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婚丧习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婚丧习俗
篇一:中国传统习俗
今天我就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我的家乡——宜昌,跟大家说说宜昌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经济和旅游业状况。
自然环境
宜昌市位于···
历史文化
宜昌,这个名字始于东晋,在此之前,宜昌古称“夷陵”,这个名字出自一句话“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意思是说“山到了这里就变成了小的丘陵了,而水到了这里就化险为夷了”。这句话也描述了当年夷陵这块风水宝地的奇异景象。现在夷陵是宜昌市的五区之一,这个区的人口最多,面积最大。
宜昌市的很多地方都有找到“夷陵”这两个字。在宜昌市的市中心有“夷陵广场”、我的高中叫“夷陵中学”、值得一提的是这所高中的一本升学率高达80%,还有“夷陵长江大桥”,它是长江上唯一一座倒三塔Y型斜拉桥,它的跨度在同类桥梁中为世界之最。
说起宜昌,还不得不提的两个字就是“三峡”。宜昌人总爱说“宜昌三峡”,宜昌和三峡经常同时出现。三峡西起重庆市,东至宜昌市。有没有人知道三峡是哪三峡呢?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但是由于三峡大坝的兴建,自三峡大坝以上的西陵峡西段、整个巫峡和瞿塘峡都
被淹没了。
西陵峡,全长120千米,是长江三峡中最长的峡谷,也是自然风光最为优美的峡段。西陵峡以其航道曲折、怪石林立、江水湍急、行舟惊险而闻名。大家可以看看西陵峡的照片。如果大家去宜昌游玩可以坐船游览西陵峡。西陵峡,可谓大峡套小峡,峡中还有峡。峡北的秭归为屈原的故乡。
宜昌也很多东西也都和“三峡”有关。比如“三峡苕酥”。它用红苕、鲜糯米、鸡蛋为主要原料,它采用土家民间传统工艺精制而成,保留了鲜红苕熟化后的特有香气和风味,口感酥脆,现在很多超市都可以买到。
三峡苕酥还有一个典故:
宜昌还是巴楚文化的发祥地。宜昌是巴人和楚人交错并交融的地段。在这里两族人都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巴文化和楚文化,不过两种文化相互交融,有很多相似之处。巴楚文化是一种地域性的历史文化,它主要分布于渝、陕、鄂、湘、黔五省市交界区域,以长江三峡为其活动中心。巴人以干栏为居室,现在称“吊脚楼”。大家可以看看右边的照片。
下面我给大家简单的说说宜昌的经济,····。总的来说,虽然宜昌没有武汉这么发达,但是也还不错,城市不是很大,出门也不会堵车,绿化方面也做的不错,很适合居住。
如果大家想去宜昌旅游的话,我觉得下面这四个地方都还挺不错的,这四个也都是5a级景区。今天我重点跟大家介绍一下三峡大坝。三
峡大坝的英文、什么之最?三峡大坝的功能
下面我将给大家介绍一下中国传统习俗文化。
首先,我想问问大家,什么叫习俗?因为习俗和文化一样,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你们怎么定义习俗呢?习,意思就是习惯、习性的意思。《说文解字》上说:“俗,习也”,表示俗与习在意义上具有同一性的一面。我们可以认为,凡有一定流行范围,一定流行时间或流行区域的意识行为,无论是官方的,民间的,均可称为习俗。这就是习俗的基本定义。
自从有了人类活动,就有了习俗,习俗所涵盖的内容非常的广。习俗文化大致包括三个大的方面:
物质习俗文化,以生产、交换、交通、服饰、饮食、居住等为主要内容;社会习俗文化,以家庭、亲族、村镇、社会结构、生活礼仪等为重点;
精神习俗文化,包括信仰、伦理道德、民间口头文学、民间艺术、游艺竞技等。其中饮食文化、服装文化、礼仪、书法/绘画/戏曲等民间艺术,陈老师都有另外开设专题,所以我今天想给大家介绍一下中国传统节日习俗文化、中国传统婚丧
习俗、中国传统饮酒习俗。
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节日习俗,例如说小年祭灶、岁末守岁、过年吃饺子、拜年,元宵点灯盏,清明祭祖扫墓,端午插艾叶,八月中秋赏月,九月重阳登高等等,这些节日大多起源于中原,并通行全国。这些节日大家都很熟悉,我今天重点说说大家可能不是辣么熟悉的2
个节日,这也是我从我大学室友和现在的室友那里了解到的。第一个,是壮族人过的节日,叫“三月三”。三月三是中国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时在农历三月初三。其中以壮族为典型,一提到三月三,人们就会联想到“中国广西”,20XX年“壮族三月三”申遗成功,三月三将广西壮族及各民族文化推上了国际舞台,每年三月三广西全区人民享有两天假期。
三月三古称上巳(sì)节,是一个纪念黄帝的节日。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农历三月三日,也是道教神仙真武大帝的寿诞。真武大帝全称“北镇天真武玄天大帝”,又称玄天上帝,玄武,真武真君。生于上古轩辕之世,农历三月三日。
三月三是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是壮族最古老的情人节,古代壮乡(包括受壮文化影响的壮区各族)少年少女赶歌坡,抛绣球,“山歌传情,绣球传爱”。壮族人也称“窝埠坡”或“窝坡”,原意为到垌外、田间去唱歌,所以也称“歌圩XU节”也有称是为纪念刘三姐,因此也叫“歌仙会”。
农历三月初三,清明过后,草长莺飞,柳绿花繁。溱水与洧水交汇的河边,一犁杏雨幽幽,三径桑云淡淡,万物萌动,春情勃发。河水对面正在举行一年一度的消灾除邪的祓禊仪式,青年人在河边或是相互追逐,或是撩水嬉戏。这时一对少年男女踏着柔软的青草,各自手拿一棵兰花,心领神会地踱到河边,走到一起。
中原民间元宵节活动内容丰富,规模盛大,素有“小过年,大十五”之说。
正月十五点灯盏是元宵节重要的祭神祈福活动。春节期间中原地区还有丰富多彩的踩高跷、划旱船、玩狮子、挂灯笼等“耍社火”。它来源于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自秦汉以后,演变成为民间传统的综合性文化活动,并成为全国春节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
中原地区长期为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历来崇拜能呼风唤雨的龙神。传说龙在农历二月初二抬头升天,古代中原人便把这一天定为“龙抬头节”。这一天要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一来祈求龙王降雨,二来祈福消灾祛毒。
祭祖扫墓是中原清明节俗的中心内容。一到清明,人们就拿着祭品到墓地烧纸点烛,祭奠先祖。清明这天,各家门头要插柳枝,男女都戴柳环。先秦时期中原便有了端午节俗。中原端午节不仅有吃粽子、贴艾虎、悬菖蒲、饮雄黄酒等习俗,而且还流行一些消灾祛病、预防瘟疫的风俗。每到这一天,人们把采来的艾叶插在门上以避邪。
早在夏商两代和西周时期就初步形成一套比较系统的礼仪制度,后来它们逐步演变为中国传统的礼仪制度。中原婚嫁礼俗最早出现在古代对偶婚末期和个体婚初期,至西周时期趋于完善,逐步形成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在此基础上又演化为提亲、定礼、迎娶等婚俗,延续至今,成为中国主要的婚俗。
据考古发掘,中原地区早在两万年前就有了葬仪,至周代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丧葬礼仪,并成为中国重要的礼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