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建筑规划设计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地建筑规划设计研究
摘要:山地建筑是我国具有地域性特色的建筑类型之一,然而,不同地区山地
环境的差异性较大,相对于平地建筑而言,山地建筑要形成相同的设计理论,难度会有所增加,根据建筑领域对山地建筑的研究资料表明,目前还没有一个较为完整的山地建筑规划设计的规律及思路。

因此,探索山地建筑的规划设计方法,结合自然环境,合理规划布局,让山地建筑真正做到物尽其用、与所处环境和谐共生是重点。

关键词:山地建筑;自然环境;规划布局
1前言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平原建设面积被大幅收缩,耕地面积也逐年减少,仅占总国土面积的13%左右,在这十分紧张的局势下,人们不得不将目光放在山地上。

据统计,中国的山地丘陵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 43%,高原占26%,盆地占19%,平原占12%。

如果把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和崎岖不平的高原都包括在内,那么中国山区的面积要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2/3以上,山地建筑成为将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单纯居住的角度讲,山地建筑存在一定的优势和特点,依山而观,可使住者更多地观赏到自然风光,而且还能有效提升生活质量,解决居住空间不足等问题。

另一方面,人类社会发展,在满足物质生活的基础上,已经在逐渐追求精神生活,以及国家十三五规划中对旅游业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旅游规划市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

而西部地区因山谷众多,平地稀少,旅游地产一般都处于郊区或者原生态保护较好的山里,由此可见,加强山地建筑开发,创新规划设计方法,创作出优质的山地建筑作品,对于社会和经济发展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2山地建筑的基本特征
山地建筑坐落于丰富的自然地形之上,不同的地形对建筑接地、形态以及功能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如山地坡度、山地高程以及山地坡向等组成的差异使山地建筑呈现出灵活多变的形态。

与平地不同,山体结构较为脆弱,在外界环境等因素的作用下,会发生一些自然灾害,如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基于此,山地建筑建议采用“尽可能减少接地”的方法(图1、图2),尽量减少对植被、水文等方面的破坏,以达到保护原有地貌,提高建筑整体稳定性的要求。

图1吊脚型接地图2架空型接地
山地建筑以环境为依托,以山体为载体,拥有天然的环境绿化优势。

建筑与极具山地特色的山水风光相互依托、相互影响、相得益彰,景观的层次性和建筑的错落感加强,建筑与自然地貌和植被的关系更加协调,让整体层次更为丰富,视线更加开阔,山地环境与山地建筑和谐共生。

平缓错落的山地地形比平地更容易营造立体绿化,山地建筑既可远观又可近赏,也更可能和自然接近,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坡地景观环境。

3对山地建筑规划设计的建议
3.1规划设计理念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营造者对山地建筑的设计建造沿用平地建筑的规划方法和理论。

如盲目追求平整开阔的效果和过分追求轴线对称,借助现代化的大型机械设备削平山头,破坏原有的自然地形、地貌,使山地建筑丧失了原有的特殊环境场所。

又有营造者为了扩大建设面积,竟然不惜大动干戈、开山填沟、改变河道。

但是,相对于普通的平地建筑环境,山地建筑环境在地形、地貌、植被和气候等方面均有较大的特殊性,生态环境更加敏感,对生态环境的变化做出反应的影响比平地环境大得多。

此前一系列的“建设性的破坏”都严重影响了生态平衡,破坏了原有生态系统,而自然对此做出的反应又将必然缩短建筑今后的使用寿命,这样就形成了建设的恶性循环。

因此,想要做好山地建筑的设计就必须要改变原有的设计理念,尊重自然,让建筑生于自然,长于自然。

使建筑成为人与自然的一场平等对话,建立一种亲近自然、欣赏自然与崇尚自然的美学态度,把对环境的协调置于建筑审美的首位。

成功的山地建筑就应该是生长在山地上,与山地环境相协调的建筑。

3.2建筑与基地环境
相对于平原建筑得天独厚的自然基础,山地建筑的营造者在营建过程中不得不面对更多的生存问题。

平地建筑于平地而建,地势相对平整开阔,在富余的建筑空间内可着重对精神理念进行表达,山地建筑却只能以现实为基础,在精神、理想与自然条件之间寻求平衡。

因此,在建筑选址上,应尊重地理,就形顺势,寻找建筑与环境的最佳结合点(图3)。

图3错叠
在基地环境的处理上,应遵从“于山建造者,多择山麓(图4),次择山腰,少择峰顶;于水建造者,多择水边(图4)而少离水体”的原则。

当建筑于山麓而建时,要重视山体与平地的交界线,多以水平线条处理,使建筑生于环境之中。

当于山腰而建时,要使建筑依附山体,合二为一。

当于峰顶而建时,要重视建筑
与山体轮廓线的结合,要考虑天际线的变化和美感。

当贴近水体而建时,要体形顺势,空间通透,水因建筑而活,建筑因水而动,相得益彰,可多通过借景、对景的组织,将周边环境有层次纳入建筑空间,相互渗透,和谐统一。

图4
3.3建筑与布局
建筑要保持良好的整体形态,考虑单体间在体量、高度方面的差异,或外围开放,或深掩其中,通过错落有致的摆列,有机组合众多单体,构成完整的山地建筑群落。

充分利用地形优势,将建筑分区,如将层数较高的建筑布置在较平缓的地带,打造多层花园景观房区;而层数较低的建筑则布置在山坡地带,构成别墅区。

考虑光照条件,尽量在向阳坡上布置建筑,或者在背阳坡上采取高低搭配的布置手法。

减少较高层建筑的基础埋深、方便施工、降低工程造价、减轻较陡地带的交通负荷和停车负担。

处理好建筑与山水环境、建筑与建筑的相互关系,由低及高层层递进、井然有序,形成清晰的层次,让最多的建筑能够最大化的朝景观面展开,生动灵活的建筑布局形成一系列丰富多彩的院落空间(图5)。

在建筑的位置选择、定向、布局、路径组织、群体外廓等方面,都要与周边环境的协调,追求天人合一。

图5高低错落的建筑群体
3.4建筑与道路系统
山地建筑的道路系统应顺应地形。

由于地形复杂,高差比平原地形大得多,规划中要顺应原有地形地势的起伏变化,依山就势布置道路系统,尽量保留原生态优势,避开硬质山体以及开挖成本较高的山体。

主干道不必太宽,在满足消防通道的坡度、宽度及转弯半径,避免出现事故多发路段等方面要求的同时保证车
流顺畅,次干道则结合地形及建筑群组能自由灵活布置即可。

尽量完善、利用原有路网基础,以减少对原有环境的破坏,根据地形高差,尽量由高到低组织施工,使土方工程运输量达到最小。

山地建筑曲折蜿蜒的道路既是交通的动脉,又可以形成不断延伸的观景线,使视线走廊层层淡化又串联一体,结合绿化,可展现多种类型的景色。

以建筑为模块,在空间上相互穿插,表现出空间的直观渗透性。

5发展前景和意义
据统计我国山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3以上,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56%。

山地地区的历史传统,文化遗产极其丰富宝贵,自然资源、矿产、生物,水利等也是如此。

这些有利于农业,牧业,旅游,园艺等方面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文化和经济价值。

此外现在人们更需要一种接近自然的生活环境,这种倾向度在逐年提高。

如今生态环境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建筑越来越体现环保和可持续特点,从国家层面来看国家大力推进绿色环境友好型建筑,主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共同发展。

对于居住群体来说,我们更喜欢居住在空气清新,依山傍水的环境,这样能使我们的居住更舒适更健康。

山地建筑恰恰能符合国家和居住群体的要求,而且能利用现有资源发挥其优越性,这将大大减少国家经济的投资。

近年来由于人们社会观念的改变以及经济压力的增加,使得大多山区人们向平原地区转移,导致一些山体地区出现了空山,空村等现象。

这也使得山地地区资源没有得到利用,体现不了其价值。

另一方面平原地区人口的增加会出现一系列问题。

就业竞争力愈加激烈,失业人口增加;交通压力也会伴随增加,造成城市交通拥堵,使地区交通建设维护资金增加;住房方面也会更加严峻,住房面积大幅提高等等问题。

这些使原本占地面积较少的平原地区负荷更重,还会使各地区经济分布出现较大的偏差,不利于各地区经济平衡稳定发展。

山地建筑的发展使山区人们将其各方面的价值合理充分发挥,带动经济的发展,降低平原地区负荷压力,对国家经济宏观调控有积极促进作用,人口的分布也较合理平衡。

6结语
总而言之,山地建筑设计者应在不断总结成功经验与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切实强化地域性建筑发展内涵、合理利用地形特点和自然环境,结合新型设计方法。

熟悉周边环境,了解自身优势,不但要做好前期的选址以及可行性研究工作,更要充分发挥规划设计的优势,创作出具有特色的山地建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