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的基本结构 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2.3.3 语句与程序结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信息技术人教版必修1

《2.3.3 语句与程序结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信息技术人教版必修1

《语句与程序结构》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语句的基本构成和作用。

2. 掌握程序结构的基本类型及其特点。

3. 学会分析简单的程序语句和结构。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熟练掌握程序结构的几种基本类型,能够准确分析简单的程序语句和结构。

2. 难点:理解语句的基本构成,并能根据程序需求选择合适的程序结构。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含各种类型的程序结构图片和示例代码。

2. 准备一些简单的程序代码实例,以便学生分析和讨论。

3. 准备一些练习题,供学生课后练习。

4. 确保教室有计算机和网络设备,以便学生可以在教室上进行编程操作。

四、教学过程:1. 导入* 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引出课程内容:如介绍程序结构的重要性以及在平时生活和工组中的广泛应用。

*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什么是程序结构,如何编写一个简单的程序,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2. 新课讲授* 详细讲解语句与程序结构的基本观点,包括语句、表达式、变量、函数、条件语句、循环语句等。

* 举例说明各种语句的应用和作用,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 介绍程序结构的基本类型,包括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循环结构,并诠释它们在程序中的应用。

* 强调良好的程序结构对于代码可读性、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的重要性。

3. 实践操作* 提供一些简单的编程练习题,让学生自己编写程序并尝试应用不同的语句和程序结构。

* 教师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和理解正确的程序结构。

* 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和讨论,分享自己的编程经验和技巧。

4. 教室互动* 提出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疑惑,教师进行解答和诠释,确保学生完全理解课程内容。

5. 总结回顾* 总结课程内容,强调关键观点和要点,帮助学生回顾和整理所学知识。

* 引导学生思考课程内容的实际应用和未来发展,激发学生的创新认识和实践能力。

第二节 走进程序设计 教案 初中信息技术

第二节 走进程序设计 教案 初中信息技术

教学设计课题第二单元算法与程序设计第二节走进程序设计教学背景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本课的教学内容是甘肃省教育出版社的初中八年级《信息科技》教材的第二章算法与程序设计的知识内容。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了解程序的结构;认识顺序、选择和循环三种结构编写的程序。

学生情况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认知能力,虽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使用经验,但大多数是与软件的使用和网络应用有关,算法以及程序设计对他们是崭新的、具有挑战性的知识。

而且这个时期的学生正处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过渡的时期,很多时候仍需要感性思维的支撑。

因此在教学中应强调算法与生活的关系,注重启蒙和兴趣的培养,并以趣味性的练习、富有引导性的教学语言、明白流畅的教学思路调动学生的情感,逐步建立程序的逻辑思维模式,促进学生对算法和程序设计的理解。

教学方法:讲授法、任务驱动法课程目标: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的信息意识、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三个核心素养的培养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1.学生初步了解程序的结构和认识三种结构编写的程序,提升他们的信息意识、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社会责任。

学习目标:1.了解程序的结构。

2.认识顺序、选择和循环三种结构编写的程序。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什么是程序以及程序设计的基本结构。

2.教学难点:三种程序结构的区别。

教法学法1. 学法:自主探究、讨论合作。

2. 教法:任务驱动、课件辅助、引导启发、讲解演示、情境教学。

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阶段说明:行距、列距可根据内容调整,栏目不能改动,个人批注直接写在空白地方。

教学内容活动设计设计意图复习、引入一、复习引入——程序设计教师提问:程序是由什么组成的,它的结构是什么样的?程序设计就是设计程序,简单地说,就是人们告诉计算机(或机器人)做什么和怎样做。

学生认真观看ppt,思考老师的问题引入今天的主题:什么是程序?计算机程序的设计又是什么?新一、程序设计师生共同分析,总课学习程序:对解决某个问题的步骤的描述。

教学设计基本结构

教学设计基本结构

教学设计基本结构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涉及到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设计以及评估和反思等方面。

一个好的教学设计能够帮助教师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下面是教学设计的基本结构,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估和反思等方面。

一、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基础,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的预期结果的表达。

教学目标应该明确、具体、可衡量,能够指导学生的学习行为。

教学目标可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行为目标三个方面。

1.认知目标:指学生在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等方面的学习成果。

比如,在数学教学中,认知目标可以是学会求解一元二次方程。

2.情感目标:指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目标。

比如,在语文教学中,情感目标可以是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爱好。

3.行为目标:指学生在技能、动作、操作等方面的学习成果。

比如,在体育教学中,行为目标可以是学会正确的投篮动作。

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通过教学过程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和技能。

教学内容应该与教学目标相一致,能够帮助学生达到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可以分为主要内容和辅助内容两个方面。

1.主要内容:是教学目标的核心,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主要内容应该有逻辑性、层次性,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比如,在物理教学中,主要内容可以是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2.辅助内容: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主要内容而设置的内容。

辅助内容可以是实例、案例、练习等形式,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应用知识。

比如,在历史教学中,辅助内容可以是历史人物的故事。

三、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式和手段,用以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进行选择,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常用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示范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学习等。

1.讲授法:是教师用语言和形象的表达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

适用于知识传授、概念讲解等情况。

程序的基本结构教学设计

程序的基本结构教学设计

“程序的基本结构”教学设计基本信息名称《程序的基本结构》第1课时执教者马光丽课时1课时所属教材目录教科版《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第二章第3节教材分析《算法与程序设计》是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选修模块之一,本模块旨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算法思想,了解算法和程序设计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能从简单问题出发,设计解决问题的算法,并能初步使用一种程序设计语言编制程序实现算法解决问题。

本节是《算法与程序设计》第二章第三节内容。

根据《信息技术考试说明》,本节内容属于Ⅱ类知识,即希望学生能够运用此块知识和操作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熟练应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的处理。

另外,能够利用流程图准确分析VB 程序结构,其中许多细节问题,如变量的命名、符号的书写、格式的书写等都要能巧妙处理,所以上好这一课至关重要。

学情分析经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熟练掌握控件的添加、属性的设置、动作的实现等内容,对于VB程序的建立、运行、调试过程也有了多次实践经验,这些内容的学习和掌握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学生在数学课中已经有了算法的基础,学生对事物的分析、综合能力及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水平,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有能力进行自我探究,如果用一种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能够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例子来分析三种结构的话,学生会比较感兴趣。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能根据流程图正确区分VB程序的三种基本结构,并记住相关语句格式,能编写出简单明了的程序关键代码过程与方法目标充分认识VB 程序中三种基本结构的实用性,体会生活中算法的存在和精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自我探究的能力和学以致用的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顺序、选择(分支)和循环三种基本结构的区分及其对应的VB 语句的使用。

难点各类语句关键代码的编写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本课主要采用引导法、讲授法、分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因本课理论性较强,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程序的基本结构—循环嵌套》教学设计

《程序的基本结构—循环嵌套》教学设计

《程序的基本结构—循环嵌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循环嵌套的概念和原理;2.掌握使用循环嵌套解决问题的方法;3.能够设计并实现包含循环嵌套的程序。

教学内容:1.循环嵌套的概念和原理;2. 循环嵌套的分类:嵌套for循环、嵌套while循环;3.循环嵌套的应用示例;4.编写包含循环嵌套的程序。

教学过程:一、引入(5分钟)1.出示一段包含嵌套循环的代码,并请学生尝试运行并分析输出结果;2.引导学生思考嵌套循环的原理与特点。

二、讲解(15分钟)1.介绍循环嵌套的概念和原理;2. 分类介绍嵌套for循环和嵌套while循环;3.示例演示循环嵌套的应用场景。

三、练习(20分钟)1.分发练习题,要求学生使用嵌套循环实现指定的功能;2.班级分为小组,学生在小组中相互讨论并解答练习题;3.鼓励学生思考不同解题方法,促进合作与交流。

四、讨论与总结(15分钟)1.邀请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解题方法,进行讨论;2.总结不同解题方法的优缺点,以及嵌套循环的应用注意事项。

五、拓展与应用(20分钟)1.提供一些其他需要使用嵌套循环解决的问题,并邀请学生进行思考和解答;2.引导学生应用课上学习到的知识,设计并实现自己的程序。

六、作业(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编写一个包含嵌套循环的程序,解决一个复杂的实际问题。

教学资源:1.包含嵌套循环的示例代码;2.练习题和作业题。

教学评估:1.练习题的解答;2.作业的完成情况;3.学生参与讨论与总结的质量。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提供足够的练习和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加深对循环嵌套的理解。

同时,要鼓励学生理解和应用不同的解题方法,并培养他们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python 顺序结构教学设计-定义说明解析

python 顺序结构教学设计-定义说明解析

python 顺序结构教学设计-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Python是一种高级编程语言,具有简单易学、功能强大等特点,因此逐渐成为编程初学者和专业开发者的首选语言之一。

顺序结构作为编程中最基本的控制结构之一,对于初学者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通过对Python顺序结构的教学设计,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Python编程语言的基础概念及其应用。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Python编程语言的基本特点以及顺序结构的概念和重要性,并提供针对初学者的Python顺序结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为初学者的学习和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主要包括文章的大纲、目录、正文、结论等内容。

大纲部分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引言部分一般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部分。

正文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包括了对Python编程语言的简介,顺序结构概念及重要性,以及Python顺序结构教学设计等内容。

结论部分则对整篇文章进行了总结,并对教学设计的实际应用进行了展望。

整个文章结构清晰明了,便于读者阅读和理解。

1.3 目的目的部分的内容:本文旨在探讨如何通过教学设计来有效教授学生Python编程语言中的顺序结构,以及如何将顺序结构的概念和重要性融入教学中。

通过本文的学习,读者将能够了解Python编程语言的基本特点和顺序结构的重要性,同时也能够获取关于教学设计的实际应用和展望的启发。

希望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能够更好地掌握Python编程语言顺序结构的教学方法和实践技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编程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正文2.1 Python编程语言简介Python是一种高级编程语言,由Guido van Rossum于1989年创建。

它被设计为易读易写的语言,具有清晰简洁的语法,使得其成为许多领域的首选编程语言,例如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网络开发等。

Python具有丰富的标准库,能够满足各种编程需求,并且有着强大的社区支持。

初中Python程序设计 数据结构 教学设计方案

初中Python程序设计 数据结构 教学设计方案

初中Python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教学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本教学设计旨在让初中学生掌握Python程序设计中的数据结构概念和应用,具体教学目标如下:1.理解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掌握Python中常用的数据结构类型和使用方法;3.能够设计和实现简单的程序,利用数据结构解决问题;4.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包括线性结构、树形结构、图形结构等;2.Python中常用的数据结构类型:包括列表、元组、字典、集合等;3.数据结构的应用:如栈、队列、链表等;4.利用数据结构解决问题:例如搜索、排序、图形算法等。

三、教学策略为了提高学生的研究效果和兴趣,本教学设计采用以下策略:1.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生动有趣的例子和案例,引发学生对数据结构的兴趣和好奇心;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3.合作研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研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4.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演示、练、讨论等,提高学生的研究效果。

四、教学步骤本教学设计的具体步骤如下:1.导入知识:介绍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并举例说明;2.研究Python中的数据结构类型:讲解列表、元组、字典、集合等数据结构的概念和使用方法;3.数据结构的应用:介绍栈、队列、链表等数据结构的应用场景和实现方法;4.解决问题:通过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利用所学数据结构解决问题;5.设计实例:要求学生设计一个简单的程序,利用数据结构解决具体问题;6.总结回顾: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并激发学生对数据结构的进一步思考。

五、教学评估为了评估学生对本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可以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书面测试:设置选择题、填空题、编程题等形式的测试题目,考察学生对数据结构的理解和应用能力;2.实践任务:布置一个实践任务,要求学生利用数据结构解决具体问题,并提交解决方案。

4.1程序设计语言的基础知识教学设计

4.1程序设计语言的基础知识教学设计

4.1程序设计语言的基础知识教学设计程序设计语言的基础知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理解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常见的程序设计语言的语法和控制结构。

3. 能够独立设计和实现简单的程序。

教学内容:第一章:引言1.1 程序设计语言的定义和分类1.2 程序设计语言的发展历程第二章:编程环境和工具2.1 编程环境的概念和结构2.2 常见的程序设计工具和集成开发环境第三章:程序的基本构成3.1 程序的基本概念和结构3.2 变量和数据类型3.3 运算符和表达式第四章:控制结构4.1 顺序结构4.2 分支结构4.3 循环结构第五章:函数和模块化程序设计5.1 函数的定义和调用5.2 函数的参数和返回值5.3 模块化程序设计的概念和原理教学方法:1. 授课结合实践:理论知识和实际编程相结合,通过实例演示和实践操作,加深学生对程序设计语言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问题和案例,引导学生运用程序设计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小组讨论:设置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在小组中相互交流和讨论,促进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4. 课堂练习和作业:布置适量的课堂练习和作业,加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巩固和应用。

教学过程:第一章:引言1.1 程序设计语言的定义和分类- 通过举例解释什么是程序设计语言,并介绍常见的程序设计语言的分类。

1.2 程序设计语言的发展历程- 简要介绍程序设计语言的发展历程,让学生对其发展脉络有个整体认识。

第二章:编程环境和工具2.1 编程环境的概念和结构- 解释编程环境的概念和组成部分,让学生了解编程环境对程序设计的重要性。

2.2 常见的程序设计工具和集成开发环境- 介绍常见的程序设计工具和集成开发环境,让学生能够选择合适的工具和环境进行编程实践。

第三章:程序的基本构成3.1 程序的基本概念和结构- 介绍程序的基本概念和结构,包括程序的输入、处理和输出。

3.2 变量和数据类型- 解释变量的概念和作用,讲解常见的数据类型和变量的定义和使用。

c语言程序设计第五版教学设计

c语言程序设计第五版教学设计

C语言程序设计第五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章课程,学生应该能够掌握以下知识:1.了解C语言的数据类型和控制结构2.掌握如何定义函数和使用函数3.了解指针和数组的使用方法4.熟悉C语言的文件操作二、课程安排第一节课:C语言初步介绍1.C语言简介及开发环境搭建2.C语言程序的基本结构和语法规则第二节课:数据类型和变量1.C语言的数据类型2.常量和变量的定义和使用3.进制转换和位运算第三节课:控制结构和循环语句1.条件语句、循环语句和跳转语句2.选择结构和循环结构3.“switch…case”语句的使用方法第四节课:函数的定义和应用1.函数的基本概念2.函数的语法和规则3.函数的调用和参数传递第五节课:指针和数组1.指针和地址的概念2.操作指针变量3.数组的定义和使用方法4.递归函数和指针数组第六节课:文件操作1.文件的打开和关闭2.文件的读写操作3.二进制文件和文本文件的区别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PPT和白板讲解课程内容2.互动讨论: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思路3.实践操作:在课堂上编写一些简单的程序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四、评估方法1.平时成绩:平时考勤、作业、课堂发言和实践操作等占20%的成绩2.期中考试:占30%的成绩3.期末考试:占50%的成绩五、教学资源1.课程教材:《C语言程序设计》第五版2.PPT课件:根据课程内容编写的PPT课件3.开发工具:Visual Studio、Dev-C++、Codeblocks等六、教学建议1.学生学习本章内容之前,需要具备一定的编程基础,包括基本的编程语法和逻辑思维能力2.在课程安排中加入一些有趣的案例或编程实例,以激发学生的兴趣3.引导学生在课程学习之外进行更多的实践操作和编程实践,以巩固学习效果七、总结本章课程是C语言程序设计入门的基础,是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C语言的重要基础。

通过本章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C语言的基本语法、数据类型和控制结构,以及函数、数组和指针的使用。

程序框图与算法的基本逻辑结构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程序框图与算法的基本逻辑结构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程序框图与算法的基本逻辑结构整体设计教学分析用自然语言表示的算法步骤有明确的顺序性,但是对于在一定条件下才会被执行的步骤,以及在一定条件下会被重复执行的步骤,自然语言的表示就显得困难,而且不直观、不准确.因此,本节有必要探究使算法表达得更加直观、准确的方法.程序框图用图形的方式表达算法,使算法的结构更清楚、步骤更直观也更精确.为了更好地学好程序框图,我们需要掌握程序框的功能和作用,需要熟练掌握三种基本逻辑结构.三维目标1.熟悉各种程序框及流程线的功能和作用.2.通过模仿、操作、探索,经历通过设计程序框图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理解程序框图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顺序结构、条件结构、循环结构.3.通过比较体会程序框图的直观性、准确性.重点难点数学重点:程序框图的画法.数学难点:程序框图的画法.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程序框图及顺序结构导入新课思路1(情境导入)我们都喜欢外出旅游,优美的风景美不胜收,如果迷了路就不好玩了,问路有时还听不明白,真是急死人,有的同学说买张旅游图不就好了吗,所以外出旅游先要准备好旅游图.旅游图看起来直观、准确,本节将探究使算法表达得更加直观、准确的方法.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程序框图.思路2(直接导入)用自然语言表示的算法步骤有明确的顺序性,但是对于在一定条件下才会被执行的步骤,以及在一定条件下会被重复执行的步骤,自然语言的表示就显得困难,而且不直观、不准确.因此,本节有必要探究使算法表达得更加直观、准确的方法.今天开始学习程序框图. 推进新课新知探究提出问题(1)什么是程序框图?(2)说出终端框(起止框)的图形符号与功能.(3)说出输入、输出框的图形符号与功能.(4)说出处理框(执行框)的图形符号与功能.(5)说出判断框的图形符号与功能.(6)说出流程线的图形符号与功能.(7)说出连接点的图形符号与功能.(8)总结几个基本的程序框、流程线和它们表示的功能.(9)什么是顺序结构?讨论结果:(1)程序框图又称流程图,是一种用程序框、流程线及文字说明来表示算法的图形.在程序框图中,一个或几个程序框的组合表示算法中的一个步骤;带有方向箭头的流程线将程序框连接起来,表示算法步骤的执行顺序.(2)椭圆形框:表示程序的开始和结束,称为终端框(起止框).表示开始时只有一个出口;表示结束时只有一个入口.(3)平行四边形框:表示一个算法输入和输出的信息,又称为输入、输出框,它有一个入口和一个出口.(4)矩形框:表示计算、赋值等处理操作,又称为处理框(执行框),它有一个入口和一个出口.(5)菱形框:是用来判断给出的条件是否成立,根据判断结果来决定程序的流向,称为判断框,它有一个入口和两个出口.(6)流程线:表示程序的流向.(7)圆圈:连接点.表示相关两框的连接处,圆圈内的数字相同的含义表示相连接在一起.图形符号名称功能终端框(起止框)表示一个算法的起始和结束输入、输出框表示一个算法输入和输出的信息处理框(执行框)赋值、计算判断框判断某一条件是否成立,成立时在出口处标明“是”或“Y”;不成立时标明“否”或“N”流程线连接程序框连接点连接程序框图的两部分(9)很明显,顺序结构是由若干个依次执行的步骤组成的,这是任何一个算法都离不开的基本结构.三种逻辑结构可以用如下程序框图表示:顺序结构条件结构循环结构应用示例例1 请用程序框图表示前面讲过的“判断整数n(n>2)是否为质数”的算法.解:程序框图如下:点评:程序框图是用图形的方式表达算法,使算法的结构更清楚,步骤更直观也更精确.这里只是让同学们初步了解程序框图的特点,感受它的优点,暂不要求掌握它的画法. 变式训练观察下面的程序框图,指出该算法解决的问题.解:这是一个累加求和问题,共99项相加,该算法是求100991431321211⨯++⨯+⨯+⨯ 的值.例2 已知一个三角形三条边的边长分别为a ,b ,c ,利用海伦—秦九韶公式设计一个计算三角形面积的算法,并画出程序框图表示.(已知三角形三边边长分别为a,b,c ,则三角形的面积为S=))()((c p b p a p p ---),其中p=2cb a ++.这个公式被称为海伦—秦九韶公式)算法分析:这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只需先算出p 的值,再将它代入分式,最后输出结果.因此只用顺序结构应能表达出算法. 算法步骤如下:第一步,输入三角形三条边的边长a,b,c. 第二步,计算p=2cb a ++. 第三步,计算S=))()((c p b p a p p ---.第四步,输出S.程序框图如下:点评:很明显,顺序结构是由若干个依次执行的步骤组成的,它是最简单的逻辑结构,它是任何一个算法都离不开的基本结构.变式训练下图所示的是一个算法的流程图,已知a1=3,输出的b=7,求a2的值.解:根据题意221aa=7,∵a1=3,∴a2=11.即a2的值为11.例3 写出通过尺轨作图确定线段AB的一个5等分点的程序框图.解:利用我们学过的顺序结构得程序框图如下:点评:这个算法步骤具有一般性,对于任意自然数n,都可以按照这个算法的思想,设计出确定线段的n 等分点的步骤,解决问题,通过本题学习可以巩固顺序结构的应用. 知能训练有关专家建议,在未来几年内,中国的通货膨胀率保持在3%左右,这将对我国经济的稳定有利无害.所谓通货膨胀率为3%,指的是每年消费品的价格增长率为3%.在这种情况下,某种品牌的钢琴2004年的价格是10 000元,请用流程图描述这种钢琴今后四年的价格变化情况,并输出四年后的价格.解:用P 表示钢琴的价格,不难看出如下算法步骤: 2005年P=10 000×(1+3%)=10 300; 2006年P=10 300×(1+3%)=10 609; 2007年P=10 609×(1+3%)=10 927.27; 2008年P=10 927.27×(1+3%)=11 255.09; 年份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钢琴的价格 10 00010 30010 60910 927.2711 255.09点评:顺序结构只需严格按照传统的解决数学问题的解题思路,将问题解决掉.最后将解题步骤 “细化”就可以.“细化”指的是写出算法步骤、画出程序框图. 拓展提升如下给出的是计算201614121++++ 的值的一个流程图,其中判断框内应填入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答案:i>10.课堂小结(1)掌握程序框的画法和功能.(2)了解什么是程序框图,知道学习程序框图的意义.(3)掌握顺序结构的应用,并能解决与顺序结构有关的程序框图的画法.作业习题1.1A 1.设计感想首先,本节的引入新颖独特,旅游图的故事阐明了学习程序框图的意义.通过丰富有趣的事例让学生了解了什么是程序框图,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程序框图的兴趣.本节设计题目难度适中,逐步把学生带入知识的殿堂,是一节好的课例.第2课时条件结构导入新课思路1(情境导入)我们以前听过这样一个故事,野兽与鸟发生了一场战争,蝙蝠来了,野兽们喊道:你有牙齿是我们一伙的,鸟们喊道:你有翅膀是我们一伙的,蝙蝠一时没了主意.过了一会儿蝙蝠有了一个好办法,如果野兽赢了,就加入野兽这一伙,否则加入另一伙,事实上蝙蝠用了分类讨论思想,在算法和程序框图中也经常用到这一思想方法,今天我们开始学习新的逻辑结构——条件结构.思路2(直接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顺序结构,顺序结构像是一条没有分支的河流,奔流到海不复回,事实上多数河流是有分支的,今天我们开始学习有分支的逻辑结构——条件结构.推进新课新知探究提出问题(1)举例说明什么是分类讨论思想?(2)什么是条件结构?(3)试用程序框图表示条件结构.(4)指出条件结构的两种形式的区别.讨论结果:(1)例如解不等式ax>8(a≠0),不等式两边需要同除a,需要明确知道a的符号,但条件没有给出,因此需要进行分类讨论,这就是分类讨论思想.(2)在一个算法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条件的判断,算法的流程根据条件是否成立有不同的流向.条件结构就是处理这种过程的结构.(3)用程序框图表示条件结构如下.条件结构:先根据条件作出判断,再决定执行哪一种操作的结构就称为条件结构(或分支结构),如图1所示.执行过程如下:条件成立,则执行A框;不成立,则执行B框.图1 图2注:无论条件是否成立,只能执行A、B之一,不可能两个框都执行.A、B两个框中,可以有一个是空的,即不执行任何操作,如图2.(4)一种是在两个“分支”中均包含算法的步骤,符合条件就执行“步骤A”,否则执行“步骤B”;另一种是在一个“分支”中均包含算法的步骤A,而在另一个“分支”上不包含算法的任何步骤,符合条件就执行“步骤A”,否则执行这个条件结构后的步骤.应用示例例1 任意给定3个正实数,设计一个算法,判断以这3个正实数为三边边长的三角形是否存在,并画出这个算法的程序框图.算法分析:判断以3个任意给定的正实数为三条边边长的三角形是否存在,只需验证这3个数中任意两个数的和是否大于第3个数.这个验证需要用到条件结构.算法步骤如下:第一步,输入3个正实数a,b,c.第二步,判断a+b>c,b+c>a,c+a>b是否同时成立.若是,则存在这样的三角形;否则,不存在这样的三角形.程序框图如右图:点评:根据构成三角形的条件,判断是否满足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如果满足则存在这样的三角形,如果不满足则不存在这样的三角形.这种分类讨论思想是高中的重点,在画程序框图时,常常遇到需要讨论的问题,这时要用到条件结构.例2 设计一个求解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算法,并画出程序框图表示.算法分析:我们知道,若判别式Δ=b 2-4ac>0,则原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x 1=a b 2∆+-,x 2=ab 2∆--; 若Δ=0,则原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x 1=x 2=ab2-; 若Δ<0,则原方程没有实数根.也就是说,在求解方程之前,可以先判断判别式的符号,根据判断的结果执行不同的步骤,这个过程可以用条件结构实现.又因为方程的两个根有相同的部分,为了避免重复计算,可以在计算x 1和x 2之前,先计算p=ab2-,q=a 2∆.解决这一问题的算法步骤如下:第一步,输入3个系数a ,b ,c.第二步,计算Δ=b 2-4ac.第三步,判断Δ≥0是否成立.若是,则计算p=ab2-,q=a 2∆;否则,输出“方程没有实数根”,结束算法.第四步,判断Δ=0是否成立.若是,则输出x 1=x 2=p ;否则,计算x 1=p+q ,x 2=p-q ,并输出x 1,x 2.程序框图如下:例3 设计算法判断一元二次方程ax 2+bx+c=0是否有实数根,并画出相应的程序框图. 解:算法步骤如下:第一步,输入3个系数:a ,b ,c.第二步,计算Δ=b 2-4ac.第三步,判断Δ≥0是否成立.若是,则输出“方程有实根”;否则,输出“方程无实根”.结束算法.相应的程序框图如右:点评:根据一元二次方程的意义,需要计算判别式Δ=b 2-4ac 的值.再分成两种情况处理:(1)当Δ≥0时,一元二次方程有实数根;(2)当Δ<0时,一元二次方程无实数根.该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分类讨论问题,根据一元二次方程系数的不同情况,最后结果就不同.因而当给出一个一元二次方程时,必须先确定判别式的值,然后再用判别式的值的取值情况确定方程是否有解.该例仅用顺序结构是办不到的,要对判别式的值进行判断,需要用到条件结构. 例4 (1)设计算法,求ax+b=0的解,并画出流程图. 解:对于方程ax+b=0来讲,应该分情况讨论方程的解.我们要对一次项系数a 和常数项b 的取值情况进行分类,分类如下:(1)当a≠0时,方程有唯一的实数解是ab -; (2)当a=0,b=0时,全体实数都是方程的解; (3)当a=0,b≠0时,方程无解.联想数学中的分类讨论的处理方式,可得如下算法步骤: 第一步,判断a≠0是否成立.若成立,输出结果“解为ab-”. 第二步,判断a=0,b=0是否同时成立.若成立,输出结果“解集为R ”.第三步,判断a=0,b≠0是否同时成立.若成立,输出结果“方程无解”,结束算法. 程序框图如下:点评:这是条件结构叠加问题,条件结构叠加,程序执行时需依次对“条件1”“条件2”“条件3”……都进行判断,只有遇到能满足的条件才执行该条件对应的操作. 知能训练设计算法,找出输入的三个不相等实数a 、b 、c 中的最大值,并画出流程图. 解:算法步骤:第一步,输入a ,b ,c 的值.第二步,判断a>b 是否成立,若成立,则执行第三步;否则执行第四步.第三步,判断a>c 是否成立,若成立,则输出a ,并结束;否则输出c ,并结束. 第四步,判断b>c 是否成立,若成立,则输出b ,并结束;否则输出c ,并结束. 程序框图如下:点评:条件结构嵌套与条件结构叠加的区别: (1)条件结构叠加,程序执行时需依次对“条件1”“条件2”“条件3”……都进行判断,只有遇到能满足的条件才执行该条件对应的操作.(2)条件结构的嵌套中,“条件2”是“条件1”的一个分支,“条件3”是“条件2”的一个分支……依此类推,这些条件中很多在算法执行过程中根据所处的分支位置不同可能不被执行. (3)条件结构嵌套所涉及的“条件2”“条件3”……是在前面的所有条件依次一个一个的满足“分支条件成立”的情况下才能执行的此操作,是多个条件同时成立的叠加和复合. 例5 “特快专递”是目前人们经常使用的异地邮寄信函或托运物品的一种快捷方式.某快递公司规定甲、乙两地之间物品的托运费用根据下列方法计算: f=⎩⎨⎧>⨯-+⨯≤).50(,85.0)50(53.050),50(,53.0ωωωω其中f (单位:元)为托运费,ω为托运物品的重量(单位:千克). 试画出计算费用f 的程序框图.分析:这是一个实际问题,根据数学模型可知,求费用f的计算公式随物品重量ω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因此计算时先看物品的重量,在不同的条件下,执行不同的指令,这是条件结构的运用,是二分支条件结构.其中,物品的重量通过输入的方式给出.解:算法程序框图如右图:拓展提升有一城市,市区为半径为15 km的圆形区域,近郊区为距中心15—25 km的范围内的环形地带,距中心25 km以外的为远郊区,如右图所示.市区地价每公顷100万元,近郊区地价每公顷60万元,远郊区地价为每公顷20万元,输入某一点的坐标为(x,y),求该点的地价.分析:由该点坐标(x,y),求其与市中心的距离r=22yx+,确定是市区、近郊区,还是远郊区,进而确定地价p.由题意知,p=⎪⎩⎪⎨⎧>≤<≤<.25,20,2515,60,150,100rrr解:程序框图如下:课堂小结(1)理解两种条件结构的特点和区别.(2)能用学过的两种条件结构解决常见的算法问题.作业习题1.1A组3.设计感想本节采用引人入胜的方法引入正课,选用的例题难度适中,有的经典实用,有的新颖独特,每个例题都是很好的素材.条件结构是逻辑结构的核心,是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的好素材,本节设计符合新课标精神,难度设计略高于教材.第3课时循环结构导入新课思路1(情境导入)我们都想生活在一个优美的环境中,希望看到的是碧水蓝天,大家知道工厂的污水是怎样处理的吗?污水进入处理装置后进行第一次处理,如果达不到排放标准,则需要再进入处理装置进行处理,直到达到排放标准.污水处理装置是一个循环系统,对于处理需要反复操作的事情有很大的优势.我们数学中有很多问题需要反复操作,今天我们学习能够反复操作的逻辑结构——循环结构.思路2(直接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顺序结构,顺序结构像一条没有分支的河流,奔流到海不复回;上一节我们学习了条件结构,条件结构像有分支的河流最后归入大海;事实上很多水系是循环往复的,今天我们开始学习循环往复的逻辑结构——循环结构.推进新课新知探究提出问题(1)请大家举出一些常见的需要反复计算的例子.(2)什么是循环结构、循环体?(3)试用程序框图表示循环结构.(4)指出两种循环结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讨论结果:(1)例如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数列求和等.(2)在一些算法中,经常会出现从某处开始,按照一定的条件反复执行某些步骤的情况,这就是循环结构.反复执行的步骤称为循环体.(3)在一些算法中要求重复执行同一操作的结构称为循环结构.即从算法某处开始,按照一定条件重复执行某一处理的过程.重复执行的处理步骤称为循环体.循环结构有两种形式:当型循环结构和直到型循环结构.1°当型循环结构,如图(1)所示,它的功能是当给定的条件P成立时,执行A框,A 框执行完毕后,返回来再判断条件P是否成立,如果仍然成立,返回来再执行A框,如此反复执行A框,直到某一次返回来判断条件P不成立时为止,此时不再执行A框,离开循环结构.继续执行下面的框图.2°直到型循环结构,如图(2)所示,它的功能是先执行重复执行的A框,然后判断给定的条件P是否成立,如果P仍然不成立,则返回来继续执行A框,再判断条件P是否成立.继续重复操作,直到某一次给定的判断条件P时成立为止,此时不再返回来执行A框,离开循环结构.继续执行下面的框图.见示意图:当型循环结构直到型循环结构(4)两种循环结构的不同点:直到型循环结构是程序先进入循环体,然后对条件进行判断,如果条件不满足,就继续执行循环体,直到条件满足时终止循环.当型循环结构是在每次执行循环体前,先对条件进行判断,当条件满足时,执行循环体,否则终止循环.两种循环结构的相同点: 两种不同形式的循环结构可以看出,循环结构中一定包含条件结构,用于确定何时终止执行循环体.应用示例思路1例1 设计一个计算1+2+……+100的值的算法,并画出程序框图.算法分析:通常,我们按照下列过程计算1+2+……+100的值.第1步,0+1=1.第2步,1+2=3.第3步,3+3=6.第4步,6+4=10.……第100步,4 950+100=5 050.显然,这个过程中包含重复操作的步骤,可以用循环结构表示.分析上述计算过程,可以发现每一步都可以表示为第(i-1)步的结果+i=第i步的结果.为了方便、有效地表示上述过程,我们用一个累加变量S来表示第一步的计算结果,即把S+i的结果仍记为S,从而把第i步表示为S=S+i,其中S的初始值为0,i依次取1,2,…,100,由于i同时记录了循环的次数,所以也称为计数变量.解决这一问题的算法是:第一步,令i=1,S=0.第二步,若i≤100成立,则执行第三步;否则,输出S,结束算法.第三步,S=S+i.第四步,i=i+1,返回第二步.程序框图如右:上述程序框图用的是当型循环结构,如果用直到型循环结构表示,则程序框图如下:点评:这是一个典型的用循环结构解决求和的问题,有典型的代表意义,可把它作为一个范例,仔细体会三种逻辑结构在程序框图中的作用,学会画程序框图.变式训练已知有一列数1,,43,32,21+n n ,设计框图实现求该列数前20项的和. 分析:该列数中每一项的分母是分子数加1,单独观察分子,恰好是1,2,3,4,…,n ,因此可用循环结构实现,设计数器i ,用i=i+1实现分子,设累加器S ,用S=1++i i S ,可实现累加,注意i 只能加到20.解:程序框图如下:方法一: 方法二:点评:在数学计算中,i=i+1不成立,S=S+i 只有在i=0时才能成立.在计算机程序中,它们被赋予了其他的功能,不再是数学中的“相等”关系,而是赋值关系.变量i 用来作计数器,i=i+1的含义是:将变量i 的值加1,然后把计算结果再存贮到变量i 中,即计数器i 在原值的基础上又增加了1.变量S 作为累加器,来计算所求数据之和.如累加器的初值为0,当第一个数据送到变量i中时,累加的动作为S=S+i,即把S的值与变量i的值相加,结果再送到累加器S中,如此循环,则可实现数的累加求和.例2 某厂2005年的年生产总值为200万元,技术革新后预计以后每年的年生产总值都比上一年增长5%,设计一个程序框图,输出预计年生产总值超过300万元的最早年份.算法分析:先写出解决本例的算法步骤:第一步,输入2005年的年生产总值.第二步,计算下一年的年生产总值.第三步,判断所得的结果是否大于300,若是,则输出该年的年份,算法结束;否则,返回第二步.由于“第二步”是重复操作的步骤,所以本例可以用循环结构来实现.我们按照“确定循环体”“初始化变量”“设定循环控制条件”的顺序来构造循环结构.(1)确定循环体:设a为某年的年生产总值,t为年生产总值的年增长量,n为年份,则循环体为t=0.05a,a=a+t,n=n+1.(2)初始化变量:若将2005年的年生产总值看成计算的起始点,则n的初始值为2005,a 的初始值为200.(3)设定循环控制条件:当“年生产总值超过300万元”时终止循环,所以可通过判断“a>300”是否成立来控制循环.程序框图如下:思路2例1 设计框图实现1+3+5+7+…+131的算法.分析:由于需加的数较多,所以要引入循环结构来实现累加.观察所加的数是一组有规律的数(每相临两数相差2),那么可考虑在循环过程中,设一个变量i,用i=i+2来实现这些有规律的数,设一个累加器sum,用来实现数的累加,在执行时,每循环一次,就产生一个需加的数,然后加到累加器sum中.解:算法如下:第一步,赋初值i=1,sum=0.第二步,sum=sum+i,i=i+2.第三步,如果i≤131,则反复执第二步;否则,执行下一步.第四步,输出sum.第五步,结束.程序框图如右图.点评:(1)设计流程图要分步进行,把一个大的流程图分割成几个小的部分,按照三个基本结构即顺序、条件、循环结构来局部安排,然后把流程图进行整合.(2)框图画完后,要进行验证,按设计的流程分析是否能实现所求的数的累加,分析条件是否加到131就结束循环,所以我们要注意初始值的设置、循环条件的确定以及循环体内语句的先后顺序,三者要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关键的是循环条件,它决定循环次数,可以想一想,为什么条件不是“i<131”或“i=131”,如果是“i<131”,那么会少执行一次循环,131就加不上了.例2 高中某班一共有40名学生,设计算法流程图,统计班级数学成绩良好(分数>80)和优秀(分数>90)的人数.分析:用循环结构实现40个成绩的输入,每循环一次就输入一个成绩s,然后对s的值进行判断.设两个计数器m,n,如果s>90,则m=m+1,如果80<s≤90,则n=n+1.设计数器i,用来控制40个成绩的输入,注意循环条件的确定.解:程序框图如下图:知能训练由相应的程序框图如右图,补充完整一个计算1+2+3+…+100的值的算法.(用循环结构)第一步,设i的值为_____________.第二步,设sum的值为_____________.第三步,如果i≤100执行第_____________步,否则,转去执行第_____________步.第四步,计算sum+i并将结果代替_____________.第五步,计算_____________并将结果代替i.第六步,转去执行第三步.第七步,输出sum的值并结束算法.分析:流程图各图框的内容(语言和符号)要与算法步骤相对应,在流程图中算法执行的顺序应按箭头方向进行.解:第一步,设i的值为1.第二步,设sum的值为0.第三步,如果i≤100,执行第四步,否则,转去执行第七步.第四步,计算sum+i并将结果代替sum.第五步,计算i+1并将结果代替i.第六步,转去执行第三步.第七步,输出sum的值并结束算法.拓展提升设计一个算法,求1+2+4+…+249的值,并画出程序框图.解:算法步骤:第一步,sum=0.第二步,i=0.第三步,sum=sum+2i.第四步,i=i+1.第五步,判断i是否大于49,若成立,则输出sum,结束.否则,返回第三步重新执行.程序框图如右图:。

《第二单元 程序结构 第11课 双分支结构 编一个简单的分支程序》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 程序结构 第11课 双分支结构 编一个简单的分支程序》教学设计

《编一个简单的分支程序》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程序中的分支结构,掌握if语句的基本用法,能够编写简单的分支程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任务驱动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培养其探索精神和创新认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掌握if语句的基本用法,编写简单的分支程序。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冲破if语句在分支程序中的运用。

三、教学准备1.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分支程序的相关案例和素材,制作教学课件。

2. 教室环境:提供计算机设备及编程软件,确保网络通畅,以便学生能够顺利操作。

3. 小组划分:将学生按照能力水平相近的原则划分为若干小组,便于协作学习和交流讨论。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我们学习《编一个简单的分支程序》的内容,由于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支语句,因此需要设计一个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以下是具体的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起首,通过一个简单的游戏来引入分支语句的观点。

游戏规则是随机给出两个数字,学生需要根据数字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分支路径,完成游戏。

通过这个游戏,让学生初步了解分支语句的作用。

2. 讲解分支语句语法(15分钟)在游戏中,学生已经对分支语句有了一定的认识,接下来,我们将讲解分支语句的语法,包括if、else if、else等关键词的含义和用法。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我们可以应用一些示例代码进行讲解。

3. 实践操作(25分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分支语句的用法,我们将为学生提供一些实践操作任务。

这些任务需要学生根据不同的条件选择不同的分支路径,完成任务。

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4. 教室小结(5分钟)最后,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分支语句的用法和注意事项。

同时,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收获,增强学生的学习自大心和成就感。

《程序设计初步——顺序结构》教学设计

《程序设计初步——顺序结构》教学设计

《程序设计初步——顺序结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程序的顺序结构并能够编写简单的程序。

2.掌握基本的输入输出语句。

3.能够独立解决简单的编程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确定程序的顺序结构。

2.确保学生掌握输入输出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1.计算机和投影仪。

2.一些简单的编程题目,如计算两个数的和、差、积、商等。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1.向学生介绍程序的顺序结构是指按照代码的编写顺序逐行执行的过程。

2.让学生想象自己是一个机器人,根据指令进行操作。

比如:“向前走一步”、“向左转”等。

3.通过实际操作,引导学生理解程序的顺序结构。

(二)知识讲解1.讲解输入输出语句的基本结构。

2.教授如何使用输入输出语句进行简单的计算操作。

(三)操练演练1.出示编程题目:“计算两个数的和”。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3.让学生独立编写代码,然后运行程序进行测试。

(四)巩固训练1.随机选择一些编程题目让学生自己解决。

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通过编写程序解决问题。

(五)知识拓展1.讲解一些高级的输入输出方法,如格式化输出。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对程序进行优化,减少重复代码的出现。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机器人的概念,让学生形象化地理解了程序的顺序结构。

讲解了基本的输入输出语句,并通过编程题目的操练演练,让学生掌握了使用输入输出语句进行计算的方法。

通过巩固训练,学生能够独立解决简单的编程问题。

在知识拓展环节,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如何优化程序,提高代码的重用性。

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参与,通过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设计基本结构

教学设计基本结构

教学设计基本结构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为实现学生学习目标所制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过程的安排。

合理的教学设计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本文将介绍教学设计的基本结构,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

一、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前确定的学生应该达到的预期结果。

教学目标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三个层次。

知识目标指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内容,能力目标指学生应该具备的操作技能和思维能力,情感目标指学生应该形成的价值观和态度。

教学目标应该明确具体、可衡量,并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

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向学生传授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

教学内容应当有机结合教学目标,具有逻辑性和连贯性。

教学内容可以分为基础知识、核心知识和拓展知识。

基础知识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核心知识是教学重点,拓展知识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扩展知识面。

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同时要与时俱进,具有现实意义。

三、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手段和策略。

教学方法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

常见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案例法、游戏法等。

不同的教学方法有不同的优势和适用场景。

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组合运用,创造积极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四、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进行的全面评估。

教学评价应该以教学目标为基准,采用多种评价手段和方法,包括课堂观察、作业评定、考试评测等。

教学评价应该及时和有效,能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反馈信息,指导教学调整和学习提升。

教学评价还可以鼓励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教学设计的基本结构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点合理安排,确保教学过程的高效性和有效性。

通过科学的教学设计,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3程序设计基础知识-程序设计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1

2.3程序设计基础知识-程序设计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1
If x%2==0; print(x,"是偶数。”)
Else: Print(x,”是奇数。”)
程序语言用缩进的方式标识语句块,表示语句间的层次关系。同 一级语句块中的语句具有相同的缩进量。
根据问题选择单分支和双分支还是多分支结构。 如:某城市轨道交通实行分段计程标价,起步标价为乘坐 5 站内
(含 5 站)标价 2 元;乘坐 5 站以上 10 站以下(含 10 站),单人标
价 3 元;乘坐 10 站以上 16 站(含 16 站),单人票价 4 元;16 站以上
单人标价 5 元。
分段计程票价程序示例
n=int(input(“请输入乘坐的站点数:”))
If n<=5:
Print(“票价 2 元”)
elif n<=10:
Print(“票价 3 元”)
elif n<=16:
Print(“票价 4 元”)
Bmi w/h2
输入身高 h,体重 w
结束
h=float(input(“请输入身高(单位:米):”)) w=float(input(“请输入体重(单位:千克):”)) bmi=round(w/(h*h)),1) Print(“BMI 值为:”)
选择结构 事实上,很多问题我解决并不是简单地依次顺序执行,有时需要
根据条件有选择的处理。 例:判断一个正整数奇偶性。 描述:如果一个正整数 X 能被 2 整除,那么这个数为偶数,否则
为奇数。其流程图如下。

开始

输入一下正整数 X
学 X%2=0

输出“偶数”
输出“奇数”
结束
在这里利用了选择结构,选择结构分为单分支和双分支结构格式。
程序实现: X=int(input(“请输入一个正整数:”))

《2.3.3语句与程序结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高中信息技术人教版必修1

《2.3.3语句与程序结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高中信息技术人教版必修1
2.难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设计程序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调试程序、优化程序的能力。
(二)教学设想
1.采用任务驱动法,设计具有实际意义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编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编程兴趣和动手实践能力。
-设计不同难度的任务,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逐步掌握程序结构。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解题思路和程序代码,培养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精神。
《2.3.3语句与程序结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高中信息技术人教版必修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2.3.3语句与程序结构》这一章节是高中信息技术人教版必修1的重要内容,旨在让学生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语句和结构,培养他们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
1.理解顺序结构、分支结构和循环结构三种基本程序结构的含义和作用。
-鼓励学生课下自主练习,提高编程技能。
4.创设互动式课堂氛围,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探讨。
-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课堂参与度。
-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5.注重过程性评价,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实践作业和项目作品,关注学生的编程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会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顺序结构:回顾已学的顺序结构,强调其按照代码编写顺序执行的特点。
2.分支结构:详细介绍if-else和if-elif-else语句的语法和使用方法,通过具体案例演示如何根据条件选择执行不同的代码块。
3.循环结构:讲解for和while循环的原理和应用,通过示例展示如何实现重复执行某段代码。

2.3程序设计基础知识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1

2.3程序设计基础知识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1
(3)撰写一篇学习心得,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以及对程序设计学习的感悟。
2.选做作业:
(1)在学习编程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2)调研生活中的一个程序设计应用案例,分析其优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意见。
(3)尝试参加线上编程挑战,提高自己的编程技能。
3.作业要求:
(1)必做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独立完成,选做作业可根据个人兴趣和能力进行选择。
本章节教学设计以人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1“程序设计基础知识”为依据,结合学科特点和课程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掌握程序设计基本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和综合素质。
二、学情分析
在本章节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常用软件的使用。在此基础上,他们对程序设计的学习充满好奇,但可能存在以下情况:
(2)通过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编程语言的语法规则和编程技巧。
(3)组织学生进行编程实践,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其问题解决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4)定期进行代码审查和编程交流,引导学生关注编程规范,养成良好的编程习惯。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程序设计的价值和意义。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和三大结构: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循环结构。
2.学会使用编程语言编写简单的程序,并能进行基本的输入、输出、计算操作。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设计算法、编写程序、调试与优化的能力。
4.培养学生良好的编程习惯和逻辑思维能力。

《程序的基本结构》教学设计

《程序的基本结构》教学设计

《程序的基本结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程序的三种基本结构: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和循环结构。

学生能够掌握用流程图表示三种基本结构。

学生能够运用三种基本结构编写简单的程序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编程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程序设计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习惯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和循环结构的概念和特点。

三种基本结构的流程图表示方法。

2、教学难点选择结构和循环结构的条件判断和执行逻辑。

运用三种基本结构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程序的基本结构的概念、特点和应用,让学生对其有初步的了解。

2、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的程序案例,分析三种基本结构的使用场景和执行过程,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3、实践法安排学生进行编程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三种基本结构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5 分钟)展示一个简单的程序,如计算两个数之和的程序,引导学生观察程序的执行过程。

提问学生程序是如何按照一定的顺序执行操作的,引出程序的基本结构的概念。

讲解顺序结构的概念:程序按照语句的先后顺序依次执行。

举例说明顺序结构的应用,如计算矩形的面积,先输入长和宽,然后计算面积并输出结果。

画出顺序结构的流程图,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其执行过程。

3、选择结构(20 分钟)讲解选择结构的概念:根据条件的判断结果选择执行不同的语句。

举例说明选择结构的应用,如判断一个数的正负,根据判断结果输出相应的信息。

介绍选择结构的两种形式:if 语句和 ifelse 语句,并通过代码示例讲解其语法和使用方法。

画出选择结构的流程图,让学生理解条件判断和分支执行的过程。

4、循环结构(25 分钟)讲解循环结构的概念:在一定条件下重复执行一段代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