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政府是政务信息资源的最大拥有者,也是最大的政府信息生产者,使用者和发布者。
政府是否能够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信息资源,是能否正确、高效行使国家行政职能的重要环节。
在研究政府信息资源的组成、特征等的基础上,分析我国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提出我国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策略。
标签: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当前我国的信息化发展进程已经从信息资源基础建设阶段走进了信息资源利用阶段。
新的阶段要有新的主题,这个主题就是信息资源利用。
当前我国信息化工作应当突出强调创新、开放、竞争、合作、协调,紧紧抓住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等重点,按照领域信息化、区域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方向,开创中国特色的信息化道路。
一、信息资源和政府信息资源
目前,国内外对信息资源这一概念的认识尚未达成共识。
综合国内外现有的研究成果,有两种观点具有代表性:一种观点是狭义的理解,认为信息及其载体就是信息资源;另一种观点是广义的理解,认为信息资源不但包括了信息及其载体,而且反映了信息采集、传输、加工、存储与利用的能力和发展潜力。
狭义的信息资源是经过采集、加工、有序的、有价值的、有共享的可能的信息。
政府信息资源包括政府部门为履行管理国家行政事物的职能而采集、加工、使用的信息资源,政府部门在业务过程中产生和生成的信息资源,由政府投资建设的信息资源以及由政府部门直接管理的信息资源。
政府信息资源是政府行政管理的基础、科学决策的依据、联系公众的纽带、宏观调控的手段。
因此,政府信息资源是信息资源类的一个子集。
按照广义信息资源的理解,政府信息资源可理解为政府行政工作中所产生和利用的信息资源。
二、政府信息资源的主要特征
政府信息除了具有一般信息的基本特征外,还有其自身的特点,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特征:(1)宏观性:政府信息通常不是追求直接的经济效益,而是政府的工作效益或社会效益,它主要从宏观角度来反映战略性、全局性的重大情况和问题,即使是反映一些局部性的情况和问题,也对全局具有普遍的意义。
(2)权威性:政府信息的主要来源是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而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代表国家行使权力,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这种政治地位决定了它的权威性。
因此,由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提供、发布的信息,具有很高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3)目的性:政府信息具有很明确的目的性,或者为政府决策服务,或者为各部门各行业的发展服务,或者为社会公众服务。
(4)共享性:政府信息资源应该为国家所有、全民所有,而不能为部门所有、个人所有。
在不危害国家民族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的前提下,部分政府信息资源要与公
众共享,部分信息在政府内部各个部门之间共享。
在信息共享的同时,还要注意信息安全和信息隐私保护。
(5)机密性:政府信息资源有相当一部分涉及到国家重大的方针政策、政府活动、工作部署和社会动态等机密性信息。
其机密程度高,意义重大,稍有不慎,势必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
三、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政府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需要社会力量的参与,政府部门要组织和鼓励非政府机构从事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
政府信息资源利用是指经过采集、加工、存储的政府信息资源,通过检索、传递,提供给相关组织和个人,以满足其信息需求的过程。
事实上,信息资源的价值只有通过利用才能体现,才能实现信息资源的增值和效用。
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二者之间并非孤立,而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开发是利用的前提,利用为开发提供动力和方向。
开发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反之,用户强烈的利用欲望和行动,必须促进开发工作的进展,利用是开发的延续。
任何开发行为的最终目标都能够在其利用过程中产生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
1.制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战略规划
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离不开政府的宏观指导,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制定了目标明确、措施全面、可持续發展的一系列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规划。
例如,美国政府制定的电子政府战略报(E-Government Strategy),有效地推动了美国电子政府建设的发展,并成为美国对电子政府立法的依据;欧盟制定的《发展信息市场五年规划》、《欧洲信息服务产业促进计划》、《2002 电子欧洲行动计划》等战略规划,对欧盟各国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起着指导性作用;日本制定的《信息技术国家基本战略草案》(2000)和《国家产业技术战略》(2001),确立了21 世纪日本信息化战略的总目标。
2.通过政府门户网站的建设推进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政府门户网站是政府的电子窗口,是电子政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履行政府职责的重要手段,也是电子政府建设中“水平整合”和“垂直协调”的重要载体。
我国政府门户网站的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为电子政务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政府门户网站的作用仍有待于进一步挖掘,尤其是在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方面。
作为政府信息公开的主要阵地之一,政府门户网站应该依照《条例》要求,明确必须主动公开的信息,促进政务信息公开,为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获取政府信息提供便利;通过各级政府门户网站的建设与整合,带动各部门信息系统的建设,促进政务信息资源在政府部门之间的共享,提高网上办事能力,进一步提升政府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3.加快公益信息开发利用,促进信息市场的发育和繁荣
在公开政务信息、加快政务信息资源建设的同时,要加大力度建设公益性信息资源。
公益性信息资源的范围很广,包括科技、教育、文化和医疗保健等信息
资源,也包括行业协会的信息资源。
公益信息的开发利用,必须强调利用的平等性、普及性和公益性(免费性)特征,尤其要体现对广大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让他们也能够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而不至于始终处于边缘化状态。
各级政府应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支持公益性信息的开发利用:首先,要鼓励支持公益性信息的开发利用,对公益性信息的开发利用给予政策上的鼓励和支持;其次,要加强公益性信息的服务能力,采取相应的措施,把公益性信息的服务能力延伸到各个层面,使之遍及城市和农村、发达地区和偏远地区;第三,保障公益性信息资源的有序开发,规范公益性信息的服务行为,明晰公益性信息和商业性信息的界限,重点研究信息定价、反垄断经营、透明化、许可证管理等问题,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鼓励企业向信息市场加大投资,形成合理的价格机制,促进信息市场的发育和繁荣。
4.加强法律法规与标准的制定、完善与整理,规范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随着信息化事业的深入发展,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与标准的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2006 年,我国公布了《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并将一系列电子政务标准文本草案向全社会征求意见;2007 年,国务院审议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除了要宣传、贯彻、落实已公布的法律标准文件外,还应当在对信息社会的特点和基本管理规则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加快现行法律法规和标准的修订以及新的法律法规和标准的制订工作,其内容包括个人信息保护、信息安全、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和消费者权益的保护、电子记录管理、信息资源分类和检索、元数据、电子数据交换、互操作性等。
与此同时,对已有法律法规中有关信息规范条文进行归纳整理,理清整个法律体系对信息的规范脉络,把握信息资源的源头,为新法律的制定提供基础材料,以减少法律间的重复或冲突,增强新法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5.重视信息人才队伍建设
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信息产业的大力发展,离不开大量的人力投入,各国政府在信息化进程中都非常重视对信息人才的培训和教育。
以美国为例,克林顿政府自上台之日起,就把信息人才的教育和培训问题看成是美国经济振兴的根本动力所在。
另外,美国政府通过新“移民法”等措施吸引外国的信息科技人才,不断扩充本国信息人才力量,保持美国在信息资源开发战略中的人才优势,进一步促进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日本政府为了普及社会信息化,采用多渠道培养信息化高级人才的政策,如加强学校的信息化专业教育,完善吸引国外专业人才的机制,在风险企业中实施大学生就业制度,采用多种方式培育拥有专门技术、创新能力强、能适应风险变化的多元化人才。
拓展政府信息内容的深度与广度。
一方面,政务信息应把握新、准、快、精四点,主动听取领导同志的意见,主动与部门、基层单位进行网上的或走出去的信息交流,拓展信息收集的内容,及时处理反馈意见;利用因特网查询国际国内最新信息,编制出有深度与广度、高质量与高层次的调研报告,提供给领导决策使用。
另一方面,要注重信息资源的广泛性,包括国内外经济和社会的方方面面;信息时效性要强,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政府信息最方便、最直接、最迅速、最权威的优势;覆盖面要大,兼顾区域内政府管理的各行各业;实用性要强,去掉虚假
信息,既向下提供信息,又注重吸收基层丰富的信息来源。
总之,开发好政务信息的内容,才能使政府网上的信息常更换,才能保证政府及时、客观、准确公开于公众的信息,保证信息资源服务于社会和公众。
參考文献
[1]马费成、李钢,《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3页。
[2]刘强,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的研究,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7)。
[3]将永福,政府信息资源利用若干重大问题研究,图书与情报,2010(2)。
[4]黎石秋,《政府信息化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1(5)。
[5]冯志波,政府信息资源深度开发研究,研究探索,2013(10)。
作者简介:原付林(1959-),男,副研究馆员,中共鹤壁市委党校图书馆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