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关系网络匿名化机制的研究
社交网络中的用户行为分析与隐私保护技术研究
社交网络中的用户行为分析与隐私保护技术研究在当今信息社会中,社交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越来越多的用户通过社交网络平台与他人进行交流、分享信息,而这些交互行为产生的数据也成为了研究者进行用户行为分析的重要来源。
然而,用户行为数据的收集与分析也引发了广泛的隐私保护问题,如何在充分利用社交网络数据的同时保护用户隐私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社交网络中的用户行为分析是通过收集、分析用户在社交网络平台上的行为数据,以揭示用户在社交网络中的兴趣、行为模式和社交关系等信息。
通过分析这些数据,我们可以了解用户的喜好、关系网络、消费习惯等信息,从而为个性化推荐、社交关系挖掘、广告投放等行为提供依据。
然而,社交网络中的用户行为分析也涉及许多用户隐私保护的问题。
社交网络用户的个人信息、互动记录等都可能被滥用,用于广告侵扰、信息泄露和个人跟踪等不良行为。
因此,如何在社交网络中平衡用户行为分析和隐私保护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一种常见的用户行为分析与隐私保护技术是基于数据匿名化和加密算法。
数据匿名化技术通过模糊化用户个人信息或对数据进行加噪处理,从而使得用户特征无法被识别。
加密算法则通过对数据进行加密,只有特定的授权用户才能解密和访问原始数据。
这些技术有效保护了用户的隐私,但也限制了数据的利用和分析能力。
另一种解决方案是差分隐私技术。
差分隐私技术通过在用户行为数据中引入一定的噪声,使得攻击者无法准确获得用户的个人信息。
这种技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用户隐私,同时也允许进行一定程度的数据分析。
差分隐私技术已经在社交网络数据分析、个性化推荐、社交关系挖掘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除了技术手段,社交网络平台和相关机构也需要制定合理的隐私政策和规范。
用户在加入社交网络时,应该明确知晓平台对用户数据的收集和使用方式,并且具有一定的控制权。
平台需要建立健全的数据保护机制,确保用户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
此外,社交网络平台也可以引入用户数据分享的选择,用户可以自主选择是否分享个人信息和参与数据分析。
基于社区结构的匿名化方法研究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Electronic Tech nology & So ftw are En gineering信息技术与安全Inform ation Tech n o lo gy A nd Se cu rity基于社区结构的匿名化方法研究胡晓依王宇(曲阜师范大学软件学院山东省曲阜市273100 )摘要:本文针对匿名方法导致过多丢失信息的问题,结合聚类方法和随机化技术,提出一个新的局部隐私保护算法,即局部扰乱算 法。
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能够有效地减少社区结构信息的损失。
关键词:社会网络;隐私保护;社区结构在社交网络发布隐私保护的研宂中,匿名处理技术可以分成 两类:聚类泛化和图迁移技术。
聚类泛化是一种能够有效防止隐私 泄露的方法,它被广泛地应用于关系型数据和社会网络数据中。
H a y [l 1提出了一种方法,根据相似性将社会网络中的所有节点分配到不同的簇里。
当发布数据时,每个节点类都被泛化成一个超节点;Jiao J 141提出了一种个性化的隐私保护方法用于社会网络数据的发布。
图迁移方法被用于k 子图匿名模型中;W u 等人[21设计了一个 基于简单匿名社会网络的隐私模型。
对于任意一个匿名图中的节点, 都有至少k -1个节点与之具有相似的结构。
W a n g [3]提出了一种基于 局部扰乱的匿名算法用于保护社会网络中的社区结构。
H u [9]提出了 一种匿名化方法用来防止社会网络动态发布中的邻居标签的攻击。
例1:图1 (a )是一个简单的匿名化社会网络,图1 (b )是 一个重构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有2个社区{cl ,c 2丨,在图1中,攻 击者能够以不高于1/2概率唯一识别出目标节点,这满足了 2-匿名 的隐私需求。
本文提出一个新的匿名化方法用于保护社会网络中的社区结 构,同时设计一种随机扰乱算法,通过在社会网络图中引入不确定 性来实现匿名化。
例2:图2 (a )是一个简单的匿名后的社会网络,图2 (b )是 一种可能的匿名图。
网络时代下的社会关系变革
网络时代下的社会关系变革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网络时代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利益,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的社会关系变革。
本文将探讨网络时代下的社会关系变革。
一、人们社交方式的变化网络时代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社交方式,人们不再需要面对面交流,而是通过网络社交平台来交流。
这种社交方式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交方式,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与朋友和家人保持联系。
在这个时代,人们不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去见面,他们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进行在线沟通。
二、互联网对人际关系的影响网络时代还影响着人际关系。
在过去,人们的社交圈子很小,只有可以见到的人才能成为朋友和社交对象。
但是,在网络时代下,人们的社交圈子得到了扩大,不同文化和背景的人们通过网络真正地进行了交流。
此外,互联网还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匿名性的交流平台。
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在不暴露自己身份的情况下交流意见和建议。
这种形式的社交,使人们在避免面对面交流的尴尬和难堪的同时,也促进了沟通和讨论的广泛开展。
三、社交媒体和网络化的社交圈子社交媒体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网络社交,人们的社交圈子得到了极大的扩大。
不同的社交媒体平台上,人们可以搜索到自己的老同学、同事和朋友,通过言论和互动,让彼此的关系更加亲近。
四、网络时代下的社会组织和集体活动在以前,社会组织和集体活动都是通过口口相传或者报纸、电视等媒体组织活动。
但是,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可以通过不同的社交媒体平台组织和参加活动,如线上募捐、网上签名、线上发起各类活动等。
这些改变让人们更容易组织自己想要的行动和活动,并取得更大的社交价值。
结论网络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社交方式。
网上社交活动使人们的社交方式更便捷,同时社交媒体和网络化的社交圈子进一步扩大了人们的社交圈子,让人们的社会关系更加紧密。
尽管网络时代给人们带来了新的社会关系变革,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网络的的局限性和弊端。
社交网络环境下的隐私保护问题研究
社交网络环境下隐私保护问题研究【摘要】社交网络是目前研究热点, 正影响着大家日常生活方法、工作习惯及思索模式, 但现在社交网络在搜集、存放和使用个人信息和敏感数据过程中面临着很多隐私泄露风险。
本文分析了社交网络中隐私保护所面临技术挑战, 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社交网络隐私保护信息一、引言伴随互联网普及, 围绕用户和用户关系社交网络在世界范围内迅猛发展。
社交网络是为用户提供信息分享和信息交流平台, 关键关注用户爱好、行为、功效等社会关系。
这些社会关系是有向, 如博客中关注关系, 不一样方向传达了不一样爱好信息。
社交网络中通常都要求使用真实资料注册, 包含姓名、邮箱、手机号等个人信息和敏感数据。
首先, 搜集和利用这些数据含有巨大商业和科研价值;其次, 在存放与挖掘这些敏感数据过程中, 可能会产生个人隐私泄露风险。
所以在大数据时代, 社交网络隐私保护成为信息安全与数据挖掘领域一个研究热点。
二、社交网络潜在威胁与隐私类型社交网络包含社会个体组员和网络个体组员之间联络, 是一个复杂网络结构, 其目是实现虚拟社交行为和社会经验等信息共享。
社交网络是利用图结构来模拟现实社会中组员关系, 其中, 节点表示社会个体组员, 边表示组员之间社会关系或交往活动。
隐私信息可能会包含社交网络中各类元素, 如节点、边、图性质等。
比如: 假如两个人之间亲密关系不期望他人得悉, 那么她们之间联络频率就是个人隐私。
在社交网络中, 潜在隐私信息含有广泛类型, 所以, 可能隐私泄露方法复杂多样。
采取传统关系数据隐私保护技术不能确保社交网络数据安全, 原因是已经相关系数据隐私保护方法针对是数据库中存在每条统计属性值, 没有考虑挖掘得出网络中节点之间相关性、图结构、节点位置等相关信息。
假如不能保护好社交网络中大量数据, 被恶意人员加以利用话, 会侵害到用户个人隐私。
社交网络中隐私有很多个, 依据拟保护信息不一样类型, 能够将其隐私保护问题划分为空间地理位置信息隐私保护、个人身份信息隐私保护、个体之间关联信息隐私保护等。
新媒体与社会关系人际交往与网络社交的动态变化
新媒体与社会关系人际交往与网络社交的动态变化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人们的社会关系和人际交往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传统的面对面交流逐渐被网络社交所取代,这种动态变化对社会关系和人际交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新媒体与社会关系人际交往的动态变化,并分析其带来的利与弊。
一、新媒体对社会关系的影响1.1 社交媒体的兴起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人们可以通过微信、微博、QQ等平台与朋友、家人和同事保持联系。
社交媒体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便捷的交流渠道,使得社会关系更加紧密。
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了解朋友的动态,分享自己的生活,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互动。
1.2 社交媒体的虚拟性然而,社交媒体的虚拟性也给社会关系带来了一些问题。
在社交媒体上,人们可以选择性地展示自己的生活,制造一个完美的形象。
这种虚拟性可能导致人们对社交媒体上的关系过于依赖,而忽视了现实中的真实社交。
二、新媒体对人际交往的影响2.1 网络社交的便利性新媒体的出现使得人际交往更加便利。
通过社交媒体,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与朋友、家人和同事交流。
无论是文字、图片还是视频,都可以通过网络传递,使得人际交往的方式更加多样化。
2.2 网络社交的匿名性然而,网络社交的匿名性也给人际交往带来了一些问题。
在网络上,人们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这种匿名性可能导致人们言辞激烈,甚至进行网络暴力,损害了人际交往的和谐与健康。
三、新媒体与社会关系人际交往的动态变化3.1 社会关系的多元化新媒体的出现使得社会关系更加多元化。
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结识来自不同地区、不同背景的朋友,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子。
这种多元化的社会关系使得人们更加开放和包容,增进了社会的融合与发展。
3.2 人际交往的虚拟化新媒体的发展使得人际交往越来越虚拟化。
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与朋友聊天、分享生活,但却无法感受到对方的真实情感和身体语言。
这种虚拟化的人际交往可能导致人们对真实社交的需求减少,进而影响到人际关系的质量。
互联网与社会关系的演变
互联网与社会关系的演变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它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互联网的普及和使用,改变了我们与世界的接触方式,也重塑了我们与他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它以其便捷性和无限的交流可能性,推动了社会关系的新颖演变。
本文将就互联网与社会关系的演变进行探讨。
首先,互联网改变了我们的社交方式。
传统上,人们社交的手段主要是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或者通过书信、电话等等来维系联系。
然而,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互联网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平台来和他人交流。
朋友圈、微博、社交网站等等成为了人们表达个人观点、分享生活状态的重要工具。
这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社交圈子,也使得我们更容易了解他人的生活和思想,从而促进了人际关系的发展。
其次,互联网改变了我们对时间和空间的感知。
过去,与朋友、亲人甚至合作伙伴交流需要面对面的接触,时间和空间限制着我们的社交范围。
然而,互联网通过即时通讯工具和视频会议等功能,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我们身上解放出来。
无论在家、在工作场所还是在旅途中,我们都能随时随地与他人保持紧密联系。
这使得社交与合作变得更加灵活便捷,不再受制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第三,互联网推动了虚拟社交网络的兴起。
虚拟社交网络是指一种通过互联网而非现实生活的形式来构建社交关系的网络。
例如,虚拟游戏、虚拟社团等等,这些网络群体的存在,让我们可以通过共同兴趣、目标或者游戏,与陌生人建立深厚的社交关系。
它不仅提供了一种新的交流方式,也带来了一种全新的社交体验和认同感,让我们能够在虚拟世界中找到归属感和满足感。
然而,互联网也给我们的社会关系带来了一些挑战。
首先,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导致了信息过载。
我们在社交媒体上接收到的信息越来越多,但我们有限的注意力只能关注其中一小部分。
这就导致了信息的过滤和选择困难,人们往往只是目光停留在表面的信息上,并且更容易受到虚假和误导性信息的影响。
这可能会扭曲人们的社会认知,造成社交关系的错位。
此外,互联网的匿名性也给社会关系带来了一些挑战。
现代化对社会关系的影响及其经济后果
现代化对社会关系的影响及其经济后果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深入推进,现代化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不可忽视的趋势。
现代化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还对社会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篇文章将探讨现代化对社会关系的影响,并分析其经济后果。
首先,现代化对社会关系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传统社会中,人们之间的联系通常是基于亲属关系、地域关系或族群关系。
然而,现代化的到来打破了这种传统的社会格局,使人们的社交圈扩大到了全球范围。
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平台,人们可以与世界各地的陌生人建立联系,这导致了社会关系的匿名化和虚拟化。
以前根植于亲情和友情的社会关系逐渐被关注度和转发量代替,人们更加注重对网络上陌生人的点赞和评论。
这种变化使得人们与现实生活中的社交关系逐渐疏远,导致社会联系的淡化和隔阂。
其次,现代化对家庭关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早期的社会中,家庭通常由多代人共同生活,亲子关系和家族责任是家庭的核心价值。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家庭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现代化的快节奏生活和经济压力导致了夫妻双方都需要出去工作,而无法长期照顾子女和长辈。
这给家庭关系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尤其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和教育。
同时,现代化也导致了父母对于子女教育的期望值的不断提高,这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家庭关系的紧张和不和谐。
除了对社会关系和家庭关系的直接影响,现代化对经济体系也产生了重要的后果。
现代化带来了科技进步和全球化的推动,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机会和财富积累。
然而,现代化的进程也带来了严重的贫富差距问题。
一方面,现代化不断加剧了贫困地区与富裕地区之间的失衡,导致了社会的不公平。
另一方面,现代化也推动了消费主义的兴起,人们对物质财富的追求越来越强烈,这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个体的经济发展,更对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威胁。
综上所述,现代化对社会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带来了重要的经济后果。
互联网时代的社会关系与社交互动研究
互联网时代的社会关系与社交互动研究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持续发展和普及,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交互动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传统的面对面交流逐渐被网络社交取代,这给社会关系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探讨互联网时代的社会关系与社交互动,并分析其中的影响和现象。
首先,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为人们的社会关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
通过社交媒体、即时通讯工具等互联网应用,人们可以跨越时空的限制进行即时且频繁的沟通。
与此同时,互联网也打破了地域的局限性,使人们能够与远在天边的人交流,拓展了社交圈子的边界。
这种跨越时空和地域的交流方式,使人们的社会关系变得更加丰富多样,不再受限于传统的面对面交流。
其次,互联网也给社会关系带来了便利与问题。
通过社交媒体,人们可以方便地与家人、朋友保持联系,分享生活点滴。
同时,互联网也提供了更多的社交选择,如通过在线社交平台结识新朋友、参加线上活动等。
然而,与传统社交不同,互联网社交存在着虚拟性、不真实以及信息泛滥等问题。
在虚拟社交中,人们往往更容易展示自己的优点、隐藏缺点,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真实性减弱。
此外,大量信息和内容的涌入也使人们的注意力分散,使人们更难集中精力与他人进行深入交流。
这些问题在互联网时代社会关系中的出现,引发了人们对传统社交的思考和对虚拟社交的认识。
在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已成为了人们几乎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人们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发布自己的生活状态、思想观点,倾听和传递信息。
社交媒体无疑为人们的社交生活提供了更为便利的途径,促进了信息的广泛传播。
然而,社交媒体也会给人们的社交关系带来压力和挑战。
通过社交媒体,人们经常将自己的生活与他人进行比较,从而产生焦虑和自卑心理。
此外,社交媒体上的言论自由和匿名性也容易导致网络暴力的发生,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社交互动。
互联网时代的社交互动还涌现出了新的社交模式和行为。
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社交方式和途径。
人们通过这些平台可以分享生活、聚焦热点、组织线下活动等。
数字化对社会关系的改变
数字化对社会关系的改变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成为了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
数字化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模式,也深刻影响着社会关系的建立和演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数字化对社会关系所带来的改变。
一、数字化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
传统的面对面交流在数字化时代逐渐被虚拟交流所取代。
人们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即时通讯工具等渠道进行联系,在网络上建立起了新的社交圈子。
与此同时,人们在网络社交中更加注重个人形象的展示,也更容易表达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从而增强了沟通的自由度和多样性。
然而,虚拟交流也给社会关系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匿名性可能导致网络暴力的发生,信息过载也让人们的关注度变得分散。
二、数字化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社交空间。
通过数字化平台,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与朋友、家人进行联系,跨越时空的限制。
无论是语音聊天、视频通话还是社交媒体互动,数字化都使得社交变得更加便捷。
而且,数字化还为人们创造了新的社交形式,比如线上朋友聚会、虚拟现实社交等,让人们的社交圈子更加多元化。
然而,虚拟社交也与传统的面对面交流存在差异,缺乏真实的亲密感和共同体验,可能会对人际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数字化加速了商业和经济的全球化。
数字化技术的普及和互联网的无国界特性使得跨国企业的发展变得更加容易,促进了全球商业和经济的互联互通。
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购物平台随时购买国内外商品,跨国金融交易也变得更加便捷。
这种全球化趋势对社会关系产生了双重影响。
一方面,全球商业的互通使人们的社交圈子变得更加多元化,能够接触到更广泛的文化和观念,加强了全球化意识和互相了解。
另一方面,全球化也可能带来文化冲击和社会分化,从而对社会关系产生一定的压力。
四、数字化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数字化技术的普及使得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和高效。
通过移动支付、智能家居、在线办公等,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
同时,数字化也在改变着人们的社会角色和身份认同。
社交媒介中大学生匿名社交的自我呈现
第4卷第19期一线视点社交媒介中大学生匿名社交的自我呈现郑思芳(云南大学新闻学院,云南昆明650500)摘要:随着社交媒介发展,大学生的社交活动从具体地理空间向虚拟网络空间延伸,匿名社交则是大学生在社交媒介化的表现,隐去信息虽然是一种缺失,但同时也能被感知,匿名程度的不同影响大学生的自我呈现。
本文通过大学生在社交媒介匿名社交的案例,探讨大学生匿名社交过程中的匿名行为和自我呈现。
关键词:社交媒介;大学生群体;匿名社交;自我呈现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5079(2021)19-0175-02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的网民规模为9.04亿,以青年群体为主,10-39岁网民群体占网民整体的61.6%,其中,20-29岁网民群体所占比例最高,达到21.5%o[1]青年群体使用即时通信成为主流,属于青年群体的大学生使用即时通信也越来越频繁。
大学生的社会交往活动从具体地理空间向虚拟网络空间延伸,同时改变了大学生社会交往过程中对自身形象的构建及自我呈现的方式。
戈夫曼认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好比舞台,人们是舞台上的演员,在不同表演中领会舞台情境,在观众与自我期待下,运用各种策略管理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印象。
“匿名性”是互联网的显著特性,也造就了人们的另一“舞台”,通过社交媒介进行匿名社交,为暴露和隐藏自我提供条件,隐去信息的缺失同时被感知,自身意愿影响人们匿名的程度以及自我呈现。
一、社交媒介中大学生匿名社交现象(一)网络社区匿名讨论在网络发展瞬息万变的当下,社交媒体不断更新、涌现,大学生群体大量使用QQ、微信、微博、豆瓣、贴吧、论坛等进行日常交流或发表观点。
通过可控的身份信息自由选择在社交媒介中处于熟悉或陌生的社交网络。
大学生使用网络社区匿名发声,记录情感和日常生活,发起和参与各种问题和热点的讨论,参与以兴趣爱好联结的话题、圈子,此匿名不是完全隐去可见信息,而是将本人所愿意公开的己经被加工过的信息公开。
网络匿名性和隐私风险
数据滥用
企业或组织在未经用户同意的情况下 ,将用户数据用于其他用途,如广告 推送、数据分析等。
泄露的个人信息可能被用于电话骚扰 、垃圾邮件、网络钓鱼等诈骗行为。
隐私风险后果
财务损失
信誉受损
因身份盗窃或诈骗行为导致用户财务损失 ,如信用卡被盗刷、银行账户被转账等。
个人信息泄露可能导致用户信誉受损,如 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加入黑名单、被误认 为是欺诈行为的参与者等。
02
隐私泄露风险
网络匿名性也带来了隐私泄露风险,例如恶意攻击者可以通过分析网络
流量和数据包来追踪用户行为,窃取个人隐私信息。此外,一些网络服
务也可能存在漏洞,导致用户隐私数据泄露。
03
法律法规与伦理规范
针对网络匿名性和隐私保护问题,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已经出台了一系
列法律法规和伦理规范,旨在保护用户隐私和信息安全,同时也对网络
• 人工智能与隐私保护: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如何保护人工智能训练 和推理过程中的隐私数据将成为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未来需要探索结合人工智 能技术的隐私保护方法,实现在保证数据可用性的同时保护用户隐私。
• 国际合作与标准制定:网络匿名性和隐私保护是一个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政 府和国际组织加强合作,共同制定相关标准和规范。未来可以建立国际性的匿 名通信和隐私保护组织,推动相关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自由表达意见
在匿名的环境下,用户可 以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 点和看法,而不必担心受 到身份暴露的威胁。
避免网络暴力
在一些敏感或争议性的话 题讨论中,网络匿名性可 以避免用户因言论受到网 络暴力和人身攻击。
03
隐私风险分析
隐私泄露途径
个人信息泄露
用户在社交媒体、论坛等平台上 公开个人信息,如姓名、地址、 电话号码等,可能被不法分子利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网络匿名制度对社会的积极影响与否辩论辩题
网络匿名制度对社会的积极影响与否辩论辩题正方辩手:网络匿名制度对社会有积极影响。
首先,匿名制度可以保护个人隐私,让人们在网络上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而不必担心被追踪或者受到不必要的骚扰。
例如,匿名制度可以让一些被压迫的群体,比如性少数群体或政治异见者,更加安全地在网络上发声。
其次,匿名制度可以帮助人们更加坦诚地交流和分享经验,因为他们不必担心自己的身份会被泄露。
比如,在一些匿名社区中,人们可以毫不保留地分享自己的心情和困扰,得到他人的理解和支持。
最后,匿名制度也可以帮助扩大言论的多样性,因为人们不必担心自己的言论会受到社会或者权力机构的打压。
总的来说,匿名制度可以为社会带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网络环境。
反方辩手:网络匿名制度对社会没有积极影响。
首先,匿名制度会导致网络上的虚假信息泛滥,因为人们可以隐匿身份发布不负责任的言论和谣言。
比如,一些恶意的谣言往往是由匿名用户散布,给社会带来了不必要的恐慌和混乱。
其次,匿名制度也容易被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比如网络欺诈和网络暴力等行为。
因为匿名用户很难被追踪和维权,所以他们更容易逃避责任。
最后,匿名制度也会削弱网络社区的信任和凝聚力,因为人们很难确定对方的真实意图和身份,难以建立起真正的信任关系。
综上所述,匿名制度会为社会带来更多的负面影响。
从我的角度来看,网络匿名制度对社会的影响是双重的。
一方面,匿名制度确实可以让人们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保护个人隐私,扩大言论的多样性。
但另一方面,匿名制度也容易导致虚假信息泛滥,网络欺诈和暴力行为,削弱社区的信任和凝聚力。
因此,我认为应该在匿名制度的基础上加强网络监管和法律约束,以平衡个人自由和社会秩序的关系。
正如美国前总统林肯曾经说过的,“自由不是无限的,它需要受到一定的限制。
”只有在有序的网络环境中,匿名制度才能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社会关系与社会网络
社会关系与社会网络社会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与互动,这是人类社会的基本构架。
而在当代社会,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社会关系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和形态,即社会网络。
社会网络是指人们通过线下或线上形式建立的复杂网络关系,人与人之间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亲属、朋友关系,而是通过社交媒体等渠道扩展出更广泛的交往圈。
社交媒体的出现,加强了人们之间的联系和交流,使得社交活动更加方便与即时化。
这种网络关系拓宽了人们的社交圈子,使得陌生人之间也能有更多交流与合作的机会。
在社会网络中,人们不再局限于某个地理位置,社交界限也变得模糊。
一个人可以同时与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建立联系,拓宽自己的视野和认识。
此外,社会网络还激发了人们之间更多的共同点和兴趣爱好,形成了各种小圈子和群体。
这些小圈子和群体可以是同城的群聚,也可以是爱好相同的群组。
人们通过社会网络的连接,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和伙伴,使得社交更加多样化、灵活化。
然而,社会网络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与挑战。
网络世界的虚拟性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变得更为脆弱和不真实。
人们更容易在社交媒体上表现出一种虚假的自我,以迎合他人的喜好和期待。
这种表象下的社交关系往往缺乏深度和真实性,使得人们很难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友谊和信任。
此外,社会网络的普及也催生了网络暴力和网络欺凌等问题。
在虚拟世界中,人们可能更容易对他人进行侮辱和攻击,因为网络屏幕给予了匿名性和安全感。
这种网络暴力对个人的心理健康和社会秩序造成了很大的挑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解决。
另一方面,社会网络的发展也给人们带来了很多机遇和便利。
通过社交媒体,个人可以展示自己的才华与成就,找到更多的工作与合作机会,甚至实现创业梦想。
同时,社会网络也成为信息传播和社会动员的重要渠道,让人们更容易获取和传播各种信息。
总的来说,社会关系和社会网络是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社会网络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交流机会和资源共享,但同时也需要我们对其进行理性、负责任的使用。
关于网络集群行为中的匿名化现象的研究
关于网络集群行为中的匿名化现象的研究尤小雅【摘要】本文以网络集群行为中的“匿名化”现象来对集群行为做出阐述和解析,从中挖掘出匿名化网络行为的形成与发展,以及网络集群行为参与者的行为模式.在网络匿名的大背景下,网络集群行为日渐从虚拟走入现实,网络的匿名机制已经开始渗透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网络秩序的构建成为当务之急.【期刊名称】《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26)003【总页数】4页(P85-87,120)【关键词】网络集群行为;匿名化;影响机制;传导机制【作者】尤小雅【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重庆4006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11 网络集群行为与网络匿名化的概念界定1.1 网络集群行为集群行为是西方学术界常运用的一个术语,也译作为“集聚行为”“聚合行为”或“集体行为”。
从传统集群行为理论出发,集群行为是在特殊情景当中人们的自发行为,通过这种自发行为,人们的某种心理需要得到了满足,并且处在一种不受通常的行为规范所指导的、自发的、无组织的、无结构的、同时也是难以预测的群体行为方式。
在网络爆炸的时代,人们的集群行为呈现越来越普遍的“网络化”,微信、微博、视频网站、“Facebook”和“Twitter”等无一例外地在颠覆着人们对于时间的认知和行为,革新了由传统理论所认为的集群行为概念,通过新的社会组织与动员方式来实现变革的途径。
网络集群行为在这两个特定前提下应运而生。
基于网络本身的性质,同时也决定了行为的发生是依据互联网而进行的,并且有着深深的集群行为部分特征,因此可称之为网络集群行为。
网络集群行为是集群行为的一种新的发展与延伸。
在本文中,有这样几个关键词可以界定本文的研究主体:一是网络,发生地点不确定;二是不符合网络规则,通常以突发性质表现出来的短时间效应事件;三是人数群量大,在一定时空限制下,人数猛增甚至于是爆炸式增长。
1.2 网络匿名化关于“网络匿名化”,有研究表明,技术匿名性与社会匿名性共同组成了网络的匿名性。
社会关系网络匿名化机制的研究
1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1967年,Milgram发表了名为小世界实验的科研报告[1],研究人员将一些信件随机交给Omaha和Wichita几个志愿者作为起点,以Boston等几个志愿者作为终点,每个拿到信的人,若认识目标,就把信直接交给目标;若不认识目标,则把信交给他认为认识目标的人。
在实验里,分析所有到达的信件被转交的数据,发现平均转交次数为6。
这也就是著名的六度分隔理论,理论上,最多只要经过6个人就能联系到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人。
社交平台和支付平台出于安全考虑,需要用户的个人信息,如姓名、身份证号码等,企业也为了自身的利益以及系统的完善性,不断地收集用户的隐私数据,并运用这些隐私数据研究用户的行为偏好,为系统的改善、企业的未来方向做指引。
但是,有的企业管理不善,某些员工会将用户的这些数据出卖来获取利益,尽管这些信息在公开用户的隐私数据时抹去了密码等敏感信息,但是攻击者依然可以确定到相应的用户,这种行为给用户的隐私信息安全带来了极大隐患。
在这种情况下,有些用户担心自己的隐私信息被暴露,一方面留恋互联网带来的便利,另一方面担心自己的隐私被窃取,在这样矛盾的心理下,用户会选择性地使用虚假信息,而虚假信息反过来影响企业的正常判断,使得企业的数据不全、策略不当,如此下去,不利于互联网事业的发展。
社会关系网络匿名化机制的研究Research on the Anonymity Mechanism of Social Network沈浙杰1,郑晓军1,严骏2,谢海江3(1.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杭州310000;2.浙江省电力公司嘉兴供电公司,浙江嘉兴314000;3.浙江省委网信办,杭州310000)SHEN Zhe-jie1,ZHENG Xiao-jun1,YAN Jun2,XIE Hai-jiang3(1.StateGrid ZhejiangElectricPowerCorporationEconomicandTechnical ResearchInstitute,Hangzhou310000,China;2.ZhejiangElectricPowerCorporation JiaxingPowerSupplyCompany,Jiaxing314000,China;3.ZhejiangProvincial Network InformationOffice,Hangzhou310000,China)【摘要】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各色社交平台层出不穷,互联网让人们交流更加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用户隐私泄露的问题。
是否应该废除网络匿名制度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废除网络匿名制度辩论辩题正方观点,应该废除网络匿名制度。
首先,网络匿名制度的存在容易导致网络暴力和恶意言论的滋生。
在网络上,许多人因为可以隐藏身份而肆无忌惮地进行攻击他人的行为,这不仅造成了受害者的心理伤害,也给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
例如,有研究表明,网络匿名制度的存在会增加人们发表带有攻击性言论的可能性,从而加剧网络暴力问题。
其次,网络匿名制度也为网络欺诈和虚假信息传播提供了便利。
由于匿名身份的存在,一些人可以轻易地在网络上发布虚假信息,进行欺诈活动,而且很难被追究责任。
这不仅损害了公众的利益,也破坏了网络环境的健康发展。
正如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所说,“谎言可以跑遍半个世界,而真理还在揣摩怎么穿鞋。
”。
最后,废除网络匿名制度有助于维护网络空间的秩序和安全。
如果网络上的每个人都必须用真实身份进行发言和交流,就能更好地监管网络环境,减少网络犯罪和违法行为。
正如著名学者约翰·密尔顿所说,“自由不是无限的,而是应当受到责任的限制。
”。
综上所述,废除网络匿名制度是符合社会发展和网络环境健康的需要的。
通过废除匿名制度,可以减少网络暴力和恶意言论,防止网络欺诈和虚假信息传播,维护网络空间的秩序和安全。
反方观点,不应该废除网络匿名制度。
首先,网络匿名制度为一些特定群体提供了发声的机会。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一些群体可能因为身份暴露而受到歧视和排斥,而网络匿名制度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安全的交流平台。
例如,性少数群体在传统社会中往往受到歧视,而网络匿名制度可以让他们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诉求。
其次,网络匿名制度也有利于言论自由和思想交流。
在一些政治敏感的话题上,人们可能因为政治立场或者其他原因而不敢公开表达自己的观点,而网络匿名制度可以让他们更自由地进行讨论和交流。
正如美国前总统林肯所说,“言论自由是一切自由的基础。
”。
最后,废除网络匿名制度可能会对个人隐私造成侵犯。
在网络上,人们有权利保留自己的匿名身份,这是对个人隐私的一种保护。
数字时代社会关系新特征与风险应对
收稿日期:2022-11-27作者简介:蔡丹旦,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数字社会、社会学研究。
E-mail:*************徐清源,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助理研究员,北京大学博士,主要从事数字经济、数字社会研究。
李 静,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高级经济师,北京大学硕士,主要从事数字社会、人力资源研究。
摘 要:以数字社会中的核心参与主体即政府、市场主体和个体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了三者之间呈现出的新型社会关系特点,即服务网络化、监管复杂化、平台主导化、社交线上化、主体透明化、劳动灵活化和算法依赖化。
基于新的社会关系特点,提出未来数字社会在社会公平、隐私安全、劳动保障、网络文化和算法伦理等方面可能引发的新型社会风险及其应对建议。
关键词:数字社会;社会关系;平台组织;社会风险中图分类号:B08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15(2023)05-0093-10DOI : 10.19946/j.issn.1006-2815.2023.05.009数字时代社会关系新特征与风险应对蔡丹旦 徐清源 李 静人类社会每经历一次技术更新都会带来社会生产、生活以及治理模式的新变革。
21世纪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主体之间相互连接与互动的方式,数字技术成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社会发展正快速进入数字化时代。
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数字社会系统,正全方位渗透到生产、消费、流通等各个环节,推动人类生产生活发生颠覆式变化,重构了人们的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让我们进入了一个万物互联、漫无边际的生存样态①。
在数字时代,数据成为关键生产要素,信息技术提高了要素配置效率,社会运行的基本特征和内在机理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得以重塑,变得更加多元而复杂。
细致观察与深入研究数字社会,不仅能带来对数字社会新的认识与理解,产生新的研究方法与理论概念,也可以评估与反思数字技术正反面的经济社会影响,推动其健康可持续发展②。
社会关系网络匿名化机制的研究
社会关系网络匿名化机制的研究
沈浙杰;郑晓军;严骏;谢海江
【期刊名称】《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年(卷),期】2017(000)034
【摘要】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各色社交平台层出不穷,互联网让人们交流更加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用户隐私泄露的问题.如何在数据庞大结构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中保护用户隐私信息,通过怎样的方法匿名发布信息,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并逐渐成为网络安全方面的热点问题之一.论文以保护用户敏感标签的社会关系网络匿名算法为研究对象,对其目标序列的产生、以目标序列为指导匿名化网络进行了探索与研究.
【总页数】2页(P116-117)
【作者】沈浙杰;郑晓军;严骏;谢海江
【作者单位】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杭州310000;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杭州310000;浙江省电力公司嘉兴供电公司,浙江嘉兴314000;浙江省委网信办,杭州3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309
【相关文献】
1.无线mesh网络匿名通信机制研究 [J], 毛艳;吴振强
2.基于改进网络编码的匿名通信机制研究 [J], 杨康; 翟江涛; 戴跃伟
3.一个西南民族村落社会关系网络的"空心化"过程及变迁机制研究 [J], 黄勇;王雷雷;石亚灵;蔡浩田
4.一个西南民族村落社会关系网络的“空心化”过程及变迁机制研究 [J], 黄勇;王雷雷;石亚灵;蔡浩田
5.探讨结构化P2P网络的安全模型及匿名机制 [J], 张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关系网络匿名化机制的研究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各色社交平台层出不穷,互联网让人们交流更加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用户隐私泄露的问题。
如何在数据庞大结构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中保护用户隐私信息,通过怎样的方法匿名发布信息,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并逐渐成为网络安全方面的热点问题之一。
论文以保护用户敏感标签的社会关系网络匿名算法为研究对象,对其目标序列的产生、以目标序列为指导匿名化网络进行了探索与研究。
【Abstract】In recent years,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technology,various social platforms emerge in an endless stream,the internet allows people to communicate more convenient,at the same time,it also brings a lot of user privacy issues. How to protect user’s privacy in social network data which has large data and complex structure and how to publish information anonymously becomes the urgent problem to be solved,and gradually becomes one of the hot issues of the network security. This paper takes the social network anonymous algorithm which protects the users’sensitive label as the research object,explores and researches the production of target sequence,guiding anonymized network with target sequence.
【關键词】社会关系网络;隐私保护;敏感标签
1 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967 年,Milgram 发表了名为小世界实验的科研报告[1],研究人员将一些信件随机交给Omaha 和Wichita 几个志愿者作为起点,以Boston 等几个志愿者作为终点,每个拿到信的人,若认识目标,就把信直接交给目标;若不认识目标,则把信交给他认为认识目标的人。
在实验里,分析所有到达的信件被转交的数据,发现平均转交次数为6。
这也就是著名的六度分隔理论,理论上,最多只要经过6 个人就能联系到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人。
社交平台和支付平台出于安全考虑,需要用户的个人信息,如姓名、身份证号码等,企业也为了自身的利益以及系统的完善性,不断地收集用户的隐私数据,并运用这些隐私数据研究用户的行为偏好,为系统的改善、企业的未来方向做指引。
但是,有的企业管理不善,某些员工会将用户的这些数据出卖来获取利益,尽管这些信息在公开用户的隐私数据时抹去了密码等敏感信息,但是攻击者依然可以确定到相应的用户,这种行为给用户的隐私信息安全带来了极大隐患。
在这种情况下,有些用户担心自己的隐私信息被暴露,一方面留恋互联网带来的便利,另一方面担心自己的隐私被窃取,在这样矛盾的心理下,用户会选择性地使用虚假信息,而虚假信息反过来影响企业的正常判断,使得企业的数据不全、策略不当,如此下去,不利于互联网事业的发展。
2 保护隐私的方法
传统隐私保护方法有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①加密方案。
数据加密有多种方法,但是窥其本质,都是通过一定密码机制,在令数据无损失的同时,使用户原始数据变得不可见。
②伪装方案。
其基本思想是先把用户个人数据“伪装”。
POLAT [2,3] 提出的伪装方案,即是采用随机扰动技术伪装用户的真实数据的方式。
在数据隐藏方法中,随机扰动技术很常用,想要隐藏数据n,就给n 加上随机数r,伪装后的数据为n+r,即对用户的真实数据进行处理后再发送给服务器。
③聚合模糊方案。
数据聚合,是指把用户分组,并处理组内用户数据得到一个聚合数据。
这个数据即为公共使用的数据,这样就避免了用户信息泄露。
但是,这些传统方法并不能很好地保护社会网络中用户的数据隐私。
相对于传统表格式数据结构,社会网络结构比较复杂,不仅包括了用户个人的敏感数据、敏感属性,也包含了用户与用户之间的关系。
社会网络这种空间结构,用数据结构中的图来抽象为模型最适合不过。
图中节点代表用户,边代表用户与用户之间存在社交关系。
将社会网络描述为图后,有关图的很多理论就可以应用在社交网络隐私保护的研究中。
自Kun Liu,Evimaria Terzi 等人提出了图的k-度匿名方法,社会网络数据隐私安全的研究一直是一个热点领域。
迄今为止,由于实际的人类社交网络的数据含量过于庞大、隐私保护算法过于复杂等原因,关于社交网络数据隐私的研究仍然处于较为初级的理论阶段,但是研究此领域的意义对于互联网,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及其重要的。
社交网络隐私算法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具有较高的理论研究价值,也有很高的实际应用价值,未来发展具有很大潜力。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随着互联网现世,社交网络飞速发展,各领域研究者均从社交网络的大数据上得到了很多研究信息,比如用户行为、社交传播、传染病扩散等,社交网络给研究者带来便利的同时,社交网络公开数据的性质对个人隐私数据的威胁日益增长。
为了保护社交网络中用户的隐私数据,近年来,国内外对于社会网络已经做了很多研究工作。
目前对于社会网络中隐私安全的研究,可以按阶段分为四类:第一,P2P模式。
以社会网络中常见的推荐系统为例,P2P模式要使每个用户的计算机既是客户端又是服务器,即用户的个人数据位于自己的计算机中。
这样的话,用户完全自己操纵个人数据,如TVEIT[4],但是这个系统在移动端间的泛洪通信方式导致通信费用比较昂贵。
由于TVEIT还是采取通过网络传输个人数据的传统方式,所以依然具有隐私暴露的潜在危机。
而在CANNY提到的系统[5,6] 中,同样是基于P2P模式的系统,使用了聚合数据和加密,以确保用户数据不被暴露。
所谓数據聚合,是指把用户分组,并处理组内用户数据得到一个聚合数据。
这个数据即为公共使用的数据。
这一方法的优秀之处在于,用户对个人数据可以完全控制。
Franchi [6] 等人提出了一种基于密钥的身份系统,并将它应用在微博等社交平台中,搭建了一个保护用户隐私的匿名社交网络。
P2P模式理论上最为简单直观,对于数据规模较小的系统有着较好的隐私保护效果,但是对于庞大的社会网络而言,把用户信息只存在用户的客户端内是不现实的:第一,手机、智能手表等移动端内存较小,不适合存储所有数据;第二,频繁的通
信使得传输强度过大,导致效率低下、传输设备损耗快等问题。
第二,信息混淆模式。
信息混淆是指将所有用户隐私信息进行混淆,南丽丽等人[7] 首次提出基于信息混淆机制的社会网络隐私数据保护方案,将混淆后的用户信息在网络中环状扩散。
吴涛[8] 使用火狐浏览器的扩展功能完成信息混淆,实现了人人网平台的用户信息混淆。
AGRAWAL[9]沿用这种混淆技术,在数据挖掘过程中保护隐私,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另外一种混淆用户个人数据的方法是模糊化处理。
简单地说,模糊化处理是把一部分用户个人数据用其他数据掩盖,在研究[10]中,BERKOVSKY完成了一个模糊化处理的系统,该系统为保护用户隐私,采用模糊化的用户描述文件进行推荐,实验显示系统推荐的结果仍比较精确。
信息混淆模式既考虑到了保护用户隐私数据的问题,又顾及了广告商与第三方应用部门的利益。
但是信息混淆模式适用的数据库、系统规模较小,对全部用户隐私数据的混淆、模糊,很大程度上破坏了信息的原始性,大大改变了社会网络的图结构,造成了数据冗余、计算量太大等问题。
4 结语
本文主要介绍了本文中用到的相关理论和技术,首先介绍了有关社会关系网络的定义和重要理论,接着介绍了对于图结构的几种攻击方法,针对以上提出的攻击方法,介绍了图的k-匿名方案以及保护用户敏感标签的图的k-l-匿名方案。
对现有的社会关系网络匿名方法进行了分类总结,讨论其优劣。
然后,介绍了一些评价社会关系网络匿名方法的标准。
【参考文献】
【1】Jeffrey,Stanley Milgram.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the Small World Problem[J].Sociometry,1969,32(4 ):425+443.
【2】POLAT H,DU Wen-liang. Privacy-preserving collaborative filtering using randomized perturbationtechniques[A]. Proceedings of the 3rd Internation Conference on Data Mining[C]. WashingtonDC:IEEE Computer Society,2003.
【3】POLAT H,DU Wen-liang. SVD-based collaborative fitering with privacy[A]. Proceedings of ACMSymposium on Applied Computing[C]. New York:ACM Press,2004.。