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湿陷性黄土隧道基底加固施工技巧
湿陷性黄土隧道基底加固处理方案
湿陷性黄土隧道基底加固处理方案一、概述隧道穿越湿陷性黄土地区,由于湿陷性黄土的特殊力学性质,基底的承载力通常较难满足构造的受力要求,建成后的隧道往往产生较大的基底变形,基底变形除压缩变形外,更大的变形是湿陷变形,在隧道使用期内如不对基底加固加上周围水环境的变化,必将会使隧道根底发生较大的湿陷变形,致使衬砌构造环、纵向开裂等较为严重的病害,直接威胁到隧道的运营安全。
为保证隧道构造的稳定性,积极探索出一条针对风积砂、黄土类地质条件下的隧道基底加固技术显得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总之,隧道基底的湿陷变形不是以建筑物的类型确定,而是由黄土湿陷特性所决定,为保证运营安全必须对黄土隧道洞口具有湿陷性的黄土地段的基底开展有效处理。
二、湿陷性黄土隧道基底处理原则根据湿陷性黄土的工程特性和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的经验,湿陷性黄土隧道基底处理的原则:内外兼顾,先保护后加固。
水是造成黄土湿陷变形的主要因素。
湿陷性黄土隧道地基处理方案的设计,首先要考虑水对湿陷性黄土的影响,必须做好隧道工程的系统排水与防水问题;其次就是做好湿陷性黄土地基土的处理工作,增加地基承载力。
对黄土而言,开展地基处理的目的是改善土的工程性质,减少土壤的渗透性,压缩性,控制湿陷性的发生。
通过换土或加密等各种基底处理方法加固湿陷性黄土隧道基底,或者是消除隧道基底的全部湿陷量,使处理后的基底变为不具有湿陷性;或者是消除基底的部分湿陷量,减小原有基底的总湿陷量,控制下部未处理地层的湿陷量不超过规范规定的数值。
三、湿陷性黄土隧道基底加固处理技术多数湿陷性黄土隧道通过的地层为第四纪松散风积粉细砂和冲积黄土质粘砂土(新黄土),垂直节理发育隧底自重湿陷性黄土层很厚,地层基本承载力低,围岩条件非常差。
按《铁路隧道设计规范》规定,应用荷载--构造模型计算,底板所受的压力亦即基底应具有承载力,计算得出了隧道基底所需承载力,与原地基承载力开展比较,多数湿陷性黄土隧道在墙拱脚及仰拱区域的地基承载力不能满足隧道基底所需的承载力。
湿陷性黄土铁路隧道地基加固处理技术建议
湿陷性黄土铁路隧道地基加固处理技术建议某湿陷性黄土铁路隧道地基加固处理的技术建议摘要:黄土的湿陷性特点,给铁路隧道正常施工带来一定的影响,正面要求铁路隧道工程采取有效的地基加固处理技术。
文章将以某湿陷性黄土铁路隧道工程为例,在了解该工程地基沉降现象的基础上,深入研讨该工程地基加固处理技术的应用方法。
1.某湿陷性黄土铁路隧道地基沉降现状分析某铁路隧道工程的地质勘察报告显示,K52~65标段的施工区域内,地基土体在有浸水迹象,使得土体结构受到严重破坏,且有明显的下沉趋势,经试验获悉本标段地基土体属于湿陷性黄土,要求进一步加固工程的地基。
为提供更为精准的施工数据,勘察掌握了本标段湿陷性黄土的物理性质、力学性质和荷载性质等,具体如下:1.1物理性质施工区域内湿陷性黄土颗粒均在0.005mm之内,由粉粒、砂粒、粘粒组成,平均含量分别为63%、21%、17%。
其中包括孔隙比、天然含水量、液限均为影响黄土湿陷性特征的重要指标:孔隙比,平均值为1.05,以1-1.1范围内居多;天然含水量,远远超出湿陷性的最低含水量,这一点与区域内的黄土分布特征息息相关;液限,超过30%,可推测湿陷性较弱,属于自重型的湿陷性黄土。
1.2力学性质由于湿陷性黄土的压缩性、抗剪切强度,对地基稳固性影响最为直接,因此本工程对于湿陷性黄土的力学性质判断,也应该倾向于这两点。
其中压缩性在0.1-1Mpa-1范围内,早期黄土呈中等偏低特征,后晚期黄土呈中等偏高特征,新近堆积黄土呈高压缩性特征;抗剪切强度,现场黄土的含水量,在塑限以内,使得地基土体抗剪切强度,受到水分变化很大的影响,期间某些黄土含水量相同,但干重度与抗剪强度呈正比上升状态,且在浸水后,湿陷性黄土又会出现大幅度降低情况。
1.3荷载性质铁路隧道列车行驶,对地基土体的荷载性能具有比较高的要求,为掌握本标段湿陷性黄土地基与列车行驶时地基土体实际荷载性能要求的差距,在此按照30m的纵向计算长度、11.65m横向均布长度、0.8动力系数、0.4m道板厚度、9.8kN/㎡道板重度、0.729kN/m轨道重度,试验确定包括列车荷载、列车均布荷载、列车均布应力、道板荷载、轨道荷载、轨道及道板均布应力等在内的总体均布力为33.85Kpa,并以此作为湿陷性黄土地基加固处于施工的重点参数。
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施工方案
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施工方案
湿陷性黄土路基是出现在黄土地区的一种常见问题,其特点是在雨水浸润或基
底潮湿的情况下,容易发生变形而影响路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因此,为了解决湿陷性黄土路基的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和施工方案。
1. 路基改良材料选择
首先,在处理湿陷性黄土路基时,需要选择合适的路基改良材料。
通常情况下,可以选用石灰、水泥、煤灰等材料进行路基改良,以提高路基的抗湿陷能力和承载力。
2. 路基处理施工步骤
步骤一:现场勘测与设计
在进行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前,需要对道路现场进行勘测与设计,确定路基改
良的范围和施工方案。
步骤二:路基开挖与清理
在确定了路基改良的范围后,需要对路基进行开挖和清理,清除路基表层的松
软土壤和水分,为后续的施工做好准备。
步骤三:路基改良施工
在路基开挖与清理完成后,可以开始进行路基改良施工。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
适的改良材料进行投入,并结合机械设备进行均匀混合和夯实,确保路基改良效果。
步骤四:路面铺设
在完成路基改良后,需要进行路面的铺设,确保路面平整、坚实,提高路面的
使用寿命和行车舒适度。
3. 施工质量控制
在进行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的施工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施工质量。
可采用实
地取样检测路基改良材料的含水量、密实度等指标,确保施工质量符合规范要求。
结语
通过选择合适的路基改良材料和采取科学的施工方案,可以有效解决湿陷性黄土路基的问题,提高路基的抗湿陷性和稳定性,延长道路的使用寿命,确保行车安全。
希望以上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施工方案能为相关工程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湿陷性黄土隧道基底水泥土挤密桩施工工法
湿陷性黄土隧道基底水泥土挤密桩施工工法湿陷性黄土隧道基底水泥土挤密桩施工工法一、前言隧道基底土层的稳定性对于隧道的安全运营至关重要。
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典型的基底土,其强度低、可塑性大,容易引发隧道沉降和破坏。
为了解决湿陷性黄土隧道基底的工程问题,开展了水泥土挤密桩施工工法的研究和应用。
二、工法特点水泥土挤密桩施工工法是利用挖孔桩机在黄土基底中挤入水泥土浆料,形成桩体来加固土体的一种方法。
其特点如下:1.适用性广泛:适用于湿陷性黄土隧道基底的加固处理,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和可行性。
2.施工速度快:通过挤压方法,可以较快地将水泥土浆料充分填充到黄土中,提高施工效率。
3.施工成本低:该工法对主要施工材料和设备的要求较低,能够降低施工成本。
4.施工质量可控:通过控制施工参数和质量监控,可以保证施工质量达到设计要求。
三、适应范围水泥土挤密桩施工工法适用于各类湿陷性黄土隧道基底的加固处理,尤其适用于土层较深、强度较低的情况。
四、工艺原理水泥土挤密桩施工的原理是通过挖孔桩机在黄土中挤入水泥土浆料,挤压过程中将黄土填充到孔洞中,形成桩体。
具体工艺措施包括:1.确定桩的位置和布置: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桩的位置和布置方式,并进行相应的测量和标记。
2.挖掘孔洞:利用挖孔桩机进行孔洞的挖掘,以便后续挤密过程中能够充分填充水泥土浆料。
3.注浆与挤压:在孔洞中注入水泥土浆料,同时启动挖孔桩机进行挤压,将水泥土浆料挤入黄土中形成桩体。
4.质量控制:对施工过程进行质量监控,确保水泥土浆料的配比和挤压过程的稳定性,以保证施工质量达到设计要求。
五、施工工艺1.准备工作:确定施工范围、标识桩位和布置,调试挖孔桩机和搅拌设备。
2.挖掘孔洞:挖孔桩机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孔洞的挖掘,保证孔洞的直径和深度符合要求。
3.注浆与挤压:在孔洞中按照设计配比注入水泥土浆料,同时启动挖孔桩机进行挤压,将浆料挤入黄土中,形成桩体。
4.养护:对挤密桩进行养护,保证水泥土浆料在固化过程中获得足够的强度。
湿陷性黄土地基加固措施阐述
湿陷性黄土地基加固措施阐述黄土是干旱或半干旱气候条件下的沉积物,在生成初期,土中水分不断蒸发,土孔隙中的毛细作用,使水分逐渐集聚到较粗颗粒的接触点处。
同时,细粉粒、粘粒和一些水溶盐类也不同程度的集聚到粗颗粒的接触点形成胶结。
试验研究表明,粗粉粒和砂粒在黄土结构中起骨架作用,由于在湿陷性黄土中砂粒含量很少,而且大部分砂粒不能直接接触,能直接接触的大多为粗粉粒。
细粉粒通常依附在较大颗粒表面,特别是集聚在较大颗粒的接触点处与胶体物质一起作为填充材料。
粘粒以及土体中所含的各种化学物质如铝、铁物质和一些无定型的鹽类等,多集聚在较大颗粒的接触点起胶结和半胶结作用,作为黄土骨架的砂粒和粗粉粒,在天然状态下,由于上述胶结物的凝聚结晶作用被牢固的粘结着,故使湿陷性黄土具有较高的强度,而遇水时,水对各种胶结物的软化作用,土的强度突然下降便产生湿陷。
1湿陷性黄土的特点其最大特点就是湿陷变形,有两个显著特征:1)变形量大,常常超过正常压缩变形的几倍甚至几十倍;2)发生快,一般在浸水1h~3h就开始湿陷。
就一般的湿陷事故而言,往往在1d~2d内就可能产生20cm~30cm的变形量,这种量大、速率快而又不均匀的变形往往使水利工程发生严重变形甚至破坏。
所以在湿陷性黄土地基上进行工程建设时,必须考虑因地基湿陷引起附加沉降对工程可能造成的危害,来选择适宜的地基处理方法,避免或消除因地基的湿陷或少量湿陷所造成的危害。
2影响黄土湿陷性的因素(1)粒间的组成对湿陷性的影响试验说明,粘粒含量越少,湿陷性越强。
粘粒在黄土的结构中主要起胶结作用,尤其是小于0. 002 mm的细粘粒,它所起的胶结作用更加明显。
粘粒含量少时,黄土骨架的胶结形式主要是薄膜式,所以这种胶结强度教低,容易破坏,从而湿陷性强;粘粒含量高时,黄土骨架的胶结形式多为镶嵌式,故这种胶结强度高,不容易破坏,从而湿陷性弱。
一般来说,黄土中的粘粒含量超过30%时,湿陷性就会基本消失。
湿陷性黄土隧道施工技术[全面]
湿陷性黄土隧道施工技术1、湿陷性黄土的成因2、解决黄土的湿陷性问题是在我国西部修建铁路的第一要务,湿陷性黄土俗称大孔土,它是一种在第四纪时期形成的、颗粒组成以粉粒为主的黄色或褐黄色粉状土,属于非饱和欠压密的土,具有较大的空隙率和较低的干密度,是产生黄土湿陷性的根本原因.在土体的自重应力和附加应力共同作用下受到水的浸湿时将发生急剧而大量的附加下沉,这种现象称为湿陷性.湿陷性黄土土质松软、不稳定、孔隙大,承载力极低,遇水沉落,而且黄土湿陷变形具有突变性,非连续性和不可逆性,施工中易产生变形和坍塌.当湿陷性黄土受到水的浸湿后在自重应力作用下即产生湿陷,称为自重湿陷性黄土.3、施工方案的选定在湿陷性黄土隧道施工时,有两大特点:一是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二是黄土隧道开挖后,拱顶及局部应力集中过大,拱顶沉降较大,造成隧道结构易失稳.施工中严格按照“先探测、管超前、严控水、强支护、勤量测、早衬砌”的原则组织施工.根据黄土的特性,为确保该段隧道施工顺利安全地穿过湿陷性黄土地段,采取了以下施工措施:针对湿陷性黄土在干燥状态下黄土围岩由于粘滞作用整体稳定性较好,不易掉块,不易在短时间内产生大的崩塌,同时湿陷性黄土怕水,塑性变形较大的特性.确定了隧道开挖有以下施工方案:①首先对洞门段仰坡洞穴进行封闭处理,同时施作边坡两侧及洞顶截水沟,防止雨水对土体的浸蚀.②隧道洞口浅埋段采用WTD27超前锚杆配合全断面钢拱架支撑支护,双侧壁导坑先墙后拱法开挖.③洞身深埋段采用WTD27超前锚杆配合拱部钢拱架支撑支护,拱部采用双眼镜法开挖,墙部采用左右错开式双侧壁导坑法开挖.3、施工方法3.1洞顶陷穴处理湿陷性黄土隧道施工时,为了保证隧道安全施工,在隧道开挖前,对洞顶周围陷穴进行处理目的是防止雨水从陷穴渗入隧道引起隧道坍塌.首先将陷穴中的杂物清理干净,然后将陷穴修整,使之成为比较规则的几何形体,以便于回填处理.夯实陷穴底部,用三七灰土逐层夯实回填,在距地面约1米处,扩大陷穴顶口尺寸(沿周边各扩大1米),用三七灰土继续回填,三七灰土要高于地面30厘米.距陷穴周边2米以外,挖临时排水沟,表面用砂浆抹平,沟底纵坡不小于5%,使排水沟畅通不积水.3.2 洞口防护及地表加固在隧道的洞口边、仰坡及地表应进行加固,采用喷锚网+土钉防护,清理地表,用木桩标示出锚杆孔位.然后开始钻孔,孔深小于5米时用YT-28风枪施钻,孔深大于5米用TA米ROCKI钻孔钻机施钻.钻孔完成后安装锚杆,根据所钻孔深、孔径来安装锚杆后安装锚垫板.最后挂网、喷砼:锚固后,在上铺8钢筋网,间距20厘米×20厘米,并同锚杆顶部焊于一体,后喷射C20厚度25厘米砼.上部采用人工刷坡, 下部采用机械开挖人工配合修整, 一次开挖至明暗洞分界处.进洞前, 首先采用R27 自进式锚杆对洞口进行加固.每个洞口采用98 根( 每根长8米) , R27 自进式锚杆分三环布设, 第一环沿开挖轮廓线布设, 锚杆间距为25厘米; 第二、三环间距50厘米, 二三环的锚杆间距为50厘米; 锚杆钻进、安装采用风动凿岩机, 锚杆采用连接套接长, 锚杆端头设有止浆塞、垫板、螺母, 锚杆外露端头用φ22 钢筋相互焊接, 连成网状, 网片与土体之间的空隙采用5厘米厚的木板塞紧.在此基础上用φ48 注浆导管对设计以外2米范围土体进行了加固, 切实达到稳定加固边仰坡的目的 .3.3 洞身开挖湿陷性黄土隧道洞身开挖的施工流程:①拱部开挖:人工开挖拱部周边土体,中间预留核心土,核心土长度应保持在5米左右,其三个侧面适当放坡,增加土体自稳,并利用核心土作为一衬砼施工时的平台.②墙部开挖:先用挖掘机开挖中间土体,仅在墙边预留约1米宽的土体,再用人工四步跳跃开马口开挖边墙土体.根据施工经验,黄土隧道开挖一个循环进尺应控制在1~1.5米.这样既安全又方便操作,同时还能缩短施工周期,加快施工进度 .其施工要点包括:①开挖方式以机械开挖和人工开挖为主.②开挖中、下台阶时,左右侧应错开3 米及以上.③工序变化处之钢架设锁脚锚管,以确保钢架基础稳定.④钢架之间纵向连接钢筋及时施作并连接牢固.⑤仰拱紧跟下台阶,及时闭合构成稳固的支护体系,仰拱开挖长度不大于3 ~5 米.⑥施工过程进行监控量测,完善洞内临时防排水系统.3.4 小导管预超前支护施工隧道洞身每开挖一段距离,就必须要进行超前支护,每两段搭接长度不小于50厘米.小导管预超前支护施工流程为:①小导管加工及孔眼定位:小导管采用42×3.5米米无缝钢管加工,长为3.5 米,在拱部140°范围内沿设计开挖轮廓线布置小导管定位孔,间距40 厘米,数量38 根.②钻孔:采用YT-28 风枪钻孔后并插入小导管,外插角控制在5°~10°孔径50 米米.③小导管安装:用风枪或大锤直接将小导管送入,纵向相邻两排小导管水平搭接长度不小于1 米.施工要点为:①小导管外露端部同型钢拱架焊接牢固.①每一循环小导管之间保持不小于1 米的搭接长度 .3.4 隧道局部小体积坍塌处理在隧道施工过程中,难免会发生局部小体积坍塌,发生坍塌时, 应及时采取以下方法进行控制:①浆砌片石法:对坍塌处采用简易支撑,待砼浇筑至此处时, 去掉支撑, 用浆砌片石砌筑起来,以保证土体的稳定.②锚杆加固法: 对坍塌处打设锚杆进行加固.③加沙石袋法:将砂与石的混合料按砼配合比装入水泥袋中,在土体坍塌处垒起,并在每个水泥袋上开口,砼浇筑时,此处预留注浆孔,待砼凝固后,对坍塌处的砂石袋注浆.④用同标号砼回填:用强支撑将土体保护起来,待周边砼凝固后,去掉支撑,用同标号砼对坍塌处进行回填,捣固密实.⑤木棒方格布设法.将木棒方格状一层层叠起,加固,直至顶死土体,以免土体再次坍塌,砼灌筑完毕拆模后进行注浆.3.5 初期支护为了保证湿陷性黄土地段顺利施工,消除湿陷性,开挖后及时施工初期支护.支护措施采用型钢拱架、锚喷网砼及锁脚锚管联合支护.①初期支护::紧随开挖进行,开挖一环衬砌一环.初期支护采用工字钢拱架、小块钢模板.砼由洞外拌合站拌合,自卸车运输,人工上料浇注砼.②小边墙、中心水沟、仰拱填充施工: 一衬边墙施工完毕后,应尽快施工小边墙,仰拱,使衬砌尽快封闭成环,限制围岩收敛变形.中心水沟开挖与仰拱开挖同时进行,挖掘机开挖人工配合修整成设计形状.注意超挖,严禁欠挖.按设计先施工中心水沟及检查井基础,再施工仰拱.待仰拱砼强度达到设计的50% 时,再施工片石砼填充.因洞内工作面较多,相互干扰较大,为了不使开挖掘进因仰拱填充施工而中断,仰拱填充采用半幅施工.3.6 监控量测监控量测是施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道施工程序.在隧道施工过程中,通过对围岩支护体系稳定状态的监测和评价,为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设计参数的调整提供依据,从而达到确保施工及结构安全、指导施工顺序、便利施工管理的目的 .3.7 对施工单位要求施工单位应针对湿陷性黄土段的特征,采取合理的施工措施,防排水坚持防排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采取合理的加固措施,确保隧道安全顺利通过湿陷性土地段,施工单位要做到:①施工前要对洞口基地作进行湿陷性试验,以便确定是否需要处理,确保洞口稳定.②开挖前进行超前小导管支护,同时利用型钢拱架同锚喷砼联合支护,监控量测同步等技术措施,为隧道施工提供了安全保障.③正确施作锁脚锚管对控制拱架沉降及周边收敛起到很大作用.④施工中做好洞口防排水及洞内施工用水管理工作,防止黄土受浸而湿陷,对湿陷性黄土段施工是尤其重要的,施工中应高度重视.4、结语在当今西部地区铁路建设项目多、隧道比重大、施工难度大、时间紧的情况下,湿陷性黄土隧道的施工面临着诸多难题,因此合理的施工技术对隧道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论述湿陷性黄土隧道基底加固方法
隧道基底 的全部 湿陷量 , 使 处理后 的基底 变 为不具有湿 陷性 ; 或 者是 消除基底 的部分湿 陷量 , 减 小原 有基 底 的总湿 陷量 , 控制 下部 未 处理地 层 的湿 陷量 不超过 规范 规定 的数 值。 3加 固措施 多数 湿 陷性黄 土 隧道通 过 的地层 为第 四纪松散 风积 粉 细砂 和冲积 黄土 质粘砂 土 渐 黄土) , 垂直节理发育, 基底 自重湿陷性黄 土层很 厚 , 地层承 载力低 , 围岩条件非 常差 。 隧道 通过 的这种 风 积粉 细砂 以及新 黄 土结 构具有特定 的结构特 点 , 是一 种垂直 的节理 发育 , 因此 在隧道底部 这种性质 的黄土层 厚 度很厚 。 地基 的承载能力基 本上是无法 满足 隧道建设的需求的, 围岩条件在类似地区非 常的差 。 而铁道 部关于 隧道 的设计规范 中明 确的规定 了荷 载结构的模 型计算 。 规定 中指 出, 通过对基底应 当具有 的承 载力 的计算 即 对底板所受 到的压力 的计 算 , 得 出实际在 隧 道的基底上所 应当承受 的承载力 , 并将此 承 载力 和地基本 身的承载力 做 比较 。 大多具 有 这种湿陷性 的黄土地质 的隧道 , 墙 拱角 以及 仰 拱 区的地 基本 身的 承载力 无法 满 足隧道 所需 要的承载力 。得 出结 论 , 现有地 基无法 满足 隧道修建需要 满足 的条件 的结论 , 必须 对此 区域 的地基 实施加 固的处 理措施 。 我 国在对 于这 种湿 陷性 的黄 土地 区 的 隧道建设工程 中的地基处理技术是非常成 熟 的。由于我 国西 北部这 种地 区较 多 , 因此 在修建隧道时就会遇到类似难题, 从而积累 了较 多 的经验 。在 对于 这种 地基进 行处 理 时, 主要 的方法就是 : 碾压 、 换填、 强夯 、 动力/ 振动 挤密桩 、 静 力挤 密( 预制) 桩、 C F G桩 、 注 浆、 高压灌 浆、 高压旋喷桩 等。 这些方 法是在 隧道 以外 的土木工 程中形成 , 并得到广 泛 的 应用 , 但 尚缺乏在隧道 开挖后 洞 内处理 实施 的实例 。 湿 陷性黄土 隧道基 底处理施 工场地 受隧道掌子 面开挖 的影响 和洞室 的限制 , 断 面开 挖一 断面稳 定 一基底 加 固一 开挖 面支 护之 间在 时间上 和 空间 上的相 互影 响 和干 扰。 湿陷性 黄土隧道基底处 理常用 的方法有 水泥挤密桩 和树根桩 等。 水泥挤 密桩 是 湿陷 黄土 隧道基 底处 理 方法 中比较 常用的方 法之一 。 湿陷性 黄土 由 于其大孔隙性和欠压密性而具有湿陷性。 水 泥挤 密桩就 是夯 击挤 密 消除其 大孔 隙进 而 消除湿陷性 , 并对地基起一定的加筋作用。 桩锤夯扩成孔 成桩 的过程 中 , 桩孔 中原有 土
湿陷性黄土地区路基施工控制要点及处理方法精品2500
湿陷性黄土地区路基施工控制要点及处理方法精品2500湿陷性黄土地区的路基施工存在着特殊的工程技术难题,包括黄土的极强吸水性、膨胀性、可塑性等特点,因此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施工控制要点和处理方法来确保路基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以下是关于湿陷性黄土地区路基施工控制要点及处理方法的一些建议。
1.前期地质调查和观测:在进行路基施工之前,必须进行详细的地质调查和观测,了解黄土地区的地质条件和特征。
这包括膨胀性指数、含水量、塑性指数等参数的测定,以及地下水位、渗透性等的观测。
地质调查和观测结果将对后续的施工控制和处理方法提供重要的依据。
2.合理的设计方案:在湿陷性黄土地区的路基施工中,应根据地质调查和观测的结果,制定合理的设计方案。
这包括路基的高度和宽度、横断面形状等的确定,以及路基的排水系统的设计。
设计方案应尽量减少地基变形和对路基稳定性的不利影响。
3.施工工艺和方法选择:选择合适的施工工艺和方法对于湿陷性黄土地区的路基施工至关重要。
应选择一种能够减少地基变形和控制地下水位升高的施工方法。
例如,可以采用分段填筑、土工合成材料加筑、夯实等施工方法来降低黄土的压缩变形和膨胀变形。
4.施工过程的控制和监测:在湿陷性黄土地区的路基施工中,应进行施工过程的严密监测和控制。
这包括实时监测地下水位、土体变形等参数,以及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和控制。
必要时,可以采取加固措施来增强路基的稳定性,如土工格栅、土钉墙、加固梁等。
5.灌浆处理:湿陷性黄土的膨胀性是造成路基变形和破坏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可以采用灌浆处理来改善黄土的膨胀性。
灌浆处理可以通过注入适当的稀浆来损伤黄土的吸水性和可塑性,减少黄土的膨胀量,从而提高路基的稳定性。
6.排水系统的建设:湿陷性黄土地区需要建立完善的排水系统,以保证路基的排水畅通。
在施工过程中,应根据地质调查结果,设置合理的排水设施,包括排水管道、渗流井等。
同时,需要保证排水设施的正常运行和维护。
浅述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措施
浅述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措施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具有较高含水量时容易发生塌陷和沉降现象的地层。
由于其水分含量的改变,湿陷性黄土地基在施工和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开裂、沉降、地面坍塌等问题,对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构成一定威胁。
因此,对湿陷性黄土地基进行合理处理十分重要。
本文将从改土、加固、防治以及施工技术等方面浅述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措施。
首先,改土是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常用方法之一、改土的原则是利用其他非湿陷性黄土或砂土等材料与湿陷性黄土掺合,减少土壤的水分吸附性能和膨胀性,从而改善地基的稳定性。
改土材料的选择应根据实际情况和工程要求,可以选择沙子、砂质黄土、粘性土等,将其与湿陷性黄土按一定比例进行混合。
改土过程中需要注意施工工艺和掺和比例的合理性,避免对原土进行过度掺和,以免增加施工难度和成本。
其次,加固是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重要手段之一、加固可以通过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和结构的稳定性来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和抗变形能力。
目前,常用的加固方法主要有土工合成材料加固、土壤改良和地基处理等。
土工合成材料加固是利用土工合成材料(如土工布、土工网等)使土体形成一种具有较高抗拉强度和稳定性的复合材料,从而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和抗震能力。
土壤改良是通过添加化学药剂、轻质骨料或其他改良材料来改良土壤,提高其物理性质和改善工程性能。
地基处理是采用地基加固、基坑处理等技术手段对地基进行处理,从而提高地基的稳定性和抗沉降能力。
再次,防治是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根本措施之一、防治的目的是通过采取控制水分的措施,避免地基因水分变化引起的塌陷和沉降等问题。
防治的方法主要有合理的排水系统设计、合理的灌浆和放水等。
合理的排水系统设计是通过设置合理的排水沟、排水渠、排水井等,加强对地基水分的排除和控制。
合理的灌浆是采用特殊的灌浆材料将地基中的水分排除,并填充其中的孔隙,增加地基的密实性和稳定性。
在防治中,对于重要工程,可以采用深层处理和加固措施,并配合监测系统来实时监测地基的变形和水分变化。
湿陷性黄土隧道软弱围岩的锁脚加固与施工工法
湿陷性黄土隧道软弱围岩的锁脚加固与施工工法湿陷性黄土隧道软弱围岩的锁脚加固与施工工法一、前言湿陷性黄土隧道软弱围岩是隧道施工中常见的问题之一,对隧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造成了威胁。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锁脚加固工法应运而生。
本文将介绍湿陷性黄土隧道软弱围岩的锁脚加固与施工工法,包括工法特点、适应范围、工艺原理、施工工艺、劳动组织、机具设备、质量控制、安全措施、经济技术分析以及工程实例。
二、工法特点湿陷性黄土隧道软弱围岩的锁脚加固工法采用混凝土锁脚,通过强化围岩的支护能力来提高隧道的整体稳定性。
该工法具有以下特点:施工周期短、成本相对较低、施工安全性高、施工效果明显。
三、适应范围湿陷性黄土隧道软弱围岩的锁脚加固工法适用于围岩的湿陷性较强、抗剪强度较低的情况下。
适用于中、小型隧道施工,尤其适用于需要短期施工周期和较低施工成本的情况。
四、工艺原理湿陷性黄土隧道软弱围岩的锁脚加固工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混凝土锚杆或钢筋混凝土锁脚将隧道围岩与坚硬的地层连接起来,形成一个耐久性较好、承载力较高的坚固支撑体系。
通过对施工工法与实际工程之间的联系和采取的技术措施进行分析和解释,使读者了解该工法的理论依据和实际应用。
五、施工工艺湿陷性黄土隧道软弱围岩的锁脚加固工法的施工过程包括分解锚杆、钻孔锚固、注浆灌注以及混凝土浇筑等多个阶段。
详细描述每个施工阶段中的各个细节,使读者了解施工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
六、劳动组织湿陷性黄土隧道软弱围岩的锁脚加固工法涉及到多个施工工种,如钻孔工、注浆工、混凝土浇筑工等。
根据施工工艺的要求,组织合理的劳动力队伍,确保施工工序之间协调配合,提高施工效率。
七、机具设备湿陷性黄土隧道软弱围岩的锁脚加固工法所需的机具设备包括钻孔机、注浆设备、混凝土搅拌站等。
对这些机具设备的特点、性能和使用方法进行详细介绍,使读者了解这些机具设备的使用情况和所需注意事项。
八、质量控制湿陷性黄土隧道软弱围岩的锁脚加固工法的施工质量是保证隧道稳定性和安全性的关键。
湿陷性黄土路基填筑施工技术及其质量控制
湿陷性黄土路基填筑施工技术及其质量控制湿陷性黄土是一种特殊的土壤,在道路填筑工程中使用较为常见,但其工程性质和施工工艺与其他土壤存在很大差异,因此需要采取特殊的施工技术和质量控制措施。
施工技术1. 压实度控制:湿陷性黄土的压实度对路基工程的质量影响较大,应根据实际情况决定使用何种压实机具和压实度。
一般情况下,使用振动式碾压机和平板振动轮胎碾压机进行压实,分别在黄土表层压实度达到95%和98%时,即可停止压实。
2. 布置排水系统:湿陷性黄土具有较强的吸湿性和水分敏感性,对于道路工程来说,要防止雨水过多地渗透进黄土路基带入道路下层,影响道路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必须安排良好的排水系统,包括导流沟、泵站等,确保雨水及时排泄,避免浸泡黄土路基。
3. 加固施工:湿陷性黄土常常出现黏稠、黏滞等特点,因此在加固施工中要注意控制水分含量,加强黄土胶结力,保证路基的整体稳定性。
加固施工过程中,可选用加固材料,如纤维网格或聚合物材料,增加黄土的加固强度。
质量控制1. 黄土采样:黄土路基施工前必须进行采样,以保证其质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采样时应根据现场黄土的渗透性、含水量、发现状况等综合因素决定采样方式和位置,避免人为因素对质量造成影响。
2. 压实度测试:湿陷性黄土的路基工程质量严重依赖于压实度的控制程度,因此要在施工过程中引入压实度测试工作。
测试过程要求严格、精细,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合理性,为施工质量的检查和后期维护提供重要信息。
3. 强度等级检测:湿陷性黄土路基施工完成后,需要进行强度等级检测,以保证其符合设计要求。
检测需要使用专业设备和仪器,测试从不同深度采样的样本强度,并据此确认路基强度符合设计要求。
总之,湿陷性黄土路基填筑施工技术及其质量控制非常重要,必须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按照规范操作,保证道路工程质量及其安全使用。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常见的地基问题,特别是在中国北方地区。
湿陷性黄土的特点是含有较高的风化粘土和高含水量,当水分进入土体时,黄土会迅速膨胀,导致地基沉陷和变形问题。
为了解决湿陷性黄土地基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深挖加填地基:通过深挖土体,将松散的黄土去除,然后使用干燥的材料填充,如碎石、砂等,以提高地基的稳定性和排水性能。
2.地基加固:地基加固是通过施加外部荷载或改变土体的物理性质来改善地基的稳定性。
常用的地基加固方法包括加设地基梁、振动加固、土体固化等。
3.地基注浆:地基注浆是通过注入浆液到土体中,使土体颗粒间形成胶结结构,提高土体的粘聚力和抗剪强度,从而改善地基的承载性能和稳定性。
4.排水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沉降和变形主要是由于水分进入土体导致的。
通过合理的排水系统,可以减少水分对地基的影响,从而缓解地基的湿陷问题。
常用的排水处理方法包括地基排水沟、水平水对等。
5.地基改良:地基改良是通过改变地基土体的物理性质和结构来提高地基的稳定性和排水性能。
常见的地基改良方法包括碾压加固、灰浆改性、石灰石固化等。
6.地基加压实:地基加压实是通过施加重载或机械震动的方式,使黄土颗粒间产生密实或固结,从而提高地基的承载性能和稳定性。
7.选择合适的建筑结构:在黄土地基上建造建筑物时,应选择合适的建筑结构和设计方案,以降低地基沉陷和变形对建筑物的影响。
总之,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需要综合考虑土体的物理性质、排水性能和承载性能等因素。
通过采取适当的地基处理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地基的沉陷和变形,提高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隧道明挖段湿陷黄土地基处治技术
隧道明挖段湿陷黄土地基处治技术隧道暗挖段湿陷黄土地基处理施工难度大,要求高,是隧道施工需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文章结合某隧道明挖段湿陷黄土地基处理的成功实践,详细阐述了明挖段湿陷黄土地基处治方案和施工方法,为微隧道明挖段湿陷黄土地基处理积累了可供借鉴的技术资料。
标签:隧道;明挖段;施工方法;湿陷黄土地基1 工程概况某隧道设计为单洞双线隧道,线间距为5m,隧道进口里程K61+063,出口里程K61+512,全长449m,隧道进口、出口及洞身均位于直线上,隧道最大埋深39.15m,全部为黄土,设计为v级围岩。
勘探深度范围内地层为第四系上更新统坡洪积新黄土,第四系中更新统洪积老黄土,隧道洞身通过地层为新黄土,浅黄色、黄褐色、坚硬~软塑,针孔发育,土质均匀,0~10m粉粒为主,10m 以下黏粒为主,含白色菌丝状碳酸钙,蜗牛壳及零星钙质结核,具湿陷性。
层厚38.8~39.8m,层状分布。
K61+400~K61+475为明挖段,采用水泥土挤密桩+三七灰土换填夯实。
2 明挖段湿陷黄土地基处治2.1 处治方案为消除隧道新黄土的湿陷性和提高地基承载力,明挖段采用三七灰土换填夯实,换填厚度为1.0m,三七灰土下采用水泥土挤密桩加固,桩径400mm,间距1.0*1.0m,桩长13.5~15m,梅花形布置。
施工工序见图1。
其中步骤一:按设计坡率分台阶开挖明洞,防护边坡,到达水泥搅拌土桩施工平台;按设计施工水泥搅拌土桩;开挖50cm预留土,达到设计标高,对水泥搅拌土桩进行检测,合格后进入三七灰土回填;按规范进行三七灰土回填,并压实,检测其压实度是否达到要求;三七灰土达到压实度、养护合格后,再进挖除仰拱底弧形处多填三七灰土。
步骤二:进行明洞仰拱施工,对仰拱混凝土进行养护,仰拱混凝土达到强度后,再施工仰拱填充混凝土,对仰拱填充混凝土进行养护;拱填充混凝土达到强度后,施工二衬(边墙+拱部)混凝土,对二衬混凝土进行养护。
2.2 施工方法2.2.1 水泥土挤密桩施工(1)试桩开始前先对地基土的含水率、饱和度,桩间土分层取样进行检测,取样深度为设计桩长,确定土样的最大干容重及湿陷系数。
湿陷性黄土隧道基底水泥土挤密桩施工工法(2)
湿陷性黄土隧道基底水泥土挤密桩施工工法一、前言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常见的土壤类型,其含水量较高、结构不稳定,给隧道基底挖掘和施工带来了困难。
为了解决湿陷性黄土隧道基底施工问题,发展出了湿陷性黄土隧道基底水泥土挤密桩施工工法。
本文将介绍该工法的特点、适应范围、工艺原理、施工工艺、劳动组织、机具设备、质量控制、安全措施、经济技术分析以及一个工程实例。
二、工法特点湿陷性黄土隧道基底水泥土挤密桩施工工法具有以下特点:1. 适应性强:该工法适用于湿陷性黄土隧道基底,能够有效解决湿陷性黄土的承载力不足和沉降问题。
2. 施工速度快:采用机械化施工,能够快速完成桩基施工。
3. 成本较低:相比其他加固方法,工艺简单,投资成本低。
4. 施工过程稳定:桩身挤密过程中,由于桩尖先富集土体,在桩身运动中挤压固结周围土体,形成高密度桩身,保证了施工质量和桩身的稳定性。
三、适应范围湿陷性黄土隧道基底水泥土挤密桩施工工法适用于湿陷性黄土隧道基底,特别适合于沉降较大、承载力较低的情况下的隧道施工。
该工法广泛应用于交通、水利、建筑等领域的隧道工程。
四、工艺原理湿陷性黄土隧道基底水泥土挤密桩施工工法的工艺原理是通过挤密桩来改良湿陷性黄土的力学性质。
具体而言,施工过程中,先进行桩基承载层的开挖,并设置导管,再通过导管注入水泥浆料,挤压土体,形成水泥土挤密桩。
五、施工工艺湿陷性黄土隧道基底水泥土挤密桩施工工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 桩基准备:分别开挖桩基的顶部和底部准备开展施工工作,清理桩基。
2. 钻孔:通过钻机将桩基的墙体挖掘出来,形成桩身。
3. 桩身加固:在钻孔中加入导管,并使用水泥浆料进行注入,以挤压土体并形成水泥土挤密桩。
4. 填土:在桩身施工完毕后,对桩基空间进行填充,恢复地面平整。
六、劳动组织湿陷性黄土隧道基底水泥土挤密桩施工工法需要组织的人力资源包括工程师、技术工人、机械操作工、检验人员等。
根据工程规模和时间计划,进行合理的劳动力调配和工作安排。
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施工工法
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施工工法摘要:
湿陷性黄土地基在施工中会带来一系列的工程问题,如地基沉陷、建筑物倾斜等。
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介绍了一种有效的施工工法——强夯法。
通过优化施工工序和加固地基,强夯法能够提高地基的稳定性,使得湿陷性黄土地基能够承受更大的荷载。
在实际应用中,强夯法已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 引言
湿陷性黄土地基是指含有大量黏土和粘性土的土层,在湿润环境下易于发生沉陷和变形。
由于其特殊的物理性质,湿陷性黄土地基在工程中常常会引发一系列问题,如建筑物倾斜、地基沉陷等。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强夯法成为了一种常用的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施工工法。
2. 强夯法的原理
强夯法是通过使用强力夯下装置,在地基内产生冲击载荷,使土体产生加固和密实的效果。
在湿陷性黄土地基中,强夯法的原理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2.1 应力传递
通过夯击荷载使土层发生变形,增大土层中颗粒的接触面积和相互负荷,从而增加土体内的垂直效应和水平效应。
2.2 土体重新排列
夯实的冲击载荷会使湿陷性黄土内部的颗粒重新排列,形成相对稳定的结构,从而提高整个地基的稳定性。
2.3 排水效应
强夯法中的冲击载荷有助于排除水分并改善土体的排水性能,减少土壤水分对地基稳定性的影响。
3. 强夯法的施工工艺
强夯法的施工工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3.1 地基处理前的准备工作。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地基处理及工程措施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地基处理及工程措施地基处理措施:1.降低地下水位:地下水位是导致黄土湿陷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降低地下水位是最直接有效的措施之一、可以采用降水井、抽水井等方式降低地下水位,减少地基变形。
2.地基加固:可以采用加固桩、混凝土悬挂墙、机械增强法等方式,对黄土地基进行加固。
加固桩可以增加地基的承载力和抗震性能;混凝土悬挂墙可以防止土体的变形和下沉;机械增强法则通过向黄土中注入增强材料,增强土体的强度和稳定性。
3.地基排水:通过减少地基内部的水分含量,可以有效减少黄土地基的变形和塌陷。
可以采用排水沟、排水管道等方式,将地基内部的水分排出。
4.地基改良:通过注浆、砂浆灌注等方式,改良黄土地基的物理和力学性质。
注浆可以填充黄土中的空隙,提高土体的强度和稳定性;砂浆灌注则可以改变土体的孔隙结构,提高土壤的抗变形能力。
5.预压法:通过在黄土地基上施加一定的压力,使土体膨胀、变形,提高土壤的密实度和强度。
可以采用预压桩、预压板等方式进行预压。
工程措施:1.合理设计:在进行设计时,应充分考虑黄土地基的特性和可能发生的变形情况。
设计时应合理设置地基处理措施,并确保地基处理措施与工程的要求和质量相匹配。
2.定期检测: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应定期对地基进行监测和检测,及时发现和处理地基的变形和塌陷情况。
3.施工管理:在施工过程中,应加强对地基处理工程的管理,确保施工质量和效果。
对于不合格的地基处理工程,应及时进行整改。
4.安全预测:在进行工程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应预测地基可能发生的变形和塌陷情况,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以确保工程的安全和可靠性。
通过以上地基处理措施和工程措施,可以有效地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确保工程的安全和可靠性。
强夯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施工工法
强夯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施工工法一、湿陷性黄土的土质特点湿陷性黄土天然孔隙比大,压缩率高,遇水后承载力迅速降低,沉降量大,失水则形成干缩裂缝。
由于其承载力较低,直接在湿陷性黄土上修筑路基,会造成路基失稳或产生不均匀沉降,故需进行处理。
二、湿陷性黄土的处理方法1.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方法有很多,如挖除换填、桩基处理、化学固结、强夯处理等。
2.强夯法施工具有机具简单,所需人工少,施工技术易于掌握,施工速度相对较慢、施工成本低的特点。
三、强夯法施工原理强夯法施工是把一定吨位的夯锤提高到相应的高度,然后让其自由下落,将势能转化为动能,它是基于动力压密理论,通过夯锤对土体的冲击作用,使土中的空气溢出,土体颗粒重新排列,减小土体的孔隙比,降低土体的压缩性,消除其湿陷性,增大土体的干密度,来提高地基承载力。
四、施工工艺1.平整场地。
2.测量放样,夯点布设。
夯点按正三角形布置。
3.试夯。
根据设计夯击能和夯锤重计算提升高度。
4.主夯。
普遍的控制方法为夯击次数,夯锤提升高度。
施工时,若同一点连续发生跳锤,表现为夯沉量很小,则可以止夯。
5.副夯。
为加固主夯点之间相对松散的部分。
当地下水位低,孔隙水压力很小,土体为非饱和土时,主副夯之间的时间间隔可缩短为3天。
6.满夯。
在此需要特别指出的一点,主夯和副夯旨在加固深层地基(1m以下),而满夯虽然能量较低,但满夯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在地表形成一坚硬的板结层,强度很高,厚度在50-100cm之间,而且夯后一段时间内,其强度在随着时间的增长而不断增长。
7.检测。
主要检测指标有湿陷性系数、地基承载力,另外可辅以沉降观测。
8.场地整平,下道工序施工。
五、施工组织1.每一作业段长度定在160米左右。
在一般情况下,每作业段配备两台夯机比较合理,一台进行主夯,另一台进行副夯,主夯夯机最后进行满夯,而第二台夯机又可进行第二作业段的主夯,如此交替进行。
对于含水量较大的地基,副夯与主夯之间应间隔一定的时间,减小孔隙水压力对加固效果的影响,具体间隔时间要根据实际含水量来确定,一般为一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