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医中药学-竹的入药部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竹的入药部位
竹叶
《本草纲目》:“淡竹叶气味辛平,大寒,无毒;主治:心烦、尿赤、小便不利等。苦竹叶气味苦冷、无毒;主治口疮、目痛、失眠、中风等。药用竹叶以夏秋两季采摘嫩叶,晒干、煎水饮;用量2~4钱”,竹叶还常用于作药粥。据清代曹庭栋名医所编的《老老恒言》记载:“竹叶解渴除烦,中暑者宜用竹叶一握,山桅一枚,煎汤去渣下米煮粥,进一、二杯即愈”。《多能鄙事.卷回》:“竹叶粥治老人膈上风热,目赤头痛,视而不见物。”
竹沥
竹沥是竹竿劈开,经火炙,收集两端滴出的竹汁。《本草纲目》记载:“竹沥气味甘、大寒、无毒。主治:暴中风风痹,胸中大热,止烦闷,消渴,劳复。”近代药物化学分析证明:竹沥含有十多种氨基酸、葡萄糖、果糖、蔗糖以及愈伤木酚,甲酚、甲酸、乙酸、笨甲酸等多种化学成分。药理试验证明:竹沥具有镇咳祛痰功效。
竹实
竹开花后结实如麦,皮青色,内含竹米,味甜。《广志》记载:“实可服食”。《本划纲目》:“竹实通神明,轻身益气”。《本草纲目拾遗》:“下积如神”(注:治消化不良)。
近代研究证明,竹实的营养成分与水稻、麦、玉米相似,除富含淀粉、蛋白质、脂肪之外,还含有18种氨基酸,是一种可开发的药膳资源。
竹茹
竹茹是竹茎刮去绿色皮层后,再刮取第二层之物,亦称“竹二青”,《本草纲目》:“淡竹茹,气味甘、微寒、无毒。主治:呕吐,温气寒热,吐血、崩中、止肺痿,治五痔、妇女胎动。苦竹茹,主治热壅,尿血”。
竹菌
系指生于竹林中的菌类,如竹荪是生于竹林地上的一种真菌。有关它的药膳作用在《食疗本草》、《本草拾遗》、《本草纲目》等医著中均有记载。竹荪作食用菌已有悠久的历史,过去只能从野外采集,数量极有限,通常只作帝王贡品,现已进行人工栽培,其产量和质量均有显著的提高。
竹根
竹根入药,有清热除烦之功效。《本草纲目》:“淡竹根煮汁服,除烦热、解丹石发热渴。苦竹根主治心肺五脏热毒气。甘竹根,安胎,止产后烦热”。
竹笋
竹笋是竹的幼芽,不仅组织细嫩,清脆爽口、滋味鲜美,而且营养丰富,它作为药膳资源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本草纲目》、《本草经》、《食疗本草》、《食经》、《齐民要术》、《唐本草》等古典名著均不记载。如《本草纲目》:笋味甘、无毒、主消渴、利水益气、可久食。
竹笋为禾本科竹亚科植物苦竹和淡竹、毛竹等的苗。长江流域及南方各地均有分布。春、冬季采取,去壳鲜用或贮存备用。
[性味]味甘、微苦,性寒。
[功用主治]清热化痰、开胸利膈、除烦解渴。用于消渴、烦热、大便涩滞、热痰咳嗽。
[临床应用]
1、治胃热烦渴:竹笋200克,加少许盐,煮烂食。每日2次。
2、治小儿麻疹、风疹或水痘初起:鲜竹笋200克,鲫鱼250克,同煮汤食。每日1次。
3、治小儿痰热惊痫、发热头痛:鲜竹笋150克切成薄片,放人开水中略煮片刻,捞起放入清水,浸泡。再用植物油爆炒,加适量食盐调味佐膳。
4、治肺热咳嗽:鲜竹笋250克,老鸭肉250克,同煮熟,调味佐膳。
5、治大便涩滞不畅:鲜竹笋200克,粳米100克,煮粥食用。每日2次。
6、治热痰咳嗽、胸膈不利:竹笋150克,煮熟,加生姜、醋适量拌食。每日2次。
[用法用量]煎汤,煮食。每次100-250克。
[宜忌]脾胃虚弱、病后及产后忌食。
[成分与药用]
本品含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糖类、多种维生素,以及钙、磷、铁、镁等12种微量元素和16种以上氨基酸。对减肥、防癌有一定效用。
久泻久沥-竹笋米粥
[原料]鲜竹笋1个、粳米100克。
[制法]将鲜竹笋脱皮洗净、切成笋片或笋丁,与粳米文火煮成粥。
[用法]早晚温热食用。
[功效]清肺除热、兼能利湿。
[主治]适用于糖尿病及久泻、久痢、脱肛等症。
[按语]竹笋粥清香味美、营养价值高,且久吃无副作用,是糖尿病人的美食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