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合集下载

第12课大一统王朝的巩固(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2024)

第12课大一统王朝的巩固(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2024)

第12课大一统王朝的巩固(教学设计)设问: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统一多民族国家又有哪些巩固和发展? 二、整体感知,构建知识框架任务:什么是“大一统”?阅读课文小标题,汉武帝从哪些方面采取措施巩固大一统?大一统:中央加强对政治、经济、思想、军事各方面的统一领导,形成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

三. 削弱地方势力 1.背景任务一:阅读史料,说说汉武帝初年在政治上面临怎样困境?材料一:西汉建立后,汉高祖继续实行郡县制,为巩固统治,又分封了一些诸侯王,实行郡国并行制度。

这些诸侯王封地广大,在封地内可以任免官吏,收取租税,铸造钱币,还拥有兵权,势力强大。

汉景帝接受晁错建议,下令削夺王国的部分封地,划归中央管辖。

公元前154年,吴王联合其他六个诸侯王举兵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朝廷出兵平叛,经过数月的战争,叛乱被平定。

景帝借机收回诸侯王的部分权力,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2024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教科书材料二:(豪强地主) “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

阅材,思考问题研料,理解背景——《史记·平准书》政治困境:①汉武帝即位初期,一些诸侯王封地广大,连城数十,势力强大。

②地方豪强兼并土地,欺压百姓,有的还依附王公贵族。

这两股势力成为危及国家统一的离心力量。

2.措施任务二:阅读教材、观看视频,汉武帝是如何巧妙破解政治上的困境的?观看视频:何为推恩令措施:①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下诏诸侯王可将封地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划归临近的郡管辖。

效果: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

教师点拨:巧妙之处:不费一兵一卒,削弱诸侯王势力3.措施与作用任务三:阅读教材,归纳汉武帝在政治上还采取了哪些措施?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措施:②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严厉镇压他们的叛乱,效果: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

③将一些郡国豪强迁往京师一带。

效果:这些豪强离开故地,原有的社会关系被打破,势力被削弱。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这一课主要讲述了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推进大一统的措施,如设立郡县制、推行均田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汉武帝大一统格局的形成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古代中国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及其意义可能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理解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及其意义。

2.难点:理解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措施背后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本节课相关的内容课件,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

2.教学素材:收集与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相关的资料,如历史文献、专家解读等。

3.课堂活动准备:准备相关的小组讨论话题,设置历史情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汉武帝的画像,引导学生关注这位杰出的皇帝。

简要介绍汉武帝的统治时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如设立郡县制、推行均田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

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这些措施,为后续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教材和课前准备的相关资料,分析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措施的原因和意义。

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七年级历史上册高效备课系列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七年级历史上册高效备课系列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课标要求】通过了解西汉“削藩”和尊崇儒术,知道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和早期发展的过程;通过了解汉武帝大一统,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四课,秦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但由于暴政,存在短暂。

继起的西汉王朝再次巩固了大一统局面。

而达成这一局面的正是本课的教学内容,西汉王朝正是在汉武帝时,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了大一统王朝,并将西汉的国力推向鼎盛,使西汉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因此,本课内容对于中国秦汉四百多年大一统的历史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本课的教学内容版块清晰,分别通过四个子目——“推恩令”的实施、“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盐铁专卖、北击匈奴,从政治、思想、经济、军事四个方面,阐述了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以及产生的影响。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经过一个多月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主观意识,也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综合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这为教师在教学上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因此,在讲课中适当使用视频、图片、地图等资料,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感知历史,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还选取了一定的文字资料,通过层层疑问,初步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意识和方法,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汉武帝政治、经济、思想、军事上采取措施的背景,培养运用唯物史观来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2.分析西汉前期郡国制示意图和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示意图,培养时空观念。

3.理解“推恩令”、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盐铁专卖、匈奴单于这些历史名词,培养历史解释素养。

4.掌握汉武帝巩固大一统措施的作用(影响),认识到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走向鼎盛,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

【重点难点】重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政治、经济、思想、军事上的措施。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教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教案

第12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课程标准〗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颁布“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的史实,进一步探讨这些措施所起的作用,并能正确评价汉武帝。

(过程与方法)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学会利用教科书,提取教科书和其他资料中的有效历史信息,了解汉武帝的大一统是秦加强中央集权制的延续和发展,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对比“秦皇汉武”对历史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使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巩固下来,儒家思想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两千多年的思想基础。

通过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的影响,学会正确的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汉武帝为推进大一统所采取各项措施。

难点:掌握汉武帝各项措施带来的影响,以及如何正确的评价汉武帝。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老师今天先请大家朗读一首诗词——毛泽东《沁园春·雪》(幻灯片1)。

老师提问:(1)秦皇是谁?他有哪些伟大的功绩?(学生复习回答)教师总结秦始皇的伟大功绩,并引入“大一统”概念,使学生认识“秦始皇开创了大一统格局”。

(2)汉武指的是谁?他为什么能与秦始皇齐头并举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学习《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看汉武帝如何用他的洪荒之力,推进大一统格局?二:探究新课(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历史情境设计:公元前141年,16岁的刘彻即位,成为汉帝国的第五位皇帝,史称汉武帝。

此时的汉帝国与汉帝国初建时代已经不可同日而语,经过汉初几代皇帝七十余年苦心经营下,国家四海统一,繁荣富庶。

因此,这是一个幸运的继承者。

但是你看看这位年轻的新皇,他脸上的表情似乎不那么春风得意,相反,还有点?(出示汉武帝图片,让学生观察得出结论:严肃、紧蹙眉头、充满焦虑、满腹忧愁)活动探究之烦恼之一:1.观看视频,请同学们听一听看一看汉武帝面临的第一个烦恼是什么?(学生总结)学生得出结论:如何让“无为已久”的汉帝国,找回“有为进取”的精神?2.课本小短剧——群策群力找寻治国良方这是汉武帝面对的第一个问题。

第12课_大一统王朝的巩固【教学设计】

第12课_大一统王朝的巩固【教学设计】

2024新版统编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教案第12课大一统王朝的巩固一、课标内容通过了解西汉“削藩”和尊崇儒术,知道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和早期发展的过程;通过了解汉武帝的大一统,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

二、素养目标1.唯物史观: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背景,掌握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而采取的各项措施,知道主父偃和董仲舒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2.时空观念:了解汉武帝实施“推恩令”、尊崇儒术、盐铁专卖以及北击匈奴等基本线索和重要事件,初步培养历史时空观念。

3.史料实证:了解“推恩令”“尊崇儒术”及盐铁专卖等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4.历史解释:通过学习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背景,理解汉武帝采取巩固大一统措施的原因。

5.家国情怀:通过分析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认识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的历史使命。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

【教学难点】推恩令,尊崇儒术,北击匈奴。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6岁的少年皇帝,接管了一个庞大的帝国。

四海统一,国富民强。

然而繁华背后,危机四伏。

他是谁?究竟面临哪些危机,又是如何解决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本课,了解汉武帝对巩固大一统王朝的贡献,领略汉武帝的风采。

(二)新课探究探究一:削弱地方势力教师提问:“文景之治”为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的出现奠定了物质基础,但看似一派繁荣的“文景之治”的背后也暗流汹涌,存在诸多问题。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谈谈汉武帝即位初期,国家面临怎样的形势?学生回答:汉武帝即位初期,一些诸侯王封地广大,连城数十,势力强大。

地方豪强兼并土地,欺压百姓,有的还依附王公贵族。

这两股势力成为危及国家统一的离心力量。

教师提问:这两股势力危及国家统一,汉武帝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呢?学生回答: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下令诸侯可将封地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

教师提问:“推恩令”的实行有何作用?它“妙”在何处?学生回答:作用: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北师大版历史七上第12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word学案

北师大版历史七上第12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word学案

第12课汉武帝推行大一统格局【学习目标】1.掌握汉武帝巩固大一统格局的措施2.评价汉武帝巩固大一统格局的历史功绩3.感悟儒家成为正统思想所产生的影响【知识提要】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推恩令3.强化监察制度【课前预习】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西汉建立,年,称帝,建立汉朝,定都。

史称西汉。

刘邦就是。

西汉初年,经济萧条,统治者采取政策,。

到文帝、景帝通知时期,经济恢复发展,史称“”。

即位后,凭借汉初奠定的雄厚经济基础,施展雄才大略,进一步开拓和发展大一统事业。

汉武帝把各地学者召集到长安,询问治国方法。

儒家代表人物建立汉武帝其他学说,把定为治国的指导思想。

汉武帝采纳了这个主张,任用精通儒家学问的人为官,推行“,”政策。

从此,儒家学说被确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情况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汉武帝还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设立。

2.削弱封国势力汉武帝采纳大臣的建议,颁布“”。

(1)颁布这项措施的原因:(2)措施的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影响及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强化监察制度汉武帝大力强化监察制度,在中央,设立,监督和检举京师百官以及皇族的不法行为。

在地方,设立,负责监督地方官员,并抑制和打击地方富豪。

汉武帝时期,空前加强,大一统帝国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分组讨论】1.什么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措施有什么影响?2.什么是推恩令?推恩令巧妙在何处?3.汉武帝强化监察制度的措施及影响4.议一议,人们为什么把“秦皇汉武”并列到一起?5.人物评价——汉武帝【自我检测】1.“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精品教案七年级历史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精品教案七年级历史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精品教案七年级历史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案:七年级历史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汉朝的建立、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汉朝的繁荣与灭亡。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汉朝的历史背景、建立过程以及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同时掌握汉朝的繁荣与灭亡的原因。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汉朝的建立过程,知道汉朝的历史背景。

2. 掌握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理解其对汉朝的影响。

3. 了解汉朝的繁荣与灭亡,分析其原因。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汉朝的建立过程,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

难点:汉朝的繁荣与灭亡的原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2. 学具:历史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回顾秦朝的灭亡,引发学生对汉朝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讲解汉朝的建立过程,包括刘邦建立汉朝、汉朝的统治范围等内容。

(2)讲解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包括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开通丝绸之路等内容。

3. 例题讲解:通过示例题目,让学生理解汉朝的统治特点,如:“汉朝与秦朝在统治方式上有哪些不同?”4.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选择题或填空题,让学生即时巩固所学知识,如:“汉朝的建立者是谁?”“汉武帝在位期间,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中央集权?”5.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汉朝的繁荣与灭亡的原因,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6. 知识拓展:通过多媒体展示汉朝时期的文物、古迹等图片,让学生感受汉朝的文化底蕴。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汉朝的建立、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汉朝的繁荣与灭亡。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汉朝的建立过程是怎样的?(2)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实现大一统?(3)汉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2. 答案:(1)汉朝的建立过程:刘邦建立汉朝,统治范围包括中原地区,实行郡县制。

(2)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开通丝绸之路,促进经济发展。

(3)汉朝灭亡的原因:内忧外患,内部腐败,外部受到匈奴等民族侵扰。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学设计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汉、汉武帝大一统、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思考和探究“汉武帝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学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教学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预习设计】一、认知前提:秦朝实现了全国的统一,但是却短命而亡,从中你得到了怎样的教训?取代秦朝的是哪个朝代呢?它的命运会是怎样的?二、新知认知:(一)整体感知:通过浏览课本67—70页立之初的经济形势如何?请用一个词来概括,并说明原因。

”(学生回答)教师继续提问,“汉初统治者的当务之急是什么?如果你是汉初统治者,你打算如何做?”(学生回答)“下面我们走进第12课学习第一个部分内容,看一下汉初统治者是如何做的,同学们归纳一下。

”一、交流展示:(1)各小组成员在每组1号的带领下共同交流并展示预习任务问题的答案,然后再由每组每一位同学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大家共同讨论解决小组内能解决的问题。

(2)各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向对抗组提出或其他小组提出,大家共同讨论解决。

如果其他小组也不能解决的问题就由教师进行点拨或精讲。

(3)学生交流完之后,教师让1、2、3组派代表在黑板上写出本节课的重要的简单知识点和难写易错字。

让4、5、6组互相提问不方便板演的知识点。

教师抽查提问7、8组学生。

最后将展示成果进行点评并进行小组量化。

二、精讲点拨阅读课本67——68页黑体字部分,找出汉初统治者所采取的措施,及取得的成效?(学生读书时间为3分钟)学生回答问题。

初一历史《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

初一历史《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

初一历史《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汉武帝大一统措施的背景;列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颁布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盐铁专营,统一铸币等,并分析其影响。

知道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史料、创设历史情境等活动,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通过画图的形式理解推恩令,学会对比同类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知汉武帝为维护国家统一所做的努力,认识维护和巩固国家的统一是中华民族长期永恒的任务。

教学重点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内容及其影响。

突破方法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创设历史氛围,让学生了解汉武帝所采取的措施的背景、内容、影响。

教学难点评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理解及评价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突破方法通过材料展示理解措施及意义;通过讨论,正确评价汉武帝大一统的作用。

教学方法学生小组活动,师生合作探究。

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再现历史氛围,感知历史、分析、解决问题。

学习方法史论结合:阅读原始文字、图片资料,获得有效信息,依据史实,得出正确的结论。

对比归纳: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思想措施的异同,学会对比同类事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情境导入教师:我们共同欣赏一首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雪》。

(学生朗读)(多媒体展示:秦始皇和汉武帝图)过度:诗词中提到的“秦皇汉武”,“秦皇”是秦始皇,“汉武”是汉武帝。

他们都是中国古代的著名皇帝,都把大一统的格局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我们前面已经学过秦始皇,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汉武帝的雄才大略,共同学习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讲授新课教师:何谓大一统,即中央加强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统一领导,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

板块一:汉武帝继位后面临的危机首先,展示一段有关诸侯国问题的视频,再出示课后问题的一个图表材料,让学生了解到诸侯王势力的强大,理解汉武帝面临的政治危机。

北师大版历史七上《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案

北师大版历史七上《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案

北师大版历史七上《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案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文景之治”;休养生息政策;王国问题的解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思想教育目标:(1)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使西汉成为历史上空前繁荣昌盛的封建帝国。

(2)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从思想上使秦始皇创立的封建的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巩固下来,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3.能力培养目标:汉武帝的大一统是秦中央集权制的延续和巩固。

培养学生对比、综合历史现象的能力。

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难点:对汉武帝“大一统”措施的理解及评价教学思想: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与对比分析,从而初步培养学生通过分析历史现象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课前准备: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负责搜集有关汉初的分封和西周分封,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等资料。

教学过程:复习导入: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短命王朝,它迅速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秦朝灭亡了,但是,秦朝开始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并没有因此而终止,它在汉朝又获得了更加深入和广泛的发展。

而在这个过程中,汉武帝的作用最为突出。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课。

请学生看课前提示,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

一、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1.西汉的建立(前202年)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刘邦就是汉高祖。

2.休养生息政策请学生阅读这部分内容,然后归纳休养生息政策的概念、原因、措施和作用。

3.文景之治教师出示相关的减轻租税的竹简图片和资料。

或者请学生讲述“缇萦救父”的故事。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教师首先解释什么是大一统,即中央加强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统一领导,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

汉武帝时能实现大一统,决非偶然,如果没有从高祖到“文景之治”,近半个世纪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如果没有景帝时平定七国之乱,奠定了巩固的政治基础,恐怕大一统的局面是不可能出现的。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主要介绍了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以巩固大一统王朝。

教材内容丰富,涵盖了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背景、措施、成果等方面,为教学提供了充足的信息和素材。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古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一些历史概念和事件的理解仍有一定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历史素养。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背景和原因。

2.掌握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3.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意义和影响。

4.培养学生的史实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原因和背景。

2.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采取的具体措施。

3.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意义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提高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以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具体措施为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史实分析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历史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材、PPT等相关教学资料。

2.历史地图、图片等辅助教学材料。

3.教学视频或音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地图等材料,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了解汉武帝继位时的历史背景,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5分钟)介绍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原因和背景,通过PPT展示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采取的具体措施,如设立郡国、推行均田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

3.操练(15分钟)针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设计一些问题,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史实分析能力。

历史七年级上册《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

历史七年级上册《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

初中20 -20 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设计学生:政治;思想文化;经济。

(二)思想上: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师: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到了汉武帝时候,经济发展起来了,国力日益强盛,继续采用“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适合统治者要求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必须采取一种新的治国思想,以维护加强君权和长治久安的需要。

教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学生:诸子百家思想活跃,威胁中央集权。

教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学生: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

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的精神支柱。

以儒家学说为教材。

教师:兴办太学,为了推行儒家教育,汉武帝在长安办太学,这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五经》列为教学内容,到西汉末,太学生增到一万多人,地方还设郡学。

问题思考:汉武帝在位时,西汉王朝国力强盛,版图拓展。

想一想,这与汉武帝强化中央权力有什么关系?学生:西汉初,诸侯王独霸一方,豪强地主横行乡里,导致社会混乱,威胁朝廷统治。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侯国势力,建立刺史制度,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此外,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实行思想专制,在经济上将地方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为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汉武帝的大一统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教师:大兴儒学教育,任用儒生做官多媒体展示大兴儒学图片思考: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待儒家思想有何不同?学生:秦始皇:焚书坑儒。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

学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从此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儒学居于主导地位,统治长达两千多年(三)经济上:盐铁专卖。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导学案北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导学案北师大版

《第12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导学案【课程标准】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学习目标】1、归纳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2、通过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学会评价历史人物或事件应建立在一定的史实基础之上。

3、经济上的发展是大一统的物质基础,认识统一是国家强盛的重要原因。

一、学法指导1、阅读六字诀:查(工具书)、划(重点)、写(小标题、标注)、记(内容、基本史实)、练(预习检测)、思(问题、困惑)。

2、先粗读本课内容,了解本课知识概况: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的具体措施及具体影响。

在教材中相关内容处划线并写上小标题。

3、在本导学案“我的疑问”处写下你预习后存在的疑问、希望了解的内容等。

二、自主学习1、儒家文化成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始于哪位皇帝在位期间?与哪项措施的实施有关?这项措施是谁提出来的?该措施有什么影响?(在教材中相关内容处划线并写上小标题)2、汉武帝为什么要推行推恩令?它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推恩令”巧妙在哪里?(在教材中相关内容处划线并写上小标题)3、为了强化监察制度,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在教材中相关内容处划线并写上小标题)4、为了改变汉初以来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在教材中相关内容处划线并写上小标题)5、自我小结: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的具体措施有哪些?带来了哪些影响?(用笔写下来)【预习检测】1、“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下列选项与汉武帝有关的是 (c )A.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B. 开创“贞观之治”的局面C. 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D.创立行省制度2、右图为“司隶校尉”印文,掌握此印的长官的职责是( b )A.主持管理长安太学B.检举皇族不法行为C.监督地方官员D.监察郡国长官3、在西汉,某王室子弟,虽然他不是嫡长子,但是同样得到了自己的封地,这主要得益于( B )A.分封制的实施B.“推恩令”的推行C.商鞅变法的实D.科举制的实施4、“汉承秦制”,亦有创设。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课标要求】通过了解西汉“削藩”和尊崇儒术,知道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的过程;通过了解汉武帝的大一统,知道西汉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

【教材分析】本课隶属于七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上承《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下启《东汉的兴衰》。

本课分为三个部分:推恩令的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说和盐铁专卖。

三者互为表里,分别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方面阐述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经过前两个单元的学习,尤其是秦始皇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对中国古代政治趋势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因此对本课汉武帝大一统的学习已经有了初步基础。

在此前提下,老师通过教学设计,引导学生通过对汉武帝大统一措施的学生,深化西汉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的中央集权并感悟其中的政治智慧了历史作用。

【学习目标】1.从史料实证的角度归纳西汉“削藩”的背景,梳理概述出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和早期发展的过程;2.自主阅读教材,结合史料从政治、经济、思想、军事等方面分析归纳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史料实证)3.通过了解汉武帝的大一统,总结出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增强民族凝聚力。

(唯物史观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汉武帝大一统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方面的具体措施以及各项措施的历史作用教学难点:通过学习大一统措施,了解其历史背景、认识其历史作用,感悟其政治智慧。

【学习过程】任务一、自主学习,自我检测1.结合所学知识思考,汉武帝得以实现大一统的前提是什么?根据本课目录找出汉武帝分别从哪几个方面来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最终结果如何?2.根据材料,结合图示,思考西汉建立之初,是如何管理地方的?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

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

3.阅读教材,找出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政治、思想、经济、军事)任务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4.通过材料,依次分析西汉建立之初面临哪些问题?统治者又是如何解决的?材料一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合纵以逆京师。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上册 3.15《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案 北师大版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上册 3.15《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案 北师大版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上册 3.15《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案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文景之治”;休养生息政策;王国问题的解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思想教育目标:(1)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使西汉成为中国历史上空前繁荣昌盛的封建帝国。

(2)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从思想上使秦始皇创立的封建的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巩固下来,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3.能力培养目标:汉武帝的大一统是秦中央集权制的延续和巩固。

培养学生对比、综合历史现象的能力。

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难点:对汉武帝“大一统”措施的理解及评价。

教学思想: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与对比分析,从而初步培养学生通过分析历史现象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

课前准备: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负责搜集有关汉初的分封和西周分封,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等资料。

教学过程:复习导入: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短命王朝,它迅速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秦朝灭亡了,但是,秦朝开始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并没有因此而终止,它在汉朝又获得了更加深入和广泛的发展。

而在这个过程中,汉武帝的作用最为突出。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课。

请学生看课前提示,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

一、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1.西汉的建立(前202年)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刘邦就是汉高祖。

2.休养生息政策请学生阅读这部分内容,然后归纳休养生息政策的概念、原因、措施和作用。

3.文景之治教师出示相关的减轻租税的竹简图片和资料。

或者请学生讲述“缇萦救父”的故事。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教师首先解释什么是大一统,即中央加强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统一领导,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

汉武帝时能实现大一统,决非偶然,如果没有从高祖到“文景之治”,近半个世纪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如果没有景帝时平定七国之乱,奠定了巩固的政治基础,恐怕大一统的局面是不可能出现的。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详案】-2022-2023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探索教案(202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详案】-2022-2023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探索教案(202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详案】-2022-2023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探索教案(2022年新课标版)【教学目标】1.了解汉武帝在统一中国后所做出的努力,包括:改革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壮大军队等。

2.明确汉武帝的重要地位,以及他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3.学会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了解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教学重点】1. 汉武帝在巩固大一统的过程中所做出的努力。

2. 汉武帝的政治思想和政策。

【教学难点】1. 如何理解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

2. 如何理解汉武帝在任期内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

【教学方法】1.课件辅助授课法2.讲解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3.小组讨论及展示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时间分配及教师活动】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与材料7分钟自我介绍自我介绍电子白板、PPT5分钟引入本课听讲电子白板、PPT13分钟展示汉武帝的政治思想与政策观点小组讨论电子白板、课件10分钟分组展示报告听讲电子白板、课件10分钟思考汉武帝的举措如何巩固大一统小组讨论电子白板、PPT5分钟总结本课总结电子白板、PPT【教学设计】一、自我介绍教师通过简短的自我介绍,向学生介绍自己,并营造出轻松的氛围。

二、引入本课教师向学生介绍本堂课的学习目的和重点,让学生更好地准备听讲和思考。

三、展示汉武帝的政治思想与政策观点教师介绍汉武帝在治理国家时的政治思想和政策观点,如改革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壮大军队等,让学生对汉武帝的治理思路有更深入的了解。

四、分组展示报告教师让学生分成小组,自主研究和分析汉武帝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如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等,然后进行小组报告。

这种方式既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和分析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

五、思考汉武帝的举措如何巩固大一统教师和学生一起探讨汉武帝的举措如何巩固大一统,让学生深刻理解汉武帝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六、总结本课教师对本次课堂进行总结,回顾课堂内容,强化学生对汉武帝的了解。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学设计

北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大一统的秦汉帝国第15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第15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1.教学设计学科名称: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2.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在学习秦朝历史的基础上,学生应该初步了解对历史人物的正确评价需要史论结合、全面并客观分析的方法和态度。

据此,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功绩,恰当分析大一统的政治局面的积极作用。

汉朝四百年历史,虽已久远,但汉文化、思想中的精髓延续不绝。

运用历史图片、编演情境小故事等有助于学生直观地感知历史3.教学内容分析:秦汉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先秦文明的基础上,秦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到新阶段,并对以后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中国以一个发达国家闻名于世,是从秦汉开始的。

“秦皇汉武”是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象征。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有:汉武帝时期,通过思想文化方面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通过政治方面的“推恩令”和设置司隶校尉、刺史及建立中朝等措施,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国势强盛。

4.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等史实,理解这些措施所起的作用,评价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历史功绩。

辨别历史影视剧与真实的历史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历史情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等活动,引导学生了解汉武帝的大一统是秦朝中央集权制的继续与巩固。

引导学生理解儒家思想的地位,讨论对儒家文化的态度。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学会全面、辨证地看待历史人物,评价汉武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汉武帝大一统措施的作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从思想上巩固中央集权制度。

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影响深远。

认识汉武帝大一统是西汉强盛的顶点,经济上的发展是政治局面形成的物质基础,从而认识统一是国家强盛的重要原因。

6.教学课时:1课时7.教学过程:师:播放《大汉天子》片头设问:同学们看过这部电视剧么?剧名叫什么?生答:《大汉天子》师:看过的同学肯定会对电视剧中的汉武大帝有深刻的印象,哪位同学说说你对电视剧中汉武帝的印象?生答:略师:《大汉天子》给我们展示了一位叱咤风云,智勇过人的封建皇帝形象,那么历史中的汉武帝是一位怎样的皇帝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15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打出课件)先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初步了解汉武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立意与目标秦始皇是我国大一统事业的开创者,汉武帝则是大一统事业的继承者与推进者。

汉武帝凭借其高超的政治智慧,在政治、思想文化、军事和经济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得大一统格局成为我国两千多年来的发展主流,并影响至今。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汉武帝是大一统事业的推进者及其采取各种措施所产生的历史影响,从中感受汉武帝高超的政治智慧,本课采取了将秦始皇与汉武帝措施进行对比,以理解“推进”的含义,而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所产生的历史影响则需引导学生站在历史的制高点来俯瞰古今,以宏大的历史视野来审视。

最后,纵观全课学习,在与前人对比和实施效果的基础上,感受汉武帝高明的治国智慧。

知识与能力通过引导,了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颁布“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和经济控制等史实。

通过指导,分析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在当时所起的作用及对后世产生的影响,理解汉武帝对巩固“大一统”格局的功绩。

通过比较汉武帝与前人的措施,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秦始皇与汉武帝构建“大一统”格局所采取的措施及效果的对比,发现两者之间的异同,形成汉武帝是“大一统”格局推进者的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采取的措施,使秦始皇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延续和巩固,并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认识“大一统”格局对汉民族形成和中华文化的影响,感悟统一是国家发展强盛的基石。

认识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措施的有效性,从中感受汉武帝高明的治国智慧。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用课件出示材料后讲述: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包括“皇帝制”“修筑长城”“统一文字”“焚书坑儒”“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郡县制”和“三公制”,并让学生从“政治”“思想”“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归类。

设计意图:采用承上启下的复习式导入本节新课,学生在回顾前课的内容上进一步加深对秦始皇是我国“大一统”格局开创者的认识;同时,为接下来汉武帝与之对比做好铺垫。

课件出示“秦亡汉兴”,以及“汉高祖”“汉文帝”与“汉景帝”的图片。

设计意图:回顾汉朝建立和“文景之治”的历史,捋出西汉前期的历史发展线索,便于引出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学习。

讲授新课一、少年天子雄心教师讲述:公元前140年,年仅16岁的刘彻继承皇位,即汉武帝。

课件出示材料。

材料一:朕继承了先帝最崇高的地位和最美好的德行,想要将这些永久传下去,延长到无穷尽的未来。

这项任务巨大而且职守重要,所以我从早到晚都没有时间来享乐休息,长久地思考一切事情的原委,惟恐有不周到的地方。

材料原文:朕获承至尊休德,传之亡穷,而施之罔极,任大而守重,是以夙夜不皇康宁,永惟万事之统,犹惧有阙。

——(东汉)班固:《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二:你们研究高深道理的时间很久了,希望把研究的成果明白地告诉朕!要分清条理,不要笼统,不要混乱,提出的方案,也应慎密考虑。

要是有不正直、不忠实、邪曲不守中道的官吏,你们大胆告诉我,绝不会泄露出去,朕亲自拆看,希望你们不要有后顾之忧。

大夫们尽管说出所知道的一切,不要隐瞒,朕要亲自看的!材料原文:子大夫明先圣之业,习俗化之变,终始之序,讲闻高谊之日久矣,其明以谕朕。

科别其条,勿猥勿并,取之于术,慎其所出。

乃其不正不直,不忠不极,枉于执事,书之不泄,兴于朕躬,毋悼后害。

子大夫其尽心,靡有所隐,朕将亲览焉。

——(东汉)班固:《汉书·董仲舒传》教师提问:(1)汉武帝想将什么永久传下去?其实质是什么?(2)材料中,汉武帝为了现实这一目的,是怎么做的?设计意图:通过说明汉武帝继位时的年龄,凸显汉武帝少年天子的本色。

展示《汉书•董仲舒传》中部分内容的译文,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看到少年天子汉武帝所展现的雄心壮志、对国家的责任感及其表现出来的饱满干劲。

学生不仅能看到一个鲜活的汉武帝,也能顺畅引出汉武帝与董仲舒的“三问三答”。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汉武帝为什么选择儒家思想教师课件出示“汉武三问”与“董仲舒三答”材料。

汉武帝:朕想要让祖宗的基业永久传下去。

为什么前面的朝代会兴盛?最后又会灭亡?董仲舒:“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学生得出认识:汉武帝如果想要使汉王朝“传之万世”,就必须顺应天意。

汉武帝:如何才能顺应天意,使国家政治开明、天下祥和,让天下百姓都受到恩泽?董仲舒: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

——(东汉)班固:《汉书·董仲舒传》学生得出认识:正心,指的是正确的价值取向。

汉武帝如果想要顺应天意,就应该为天下百姓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取向。

汉武帝:如何才能“正心”?董仲舒: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民知所从矣。

——(东汉)班固:《汉书·董仲舒传》学生得出认识:董仲舒给汉武帝树立正确价值取向的建议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设计意图:在课本内容中,关于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的原因并没有给出说明。

因此,在讲授的过程中学生必然难以理解汉武帝采取该措施的初衷,也不利于理解这一措施所产生的影响。

为此,本设计增添汉武帝选择儒家思想的过程,让学生了解这一措施出现的缘由。

同时,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转化原本干涩难懂且缺少教材支撑的史料,使之变得形象、易懂。

2.如何才能独尊儒家思想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思考“汉武帝是如何实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

:同时,课件出示“焚书坑儒”图片,思考秦始皇统一思想的做法。

提出问题:秦始皇的措施有没有实现统一思想?汉武帝能否借鉴秦始皇的做法?汉武帝的做法:(1)任用精通儒家之人为官——以官禄的方式利诱天下人。

(2)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以教育的手段感化天下人。

汉武帝通过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倡导与推崇儒学思想的氛围,实现儒家思想在社会的普及,进而成为大众所接受的价值取向。

由于这一措施有利于思想的统一,利于封建王朝统治,所以被后世历代王朝所沿袭,成为国家的正统思想。

设计意图:列举秦始皇与汉武帝统一思想的措施,从效果对比上看到汉武帝所采取措施的有效性,进而理解儒家学说被确立为专制王朝正统思想的缘由。

三、削弱封国势力——推恩令1.封国问题的由来:汉高祖——郡国制课件出示三则材料:(1)汉高祖在地方管理上采取有些地区沿用秦朝所设置郡县制;有些地区采取分封制,册封子弟为王侯,镇守四海,拱卫天子。

(2)展示斑马的形象:因为郡国制的统治模式与斑马的形象非常类似。

(3)展示郡国制下汉朝地方管理分布图。

通过讲述汉高祖刘邦实行郡国制的目的并没有达到,抛出疑问:郡国制出现了什么问题?设计意图:在形象生动的比喻中,使学生直观清晰地理解郡国制的含义,为接下来的“推恩令”做好铺垫。

2.郡国制的危害开展活动:“我思故我在”阅读课本第61页第3小段,思考以下问题:(1)郡国制中,对皇权构成严重威胁的是郡县制还是分封制?(2)严重威胁皇权的具体表现有哪些?(3)汉武帝的父亲汉景帝是如何处理这个问题的?效果怎么样?课件出示材料:(1)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使用的“金缕玉衣”。

(注:金缕玉衣在汉朝规定只有皇帝才能使用)(2)郡国制封国诸侯王的叛乱情况:公元前177年,济北王刘兴乘汉文帝去太原阻击匈奴之机,发动武装叛乱。

公元前174年,淮南王刘长与匈奴、闽越首领联络,图谋叛乱。

吴王刘濞更是凭借地利之便,富比天子,早有篡夺皇位之心。

(3)“七王之乱”图片。

通过问题的设置和解疑,使学生了解郡国制中封国势力对皇权构成严重威胁的表现,汉景帝强制“削藩”带来国家的动乱,引导学生思考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解决封国势力问题?设计意图:使学生了解封国问题所产生的危害,汉景帝“削藩”政策的不足之处,为颁布“推恩令”作铺垫,同时也为将汉景帝“削藩”与汉武帝“推恩令”进行对比做好准备。

3.主父偃——“推恩令”课件出示材料: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馀虽骨肉,无尺寸地封。

——(西汉)司马迁:《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提问:汉朝初期,分封王国的王位由谁继承?其他子弟能否分得部分封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

彼人人喜得所愿。

——(西汉)司马迁:《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教师提问:颁布“推恩令”,真的能满足每个人的愿望吗?谁会抵触?新封侯国的管理权归属于哪方?教师课件出示材料,图解“推恩令”的做法,以及推恩令实施前后汉朝地方管理区域的变化。

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西汉)司马迁:《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教师讲述:“推恩令”巧妙之处:将原本皇权与封国势力之间的矛盾转化为诸侯王子弟之间的矛盾,而且新册封的侯国归中央直接统辖的郡管理。

在这一过程中,中央政府不用拿出土地和动用武力就成功缩小了封国的势力范围,扩大了中央统辖的范围。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推恩令”的做法是根据郡国制下封国继承特点所设计的,“推恩令”的目的是将原本诸侯王与皇权的矛盾转化为诸侯王子弟之间的矛盾,进而不费武力和寸土就成功削弱封国势力,从而使学生在对比汉景帝“削藩”与汉武帝“推恩令”效果上,感受汉武帝高超的治国智慧。

4.“推恩令”的影响通过列举西周时期的“分封制”、秦始皇时期的“郡县制”、汉高祖时期的“郡国制”,可以看出,在我国历史上对于地方管理模式的变化是围绕“地方分权”与“中央集权”展开的。

到汉武帝时期,通过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封国势力并进一步强化秦始皇在全国推行郡县制的做法。

在此后两千多年时间里,我国地方管理基本采用以地域划分为主的管理模式,以血缘为纽带的分封制基本退出历史舞台。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对比汉武帝与前人的基础上,理解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是对秦始皇推行郡县制的巩固和发展,从而理解“推恩令”对后世所产生的影响。

四、强化集权的措施教师过渡:汉武帝在解决同姓诸侯给皇权带来的威胁之后,又着手解决外姓的威胁。

提问:(1)外姓威胁皇权的表现有哪些?(2)汉武帝是如何解除这些威胁的?学生自主学习课本的相关内容,解决上述问题。

1.强化监察制度为了监督和检举京师百官以及皇族的不法行为,汉武帝在中央设立了司隶校尉。

提问:司隶校尉的职权类似于秦始皇时期的哪一个官职?两者又有不同之处?为了监督地方官员,并抑制和打击地方豪富,汉武帝将全国分为13个监察区域,称为“十三州部”。

每州部各派刺史一人,刺史可以将所发现的情况直接奏报皇帝。

课件出示“十三州部”“刺史印章”图片等补充材料。

通过对比汉武帝与秦始皇加强监察制度所采取的措施的不同,认识汉武帝所采取的措施更加完善。

2.削弱相权汉武帝通过任用身边的侍从、宦官,形成具有决策权的“中朝”,以制约丞相权力过大的状况,并使得以丞相为首的朝廷成为只有执行权的“外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