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交通运输业的优势“最大化”与劣势“最小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本文从交通运输业的自身特点、在国民经济发展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对资源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的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从努力实现交通运输业部门优势的“最大化”和部门劣势的“最小化”两个方面辩证统一的高度,多视角地论证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及其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共赢。[关键词]和谐;资源节约型经济部门;环境友好型经济部门;安全交通;文明交通

人类社会发展史是一部丰富多彩的矛盾运动发展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必然是一个不断认识矛盾、解决矛盾。不断克服不和谐因素、增加和谐因素的动态发展过程。

当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也存在不少影响和谐的矛盾,其中首要的突出矛盾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1]。

本文将以交通运输部门为范本,从交通运输部门的特点、在国民经济发展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对资源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的实际出发,多视角地论证交通运输部门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如何实现部门优势最大化和劣势最小化。

一、努力实现交通运输部门优势最大化

交通运输主要指通过使用运输工具和设备及基础设施从事人员和货物运输的经济部门。它在国民经济全局中的地位,根据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化生产必须按比例协调发展的普遍规律,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结构中重要的基础部门,被马克思称为“除了采掘工业、农业和加工工业以外”的“第四个物质生产领域”[2]。所以,建国以来,交通运输归属我国国民经济结构中的物质生产部门。从1985年开始,我国借鉴西方关于三次产业分类法后,交通运输划归国民经济结构中的第三产业,即服务业中的一个重要部门。交通运输的主要特点是它的劳动既是物质生产劳动,又是非物质生产劳动,它的劳动成果不产生“新的使用价值”,表现为运输对象提供服务的过程。马克思在科学总结交通运输劳动特征的基础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服务”劳动(以区别于产品劳动)的科学概念。马克思指出,“货运”尽管没有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但它使运输对象“空间的,位置”“变化”了,“至于客运”,“位置变化只不过是企业主向乘客提供的服务” [3]。货运是物质生产劳动在流通领域中的继续,是生产性服务劳动;客运是非生产性服务劳动,服务过程与乘客的个人“行”的生活消费过程是同步进行、同时终止的。

交通运输服务劳动的特征决定了它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可持续协调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从而决定了它可以主动地、积极地、不断创新地努力实现自身这一优势的最大化。

第一,充分发挥交通运输促进社会分工、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开拓作用。

早在1776年,堪称近代研究交通运输经济理论的第一人、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就在他的代表作《国富论》中说,“分工起因于交换能力,因此分工的程度也要受交换能力大小的限制,换言之,要受市场广狭的限制”,“一切改良中,以交通改良为最有效”[4]。在社会分工条件下,市场是商品生产者出卖商品、购买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集结地,在市场交换行为实现之前,首先需要开拓和完成生产者、消费者与市场之间以及用于买卖的商品在不同地区市场之间的空间距离上的位置移动,因而专门从事交通运输的服务便应运而生,成为市场开拓的先驱,与市场同兴衰。历史的进程完全证明了这一点。人类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唯一依靠的是双腿的直立行走,才能进而依靠双手采摘、打猎、捕鱼……以维持生存。相对于人的双腿而产生的第一次运输革命,是人类第一次以由人类自己饲养驯服的动物作为交通工具,使人类的运输能力、物物交换的能力都获得了空前的提高。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人类基本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游牧业、传统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需要交换的商品的量非常小,人类处于简单商品经济发展阶段。与此相适应,运输也十分落后,主要依靠人力、畜力、风力和水流等自然力,运输工具是粗糙的木筏、木舟、竹排等。即使在当时交通条件极不发达的情况下,仍然涌现了许多关于“交通改良”拓展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佳话:汉朝张骞、班超出使西域及“丝绸之路”开通[5];唐代开始造船发展到宋代开创了用罗盘针指导航海;航海技术的进步造就了明代杰出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的故事,郑和的航海比西方迪亚士发现好望角早83年,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早87年,比达·伽马发现印度新航路早93年[6]。1769年瓦特发明蒸汽机,蒸汽动力的划时代革命成倍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蒸汽动力首先成为工业革命的导火索,工业革命需要大批量原材料和大宗商品在各国市场间的远程运输。因此,以蒸汽机车和蒸汽机船为代表的现代化交通时代必然到来,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和交通革命相伴互动,简单商品经济时代必然为资本主义发达商品经

济和市场经济时代所代替。

第二,充分发挥交通运输在实现社会资本再生产正常运行过程中的协调桥梁作用。

马克思再生产理论揭示了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和再生产的价值补偿、实物补偿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是指社会总产品,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如何通过市场卖出去,实现其价值,转化为货币。再生产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是指转化为货币的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如何通过市场买到再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实现实物补偿。可见,社会再生产正常运行过程中需要千百亿次网络化的市场交换行为的实现,必然需要交通运输为其提供空间位置移动服务作为社会再生产正常运行的网络化桥梁。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不仅提出了交通与市场相互促进关系的理论,而且提出了运输与经济规模必须相互协调的理论,认为一个国家运输及贸易规模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尽管交通工具的建设和维持费用在社会各发展时期极不相同,但都必须随每年物产的增加而增加,即交通要适应社会生产的流量——经济规模[7]。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从开放初的1400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2.2万亿美,年均增长9.6%,在国际上已成为世界第3大贸易国、进口国和引资国,与此相适应的是交通的发展:铁路运营里程突破七万公里,居亚洲第一;港口吞吐量超过48亿吨.居世界之首;高速公路总里程已达4万公里[8]。根据亚当·斯密的原理,这些不仅可以协调交通运输与国民经济全局之间的比例,而且可以协调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之间的比例,促进我国城乡之间,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差距的不断缩小。例如,制约我国西南六省区市(四川、云南、贵州、广西、西藏、重庆)对外开放的主要因素之一是交通不发达,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进程中,这一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变,首先是西南六省区市内部及其相互间的公路、铁路、航空和水运建起了骨干构架;其次更重要的是西南六省区市通向外部的交通大大改善了,三峡工程完工后,航运能力将从3200万吨提升到5300-8700万吨。青藏铁路与北京、上海、广州直接通车,成为重要的陆上新通道,广西北海、钦州、防城港的港口建设使西南拥有了新的对外开放通道,还有泛亚铁路、亚洲公路网等重大建设,不仅使西南与我国经济最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连接起来,而且是西南通向中南半岛,通向太平洋、印度洋的要道。交通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已成为西南六省区市迅速崛起、经济实力不断壮大的重要物质基础[9]。

第三,让交通运输在提高和丰富人民“行”的生活消费水平和结构中实现优势最大化。

生产的最终目的是消费(指狭义消费,即生活消费,以下同),消费是生产发展的永恒原动力,沟通生产与消费之间的桥梁是分配和交换。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是个人及其家庭成员通过分配所获得的货币收入,自由地在市场上选购各种商品(包括服务,以下同),以满足自己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的总过程。交通运输必然成为联结消费者、生活消费品的生产者与丰富多样的生活消费品市场之间的先行官。从这个意义上说,交通运输最能直接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交通运输方式的多样化历史进程,就是现代化交通运输促进人类“行”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和“行”的消费结构不断改善的历史进程。1807年美国诞生了第一艘蒸汽机船“克来蒙特”号,1825年英国建成了世界上第一条铁路,开辟了铁路轨道运输,石油的发现和电的发明,使石油代替煤炭,内燃机车代替蒸汽机车,1879年后德国出现了大量电力机车,1892年狄赛尔发明了柴油发动机,19世纪中叶苏伊士运河及此后巴拿马运河的开凿,方便了跨越大洋的洲际运输,1885年本茨·戴姆勒发明了汽车,开辟了便捷的公路运输,1903年第一架以汽油为动力用螺旋浆推进的滑翔机获得成功,开辟了空中运输[10]。当今,“载人航天”、“空间站”、“太空旅游”开辟了空间运输。在短短二百余年间,包括水路、陆上、空中、地下全方位的由水运、铁路、公路、空运、管道等多样化运输方式组成的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国内各地区间和国际间的综合运输体系迅速形成,极大地促进了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升级。过去10年中,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的人均牛羊肉消费量分别增长了21%和51%,水产品消费量增长37%,住房面积增长超过40%,是世界最大的电视机、电冰箱和手机消费国。1984年全国旅游业才刚开始起步,旅游外汇创收不足9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不足60亿人民币。20年旅游外汇创收增长了22倍,旅游总收入增长了近100倍。近年来,国家规定的每年的“五一”、“十一”、“春节”三个黄金周期间,全国旅游人数都超过了1亿人次以上,十分火爆[11]。

二、努力实现交通运输部门劣势“最小化”

交通运输在努力实现自身部门优势最大化的同时,为了消除给生态资源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必须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