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课程文化与学校课程文化辨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科课程文化与学校课程文化辨析
摘要:通过对学校课程文化与学科课程文化的具体比较分析,阐释了两者的不同内涵和不同地位,并通过蠡园中学的实践案例,具体说明了两者的研究内容和关系,为深入开展学科课程文化建设的研究提供认识依据。
关键词:学科课程文化;学校课程文化;内涵;体系;实践;辨析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8-0016-02
学科课程文化与学校课程文化同属于学校文化建设的范畴,搞清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有助于我们对学科课程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系统构建。在此,特从两者的概念内涵、地位主体以及相应的实例进行对比分析。
一字之别:两者之内涵辨析
同属于学校文化范畴的科学课程文化和学校课程文化,虽然只有一字之别,但内涵所指却各有侧重、各有所属。目
前,对课程文化的探讨还基本停留在学校课程文化的范畴,由此,我们提出了学科课程文化的建设问题。清楚辨析两者的内涵,有助于我们的研究更具方向性。
在《学科课程文化的内涵与特征》一文中,我们对学科课程文化的内涵已做了初步的界定,即指师生在以教学活动为根本的学科课程建设中,经过持续积累并形成的相关的物质、知识、行为、规则和精神等要素的总和,具体包括学科史实文化、学科亲和文化、教学模式文化、学习方式文化、引导艺术文化、学科通合文化、评价导向文化、教师发展文化等基本元素。
而对于学校课程文化内涵的界定,仍存不同的说法,对比之下,李仲辉校长的概括颇具代表性。其认为:“学校课程文化是指按照一定社会对下一代获得社会生存能力的要求,对人类文化的选择、整理和提炼而形成的一种课程观念和课程活动形态。学校课程文化,集中表现为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课程文化观和课程活动观,并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三个层面上展示其主要内容及特点。”
对比两者的内涵表述,其差异是明显的。学校课程文化立足于学校课程这个整体的层面,而学科课程文化立足于学科这个微观的层面;学校课程文化强调的是“对人类文化的
选择、整理和提炼而形成的一种课程观念和课程活动形态”,而学科课程文化强调的是“在学科教学活动中持续积累并形成的相关的物质、知识、行为、规则和精神等要素的总和”;学校课程文化关注的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等三个层面的内容,而学科课程文化关注的是学科课程史实、亲近学科课程、学科教学模式、学科学习方式、学科教学艺术、学科与学科及生活等联通、学科评价导向、学科教师发展等八个层面的内容。可见,两者研究的目的、对象及目标达成是不一样的,学校课程文化管的是宏观、是方向,学科课程文化管的是微观、是归宿。
端点不同:两者之地位辨析
学校课程文化和学科课程文化虽同属于学校文化建设
范畴,但两者所处的端点不同。如果说学校课程文化处于学校文化的中端,那么学科课程文化所处的地位就是终端;如果说学校课程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那么学科课程文化建设就是课程文化建设的核心。在此,特把李仲辉校长的有关表述和我们对学科课程文化的理解做一个粗略的
比较:从建设思路看,学校课程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涉及教材、教学内容的改变,而且涉及学校内部组织结构、思想观念等方面的调整与变革;学科课程文化建设同样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材内容整合和更新、教学方式探索、学习方式变革、学习评价管理、教学观念更新、教师专业成
长等方面。从内容看,学校课程文化“有历史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有当今文化精华的内化、有中华民族文化、有外国文化融入、有校园内文化建设、有社会文化精神融入”;学科课程文化包括学科史实文化、学科亲和文化、教学模式文化、学习方式文化、引导艺术文化、学科通合文化、评价导向文化、教师发展文化等元素;从形式看,学校课程文化“有物质形式的、有制度形式的、有精神形式的”;学科课程文化包括物质形式、知识形式、行为形式、规则形式和精神形式等。从活动时空看,学校课程文化“有课堂文化和课外文化”;学科课程文化以课堂为核心。从活动方式看,学校课程文化“有课堂教学、社团活动、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校园文化节”;学科课程文化包括个人研究、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等。
可见,两者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这就决定了两者的行为建构主体也是不一样的。学校课程文化建设的主体是以学校管理者为核心的,教师在学校课程文化范畴里多以参与者、协调者的身份出现;而学科课程文化建设则以各学科教师为主体,教师在学科课程文化范畴里需以建设者的身份主动投入和建构。两者互为驱动,不可相互替代,学科课程文化的建设成为必然。没有学科课程文化建设的推进,学校课程文化往往会陷入空中楼阁的尴尬。
案例透视:两者之实践辨析
为进一步认识学校课程文化和学科课程文化的区别和
联系,我们把辨析的视角从理论转向实践。在此,特以我们蠡园中学的一份实践案例做两者辨析的事实依据。我们学校在邱华国校长的带领下,从课程文化构建的视角,组建零号办公室,基于国家、省、市、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与部署,形成了《蠡园中学课程建设总纲要》(以下简称“纲要”),①内容以“方向与原则、水准与目标、结构与比例、方式与流程、资源与工具”等五组关键词为引领,统领学校课程文化建设。“纲要”将课程方向定位为:“培养具有‘孩子气、诗书气、浩然之气’的人,是蠡园中学的育人方向。蠡中的一切课程建设必须服膺于这一理念。”将课程原则定位为:“‘基于标准,源于心灵,成于智慧,显于展评’是蠡中课程建设的总原则。”将课程水准与目标定位为:“让学生真正实现‘微笑成长,生动发展’是蠡中课程建设的总目标,也是蠡中教育‘大质量观’的集中表现。基于此种目标而形成的课程评价体系是体现于落实课程建设总方向、总原则的
‘牛鼻子’。”将课程结构与比例定位为:“蠡园中学课程结构秉持‘弘扬共性、尊重差异、善待差距、成就卓越’的设计理念;蠡中课程分为学习日课程与精彩假日课程,其中学习日课程分为轴心课程、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将课程的方式与流程定位为:“先以集中专业设计的方式进行宏观设计,在此基础上,对各类课程、各门学科进行具体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