆塔。 双回路和多回路杆塔能节省杆塔数目,减少线路事故。 作用于杆塔上的荷载按其作用方向分为垂直荷载、横向荷载、纵向荷载。

4.高压输电线路水平档距和垂直档距计算

高压输电线路水平档距和垂直档距计算 一、水平档距和水平荷载 在线路设计中,对导线进行力学计算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确定导线应力大小,以保证导线受力不超过允许值;二是确定杆塔受到导线及避雷线的作用力,以验算其强度是否满足要求。杆塔的荷载主要包括导线和避雷线的作用结果,以及还有风速、覆冰和绝缘子串的作用。就作用方向讲,这些荷载又分为垂直荷载、横向水平荷载和纵向水平荷载三种。 为了搞清每基杆塔会承受多长导线及避雷线上的荷载,则引出了水平档距和垂直档距的概念。 悬挂于杆塔上的一档导线,由于风压作用而引起的水平荷载将由两侧杆塔承担。风压水平荷载是沿线长均布的荷载,在平抛物线近似计算中,我们假定一档导线长等于档距,若设每米长导线上的风压荷载为P,则AB档导线上风压荷载,如图2-10所示: 则为,由AB两杆塔平均承担;AC档导线上的风压荷载为,由AC两杆塔平均承担。 图2-10水平档距和垂直档距

如上图所示:此时对A杆塔来说,所要承担的总风压荷载为 因此我们可知,某杆塔的水平档距就是该杆两侧档距之和的算术平均值。它表示有多长导线的水平荷载作用在某杆塔上。水平档距是用来计算导线传递给杆塔的水平荷载的。 严格说来,悬挂点不等高时杆塔的水平档距计算式为

只是悬挂点接近等高时,一般用式其中单位长度导线上的风压荷载p,根据比载的定义可按下述方法确定,当计算气象条件为有风无冰时,比载取g4,则p=g4S; 当计算气象条件为有风有冰时,比载取g5,则p=g5S,因此导线传递给杆塔的水平荷载为: 无冰时(2-48) 有冰时(2-49) 式中S—导线截面积,mm2。 二、垂直档距和垂直荷载 如图2-10所示,O1、O2分别为档和档内导线的最低点,档内导线的垂直荷载(自重、冰重荷载)由B、A两杆塔承担,且以O1点划分,即BO1段导线上的垂直荷载由B杆承担,O1A段导线上的垂直荷载由A杆承担。同理,AO2段导线上的垂直荷载由A杆承担, O2C段导线上的垂直荷载由C杆承担。

输电杆塔设计课程设计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输电线路方向)《输电杆塔设计》课程设计 设计说明书 题目:110KV普通硂电杆及基础设计 班级:20081481 学生姓名: 学号:2008148126 指导教师:王老师 三峡大学电气与新能源学院 2011年7月 目录 一、整理设计用相关数据 (1) (1)气象条件表 (1) (2)杆塔荷载组合情况表 (1) (3)导线LGJ-150/25相关参数表 (1) (4)地线GJ-35相关参数表 (1) (5)绝缘子数据表 (2) (6)线路金具的选配表 (2) (7)电杆结构及材料 (3) (8)地质条件 (3) 二、导地线相关参数计算 (4) (1)导线比载的计算 (4) (2)地线比载的计算 (5)

(3)导线最大弧垂的计算 (7) 三、电杆外形尺寸的确定 (9) (1)电杆的总高度 (9) (2)横担的长度 (11) 四、荷载计算 (12) 五、电杆杆柱的强度验算及配筋计算 (15) (1)正常情况的弯矩计算 (15) (2)断线情况时的弯矩计算 (16) (3)安装导线时的强度验算 (17) (4)杆柱弯扭验算 (18) (5)正常情况的裂缝宽度验算 (18) (6)电杆组立时的强度验算 (19) 六、电杆基础强度校验 (21) 七、拉线及附件设计 (22) 八、参考文献 (22) 九、附图

110KV普通自立式硂电杆设计 一、整理设计用相关数据: (1)气象条件表 见后面第四步“荷载计算”最后面。 (3)导线LGJ-150/25相关参数表 LGJ-150/25的相关参数: GJ-35的相关参数:

根据电力金具手册(第二版)查得导线相关数据:

建筑施工手册: 荷载与结构静力计算表

2 常用结构计算 2-1 荷载与结构静力计算表 2-1-1 荷载 1.结构上的荷载 结构上的荷载分为下列三类: (1)永久荷载如结构自重、土压力、预应力等。 (2)可变荷载如楼面活荷载、屋面活荷载和积灰荷载、吊车荷载、风荷载、雪活载等。 (3)偶然荷载如爆炸力、撞击力等。 建筑结构设计时,对不同荷载应采用不同的代表值。 对永久荷载应采用标准值作为代表值。 对可变荷载应根据设计要求,采用标准值、组合值、频遇值或准永久值作为代表值。 对偶然荷载应按建筑结构使用的特点确定其代表值。 2.荷载组合 建筑结构设计应根据使用过程中在结构上可能同时出现的荷载,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分别进行荷载(效应)组合,并应取各自的最不利的效应组合进行设计。 对于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应按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或偶然组合进行荷载(效应)组合。 γ0S≤R (2-1) 式中γ0——结构重要性系数; S——荷载效应组合的设计值; R——结构构件抗力的设计值。 对于基本组合,荷载效应组合的设计值S应从下列组合值中取最不利值确定: (1)由可变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

(2-2) 式中γG——永久荷载的分项系数; γQi——第i个可变荷载的分项系数,其中Y Q1为可变荷载Q1的分项系数; S GK——按永久荷载标准值G K计算的荷载效应值; S QiK——按可变荷载标准值Q ik计算的荷载效应值,其中S Q1K为诸可变荷载效应中起控制作用者; ψci——可变荷载Q i的组合值系数; n——参与组合的可变荷载数。 (2)由永久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 (2-3)(3)基本组合的荷载分项系数 1)永久荷载的分项系数 当其效应对结构不利时: 对由可变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应取1.2; 对由永久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应取1.35; 当其效应对结构有利时: 一般情况下应取1.0; 对结构的倾覆、滑移或漂浮验算,应取0.9。 2)可变荷载的分项系数 一般情况下应取1.4; 对标准值大于4kN/m2的工业房屋楼面结构活荷载应取1.3。 对于偶然组合,荷载效应组合的设计值宜按下列规定确定:偶然荷载的代表值不乘分项系数;与偶然荷载同时出现的其他荷载可根据观测资料和工程经验采用适当的代表值。 3.民用建筑楼面均布活荷载标准值及其组合值、频遇值和准永久值系数(见表2-1)民用建筑楼面均布活荷载标准值及其组合值、频遇值和准永久值系数表2-1

第九章 钢筋混凝土杆塔承载力计算分解

197 第九章 钢筋混凝土杆塔承载力计算 钢筋混凝土杆塔广泛应用在110kV 及以下的输电线路中,电杆的外径受制造、运输、安装等条件限制,使之在承载力和稳定性方面也受到限制。为了保证杆塔有足够的承载力和稳定性,杆塔总高一般不超过20m 。因此,在计算杆塔在特定计算情况各计算点的荷载设计值时,一般不需考虑高度的影响。 输电线路大部分为直线杆。耐张、转角及终端等电杆,通称为耐张型或特种杆。特种杆应当能够承受断线荷载,以限制事故波及范围。在导线紧线时,还用特种杆做锚杆并承受较大的安装荷载。所有特种杆都安装拉线,以承受外部荷载。 第一节 不打拉线直线拔梢单杆 不打拉线的直线拔梢单杆(以下简称拔梢单杆) ,具有结构简单、施工方便、运行维护简单、占地面积小、对机耕影响不大等优点,被广泛应用在110kV 及以下的输电线路中。拔梢单杆的主要缺点是电杆的抗扭性能差,荷载较大时杆顶容易倾斜,故一般用于LGJ-150以下的导线及平地或丘陵地带较为适宜,荷载较大的重冰区不宜采用。 一、正常运行情况的计算 拔梢单杆的锥度为1/75,由于不打拉线,故采用深埋式基础,以保证电杆基础的稳定可靠。这种杆型的主杆属于一端固定,另一端为自由的变截面压弯构件。电杆正常运行情况的受力,可按纯弯构件计算。由于杆顶挠度,考虑增加12%~15%的弯矩,如图9-1所示,主杆任意截面x-x 处的弯矩M x ,可按下式计算: 11223 (1)[(2)]x M m P h P h h P Z =++++ (9-1) 式中 M x —主杆x-x 截面处的弯矩,N.m ; P 1—地线风压荷载设计值,N ; P 2—导线风压荷载设计值,N ; Py —计算截面x-x 以上的杆身风压对x-x 截面处产生的弯矩,N.m ; 图9-1 拔梢单杆 m —由于杆顶挠度和垂直荷载产生的附加弯矩系数,一般取0.12~0.15。 计算截面x-x 以上主杆档风面积为一等腰梯形,杆身风压为 2 2001.4()0.875()1.62150 x z s z s D D v h P B h Bv D h μμμμ+==+ (9-2) x-x 截面以上杆身风压合力作用点,距截面x-x 处的高度y 为 002()3 x x D D h y D D +=+ 故计算截面x-x 的杆身(按锥度为1/75)风压弯矩为 22200000023(/225)0.8750.875()()150331502(/150) x z s z s x D D D h h h h Py Bv D h Bv D h D D D h μμμμ++=+??=+? ++ 2200.4375()225 z s h Bv h D μμ=?+ (9-3) 为简化计算,杆身风压P 的作用点,可考虑距截面x-x 的高度为h /2,则杆身风压弯矩可变为下式: 2200.4375()150z s z h Py B h v D μμβ=+ (9-4) 式中 μz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按地面粗糙度类别和离地面或水面的高度Z (m)用指数公式计算: A 类指近海海面、海岛、海岸、湖岸及沙漠地区,μz =0.794h 0.24,1.00≤μz μz ≤3.12; B 类指田野、乡村、丛林、丘陵以及房屋比较稀疏的乡镇和城市郊区,μz =0. 478Z 0.32,1.00≤μz ≤3.12; C 类指有密集建筑群的城市市区,μz =0.224Z 0.44,0.74≤μz ≤3.12; D 类指有密集建筑群且房屋较高的城市市区,μz =0.08Z 0.60,0.62≤μz ≤3.12。

结构计算-荷载与结构静力计算表

常用结构计算 1 荷载与结构静力计算表 1-1 荷载 1.结构上的荷载 结构上的荷载分为下列三类: (1)永久荷载如结构自重、土压力、预应力等。 (2)可变荷载如楼面活荷载、屋面活荷载和积灰荷载、吊车荷载、风荷载、雪活载等。 (3)偶然荷载如爆炸力、撞击力等。 建筑结构设计时,对不同荷载应采用不同的代表值。 对永久荷载应采用标准值作为代表值。 对可变荷载应根据设计要求,采用标准值、组合值、频遇值或准永久值作为代表值。 对偶然荷载应按建筑结构使用的特点确定其代表值。 2.荷载组合 建筑结构设计应根据使用过程中在结构上可能同时出现的荷载,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分别进行荷载(效应)组合,并应取各自的最不利的效应组合进行设计。 对于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应按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或偶然组合进行荷载(效应)组合。 γ0S≤R (1) 式中γ0——结构重要性系数; S——荷载效应组合的设计值; R——结构构件抗力的设计值。 对于基本组合,荷载效应组合的设计值S应从下列组合值中取最不利值确定: (1)由可变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

(2-2) 式中γG——永久荷载的分项系数; γQi——第i个可变荷载的分项系数,其中Y Q1为可变荷载Q1的分项系数; S GK——按永久荷载标准值G K计算的荷载效应值; S QiK——按可变荷载标准值Q ik计算的荷载效应值,其中S Q1K为诸可变荷载效应中起控制作用者; ψci——可变荷载Q i的组合值系数; n——参与组合的可变荷载数。 (2)由永久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 (2-3)(3)基本组合的荷载分项系数 1)永久荷载的分项系数 当其效应对结构不利时: 对由可变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应取1.2; 对由永久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应取1.35; 当其效应对结构有利时: 一般情况下应取1.0; 对结构的倾覆、滑移或漂浮验算,应取0.9。 2)可变荷载的分项系数 一般情况下应取1.4; 对标准值大于4kN/m2的工业房屋楼面结构活荷载应取1.3。 对于偶然组合,荷载效应组合的设计值宜按下列规定确定:偶然荷载的代表值不乘分项系数;与偶然荷载同时出现的其他荷载可根据观测资料和工程经验采用适当的代表值。 3.民用建筑楼面均布活荷载标准值及其组合值、频遇值和准永久值系数(见表1)民用建筑楼面均布活荷载标准值及其组合值、频遇值和准永久值系数表1

结构设计荷载计算(模板)

大同第三医院荷载计算 面层荷载 一、屋面荷载:(上人屋面) 25厚水泥花砖0.60(kN/m2) 20厚水泥砂浆20×0.020=0.40(kN/m2) 防水层0.40(kN/m2) 20厚水泥砂浆找平层20×0.020=0.40(kN/m2) 水泥焦渣找坡层 1.60(kN/m2) 60厚高密度聚苯板保温层2×0.06=0.12(kN/m2) 水泥砂浆找平层0.40(kN/m2) 120厚钢筋混凝土屋面板25×0.12=3.00(kN/m2) 170厚钢筋混凝土屋面板 2) 吊顶0.50(kN/m2) 静荷载总 计2) 活荷载总计(上人屋面) 2.00(kN/m2) 二、首层楼面荷载: 内隔墙折算板面荷载 2.50(kN/m2) 1

100厚面层25×0.100=2.50(kN/m2) 结构层200厚钢筋混凝土板25×0.200=5.00(kN/m2) 吊顶0.50(kN/m2) 静荷载总计10.50(kN/m2) 活荷载(考虑施工堆载)总计 5.00(kN/m2) 三、首层(CT、MRI有地沟)楼面荷载 100厚面层25×0.100=2.50(kN/m2) 结构层200厚钢筋混凝土板25×0.200=5.00(kN/m2) 吊顶0.50(kN/m2) 静荷载总计8.00(kN/m2) 活荷载总计8.00(kN/m2) CT、MRI围护墙恒荷载30.00(kN/m2) 四、四层以下楼面荷载:(生化、免疫、试验室、护士站等) 内隔墙折算板面荷载 2.50(kN/m2) 100厚面层25×0.100=2.50(kN/m2) 结构层120厚钢筋混凝土板25×0.120=3.00(kN/m2) 结构层170厚钢筋混凝土板 2) 吊顶0.50(kN/m2) 静荷载 总计2) 活荷载总计 2.50(kN/m2) 2

杆塔计算原则

皖电东送淮南—上海输变电工程杆塔荷载及铁塔计算原则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 二〇〇八年九月

目录 1设计依据 (1) 1.1 技术标准及规程规范 (1) 1.2 设计气象条件 (1) 1.3 导地线参数 (2) 1.4 绝缘子及金具等相关参数 (2) 1.5 地线保护角 (3) 2荷载取值原则 (4) 2.1 重现期及结构重要性系数 (4) 2.2 荷载 (4) 3杆塔荷载条件 (9) 3.1 水平档距 (9) 3.2 垂直档距 (9) 3.3 代表档距 (10) 3.4 最大使用档距 (10) 3.5 Kv值 (10) 4荷载工况 (10) 4.1正常运行 (10) 4.2 断线工况 (11) 4.3 不均匀冰工况 (11) 4.4 安装工况 (11) 4.5 终端杆塔 (12) 4.6 验算情况 (12) 4.7 抗串倒塔荷载 (12) 4.8 OPGW开断塔 (12) 4.9 气象区分界塔 (13) 5其它 (13)

1.设计依据 1.1 技术标准及规程规范 适用于电力送电线路工程项目的法令、法规、标准、规程、规范、规定等的最新有效版本。主要标准如下: (1)《架空送电线路基础设计技术规定》(DL/T 5219-2005); (2)《送电线路铁塔制图和构造规定》(DLGJ136-1997); (3)参照执行《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范》(报批稿)、《架空送电线路杆塔结构设计技术规定》(DL/T5154-2002)、《重覆冰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报批稿)及其他有关规程、规范、技术规定和参考资料; (4)《1000kV交流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暂行技术规定》(Q / GDW 178-2008); (5)本工程相关专题研究报告; (6)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出台的特高压相关规定。 1.2 设计气象条件 设计气象条件表

结构荷载计算示例

三航伟业预拌混凝土搅拌站二期 结构计算书首页(左边1~3轴部分) 一、工程概况 1、结构形式:现浇混凝土框架结构。 2、地震烈度七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15g),场地类别Ⅱ类,特征周期Tg=0.35秒,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 组。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 3、框架抗震等级:三级。 4、基本风压:W0=0.80KN/m2,地面粗糙度B类,风荷载体型系数1.4 地质报告:《厦门三航伟业预拌混凝土搅拌站二期岩土工程详细勘察报告书》(由福建岩土工程勘察研究院提供)(2010年7月12日) 二、主体工程计算程序:中科院PMCAD、SATWE、JCCAD。 三、设计依据 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国家标准规范和规程进行设计,主要有: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50009-2001(2006年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01(2008年版)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02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2002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JGJ94-2008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45-95(2005版)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 JGJ3-2002 《厦门三航伟业预拌混凝土搅拌站二期岩土工程详细勘察报告》(由福建岩土工程勘察研究院提供) (2010年7月12日) 四、荷载汇集 (一)楼面恒活荷载标准值 1、研发厂房(戊类) 20厚花岗岩面层 0.02×28=0.56 KN/m2 25厚1:4干硬性水泥砂浆结合层 0.025×20=0.5 KN/m2 15厚板底抹灰 0.3 KN/m2 Σ=1.36KN/m2取1.40 KN/m2 2、开水间、卫生间: 防滑地砖 0.015×20=0.3 KN/m2 30厚砂浆0.03×20=0.6 KN/m2 15厚板底抹灰 0.015×20=0.3 KN/m2 Σ=1.2KN/m2取1.40 KN/m2 (二)、屋面(含露台)恒荷载标准值 1、建筑找坡: 普通地砖 0.015×20=0.3 KN/m2 20厚水泥砂浆结合层 0.02×20=0.4 KN/m2 40厚C20细石砼刚性防水兼保护层,内配Φb4@200钢丝网 0.04×25=1.00 KN/m2 泡沫保温隔热板取0.05 KN/m2计 高分子防水卷材 0.25 KN/m2 20厚水泥砂浆找平层 0.02×20=0.4 KN/m2 板底抹灰 0.015×20=0.3 KN/m2 Σ=1.2KN/m2取1.40 KN/m2 2、结构找坡: 普通地砖 0.015×20=0.3 KN/m2 20厚水泥砂浆结合层 0.02×20=0.4 KN/m2 泡沫保温隔热板取0.05 KN/m2 高分子防水卷材 0.25 KN/m2 20厚水泥砂浆找平层 0.02×20=0.4 KN/m2 板底抹灰 0.015×20=0.3 KN/m2 Σ=1.7KN/m2取2.40 KN/m2 (三)、活荷载标准值 a)研发厂房(戊类)取4.0 KN/m2。 b)走廊、开水间、卫生间取2.5 KN/m2。 c) 公共楼梯均按消防楼梯取3.5 KN/m2。 d) 电梯机房取7.0 KN/m2。 e)不上人屋面计算时取0.7 KN/m2,总说明中注0.5 KN/m2。 (四)、墙体荷载标准值 外墙: 190厚加气混凝土砌块(q=2.7 KN/m2)(层高按4.5米算) 分户墙:190厚加气混凝土砌块(q=2.2 KN/m2) 1、墙上无洞口、梁高800时,取2.7×23.7=9.99 KN/m; 2、外墙开窗非凸窗、梁高800时,折减0.8×14.06=11.248 KN/m; 3、玻璃幕墙:取1.5 KN/m; 4、其余按层高或梁高相应计算。 内隔墙:90厚加气混凝土砌块(q=1.5 KN/m2)(层高按4.5米算) 1、墙上无洞口、梁高800时,取1.5×3.7=5.55 KN/m; 2、外墙开窗非凸窗、梁高800时,取5.55×0.8=4.44 KN/m; 3、其余按层高或梁高相应计算。 屋顶女儿墙:按1.4米高140mm厚砼板计算,取1.4×0.14×25=4.9 KN/m,取5.0 KN/m。(五)、地下室荷载 1、顶板 2、地板 3、外墙 4人防荷载

垂直档距和水平档距、代表档距的定义和计算

垂直档距和水平档距、代表档距的定义和计算

一、水平档距和水平荷载 在线路设计中,对导线进行力学计算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确定导线应力大小,以 保证导线受力不超过允许值;二是确定杆塔受到导线及避雷线的作用力,以验算其强度是 否满足要求。杆塔的荷载主要包括导线和避雷线的作用结果,以及还有风速、覆冰和绝缘 子串的作用。就作用方向讲,这些荷载又分为垂直荷载、横向水平荷载和纵向水平荷载三种。 为了搞清每基杆塔会承受多长导线及避雷线上的荷载,则引出了水平档距和垂直档距的概念。 悬挂于杆塔上的一档导线,由于风压作用而引起的水平荷载将由两侧杆塔承担。风压水平荷载是沿线长均布的荷载,在平抛物线近似计算中,我们假定一档导线长等于档距,若设每米长导线上的风压荷载为P,则AB档导线上风压荷载,如图2-10所示: 则为,由AB两杆塔平均承担;AC档导线上的风压荷载为,由AC两杆塔平均承担。

严格说来,悬挂点不等高时杆塔的水平档距计算式为 只是悬挂点接近等高时,一般用式其中单位长度导线上的风压荷载p,根据比载的定义可按下述方法确定,当计算气象条件为有风无冰时,比载取g4,则p=g4S; 当计算气象条件为有风有冰时,比载取g5,则p=g5S,因此导线传递给杆塔的水平荷载为:无冰时(2-48) 有冰时(2-49) 式中S—导线截面积,mm2。 二、垂直档距和垂直荷载 如图2-10所示,O 1、O2分别为档和档内导线的最低点,档内导线的垂直荷载(自重、冰重荷载)由B、A两杆塔承担,且以O1点划分,即BO1段导线上的垂直荷载由B杆承担,O1A段导线上的垂直荷载由A杆承担。同理,AO2段导线上的垂直荷载由A杆承担,O2C段导线上的垂直荷载由C杆承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