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的色彩论

唐诗中的色彩论
唐诗中的色彩论

一、中国古代诗歌的词法:

1.通用词法的分类

2.各类此法的功能以及色彩词的特点

二、唐诗的概况:

1.唐诗在诗史上的地位

2.唐诗中词的主要词法特点

三、唐诗色彩词的整体感知:

1. 从用词频率分析

2.从色彩度的角度分析

3.从其在古诗中的功用类项分析

四、唐诗色彩词中主要常见的词法

1.侧重褒义的色彩词

2.侧重贬义的色彩词

五、唐诗中色彩词的词法影响及流变

1.继续沿用的用法

2.更新丰富的义项

中国古典文学作为中华民族璀璨的文化遗产,指的是自先秦以来下至清朝末年之间的中国文学,其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主要形式涵盖广泛:有诗、词、曲、赋、散文和小说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且极具艺术感染力。其中的诗歌凭借其凝练性、跳跃性和音乐性的特点,成为最令人瞩目的文化瑰宝。诗以炼字为高妙,故古诗中的用词以灵活、精准为最佳。词类也较为全面,有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语气词、代词、拟声词和色彩词等。在诗歌的创作和运用当中,诗词的词法也遵循着一定的法度和规律,简要的分类可以归述为:单音成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和叠词、连绵词四项。穿梭于其中的色彩词,无疑是诗词中一抹独特而亮丽的点化。色彩词不仅可以用来作直接的描述性展示,同时也可以作为诗人一定的寄寓和象征,譬如借以对某事物指代从而形成特有的“代词”。比名词形象,比动词静稳,比量词深邃并且比形容词含蓄,这使得色彩词在中国古典诗歌的词类中具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中国古典文学的名录中有将唐诗、宋词和元曲并列,作为诗词曲的代表,可见唐朝的全面繁荣在形成了中国古代封建史上艺术、经济、政治、科学乃至军事极盛的同时,文化也随之达到了令后人举世赞叹的顶峰。唐朝的文化在开放的社会气氛中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以及军事的强悍,也由此造就了盛唐。包罗万象的文化盛景有宗教信仰、雕版印刷、天文测绘、医药著书、亭台阁宇、书画大家等,而文化的丰硕成果中的唐诗更是中国语言文字运用上的一座里程碑。作为我国

的重要文学遗产,唐诗不仅涵盖了丰富的种类和灵活的形式,而且也深邃了诗歌的意境和功用、拓宽了文字的指喻和含义。

唐诗的一大词法特色便是具有高度的开放性,这也使得在唐诗中由此出现了大量而丰富的色彩词。较之而言,唐朝时期的色彩词不仅在色彩的种类选用上更加丰富,而且在对不同色彩的赋义上也更为灵活多样,功用相对广泛。

通常在文学作品的鉴赏中,我们把唐朝的诗歌以时代的划分而进行品析。按照时间分期,唐诗的创作分为四个阶段,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诗人的命运与时代紧密相连,他们的作品所折射出来的群体特征也就不可避免的带有了时代的印记。唐诗中色彩词的高频出现导致其分布是比较广泛的,在每一部分都有应用。

初唐的历史分期中有很多清新的色彩词散现于诗体之中,如在唐太宗李世民的《春日宣武门宴群臣》中就有大量亮丽的色彩词,“紫庭文佩满,丹墀衮绂连。……清尊浮绿醑,雅曲韵朱弦。”便利用色彩的艳丽衬托了群臣毕集,九夷咸至的盛大场面,雅而不奢,同时也借此展现了平和亲切的心境和对礼节、贤士的渴求之情。又如初唐四杰中的王勃曾有作“草绿萦新带,榆青缀古钱”,展现了郊外春草新绿、萦绕如带和榆树长出嫩叶、像串成的古钱这种清新的色彩感。他所作的“绿齐山叶满,红泄片花销”也利用平衡而清丽的色彩感营造出了美轮美奂的春景遥望图。

盛唐中诗仙李白可谓将色彩的美学价值运用的淋漓尽致。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配合色彩的平

衡搭配,发出了盛唐之音。色彩词随处可见,如《谢公亭》“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又如《听蜀僧濬弹琴》“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其他的诗人处盛世而神思清发,故也多现色彩之词。如储光羲的《张谷田舍》“碓喧春涧满,梯倚绿桑斜”。余成教《石园诗话》卷一:储公田家诗皆佳。(这两句)趣远情深,尤耐人寻味。

中唐是唐诗的二次繁荣,李端有诗《茂陵山行陪韦金部》:“古道黄花落,平芜赤烧生。”“黄花”、“赤烧”皆以状物的分别指代菊花和朝霞。司空曙的《贼平后送人北归》:“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则是反映了安史之乱平息后的感受。《唐诗纪事》中也评此二句为“最有思致”。于良史作《春山月夜》:“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钟鸣处,楼台深翠微。”反现了中唐的生活逸趣,尚有盛唐遗风。

晚唐的色彩词则相对而言平率较低,山河离乱的社会图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诗人的创作心境。赵嘏的诗文便如此,在《长安秋望》中曾言:“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借写故园风物之美,引人怀想,无限慨叹。温庭筠的诗文也曾有:“古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接黄叶之绝去不归,隐射颓唐之象。

在色彩度上,首先唐朝的诗人所选用的色彩词更为多样,出现的频率也比较高。如“博山炉中沉香火,双烟一气凌紫霞”,出自《杨叛儿》,“凌紫霞”更是因为作者自己挖掘到了紫色妩媚而浪漫的特质,进而被作者借用去升华青年男女之间渐渐融洽的爱情。这是对色彩词的拓宽和富义。其次,在色彩度的安排上也有一些比较新奇用法,如

“积水不可及,安知沧海东。九州何处远?万里若乘空。……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这首诗中共涵盖了四种色彩,却以两明两暗的形式出现。“黑”、“红”为明指,蓝(天)、碧(波)为暗喻。明暗交织,共同勾勒出了一幅光怪陆离、恢弘阔大而又奇诡神秘的画面。“红”是较为常见的色彩词,但“黑”不常见,通常会被较为含蓄的“黛”、“墨”所替代,如《寻陈隐人故居》中就曾写到“池水犹含墨,山云已落秋。”由此也可见唐朝诗人在抒发情感时的自由和开放以及在用词上的大胆和夸张。再次,在色彩度的描述和表达上,也带有了唐朝独有的时代语言特色。如沈詹事的《古意呈乔补阙知之》中有云:“谁知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这首诗借咏戍妇怀夫,以寄托知己相思之意。王夫之在《唐诗评选》也曾评价这首诗说:“……(如)狮吼雪山,龙含秋水,合成旖旎,韶采惊人。古今推为绝唱,当不诬。”这尾句中的“流黄”,是指唐朝时期人们所用的褐黄色的绢,常被用作床帐,进而借发哀怨愁思。这是由其特有的颜色出发,结合其在唐朝特定的用法而共同营造出的一种色彩指代。同样的用法还体现在“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这句中。如其中的“郁金”和“玳瑁”都是唐朝时代的特有色彩指代。“玳瑁梁”在此指被涂饰成如海龟的甲片般带有彩纹的屋梁,有可意会却不可言传的色彩美感暗流其中。东方树在《昭昧詹言》十五卷中曾评价其说:“本以燕之双栖兴少妇独居,却以‘郁金堂’、‘玳瑁梁’等字攒成异彩,五色并驰,令人炫目。此得齐梁之秘而加神妙者。……复以‘白狼’、‘丹凤’攒染设色。收拓开一步,正是跌进一步。曲折圆转,如弹丸脱手。”

色彩词虽看似鲜艳亮丽,但其运用不囿于清发歌咏之词,设体也十分广泛。唐诗按语言格式分为律诗、绝句和古诗三类。(又或有人将其按语言格式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此处采用前一种分类方法。)律诗中的色彩词让其短小精悍的结构更紧凑,如李白的《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全能而多项的功用性,是色彩词最终得以被诗人认可进驻诗坛的通行关。事物的有用性,直接导致了它的开发和延展,色彩词也是如此。我将其划分为直接意义的运用和间接意义的运用两种情况。

直接意义在色彩词的运用中占多数,是主要的出现形式。在直接意义的运用上,色彩词的第一重功用便是履行它自己所代表的颜色的视觉状物功能,利用文字向读者二次传递诗人的视图画面,从而形成对事物色彩的真实体感。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王湾有诗《次北固山下》);“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孟浩然《岁暮归南山》);“黄花寒后难逢蝶,红叶晴来忽有蝉”(司空曙《过卢秦卿旧居》)等不胜枚举。又如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在这首即事名篇的作品中,“红”、“绿”二词都是在直观的描述花朵和江水的状貌,“日出”、“春来”互文见义又增强了画面的色彩美感,烘托出了诗人对江南的恋恋难忘之情。又如张志和曾作《渔父》:“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虽是一首小令词,但短小精悍,通过色彩的描摹,勾勒出了一幅渔父的形象,借用色彩,

他将高远的情思外化为清空的意境,成为了渔父式的文人之歌。杜甫写景,也善于着色。如:“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绝句》)诸句,都明丽如画;准确的状物拟色更是使得画面具有了形象生动地艺术感召力。虽说是直接描写,但色彩词在此大多是起到了以画入词、融景抒情的作用,。如这也就涉及到了色彩词直接运用的第二重功用,即是借景抒情。温庭筠的《菩萨蛮》有言:“杏花含露团香雪,绿杨陌上多离别。灯在月胧明,觉来闻晓莺。玉钩褰翠幕,妆浅旧眉薄。春梦正关情,镜中蝉鬓轻。”这首词描写的是一位思妇梦醒之后的情态。胡国瑞曾评论说:“(该诗)通体只做客观的描写,从主人公的生活环境及行动中体现其深刻隠微的情绪,即在景物动作上亦只作扼要的勾点,使读者由此想象到丰富的镜像,及其中隐含的深微的人情,初读稍苦难入,既入则觉包蕴层深,体味无穷。”色彩词的第二重功用则是在间接地表述中,不仅有所状物,更深发了情思,有所寄寓。

在间接意义的运用上,色彩词超越了其自身的描述功能,转而成为了特定神思与情感的指称,亦或是被用作名词进行状物指代。如在温庭筠曾作:“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其中,因藕成熟于秋季,故将淡紫近百的藕合色称作“秋色”,又转而用这色彩来指代藕合色丝绸做成的衣裳,这即是色彩特定指代的修辞方式。此外还有,“人胜参差剪”,“人胜”又叫“花胜”、“春胜”,是用彩纸或金箔剪刻而成的一种饰品,是隐含的色彩指代。“双鬓隔香红”中有以描写气味和颜色的“香红”代指好的面容,此用法与用

藕合色代指衣裳可谓异曲同工。

唐诗中主要常见的色彩词有“青”、“白”、“红”、“黄”、“金”、“绿”、“碧”、“翠”;还有出现频率略低的“银”、“紫”、“丹”、“朱”、“褐”、“墨”、“黑”等;亦有非直译色彩词的一些色彩感官词,如“山色苍”、“艳艳花”、“颜色冰”等。其中,主要用作褒义的有“青”、“红”、“白”、“翠”、“碧”、“绿”、“紫”、“金”。如“青”便常写作为“青山”、“青海/溪”、“青松”、“青天”、“青丝”、“青崖”、“青苔”等,大多是靓丽明快、清新淡雅的事物或景致,借以抒发作者拙泥不污或意志高洁的心境。再如“红”则多出现为“红豆”、“红颜”、“红妆”、“红巾”、“红旗”、“红肌”、“红汗”、“红霜”、“红楼”、“红笺”、“红莲”、“红罗襦”、“红尘”、“红泥”等。但“白”的褒贬较为中性,且多慨叹岁月倥偬之词,如不仅有“白云”、“白日”、“白酒”、“白水”、“白马”、“白莲”、“白羽”、“白花”、“白雪”等略含褒义或直接状物描色的词外,还会写作“白首”、“白露”、“白发”、“白头”、“头白”等遗叹之音。而常用作贬义的则有“黄”,在诗文中常出现为“黄云”、“黄叶”、“黄土”、“黄埃”等,但色彩词的贬义都很浅,黄色在唐诗中也有客观状物的色彩功能,如“黄犊”、“黄云”、“黄沙”、“黄河”等。此外,“金”色在描状富贵雍容的生活情景和心态之外也对穷奢极侈的纨绔时风起到了讽刺和针砭的作用。如“轻薄儿,面如玉,……入门不肯自升堂,美人扶踏金阶月。”(顾况《公子行》)这首诗中“金”共出现了三次,“悬金”、“拉金”和“金阶”,便透过淫靡奢华的生活图景凸显了作者揶揄嘲弄之情。

色彩词自唐之后,便将用清新明丽之词言志抒怀的创作习规大致固定了下来。尤其是“碧”、“青”、“绿”、“翠”等词在宋以后的诗作中,频有出现,并仍多为清发之感、高洁之思。如宋代有词作“锦筵红,罗幕翠”(张先《更漏子》)。此外,“红”、“白”、“黄”等词也沿用了其状物描色的基本功用,如“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晏几道《思远人》)。但诗歌的发展也有不断的创新和生发,如后来又出现了“黛”色,“朱”色使用渐多,“红”色使用频率提升。

法国文艺评论家丹纳说,“色彩的不同配合给我们不同的印象,所以色彩的配合自有一种表情”。诗人们将五彩揉碎于生活的同时,给诗歌带来了浓郁的画意和鲜明的节奏,创造着色彩的艺术美感。唐诗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诗歌至典,利用色彩反现了诗人内心的境况,衬显了盛世唐朝恢弘的时代气质,也为我们留下了无限的文学财富。

唐诗宋词中月亮的意象

唐诗宋词中月亮的意象 摘要:月亮在中国人的心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从古神话中的嫦娥奔月,到各类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的诗人对月亮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他们惊叹月亮的纯洁与美丽。同时月亮也深深牵动着游子的心,每当十五满月,月圆人缺,这是何等的伤感,思乡之情在此时完全迸发出来,勾起他们对家乡的美好回忆。在唐诗宋词中月亮的意象有离别与相思;故园与思乡;永恒与惜时;美的象征。 关键词:唐诗宋词月亮意象 月亮在中国人心中有一个不可磨灭的地位,从中国文化开始之时就有关于月亮的传说,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假如没有这一轮晴新明亮的的月光,那么中国的神话传说就少了一份神秘而又浪漫的色彩,中国的文学史上也将减少许多优美的诗篇。对月亮的偏爱这世上没有一个民族能和中国人相比。唐朝诗人李白在创作的诗共1059篇,其中有314篇是关于月亮的。月亮这样一个人类思想情感的载体,她的意蕴十分丰富,幽美、自由、纯洁、美好、永恒、凄凉、悲惨、离别等。这说明在中国人心中,月亮已经超过了她原来的本质了,她的意象正是中国人心中的情感代表。 一、借月亮抒发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在古代,交通是非常不发达的,一旦离开自己的家乡,少则半年,多则几年甚至几十年都不能回去。这对于古人来说,思乡之情无疑是常有并且痛苦的。别是在他乡的夜晚,看到天上有一轮圆圆觉得月亮高挂空中,月圆人圆,而此时自己却和家人相隔千里,思乡之情倍增。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苏轼《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李白《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表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几人还。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这首诗前半部分描述的是无限开阔的边疆之地,下半部分就表达了边塞将士对家乡的思念,“来由征战地,不见几人还”,一旦离开家乡,出征边塞,能活着回去的有几个人呢?月亮刚从天山那边出来,还伴随着一阵长风吹的人的心都凉了,那些“戍客”们的思乡之情都寄托在这轮明月上。 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在外漂泊的旅客,一切都是那么的陌生,只有靠近江边的月亮离自己最近,也是最熟悉的。让游子的内心不由的多了几分惆怅。 二、用月色的悲凉凄清,表达自己的怀才不遇和遭遇被贬的悲剧心境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科举考试中,张继落榜了,倒睡在归家途中的客船上,面对漆黑的夜和刚刚沉下去的又像在逃避的月,他辗转难眠,尽管四周非常安静,唯有江枫、渔火而已。兴许,月也不忍见到这么颓废的张继,暗自伤叹一隅。夜深了,月更沉默了,只听得寒山寺里钟声一波一波传入耳鼓,像敲打着诗人脆弱的心。没有了辉煌的未来,没有了自豪的壮气,躺下的志气也被黑夜吞噬了。这深刻的失落,这铭心的万分感慨,都由这黑夜、这孤月翻出了新意。 古人一般都是为官清廉,敢于直谏,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结果许多正直的文人遭到排挤被贬。而月亮光洁的颜色,象征着他们纯洁的秉性,还有孤高,无人理解和赏识的那种痛苦。如苏轼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这首词写于他被贬黄州之时,是一首咏物词,咏一只孤独寂寞的鸿雁。词的开头,便用缺月、疏桐等景物渲染了一幅凄清、幽冷的气氛,为下文孤鸿的出现设置了特定的场景。作者借对这只离群失伴、形单影只孤鸿的描写,表现了自己在受到政治迫害后,孤独的处境和悲伤心情。这和他的《记承天寺夜游》中的“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尓。”相照应。

朱淑真诗词中的女性形象

从“娇痴不怕人猜”到“愁病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 ——论朱淑真诗词中的女性形象 摘要:朱淑真是宋代与李清照齐名的女词人,人称“赵宋词女,李朱名家”,著有《断肠集》诗词200余首,词格清空婉约,诗词多忧愁幽怨之语。朱淑真纯女性的书写,以女性独特视角观察体验人生,写出篇篇打动人心的血泪诗篇。其中塑造了丰满立体有层次感的众多动人女性形象,可以看做词人自己真实的一生写照:美丽纯真的少女,甜蜜幸福的新婚少妇,日久生怨的愁妇,与愁肠欲断的弃妇,几乎把古代诗词中吟咏的所有女性都涵盖了。而纯女性自然真实的书写妇女内心的悲苦,又远胜于“男子做闺音”,在古代诗词史上留下灿烂的一笔。 关键词:朱淑真不幸婚姻《断肠集》女性形象纯女性书写 Abstract: Zhu Shuzhen is as famous as Li Qingzhao, called "Song Zhao authoress, Zhu Li Masters". With a " V olume of Heartbroken," more than 200 poems, words graceful and sorrow language of hidden bitterness . Zhu writing for women only, with a unique perspective on the female experience of life and move people by writing poems with tears and blood . A full three-dimensional shape which has many layers and moving image of women as the word can be a real life portrayal of herself: a beautiful innocent girl, sweet and happy young woman, married long period of time complaining of the unhappy woman, abandoned wives , almost all female images in ancient poetry are covered. Pure natural real women writing women's inner misery, but also far better than "the man to do the inner sound".Make a brilliant stroke in the history of ancient poetry. Keywords: Zhu shuzhen; unfortunate marriage ; V olume of Heartbroken; female images ; for women only writing 朱淑真,号幽栖居士,作品为宋代魏仲恭辑录《断肠集》。关于她的生平、身世历来说法不一,较通行说法是南宋初期人,祖籍安徽,后移居浙江杭州。朱淑真是宋代与李清照齐名的女词人。近代词人况周颐说:“易安淑真,尤为闺阁隽才。”陈廷焯也对淑真才华做出高度评价:“朱淑真词,风致之佳,词情之妙,真不亚于易安。宋妇人能文者不少,易安为冠,次则朱淑真,次则魏夫人也。”①淑真擅于运用纯女性的视角观察生活,抒发女性独特的生活感受与生命体验,塑造了真实可感的女性形象:我们细心体会,可以看到词人,从美丽纯真的少女,到短暂甜蜜相思的新妇,日久生怨的愁妇,大胆反抗终至疏离愁肠欲断的弃妇,一生多舛的经历,词人一点点磨灭生命的光彩与青春,引起我们对“断肠词人”的关注与同情。 ①陈廷焯《词坛丛话》唐圭璋《词话丛编》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 1986 ,3725页

试论唐诗中_桥_意象的文学特征

作家杂志Writer Magazine2010No.12古典文学新探 摘要意象是凝结了主体生命意识和审美理想的感性显现。在唐诗中,桥是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意象,在不同诗人的笔下,其意义早已超越了桥这一交通设施本身。对“桥”意象的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对我们了解唐代的文学发展、情感流变、文学特征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桥”意象的发展流变,并对其意象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 关键词:唐诗桥意象渊源和发展文学特征分析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 桥,自古以来就是人民生产生活中所经常遇到的、必不可少的交通设施。新华词典上对于桥的解释是:“架在水道上或者空中有利于通行的建筑。”据不完全统计,在所有的唐诗中,涉及到“桥”的作品就有1096首。用今天的话说,“桥”可以算是唐诗中热门的词汇了。而所谓意象,是指主体的审美认知和审美情愫与客体物象实现化合的心理形态,同时也氤氲于这种心理形态的物态化表现之中,它是主体艺术思维及其情感活动的结果,是凝结了主体生命意识和审美理想的感性显现。唐诗中“桥”的意象,已经不单单是一个客观的景物或者设施,而是蕴含了诗人特有的情感因素,承载了唐代社会、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其意义早已超越了桥这一交通设施本身。对于这一意象特征的综合分析,对于我们了解唐代的文学发展、情感流变、美学特征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桥与唐诗的渊源及桥在唐诗中的流变发展 前文中已经提到,桥首先是一种交通工具。在原始社会生产力还不发达的时候,我们的祖先踏着石头过河,顺着遛索过山,后来随着生产力的逐步发展,逐渐有了桥的出现,它将水的两岸,山的两边连接起来,大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不但延伸了人类的脚步,扩展了人类的道路,也发展了人类的思维。桥在人民的心中逐渐演化为一种连接,一种结合,一种伸展,一种离别。 众所周知,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强大的封建王朝,随着唐王朝的大一统局面的产生,中国的版图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最大化,而疆域的扩大,也带来了地理环境的多变,产生了对桥的需要。加之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发达的国家,国力强盛,科技先进,使得建造各种材质、类型的桥,有了可能。在《平江图》这幅画中,仅苏州的桥就有395座之多,苏州一地就已如此,可见当时全国桥的数量之多。而唐代诗人们多喜欢缘水路出行,各种桥的意象也因此尽收眼底。在桥上行走,且歌且咏,好不畅快!而当时的人的迎来送往又多喜欢在桥边把酒话别,桥也自然就带有了许多感伤、离别的色彩。众多数量的桥以及发达的唐诗文化,使桥自然成为了唐诗中被频频引用和描绘的意象之一。 二唐诗中关于桥的作品简述 唐代的桥应有尽有,杜甫《野望因过常少仙》中的“野桥齐度马,秋望转悠哉”;赵璜《七夕诗》中的“乌鹊桥头双扇开,年年一度过河来”;李白《秋登宣城谢北楼》中的“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岑参《送狄员外巡按西山军得霁字》中的“泉浇阁道滑,水冻绳桥脆”等等。各种类型、材质的桥在诗人的笔下姿态各异,气象万千。与之相对的,还有一些具体的桥的描写,它们作为桥中的杰出代表,常常出现在不同诗人的作品中,例如灞桥。灞桥位于今西安城东12公里处,唐代时,这座桥上曾经设有驿站,凡是要出门远行的亲人朋友,多在这座桥上分手,所以唐诗中对于这座桥的描写大多都带有伤感的色彩,例如,黄滔《壬癸岁书情》中的“惆怅灞桥路,秋风谁入行”;裴说《柳》中的“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谭用之《寄岐山林逢吉明府》中的“莫役生灵种杨柳,一枝枝折灞桥边”等等,每一句带有对灞桥描写的诗歌,背后都有着一个伤感的故事。又如渭桥,在今咸阳东10公里处,它是当时长安最为繁华的桥之一,也正是由于其所处的繁华位置,使其常常成为众多诗人描写的对象,例如:韩《羽林少年行》中的“骏马牵来御柳中,鸣鞭欲向渭桥东”;费冠卿《久居京师感怀诗》中的“马嘶渭桥柳,特地起秋声”;白居易《马上晚吟》中的“上阳落叶飘宫树,中渡流澌拥渭桥”。因诗人笔下的渭桥,角度、姿态和情感色彩各不相同,从而使这座古老的渭水桥,成为集各种情感于一身的名桥。此外,还有板桥。从名称上看,顾名思义,就是木板桥,这类桥没有灞桥的气势,没有渭桥的繁华,也没有二十四桥的著名,但是正是这些无名的板桥,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任由风吹雨打,却没有一句埋怨,有的只是浓浓的、质朴的生活气息,像是我们的劳动人民一样平凡而又坚韧。而诗人们对它们的描写,就像是描写一个日常景物一样随心、自然、真实。例如:刘长卿《赴江西,湖上赠皇甫曾之宣州》中的“流水通春谷,青山过板桥”;韩《送崔秀才赴上元兼省叔父》中的“烟开日上板桥南,吴岫青青出林表”;卢纶《送宋校书赴宣州幕》中的“春行板桥暮,应伴庾公还”;王建《雨过山村》中的“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等等。 三唐诗中“桥”意象的文学特征探析 1穿越时空变幻的历史之桥 (1)见证了大唐由盛到衰的历史进程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历史中,一座座桥就像是一个个历史的老人,见证了一个个王朝由盛到衰的全部过程。自唐太宗李世民以来,唐朝的发展逐渐成上升趋势,诗人们通过对桥的描写,记录了这一段盛世时期,如杨师道《阙题》中的“汉家伊洛九重城,御路浮桥万里平”;崔颢《渭城少年行》中的:“渭城桥头酒新熟,金鞍白马谁家宿”;还有王昌龄的“汾桥之上,旗盛车隆,依仗庄严;万国相从,盔明甲亮。”从诗人的笔下,我们看到了初唐盛世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盛况。而随着中唐的安史之乱,唐朝开始由盛转衰,诗人们也把桥作为借物抒情的对象,进而表达他们对国家、对民 试论唐诗中“桥”意象的文学特征王浩宇 肥兆 雄羽 雄羽 131

“雪”意象(题材)诗歌用韵归纳解析

班级:中文0301 学号:08 姓名:缪三红 “雪”意象(题材)诗歌用韵归纳 本人从“雪”题材或有“雪”意象的唐诗中随机抽取了68首进行了归纳。 上平,一东 首句入韵: 2首《吟兴自述》(齐己)、《冬日暮旅泊庐陵》(陈陶) 首句不入韵:2首《对雪》(杜甫)、《冬日题兴善寺崔律师院孤松》(刘得仁) 上平,二冬 首句入韵:(无) 首句不入韵:1首《冬日作》(裴说) 上平,三江 首句入韵:(无) 首句不入韵:(无) 上平,四支 首句入韵: 1首《早春雪中》(杨凌) 首句不入韵:5首《和吴侍御被使燕然》(卢照邻)、《酬王六寒朝见诒》(张九龄)、 《孟冬》(杜甫)、《雪天》(元稹)、《春寒》(徐凝) 上平,五微 首句入韵: 2首《横吹曲辞。入塞》(刘希夷)、《入塞》(刘希夷) 首句不入韵:2首《岁夜喜魏万成、郭夏雪中相寻》(刘长卿)、《悼伤后赴东蜀辟 至散关遇雪》(李商隐) 上平,六鱼 首句入韵:(无) 首句不入韵:1首《行军雪后月夜宴王卿家》(岑参) 上平,七虞 首句入韵: 1首《苦吟》(贯休) 首句不入韵:(无) 上平,八齐

首句入韵:(无) 首句不入韵:1首《题新栽小松》(刘得仁) 上平,九佳 首句入韵:(无) 首句不入韵:(无) 上平,十灰 首句入韵: 2首《春雪》(东方虬)、《早春咏雪》(王初) 首句不入韵:3首《梅花落》(卢照邻)、《和张丞相春朝对雪》(孟浩然)、《和 韩郎中扬子津玩雪寄严维》(李嘉祐) 上平,十一真 首句入韵:(无) 首句不入韵:2首《咏雪》(骆宾王)、《长安雪后》(杜牧) 上平,十二文 首句入韵:(无) 首句不入韵:1首《村雪夜坐》(白居易) 上平,十三元 首句入韵:(无) 首句不入韵:1首《寓居岳麓,谢进士沈彬再访》(齐己) 上平,十四寒 首句入韵:2首《早春雪中》(戎昱)、《初冬夜饮》(杜牧) 首句不入韵:2首《终南望馀雪》(祖咏)、《终南秋雪》(刘禹锡) 上平,十五删 首句入韵:(无) 首句不入韵:1首《观地狱图》(贯休) 下平,一先 首句入韵:2首《奉和圣制喜雪应制》(宗楚客)、《送别》(李白) 首句不入韵:2首《赴京途中遇雪》(孟浩然)、《送人从军》(杜甫) 下平,二萧 首句入韵:1首《冬夜送人》(贾岛) 首句不入韵:1首《春雪题兴善寺广宣上人竹院》(杨巨源) 下平,三肴 首句入韵:(无) 首句不入韵:(无)

古典诗词中常见意象的含义

古典诗词中常见意象的含义马国轩 杨柳表现离情别恨或柔情 杨花象征离散 梧桐表现寂寞惆怅、凄苦凄凉悲伤 木叶表现惆怅落寞的心境 梅花象征高洁或不屈不挠纯净洁白 兰花象征高洁、美好 菊花象征隐逸、高洁、脱俗、高雅 竹象征正直、不从俗、向上、有气节 桃花形容美女的容颜牡丹表现富贵、美好 松柏高洁、坚强、坚贞或富有生命力 绿叶表现希望、活力 黄叶象征新陈代谢或表现美人迟暮 禾黍表黍离之悲(对昔盛今衰的感叹) 草①表现生生不息和希望②表现荒凉、偏僻 ③象征地位、身份的卑微花落表现失意、人生挫折或惜春之情,感伤黄粱表现虚幻的事或欲望的破灭 花开象征希望、人生的美好 鸳鸯常喻夫妻,表现夫妻情深 鸿雁表现书信、两情交往或思乡之情 鹧鸪烘托荒凉破败或惆怅落寞 杜鹃哀怨、悲伤、凄凉 燕温情、惜春、爱的思念、沧桑、漂泊、信 猴猿表现凄厉、哀伤、孤寂,愁苦 鹰表现刚劲、自由或大志 鱼表现自由、闲适 乌鸦不祥之物或比喻小人、凡夫俗客 沙鸥表现人生的飘零或伤感愁怀 青鸟指代情人的使者 太阳表现希望、活力或时光流逝 细雨表现生机、活力或缠绵的友情、爱情 细雨潜移默化的教化 夕阳比喻年老或表现失落、悲叹沧桑 月亮 ①象征人生的圆满、缺憾; ②表现亲人的团圆、分离; ③寄托思乡、思亲之情; ④表现旷达、潇洒,美丽,冷清 霜象征人生无常易老,表前路坎坷 雪象征纯洁、高洁或表环境的恶劣 露比喻人生短促、生命易逝 暴雨象征热情或残酷,荡污秽的力量 春风表现希望、旷达、欢娱、得意 1

西风表落寞、惆怅、思归、烘托衰败 浮云表现游子漂泊、飘零晴天表现光明、欢娱 浓云表现愁肠压抑 阴天表现压抑、愁苦、寂寞 玉象征高洁、脱俗 尺素指代书信 吴钩佩带的刀剑,看吴钩,建功立业的抱负 珍珠表现美丽、纯洁无瑕 船漂泊、无拘无束,自由旷达 红色象征青春、热情,表现喜事 白色象征纯洁无瑕,表现丧事 绿色象征希望、活力、和平 黑色表现黑暗、绝望或神秘 蓝色表现高雅或忧郁 黄色象征温暖、平和紫色表现高贵、神秘 桑梓家乡,表现怀乡之情 西楼排遣忧伤或遥望故国、故乡、爱人、友人的伤心之楼南园泛指花草园林 落日惆怅冬雪冷峻 秋雨忧愁流水叹惋、时间流逝 落叶失意、伤感丁香指愁思或爱恋情结 大漠苍凉旷野凄清 红豆相思 竹林闲趣、隐逸孤灯孤苦、羁旅凄凉,思乡怀人秋虫凄凉故园乡愁 烛相思、别愁 枯藤萧瑟、荒凉 古琴知音 古道荒凉 飞鸟空远 长亭送别 楼兰西域古国名,表现卫国立功 关山指遥远的地方,多用以表现怀乡、思人 阳关古地名,指代离别送行的歌 莲“怜”谐音双关,借以表达爱情 阑(栏)干象征着思念、寂寞、离愁 孤雁思亲,思乡,孤独 寒蝉悲凉、离愁别绪 梅子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

论明清黔诗中的北盘江意象

论明清黔诗中的北盘江意象 摘要:北盘江作为一个地理名词,它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区域代表,而且还有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涵。许多关于北盘江意境的诗出现在明清时期。本文就是通过对这些诗的梳理,对北盘江意象进行透视分析,进而归纳出北盘江五个方面的地方意象,即漫天瘴气、地势险阻、荒凉僻远、羁旅客愁和边塞寒苦,由此来认识北盘江在明清时期的微妙地位和有关对北盘江富于时代特色的地理感知。 关键词:北盘江地域形态黔诗诗歌意象文化感知 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朱光潜曾说过:“诗是人生世相的反照”,诗歌里面同样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真意。一个个特定的诗歌意象就象是一面面镜子,从不同角度反映出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理想、文化心理以及文化发展历程等方方面的信息。近几年来,有关诗歌意象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单以地域诗歌意象为对象的研究也层出不穷,但大量的都是以盛行的唐代诗歌为出发点,且以某一具体的物为对象,如月亮、风、兰花、鹤等等。而以某一地域为研究对象的不是很多,在这些地域意象的研究当中,大多是以某个比较大的区域,如江南、岭南、萧关、边塞等区域。如左鹏的《论唐诗中的江南意象》、罗媛元的《唐人在岭南诗歌意象中的书写》、安正发在《唐诗中的萧关及其文化意蕴》以及李智君的《诗性空间:唐代西北边塞诗意象地理研究》等。而单单以一个比较具体的地方为研究对象的少有人提及,且只在探讨明清诗歌意象方面研究论的著相对来说就更少了,尤其是边疆与民族地区,作为汉族文化精英想象中的“异域”与有待教化之区,更是少有相关的研究涉及了。本文试图以范围较小且较具体的贵州西南部的北盘江为特定对象,只归纳明清黔诗中所描绘提及的北盘江,从而来探讨明清诗人笔

初中古诗词常用意象整理

古诗中常见的意象 1.植物类 2.动物类 3.乐器类 4.自然类 5.场所类 一、植物类(比喻或象征):芳草、芭蕉、梧桐、松柏、竹子、梅花、兰花、菊花、牡丹、桃花、扬花。 1.芳草 (1)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乐府诗: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2)表现生生不息和希望: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3)( 离别、荒凉、思乡怀人) 如《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2.莲: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3.梅花:高洁、气节、坚韧、顽强的生命力,不屈不挠的品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卜算子》: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他们都在对梅花的描写中寄托了一种高洁的品格。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4.松柏:象征孤直顽强、坚贞不屈。《论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5.竹:气节、正直、虚心、高洁、积极向上、顽强的生命力,不屈不挠。亭亭玉立,挺拔多姿,蒸蒸日上,以其“遭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的品格,赢得古今诗人的喜爱和称颂。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6.“柳”的意象(送别,留恋,思乡伤感)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1)“柳”“留”二字谐音,经常暗喻离别。“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三句,表现了柳永对恋人的怀念。 (2)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抒发了许浑对故乡的无限牵挂。 (3)”柳”絮飘忽不定,常作遣愁的凭借。“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几句,形象地诠释了贺铸此时忧愁的深刻程度。

诗词赏析:李白《咏桂》

诗词赏析:李白《咏桂》 咏桂 唐代:李白 世人种桃李,皆在金张门。 攀折争捷径,及此春风暄。 一朝天霜下,荣耀难久存。 安知南山桂,绿叶垂芳根。 清阴亦可托,何惜树君园。 译文 选拔官员,都是官僚子弟优先。 都想找门路找捷径,好趁春风得意。 像桃李花那样的,很难长久保持艳色荣华。 他们不知道南山上的桂花树,常年绿叶垂阴。 在桂花的树阴下乘凉,凉爽又芳香,你何不把桂花种植在你的庭院? 赏析 桂花概括 桂花,别名木犀、岩桂、十里香。桂花因其叶脉形如“圭”字而得名,据宋代诗人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记载:“凡木叶心皆一纵理,独桂有两道如圭形,故字从圭。”桂花之名由此而来。

桂花是我国传统名花,自古以来深受人们的喜爱。据文字记载, 桂花在我国已有2500多年的栽培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山海经》中就提到:“招摇之山,其上多桂。”屈原在《九歌》中也吟道: “援北斗兮酌桂浆,辛夷车兮结桂旗。”桂浆指的是用桂花酿造的美酒,桂旗是用桂花做成的旗帜,以装饰车辆;《九歌·湘君篇》中也 多次出现“桂舟”、“桂棹”、“桂栋”等词汇,这说明,当时楚国 的人们在酿酒、生活用具以及建筑材料等方面,已经广泛使用桂花树了。《吕氏春秋》中对芳香馥郁的桂花更是赞赏,称之为“物为美者,招摇之桂”。 汉代以后,桂花的观赏价值逐渐显现出来,人们开始将自然野生 的桂花引种驯化,实行人工栽培。据《西京杂记》记载:“汉武帝初 修上林苑,群臣远方各献名果奇花异树,其中有桂十株;武帝破南越后,兴建扶荔宫,广植奇花异木,其中有桂一百株。”司马相如的 《上林赋》中也相关于栽种桂花的描述。唐宋时期,桂花已经从宫廷 栽种普及到了民间庭院栽植,于是,咏桂吟桂也蔚然成风。 桂花桂花 唐张九龄赞美桂花是:“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感遇》)李白在《咏桂》诗通过与桃李趋势媚俗的对比,赞颂秋桂清雅高 洁的品性。诗人王绩的《春桂问答》也通过对比的手法,衬托出桂花 超凡脱俗、刚劲凛然的美质,其诗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颇具特色,“问春桂,桃李正芬华,年光随处满,何事独无花。春桂答:春华讵 能久,风霜摇落时,独秀君知不?” 古人云:“凡花之香者,或清雅或浓郁,二者不可得兼。”而唯 独桂花之香既清芬飘逸又浓郁致远。宋代诗人洪适的《次韵蔡瞻明木 犀八绝句》一诗对桂花的香气做了形象传神的描述:“风流直欲占秋光,叶底深藏粟蕊黄。共道幽香闻十里,绝知芳誉亘千乡。”桂花所 以也被人们称为“十里香”;而宋代邓肃赞誉桂花的香味是,“雨过 西风作晚凉,连云老翠入新黄。清风一日来天阙,世上龙涎不敢

李清照诗词与其中的女性角色

李清照诗词与其中的女性角色 在中国文学史上,李清照作为一个女性作家,有其突出的和独特的地位。她的作品对女性的生活和内心的描写,更是女性微妙而复杂的感情世界的成功反映。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宋代词作家多为男性,以男性作家描写女性的生活,代女主人公立言,对女性的思想、内心缺乏深入的了解,只有到了李清照,才开始了对女性内心世界的真正严肃而又深刻的剖析。”[1] 对于李清照的研究成果丰盛,李清照和其诗词中体现的女性意识的紧密联系也一直被学者所关注着探讨着,例如朱学忠的《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试析李清照词中塑造的女性形象》[2]、曾小丹的《浅论李清照词中女性内心刻划的成就》[3]、周玲的《李清照词女性形象的性格美》[4]、李蔚会的《略论易安词的闺音特色》[5]等,这些研究论文都评论了李清照词通过对女性形象的刻画表现出对女性内心世界的把握。正如马殿超所说,“从李清照的词里我们看到了一个以深婉绵密的情感来打动人的,具有阴柔之美的中国古典女性的形象”,同时也提到了她的诗则表现了男性阳刚之美。[6]而传信、王冬梅的研究文章则从李清照和白朗宁夫人两位中西女性作家诗词的比较入手,讨论了她们相通的女性内心世界和在爱情上不同的表现方式。[7]而我的这篇文章能力所限不能达到这样的文化深度或地域广度,因此仅就其他男性作者与李清照诗词中演绎的女性角色做一个比较浅析。 词本有“男子而作闺音”的传统,而男性菁英文人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和真正的女性诗人李清照笔下的任务有何不同呢?通过一些实例,或许可窥一二。比如韦庄描写少女含情道“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思帝乡》)。李清照的少女则“蹴罢秋千,

我心中的唐诗宋词

我心中的唐诗宋词作文 唐诗宋词风光旖旎,在我心中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光影&& 唐宋是我们诗词文化最鼎盛的时期,是中国文化的高峰。孟浩然、王维的宁静淡泊,岑参、高适的边塞长吟,李白的浪漫奔放,杜甫的乱世悲歌&&星光灿烂的诗坛是唐代文学乃至中国文学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誓言给我鼓励;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魄让我向往;白居易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的乡愁让我心酸;刘禹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哲理给我启迪&& 宋代词人们高奏过悲壮威武的慷慨悲歌,低吟过委婉动人的缠绵情话,悲叹过心疲气短的穷途末路&& 我渴望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悲叹李清照的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我向往辛弃疾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我感慨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唐诗短而精炼,掷地有声;宋词长而有韵,回味无穷。 迷人皎洁的汉宫秋月令我心驰神往,倾国倾城的燕瘦环肥使我魂牵梦绕&& 唐诗宋词那或雄壮或惆怅的意境是否让你身临其境?唐诗宋词那或勉励或警示的言语是否让你有所感悟? 唐诗宋词不仅是一种文化,也是一段历程,更是一个传奇!它所代表的是一个个永远令人陶醉的王朝。 每次读到唐诗宋词,我都会有一种全部占有的冲动,这,也许就是它的魅力所在吧!唐诗宋词,是你,在我心头激起了一圈圈的涟漪。我心中的唐诗宋词作文 经历风雨的冲刷,接受岁月的考验。穿越时空,我接触了唐诗宋词。 那一篇篇词,一首首诗,向我展现了一幕又一幕的激动人心的画面。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使我看到杜甫笔下泰山的雄伟壮阔,也更深刻地体会了诗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让我看到李清照醉归的愉悦,日晚倦梳头更让我明白她的疲惫与悲痛,国破家亡的悲哀使她的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时局动荡是她的忧虑,却也是无奈。 读唐诗宋词,我跨越了时间与空间,与诗人对话,在短小精简的语句中读出了人生的理想与追求,唐诗宋词,是一段段情,它美;唐诗宋词,是一幅幅画,她美。她的美,吸引了我。 读辛弃疾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我仿佛置身古代战场,切身感受到战争的激烈和将士们在疆场挥洒热血的豪情万丈;读陆游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我仿佛进入诗人的梦想王国,他一心想要报效国家,为国杀敌的爱国思想深深感染了我;读苏轼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是诗人的豪情壮志的体现,诗人渴望驰骋疆场,老当益壮的情怀使我精神振奋。 读唐诗宋词,我走过了历史,在现在和平的年代里,我也感受到战争的激烈和诗人们想要在疆场的愿望,唐诗宋词,记录着历史,也连接着现在。 在诗人们心中,月亮总带表着思念。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只是那皎洁的月光就勾起了诗人无限遐思;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虽然与亲人共享一轮明月,但思念之情却也更加浓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诗人对亲人的美好祝愿,那明月,寄托了多少人的期盼与思念,也不知道现在的月亮还能听得到那些声音吗? 读唐诗宋词,我有过沉思,月亮转过了千年,依然不变,思念延续到今天,依然不变,唐诗宋词,带给我亲人离别的辛酸,却让我更感受到月圆团员的美好与珍贵。 唐诗宋词,带我走过了历史,给了我理想与追求,让我体会到诗人的喜怒哀乐,也让我

古诗词中常见意象的象征意义

古诗词中常见意象的象征意义 一、草木类: 1、草木的繁盛(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如《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开满野花,乌衣巷已失去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点出了时代更替、物是人非的盛衰兴亡之感。 2、草( 离别、荒凉、思乡怀人) 如《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3、黄叶、枫叶、落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时光飞逝,漂泊。) 如《苏幕遮》(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黄叶就是勾起游子思乡的东西,异旅他乡,仰望苍穹的碧蓝,只见黄叶飘飞,不由使游子联想自身漂泊异乡的怅惘,勾起寂寞乡愁。 4、松柏(正直,高洁、傲岸,常青、顽强的生命力)诗歌常用松柏象征孤傲正直耐寒的品格。如:《青松》(陈毅)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5、竹(气节、正直、虚心、高洁、积极向上、顽强的生命力)亭亭玉立,挺拔多姿,以其“遭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的品格,赢得古今诗人的喜爱和称颂。 《竹岩》(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本诗赞美了立于岩石之中的翠竹坚定顽强、不屈不挠的风骨和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禀性。张九龄的《和黄门卢侍御咏竹》诗言简意赅地赞道“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苏轼的《於潜僧绿筠轩》有咏竹名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6、梅花(气节、高洁、坚韧、顽强的生命力,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如《白梅》(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墨梅》(王冕)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他们都在对梅花的描写中寄托了一种高洁的品格。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7、柳(送别,留恋,思乡伤感)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如《渭城曲》(王维):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二、花卉类: 8、落花(时光飞逝,青春不在、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浪淘沙》(李煜)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阑,无限关山,别时容易见时难。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 9、菊(高洁,隐士,顽强的生命力)菊花,作为傲霜之花,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

唐诗中月亮的意象

唐诗中月亮的意象 一、抒发作者个人情感的意象。 中国古典诗歌一向以含蓄蕴藉为美,诗人往往不直抒胸臆,而是寄情于物、托物言志,创造出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境界。当天边的一轮圆月打上了诗人主观情感的烙印后,就不再是客观存在的无意识的事物,而是能动地反映了诗人思想情感的意象,“月”的意象在这方面总结起来有五点: 其一是借“月”的意象表现作者对于自然世界的思考。作者通过月亮表达的思考是双重的,一方面借月亮的意象思考如何正确看待大自然。例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潋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和“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里的“月”反映的是内心的宁静和对天地寄予无限希望的真实流露。李白的“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则把月亮升华到了晶莹剔透的境界,以自然的纯洁对应人心灵的纯洁。把月亮作为最美好、最纯洁的象征。而在另一方面,由于在人类的印象中,月的盈亏往往又与圆满、欠缺等事物相联系,所以借月亮表现的是对茕茕孑立,回避自然,消极出世的思考。尽管曹丕早有了“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的诗句,谢灵运也写过“明月照积雪,北风劲且哀”等哀愁的诗句,但是对月抒发愁苦的思索在唐代的诗歌中依然有很大的反映。除了人们熟知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以外,还有“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的凄恻孤寂;“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蕴藉深沉;“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的潸潸泪下……在历代文人的笔下,月作为人类对于自然的思考所表露的意象,构思巧妙而想象丰富,笔法空灵而抒情婉转,从而获得了后人极高的评价和不朽的艺术生命力 其二是送别之作中以“月”体现离别的意象。古人离别之苦甚于其他,“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离别时的那种落寞与惆怅的心情是无以言表的,面对即将离去的亲朋好友,只能是“我寄愁心与明月”,此时此刻的月亮相应的更带有几分凄切伤感的色调。由于古代交通和通讯不发达,往往“劝君更尽一杯酒”之时就是今生诀别之日,因而这些送别作品中所写的月亮都具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点,即“月”的意象都并非象征团圆的“圆月”、“满月”,而是所谓的“残月”、“新月”。萋萋满别情,对于这一点,我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是从纯自然科学角度分析,古人远行时,大多启程于黎明之时甚至夜半时分,此时月将西斜,月亮表现出来的特点便是残缺的、朦胧的,因此,运用“残月”、“新月”等意象是符合实际的,是对现实世界的客观描写。二是从心理角度分析,“残”与“缺”同意,“残月”即“缺月”,“残月”与“新月”这些都是不团圆的象征,所以,天边显现的一弯钩月,正是对应了分离的痛楚,是离别之人内心伤感的生动而贴切的写照。 其三是关于“月”的情爱意象。古人认为天人感应,因而月就变成了心中爱情的倾诉对象。恋人孤枕难眠,夜之将半,能陪自己的或许就只有那天边的那一轮圆月了。对月形单,多少人在月的柔光中继续着自己梦一般的爱情。爱情作为人类文学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在历代诗歌中占有很大一部分空间,那些描写男女间纯真爱情生活的作品,读来让人有一种纯朴温馨之感,回味无穷。而在这类表达爱情的唐诗作品中,“月”的意象除了用来烘托渲染幽会时那种恬静温馨、柔情蜜意的氛围之外,也是借月亮的皎洁无瑕来象征青年男女间爱情的纯真,给人以美的享受。“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的缠绵,“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的悲凉,“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的寂寥,情到深处,月便自然与情爱相连了。月是一种表达情与爱的最佳寄寓和祝愿。孟郊的“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深挚的情与爱,化为“曾经沧海难为水,除

《古诗十九首》思妇形象

《古诗十九首》思妇形象 罗丹 (河南教育学院中文系郑州 450046) 【摘要】《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诗中出现的众多思妇形象体现了东汉末年文人的生命哲学、价值追求、思想意识等,这些思妇形象成为当时文人的生活渴望和精神寄托。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思妇;相思;哀怨。 The Missing Women Image of Nineteen Ancient Poems LuoDan (Chinese Department of Henan Institution of Education Zheng Zhou 450046) Abstract:Nineteen Ancient Poems represents the highest achievements of the Han dynasty literati cource of poetry,poetry in many missing women image shows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literati’s philosophy of life,the pursuit of value,ideology,the image ofyearning women became the lierati life desire and spirit. Keaword: Nineteen Ancient Poems,Missing Women,Acacia,sad. 《古诗十九首》最早著录于梁萧统编著的《文选》卷二十九,题目为“古诗”,共有十九首五言诗。目前学者一般认为《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中下层文人所作,不是作于一时一地,而是不同时代不同作者所作作品的集合。自问世以来,受到历代评论家的推崇和高评,如刘勰在《文心雕

古诗词中常见意象的象征意义

古诗词中常见意象的象征意义

————————————————————————————————作者: ————————————————————————————————日期: ?

古诗词中常见意象的象征意义 一、草木类: 1、草木的繁盛(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如《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开满野花,乌衣巷已失去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点出了时代更替、物是人非的盛衰兴亡之感。 2、草( 离别、荒凉、思乡怀人) 如《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3、黄叶、枫叶、落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时光飞逝,漂泊。) 如《苏幕遮》(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黄叶就是勾起游子思乡的东西,异旅他乡,仰望苍穹的碧蓝,只见黄叶飘飞,不由使游子联想自身漂泊异乡的怅惘,勾起寂寞乡愁。 4、松柏(正直,高洁、傲岸,常青、顽强的生命力)诗歌常用松柏象征孤傲正直耐寒的品格。如:《青松》(陈毅)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5、竹(气节、正直、虚心、高洁、积极向上、顽强的生命力)亭亭玉立,挺拔多姿,以其“遭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的品格,赢得古今诗人的喜爱和称颂。 《竹岩》(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本诗赞美了立于岩石之中的翠竹坚定顽强、不屈不挠的风骨和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禀性。张九龄的《和黄门卢侍御咏竹》诗言简意赅地赞道“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

古典诗歌中常见意象的象征意义归纳

古典诗歌中常见形象的归纳 一、自然形象与客观物象的象征意义归纳。 一)、植物类: 1、梅花—— 象征高洁、不屈不挠的品格。 例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山园小梅》)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2、芳草:比喻离别的愁绪或表现生生不息、希望。 3、芭蕉:常与孤独、忧愁、凄凉(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4、梧桐:表示凄苦、寂寞、惆怅。7、松柏:象征孤直、顽强。 5、菊花:象征高洁、隐逸、脱俗。8、桃花:象征美女的容颜。 6、牡丹:象征高贵、富贵。9、杨花:象征飘零、离散。 二)、动物类: 1、杜鹃—— 表哀怨、凄恻、思归或冤魂悲鸣。 例: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 2、杜鹃啼叫声像是“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引起人们的“乡愁乡思”。 3、乌鸦:在古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时比喻小人或凡夫俗客。 4、鸿雁、青鸟:在古代诗歌中是传书的信使。 5、孤雁(孤鸿):表达漂泊流离、孤凄忧虑的羁旅之情。或孤傲、孤高和受尽迫害等情感。 6、蟋蟀(促织):表示惆怅。 7、猿啼:表现凄厉、哀伤。 8、蝉: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比喻高洁的人品。 9、燕子:春天的象征,表示喜庆。 三)、乐器乐曲类: 1、羌笛、胡笳——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凄切之音,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往往表示戍边思归。 例: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2、阳关——古地名,指代离别送行的歌。 例: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四、送别场所: 1、南浦:水边送别的场所。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代名词。 2、长亭:陆上的送别场所。 3、西楼:或指代闺房,或指代曾经聚会之所,或指代孤独寂寞的居所,或指代登高望月怀远的地点。在诗词中,西楼多属泛指,常指伤心地,是排遣忧伤或遥望故国、爱人、友人的处所。 凭栏:或者表示怀远,或者表示凭吊,或者表示抑郁愁苦,或者表示慷慨激昂。

论宋词中女性形象

论唐宋词中女性形象 宋词中的女性形象,要分为两种,一种是男性词人笔下的形象,一种是女性词人笔下的形象。 那么先说说男性词人笔下的女性形象。 最典型的,莫过于怀着闺怨的思妇形象了。宋词中的女性多是丈夫远离家乡,独自守在闺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对于丈夫的思念自是难以自已。如温庭筠的《望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这首词写商妇思念丈夫柔肠寸断的情景,写她由倚望到断肠的心情变化,反映了商妇的闺中愁苦。 再如晏几道的《生查子》:“无处说相思,背面秋千下。”秦观《画堂春》:“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这样的女性形象往往是性情温婉的,词人写作时带着怜惜的心情。 其次,是男性欣赏对象的形象。如温庭筠《更漏子》:“金雀钗,红粉面,花里暂相见。知我意,感君怜,此情须问天。香作穗,蜡成泪,还似两人心意。珊枕腻,锦衾寒,觉来更漏残。”《女冠子》:“霞帔云发,钿镜仙容似雪。画愁眉,遮语回轻扇,含羞下绣帏。玉楼相望久,花洞恨来迟。早晚乘鸾去,莫相遗。”这两首词中的女性形象完全由一些代表女性容貌的性别符号组成,而缺乏对女性的内心世界的深层挖掘。在这样的词里,女性的社会性被淡化了,词人只突出了她们的性别特征,在这里女性只是被看的对象,被物化,只是男性心中不真实的美女。 然后是市井女性。 市井中的小女子,没有受到过多的礼教束缚,她们有的泼辣,有的温婉,她们敢于追求婚姻幸福,敢爱敢恨敢妒,性格外露有时不免轻狂浅薄。比如唐代的一首小词《菩萨蛮》:“牡丹滴露真珠颗,佳人折向筵前过。含笑问檀郎,花强妾貌强。檀郎故相恼,只道花枝好。一面发娇嗔,碎捋花打人。”词中的女性既有小女儿的娇媚之态,又有恼羞之怒的暴戾之形。在今天我们看来是没有什么奇怪的,可是在封建礼教时期,这样的女儿形态实在难为人所接受。那时对女性的要求普遍是温柔贤淑,走路亦步亦趋,说话半面含羞,清代的评论家李渔曾对这首词评价说“温柔二字安在!” 再次是词人们的红粉知己形象。 在古代,青年男女的婚姻通常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在这样的婚姻里,志同道合者难以产生,往往没有爱情,于是产生了词人们对歌姬或家妓的青睐。 词人们对歌姬的感情,往往夹杂着自身的不如意。在人才容易被埋没的年代,失意的词人们在歌姬那里得到对自身的认同,受到赏识,寻求到安慰,受到认同与景仰。而唐宋的官妓中很大一部分是职业艺人,不仅姿色出众,而且自身有一定的文化素养,能歌唱理解诗词。在词人的影响下,她们又提高了自身的文化素养和艺术趣味,文人又成了歌姬的教师。这样的配合使他们之间能够互相欣赏,彼此沟通。文坛上也有不少落难文人与红粉知己饱经患难风雨同舟的佳话。例如宋代王定国被贬岭南,家妓柔奴毅然同往,苏东坡问她“广南风土,应是不好?”柔奴回答“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东坡听了极受感动,写了一首《定风波》送给她。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分付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